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七年级上册 地理 人教版 第二章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地理学科集体备课活页纸学科地理主备人总课时10 课题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阅读图文资料,了解海陆变迁的事实、大陆漂移学说的观点。
2.通过阅读图文资料,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运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有关地理现象的成因。
3.通过阅读地图,说出世界主要火山、地震的分布规律,说明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重点 1.大陆漂移学说。
2.板块构造学说。
教学难点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板块构造理论。
课堂教学设计教学环节教学过程二次备课第一步互助探究【环节1:教师导入】师友互查:1.写出图中数字代表的大洲名称和字母代表的大洋名称。
大洲①②③④⑤⑥⑦大洋A B C D2.北美洲的岛是世界面积最大的岛屿。
3.大洲分界线(引入新课)教师点评师友复习情况,设问:世界上的这些大洲和大洋是一直这样分布的吗?它们曾以怎样的面貌存在过呢?引出课题。
第一步互助探究【环节2:师友探究】阅读课本37-44页,师友共同完成下列互助提纲:1.读P37-38图,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及例子。
2.阅读P39图文,找出大陆漂移说的基本观点和证据。
3.阅读P41.42图文,学习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4.读P42图2.22,把握六大板块的名称及分布。
第二步互助释疑【环节1:师友释疑】一、海陆变迁原因及例子1.“沧海桑田”原意是指,现代科学研究表明, . 和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此外,人类的活动,例如等,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
2.师友举例:(1)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2)我国东部海底发现了古河流等一些遗迹(3)荷兰的围海大坝二、大陆漂移说阅读课本图文资料,师友完成以下问题:1. 大陆漂移说学说是国的科学家提出来的。
2.基本观点:2亿年前各大洲连成,它的周围是广阔的。
后来,原始大陆,缓慢地;现在形成的分布状况。
3.读图2.19和2.20,师友依据大陆漂移说,对图中的现象作出合理解释。
三、板块的运动阅读课本图文资料,师友自主学习完成以下问题:背景:20世纪60年代,在学说的基础上,科学家提出学说。
第二章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第1课时)

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第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2.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课文的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想像能力、推理能力。
2.运用板块运动解释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火山、地震的分布。
德育目标1.通过海陆的变迁,使学生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2.通过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教学重点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1.海陆变迁的原因。
2.板块相对移动形成的地表形态。
教学方法演示、分析、推理为主要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绘制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第一课时沧海桑田——海陆变迁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大陆漂移第二课时板块运动※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在我们生活的这个美丽的星球上,不论是多姿多彩的陆地,还是一望无际的大海,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你知道“沧海桑田”的成语故事吗?(让一两个学生讲讲)传说我国古代有个叫麻姑的仙女,曾经三次看到东海变成桑田。
后人就以这种沧海桑田的变更,来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如果学生讲到,不必重复)其实这个故事的原意是指海陆的变迁,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板书第二节海陆的变迁一、沧海桑田[讲授新课]1.设置悬念电脑展示课本P33图2.10“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图2.11“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流遗迹”和图2.12“荷兰的围海大坝”。
请同学们观察这些地理现象,进而思考下面有趣的问题。
(1)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2)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反映了该海域过去是什么状况?(3)荷兰的国土面积在过去的百年中为什么在不断扩大?2.学生讨论组织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观察图片,结合思考问题的提示展开讨论。
第二章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珍藏版)

海陆分布的历史现在和未来
板块构造学说:
由板块拼合而成 六大板块 不断地运动着
地壳比较活跃
地壳比较稳定 多火山地震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不是胡说,证据确凿!
世界主要山脉分布图
两大火山地震带:
地 中 海 ∣ 喜 马 拉 雅 山 火 山 地 震 带
环 太 平 洋 火 山 地 震 带
? ?
? ?
板块为什么会运动呢?
●德国气象学家、地球物 理学家、天文学家大 陆漂移说的创始人
魏格纳
● 1880年11月1日生于柏 林,1930年11月在格陵 兰考察冰原时遇难
大 陆 漂 移 假 说
大 陆 漂 移 假 说
大 陆 漂 移 假 说
大 陆 漂 移 假 说
大 洲 轮 廓 的 吻 合 性
大 陆 两 侧 物 种 的 相 似 性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世间万物都在发生着变化 海洋和陆地也不例外!
