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公开课课件 (1)
合集下载
《登岳阳楼》PPT优秀课件

他的痛苦和幸福植 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
——别林斯基
肆 拓
展
鉴
赏
印
远游① 杜甫 江阔浮高栋,云长出断山。 尘沙连越雟②,风雨暗荆蛮。 雁矫衔芦③内,猿啼失木④间。 弊裘苏季子⑤,历国未知还。
[注]①诗人晚年出夔州至潭州,此诗写于其间。②越雟(xī),古郡名,在 四川西昌东南;“安史之乱”后,吐蕃不断进扰河陇诸州及安西、北庭诸地。 ③衔芦,指雁衔芦草以自卫。④猿啼失木,指猿因失去栖息地而哀鸣。⑤弊 裘苏子,指苏秦游说未果、敝裘而归。
壹 知
人
论
世
印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中国古
杜
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甫
他与李白合称“李杜”。
一
杜甫人生的四个阶段:
生
一、读书与漫游时期(35岁前)
二、困居长安时期(35-44岁)
三、陷贼与为官时期(45-48岁)
四、西南漂泊时期(49-58岁)
要赏析。(或本诗颔联历来为人称道,好在哪里?)(炼句题) 答题要点: 描绘出怎样的画面(翻译或者意译诗句内容) 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有什么表达作用 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
①坼”, 裂开。人写得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 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写出了洞庭湖的磅礴气势。。
②“浮”,漂浮,动态感,化静为动。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 物,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何其壮阔!
③这两句运用夸张,化静为动,描绘了诗人登楼所见的洞庭湖之景, 气势磅礴,宏伟壮阔奇丽。彰显了诗人博大的胸襟,表现了诗人热 爱祖国河山的情怀。
叁 缘
景
明
情
——别林斯基
肆 拓
展
鉴
赏
印
远游① 杜甫 江阔浮高栋,云长出断山。 尘沙连越雟②,风雨暗荆蛮。 雁矫衔芦③内,猿啼失木④间。 弊裘苏季子⑤,历国未知还。
[注]①诗人晚年出夔州至潭州,此诗写于其间。②越雟(xī),古郡名,在 四川西昌东南;“安史之乱”后,吐蕃不断进扰河陇诸州及安西、北庭诸地。 ③衔芦,指雁衔芦草以自卫。④猿啼失木,指猿因失去栖息地而哀鸣。⑤弊 裘苏子,指苏秦游说未果、敝裘而归。
壹 知
人
论
世
印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中国古
杜
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甫
他与李白合称“李杜”。
一
杜甫人生的四个阶段:
生
一、读书与漫游时期(35岁前)
二、困居长安时期(35-44岁)
三、陷贼与为官时期(45-48岁)
四、西南漂泊时期(49-58岁)
要赏析。(或本诗颔联历来为人称道,好在哪里?)(炼句题) 答题要点: 描绘出怎样的画面(翻译或者意译诗句内容) 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有什么表达作用 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
①坼”, 裂开。人写得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 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写出了洞庭湖的磅礴气势。。
②“浮”,漂浮,动态感,化静为动。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 物,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何其壮阔!
③这两句运用夸张,化静为动,描绘了诗人登楼所见的洞庭湖之景, 气势磅礴,宏伟壮阔奇丽。彰显了诗人博大的胸襟,表现了诗人热 爱祖国河山的情怀。
叁 缘
景
明
情
《登岳阳楼》-(共16张PPT)

3、“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一句,抒发了 作者怎样的情感?
4、面对浩渺的洞庭湖,诗人只是感叹自己的身 世吗?
