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感染
合集下载
外科学-外科感染

第8章 外科感染
五、诊断
初步诊断:局部+全身症状+白细胞计数增高
定 位:深部组织间及脏器内的脓肿,常需超声 波检查及CT等影像学检查;骨、关节的感染常需进 行X线检查;必要时作诊断性穿刺。
病原诊断: 细菌培养+药敏
第8章 外科感染
六、预防
(一)防止病原微生物侵入
①认真实施卫生管理; ②认真实施消毒灭菌技术; ③坚持无菌术原则; ④及时正确处理伤口。
一、甲沟炎和脓性指头炎
Ø甲沟炎(paronychia) Ø脓性指头炎(felon) 滑囊炎
Ø化脓性腱鞘炎(suppurative tenosynovitis )
Ø滑囊炎(bursitis )
化 脓
Ø病因
性 腱
Ø解剖病理
鞘 炎
Ø临床表现
和 滑
第8章 外科感染
(二)增强机体的抗感染能力
①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纠正贫血与低蛋白血症等。 ②积极治疗降低抗感染能力的原发病;糖尿病、尿毒症、
肿瘤化疗、皮质激素类药物应用。 ③特异性免疫疗法,如TAT、狂犬病可接种疫苗
(RVRV)与注射免疫球蛋白(RIG)。 ④有明确指征时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
3.有数种同样有效的抗菌素可选择时,应选用药源充足、 价格较廉和副作用较小的。
4.对全身情况不良的患者应尽量使用杀菌性抗菌素。
第8章 外科感染
教学小结
1.外科感染定义 2.掌握常见软组织感染的临床表现及处理方法 3.掌握常见手部化脓性感染 4.全身性外科感染 5.破伤风的诊断治疗 6.外科应用抗菌药物的原则
脓毒症休克治疗指南)
第8章 外科感染
第五节 有芽胞厌氧菌感染
第8章 外科感染
外科感染(SurgicalInfection)

(一).病因:
1.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厌氧菌。
2.皮肤、软组织损伤。
(二).病理:
溶血性链球菌→链激酶、透明质酸酶→ 病变扩展,脓液稀薄,有血性。 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易局限为脓肿, 脓液稠厚。 厌氧菌→捻发音性蜂窝织炎。
(三).临床特点
1.病变扩散迅速,界线不清,中央坏死。 2.表浅者局部红肿热痛明显;深部红肿不明显, 全身症状明显。 3.口底、颌下及颈部病变--呼吸困难、窒息。 4.厌氧菌引起者--局部捻发音。
1.金葡菌和革兰氏阴性杆菌最多见 2.克雷伯杆菌、不动杆菌属、变形杆菌有所增加 3.真菌性败血症已引起广泛重视 4.革兰氏阴性杆菌易导致感染性休克
(二).败血症与脓毒血症的临床特点:
1.起病急、病情重、发展快、预后差 2.全身中毒症状明显 3.血象改变,出现中毒颗粒、黄疸 4.内环境紊乱 5.感染性休克 6.肺肾肝功能易损害(MODS、MOF)
细菌→皮肤、粘膜细小伤口→网状淋巴管, 毒素→血液→严重全身反应。
(三).临床特点
1.蔓延快、少有组织坏死或脓肿 2.好发于下肢和面部 3.鲜红色片状皮疹,中央淡,边界清,压之褪
色,去除压力很快恢复红色。中央区脱屑、 棕黄色,疼痛不明显(头部丹毒疼痛剧烈)。 4.全身症状明显 5.足癣或血丝虫感染易致下肢丹毒反复发作。
外科感染(SurgicalInfection)
第一节 概 论
致病微生物
↓
侵入机体繁殖
↓
炎症反应
↓
感染
外科感染:一般是指需手术治疗的感染性 疾病和发生在创伤或手术后的 感染。
特点
多为混合病菌感染 有突出的局部症状 常影响局部功能 多需手术治疗
【一】临床常用分类
1.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厌氧菌。
