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滨逊漂流记》中笛福自然观论文

合集下载

鲁滨逊漂流记生存与自由的平衡之道

鲁滨逊漂流记生存与自由的平衡之道

鲁滨逊漂流记生存与自由的平衡之道鲁滨逊漂流记是丹尼尔·笛福的经典小说之一,讲述了主人公鲁滨逊在一次海难后漂流至荒岛,为了生存,他不得不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并平衡个人生存与自由的关系。

本文将探讨鲁滨逊如何找到生存和自由的平衡之道。

1. 与大自然相处的智慧鲁滨逊漂流到荒岛后,面临着无尽的大自然挑战。

他需要寻找饮食、建造住所、狩猎等技能来确保自己的生存。

然而,他并没有盲目地对抗自然,而是选择与自然和谐相处。

他观察动植物的习性,利用自然资源来满足自己的需求,例如,他种植粮食,驯养动物,建造温暖的住所等。

鲁滨逊的智慧在于他尊重自然规律,并善于利用和保护环境资源。

2. 建立秩序与规划鲁滨逊在岛上建立了一套自己的秩序与规划体系,以确保自己的日常生活正常运转。

他制定了每日的工作计划,划分时间用于狩猎、种植、修建等活动。

通过合理安排时间和分配资源,他能够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保持岛上的秩序。

他的努力体现了生存和自由之间的平衡,既满足了物质需求,又保持了一定的生活自由。

3. 内心的寻找与追求尽管鲁滨逊必须在岛上生存,但他并没有放弃对自由的追求。

他不断地寻找机会离开岛屿,观察海洋潮汐、建造船只,并在经历了多年的努力后成功离开荒岛。

鲁滨逊的生存之道并不只是单纯为了满足生命的基本需求,他追求自由、追求回归文明社会的渴望使他始终不忘努力地尝试着。

4. 生存与社交的平衡虽然鲁滨逊在荒岛上与他人相隔,但他并没有完全忘记社交。

他将他的日记作为精神寄托,倾诉内心的苦闷和喜悦。

此外,他还驯养了折耳猫并与之建立了亲密的关系,将它作为自己的伴侣,满足了他的社交需求。

这种对人类社会的联系和渴望是鲁滨逊在荒岛上实现生存与自由平衡的重要因素之一。

结论鲁滨逊漂流记向我们展示了生存与自由的平衡之道。

通过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建立秩序与规划、内心寻找和追求、以及社交的保持,鲁滨逊成功地在荒岛上找到了平衡点。

这个经典故事告诉我们,在面对困境时,我们应该寻找内心的力量,并以智慧和耐心来平衡我们的生存和自由。

论《福》对《鲁滨逊漂流记》的颠覆

论《福》对《鲁滨逊漂流记》的颠覆

摘要:库切的《福》被认为是对《鲁滨逊漂流记》的后殖民改写。

他从人物形象和话语权两方面对《鲁滨逊漂流记》中的殖民主义思想进行了颠覆。

《福》中的人物形象表现了被忽视者的声音,而作品中莫衷一是的话语权则反映了殖民思想和父权制霸权下被压迫者的精神创伤。

最后,库切通过星期五的身体为解除殖民思想的毒害提出了强有力的建议。

关键词:《鲁滨逊漂流记》;《福》;人物;话语权1986年出版的《福》被认为是库切对丹尼尔?笛福著名的小说《鲁滨逊漂流记》的重写,库切也曾提到过,《鲁滨逊漂流记》是童年时代的他最着迷的一部作品。

在2003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感言中,继《福》出版17年之后,库切大谈特谈“他和他的人”,也就是笛福和鲁滨逊的故事。

因此可见,鲁滨逊的故事一直萦绕在这位南非作家头脑之中,而他通过自己的小说《福》从人物形象和话语权方面对这部18世纪的经典之作进行了改写和颠覆,体现出作家对生活的南非,甚至是全人类社会现状的反思。