沧海桑田
地壳的变动
沧海桑田
海平面的升降
台湾海峡
沧海桑田
人 类 活 动
填海造陆
红 海
喜 马 拉 雅 山 脉
大 西 洋
阿联酋 人造岛屿
日本海上城市
●各大洲的轮廓是怎样形成的? ●他们的位置在发生怎样的变化?
科学家的伟大贡献
大陆漂移假说
?
?
地壳的变动 海平面的升降
沧海桑田 (海陆变迁)的变化
人类活动(填海造陆)
大陆漂移假说: ( )国科学家(
1.大陆轮廓的吻合性
)提出
证据:
2.大陆两侧物种的相似性
大陆漂移假说: 内容:
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由板块拼合而成 全球大致分六大板块,板块不断的运动着 板块内部地壳活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地带 地壳活动比较活跃,多火山和地震
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目标:知道世界上海陆分布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的,即理解沧海桑田。
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能解释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
德育渗透目标:通过学习海陆的变迁,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海洋分布是不断变化着的,引导学生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同时教育学生应具有发现问题、钻研问题的主动学习精神和善于观察,善于质疑,为探索真理而不惜牺牲生命的精神。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阅读、填绘和运用地图的方法以及应用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懂得学习地理知识必须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引导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讲解、讨论等教法。
学习方法:采用实例分析、观察思考、讨论探究、设问质疑、自学归纳等灵活多变的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特别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从生活中体验、从身边的事例入手,去感受、领会知识,同时积极参与读图等过程,提高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重点:大陆漂移学说及其启示;板块构造学说。
难点:板块构造学说。
解决办法:微机辅助、动画演示、讲解、观察、讨论等。
教具多媒体课件。
师生互动活动动眼、动脑、动口、动手、读书、提问、回答、演示、讨论有机结合。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沧海桑田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大陆漂移假说德国魏格纳板块的运动六大板块第一课时——“海陆的变迁”【重点】海陆变迁【难点】大陆漂移学说与板块构造学说【教学用具】大陆漂移及那布勒斯海蚀柱课件、七大洲四大洋分布图(可以制成拼图)、有关海陆变迁的资料、地球仪【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复习提问有关大洲大洋的内容。
(重点是大洲大洋的分布,首先可以让在地球仪上指出大洲大洋的分布,然后让学生利用拼图巩固,这个过程可以以小组形式完成)(过渡)世界上的这些大洲和大洋是一直这样分布的吗?它们曾以怎样的面貌存在过呢?教学环节一:海陆的变迁发给每个学习小组一份关于海陆变迁的资料,(教师可参考后面扩展资料,但要把扩展资料简写成符合初一学生水平的小片段),要求学生从中找出能证明海陆曾经或正在发生变化的实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是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的;以成语沧海桑田说明中国人对此早有认识;演示那布勒斯海蚀柱课件,对海陆变迁做进一步的说明并简单分析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是自然因素。
第二章第二节海陆变迁

非洲板块
红海是______ 板块 非洲 和______板块张裂运动形成的, 印度洋 最终会形成新的海洋。
印度洋板块
(2)地中海为什么地不断缩小?
亚欧板块
非洲板块
印度洋板块
地中海在______板块和 亚欧______板块相互碰撞挤压下不断缩小,最终将消失。 非洲
(3)喜马拉雅山脉是怎样形成的?
亚欧板块
1:大陆漂移假说是谁提出的?内容是什么? • 魏格纳提出的。 • 大陆漂移假内容是:两亿年前,他的周围 是一片汪洋。后来,原始的大陆分裂成几 块大陆,缓慢的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 的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
从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大陆轮廓线的相似性
南 美 洲
大 西 洋
非 洲
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凹凸,为什么竟如此吻合
四、地球上的火山、地震主要发生在——板块交界的地方
1、当前比较流行的一种全球构造理论是 板块构造理论 它较好地揭示了_____________ 地壳运动变化 的 _____________, 规律. 2、板块构造理论把地球的岩石圈分成( B ) A.五大板块 B.六大板块 C.七大板块 D.八大板块 3、板块漂浮在( A ) A.软流层上 B.岩石圈上 C.岩石上 D.地壳上
〔大陆漂移学说〕
轮廓
轮廓的相似性
岩层
古老地层的相似性
生物
动物的相似性
魏格纳的故事
————大陆漂移说 从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说并加以证实 的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样的启示? 注意观察、大胆假设、实事 求是、注重证据的科学方法 寻求真理、正视事实、勇于 探索和不惜献身的科学精神
大陆为什么会漂移呢?
