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中庸思想

合集下载

《中庸》的中庸思想与道德选择

《中庸》的中庸思想与道德选择

中庸的中庸思想与道德选择1. 引言《中庸》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的经典著作之一,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和道德指导意义。

其中的中庸思想被广泛认可并对后世影响深远。

本文将探讨《中庸》中的中庸思想以及如何运用这一思想进行道德选择。

2. 中庸思想的内涵2.1 中庸的定义中庸是指处于两个极端之间的平衡状态,不偏向任何一方。

它追求的是合理和谐,既不偏激、过分执着于某种观点,也不盲目妥协、放弃原则。

2.2 物我合一在《中庸》中,物我合一是指人们应当认识到自己与外界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

只有通过与外界事物相互适应、协调,才能实现完善和谐。

2.3 孔子伦理学观点孔子提出了仁、义、礼、智、信等五常,并主张人们应当以仁为核心来理解、指导自己的行为。

中庸思想在这里体现为追求道德的均衡和合理,不偏执于某一常。

3. 中庸思想与道德选择3.1 避免极端主义中庸思想告诫人们要避免过分偏向任何一方,不陷入极端主义。

在道德选择中,我们应当从多个角度来考虑问题,尽量避免片面、极端的立场。

3.2 追求平衡和谐中庸思想鼓励人们寻求平衡和谐的状态。

在道德选择中,我们可以考虑多种因素,并尝试找到最合适、最有利益平衡的方式。

3.3 强调人际关系和社会责任《中庸》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个体对社会的责任。

在道德选择时,我们需要考虑他人利益,并且始终保持公正和诚信。

4. 结论《中庸》中的中庸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所倡导的重要理念,它强调了在面对复杂情境时保持平衡、谨慎而中正的态度。

在道德选择中,我们可以借鉴中庸思想,避免极端主义、追求平衡和谐,并重视人际关系和社会责任。

通过这些努力,我们能够更好地处理道德挑战,并成为更有品德和价值观的人。

中庸之道 论语

中庸之道 论语

中庸之道论语前言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重要概念,也是论语中探讨的一大主题。

中庸之道在古代中国被视为一种道德准则和生活方式,强调个人的平衡和社会的和谐。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深入探讨论语中关于中庸之道的观点和含义。

中庸之道的概述中庸之道一词有多种解读,可以理解为中间的、适度的、平衡的道路。

孔子认为,人应当在各种极端和极端情况之间寻求平衡与和谐。

他主张人应该保持中庸之道,而不是过分偏向某一方面。

中庸之道的思想内涵1. 人和社会的和谐中庸之道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

孔子认为,人应该遵循天道、人伦,以及社会的规范和道德原则,最终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统一。

2. 自我约束和修身养性中庸之道要求个人自我约束,修身养性。

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有自我反省和自我约束的能力,通过修身养性来达到个人的平衡和和谐。

3. 中庸守则中庸之道也有一系列的守则和原则,用于指导人们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 克己奉公: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克制自己的私欲,为公共利益而奉献。

- 和而不同:中庸之道追求的是和谐而不是一致。

人们可以有不同的观点和意见,但要在尊重他人的前提下,寻求共识和和谐。

- 中庸之道:避免过分偏向某一方面,保持适度和平衡。

论语中的中庸之道论语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经典文献,其中也包含了关于中庸之道的探讨和阐述。

孔子对中庸之道的论述孔子在论语中多次提及中庸之道,并且对其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他强调了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修身养性的重要性,以及中庸守则的指导。

