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寓言二则(鹬蚌相争)
语文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鹬蚌相争》

《鹬蚌相争》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词。
2.整体感知内容,理解寓意。
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3.诵读古文,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培养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积累语言。
2.整体感知内容。
教学难点:1.读准字音:曝、喙、雨、箝、即。
会写本课出现的生字。
2.正确理解“方、曝、箝、喙、雨、禽”的意思,为正确理解古文意思奠定基础。
教学准备: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有一段时期,各个诸侯纷争形成了许多国家,知道是哪七个国家吗?(生答。
)齐、楚、燕、韩、赵、魏、秦实力较为强大,称之为战国七雄。
在战国七雄中,秦国最强了。
它总想一统天下,可一举吞并六国又不太可能,所以秦国只能等待机会。
有一次,赵国和燕国闹了一点小矛盾,赵王为了出这口气,想出兵攻打燕国。
燕王听说了,就委托当时著名的游说家苏代,去劝阻赵王出兵。
苏代只给赵王讲了一个故事,就使赵王打消了出兵的念头。
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是什么故事有这么大的力量,居然能制止一场战争呢?2、这个故事和两种小动物有关。
请出今天要出场的主人公“鹬”和“蚌”,师书写二字,一边写,老师一边教学“鹬、蚌”两个字。
3、出示幻灯片,认识“鹬”“蚌”两种动物的特点。
鹬是一种在水边觅食的水鸟。
课件2出示“鹬”的图画。
它的特点是什么?(嘴巴尖而长,腿细而长。
)再出示“蚌”的图画。
蚌我们可不陌生,它跟蛤蜊一样都是带壳的水生贝类,就是个头大。
有的蚌像碗一样大。
它用两扇贝壳合起来夹东西可紧了。
老师板书课题“鹬蚌相争”师:这是一则寓言故事,齐读课题。
4、质疑:通过课题,有什么问题想弄明白的?(为什么争斗?如何争斗?结果如何?)师相机板书。
大家的问题都直奔中心,知道故事围绕一个“争”字展开。
要想解决这些问题,那就让我们走进这则寓言故事。
请大家打开书,(出示古文《鹬蚌相争》)齐读课题。
二、初读寓言1、首先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篇课文,弄清楚每个字的字音,并读准确,然后我请同学起来读。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精选3篇)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精选3篇)鹬蚌相争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鹬蚌相争》一课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寓言二则》中的一则。
这则寓言通过鹬和蚌相互争吵谁也不让谁,最后双方都被渔夫捉住这个小故事,说明双方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课文篇幅不长,语言通俗易懂,题目直接点出了寓言的内容,同时巧设悬念,激发读者的兴趣。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读会课文。
2、能借助译文理解关键词语的意思和故事的大意。
3、能联系实际感悟寓言的寓意。
教学重点:1、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2、感悟寓言的寓意。
教学难点:懂得双方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课前三分钟学生讲最近共读的一本书《三国演义》中的小故事。
一、故事激趣,引入新课看到大家的学习兴趣这么高,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历史故事:战国时候,中原大地并立着七个小国:秦、楚、韩、魏、赵、燕、齐。
在这七个国家中,秦国的国力最强大,其他六个国家势力较弱,但相互之间实力相当。
秦国一直野心勃勃,想消灭其他六国,统一天下。
但他心里明白:如果直接与六国为敌,即使自己再强大,也很难如愿以偿。
于是,他一直在等待着机会。
有一回,赵国和燕国闹了点小矛盾,赵王大怒,决定攻打燕国,出出心里的这口气。
秦王大喜,相信统一天下的机会来了。
然而,当时有个叫苏代的人听说了这件事后,急忙求见赵王。
苏代只给赵王讲了一个故事,立刻打消了赵王攻打燕国的念头,也使得秦王失掉了一个统一天下的好机会。
同学们,一个小小的故事竟然能阻止一场即将要爆发的战争,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西汉著名学者刘向在他的著作《战国策》中记录了这个故事,同时它也被编进我们的语文教材。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寓言二则之鹬蚌相争》。
请大家看看题目,注意“鹬”字的写法。
(板书课题)二、出示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词,生活实际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互不相让、毫不示弱”等词语的意思。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语文 鹬蚌相争教案

六、作业超市
板书设计:啄
鹬 蚌
↘箝↙
相争
(互不相让)
↓ ↓
渔翁得利
北师大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矛盾
内容
寓言二则——鹬蚌相争
教
学
目
标
知
识
1.了解故事内容,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2.懂得寓言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并学以致用。
情感
教育
3.发挥想象力,创编故事。
重点
懂得只为眼前的一点利益互不相让,最终只会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的道理。
难点
理解寓言故事所渗透的道理运用到生活中。
方法
自主预习合作探究
课前
准备
多媒体课件预习单故事录音
一、故事激趣,引入新课
1.历史故事导入
2.揭题,板题
3.出示学习目标
二、课题质疑,总结方法。
1.质疑。师:看着课题,你最想提什么问题?