缘景明情 1、从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一句, 你感受到作者登楼的感情怎样呢? 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 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 实此时的诗人,经历了岁月的沧桑,面对山河 破碎的祖国,自己壮志未酬,国家前途渺茫, 可谓百感交集。 这种情感是怎么表现的呢? 今昔对照。用“昔闻”为“今上”蓄势, 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 老,世称杜少陵,又称杜工部,盛唐时期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 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 吏》、《潼关吏》)、“三别”(《新婚 别》、《垂老别》、《无家别》)、《春 望》、《登高》等。他忧国忧民,人格高 尚,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约1500 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诗风沉郁顿挫,诗 艺精湛,影响深远,被称为“诗史”。
意境:博大壮阔
缘景明情 2.1、这两句中表现力最强的词语分别是哪个? 你能说说这两个词的妙处吗? “坼”字,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 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显示出 洞庭湖的磅礴气势。 “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洞庭 湖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 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 落,一派雄浑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chè),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sì)流。
翻译内容(形象) 语言手法 (效果) 画面、意境、情感
杜甫-登岳阳楼(优秀)PPT课件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tì sì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
6
首联: 昔闻洞庭水,
“昔闻”写从前对洞庭 湖光山色的仰慕,
今上岳阳楼。 “今上”交代时间,
“岳阳楼”点明地点。
此联写人生暮年竟 能登上岳阳楼观赏
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
洞庭湖的美景风光。
-
7
品诗
-
13
景色特点: 气势磅礴,宏伟奇丽
-
9
颈联: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自己举目无亲,音 信不通,年老多病, 只能以孤舟为家。
写出了政治生活坎 坷,漂泊天涯,怀 才不遇的心情。
-
10
颈联: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自己举目无亲,音 信不通,年老多病, 只能以孤舟为家。
写出了政治生活坎 坷,漂泊天涯,怀 才不遇的心情。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自选一个角度赏析
-
8
“坼”:洞庭湖波涛万顷、巨浪千 层,方圆数千里的江南大地訇然裂为 两片,刹那间,乾坤摇动、天崩地 解——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
“浮”: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 洞庭包容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 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 而漂荡起落——一派壮阔的图景。
-
4
背景
写作背景
大历三年(768)冬,杜甫从公安 (今湖北公安〕到达岳阳,到达之时正 是深冬。此诗为诗人晚年作品,是年(769) 诗人已五十七岁。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 苦不堪,年老体衰,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 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
湖向南漂泊。
-
5
读诗
注意字音和节奏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tì sì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
6
首联: 昔闻洞庭水,
“昔闻”写从前对洞庭 湖光山色的仰慕,
今上岳阳楼。 “今上”交代时间,
“岳阳楼”点明地点。
此联写人生暮年竟 能登上岳阳楼观赏
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
洞庭湖的美景风光。
-
7
品诗
-
13
景色特点: 气势磅礴,宏伟奇丽
-
9
颈联: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自己举目无亲,音 信不通,年老多病, 只能以孤舟为家。
写出了政治生活坎 坷,漂泊天涯,怀 才不遇的心情。
-
10
颈联: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自己举目无亲,音 信不通,年老多病, 只能以孤舟为家。
写出了政治生活坎 坷,漂泊天涯,怀 才不遇的心情。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自选一个角度赏析
-
8
“坼”:洞庭湖波涛万顷、巨浪千 层,方圆数千里的江南大地訇然裂为 两片,刹那间,乾坤摇动、天崩地 解——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
“浮”: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 洞庭包容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 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 而漂荡起落——一派壮阔的图景。
-
4
背景
写作背景