一、《福》对《鲁滨逊漂流记》在人物塑造上的颠覆在《鲁滨逊漂流记》中,笛福通过鲁滨逊这一典型的西方殖民者荒岛开拓的经历,寓言式的反映出海外殖民扩张时代英国殖民者的创业历程。

作品中的鲁滨逊不仅征服了荒岛,还驯服了土人星期五,在海外孤岛上建立了自己的小殖民地。

库切对这部18世纪殖民文学的经典之作中的人物形象进行了颠覆,读者们会发现面目全非的鲁滨逊和星期五,而且作家笛福也被写进了作品中,但最具突破意义的表现在他天才的加入了苏珊?巴顿这一女性形象。

在《鲁滨逊漂流记》中,笛福并没在任何女性人物身上花费笔墨,但库切却让苏珊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出现在《福》的开篇。

苏珊为了寻找自己的女儿,意外流落荒岛,因此成了鲁滨逊和星期五荒岛生活的经历者和见证人。

通过她,我们看到了鲁滨逊和星期五在荒岛上的生活。

在离开荒岛,鲁滨逊病逝于船上后,她带着星期五在伦敦度日。

为了将自己的故事传达出去,她找到了作家福,将素材交给他,希望他能将其发表。

《鲁滨逊漂流记》中的自然与人类的关系

《鲁滨逊漂流记》中的自然与人类的关系

鲁滨逊漂流记中的自然与人类的关系《鲁滨逊漂流记》是丹尼尔·笛福于1719年出版的一部经典小说,讲述了主人公鲁滨逊在一次海难后被困在荒岛上,他通过勇气、智慧和与自然界的相处,最终实现了自给自足并逃离孤岛的故事。

这部小说呈现了一个微妙而复杂的自然与人类关系,探讨了人类如何与自然共存和依赖的问题。

1. 自然界对鲁滨逊生存的挑战在荒岛上,鲁滨逊面临着诸多有挑战性的环境条件。

从最初落地时所见到的不友好(或未知)环境,到要解决食物、水源、住所等基本生存需求,在每个阶段中,自然界都成为了他最大的对手与合作者。

•野生动植物:鲁滨逊必须学会应对各种野生动植物,并寻找能够提供食物和材料的资源。

•气候与季节变化:他需要适应孤岛上的气候变化以确保自己的生存和舒适。

•自然灾害:荒岛经常遭受风暴、地震等自然灾害,鲁滨逊必须学会预测并防范这些危险。

2. 鲁滨逊对自然界的掌控与依赖随着时间的推移,鲁滨逊对荒岛上的自然资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开始利用这些资源来改善他的生活。

他通过种植粮食、养殖家禽、建造住所等方式,使得自己在环境中建立了一定程度上的控制。

•农业与园艺:鲁滨逊学会了种植庄稼、果树,并通过养殖家禽来获得食物。

•习得技能:他不仅凭借天资聪明,还利用观察和实践来熟练掌握各种生存技能,例如打猎、捕鱼、制作工具等。

•制造工具和设备:为了更好地应对环境挑战,鲁滨逊也积极制造工具和设备供他使用。

3. 自然界中的孤独与思考在荒岛上度过的时间越长,鲁滨逊越是感受到与人类社会的隔离和孤独,他开始反思着自己与人类社会以及自然界的关系。

•孤独感:鲁滨逊在与自然为伴的同时,也深感自己与外界的隔离。

这种孤独使得他开始审视曾经觉得理所当然的社交、情感等方面。

•对人文价值的领悟:通过对自然资源和环境条件的探索和利用,鲁滨逊更加意识到人类社会中许多物质和精神价值背后需要付出的努力,并从中获得了思考和成长。

4. 自然与人类共存与保护《鲁滨逊漂流记》也提醒我们应该如何尊重、保护自然界,并寻求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方式来维系人类与自然之间更好地平衡。

《鲁滨逊漂流记》:个体意志与自然环境的抗争

《鲁滨逊漂流记》:个体意志与自然环境的抗争

《鲁滨逊漂流记》:个体意志与自然环境的抗争1. 引言1.1 概述鲁滨逊漂流记是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于1719年出版的一部经典小说,讲述了一个在荒岛上生存的男人的故事。