2.皮肤、软组织损伤。
(二).病理:
溶血性链球菌→链激酶、透明质酸酶→ 病变扩展,脓液稀薄,有血性。 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易局限为脓肿, 脓液稠厚。 厌氧菌→捻发音性蜂窝织炎。
(三).临床特点
1.病变扩散迅速,界线不清,中央坏死。 2.表浅者局部红肿热痛明显;深部红肿不明显, 全身症状明显。 3.口底、颌下及颈部病变--呼吸困难、窒息。 4.厌氧菌引起者--局部捻发音。
1.金葡菌和革兰氏阴性杆菌最多见 2.克雷伯杆菌、不动杆菌属、变形杆菌有所增加 3.真菌性败血症已引起广泛重视 4.革兰氏阴性杆菌易导致感染性休克
(二).败血症与脓毒血症的临床特点:
1.起病急、病情重、发展快、预后差 2.全身中毒症状明显 3.血象改变,出现中毒颗粒、黄疸 4.内环境紊乱 5.感染性休克 6.肺肾肝功能易损害(MODS、MOF)
细菌→皮肤、粘膜细小伤口→网状淋巴管, 毒素→血液→严重全身反应。
(三).临床特点
1.蔓延快、少有组织坏死或脓肿 2.好发于下肢和面部 3.鲜红色片状皮疹,中央淡,边界清,压之褪
色,去除压力很快恢复红色。中央区脱屑、 棕黄色,疼痛不明显(头部丹毒疼痛剧烈)。 4.全身症状明显 5.足癣或血丝虫感染易致下肢丹毒反复发作。
外科感染(SurgicalInfection)
第一节 概 论
致病微生物
↓
侵入机体繁殖
↓
炎症反应
↓
感染
外科感染:一般是指需手术治疗的感染性 疾病和发生在创伤或手术后的 感染。
特点
多为混合病菌感染 有突出的局部症状 常影响局部功能 多需手术治疗
【一】临床常用分类
外科感染讲义课件

定期复查与随访
建议患者定期回医院复查,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 任何潜在问题。
注意事项
01
注意观察病情变化
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如出 现发热、伤口红肿、疼痛加剧等
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03
注意个人卫生
保持个人卫生,勤洗手、洗澡、 换药等,以降低感染风险。
02
遵循医生的建议
患者应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 和护理,不要自行更改治疗方案
DATE
ANALYSIS
SUMMAR Y
03
外科感染的治疗
药物治疗
01
02
03
抗生素
根据感染的病菌种类选择 合适的抗生素,通过抑制 或杀灭病菌来控制感染。
抗炎药
用于减轻感染引起的炎症 反应,缓解红肿、疼痛等 症状。
局部用药
对于某些特定部位的感染 ,如皮肤、伤口等,可采 用局部涂抹药物或湿敷等 方式进行治疗。
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提供必要的心理支 持,帮助患者缓解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 。
康复指导
适当运动与锻炼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运动 和锻炼,以促进伤口愈合和身体恢复。
预防再次感染
向患者传授预防感染的知识,避免接触可能引起 感染的病原体,降低再次感染的风险。
ABCD
日常生活指导
指导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戒 烟限酒等,以促进康复。
群中。
念珠菌感染的症状包括口腔溃疡 、喉咙疼痛、消化道不适、阴道 瘙痒等,严重时可引起肺炎、心
脏疾病等并发症。
治疗念珠菌感染的方法包括使用 抗真菌药物、消除诱因、提高免 疫力等,以消除病菌、缓解症状