追随者对中庸之道的理解论语中的一些追随者也就中庸之道进行了自己的理解和发展。

他们对中庸的内涵和实践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拓展了中庸之道的思想。

如何实践中庸之道中庸之道虽然在理论上很有吸引力,但实践起来并不容易。

以下是一些实践中庸之道的方法:1. 自我反省和约束一个人应该反省自己的行为和思想,不断纠正错误和偏差。

同时,也要约束自己的欲望和情绪,以达到个人的平衡和和谐。

2. 尊重他人的观点和意见中庸之道追求的是和谐而不是一致,人们可以有不同的观点和意见。

论孔子中庸思想的内在逻辑

论孔子中庸思想的内在逻辑

论孔子中庸思想的内在逻辑
孔子的中庸思想源于“应道,舍易,反求诸己”的修身智慧,是一种深层次的道德观念。

中庸之道更多的是指一种中等偏向于平衡的道德行为准则,它即不像传统的封建道德观念那样“自强不息”与否,也不仅仅是永远活在传统中,中庸之道给人的感觉主要是一种把道德观念和行为严格地有机结合在一起的理性的实用的理念,以此来调节行为,使得行为能够适应社会的潮流,从而达到自身及社会之利益的最佳平衡,这就是孔子所谈到中庸之道的理念及其内在逻辑所在。

孔子认为,任何行为均要在中庸之道中得以实现。

他认为,人们在做出任何决定时,必须根据自己内心的主观看法来做出判断,因为他认为,真正的公正是根植于主观立场中的。

在此基础上,再加上时代背景下的客观眼光,以及其他影响因素,如社会各方势力的均衡及其关系的协调,从而确定行为的正确方向,这就是孔子所着重的公平理念,也是中庸之道的内在逻辑所在。

同时,孔子也认为,每一种行为都有其责任范围,需要有针对性地对它付诸行动,以达到所预期的结果,这就要求行动者有足够的自律,而不是以个人幻想来去实现。

另外,孔子也指出,一件事情不能同时进行太多行动,而应当将它们分解,迈出一步一步循序渐进的小步子,以达到最优状态。

总之,孔子中庸之道是一种建立在“以自己的内心主观为基础,并结合外部环境及客观情况,以及社会关系和立场的平衡”的理念之上,在取舍平衡、谋求中道和排除异常之间取得最佳平衡的道德行为守则的普遍主义。

中庸之道也强调谦逊的态度,这便是一种理性的实用主义,它让人们在实现自身价值和合乎社会规范之间达到一种平衡状态。

简论孔子的_中庸_思想

简论孔子的_中庸_思想
又安详。如此叩..温..与..厉.., ..恭..与..安..等两端而用之, 因而孔子自己总结说: ..吾有知乎
哉? 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 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子罕..)
.. 8 ..
( 2) 孔子用中、达中的另一手段是..和..。
在孔子那里, ..和..的原来意义, 是..执两用中..。孔子提出的学思并重, 学与思和的学习
想将古老的尚中观念哲理化为普遍的方法论原则, 并把它上升到至德的高度, 作为世界观与
方法论揉合在一起, 成为孔子整个思想中最重要的部分。
( 1) 孔子用中、达中的手段之一是..执两用中..。
它要求通过把握事物两端而达到用中的目的。孔子奉守尧的话: ..允执其中..为座右铭。
他认为, 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应严守中道, 毋走极端。但中本无定位, 只因两端而存在。故孔
由于客观事物是不停地变化和发展的, 倘若不能知情而变, 则中亦不中了。所以孔子说
..君子之于天下也, 无适也, 无莫也, 义之与比。..( ..里仁..) 指出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 没
有固定不变的要怎样做, 也没有固定不变的不应该怎么做, 而是怎样适合情理, 就怎么去
做。所谓的适合情理就是随情况的变化而变化。所以, 权变是达中的最高手段, 它是在事物
方式, 提出文质彬彬, 文与质和的君子人格等等即是。但..和..的最大意义还是..执多用中..。
故孔子曰: ..礼之用, 和为贵。..( ..学而..) ..和..乃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个基本准则;
..均无贫, 和无寡。..( ..季氏..) ..和..则从消弥人们之间的对立引伸为一种治国方术。如此上
和他共同追求真理, 但未必可以跟他坚定不移在一起; 有的人可以与他坚定不移在一起, 但