这个男人名叫鲁滨逊,他在遭遇海难后漂流至一个无人居住的荒岛,并在那里度过了28年的孤独生活。

本文将以《鲁滨逊漂流记》为案例,探讨个体意志与自然环境之间的抗争关系。

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五个主要部分:引言、鲁滨逊漂流记简介、个体意志与自然环境的挑战、自然环境的威胁与鲁滨逊的应对策略以及结论。

通过对鲁滨逊在荒岛上生存经历的剖析和探讨,我们可以深入理解个体在面对极端困境时所展现出来的坚强意志和智慧。

1.3 目的本文旨在探究个体意志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影响和塑造关系,并从中汲取启示。

通过对鲁滨逊的故事进行分析,我们可以了解个体面对生存困境时所需展现出来的决心、毅力和创造力。

同时,我们将研究自然环境对个体行为和观念的塑造作用,如何适应环境变化以及如何改变环境以获取资源。

最终,本文希望能够给读者带来关于个体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关系的深思,并探讨这些启示如何应用到现实世界中。

2. 鲁滨逊漂流记简介:2.1 小说背景:《鲁滨逊漂流记》是一部由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于1719年创作的冒险小说。

故事的背景设定在17世纪晚期,主要讲述了一个名叫鲁滨逊·克鲁索(Robinson Crusoe)的年轻商人在一次航海中遭遇暴风雨后漂流到荒无人烟的小岛上,并展开了长达28年的孤独生活的故事。

2.2 主要人物介绍:- 鲁滨逊·克鲁索:本书男主角,是一位勇敢、坚毅而又具有冒险精神的青年商人。

他的意志力和决心使他能够在孤岛生活中面对并战胜各种困难和挑战。

- 弗莱迪亚:是鲁滨逊从沉船中营救出来的一个原始土著,成为他在孤岛上的忠实伙伴和朋友。

- 父母和兄弟:虽然没有直接出现在小说中,但鲁滨逊常常回忆起他们的影响,并思考着他们在自己孤寂漂泊的日子里的重要性。

《鲁滨逊漂流记》与西方自然状态理论

《鲁滨逊漂流记》与西方自然状态理论

《鲁滨逊漂流记》与西方自然状态理论时间:2011-12-28 07:15来源:未知作者:责任编辑003 点击: 197次一自然状态(the state of nature)是西方政治学社会契约论的一个术语。

社会契约论假设在政治权威出现之前有一个自然状态。

在自然状态中每个人都平等、自行其是,不存在政治权威,人们不必要服从谁,因此人的利益、财产和人身安全也没有保证。

17和18世纪的众一“自然状态”(the state of nature)是西方政治学社会契约论的一个术语。

社会契约论假设在政治权威出现之前有一个自然状态。

在自然状态中每个人都平等、自行其是,不存在政治权威,人们不必要服从谁,因此人的利益、财产和人身安全也没有保证。

17和18世纪的众多西方哲学家,如霍布斯、普芬道夫·洛克和卢梭等等,都先后在各自的社会契约理论中对自然状态作了不同的描述。

鉴于篇幅有限,本文只提及与笛福和《鲁滨逊漂流记》相关的自然状态理论。

霍布斯的自然状态理论指一种无政府状态。

这种自然状态颇具反乌托邦特征。

在这种状态下,人的本性就是自我保护,趋利避害,追求个人利益。

人人都平等,每个人对同一事物有同等的权利;人人又都是自由的,每个人要实现自己占有一切的“自然权利”,便处在“每个人反对每个人的战争”的状态。

在自然状态中,因为没有工业、航运、耕耘土地、建筑、艺术和文学,人的生活便是“孤独、贫困、可憎、野蛮和短暂”的,凡是没有国家权力的地方或是国家力软弱无力的地方都会出现这种状态[1]。

