《传统语文教育初探》概要共44页文档

合集下载

小学语文教育与国学传统初探

小学语文教育与国学传统初探

小学语文教育与国学传统初探任何一门学科本身都是乏味无色的,语文也不例外。

但是有了精彩绝伦的“填充物”,就能使语文教学充满乐趣与魅力。

语文融入传统国学教育已成为必然的趋势,国学是中国道德伦理的象征,有利于国内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着重强调国学的重要性,详细分析国学传统融入小学语文课堂过程中“碰壁”的具体原因,并从三方面入手提出改良建议,希望对国学传统的继承与发展有所助益。

一、利用拥有悠久历史的汉字进行激趣教学汉字是中华上下五千年以来最具代表的文化标志之一,领略汉字的精美和由来是国学教育最基础的一部分。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启蒙教师,引领学生熟悉中国汉字一横一竖、一撇一捺的刚劲之美是我们的责任与义务。

汉字由繁到简的变化,见证了时代和历史的变迁及人类思想的进步之迅速。

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这一媒介演绎汉字的演变过程,让学生切身体会其中的精妙。

比如“门”字的甲骨文,它的形状宛如两扇门。

简单而言,甲骨文可被理解为象形字,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门”逐渐演变为繁体字,通过讲解这些变化,学生总能总结出一些关于写字的道理,从而产生浓厚持久的识字兴趣。

通过图片展示,可给学生带来视觉上的冲击,不仅能够提供给学生仔細比较两者之间不同的机会,还形象地体现出“门”字在形体方面的“进化”,从而凸显寓教于乐的教学模式。

为了突出国学传统教育,教师的联盟教学不能局限在甲骨文上,还应广泛涉及更多形式的汉字,比如会意字、形声字等,久而久之会使学生对汉字产生奇妙的兴趣。

二、组织学生吟诵脍炙人口的诗词来渗透国学教育古语有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唐诗宋词是我们中国古代史上永远不会没落的两颗星,唐诗宋词的代表人物分别有唐代李白、白居易、杜甫,宋代陆游、李清照等。

语文教师在传承国学经典的同时,一定不能忽略诗词的地位,简短明了、铿锵有力的诗句、词句可给学生的心灵带来强烈的抨击,从而帮助他们辨别大善大恶,体味人生的美妙。

例如汉乐府《长歌行》中的“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小学语文教育与国学传统初探

小学语文教育与国学传统初探

小学语文教育与国学传统初探WTT摘要:随着社会建设的不断和谐和进步,近几年来,教育者又将国学传统教育重新带入了大众的视野,并且对国学传统教育更加的重视,同时也在教师的语文教学工作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把国学传统教育有效地渗透到语文教学实践当中,让中国国学经典堂堂正正地走入教育的殿堂。

而小学教育是抓好一切教育最基础最简单的时段,在这个时段,对加强国学传统教育具有先天的优势,因此,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就加入国学传统的教育,是我们现在应该要追求把握争取的。

在小学阶段就加强中国国学传统教育,有利于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坚韧正直的性格品行,为学生以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本文就小学语文教育与国学传统进行了一系列探讨。

关键字:小学语文;语文教育;国学传统;教育者;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xx)10(b)-0000-00一直以来,国学作为一门博大精深却又令人晦涩难懂的学科,在教育中的运用并不是很频繁,这就导致了大部分人对国学的印象都是难学、难懂,然后对学习国学有一种抗拒的心理。

因此,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教育界也做出了自己的应对措施,在近几年对国学的宣传力度也越来越大,并且极力宣扬将国学传统教育带入小学语文教育当中,让学生们从小学起就开始培养自己的国学精神和国学兴趣,先从简单的国学知识开始,通过老师的一步步牵引,将学生逐渐带入一个国学的世界。

中国传统国学知识中具有许多优秀的具有深意的令人耐人寻味的部分,从这些知识中学到的不仅是知识,而且还能学到许多做人的优秀品质,能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现代小学语文教学需要国学的熏陶,让传统国学进入学生的课堂中,让这些能滋润学生心灵的经典文化能继续得以传承,学生能从中收益,这也正是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追求的教学效果。

中华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国学就是其中的翘楚,将传统国学融入普通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去,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民族精神,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

初中语文教学初探

初中语文教学初探

初中语文教学初探【摘要】初中语文教学初探是对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的一次探索和尝试。

本文首先概述了初中语文教学初探的概念和背景。

接着探讨了其重要性,认为其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然后分析了初中语文教学初探的特点,强调了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和情感教育的特色。