、预防复发。
REPORT
CATALOG
外科感染

临床表现
局部症状: ⒈ 局部症状: 红、肿、热、痛、功能障碍 器官-系统功能障碍 ⒉ 器官 系统功能障碍 重者可有发热、头痛乏力, ⒊ 全身状态 重者可有发热、头痛乏力, 甚 至休 克、MODS ⒋ 特殊表现 : 破伤风可出现肌强直痉挛
诊断
㈠ 临床检查 病史 体格检查 实验室检查: ㈡ 实验室检查: 常规化验 细菌学检查 ㈢ 影像学检查 超声波 X线摄片 CT MRI 线摄片
痈是指多个相邻的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化 脓性感染,或由多数疖融合而形成。病原菌 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二、痈
感染先从一个毛囊的底部开始,由于皮肤较厚, 感染沿皮下脂肪柱蔓延至皮下组织及深筋膜, 再沿深筋膜向周围扩散,侵及附近的许多脂 肪组织柱,然后再向上穿入多个毛囊而形成 多个脓头。痈多见于皮肤较厚的背部和颈项 部,有时可见于上唇和腹壁。常发生于身体 比较衰弱或糖尿病病人。
三、急性蜂窝织炎
急性蜂窝织炎是皮下、筋膜下或深部疏松结 缔组织急性弥漫性化脓性感染。致病菌主要 是溶血性链球菌,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也 可由厌氧性或腐败性细菌引起亚急性蜂窝织 炎。呈弥漫性炎症,易向四周迅速扩散,与正 常组织无明显界限。炎症可由皮肤或软组织 损伤后感染引起,亦可由局部化脓性感染灶 直接扩散或经淋巴、血流传播而发生。
四、浅部急性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
淋巴管的急性化脓性感染称为急性淋巴管炎。 大多数继发于其他化脓性感染病灶, 常见于 口咽炎症、足癣、皮肤和皮下组织的化脓性 感染。也可直接发生于皮肤或粘膜损伤之后。 病原菌多为溶血性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
浅部急性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 ——临床表现
浅层的淋巴管炎可见在皮肤上有一条或数条红 线,自原发感染灶向近心侧蔓延,引向所属区 域的淋巴结。淋巴结可肿大、疼痛。严重者 伴有发热、头痛、全身不适、食欲不振等全 身症状。
第二章 外科感染

(一)促进外科感染发展的因素 1.细菌的致病力 在外科感染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
致病菌无疑起着主导作用,其中细菌的数量和毒力尤 为重要。致病菌数量越多,毒力越强,发生感染的机 会也越大。 细菌侵袭组织的能力主要决定于细菌产生的各种毒素 和酶。金黄色葡萄球菌能产生凝固酶、溶血素、坏死 毒素和杀白细胞素;溶血性链球菌能产生溶血素O和 S、透明质酸酶、链激酶和脱氧核糖核酸酶。革兰氏 阴性菌所产生的内毒素,是引起补体激活和感染性休 克的物质基础。厌氧性类杆菌则能产生内毒素。
如外科感染是由一种病原菌引起的则称单一感 染;
由多种病原菌引起的则称为混合感染。 在原发性病原微生物感染后,经过若干时间又
并发它种病原菌的感染,则称为继发性感染; 被原发性病原菌反复感染时则称再感染。
外科感染
外科感染与其他感染的不同点:
绝大部分的外科感染是由外伤所引起;外科感 染一般均有明显的局部症状;常为混合感染; 损伤的组织或器官常发生化脓和坏死过程,治 疗后局部常形成瘢痕组织。
流,促进愈合。
外科感染
(3)病畜休息和局部安静:局部化脓感染时, 使病畜充分安静是十分必要的。安静可减少疼 痛刺激,避免神经组织进一步遭受损伤,又能 恢复病畜的体力和被破坏的代谢机能。
外科感染