这种状态是在人的自私本性没有外力、权威制约和控制时的无政府状态。

孤独、恐惧和由此产生的一切自我保护行为是霍布斯自然状态和自然人的最明显的特征。

德国哲学家普芬道夫也提出了与霍布斯相近的自然状态理论。

卢梭的自然状态是指人按照天然本性生活的状态。

这种自然状态充满乌托邦色彩。

在这种状态下不存在农业、工业,没有语言、住所,没有私有财产和私有观念,也没有奴役和统治、法律、道德上的善恶观念、竞争和战争。

对鲁滨逊航海内容的看法作文

对鲁滨逊航海内容的看法作文

对鲁滨逊航海内容的看法作文
每当我打开一本新书,阅读一篇好的文章时,就好像眼前展开了一个新的世界。

当我读到英国作家笛福写的《鲁滨逊漂流记》时就是这样。

它讲述了主人公鲁滨逊出生于一个比较富裕的家庭,但他热爱航海,毅然放弃安然的生
活,去实现自己的航海梦。

他几次出海闯荡,有一次被困在荒岛上28年。

但28年的孤岛生活并没能磨掉他的精神。

面对死亡,他凭着坚韧的毅力,辛勤的
劳动,把荒凉的小岛建设的十分美丽。

他不仅生存下来。

还过上了了自足自乐的生活。

最后,他拯救了英国船,重返家乡。

被困荒岛的鲁滨逊不坐以待毙,而是凭着自己的勇气和智慧。

克服了无数困难把自己的生命延续下去,并且找到了许多生活的乐趣。

这证明了鲁滨有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也反映了他是个顽强不屈、乐于助人的人。

读完书,我久久不能平静。

一个人不论何时何地,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都不能被困难吓倒,要勇敢的面对困难,克服困难,永不退缩,始终保持一种积极向上,从容乐观的心态。

想到了汪曾祺先生
的一句话“在黑白里温柔地爱彩色,在彩色里朝圣黑白。

”初读并不懂意思,现
在想来怕是是告诉我们,身陷泥泞之中,保持一颗向阳的心;身迷繁华之地,保持一颗干净的心,在喧嚣之中辟一处空山幽谷。

《鲁滨逊漂流记》的现实性探讨

《鲁滨逊漂流记》的现实性探讨

《鲁滨逊漂流记》的现实性探讨《鲁滨逊漂流记》是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所著的长篇小说,讲述了一个航海家在遭遇海难后,被困荒岛上的生存经历。

这部小说被广泛认为是世界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冒险小说之一,同时也成为了许多人对于荒岛生存的蓝本和榜样。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对现实生存环境的深入探索,人们开始对《鲁滨逊漂流记》中所描绘的生存情境的真实性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

本篇文章将从现实性的角度对《鲁滨逊漂流记》进行探讨,分析其中的生存环境、技能和心理状态是否符合实际情况。

我们来谈谈《鲁滨逊漂流记》中所描绘的荒岛生存环境。

在小说中,鲁滨逊在一次海难中被困在了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岛上的资源相当匮乏,没有食物和住所,使得鲁滨逊必须采用各种手段来进行生存。

在现实情况下,真正的荒岛生存环境可能要更加严酷和残酷。

荒岛上面临的问题不仅仅是食物和饮水的问题,还有各种野生动物和疾病的威胁。

且无法确定所生活的小岛是否是被误撞的荒无人烟的小岛,可能性并不大。

当时所处的环境,地形,气候,风向等等都会直接影响着鲁滨逊般的幸运与不幸。

在现实生存环境中,鲁滨逊所面临的困难可能会更加严重和复杂。

我们来探讨一下《鲁滨逊漂流记》中所展现的生存技能是否符合实际情况。

在小说中,鲁滨逊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劳的精神,利用岛上的一切资源来进行生存。

他建造房屋、耕种土地、驯养动物,甚至制作船只进行航海等。

这些技能和方法在现实生存环境中可能并不实用。

建造房屋、耕种土地和驯养动物等生存技能都需要相当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而且这些技能还受限于环境和资源的限制,不能简单地模仿。