孔子中庸的三重境界

孔子中庸的三重境界
关键词 孔子 中庸 境界 无过不及 无適无莫 无可不可 〔中图分类号〕B222. 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 - 662X( 2010) 05 - 0057 - 06
中庸思想是儒家哲学的精神所在,儒家对中 庸有一 种 自 觉 而 清 醒 的 意 识,始 于 孔 子。孔 子 说: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民鲜久矣。”( 《论 语·雍也》,以下仅注出篇名) 这是“中庸”一词最 早的文献记录。在孔子的义理系统中,中庸思想 具有一以贯之的重要地位,明儒刘蕺山曾说: “孔 氏之 言 道 也,约 其 旨 曰‘中 庸 ’。”① 但 是,历 来 人 们对孔子中庸思想的理解和认识不是支离破碎、 难窥全豹,就 是 任 意 歪 曲、乱 扣 帽 子。 人 们 常 把 孔子的中庸思想理解为搞折衷、和稀泥,②到了上 个世纪七、八 十 年 代,更 是 把“违 反 辩 证 法 ”等 罪 名扣到孔子 中 庸 的 头 上,③ 甚 至 到 了 上 个 世 纪 的 九十年代,人们还在讨论孔子与中庸有无关系。④ 究其原因,在于不能全面了解孔子中庸思想中的 三重境界,即: 智者无过不及的“时中”境界、仁者 无適无 莫 的“执 中 ”境 界 和 圣 人 无 可 不 可 的“无 中”境界。 孔 子 中 庸 的 三 重 境 界 层 层 递 进,构 成 一个有机 整 体,只 知 其 一 而 不 见 其 它,曲 解 或 误 解也就在所难免。
( 三) 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子 路不 说,曰: “末 之 也 已,何 必 公 山 氏 之 之 也。”子曰: “夫召我者而岂徒哉? 如有用我 者,吾其为东周乎? ”( 同上)
( 四) 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 “昔者由
① 袁甫: 《蒙斋中庸讲义》卷四,《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 199 册,第 608 - 610 页。

孔子的中庸_孔子的中庸思想

孔子的中庸_孔子的中庸思想

孔子的中庸_孔子的中庸思想孔子思想中除了“仁”和“礼”比较重要外,“中庸”思想也是重要的一方面,它不仅在孔子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更重要的是他概括了中国人为人处事之道。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的中庸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的中庸思想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朱子注说:“中者,无过不及之名也。

庸,平常也。

”有人误会“中”就是不彻底,有人误解“中”是模棱两可的意思,有人误解“庸”就是庸碌的意思,凡事“不求有功,只求无过”。

这些认识都是对“中庸”的错误理解,“中”其实是无过不及、恰到好处的意思。

所谓恰到好处就是说大凡事物必有两端,两端也就是阴与阳,恰到好处就是在把握好两端的一个适合的度,这个度也就是中。

我认为中庸有以下内容:事物是一个整体,任何事物都有阴阳构成,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浑然一体。

构成事物的阴阳两极在“中”的支配下和谐于一体并随之互动,在动态平衡下渐进地相互消长,从而使事物不断发展变化。

“中”是动态的中,也就是“时中”。

“中”也是我们通常讲的“度”,如果不能很好地抓住这个度,就会“过犹不及”、物极必反。

中和。

《礼记·中庸》把中和的思想提到了宇宙观的高度。

他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这就是说,中和之道是天下最普遍的法。

中庸与权变的关系,也就是一般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中庸要求事物从时间而言要保证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和谐;从空间而言,要保持局部与整体的和谐;从动态而言,要保持事物发展变化中的和谐。

所谓发展变化中的和谐就是要求以最小的成本、最不容易留下后遗症的方法、最能保证可持续发展的方式进行改革与发展,这是一个从肯定到否定,再到合的过程。

因为中庸是“时中”,是动态的、是与时谐行的、是最讲究实事求是的。

中庸有阴阳兼备、刚柔并济、该强则强、该弱则弱、一张一弛的特点。

孔子的中庸之道孔子一生推行仁政和德政,用仁、义、礼、智、信教化民众,追求天下大同,主张“和而不同”。

【课外阅读】孔子中庸之道思想解释

【课外阅读】孔子中庸之道思想解释

【课外阅读】孔子中庸之道思想解释中庸是孔子思想范畴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自始至终贯穿于孔子的整个思想体系中。