2.全身治疗 目的在于保护器官和组织,使其 不被致病菌、毒素及分解产物所毒害。提高机 体的防卫机能,改善中枢神经系统的营养状态, 调节机体代谢的平衡,改善造血器官及排泄器 官的机能,改变血氧不足和组织乏氧的状态, 抑制致病菌的生长繁殖等。
外科感染
(1)外科感染中抗菌药物的选择: 选药原则:明确致病菌,并根据药敏试验结果
选择合适的药物。 临床用药程序:经验用药→药敏试验→调整用
药。
外科感染
致病菌无疑起着主导作用,其中细菌的数量和毒力尤 为重要。致病菌数量越多,毒力越强,发生感染的机 会也越大。 细菌侵袭组织的能力主要决定于细菌产生的各种毒素 和酶。金黄色葡萄球菌能产生凝固酶、溶血素、坏死 毒素和杀白细胞素;溶血性链球菌能产生溶血素O和 S、透明质酸酶、链激酶和脱氧核糖核酸酶。革兰氏 阴性菌所产生的内毒素,是引起补体激活和感染性休 克的物质基础。厌氧性类杆菌则能产生内毒素。
如外科感染是由一种病原菌引起的则称单一感 染;
由多种病原菌引起的则称为混合感染。 在原发性病原微生物感染后,经过若干时间又
并发它种病原菌的感染,则称为继发性感染; 被原发性病原菌反复感染时则称再感染。
外科感染
外科感染与其他感染的不同点:
绝大部分的外科感染是由外伤所引起;外科感 染一般均有明显的局部症状;常为混合感染; 损伤的组织或器官常发生化脓和坏死过程,治 疗后局部常形成瘢痕组织。
流,促进愈合。
外科感染
(3)病畜休息和局部安静:局部化脓感染时, 使病畜充分安静是十分必要的。安静可减少疼 痛刺激,避免神经组织进一步遭受损伤,又能 恢复病畜的体力和被破坏的代谢机能。
外科感染
2.全身治疗 目的在于保护器官和组织,使其 不被致病菌、毒素及分解产物所毒害。提高机 体的防卫机能,改善中枢神经系统的营养状态, 调节机体代谢的平衡,改善造血器官及排泄器 官的机能,改变血氧不足和组织乏氧的状态, 抑制致病菌的生长繁殖等。
外科感染
(1)外科感染中抗菌药物的选择: 选药原则:明确致病菌,并根据药敏试验结果
选择合适的药物。 临床用药程序:经验用药→药敏试验→调整用
药。
外科感染
外科感染

2、按感染发生的情况分类:
(1)原发性感染:伤口直接污 染造成的感染。
(2)继发性感染:在愈合过程 中出现的病菌感染。
(3)条件性感染又称机会感染:
指平常为非致病或致病力低的病 原菌,由于数量多和毒性增大,或人 体抵抗力下降,乘机侵入而引起的感 染。
(4)医院内感染:
一般系指在医院内因致病微生物侵 入人体所引起的感染,通常是指在医院 内发生的创伤和烧伤感染,以及呼吸系 统和泌尿系统的感染。医院内感染的主 要病菌是条件性病原菌。
面部,特别是所谓“危险三角区” 的上唇周围和鼻部疖,如被挤压或挑 刺,感染容易沿内眦静脉和眼静脉进 入颅内的海绵状静脉窦,引起化脓性 海绵状静脉窦炎,出现延及眼部及其 周围组织的进行性红肿和硬结,伴疼 痛和压痛,并有头痛、寒战、高热甚 至昏迷等,病情十分严重,死亡率很 高。
【防治】
1 注意皮肤清洁 2 对炎症结节可用热敷或物理疗法(透热、 红外线或超短波),亦可外敷鱼石脂软 膏、红膏药或金黄膏。已有脓头时,可 在其顶部点涂石炭酸。有波动时,应及 早切开引流。对未成熟的疖,不应挤压, 以免引起感染扩散。
李 洪 亮
外 科 感 染
第 十 二 章
外科感染(surgical infection)
定义:一般是指需要手术治疗 的感染性疾病和发生在创伤、手术 介入性诊疗操作后并发的的感染。
在外科领域中最常见,约占所 有外科疾病的1/3~1/2。
外科感染的特点:
①大部分由几种细菌引起的混合感 染; ②以内源性感染为主; ③多数有明显突出的局部症状和体 征; ④常需要外科手术治疗。
2.抗菌药物 应用这类抗菌药物
必须有一定的适应证。 (一)抗菌药物的合理选择
根据感染部位、脓液性质细菌培 养和药敏试验、抗菌药物的抗菌谱及 毒副作用和价格,参照病人的肝、肾 功能选用抗菌药物。
外科感染