鲁滨逊在小说中所展现的生存技能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夸大和夸张,不太符合实际情况。

可以说《鲁滨逊漂流记》中所展现的生存技能并不完全符合实际情况。

我们来分析一下《鲁滨逊漂流记》中所表现的心理状态和精神品质是否真实可信。

在小说中,鲁滨逊在孤岛上度过了二十八年的孤独生活,他面对的不仅是物质生存的问题,还有心灵上的挣扎和煎熬。

《鲁滨逊漂流记》:个人意志与自然力量的对抗

《鲁滨逊漂流记》:个人意志与自然力量的对抗

《鲁滨逊漂流记》:个人意志与自然力量的对抗1. 引言1.1 概述《鲁滨逊漂流记》是由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于1719年创作的小说,讲述了主人公鲁滨逊在一次航海意外中被困荒岛后,凭借个人的意志和智慧与自然力量进行对抗,最终成功生存下来的故事。

这部小说不仅描绘了一个人在荒岛上孤独求生的艰辛经历,更展示了个人意志和自然力量之间相互制衡的现象。

本文将以《鲁滨逊漂流记》为基础,探讨个人意志与自然力量之间的对抗关系。

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

引言部分将针对文章主题进行概述,并介绍文章结构。

正文部分分为两个主要章节:鲁滨逊的个人意志以及自然力量的对抗。

在这两个章节中我们将具体探讨鲁滨逊在漂流中所面临的困境以及他如何通过坚定不移的个人意志与自然力量进行抗衡。

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探讨自然力量和个人意志之间的挑战,并分析鲁滨逊如何应对艰难环境所带来的心理压力,以及他利用技巧和智慧在面对自然力量时取得的成就。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个人意志与自然力量相互影响和制衡的关系,并探讨《鲁滨逊漂流记》对我们生活中的启示和意义。

1.3 目的本文旨在分析《鲁滨逊漂流记》这一经典小说中个人意志与自然力量之间的对抗关系,并通过深入剖析主人公鲁滨逊在荒岛上所经历的困境以及他迎接挑战所展现出的坚定意志,探索个人意志对于克服自然力量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同时,本文还将探讨自然力量对个人意志提出的挑战,并分析鲁滨逊如何利用技巧和智慧应对这些挑战。

通过全面审视这两者间相互影响和制衡的关系,本文旨在启示读者们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应对各种困境,并发掘个人意志的力量。

以上是文章“1. 引言”部分的内容。

2. 正文:2.1 鲁滨逊的个人意志在《鲁滨逊漂流记》中,主人公鲁滨逊展现出了坚强的个人意志。

一开始,当他遭遇船只失事、被困荒岛之时,他并没有放弃希望和生存的决心。

尽管面临极端困难和孤立无援的境地,鲁滨逊仍然努力寻找生存的方法,并试图建立起一个独立自给的生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滨逊漂流记》中笛福的自然观摘要:丹尼尔·笛福 (1660—1731),英国作家,英国启蒙时期现实主义小说的奠基人,被誉为“小说之父”。

在59岁的高龄完成了世界著名小说《鲁滨逊漂流记》。

本文旨在研究该著作中作者对自然的观念。

通过对《鲁滨逊漂流记》中自然观的分析,能从中了解到笛福对世人所传递的一种对大自然以及周围物质环境的态度—充分利用,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但是这种态度对现在21世纪的可持续的发展是具有十分消极的意义。

关键词:丹尼尔·笛福;《鲁滨逊漂流记》;人与自然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0-0053-02
丹尼尔·笛福( 1660—1731),英国作家,英国启蒙时期现实主义小说奠基人,被誉为“小说之父”。

其代表作《鲁滨逊漂流记》闻名于世,鲁滨逊也成为与困难抗争的典型模范,因此他被视作英国小说的开创者之一。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以暴力取得政权,但是在笛福出生那年,代表封建反动势力的斯图亚特王室又在英国复辟,笛福出生于一个小油烛商人的家庭,属于中下层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反对斯图亚特王室的封建统治。