进而阐述了初中语文教学初探的目标,包括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思维品质。

接着介绍了初中语文教学初探的方法,强调了多元化和交互式教学的重要性。

最后探讨了初中语文教学初探的实践探索,强调了实践中的反思和改进。

总结指出初中语文教学初探的意义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未来发展应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和技能培养,启示我们应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初探、重要性、特点、目标、方法、实践探索、意义、未来发展、启示1. 引言1.1 初中语文教学初探概述初中语文教学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阶段,也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关键时期。

通过初中语文教学初探,可以在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他们良好的语文素养,提高他们的语文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

初中语文教学初探旨在引导学生从基础阶段逐步向高阶段发展,培养他们的语文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在初中语文教学初探中,教师起着重要的作用,他们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设计多样化、个性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力。

学生也要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达到学习目标。

初中语文教学初探是为了帮助学生建立扎实的语文基础,拓展语文知识面,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文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品质和综合素质,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 正文2.1 初中语文教学初探的重要性初中语文教学初探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语文是人类交流的工具,是沟通和表达的基础。

通过语文教学,学生能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与他人沟通的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小学语文论文-从《传统语文教育初探中》“窥识”传统语文之经典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论文-从《传统语文教育初探中》“窥识”传统语文之经典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论文-从《传统语文教育初探中》“窥识”传统语文之经典人教版新课标再次翻开张志公先生的《传统语文教育初探》,掩卷之时,脑中即涌一联:“莫被传统禁锢思想,不为时尚放弃永恒。

”不是以此联给张志公先生的书作评,而是觉得这两句话可以为传统语文作“注脚”。

传统语文教育当中的确有一些落后的、陈腐的观念与做法,我们不能为此而“留恋忘返”,但传统语文教育中也不是没有亮点、没有精华的。

此文不想去批判传统中的“糟粕”,只想窥识到一些“经典”,看看是不是可以把它当作语文教育的“永恒”。

传统语文教育中没有口语交际训练,更没有语文综合性学习,但识字教学、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中的不少做法,在今天看来,仍不无参考价值,有些甚至有很好的学习和借鉴意义。

一、关于识字教学传统语文教育在识字教学方面有两点非常突出:一是把识字当作重点;一是在儿童进人学堂之后,便集中教认一批字。

“集中”的含义有二:时间一年上下,字数两千左右。

把识字当作重点是有道理的,因为语文教育的“最根本”任务是识字,只有认得了字,才能解决读与写的问题;而利用较短的时间教儿童认得一批字,实际上又实现了读与写的“提前”。

这是具有战略意义的举措。

方法的讲究是传统语文教育在识字教学方面的一大特色。

清代王筠对此有过评价性的话语:“蒙养之时,识字为先,不必遂读书。

先取象形、指事之纯体教之。

识‘日“月’字,即以天上日、月告之;识‘上“下’字,即以在上在下之物告之,乃为切实。

纯体既识,乃教以合体字。

又须先易讲者,而后及难讲者。

”先教“纯体”再教“合体”、先教“易”的再教“难”的,这都是合乎汉字构造规律的方法,应该是有效的。

尤其是借物体直接“告之”字义之方法,是非常便捷的做法,故而沿用到了今天。

识了字如何加以巩固,是识字教学中比较棘手的事情,古人在这方面动了脑筋,也取得了效果。

做法主要是两点:(1)比较快地进入读写训练,在读写训练中巩固识字成果;(2)扩大阅读范围。

传统语文的识字教材主要是《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在学习这些教材的同时,古人会提供一些知识类、掌故类和历史类的“韵语读物”给儿童,让儿童在读这些韵语的过程中把识的字巩固下来。

语文教师必读书目推荐

语文教师必读书目推荐

语文教师必读书目推荐一、语文教育史的书1、《传统语文教育初探》(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年初版)2、《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暨蒙学书目和书影》(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出版)3、郑国民教授的专著《从文言文教学到白话文教学——我国近现代语文教育的变革历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4、顾黄初教授主编的《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百年事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12月初版)5、倪文锦教授等主编的《语文教育展望》(华东师大出版社2002年版)二、语文教育大师的经典性专著1、《叶圣陶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1版)的第13、14、15三卷2、《文心》3、叶先生又与朱自清先生编写的《精读指导举隅》和《略读指导举隅》。