大历三年(768)冬,杜甫从公安 (今湖北公安〕到达岳阳,到达之时正 是深冬。此诗为诗人晚年作品,是年(769) 诗人已五十七岁。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 苦不堪,年老体衰,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 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
湖向南漂泊。
-
5
读诗
注意字音和节奏
登岳阳楼(其一)ppt课件

学习目标
1、熟诵和默写全诗 2、学会鉴赏古诗的基本方法。 3、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作者简介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自号简 斋.宋代诗人.洛阳(今属河南)人。著 有《 简斋集》。 陈与义是南北宋之 交的著名诗人。他的诗歌创作可以金兵 入侵中原为界线,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诗风明快,很少用典,以《墨梅》 诗受到徽宗的赏识。南迁之后,经历了 和杜甫在安史之乱时颇为相似的遭遇, 转学杜甫。 成为宋代学习杜甫最有成 就的诗人之一。
我两鬓斑白的在风霜之中凭吊古人,面对古老的 林木和苍茫的波涛心中泛起无限悲凉。。
合作探究,疏通文意。
1、自主疏通全篇文章,注意重点字词。 2、同桌交换。 校对,检评。 要求:答案准确 书写工整 卷面整洁 评出分数
合作探究
1、首句点明登临位置,作者的视线由“
帘旌
”到 “
夕阳
”,写景的顺序 。
由
“
近
及
远
2、“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恨悲” 怎样理解尾联中加线的词语? “风霜”既指秋色浓重,又与自己的“白 头”相互映衬,且暗喻政治局势之严峻。 一语双关。 “老木沧波”既是眼前实景,又是作者憔 悴悲愁、饱经风霜的自我写照。
“诗眼 ”
3、读懂诗情,“悲”充满本诗,“悲”在 何处? 景悲 : 夕阳,暮时,老木沧波 己悲 : 万里来游还望远,
登岳阳楼(其一)
黄鹤楼(湖北武汉)
滕王阁(江西南昌)
岳阳楼(湖南岳阳)
导入新课
江南有三大名楼:黄鹤楼、岳阳楼、 滕王阁。而其中素有“洞庭天下水,岳阳 天下楼”盛誉的岳阳楼,以其雄伟的气势 和巍峨壮丽的风采,古往今来吸引了许多 文人墨客登楼抒怀。 宋代著名诗人陈与义也登上了岳阳 楼,那么,他又抒发了什么情感呢?
《登岳阳楼》ppt课件

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 杜甫与李白又合称“ 大李杜 ”,杜
甫也常被称为“ 老杜 ”。杜甫在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 后人称为“ 诗圣 ”,他的诗被称 为“ 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
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等。
写作背景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 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是年诗人已56 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 不堪,年老体衰,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 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 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 面对烟波浩渺、广阔无垠的洞 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赞叹。继而又想到自己晚年仍漂泊 无定,国家也多灾多难,不免悲伤感慨,于是挥笔写下这 首蕴含着浩然胸怀和巨大痛苦的名篇。
胸襟广阔 开阔 忧
民
意境广阔宏伟情调沉雄悲壮
当堂训练
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自己早就对洞庭湖充满向往,为下文 蓄势。 B.颔联用比喻写洞庭湖的阔大,意境宏丽。 C.颈联是诗歌意旨所在,写自己的身世,表现 自己的处境凄凉落寞。 D.尾联笔锋一转,表现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C
一楼何奇? 杜少陵五言绝唱, 范希文两字关情, 滕子京百废俱兴, 吕纯阳三过必醉: 诗耶?儒耶? 吏耶?仙耶? 前不见古人, 使我沧然涕下!
③情感:2.感叹身世飘零之悲苦
3.对国家命运之担忧。
主旨归纳 诗人 通过对洞庭湖浩瀚汪洋、雄伟壮 阔的景象的描绘,触景伤情,把 个人的悲苦、国家的忧患和自然 界宏奇伟丽的景色相互衬托,表 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胸怀。
引题 写景 个人景况 国事艰难
背景旷远 景象壮阔
开阔
心 系 天 下
凄凉落寞
甫也常被称为“ 老杜 ”。杜甫在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 后人称为“ 诗圣 ”,他的诗被称 为“ 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
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等。
写作背景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 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是年诗人已56 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 不堪,年老体衰,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 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 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 面对烟波浩渺、广阔无垠的洞 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赞叹。继而又想到自己晚年仍漂泊 无定,国家也多灾多难,不免悲伤感慨,于是挥笔写下这 首蕴含着浩然胸怀和巨大痛苦的名篇。
胸襟广阔 开阔 忧
民
意境广阔宏伟情调沉雄悲壮
当堂训练
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自己早就对洞庭湖充满向往,为下文 蓄势。 B.颔联用比喻写洞庭湖的阔大,意境宏丽。 C.颈联是诗歌意旨所在,写自己的身世,表现 自己的处境凄凉落寞。 D.尾联笔锋一转,表现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C
一楼何奇? 杜少陵五言绝唱, 范希文两字关情, 滕子京百废俱兴, 吕纯阳三过必醉: 诗耶?儒耶? 吏耶?仙耶? 前不见古人, 使我沧然涕下!