笛福28岁那年,即1688年,资产阶级又赶走了斯图亚特王室,重新掌了权,笛福成年后一面经商,一面从事政治活动。

总而言之,在笛福生活的时代,主要是资本主义在英国蓬勃发展之时,英国本土的大贸易公司如雨后春笋般一个个建立并发展起来,新兴的资产阶级正如日中天,热情饱满。

他们勇于向海外拓展,于是英国的对外经济掠夺和海外殖民扩张也随之兴起和迅猛发展起来。

丹尼尔·笛福博览群书,兴趣广泛,精力过人,在经商的同时还从事政治活动,办报刊、积极撰写时政文章,对身边发生的各种事物都显示了极大的兴趣,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有散文评论、小说、游记、经济贸易著作、政论。

并在59岁时开始写作小说, 其主要作品有四部:《辛格尔顿船长》,《摩尔·弗兰德斯》,《大疫年记事》,《鲁滨逊漂流记》。

其中《鲁滨逊飘流记》在当时有很大影响,至今是雅俗共赏的名著。

由于笛福的人生经历,使得笛福自己对他所描写的人物理解较深,他善于写个人在不利的环境中克服困难。

他的主人公有聪明才智,充满活力,不信天命,相信“常识”。

这基本是笛福在小说中描写的共性,在逆境中要挑战自己,挑战自然,挑战社会,挑战在当时看来不可能的一切情况。

《鲁滨逊漂流记》中主人公鲁滨逊的求生经历让人印象深刻。

在恶劣的自然环境面前,鲁滨逊本着坚毅的性格,通过自己的辛勤
劳动克服了重重困难,孤身一人在荒芜人烟的岛上生活了28年。

落难初期,他除了对大自然的恐惧之外,还要时刻面临着岛上各种动
物的挑战,曾经也绝望过;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种生存的本能促成他无穷的动力,他不仅制器具,种粮食,还养牲畜,与野人决战,最后以鲁滨逊战胜大自然且在荒岛上平安生存下来而结束。

在《鲁滨逊漂流记》中占主导部分的第二部分均是描述主人公在荒岛上经历。

因此,笔者认为《鲁滨逊漂流记》最能体现的就是笛福的
自然观,一种人与自然间的关系,一种就是人类应该征服大自然的观点。

鲁滨逊努力征服自然并让它为自己服务,鲁滨逊到岛上的第一步是建好自己的家,使安全有保障,是征服海岛。

把海岛变为自我需要一部分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只有
安全得到保障.才有可能对海岛其它部分进行探索,从局部征服走向全部征服。

鲁滨逊建立了三个家:“城堡”“乡间别墅”和“山洞”。

三个家的建立,标志着鲁滨逊终于成了海岛的主人。

在他登上荒岛的第10个月里,他站在山坡看着草木繁茂,一片葱茏,就像人工种植的大花园的山间盆地,暗自欣喜:“这全都归我所有,我是这里至高无上的君主,对这岛国拥有主权;如果我有后代,我可以毫无问题地把这主权传下去。

就像任何一个英国的领主把他的采邑原封不动地传下去一样。

”在“星期五”出现之前的十多年里,鲁滨逊饲养的各种动物就是他的臣民。

他教会了一只鹦鹉说话。

这只鹦鹉在他巡岛回来时会问候他。

等到他救下“星期五”父子和西班牙人后,就在自己的领地上建立统治秩序。

“星期五”父子和西班牙人成为臣民,鲁滨逊是他们的全权统治者和立法者。

其总督身份宣告确立。

此时的鲁滨逊已经完全征服了这个海岛。

把海岛变成了他的私人财产。

其目的是为了支配其自然资源。

最后,鲁滨逊不遗余力地重建传统的社会统治机构,他做了“星期五”的主人,岛上的君主,漂流到岛上的欧洲人的操纵者。

在此方面。

鲁滨逊是个地地道道的殖民者,他掠夺环境以满足他作为消费者和创业者的无
度需求,随心所欲地将它从自然状态改变成文明状态。

以鲁滨逊为代表的殖民主义者在剥削、压迫殖民地人民的同时,也在压榨、破坏自然。

鲁滨逊是近代西方社会征服、占有、改造、统治自然的典型,是建立在越来越广泛,彻底地掠夺和利用自然的基础上的工业社会发展进程的象征,是殖民者对新大陆处女地入侵,推行殖民统治的缩影。