3.控制与解除痉挛 以地西泮(安定)10mg静 脉注射,每日2~3次;苯巴比妥钠0.1~ 0.2g肌肉注射;也可以10%水合氯醛15ml口 服或30ml灌肠,每日3次。可用冬眠1号合剂 (含氯丙嗪、异丙嗪各50mg,哌替啶100mg)加 入葡萄糖液中静脉缓慢滴注。可静脉注射硫 喷妥钠0.1~0.25g,使用时需注意维持呼吸道 肠畅,警惕喉头痉挛。 4.保持呼吸道通畅 气管切开 5.抗生素治疗 青霉素钠剂量是120万U,每 6~8小时1次,肌注或静脉滴注,可同时给甲 硝唑静脉滴注,疗程5~7天
治疗 处理原发感染病灶、 应用抗生素及增 强机体抵抗力 1.感染灶的处理 2.抗菌药物的应用 3.重症患者应加强监护 4.支持治疗 5.抑制炎症介持形成或阻断介质作用的治 疗方法很受关注,尽管介质抑制剂治疗在动 物研究中证实有效,然而临床对照研究对其 有效性未获确切的结论。
外科真菌感染
病因与发病机制 真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
创不彻底,伤口存有异物、死腔、引流不畅 等;④长期留置静脉导管等,有助于病原菌 繁殖与直接侵入血液,激发全身炎症反应。 导致脓毒症的常见致病菌种类繁多,G- 菌 中有大肠杆菌、拟杆菌、克雷伯杆菌、绿脓 杆菌等;G+菌则有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 、溶血性链球菌等;厌氧菌有脆弱杆菌、厌 氧链球菌等;真菌有念珠菌等。 介质大量生成造成广泛的内皮炎性改变, 凝血及纤溶系统、血管张力调节的改变,以 及心脏抑制导致微循环障碍及组织低灌注。 临床表现
脓性改变,而晚期多为肉芽肿性改变。 临床表现 念珠菌可引起消化、呼吸、泌尿 系统感染。 血源播散性念珠菌病常为继发感染。 毛霉菌可引起院内感染,传播方式、临病 表现与曲霉菌相似。 实验室检查与诊断 组织活检对深部真菌病的确诊有重要意义。 冶疗 抗真菌药物对真菌感染的控制起重要作用 。两性霉素B对深部真菌感染有效,静脉滴
外科感染(SurgicalInfection)

组织的一种急性弥漫性化脓性感染。特点是:病 变不易局限,扩散迅速,与正常组织无明显界限。
二、病因(Etiological factor):
(一)致病性微生物(细菌、真菌、原虫等)
◆ 粘附因子、荚膜或微荚膜
◆ 胞外酶、外毒素、内毒素等病菌毒素 ◆ 其它因素(磷脂、糖脂、蛋白、脂质) ◆ 病菌数量 ◆ 条件致病菌
常见的化脓性感染致病菌有:
1 、葡萄球菌 (staphylococcus) : G+ 产生溶血
(二)、病程分类(Progress classification)
1、急性感染(Acute infection):病程小于三周 2、慢性感染(Chronic infection ):病程大于二月 3、亚急性感染(Subacute infection):病程三周~
二月
(三)、其他分类:
1、原发性感染 3、混合性感染 5、条件性感染 2、继发性感染 4、二重感染 5、医院内感染
全身治疗:休息、营养、镇痛剂、抗菌素。
局部治疗:早期热敷,鱼石脂软该膏外敷;有脓液形
成时切开引流,“+”“++”切口,深达筋膜 ,伤口用干 纱布或碘仿纱条填塞。
三、急性蜂窝织炎(acute cellulitis)
(一)病因:致病菌主要是溶血性链球菌,其次为
金黄色葡萄球菌,亦可以为厌氧性细菌。
(二)病理:是皮下、筋膜下、肌间隙或深部蜂窝
(一)病因: 大多数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或表皮葡萄球菌感染 (二)、病理: 一个毛囊及其所属皮脂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 常扩散至皮下组织,常见于头、面、背、腋 窝、腹 股沟、会阴等毛囊及皮脂腺丰富的部位。多个疖同 时反复发生在全身各部称之为疖病。
