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护理干预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氧合指标的影响

合集下载

综合性护理干预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持续通气下的效果

综合性护理干预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持续通气下的效果

综合性护理干预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持续通气下的效果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江苏宿迁223800摘要:目的:探讨综合性护理干预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持续通气下的效果及满意度。

方法:研究2019.3—2020.11我院收治的76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随机分为实验组(38例)与常规组(38例),将常规护理干预应用在常规组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的护理中,实验组在对照组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护理的基础上应用综合性护理干预,观察和比较两组护理前后动脉血气指标以及护理满意度。

结果:对比组间护理前动脉血气指标并没有太大差异(P>0.05),对比护理后数据,实验组的PaO2水平(93.64±2.57)mmHg、SpO2水平(98.87±3.69)%相比常规组的PaO2水平(82.61±2.98)mmHg、SpO2水平(93.25±3.11)%要更高(P<0.05)。

实验组护理满意度(97.67%)相比常规组的(81.58%)要高,P<0.05。

结论: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持续通气下应用综合性护理干预的效果相对更为显著,对改善患者呼吸功能,提高护理满意度有较大的促进作用,有推广意义。

关键词:新生儿;综合性护理干预;呼吸窘迫综合征;持续通气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缺乏是导致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产生的主要原因,该疾病具有发病较为急促,疾病进程较快等特点,其对患儿的生命健康有严重的负性影响[1]。

临床常用正压通气的方式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其对改善患儿临床症状的效果较为显著。

相关研究数据显示[2],在治疗过程中实施有效性较高的护理干预,对掌握患儿病情进展,改善其护理质量有重要的作用。

基于此,本次研究观察并探究了综合性护理干预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持续通气下的效果及满意度,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研究2019.3—2020.11我院收治的76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随机分为实验组(38例)与常规组(38例),实验组男女新生儿比例为19:19,胎龄29~38(平均34.21±2.56)周;常规组男女新生儿比例为20:18,胎龄28~38(平均34.33±2.67)周。

护理干预在无创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效果研究

护理干预在无创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效果研究

护理干预在无创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效果研究【摘要】目的:分析护理干预在无创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效果。

方法:纳入符合要求的60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者观察,时间在2020年8月~2022年1月期间,数字法分为两组,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进行护理干预,比较两组临床指标,观察其并发症情况。

结果:观察组患儿氧分压(112.13±14.24)mmHg,血氧饱和度(97.12±3.24)%,二氧化碳分压(37.89±2.49)mmHg,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低,合计为6.67%(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无创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实施护理干预措施可改善患儿血气指标,减少并发症,值得应用。

【关键词】护理干预;无创通气;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可导致患儿出现呼吸困难、吸气三凹征、发绀等症状,该疾病主要是由肺泡表面缺乏活性物质引起的,严重情况下导致呼吸衰竭,对患儿健康及生活存在严重威胁[1]。

无创通气是临床中常用的治疗方案,用于改善患儿呼吸,相对于经口插管通气相比,无创通气并发症更少,且不存在创伤,患儿耐受性较好,但由于患儿年龄较小,仍需要加强护理干预[2]。

故文章选取了60例患儿分析护理干预措施的效果,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纳入符合要求的60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者观察,时间在2020年8月~2022年1月期间,数字法分为两组,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进行护理干预,每组30例患儿。

观察组男性17例,女性13例,胎龄35.4~40.2周,平均值(37.82±1.19)周,体重2.11~4.10kg之间,平均值(3.06±0.21)kg;对照组男性18例,女性12例,胎龄35.2~40.3周,平均值(37.78±1.16)周,体重2.10~4.13kg之间,平均值(3.04±0.26)kg。

优质护理干预对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机械通气的应用效果

优质护理干预对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机械通气的应用效果

优质护理干预对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机械通气的应用效果【摘要】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干预对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机械通气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1月~2020年2月期间收治的80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患儿,以护理方法的选择分为40例观察组和40例对照组,分别提供优质护理干预和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儿干预前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样分压PaO2及血样饱和度SpO2的改善情况。

结果:干预前观察组患儿PaCO2、PaO2、SpO2等数据非常接近,P>0.05,护理后两组患儿PaCO2有所降低,而PaO2和SpO2明显升高,P<0.05,相比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儿各项指标改善更明显,表明护理效果更好,P<0.05。