抽去了中庸精神,孔子的仁、礼等思想、学说,都将陷入僵死和片面。

尽管它如此重要,孔子还是感到“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 “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因而很少提及中庸。

本文试对孔子的中庸思想进行初步探讨。

一孔子的中庸思想来源于他的天道宇宙观,是将其宇宙观应用于人类社会中所衍生出的“不偏不倚”、“时中”、“合宜”的方法和准则。

换句话说,中庸思想是孔子天道观在人道中的应用。

“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

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尧曰:‘咨,尔舜。

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厥中。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尧曰”的一段话明确地将“天”与“中”联系起来,也可以说是将天道观与中庸观联系起来。

尧所法则、所遵循的就是“天道尚中”的特质。

一方面,孔子看到了天道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并注意到它有其内在规律,这个规律就是“时中”。

孔子认为自然界中万事万物包括日月运行、四时更迭、百物化生等都是“时中”的,即“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

”正是神化了“天道尚中”的自然规律,深谙“应乎天而时行”的道理,孔子才特别强调“畏天命,把天命推崇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另一方面,孔子作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巨匠深刻地认识到“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 ,敏锐地提出要把天道应用于人类社会生活中,将“天道尚中”作为为社会定典的标准和范式。

由此可知,孔子之所以推崇尧舜,就在于尧舜能比较成功地将天道应用于人道中,“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达到天人合一。

尤为可贵的是,孔子在把天道应用于人道的过程中,自觉地扬弃了天道中的神秘和超验的一面,把“执两用中”,“多闻多见”作为达到“时中”、“中正”的手段。

孔子中庸思想及其评述

孔子中庸思想及其评述

-290-孔子中庸思想及其评述□张焱兵摘要:孔子提出的执两用中、持中致和的中庸理念,数千年来构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

孔子的中庸思想主张为人处事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在处理矛盾时善于执两用中,持中致和,追求中正、中和、稳定、和谐。

关键词:孔子;中庸;现代误读;批判性地继承(中南民族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院湖北武汉430074)一、孔子执两用中、持中致和的中庸思想基本阐析孔子的中庸思想是理性智慧和思辨哲学的集中体现,在孔子看来,中庸不仅是最高的道德范畴,而且是对事物本质与发展规律的认识以及决策的态度和方法。

(一)、人与人--和而不同在处理人与人群体关系方面,中庸要求和而不同。

在《论语》中,有许多关于思想道德修养的言论,主要表现在无过无不及及和而不同两个方面。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论语•学而》),"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卫灵公》),"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论语•述而》),用否定的”不争、不党、不猛"规定作为人们行为的极限或度,以保持社会统一体的稳定发展,其中包含着无过无不及的中庸思想。

贫而乐、富而好礼、温而厉、恭而安,将矛盾双方的对立和差异相互融合、渗透,各以对方作为自己的补充,双方互相地加以限定或修正,这样使社会统一体呈现出一种完美的标准状态,其中包含着和而不同的中庸思想。

李泽厚认为,君子和而不同与君子群而不党、君子周而不比意思相同,即保持个体的特殊性和独立性才有社会和人际的和谐。

和的前提是承认、赞成、允许彼此有差异、有区别、有分歧,然后来调整、配置、处理到某种适当的地位、情况、结构中,于是各得其所,而后整体便有和谐与发展。

在孔子看来,与人相处时,应遵循和而不同的原则,既能与人和睦相处,又能保持独立思想和不同的见解。

和而不同不是取消不同,归于同一,而是在于尊重不同意见的人,与其相互切磋、相互支持、相互激励、共同完善,更不是表面迎合附和,背后搞阴谋分裂的同而不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的中庸思想
摘要:孔子的中庸思想,有其内在的逻辑:“尚中”是中庸的逻辑起点,“时中”是中庸的内在本质,“中正”是中庸的规范准则,“中和”是中庸的理想目标。