③情感:2.感叹身世飘零之悲苦
3.对国家命运之担忧。
主旨归纳 诗人 通过对洞庭湖浩瀚汪洋、雄伟壮 阔的景象的描绘,触景伤情,把 个人的悲苦、国家的忧患和自然 界宏奇伟丽的景色相互衬托,表 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胸怀。
引题 写景 个人景况 国事艰难
背景旷远 景象壮阔
开阔
心 系 天 下
凄凉落寞
《登岳阳楼》PPT完美课件

精品课件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坼”字,诗人下得有
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
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
袤区域冲开、分裂,刹那间,
乾坤摇动、天崩地解——显
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
气势磅礴,意境阔大, 景
色宏伟奇丽。
精品课件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浮”: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 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 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 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 —— 一派 壮阔的图景。
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
杜甫的经历和诗歌创作分为四个 时期 :
•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 所谓“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
狂”。
• 开元十九年(时二十岁)始漫游 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再 漫游齐赵。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 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 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 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 再次分别,就没有精品机课件 会再见面了。
精品课件
引题 写景
交代背景 宽阔广大
个人景况 国事艰难
凄凉落寞 广阔胸襟
意境宽阔宏伟
精品课件
前四句写壮景 → 宽阔广大 五六句叙身世 → 凄凉落寞 七八句抒感慨 → 广阔胸襟
开阔 ↓
狭窄 ↓
开阔
精品课件
1 、意象:洞庭水、岳阳楼、 吴楚、乾坤日月、孤舟 2 、意境:沉雄悲壮、博大 深远 3 、情感:身世之悲、家国 之忧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
出其里。
——曹操《观沧海》
气势磅礴,意境阔大, 景
色宏伟奇丽。
精品课件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老病”: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 的终结仅两年,身体衰弱不堪—— 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 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坼”字,诗人下得有
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
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
袤区域冲开、分裂,刹那间,
乾坤摇动、天崩地解——显
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
气势磅礴,意境阔大, 景
色宏伟奇丽。
精品课件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浮”: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 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 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 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 —— 一派 壮阔的图景。
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
杜甫的经历和诗歌创作分为四个 时期 :
•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 所谓“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
狂”。
• 开元十九年(时二十岁)始漫游 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再 漫游齐赵。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 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 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 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 再次分别,就没有精品机课件 会再见面了。
精品课件
引题 写景
交代背景 宽阔广大
个人景况 国事艰难
凄凉落寞 广阔胸襟
意境宽阔宏伟
精品课件