结论:为呼吸窘迫综合征机械通气新生患儿提供优质护理干预,有助于显著改善患儿血气指标,稳定病情,促进恢复,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优质护理干预;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机械通气;血气指标新生儿临床上呼吸窘迫综合征多在早产儿身上,该疾病有病情急、进展快、死亡率高的特点,严重威胁患儿生命安全。

临床多应用机械通气为患儿提供治疗,但鉴于新生儿体质弱,容易出现并发症的现实,必须积极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加以保障[1]。

本研究现选择80例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临床资料,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入患儿为2019年1月~2020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共计80例,以护理方式为分组标准对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

观察组中,男25例,女15例,出生时间在0.4h~1.6h之间,平均(0.9±0.1)h,对照组中,男24例,女16例,出生时间为0.5h~1.7h,平均(1.0±0.1)h。

以上数据对比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我院提供给对照组患儿常规护理,包括应用呼吸机调节参数、气管插管、监测病情等,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患儿应用优质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点:(1)应用呼吸机前做好准备进行调试,帮助患儿清理呼吸道,将3cn胶布进行固定;(2)全程密切观察患儿生命体征,包括肤色、面色、痰液等,及时发现气道中可能堵塞的情况并进行处理,每隔半小时测量体温,在平稳后每隔4小时测量一次,一旦发现异常要及时告知医师处理;(3)将呼吸机参数调节至气道压15~30cmH2O范围,呼吸频率调节至60±5次/min范围,呼气末正压调节至4~5cmH2O范围,潮气量调节至4~6ml/kg范围;(4)及时发现并清理应用的管道中可能存在的冷凝水,预防出现逆流而引发患儿发生肺炎的并发症;(5)进行通气时护理人员要注意添加灭菌水,将湿化器调节到36~37℃范围;(6)当发现患儿口鼻腔中存在分泌物时要及时采用一次性吸痰管将其清除,操作过程严格遵循无菌原则,及时提供鼻罩;(7)保证良好的病房环境,及时通风消毒;(8)保持患儿呼吸道的畅通,在撤出呼吸机后每隔1小时需为患儿翻身一次,有痰液问题时轻拍患儿背部,控制好氧流量。

护理干预在无创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

护理干预在无创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

护理干预在无创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摘要]目的:综合探讨行无创通气方法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过程中介入护理干预的应用价值。

方法:纳选入50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确诊患儿作观察样本,截取医护时间介于2021年4月至2022年8月间,依遵双盲法原则执行分组计划,展开对照组(25例,常规护理)和观察组(25例,综合护理干预)血气指标数值和并发症率对比。

结果:观察组在血气指标对比中,氧分压和氧饱和度均高之于对照组,二氧化碳分压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较之对照组更低(P<0.05)。

结论:对行无创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患儿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儿的血气情况,并且还可有效预防并发症发生,对促进病情好转具有良好效果,具临床参考价值。

关键词:护理干预;无创通气;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主要是由于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缺乏导致,患儿常具有呼吸困难、呻吟、呼吸衰竭等病症,严重时还会发生死亡,无创通气方法是该疾病的有效治疗方法。

同时对患儿进行护理干预管理可有效预防并发症发生,改善患儿的呼吸状况[1]。

本文特选取了50例患儿,探究护理干预在该疾病中的应用价值,实验详情如下所示: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该次实验主要围绕50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开展,选取时间轴:2021年4月至2022年8月,遵照双盲法原则完成分组工作。

纳入至对照组的25例,男性和女性各自进行了14例和11例的选取,日龄含括了0.5~2.4d,均值经求取获值(1.45±0.33)d,孕周含括了30~33周范围,均值经求取获值(31.58±1.47)周,体质量含括了1700~2400g,均值经求取获值(2050.13±1.43)g;纳入至观察组的25例,男性和女性各自进行了15例和10例的选取,日龄含括了0.5~2.4d,均值经求取获值(1.47±0.31)d,孕周含括了30~33周范围,均值经求取获值(31.61±1.45)周,体质量含括了1700~2400g,均值经求取获值(2050.22±1.37)g。

综合护理干预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呼吸机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综合护理干预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呼吸机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综合护理干预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呼吸机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摘要:目的:实验将针对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应用综合护理,更好地完成呼吸机相关治疗,保障新生儿健康。

方法:实验选取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作为调研的主体,时间段选取了2020年1月~2021年1月,结合随机分组,记录180名新生儿的治疗护理情况。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则为综合护理,对比护理成效。