“尚中”的基本内涵是“无过无不及”,“时中”的基本内涵是“无可无不可”,“中正”的基本内涵是“礼义”,“中和”的基本内涵是天人和谐之美。

其中,“尚中”观念为传统所固有,为孔子所继承。

“时中”、“中正”及“中和”的观念是孔子对传统“尚中”观念的丰富和发展,也是孔子中庸思想的核心之所在。

关键词:中庸、时中、中正、中和
“中庸”思想,起源甚古。

相传早在氏族社会,帝喾便“溉执中而遍天下”。

尧舜时代,又有所谓“允执其中”的说法。

成书于殷周之际的《周易》一书,更是鲜明地体现了“尚中”的倾向,如在《易经》六十四卦中,被《易传》及后来的易学称为“中爻”的二、五两爻吉辞最多,合计占47.06%,差不多占到了总数的一半;其凶辞最少,合计仅占13.94%足见其对“中”的重视。

春秋末期的著名哲学家孔子,十分重视对三代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在他的思想中,也包含了丰富的“尚中”观念。

以此为出发点,孔子建构了自己的“中庸”思想体系。

本文即对此予以简要的剖析。

孔子的“中庸”思想,其逻辑起点,是传统的“尚中”观念。

从《论语》及相关典籍中不难看出,“中”是孔子品评人物、选才交友的标准之一,也是其自我修养的行为准则。

如:“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师,颛孙师,即子张。

商,卜商,即子夏。

二人均为孔子弟子。

子贡问孔子,子张和子夏谁更强一些,孔子评价说:“子张有些过分,子夏有些赶不上。

”子贡以为,子张“有些过分”,自然要比“有些赶不上”的子夏强些,孰料孔子的回答则是:“过分和赶不上同样不好”。

在这里,孔子衡量弟子孰优孰劣的标准是“中”,即“无过无不及”。

“中”也是成就“君子”品格的指导思想和行为原则:“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文质彬彬”也就是前文所谓的“中行”,关于此点,《颜渊》篇的一段话正好可作注脚:“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

文犹质也,质犹文也。

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棘子成,卫国大夫。

“鞟”即皮革。

子贡的意思是说,礼仪形式和朴实的基础这两个方面,对君子来说同等重要,假如把两张兽皮的毛全部拔去,就分不出哪张是虎豹的皮,哪张是犬羊的皮了。

因此,对一个人而言,美好的素质和合理的行为都是不可偏废的。

以“中”为标准,孔子常常告诫人们思想行为要合乎中道,如曰:“好勇疾贫,乱也。

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朱熹解释说:“好勇而不安分,则必作乱。

恶不仁之人而使之无所容,则必致乱。

二者之心,善恶虽殊,然其生乱则一也。

”“好勇而不安分”就是孔子所谓的“勇而无礼”;“恶不仁之人而使之无所容”,则有类于孔子所谓的“直而无礼”。

二者的行为方式虽或不同,但思想根源却是一个:即“一意孤行”,而不能中道行之。

有见于此,孔子十分推崇“中庸”之德:“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从孔子的赞扬(“其至矣乎”)和惋惜(“民鲜久矣”)中不难看出,在孔子的心目中,中庸之德是何其完美
与“中”一样,“时”也是一种起源甚古的观念。

早在尧帝时,就曾“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

孔子一向重视“时”,其曰:“导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强调“时”对于治理国家的重要。

不但治国,就连说话,孔子也是“时然后言”,并主张“言不当其时则闭慎而观”。

不但说话,就连看到飞鸟,孔子也不免“时哉时哉”之叹:“色斯举矣,翔而后集。

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

”因此,孔子特别强调:“君子务时。


孔子晚年,对《周易》情有独钟,在其研究《周易》的过程中,对“时中”问题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在相传为孔子所作的《易传》中,“时中”的观念更为突出。