2.总结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读熟释义明理
三、精读课文,理解寓意
(一)读熟
1.自由读这则寓言,读准字音。2.对子互读。
3.有节奏读。4.齐读。
(3)对子之间,一个演“鹬”一个当“蚌”,练读“鹬”和“蚌”的对话。
(4)全班男女生PK读“鹬”和“蚌”的对话。
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互不相让”。
3.结果怎样?
(1)课件出示最后一句话,并解释字义
相舍:放弃。禽:同“擒”,捉住。
(2)此时的渔翁心情怎样?(用几个词语概括)
(3)引出八字成语: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板书)
(三)眀理
1.说一说你从这个故事中懂得了什么道理?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鹬蚌相争精品ppt课件

讲课内容——对实际材料的讲解课可能需要做大量的笔记。 最讲授的主题是否熟悉——越不熟悉的学科,笔记就越需要完整。 所讲授的知识材料在教科书或别的书刊上是否能够很容易看到——如果很难从别的来源得到这些知识,那么就必须做完整的笔记。 有的同学一味追求课堂笔记做得“漂亮”,把主要精力放在做笔记上,常常为看不清黑板上一个字或一句话,不断向四周同学询问。特意把笔记做得很
2019/9/15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11
谢谢欣赏!
2019/9/15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12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 比喻双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
说一说: 学了这则寓言,你明白 了什么?联系实际生活 说一说。
想象: 鹬和蚌被渔夫抓住后又 会出现怎样的情形呢?
小练笔:
•写写鹬蚌在农夫家的对话。
北师大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寓言二则《鹬蚌相争》

鹬蚌相争
一直河蚌轻轻地张开两片壳,和暖的阳光 照在他身上,他觉得舒适极了。柔柔的微风吹 来,河蚌感到心旷神怡。
一只鹬鸟走到河蚌身边,看见河蚌那鲜 嫩的肉,禁不住口水直流,就一嘴朝河蚌的肉 啄去。
河蚌痛得“哎哟”一声,急忙关闭两片壳, 鹬鸟的长嘴,还没来得及取出来,被河蚌的两 片壳紧紧地钳住了。
太阳渐渐投入了大山的怀抱,别的河蚌纷
纷钻进河里去了,其他的鸟儿也忙着归巢。
这时,从船上走下一个渔夫,他看见了
河蚌和鹬鸟,走过去,轻而《鹬蚌相争》中的鹬和蚌互不相 让、相持甚久的原因:他们都只想 (伤害对方,打败对方 ),没想到这样做 的结果会是( 两败俱伤 )。
鹬和蚌相争的起因就是:鹬( 啄 )肉,
蚌( 夹 )鹬 。
鹬用尽力气也摆脱不了被河蚌钳住的嘴, 它无计可施,懊悔不该啄着河蚌。
时间慢慢地溜走了,太阳的唇已经吻住了山峰。
鹬鸟好久没吃东西了,饥肠辘辘。
(鹬鸟)说道:“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
有死蚌肉吃。”
河蚌)就对鹬鸟反唇相讥道:“今天不放你,明天不 放你,就会有只死鹬鸟留在沙滩上。” 河蚌和鹬鸟互不相让,怒目相视,都好像要把对方 吃掉一样。
鹬蚌相争:比喻双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
从中得利。他告诉我们(做事要权衡得失,
相互谦让,如果像鹬蚌那样互不相让、争
执不下,只会两败俱伤,损人也不利己。)
再见!