(三)、临床表现:
二、病因(Etiological factor):
(一)致病性微生物(细菌、真菌、原虫等)
◆ 粘附因子、荚膜或微荚膜
◆ 胞外酶、外毒素、内毒素等病菌毒素 ◆ 其它因素(磷脂、糖脂、蛋白、脂质) ◆ 病菌数量 ◆ 条件致病菌
常见的化脓性感染致病菌有:
1 、葡萄球菌 (staphylococcus) : G+ 产生溶血
(二)、病程分类(Progress classification)
1、急性感染(Acute infection):病程小于三周 2、慢性感染(Chronic infection ):病程大于二月 3、亚急性感染(Subacute infection):病程三周~
二月
(三)、其他分类:
1、原发性感染 3、混合性感染 5、条件性感染 2、继发性感染 4、二重感染 5、医院内感染
全身治疗:休息、营养、镇痛剂、抗菌素。
局部治疗:早期热敷,鱼石脂软该膏外敷;有脓液形
成时切开引流,“+”“++”切口,深达筋膜 ,伤口用干 纱布或碘仿纱条填塞。
三、急性蜂窝织炎(acute cellulitis)
(一)病因:致病菌主要是溶血性链球菌,其次为
金黄色葡萄球菌,亦可以为厌氧性细菌。
(二)病理:是皮下、筋膜下、肌间隙或深部蜂窝
(一)病因: 大多数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或表皮葡萄球菌感染 (二)、病理: 一个毛囊及其所属皮脂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 常扩散至皮下组织,常见于头、面、背、腋 窝、腹 股沟、会阴等毛囊及皮脂腺丰富的部位。多个疖同 时反复发生在全身各部称之为疖病。
(三)、临床表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疖(furuncle)
面疖
常较严重,红肿范围较大,且容易伴有寒战 发热和头痛
鼻、上唇及周围(称“危险三角区”)的疖, 加重或被挤碰时,病菌可经内眦静脉、眼静 脉进入颅内,引起颅内化脓性感染,可有发 热、头痛、呕吐、意识失常等
4、真菌感染: 真菌侵入黏膜和深部组织---局部炎症
---肉芽肿、溃疡、脓肿或空洞,甚至全身反应
六、临 床 表 现
1、局部表现:
急性炎症:红肿热痛、功能障碍 慢性炎症:疼痛轻、局部肿胀或硬节肿块 浅表脓肿---波动感
2、全身表现 :发热、呼吸心率加快、血象紊乱、
尿少、休克、MOF
3、受累器官-系统的功能障碍 4、特异性表现 :如破伤风引起强直性痉挛
B细胞免疫应答
B细胞活化---克隆扩增为浆细胞---抗体与细胞因子 抗体:
① 中和抗原使之失去毒性 ② 抗体和抗原结合形成复合物
活化补体杀伤病原菌 调理清除病原体 ③ 分泌型Ig---防止呼吸道、消化道感染
免疫记忆
记忆性T、B细胞-----远期保护作用 相同病原体再次入侵,再次免疫应答
更快速、强烈和持久 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均提高
1、病菌的粘附因子、荚膜和微荚膜
( 有利入侵、抗吞噬作用和细胞内繁殖)
2、病菌毒素: 病菌的胞外酶类、外毒素、内毒素
3、侵入组织内病菌的数量与增殖速率
伤口污染的细菌数>105/g----感染 局部有坏死组织、血肿或异物>100/g---感染 伤口污染的细菌数<105/g ----不感染
病菌毒素的作用
人体易感染的原因 ③
3、条件性感染
条件性感染(机会感染):
表皮葡萄球菌是正常菌群,人体抵抗力降低 时引起泌尿道感染、心内手术后感染
二重感染(菌群交替症):
与病菌的耐药性有关
四、 致病菌
1. 非特异性感染的致病菌 2. 特异性感染的致病菌:
结核杆菌、破伤风杆菌、梭状芽孢杆菌、 炭疽杆菌
3. 其他感染的致病微生物:病毒、真菌 4. 寄生虫:阿米巴原虫、蛔虫、血吸虫