结果:从护理上看,观察组新生儿在护理后呼吸机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 2.2%(2/90),对照组则为8.9%(8/9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与此同时,在住院时间和机械通气治疗时间的统计上,观察组患者分别为(14.2±4.3)d和(60.8±11.9)h,明显优于对照组的(19.5±4.1)d和(84.3±15.2)h,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采用综合护理方案有利于改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防止呼吸机相关并发症,可缩短新生儿住院时间,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可在院内推广。

关键词:综合护理;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机械通气治疗时间;呼吸机相关并发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在胎儿分娩出后的2-6小时可发作,以新生儿呼吸困难、面色青紫、灰白为表现,以机械通气为主要治疗措施【1】。

有研究提出【2】,对于重症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要加强护理指导,充分考虑到家属的要求,并鼓励家属参与其中,尽早地熟悉患儿的生活习惯和生理特征,并建立与患儿的亲密情感关系,要提高家属对新生儿的照顾能力,促使护理工作更为主动积极。

实验选取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作为调研的主体,时间段选取了2020年1月~2021年1月,结合随机分组,记录180名新生儿的治疗护理情况。

现对结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实验选取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作为调研的主体,时间段选取了2020年1月~2021年1月,结合随机分组,记录180名新生儿的治疗护理情况。

综合护理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效果

综合护理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效果

综合护理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效果【摘要】目的:对患有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新生儿采用综合护理的方式,研究其在临床上的应用效果和价值。

方法:选择我院自2022年2月-2023年2月入院就诊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共10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0例,分别采用常规护理和综合护理的方式,治疗结束后对比两组患儿的疗效,包括血pH值、使用机械通气的时间、氧疗时间及住院时间。

结果:总体而言,实验组患儿治疗的疗效比对照组更好,血pH值相比于对照组更快恢复正常,机械通气、氧疗和住院时间也短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使用综合护理的总体效果优于常规护理,对全新的护理模式的探索和研究有深远的意义,为此类疾病的康复治疗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关键词】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综合护理;血气分析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多见于早产儿,临床症状进行性加重,依靠血气分析和血生化检查确诊[1]。

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中,良好的支持治疗至关重要,对于病情严重的患儿或无创机械通气无效的病人可采用有创机械通气,这个治疗的过程不仅需要医生娴熟的技术水平,同时也需要护理人员在整个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发挥自身的作用,因此,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综合护理的方法至关重要。

在此研究背景下,本实验以2022年2月-2023年2月就诊的100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为主体,研究不同的护理模式对疗效的影响,具体研究资料和方法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选取的病例均是2022年2月-2023年2月来我院就诊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共100例,将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50例。

其中,在对照组中,男性患儿占44.0%,女性患儿占56.0%,患儿的平均日龄为(26.48±5.36)天;实验组男性患儿与女性患儿之比为3:2,其中最大日龄的患儿为54天,最小日龄为18天,平均日龄为(28.13±4.98)天。

综合护理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效果

综合护理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效果

综合护理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效果摘要: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中的应用效果,为NRDS的临床护理提供参考方案。

方法:从我院收治的NRDS患儿中随机选择60人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对比分析,时间在2021年11月-2022年11月之间,并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将这些患儿评分均为两组,分别为采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和采用综合护理的研究组,每组均为30人。

结果: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67%,死亡率为3.33%,均低于对照组的26.67%和2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研究组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新生儿护理知识、新生儿护理技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研究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医疗费用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将综合护理应用于NRDS护理中,可提升家属护理能力,使其共同参与新生儿护理,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有助于新生儿快速康复,值得临床上应用推广。

关键词:综合护理;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效果引言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呼吸衰竭。

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呼吸衰竭、恶心、呕吐等,对儿童的身体和心理和生命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近年来,对儿童进行肺表面活性剂配合非侵袭性呼吸机治疗,可以有效地改善儿童的临床症状,减少病死率,提高儿童的预后。

但由于儿童年龄较轻,自身防护屏障还不完善,自身照顾能力较差,且在 ICU抢救时,不能了解其真实状况,因此,对其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文以75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为实验材料,采用非侵入式呼吸机,观察其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从我院收治的NRDS患儿中随机选择60人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对比分析,时间在2021年11月-2022年11月之间,并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将这些患儿评分均为两组,分别为采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和采用综合护理的研究组,每组均为30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合护理干预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氧合指标的影响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氧合指标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5年1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60例,按护理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各30例。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的氧合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

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氧合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研究组患者二氧化碳分压(PaCO2)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患者氧分压(PaO2)及动脉血氧含量(SaO2)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3.30%)较对照组(16.70%)明显改善,差异显著(P<0.05)。