六年级下语文优秀教学案例鹬蚌相争北师大版

在课程结束后,我会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总结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不足,思考如何改进。同时,我还会组织学生进行相互评价,让他们学会欣赏别人的优点,发现别人的不足,从而促进彼此的进步。此外,我还会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他们适当的表扬和鼓励,让他们更有信心地投入到接下来的学习中。
四、学内容与过程
5.作业小结:布置结合生活实际的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培养他们学以致用的能力。同时,在下一节课开始时,让学生分享作业成果,进行点评和指导,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这些亮点体现了本教学案例的人性化、实用性、创新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思维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团队协作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讲授完课文内容后,我会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鹬和蚌为什么会相争?”“他们各自的利益是什么?”“渔翁的出现使他们发生了什么变化?”“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总结归纳
在小组讨论结束后,我会邀请几名学生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然后,我会对他们的回答进行点评,并总结课文内容,强调其中的道理。例如,我会说:“同学们,我们从《鹬蚌相争》这个故事中,要学会看到事物的本质,珍惜大好时机,学会忍让,化解矛盾,共同发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现实生活中取得成功。”
2.问题导向: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中的道理。
3.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共同讨论、交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2019春北师大版六语下5.1 寓言二则(1)

1矛 与 盾2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①这句话写了什么?]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②他怎样夸自己的矛?]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3[③别人怎么问他的?]其人弗能应也。
[④这句话写1 ☜2 ①有一个楚国人,卖盾又卖矛。
他夸耀自己的盾很坚固,说:“任何锋利的东西都刺不透它。
” ②他夸耀自己的矛锋利极了,什么坚固的东西都能刺穿。
3③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去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 ④写出了他的窘态:这个人一句话也答不上来了。
出了什么?]鹬蚌相争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
[⑤这句话写了什么?]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⑥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⑦蚌是怎么回答的?]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⑧结果怎样?]1.学习第一则寓言《矛与盾》。
理解全文内容,朗读并背诵全文。
2.感悟古文深刻的寓意,明白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自相矛盾的道理。
练习用自己的话讲述这则寓言故事。
3.感知寓言的特点并掌握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4.了解《韩非子》。
本文的诵读录音,《韩非子》的简介,《刻舟求剑》的动画故事,有关寓言的资料,矛与盾的图片。
一观看动画,导入新课1.出示多媒体课件《刻舟求剑》的动画故事。
(本课从观看动画故事入手,提升学生的兴致,在老师有序的引导下,逐步融入知识点,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持续与发展。
)老师:谁知道这个动画故事的名称?它又属于哪一类故事呢?⑤蚌正张开壳晒太阳,一只鹬扑过来啄它的肉,蚌立刻合拢自己坚硬的壳,把鹬的嘴夹住。
⑥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那就会有死蚌了。
”⑦蚌也对鹬说:“你的嘴今天拔不出去,明天拔不出去,那就会有死鹬了。
”⑧双方谁也不肯放过对方,渔夫发现了,就乘机把它们一起捉住了。
学生:《刻舟求剑》。
它是个寓言故事。
老师:说得对。
那么你们还知道哪些寓言故事呢?谁又能告诉大家“寓言”是怎样的一类文章呢?(学生踊跃发言。
语文北师大六年级下册(2011年11月修订)《寓言二则》课件4

矛与盾 鹬蚌相争
作 者 简 介