板块的运动
请大家认真默读课本37页及 2.13-2.15图的内容,8分钟后完 成下列活动。 2.13-2.15是海陆变迁的实例, 请你解释原因,请看下图。
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我们脚下的大地在运动,七大 洲、四大洋是不断变化的。
大地多么坚固、稳定。 海陆轮廓自古就是这 样的。
图2.16 关于地球上海陆轮廓的争论
观察世界地图,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大西洋两岸,特别 是非洲西岸与南美洲东岸的轮廓十分相似。南美洲大陆凸出的部分与非洲大 陆凹进的部分几乎是吻合的。如果我们把这两块大陆从地图上剪下来,它们 就可以拼合成一个整体。
在我国东部海域的海底,人 们发现了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 活动的遗迹。
欧洲的荷兰是世界著名的“低 地国”,全国约1/4的陆地低于 海平面。
图2.13 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
图2.14 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道遗迹
图2.15 荷兰的围海大坝
喜马拉雅山中发现了海 洋生物化石,说明喜马 拉雅山在地质时期曾经 是海洋,这种海陆变迁 的原因是地壳运动。
我国东部海域发现了古 河流和古人类活动的遗 迹,说明我国东部海底 大陆架在地质时期曾经 是陆地,造成这种桑田 变沧海的原因是地壳沉 降或海平面上升。
人类活动对海平面的作 用。
二、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地球上海陆轮廓是怎样形成的?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是固定不变的吗? 过去人们对此曾有过很长时间的争论。
图2.19 拼合大陆几种古老地层的相似性
图2.20 海牛、鸵南美洲两岸有相似的地层且轮廓互相吻合,并分布着相同的动物海牛和驼鸟, 说明它们经历了相同的地质历史,具有相同的环境,说明在地质历史时期是同一块大陆。
阅读材料
从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1910年的一天,年轻的气象学家魏格纳因病躺在床上,目光正好落在墙上的一幅世界地图上。 “奇怪!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凹凸,为什么竟如此吻合?”他的脑海里再也平静不下来:“非洲大 陆和南美洲大陆以前会不会是连在一起的?是不是后来因为受到某种力的作用才破裂分离的?大陆会 不会是漂移的?” 这一发现,促使魏格纳开始研究大陆漂移。通过收集资料和实地考察,魏格纳从古生物化石、地 层构造等方面,找到了大西洋两岸相同或吻合的一些证据。魏格纳依据前人的研究和相关资料,结合 自己的考察,提出了“大陆漂移说”。但是,他的假说在当时被认为是荒谬的。为了进一步寻找大陆 漂移的证据,魏格纳前往北极地区的格陵兰岛探险考察,在他50岁生日那天不幸遇难。值得欣慰的 是,他的大陆漂移说,现在已经被大多数人所接受。这一伟大的科学假说,以及后来发展起来的板块 构造学说,使人类重新认识了地球。 从魏格纳与大陆漂 移说的故事中,我 们得到了什么启示?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考点名称:海陆的变迁板块漂移学说:解释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演变的学说。
大陆彼此之间以及大陆相对于大洋盆地间的大规模水平运动﹐称为大陆漂移。
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泛大陆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
填海造陆运动:填海造陆是指把原有的海域、湖区或河岸转变为陆地。
对于山多平地少的沿海城市,填海造地是一个为市区发展制造平地的很有效方法。
不少沿海大城市,例如东京、香港、澳门及深圳,均采用该法制造平地。
火山地震带:全球有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两大地震带,前者约集中了全世界80%以上的浅源地震(0~70千米)、几乎全部的中源(70~300千米)和深源(300~700千米)地震。
它围绕着太平洋分布,从南美洲的南端开始,沿西海岸向北延伸,到北美洲阿拉斯加,折向西经阿留申群岛、堪察加半岛、千岛群岛到日本。
板块运动的特点:1.在板块内部,地壳运动稳定;2.在板块边缘地带,地壳运动活跃,成为火山、地震活动的多发地区;海陆变迁的原因:1.地壳的变动;2.海平面的升降;3.人类活动(填海造陆运动)火山、地震与板块运动的联系:1.天然地震主要是构造地震,它是由于地下深处岩石破裂、错动把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出去,到地面引起的房摇地动。
构造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90%以上。
其次是由火山喷发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7%。
此外,某些特殊情况下了也会产生地震,如岩洞崩塌(陷落地震)、大陨石冲击地面(陨石冲击地震)等。
2.地球表面有一层很厚很厚的地壳,平常岩浆被地壳紧紧地包在里边。
地球内部的温度特别高,岩浆在那里边流来流去,总想找个地方窜到外面来。
有些地方地壳运动比较强烈,地壳又比较薄弱,这些地方受到压力的时候,岩浆就从这里冲出来了。
这样,就发生了火山爆发。
第二节_海陆的变迁

一、
陆地变海洋
海洋变陆地
海陆变迁
地壳变动 海平面升降 人类活动
二、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
大陆为什么会漂移?