结论对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各项氧合指标,同时对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有降低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标签:综合护理干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氧合指标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是一种常见危重病症,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主要发病人群为早产儿[1]。

近几年,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的发展,诊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水平得到提高,同时也明显改善治疗效果[2]。

对患儿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可对患儿的治疗效果进行提高,改善患儿预后。

因此,本研究对我院60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分组实施常规护理和综合护理干预,对两组患儿的氧合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对象为2013年2月~2015年1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60例,两组患儿均符合诊断标准,且通过胸部X线对病症进行确诊。

按护理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各30例。

对照组:男18例,女12例;顺产17例,剖宫产13例;胎龄28~37 w,平均胎龄(33.2±5.1)w。

研究组:男17例,女13例;顺产16例,剖宫产14例;胎龄27~37 w,平均胎龄(32.7±4.2)周。

统计学分析研究组与对照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均无明显差异(P>0.05),可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对患儿生命体征进行密切观察,同时对患儿做好预防感染措施。

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①营养供给:通过早期微量营养喂养的方式对患儿实施营养供给,于患儿出生6 h后,对患儿进行10%葡萄糖注射液5 ml试喂养,对吞咽困难的患儿,使用配方奶通过鼻胃管注入的方式进行喂养。

②呼吸管理:维持患儿舒适体位,及時清理患儿口腔、鼻腔分泌物,并对患儿进行及时拍背吸痰,保证患儿呼吸顺畅。

对哭闹的患儿可采取合理方式进行安抚,必要时可对患儿进行镇定剂注射,但应尽量减少药
物使用次数。

③病房管理:保持病房通风,并对病房内的温度及湿度进行控制,将病情稳定的患儿放置在暖箱中进行保暖,对于病情较为严重的患儿将其放置在辐射台上,有利于再次救治,通过自动复温监护对患儿进行保暖。

④出院指导:出院前指导家属对患儿早期护理干预,对患儿五官感觉进行刺激,促进患儿康复,并对家属进行出院康复指导手册发放,并进行电话定期随访。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氧合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3]。

采用血气分析仪对护理前后患儿PaCO2、PaO2、SaO2进行分析。

气漏、鼻腔滑脱及鼻腔堵塞为主要的并发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用(x±s)表示患者各项氧合指数,行t 检验;用(%)表示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氧合指标
研究组患者各项氧合指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差异显著(P<0.05),见表1。

2.2 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2。

3 讨论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是指由于患儿肺表面活性物质不足,降低肺顺应性及广泛肺萎缩,呼吸急促、呼吸气性呻吟或吸气时三凹征是其主要的临床表现[4]。

在本研究中,研究组患儿各项氧合指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差异显著(P<0.05),表明对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儿氧合指标,促进患儿康复。

分析其原因为综合护理干预主要是从营养供给、呼吸管理、病房管理及出院指导这四个方面对患儿进行护理干预,可有效促进护理效果的提高[5];综合护理干预对患儿进行针对性护理干预,依据患儿的病情变化及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对患儿进行有效护理方案的制定[6];综合护理干预对患儿病房的温度及湿度进行控制,为患儿提供舒适的环境[7];综合护理干预为患儿的口腔、鼻腔进行定期清理,保持患儿呼吸顺畅,并对哭闹的患儿采取有效的方式进行安抚,提高治疗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显著(P<0.05),提示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儿预后。

其原因为综合护理干预对患儿家属进行出院指导,并进行出院康复
指导手册的发放,指导家长对患儿进行五官刺激[8],提高患儿恢复速度,改善患儿预后。

综上所述,对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儿各项氧合指标,提高患儿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程宏明.计算机X线摄影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刊,2015,42(02):封3.
[2]张可刚,李艳,周广菊.SP-A测定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5,53(09):35-37.
[3]钱梅.珂立苏联合NCPAP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34例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14):148-149.
[4]侯静,王雪娇,于凤英.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不间断NCPAP通气下应用固尔苏护理体会[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5,7(06):540-542.
[5]丁建萍,高缨.综合性护理干预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妊娠结局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5,53(36):145-148.
[6]王玲珠.综合性护理干预对新生儿毛细血管渗漏现象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5,53(26):140-143.
[7]王亚珠,贾少军.早期综合康复护理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运动功能和智能发育的影响[J].内科,2015,10(01):50-51.
[8]劳庆禄.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辅助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及对血液指标的影响[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5,21(06):781-78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