这两则寓言都选自《韩非子》一书, 作者是韩非,他是战国末期的哲学 家、法家的代表人物。他死后,后 人搜集其遗著,并加入别人评论韩 非学说的文章而编成《韩非子》一 书。韩非善于用寓言故事来阐述观 点,说明问题。在他的著作里,留 下了许多情节简单,含义深刻的小 故事。
矛与盾
楚人有鬻(yù )盾与矛者,
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
指他的矛和盾 表示语气,可不译 没有
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
于,介词,可不译。物,东西。
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 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
能应也。
一、为下面的“之”选择正确的解释。 A:代词,代它(他、她)、它(他、她)们。 B:的。 C:助词,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可以不解释。 1.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 A) ( C) 2.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C ) 3.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B ) (B)
嘴 箝: 通“钳”,夹住 喙: 放弃 禽: 通“擒”,捉住 舍:
雨: 作动词,下雨
用自己的话把故 事讲给同学听。
说Hale Waihona Puke 说• 你在生活中遇到过这样 的事吗?结合生活实际 来说一说。
续编故事: 渔人把鹬和 蚌捉回去后关在 一个竹笼里,准 备第二天炖着吃。 晚上,••••••鹬和 蚌终于成功逃脱。 请同学们展开想 象,把故事续编 完整。
演示结束!
THANK YOU FOR WATCHING!
感谢聆听!
二、为句子中的“于”选择正确的解释。
A:对于
B:于,介词,可以不解释。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 A)
yù 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寓言二则(鹬蚌相争)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选编了《郑人买履》和《鹬蚌相争》两则寓言。
其中《鹬蚌相争》出自《战国策·燕策二》,讲的是河蚌刚刚张开蚌壳晒太阳,一只鹬就伸出长嘴去啄蚌的肉,蚌紧紧夹住了鹬的嘴。
它们双方互不相让,谁也不肯放开谁。
结果一起被渔人捉去了。
这则寓言生动地说明两人一味争斗,互不相让,就会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到好处。
学生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够读懂故事内容,如此浅显易懂的故事,从语言和情节的理解上来说,对他们并不难。
但是,学生的理解能力与领悟能力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如果想让学生通过自己读书就能真正理解简单的寓言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也并非易事。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这则《鹬蚌相争》又是典型的“小故事蕴含大道理”的寓言故事。
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以历史故事贯穿始终,帮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寓意。
另外还通过想象及多种形式的朗读等学习活动,理解重点词语,充分挖掘、延展文本,力争实现教师、学生与文本间的对话。
激活学生的想象力,有机的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随文学会本则寓言中的4个生字及新词,运用多种方法记住字形、理解词义。
2.通过想象及多种形式的朗读等学习活动,理解重点词语,知道这则寓言所讲的故事,懂得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3.在理解寓意的基础上,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且展开想象,具体讲述自己创编的故事。
教学重点:知道寓言所讲的故事。
教学难点:懂得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课前准备:教师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解题质疑
1.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那老师就先给大家讲一个发生在古代的故事。
2.师讲《鹬蚌相争》的典故:
战国时候,秦国最强。
它常常仗着它的优势去侵略别的弱小的国家。
在弱小的国家之间,也常常发生一些战争。
有一次,赵国声称要攻打燕国。
有个叫苏代的人受燕王的委托,到赵国去劝说赵王不要出兵。
见到赵王,苏代却说自己是来讲故事的,故事的名字就是《鹬蚌相争》。
听了这个故事,赵王真的放弃了攻打燕国的打算。
3.师提问:故事讲到这里,你最想知道的问题是什么?
(赵王为什么要放弃攻打燕国的打算?)
4.过渡:那就让我们先来学习《鹬蚌相争》这篇课文吧。
5.板书课题,学习生字“鹬”、“蚌”,了解鹬和蚌分别是什么样的动物。
6.解题:读读课题,想想你知道了什么?