鲁滨逊可以在任意的“蛮荒”之地“漂流”进而占有、命名、教化与征服,他在自己的28年的荒岛生涯里,历经了采集渔猎、农业和畜牧业、手工业和初步的制造业等人类文明史的几个重大阶段,他在园艺、建筑、航海等方面都有探索.他勘探了整个小岛,充分发掘和利用岛上的所有资源.并努力将其变成他的财富,他以自己的人生经历向世人传达了一个基本的信息和根深蒂固的观念:只有在征服、改造自然的劳动生产中,只有在荒原中创建文明,才是人生的最大快乐,才是人类的最高成就。

通过这些我们了解到笛福所主张的自然观,人类是大自然的主宰。

这种自然观对21世纪的地球现状而言是消极的。

21世界的人类为笛福所推崇的自然观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大片的森林消失,水土严重流逝,全球的温度逐渐上升,海岸线的逐年提高,全世界的人类面临诸多严重的人与自然的矛盾,人类深陷生存危机,人类甚至连呼吸、饮水和行走这些人类最基本的生存行为都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美国生态文学作家爱德华·艾比认为荒原是真正的文明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未被人类干扰破坏的自然是人类健康生存的必
需;如果把地球上的所有荒野加以人为地改造,那么,人类真正的文明将彻底压抑和摧毁,人类就绝对不可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在现如今的工业发展阶段,工业模式经济威胁和毁灭了大自然,是绝不能保证我们大家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

对大自然的肆意掠夺、侵害和毁灭的行为必须立即停止。

因此,我们作为21世纪的人类,应从文学生态学的角度去理解作品。

我们现阶段的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要从以人为本转变到以自然为本,不能在地球生态灾难日益凸显的情况下,还一味地赞扬对于自然无节制的征服和占有的行径。

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人对自然的利用和开发的力度也在逐步增大,对自然造成的伤害也就越大。

寻求更合理和更持久的生态生存路径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可持续
发展。

每次,当环境威胁我们时,人类才清晰地意识到自己在自然界的位置,发现原来我们人类只是大自然中的渺小的一员。

日本9.0级地震,台湾“莫拉克”8.8级台风,中国汶川8.0级地震,海地地震,玉树地震,舟曲地震,山东干旱,俄罗斯森林大火……这一系列的自然灾害已经在警示人类:为满足欲望而生存必然造就一个占有的文化,消费至上的文化,而不是健康存在的文化。

应该追求尽可能简单的物质生活和无限丰富的精神生活,才能重返人与自然的和谐,不能以征服自然、蹂躏自然的方式来证明自我,实现自我和弘扬自身价值。

笛福的以人为中心的自然观点在21世纪是必须要逐渐被根除掉的,否则人类在地球上的地位岌岌可危。

参考文献:
[1]wang, hue. middle ages knight the impact of the literature upon robinson crusoe [m]. beijing: overseas english, 2009.
[2]史秀利.human’s ecological crisis- an ecological approach to robinson crusoe [m]. shoebox press, 2007.
[3]李淑玲. 漂流的魅力—笛福及其作品在中国的译介与研究[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7(1).
[4]沈渭菊.从生态批评视角对《鲁宾逊漂流记》的重新解读[j]. 湖北教育学报,2007(6).
[5]王艳.论《鲁宾逊漂流记》中主人公的形象的塑造[j].美与时代,2006(8).
[6]吴瑛.解读笛福和他的鲁滨逊漂流记[j].武汉大学学
报,2002(1).
[7]王诺.欧美生态文学[m].成都:大学出版社,20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