前四句写壮景 → 宽阔广大 五六句叙身世 → 凄凉落寞 七八句抒感慨 → 广阔胸襟
开阔 ↓
狭窄 ↓
开阔
精品课件
1 、意象:洞庭水、岳阳楼、 吴楚、乾坤日月、孤舟 2 、意境:沉雄悲壮、博大 深远 3 、情感:身世之悲、家国 之忧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
出其里。
——曹操《观沧海》
气势磅礴,意境阔大, 景
色宏伟奇丽。
精品课件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老病”: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 的终结仅两年,身体衰弱不堪—— 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 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登岳阳楼》优秀课件PPT登岳阳楼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群文阅读
试分析杜甫在这四首诗歌作品中都“望” 见了什么? 以及由此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望岳》《春望》《登高》《登岳阳楼》
诗歌 写作 名 时间
写作 地点
《望岳》
公元 736 年
漫游齐、赵 途中所作
《春望》
公元 757 年
《登高》
公元 767 年
长安 四川夔州
景物
感情
高大巍峨泰山
热爱祖国山河, 不惧困难、兼济
首联(起):叙登临—昔—今(时间)—人世沧桑—事 颔联(承):眼前景—浩瀚壮阔(空间)—博大胸襟—景 颈联(转):想自身—老病孤舟(狭窄)—无限辛酸 尾联(合):念家国—戎马关山(宽阔)—忧国忧民 情
全诗起承转合自然,浑然一体,意旨深远。通篇 写登岳阳楼,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和洞庭湖。诗人从 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其 身世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荡荡,与洞庭水势融合无 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诵读感知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诵读感知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应试落第,一直 困居长安,期间 写了《兵车行》 等针砭时政、讽 刺权贵的诗篇。
走近作者
陷贼、为官 45-48岁
被安史叛军俘获,潜 逃后做了左拾遗等官, 因忠言直谏被贬。期 间创作了“三吏”、 “三别”。
西南漂泊 48-58岁
《登岳阳楼》-优秀课件(共25张PPT)【优秀课件】

(三)从首联“昔闻洞庭水,今 上岳阳楼”可以看出诗人初登岳 阳楼是怎样的心情?
《 登 岳 阳 楼 》-优秀 课件( 共25张 PPT)【 优秀课 件】
《 登 岳 阳 楼 》-优秀 课件( 共25张 PPT)【 优秀课 件】
诗人对洞庭湖神往已久,今
天终于可以登上岳阳楼,一睹洞
庭湖的磅礴气势,雄伟壮阔,内
《 登 岳 阳 楼 》-优秀 课件( 共25张 PPT)【 优秀课 件】
李白这首诗写于乾元二年(759), 流放途中遇赦,南游岳阳时.开头写岳 阳楼四周的宏丽景色;接着把自己遇赦 后的愉快心情,融入到眼前景色中去: 雁儿高飞,带走自己愁苦之心;月出山 口,仿佛君山衔来好月;然后浮想联翩 ,在岳阳楼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人 间一般;最后写楼上凉风习习,衣袖飘 飘起舞,多么潇洒自如.这首诗写岳阳 楼洞庭湖的山水景物宏丽美好,人的心 情轻快欢乐,交融成一个似真实似梦幻 的迷人境界.
景色特点: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 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
诗人运用了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开头的景物宏伟壮阔,后文抒发的是对 身世的伤感和对国事的担忧,江山的壮 阔与诗人博大的胸襟,在诗中互为表里。
《 登 岳 阳 楼 》-优秀 课件( 共25张 PPT)【 优秀课 件】
《 登 岳 阳 楼 》-优秀 课件( 共25张 PPT)【 优秀课 件】
《 登 岳 阳 楼 》-优秀 课件( 共25张 PPT)【 优秀课 件】
《 登 岳 阳 楼 》-优秀 课件( 共25张 PPT)【 优秀课 件】
诗歌小结
本诗标题是《登岳阳楼》,但诗 歌并不局限于写“岳阳楼”和“洞庭 水水”。诗人摒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 画,从大处着笔,心系国家安危,悲 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 空间上包吴楚、关山。其身世之悲, 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 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 意境。
《 登 岳 阳 楼 》-优秀 课件( 共25张 PPT)【 优秀课 件】
《 登 岳 阳 楼 》-优秀 课件( 共25张 PPT)【 优秀课 件】
诗人对洞庭湖神往已久,今
天终于可以登上岳阳楼,一睹洞
庭湖的磅礴气势,雄伟壮阔,内
《 登 岳 阳 楼 》-优秀 课件( 共25张 PPT)【 优秀课 件】
李白这首诗写于乾元二年(759), 流放途中遇赦,南游岳阳时.开头写岳 阳楼四周的宏丽景色;接着把自己遇赦 后的愉快心情,融入到眼前景色中去: 雁儿高飞,带走自己愁苦之心;月出山 口,仿佛君山衔来好月;然后浮想联翩 ,在岳阳楼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人 间一般;最后写楼上凉风习习,衣袖飘 飘起舞,多么潇洒自如.这首诗写岳阳 楼洞庭湖的山水景物宏丽美好,人的心 情轻快欢乐,交融成一个似真实似梦幻 的迷人境界.