如《艮》之《彖传》曰:“艮,止也。

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

”[9]本则《传》文,特别申明了“时止”、“时行”之意。

强调或止或行,或动或静,都要因其时。

“时止时行”,就是“与时偕行”,“动静不失其时”,也就是“时中”。

“时中”,即“中”而因其“时”,“时”而得其“中”。

得其“中”,所谓经也;因其“时”,所谓权也。

有经有权,故能变通。

此所谓“变通者,趣时者也”。

变通趣时,即变化日新。

能趣时变通,即是“识时务”。

而识时务,能日新,就可以常保通泰。

此所谓“日新之谓盛德”
孔子特别重视“礼”在“中庸”中的意义和作用,要求“君子之行也,度于礼” 。

“度于礼”,即是“就有道而正焉”。

从这个意义上说,合于礼就是“正”。

孔子很强调“正”,如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身正”就是行为合于礼。

由“正身”,孔子进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张,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就是要以礼为规范,衡量人们的等级名分,以使人们的等级与其名分相当。

名分相当,就合乎礼,也就是“正”。

其实,“正身”也好,“正名”也好,实质都是“以礼制中”。

“以礼制中”,就是把礼作为中的规范准则,可以说,孔子讲中,其尺度就是礼[1]。

而其讲礼,目的也是为了达到“中”。

前引“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就是以礼“制中”的很好例证。

《礼记》说,“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故君子有礼,则外谐而内无怨”,也说明礼具有致中的作用。

这诚如荀子所说:“先王之道,仁之隆也。

比中而行之。

曷为中?曰:礼义是也。


“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实际上也就是“中”。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与“和”在本质上是相通的。

虽然我们没有充分的材料证明孔子已经形成了相当成熟的“中和”观念,但于相关文献中也不难发现,孔子的中庸思想是包含着“中和”观念的:孔子说:“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

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

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这是孔子评论郑国著名政治家子产的“临终遗言”时所说的一段话。

据《左传》记载,子产临死前,曾告诉他的接班人子大叔说,为政的关键,在于针对不同的对象,或宽或猛,宽猛适中(同上)。

孔子称这种宽猛相济所达到的适中状态为“和”,并引《诗经》“不竞不絿,不刚不柔,布政优优,百禄是遒”的诗句,称赞子产的为政之道是“和之至也” 。

孔子所引诗句,出自《商颂·长发》。

大意是说,不相争也不急躁,不强硬也不柔软,施政行令很宽和,百样福禄集如山。

孔子以此形容子产的“宽猛”之论,认为这是达到了“和”的极点。

子产死后,孔子“出涕曰:…古之遗爱也。

‟”(同上)孔子用“和”概括子产的“宽猛”之论及《商颂·长发》中所表现出来的“适中”思想,表明孔子已经意识到了“中”与“和”的内在关系。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孔子的中庸思想有一个内在的逻辑,传统的“尚中”观念为其逻辑起点,以此为基础,孔子结合“时”与“中”,使传统“尚中”思想由静态单一的结构(“无过无不及”),发展成为一动态变易的系统(“无可无不可”)。

同时,孔子又发挥自己精研礼学的优势,以礼制“中”(“礼乎礼,所以制中也”),使“无可
无不可”的动态变易系统始终遵循着“经天纬地”之礼而展开,并由此直契天人秩序之美,使中庸上升为一种对天人和谐之美的体认与追求。

孔子的中庸,既是一种思想方法,又是一种行为准则,更是一种理想目标。

作为一种思想方法,它能使人适其“度”;作为一种行为准则,它能使人合于“礼”;作为一种理想目标,它则帮助人们体认并受用宇宙自然的和谐之美。

“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
参考文献
[1]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2] 黄沛荣.易学乾坤[M].台湾:大安出版社,1998
[3] 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教研室主编.中国哲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