4、《朱自清全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一版)中第二、三卷5、《国文教学》和《标准与尺度》6、朱光潜先生《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第十三封信《谈美》,《诗论》、《我与文学及其他》,《谈修养》和《谈文学》7、陈望道先生《修辞学发凡》,《作文法讲义》(河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8、《黎锦熙语文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9、吕叔湘先生《语文常谈》10、陈原先生的小册子《语言与社会生活》11、张中行先生《文言和白话》、《文言津逮》、《诗词读写丛话》、《作文杂谈》(见《张中行作品集》第一、二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谈文论语集》(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文言文选读》(人民教育出版社)12、启功先生《汉语现象论丛》,与张中行先生以及前几年去世的金克木先生三人合著的《说八股》(中华书局1994年版)三、当代语文教育专家的论著和教学实录1、《我和语文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2、1980年人民教育出版社请华东师大瞿葆奎老先生主持编成的《优秀语文教师上课实录》3、于漪老师《于漪文集》,《于漪教育文丛》四种(《站大写的人字上》、《给语文教学加点钙》、《可以做得更好》、《和中学生交朋友》,2001年版)4、钱梦龙老师《导读的艺术》(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5、李吉林老师《情境教育的诗篇》(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9月版)6、窦桂梅《梳理课堂——窦桂梅“课堂捉虫”手记》(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7、胡小石教授《中国文学史讲稿》,《胡小石论文集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8、顾随先生《顾随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三卷四、语文教育理论方面的论著1、王尚文先生的《语感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初版),《语文教改的三个浪潮》2、李海林《言语教学论》和李维鼎的《语文言意论》,韩雪屏的《语文教育的心理原理》3、王荣生的博士论文《语文科课程论基础》,郑国民教授的《新世纪语文课程改革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第一版)4、《语文课程改革理论探索书系》,王尚文主编的《语文教学对话论》、李维鼎的《语文课程初论》和《语文教材别论》5、钱理群教授《语文教育门外谈》(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6、王栋生《不跪着教书》(华东师大出版社2004年版)五、阅读学、写作学、训诂学等相关学科著作1、蒋成瑀教授的《语文课读解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2、陈少松教授的《古诗词文吟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三版)3、潘新和教授《中国写作教育思想论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和《中国现代写作教育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4、刘锡庆教授组织编写的《外国写作教学理论辑评》(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5、叶圣陶和夏丏尊《文章讲话》(浙江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6、张中行的《作文杂谈》(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六、中西文化及其经典的介绍1、美国哈佛大学校长罗伯特·哈钦斯和阅读学专家莫蒂默·艾德勃合编的《西方名著入门》(商务印书馆1995年第一版)2、《西方人文主义传统》(阿伦·布洛克著,董乐山译,三联书店1997年版)3、曹伯韩先生的《国学常识》(三联书店2002年版)4、韦政通的《中国的智慧》(岳麓书社2003年版),《中国文化概论》(同上出版社)5、《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朱熹的权威注本《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6、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孟子译注》、《左传译注》(中华书局出版)7、李泽厚先生《论语今读》(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读下来也不错。

小学语文教育与国学传统初探-文档资料

小学语文教育与国学传统初探-文档资料

小学语文教育与国学传统初探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在漫长的发展进程中,国人在国学的滋养下茁壮成长,这对学生的身心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国学经典学习作为小学生的启蒙教育,已经越来越普及被社会大众所接受,被大多数的专家学者所认同。

它是培养小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树立远大人生理想的一个十分必要的方法。

一、国学的概念关于国学的概念,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先生有较全面的论述,他认为,国学可以理解为是参照西方学术对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进行研究和阐释的一门学问,它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国学,即胡适所说的,中国的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思想、学术、文学、艺术、数术方技均包括其中;狭义的国学,则主要指意识形态层面的传统思想文化,它是国学的核心内涵,是国学本质属性的集中体现。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国学,是指关于传统思想文化的教育,其目的就是让小学生通过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逐步提高自身的国学素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而继承并将中华传统文化发扬光大[1]。

二、问题的提出很多年前人们一直围绕着语文学科的工具论和传道论展开辩论。

我们不能否认语文的工具性,但是我们在教学中又不能陷入工具论的狭隘境地里,如果从工具的角度去进行教学,显然成了买椟还珠,丢掉了语文更为宝贵的东西。

语文是载道的,这也是谁都无可否认的事实,但我们也不能抱着腐朽的传统思想,把语文当作禁锢思想、传授大道的载体,陷入工具论的另一端。

我们主张语文就是语文,教师应尽其所能地发掘其美好,展示给学生看。

教师虽然不能保证每一点都得到学生的喜欢,但应该确保其中的每一处美好和营养都能展现出来。

语文培养学生各种美丽的思想和品德,靠得是其自身的魅力和营养,而不是灌输和讲解。

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小学语文是存在问题的。

小学语文课堂教育要么是过于高大上,俨然成了思想道德的直接灌输,并不能触动学生的情怀;要么仅仅把语文当作工具,使语文教学停留在语言教学的层面。

语文教学与传统民俗文化教育融合的初步探索

语文教学与传统民俗文化教育融合的初步探索

语文教学与传统民俗文化教育融合的初步探索1. 引言1.1 背景介绍传统民俗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传统和民众智慧,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在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传统民俗文化逐渐被忽视和淡忘,面临着失传的危机。