景色特点: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 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
诗人运用了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开头的景物宏伟壮阔,后文抒发的是对 身世的伤感和对国事的担忧,江山的壮 阔与诗人博大的胸襟,在诗中互为表里。
《 登 岳 阳 楼 》-优秀 课件( 共25张 PPT)【 优秀课 件】
《 登 岳 阳 楼 》-优秀 课件( 共25张 PPT)【 优秀课 件】
《 登 岳 阳 楼 》-优秀 课件( 共25张 PPT)【 优秀课 件】
《 登 岳 阳 楼 》-优秀 课件( 共25张 PPT)【 优秀课 件】
诗歌小结
本诗标题是《登岳阳楼》,但诗 歌并不局限于写“岳阳楼”和“洞庭 水水”。诗人摒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 画,从大处着笔,心系国家安危,悲 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 空间上包吴楚、关山。其身世之悲, 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 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 意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chè
tì sì
朗读指导
沉郁顿挫是这首诗的一个显著特点,
“沉”即“深”,深刻、深厚。“郁”即“积”, 凝重、含蓄。“沉郁”,是指思想情感上的丰富 深厚;“顿挫”,主要表现为语言和韵律曲折有 力,而不是平滑流利或任情奔放。 杜甫的诗蕴含着一种厚积的感情力量,每欲 喷薄而出时,他的仁者之心、他的儒家涵养所形 成的中和处世的心态,便把这喷薄欲出的悲怆抑 制住了,使它变得缓慢、深沉,变得低回起伏。 个人的悲痛变成了对于百姓苦难的深沉忧思,留 下了无穷韵味。
【绘其景】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一下杜甫眼中的 洞庭湖景象。让你想到了哪些诗句?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比较一下:“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与孟浩然的“气蒸云梦 泽,波撼岳阳城”比较,各有怎样的妙处? “洞庭天下壮观,自昔骚人墨客,斗丽搜奇者尤众。‘……莫若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则洞庭空旷无际,雄壮如在目前。 至读子美诗,则又不然。‘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不知少 陵胸中,吞几云梦也。”(《金玉诗话》)
方法指导
• 置身诗境 • 缘景明情
置身诗境
• 1. 要“沉浸其中”,暂时忘掉周围的一切,对外 界的各种因素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全身心地投 入到一个想像的世界中。 • 2. 要借助自己已有的生活体会和审美经验,在想 像中让自己进入到诗人用文字勾勒的场景中,去 感受、体会,从而与诗人取得共鸣。 • 我们只有充分发挥想像和联想,调动视觉、听觉、 触觉等各种感官,尽量构想诗人描绘的奇幻世界, 从而获得对人生、自然的新认识。
答 题 步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 (2) 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含修辞C)。 (3)点出该字作用 ,烘托了怎样 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A B (读者主观感受 D) (诗人感情E)。
【明情】
面对此景,诗人想到些什么? 描述诗中的“涕泗流”包含了作者 哪些内心活动。
登岳阳楼
• • • •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教师提示:“吞几云梦”是一种形象的说法,意思是杜诗的境界 比孟诗要宽广得多,孟诗中的视野仅及于长江北岸的云梦泽,而 杜诗则扩大到了吴楚两地,甚至把整个宇宙都包容了进去,这样 的境界假如不是胸中大有丘壑,是写不出来的
炼字
1、“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联中最精炼传神的 是那两个字,请简要赏析2、 2)“坼”、“浮” 历来被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登岳阳楼
杜甫
复习导入
《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意象: 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归鸟、
落木、长江
意境: 沉郁悲凉,雄浑开阔。
情感:长年漂泊,老病孤愁,时世艰难,忧国伤时。