读图分析:
1、 地球表层可以分成几大板块?除什 么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外,其他板块包 括大陆,也包括海 洋。
图中 “→←”表示什么? “←→”表示什么?
板块内部与板 块外部比较有 什么区别?
北 美
太洲
北冰洋
欧洲
大
亚洲
平
南西
非 洲 印度洋
美
洋 洲洋
大洋洲
南极洲
你知道“沧海桑田”
的故事吗?它的原意 是指什么?现在用来 比喻什么?
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 发现海洋森林遗址 说明了什么问题?
2.喜马拉雅山上发现海洋 生物化石又说明了什么问 题?
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 水井等人类活动遗迹反映 了该海域过去是什么状况?
2、根据这个现象,德国科学家魏格纳 提出了什么假说?这个假说的内容是 什么?
1、你认为大陆漂移说,是空想的 呢,还是有科学依据的?
2、请你寻找证据来证明
大陆漂移的证据
大 陆 拼 合 图
海牛栖息在热带浅 海环境中,鸵鸟生 活在陆地上,而且 不会远飞。按理来 说,他们都没有远 涉大洋的能力,它 们同时生活在大西 洋两岸的同纬度地 带,你能解释这种
荷兰的国土面积在过 去百年中为什么会不 断扩大?
以上种种变化是怎样形成的呢?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地壳的变动和 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 主要原因。
人类活动,例如“填海造陆”等, 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
陆地真的会移动吗?
1、观察世界地图,你发现 非洲的东岸和南美洲的西岸 有什么奇妙的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陆漂移的证据1
——动物的相似性
大陆漂移的证据2
——古老地层的相似性
从大陆漂移的证据1可以看出,非洲大陆与南美洲 大陆相临的大陆边缘大致吻合;从大陆漂移的证据2可 以看出大西洋两岸(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都有海牛 和鸵鸟的分布;说明在很早以前,非洲大陆和美洲大陆 曾经是紧密相连的整体,后来由于大陆的分离、漂移 (南美洲向西漂移,非洲向北漂移),两块大陆被辽阔 的大西洋所阻隔,于是逐渐形成了今天的面貌。
块处于不断地运动之中,一般说来,在板块内部,地壳 相对比较稳定,而板块与板块交界处,则是地壳比较活 动的地带,这里火山、地震活动以及断裂、挤压褶皱、 岩浆上升、地壳俯冲等频繁发生。
根据板块学说,大洋也有生有灭,它可以从无到有, 从小到大;也可以从大到小,从小到无。大洋的发展可 分为胚胎期(如东非大裂谷)、幼年期(如红海和亚丁 湾)、成年期(如目前的大西洋)、衰退期(如太平洋) 与终了期(如地中海)。大洋的发展与大陆的分合是相 辅相成的。
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学说
1910年的一天,年仅30岁的魏格纳躺在病床 上,目光正好落在墙上的一幅世界地图上。“奇 怪!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凹凸,为什么竟如此 吻合?”他的脑海再也平静不下来:“非洲大陆 和南美洲大陆以前会不会是连在一起的?只是后 来因为受到某种力的作用才破裂分离。大陆会不 会是漂移的?”
在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 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他的周围是 一片汪洋大海。后来,原始大陆才 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地飘移分离, 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 分布状况。
看看大西洋是怎样 形成的?太平洋有什么 变化?
提示:大西洋开始仅仅
是古非洲大陆和美洲大陆之 间的一条裂隙,随着大陆漂 移,逐渐加宽,直到形成今 天世界第二大洋。而在这一 过程中,古老的太平洋却在 不断缩小,有衰退的趋势。
魏格纳
魏格纳是德国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1880年11月1 日生于柏林,1930年11月在格陵兰考察冰原时遇难。
魏格纳从小就喜欢幻想和冒险,为了给将来探险做准备。 他攻读气象学。1905年,25岁的魏格纳获得了气象学博士学 位。1906年,他终于实现了少年时代的远大理想,加人了著 名的丹麦探险队,来到了格陵兰岛,从事气象和冰川调查。
如果你是魏格纳,你会从哪些方面进 行严密的论证呢?