与此语文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内容往往强调文言文等传统语文知识,而传统民俗文化内容却鲜有涉及,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较低。

将传统民俗文化教育融合于语文教学中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

通过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民俗文化,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增进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这种融合教育模式旨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

研究语文教学与传统民俗文化教育的融合,对于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1.2 研究意义语文教学与传统民俗文化教育融合是当前教育领域中一个备受关注的课题。

传统民俗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传承和文化底蕴,是人们情感认同和文化认同的重要来源。

而语文教学作为学校教育中一个重要的学科,其使命就是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文化素养。

将传统民俗文化教育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融合传统民俗文化教育于语文教学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通过传统民俗文化的介绍和传承,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文文字背后的文化内涵,增强他们对语文的学习动力。

该研究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将其融入语文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感悟自己的文化传统,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提升其跨文化交流能力。

研究语文教学与传统民俗文化教育融合的意义在于推动学校教育内容的丰富化和多样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综合素质,推动教育的深度发展和人才的全面发展。

【读书推荐(07.2)】《传统语文教育初探》(全文上传完毕)

【读书推荐(07.2)】《传统语文教育初探》(全文上传完毕)

【读书推荐(07.2)】《传统语文教育初探》(全文上传完毕)二进一步的识字教育(一)从“三,百,千”到读写训练封建社会的儿童,学过“三,百,千”之后,就该读《四书》了。

让那么小的孩子(八九岁,甚至更小)读《四书》,实在为时过早,里边讲的许多道理都是孩子们无法理解的,于是无可避免地只能仍旧采取教“三,百,千”的办法,要孩子们硬记,硬背。

教《四书》,原是要用“圣贤”的思想去教育学生的,不象集中识字阶段教《三字经》,首要目的在让学生认得书里那些字。

进行思想教育而使学生不懂,显然是不行的。

所以,过早地教《四书》,采用跟教“三,百,千”差不多的办法,这在传统教育中可以说是糟粕的一面,无足取。

而且,教孩子们读《四书》,目的不在进行语文教育(尽管在客观上也会使学生学到一点语文),跟我们所要探讨的问题,关系不大。

因此,启蒙阶段教学《四书》的种种情形,这里不讨论。

在语文教育方面,这里有一个不小的问题。

学过“三,百,千”,孩子们记了两千来字。

然而,这两千来字,是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在不完全理解意义的情形之下记住的,当然不巩固。

在读《四书》的过程中去巩固吗?不行。

因为读《四书》只能一点一点地慢慢读下去,不能起巩固识字的作用。

同时,学“三,百,千”一共才认了两千来字,少不得还要忘掉一些,剩下的怕不到两千,读书作文都还不够用,有待补充。

这,也不能全靠读《四书》去慢慢地补。

总之,教过“三,百,干”之后,需要采取某种办法,来巩固集中识字的成果,进一步扩充识字的范围,为下一步进行读写训练打下基础。

不解决这个问题,集中识字那一步的工作,将成为徒劳。

再一方面,学过“三,百,干”的八九岁的孩子,知识渐开,求知的欲望很强;一入学,生活的范围渐广,性格品德的发展成长很快。

这时候,向他们进行一定的知识教育和思想教育,显然是必要的。

而《四书》,不能满足这个需要。

讲思想,不切合儿童的实际;讲知识,里边涉及的方面不广,也不符合儿童的要求。

这就说明,在“三,百,千”和读“经”读“史”之间,需要有个过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语文教育初探》概要
41、实际上,我们想要的不是针对犯 罪的法 律,而 是针对 疯狂的 法律。 ——马 克·吐温 42、法律的力量应当跟随着公民,就 像影子 跟随着 身体一 样。— —贝卡 利亚 43、法律和制度必须跟上人类思想进 步。— —杰弗 逊 44、人类受制于法律,法律受制于情 理。— —托·富 勒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谢谢!
44
45、法律的制定是为了保证每一个人 自由发 挥自己 的才能 ,而不 是为了 束缚他 的才能 。—— 罗伯斯 庇尔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