读诗
抑扬顿挫和舒缓轻重
答:“雁引愁心去”更好. 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 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 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 (步骤一) 雁 “引”运用了拟人手法,写 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 (步骤二) “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 感情色彩,更新颖。(步骤三)
课堂小结
朱光潜先生曾说:“自从有了诗歌,人 生就不是一件枯燥的东西。”希望正处于 敏感多思,多愁善感的诗般年华的同学们, 能通过诗歌,让自己成为一个有高尚情趣 的人,让自己的生活充满诗情画意。
缘景明情
• 缘景明情”,简而言之,就是根据我们在 想像中勾勒出来的诗人描绘的意境,触景 生情,去感受、体会处于这样的意境中自 己萌发的情感,从而推想诗人的情感。 • 当然,我们在学习“置身诗境”和“缘景 明情”这两种鉴赏方法的时候,也不妨综 合运用前面学过的“以意逆志”和“知人 论世”两种方法,帮助我们更准确、迅速 地把握诗歌意境。
3)这首诗中的“坼”、“浮”字可否换成另一字?请简述理由
答:“坼”,分裂。“浮”,漂浮、,荡漾。这两个字运用夸张的手 法, “坼”:洞庭湖波涛万顷、巨浪千层,方圆数千里的江南大地 訇然裂为两片,刹那间,乾坤摇动、天崩地解——显示出洞庭湖的磅 礴气势! “浮”: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包容天地万物,并且 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 壮阔的图景。把象:洞庭水、岳阳楼、吴楚、乾坤日月、孤舟 • 意境:沉雄悲壮、博大深远 • 情感:身世之悲、家国之忧
杜甫情怀
孟子曰:“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而杜甫不论穷达, 都要兼济天下。
孔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而杜甫无论在位与否,都要谋其政。
以饥寒之身而怀济世之心 处穷迫之境而无厌世之想
“文士可以是民族的灵魂和良知,却难 以成为民族的脊梁。我总觉得陶潜站得稍 稍远一点,李白站得稍稍高一点。而杜甫 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还活在我们堆 里似的。杜甫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鲁迅
拓展迁移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对比鉴赏
意 境 风 格 沉郁顿挫 豪迈飘逸
杜诗
李诗
写雄浑壮阔之景, 抒忧时伤世之情 写宏伟壮丽之景, 抒轻快喜悦之情
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 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 妙,为什么? (2005福建卷)
chè
tì sì
朗读指导
沉郁顿挫是这首诗的一个显著特点,
“沉”即“深”,深刻、深厚。“郁”即“积”, 凝重、含蓄。“沉郁”,是指思想情感上的丰富 深厚;“顿挫”,主要表现为语言和韵律曲折有 力,而不是平滑流利或任情奔放。 杜甫的诗蕴含着一种厚积的感情力量,每欲 喷薄而出时,他的仁者之心、他的儒家涵养所形 成的中和处世的心态,便把这喷薄欲出的悲怆抑 制住了,使它变得缓慢、深沉,变得低回起伏。 个人的悲痛变成了对于百姓苦难的深沉忧思,留 下了无穷韵味。
【绘其景】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一下杜甫眼中的 洞庭湖景象。让你想到了哪些诗句?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比较一下:“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与孟浩然的“气蒸云梦 泽,波撼岳阳城”比较,各有怎样的妙处? “洞庭天下壮观,自昔骚人墨客,斗丽搜奇者尤众。‘……莫若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则洞庭空旷无际,雄壮如在目前。 至读子美诗,则又不然。‘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不知少 陵胸中,吞几云梦也。”(《金玉诗话》)
方法指导
• 置身诗境 • 缘景明情
置身诗境
• 1. 要“沉浸其中”,暂时忘掉周围的一切,对外 界的各种因素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全身心地投 入到一个想像的世界中。 • 2. 要借助自己已有的生活体会和审美经验,在想 像中让自己进入到诗人用文字勾勒的场景中,去 感受、体会,从而与诗人取得共鸣。 • 我们只有充分发挥想像和联想,调动视觉、听觉、 触觉等各种感官,尽量构想诗人描绘的奇幻世界, 从而获得对人生、自然的新认识。