3、深在的病变: 应视其所在的组织器官以及进展程度,参考全身 情况,直接施行手术处理或先用非手术疗法
(二)改善全身状态
休息、饮食 纠正水电酸硷紊乱以维持体液平衡 营养支持:热量、维生素、EN或TPN 适当输血、丙球 治疗原发病 并发休克和MOF者,加强监护治疗 重症----激素、炎症介质抑制剂
(三)抗菌药物的应用
病菌的鉴定:
涂片G染色、细菌培养+药敏、 免疫学诊断(结核、包虫病、CMV) 肝功能、肾功能、尿常规等
辅助检查 ②
2、影像学检查 用于深部感染的诊断
X片 超声 CT MRI
八、外科感染的预防
1、防止微生物污染---正确清创、无菌原则 2、增强机体的抗感染能力
① 及时使用有效的特异性免疫疗法 ② 积极治疗糖尿病、尿毒症等抗感染能力降低的病症 ③ 改善病人的营养状态 ④ 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非特异性感染 (nonspecific infection)
化脓性感染或一般感染
如疖、痈、丹毒、急性乳腺炎、急性阑尾炎等
常见致病菌有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等 其特点是: 1) 同一种致病菌可以引起几种不同的化脓性感染 2) 而不同的致病菌又可引起同一种疾病 3) 有化脓性炎症的共同牲特征,即红、肿、热、 痛和功能障碍 4) 防治上也有共同性
七、外科感染的诊断
(一)临床检查 1、病史和体格检查 2、局部表现:
深部脓肿:波动感不明显,表面水肿压痛,可有发热,
白细胞增高,穿刺(+)
波动感是脓肿的主要诊断依据
3、全身表现和特异性表现 4、器官-系统的功能障碍
(二)辅助检查 ①
1、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数及分类:
总数>12×109/L或小于4×109/L或发现未成熟 的白细胞,应警觉病情较重
慢性感染:
超过2个月或更久者,部分为急性感染迁延而致
亚急性感染: 介于急慢性感染之间者
➢ 部分为急性感染迁延而致 ➢ 部分与毒力弱、有耐药性的细菌或宿主抵抗力
较弱有关:如白色念珠菌、变形杆菌的尿路感染
按病原体来源和入侵时间分
1) 原发性感染:伤口直接污染造成的感染 2) 继发性感染:伤口愈合过程中出现的感染 3) 外源性感染:
3、切断病原菌的传播途径:预防院内感染
九、外科感染的治疗
治疗原则:
消除感染病因和毒性物质, 制止病菌生长,
增强机体抗感染能力以及促进组织修复
(一)局部处理:
l、保护感染部位,以免感染范围扩展。 2、浅部的急性病变:
未成脓时促使病变消退或局限成脓(制动、外用药、理疗) 成脓后应及时使脓液排出,切开或、扩大破溃口引流 感染的伤口创面则用换药方法处理
(二)特异性感染
1、结核病的局部病变:
菌体的磷脂、糖脂和结核菌素---较独特的浸润、结节、 肉芽肿和干烙样坏死----冷脓肿、混合性感染
2、破伤风: 急性炎症,痉挛毒素引起随意肌紧张与痉挛,
不引起明显的局部炎症
3、气性坏疽: 产气荚膜梭菌---多种毒素---血细胞、
肌细胞崩解并有气泡---严重全身中毒
病程演变(病理)②
非特异性感染
病程演变与结局
决定于致病菌的数量和毒力、人体的局部和 全身的抵抗力、治疗措施的及时性和正确性 1、感染局限化,炎症好转或治愈 (有效治疗) 2、局部化脓,肉芽生长瘢痕愈合 3、炎症扩展(菌血症、脓毒症、SIRS)
病菌多、毒力大,机体抵抗力降低
4、转为慢性炎症(少量病菌残留,抵抗力降低,感染再发)
2、获得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T细胞免疫应答 B细胞免疫应答 免疫记忆
T细胞免疫应答
T细胞识别抗原---细胞因子作用下激活---效应细胞
效应细胞:
➢ 细胞毒性T细胞----杀伤病原体感染细胞 ➢ Th1细胞----诱发以单核巨噬细胞浸润为主的