轮廓、地层、动植物等。
魏格纳经过艰苦的考察终于提出了三方面的证 据:第一,大西洋两岸的许多生物有亲缘关系; 第二,大西洋两岸的岩石、地层和褶皱也相吻 合;第三,在古气候方面,两极地区有热带沙 漠的征兆,而且在赤道森林中找到了冰盖。
魏格纳还从地球物理学、大地测量学等方面进 行了严密的论证。最后,提出了使人能够接受 的“大陆漂移假说”。假说认为:组成洋底的 岩石比组成大陆的岩石重,因此,组成大陆的 地壳就像“冰山”一样在洋底岩石上漂移。这 对现代地质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人们至 今仍以这一假说的基本思想作为讨论地壳运动 的依据之一。
海底的古河流三角洲
在我国东部海域 的海底,人们发现了
பைடு நூலகம்古河流的遗迹。这说 明了什么?
荷兰位于欧洲西部,全国1/4的国土面积低 于海平面,为了获得更多的土地,荷兰人构建围 海大坝,为了抽出海水又建了许多风车,形成了 独特的景观。
荷兰的围海大坝
荷 兰 风 车
二、从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南美洲大陆凸出的部分与非洲大陆凹进的部 分几乎吻合。
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 基础上提出的。
板块构造学说是1968年法国地质学家勒皮雄与麦肯 齐、摩根等人提出的一种新的大陆漂移说。
板块构造,又叫全球大地构造。所谓板块指的是岩 石圈板块。全球地壳划分为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亚 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包括澳洲) 和南极洲板块。各大板
一、沧海桑田
“沧海桑田”原来的意思是海洋会变为陆地,陆地 会变为海洋。这种“沧桑之变”是发生在地球上的一种 自然现象。因为地球内部的物质总在不停的运动着,因 此会促使地壳发生变动,有时上升,有时下降。挨近大 陆边缘的海水比较浅,如果地壳上升,海底便会露出, 而成为陆地,相反,海边的陆地下沉,便会变为海洋。 有时海底发生火山喷发或地震,形成海底高原,山脉、 火山,它们如果露出海面,也会成为陆地。
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
自然因素
地壳的变动 海平面的上升
人为因素
人类活动的影响
喜马拉雅地区的发现
喜马拉雅地区发现海洋动物化石说明 什么问题?你认为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提示:说明喜马拉雅山在地质时期曾经
是海洋。这种海陆变迁的原因是地壳运动。
说明我国东部海底大陆架在地质时期曾经为陆地。 造成这种桑田沧海的原因是地壳的变迁或海平面的升 降。
1910年魏格纳在偶然翻阅世界地图时,发现一个奇特现 象:大西洋的两岸——欧洲和非洲的西海岸遥对南美洲的东 海岸,轮廓非常相似,这边大陆的凸出部分正好能和另一边 大陆的凹进部分凑合起来;如果从地图上把这两块大陆剪下 来,再拼在一起,就能拼凑成一个大致上吻合的整体。
把南美洲跟非洲的轮廓比较一下,更可以清楚地看出 这一点:远远深入大西洋南部的巴西的凸出部分,正 好可以嵌入非洲西海岸几内亚湾的凹进部分。魏格纳 结合他的考察经历,认为这绝非偶然的巧合,并形成 了一个大胆的假设:推断在距今3亿年前,地球上所有 的大陆和岛屿都连结在一块,构成一个庞大的原始大 陆,叫做泛大陆。泛大陆被一个更加辽阔的原始大洋 所包围。后来从大约距今两亿年时,泛大陆先后在多 处出现裂缝。每一裂缝的两侧,向相反的方向移动。 裂缝扩大,海水侵入,就产生了新的海洋。相反地, 原始大洋则逐渐缩小。分裂开的陆块各自漂移到现在 的位置,形成了今天人们熟悉的陆地分布状态。
2亿年前 6500万年前
现在
你认为大陆漂移说是空想的 呢?还是有科学根据?
提示:有一定的科学依据: ⑴各相邻大陆的边缘大致吻合。 ⑵调查发现,各相邻大陆,特别是大西洋两岸的古 生物化石、地层构造相吻合。 ⑶现在测量证实,海陆分布至今尚在极其缓慢地变 化着。
二、板块的运动
板块学说要点:
(1)全球大致划分为六大板块。 (2)各大板块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 (3)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间 交界地带比较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