答 题 步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 (2) 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含修辞C)。 (3)点出该字作用 ,烘托了怎样 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A B (读者主观感受 D) (诗人感情E)。
【明情】
面对此景,诗人想到些什么? 描述诗中的“涕泗流”包含了作者 哪些内心活动。
登岳阳楼
• • • •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教师提示:“吞几云梦”是一种形象的说法,意思是杜诗的境界 比孟诗要宽广得多,孟诗中的视野仅及于长江北岸的云梦泽,而 杜诗则扩大到了吴楚两地,甚至把整个宇宙都包容了进去,这样 的境界假如不是胸中大有丘壑,是写不出来的
炼字
1、“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联中最精炼传神的 是那两个字,请简要赏析2、 2)“坼”、“浮” 历来被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登岳阳楼
杜甫
复习导入
《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意象: 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归鸟、
落木、长江
意境: 沉郁悲凉,雄浑开阔。
情感:长年漂泊,老病孤愁,时世艰难,忧国伤时。
读诗
抑扬顿挫和舒缓轻重
答:“雁引愁心去”更好. 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 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 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 (步骤一) 雁 “引”运用了拟人手法,写 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 (步骤二) “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 感情色彩,更新颖。(步骤三)
课堂小结
朱光潜先生曾说:“自从有了诗歌,人 生就不是一件枯燥的东西。”希望正处于 敏感多思,多愁善感的诗般年华的同学们, 能通过诗歌,让自己成为一个有高尚情趣 的人,让自己的生活充满诗情画意。
缘景明情
• 缘景明情”,简而言之,就是根据我们在 想像中勾勒出来的诗人描绘的意境,触景 生情,去感受、体会处于这样的意境中自 己萌发的情感,从而推想诗人的情感。 • 当然,我们在学习“置身诗境”和“缘景 明情”这两种鉴赏方法的时候,也不妨综 合运用前面学过的“以意逆志”和“知人 论世”两种方法,帮助我们更准确、迅速 地把握诗歌意境。
3)这首诗中的“坼”、“浮”字可否换成另一字?请简述理由
答:“坼”,分裂。“浮”,漂浮、,荡漾。这两个字运用夸张的手 法, “坼”:洞庭湖波涛万顷、巨浪千层,方圆数千里的江南大地 訇然裂为两片,刹那间,乾坤摇动、天崩地解——显示出洞庭湖的磅 礴气势! “浮”: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包容天地万物,并且 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 壮阔的图景。把象:洞庭水、岳阳楼、吴楚、乾坤日月、孤舟 • 意境:沉雄悲壮、博大深远 • 情感:身世之悲、家国之忧
杜甫情怀
孟子曰:“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而杜甫不论穷达, 都要兼济天下。
孔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而杜甫无论在位与否,都要谋其政。
以饥寒之身而怀济世之心 处穷迫之境而无厌世之想
“文士可以是民族的灵魂和良知,却难 以成为民族的脊梁。我总觉得陶潜站得稍 稍远一点,李白站得稍稍高一点。而杜甫 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还活在我们堆 里似的。杜甫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鲁迅
拓展迁移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对比鉴赏
意 境 风 格 沉郁顿挫 豪迈飘逸
杜诗
李诗
写雄浑壮阔之景, 抒忧时伤世之情 写宏伟壮丽之景, 抒轻快喜悦之情
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 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 妙,为什么? (2005福建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