局部炎症,介导抗病毒和抗胞内 菌感染的细胞免疫 ➢ Th2细胞----促进抗体形成,介导抗胞外菌和 寄生虫感染的体液免疫
1) 胞外酶: 侵蚀和分解组织,使感染易扩散
如蛋白酶、磷脂酶、胶原酶
2) 外毒素:细菌体内产生后释放或菌体崩解后生
成的毒素,如溶血毒素破坏血细胞,破伤风 毒素作用于神经而引起肌痉挛
3) 内毒素:G-细胞壁的脂多糖成分,可激活补体、
凝血系统,释放细胞因子等,引起发热、休 克、代谢改变、白细胞变化等全身反应
非特异性感染的致病菌
细菌
G
脓液特点
葡萄球菌
+ 稠厚、黄色无臭
链球菌
+ 稀薄、淡红、量多
大肠杆菌
- 稠厚、恶雷伯菌、沙雷菌 - 脓液恶臭产气
类杆菌(厌氧菌)感染特点:内源性;多菌性;
迟发性;脓液恶臭产气;普通培养(-- );耐药性
五、病程演变(病理)①
吞噬细胞: ①巨噬细胞:吞噬病原体与异物,清除凋亡细胞,
分泌细胞因子,介导炎症
②中性粒细胞:直接吞噬病原体,释放溶酶体酶、
过氧化物和杀菌物质,杀灭化脓菌
细胞因子
病原体---免疫细胞活化---细胞因子 细胞因子: IL、TNF、IFN、趋化因子、生长因子 内毒素、G+菌、真菌能刺激巨噬细胞分泌 细胞因子 启动炎症反应的细胞因子: TNF、IL-1、IL-6和趋化因子 抗病毒细胞因子: IL-12、IL-15和IFN
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合理选择 给药方法和时间 预防性用药 联合用药 注意事项(轻、局限可不用)
第二节 浅部化脓性感染
一、疖(furuncle)
1、定义:俗称疗疮
单个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化脓性感染
2、病因:
以金黄葡萄球菌为主,偶可由表皮葡萄球 菌或其他病菌致病。
疖(furuncle)
3、好发部位:
第 一 节 概 论
外科感染的定义:
指需要外科治疗的感染性疾病,包括 创伤、手术、烧伤、介入性诊疗等并 发的感染 在外科领域中最常见,约占所有外科 疾病的1/3~1/2
外科感染特点:
1. 多是几种需氧菌与厌氧菌的混合感染 2. 以内源性感染为主 3. 多有明显而突出的局部症状和体征 4. 常需手术治疗 5. 病变常比较集中在某个局部,发展后常
(二)人体的抗感染免疫
1、天然免疫 2、获得性免疫
1、天然免疫
宿主屏障:
完整的皮肤、黏膜和抑菌作用物质---体表屏障
吞噬细胞与NK细胞(固有免疫) 补体:
感染早期---膜攻击复合物---溶细胞作用 补体激活---趋化、调理作用---提高吞噬细胞杀菌作用
细胞因子
固有免疫
固有免疫:
吞噬细胞与NK细胞能够识别多种病原体的共同 成分,吞噬、杀伤病原体或病原体感染的细胞
(三)、人体易感染的原因 ①
1、 局 部 情 况 :
① 皮肤粘膜的缺损或病变:如创伤、手术 ② 管腔阻塞:如乳腺导管阻塞---乳腺炎 ③ 局部组织血流障碍或缺血 、水肿、积液 ④ 留置导管处理不当 ⑤ 异物或坏死组织存在---吞噬细胞不能发挥功能 ⑥ 皮肤或粘膜先有某种其他病变如褥疮、下肢
静脉曲张的溃疡继发感染
二、病原体致病因素 与宿主防御机制
正常菌群(有重要生理意义)变成病 菌或者外界的病菌大量侵入组织内繁殖, 同时人体的抗感染能力有一定的缺陷。
(一)、病原体致病因素 ①
外科感染的发生与致病微生物的数量 和毒力有关
毒力:
病原体形成的毒素或胞外酶的强度 以及入侵、穿透和繁殖的能力
病原体的致病因素 ②
2) 医院内感染: nosocomial infection
指在医院内因致病微生物侵入人体所引起的感染 如医院内发生的创伤和烧伤感染,呼吸和泌尿系统感染
主要病菌是条件性病原菌
3) 二重感染(菌群交替症):superinfe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