7.质疑:读过课题,你还想知道哪些问题?(板书:为什么争斗?怎么争斗?争斗的结果是什么?)
〔设计意图:1、以历史故事导入,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抓住问题的生成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板书课题时教学生字,将识字教学融于阅读教学。
3、从题目入手,引导学生质疑,创设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更体现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
〕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请你先读一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出示课件,概括课文内容。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体现从整体把握课文,通过填空练习,既训练了学生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又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
〕
三、细读课文,解惑答疑
(一)解决“为什么争斗”的问题
1.过渡:初读课题时,我们提出了三个问题。
现在,就让我们一一来解决。
2.师:请一位同学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哪些语句告诉我们鹬、蚌为什么争斗?
3.指名读课文,出示课件,鼓励学生用“因为……所以……”的句式练习说话。
4.提问:想象一下,此时此刻,鹬、蚌分别在想什么?
〔设计意图:1、结合课文内容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也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
2、通过想象填补文本的空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寓意。
〕
(二)解决“怎么争斗”的问题
1.过渡:出于这样的想法,他们在河滩上争了起来。
2.鹬、蚌是怎么争斗的呢?默读课文,标画出相关的语句。
3.读过课文,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指名回答:争斗得很厉害。
)
4.再读一读课文中的相关内容,想一想,从哪些词语也能感受到这一点?画出词语,做好批注。
A:活活:练习读一读,读出不同的感受。
B:毫不示弱:板书,指导记忆“毫”字(联系旧字“豪”)。
C:互不相让:板书。
D:不肯放开:板书,指导记忆“肯”字(重点强调“直月”的写法)。
5.带着你的理解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部分内容。
(采取多种形式: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分角色读、男女生对读)
〔设计意图:1、指导朗读有目的、有层次。
从全篇默读找句子,到从句中找感受深的词语,层层递进、步步深入。
2、对“活活”一词的读法不求一致,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张扬学生的个性。
3、板书时指导记忆生字,体现随文识字,灵活、巧妙、有实效。
〕
(三)解决“争斗的结果”的问题
过渡,指名回答:它们争斗的这样厉害,结果怎么样?
四、回归整体,体会寓意
1.提问:为什么鹬和蚌一起被渔夫捉去了?
2.创设情景:其实,被渔夫捉走以后,鹬和蚌也很后悔,快看看,后来发生了什么事情?(出示课件,先想象,再说说:渔夫捉住了鹬和蚌,兴冲冲地回到家,得意地对老伴说:“。
”鹬听了渔夫的话,垂头丧气地
想:“。
”蚌呢,看了鹬一眼,自言自语地说:“。
”)3.带着你的感受再把课文读一读,边读边想:从这个寓言故事中,你懂得了什么?
指名回答,师补充:这正是我们平时常说的“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4.还记得上课前老师给大家讲的故事吗?当苏代给赵王讲了《鹬蚌相争》的故事之后,对赵王说:“尊敬的大王,听说贵国要发兵攻打燕国。
如果真的发兵,那么,两国相争的结果,恐怕要让秦国作渔人了。
”赵王觉得苏代的话有道理,便放弃了攻打燕国的打算。
(设计意图:1、回归整体,带着感受去读全文,在读中悟出寓意。
2、结合课文内容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和口语表达能力,通过想象填补文本的空白,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寓意。
)
五、深化寓意、复述故事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篇不仅有趣,还很有意义的寓言故事。
相信你一定愿意把它讲给你的小伙伴听。
2.先自己练一练,再指名复述故事。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教材,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
六、作业设计
在我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中,还有许多这样精彩的寓言故事,同学们学过的有《亡羊补牢》、《掩耳盗铃》,但更多的是我们没有学过的。
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找来相关的书籍读一读。
〔设计意图:课后延伸,鼓励学生多读书、多积累。
〕
七、板书设计
毫不示弱
鹬蚌相争互不相让→渔翁得利
不肯放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