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4.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培训计划表
电梯使用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表

风险点登记台账—电梯
(记录受控号)单位:№:
填表人:日期:审核人:日期:
填表说明:
1、风险点名称:以“位置+电梯名称”形式填写;
2、种类、类别、品种,按《特种设备目录》要求填写。
1
风险分级管控清单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注:表格内容仅为示例,使用单位根据电梯使用环境等实际情况合理确定。
14
基础管理类隐患排查清单—电梯、自动扶梯自动人行道
15
16
17
使用现场类隐患排查清单
使用单位可参照表F.1项目进行日常隐患排查。
表F.1使用现场类隐患日常排查清单
18
表F.1 使用现场类隐患日常排查清单(续)
19
表F.1 使用现场类隐患日常排查清单(续)
20
使用单位可参照表F.2格式进行专项排查。
表F.2使用现场类隐患专项排查清单-载人(货)电梯
注:1.控制措施应为自行专业检查或通过日常排查、定期维保、定期检验等方式发现安全隐患并采取措施;
2.专项检查中涉及到半月维保、季度维保、半年维保、年度维保的内容,应当由安全管理员对维保单位的工作情况进行确认,必要时进行抽查。
21
大隐患排查治理台账
单位:
22。
2024.7.16-最新版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培训

GOVERNANCE
危害辨识
频率分析
DO
改善计划或
NO
管理控制
YES
维持管理
严重度分析
危险评价
PLAN
可接受危险?
安全管理基础工作
Basic work of safety management
基于现代安全管理理念的安全管理
辨识与评估风险
系统控制风险
监控并实施
GOVERNANCE
辨评明
制
识估确
定
风风重
➢ 风险评价常用方法 ➢ 定性评价/半定量评价/定量评价 ➢ 企业常用评价方法
• 是非判断法 • 风险矩阵法(LS法) •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方法(LEC法) • Bow-Tie Analysis领结图分析法 • 事故树分析(FTA) • 事件树分析(ETA) • 道化学法(DOW) • 蒙德法(MOND) • 日本劳动省六阶段法
GOVERNANCE
风险辨识思路方法与工具
强化过程
确定危险源 识别 方法
划定危 险源识 别范围
实施 危险源识
别
进行风 险评价
进行风险 分级
策划风 险控制 措施
实施跟踪 验证
JHA/SCL/P HA/FIA/HA
ZOP等
明确识别范 围(区域、
场所)
编制识别信 息计算表
确定风险评 价方法
(LEC/TRA)
风险辨识思路方法与工具
2.3辨识危险源 《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6441-86)
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
01
物体 打击
11
冒顶 片帮
02 车辆 伤害 12
透水
03 机械 伤害 13
临时用电-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表

配 电 装室 置与 配 电
1 2 3 4 5 6 1
现 场 照 明
2 3 4 5 6 7 1 2
操 作 人 员
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表(临时用电)
风险点
操 作 人 员
序号 3 4 5
可能存在的隐患 不按安全技术操作规程操作 电工不按时对电气设施用电线路进行巡 视检测 非电工进行操作 无专项用电施工组织设计、外电防护专 项方案 无用电安全技术交底
外 电 防 护2 3 4来自1 2 3 4配 电 箱 与 开 关 箱
5 6 7 8 9 10 11
12 1 2
不方便操作 火灾 触电伤人
三级 三级 三级
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表(临时用电)
风险点 序号 3 4 5 6 7 8 9 10 可能存在的隐患 线路及接头不能保证机械强度和绝缘强 度 电缆沿地面明设 在建工程内电缆线路穿越脚手架 室内明敷主干线距地面高度小于2.5m 线路敷设的电缆类型不符合要求 工作零线和保护零线混用 埋地电缆与邻近线路或固定物的距离不 符合规范 埋地电缆敷设不符合要求 施工现场专用的电源中性点直接接地的 低压配电系统未采用TN-S接零保护系统 配电系统未采用同一保护系统 保护零线引出位置错误 电气设备未接保护零线 保护零线装设开关、熔断器或通过工作 电流 保护零线材质、规格及颜色标记不符合 规范要求 接地体采用铝导体或螺纹钢 可能导致的事故 触电伤人 触电伤人 触电伤人 触电伤人 触电伤人 触电伤人 触电伤人 触电伤人 级别 三级 三级 三级 三级 三级 三级 三级 三级 控制措施 按规范要求选择电缆和设置接头 按要求架空或埋地敷设 严禁穿越脚手架。应采用电缆埋地引入,电缆垂直敷设 应充分利用在建工程的竖井、垂直孔洞等,固定点每楼 层不得少于一处。 室内明敷主干线距地面高度大于或等于2.5米 埋地敷设选用铠装电缆,当选用无铠装电缆时,应能防 水,防腐;架空敷设宜选用无铠装电缆。 淡蓝色芯线必须用作工作零线,绿、黄双色芯线必须用 作PE线,严禁混用。 平行间距不得小于2米,交叉间距不得小于1米 电缆直接埋地敷设的深度不应小于 0.7m ,并应在电缆紧 邻四周均匀敷设不小于 50 ㎜厚的细砂,然后覆盖砖或混 凝土板等硬质保护层 施工现场专用的电源中性点直接接地的低压配电系统采 用TN-S接零保护系统 采用同一保护系统 保护零线应由工作接地线、配电室(总配电箱)电源侧 零线或总漏电保护器电源侧零线处引出 施工现场所有电气设备应做保护接零 保护零线上严禁装设开关、熔断器,严禁通过工作电流 保护零线必须采用绝缘导线,截面应和工作零线截面一 致;手持式电动工具的PE线应为截面不小于1.5㎜2的绝缘 多股铜线;绝缘颜色为绿/黄双色 不得采用铝导体做接地体或地下接地线。垂直接地体宜 采用角钢、钢管或光面圆钢,不得采用螺纹钢。
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专项培训

1.1 确定危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L)
级值
频率
安全检查
无检查(作业)
5
每次作业或每 标准,不按标准
月发生
检查(作业)
4 每季度发生
3 每年发生
2
每年发生或经 常发生
1 从未发生过
标准完善、按标 准检查作业
操作规程
无操作规程 或从不执行 操作规程
操作规程齐 全、严格执 行并有记录
员工胜任程度
➢ 风险评价的方法主要应用评级工具或者软件进行。
2、风险辨识思路方法与工具
2.4 风险评价与分级
风险评价常用方法
定性评价/半定量评价/定量评价 ➢是非判断法 ➢风险矩阵法(LS法)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方法(LEC法) ➢Bow-Tie Analysis领结图分析法 ➢事故树分析(FTA) ➢事件树分析(ETA) ➢道化学法(DOW) ➢蒙德法(MOND) ➢日本劳动省六阶段法
风险与隐患 风险管控
隐患治理
风险及隐患对安全的影响
1、安全管理基础工作
风险
生产作业与生具有, 可能导致事故的因素
与生具有 不可消除
➢ 高处作业形成的高度 ➢ 动火作业产生的火花
失控 导致 事故
隐患
控制风险措施或过程 出现的缺陷
人为产生 可以消除
➢ 高处作业防坠落失控 ➢ 动火作业附近可燃物
直接 导致 事故
划分作业活动 辨识危险源
确定风险
《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 码》(GB/T 13861-2009)
《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 (GB6441-86)
确定风险是否可承受
2、风险辨识思路方法与工具
2.3 辨识危险源
2024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文件最新版

2024安全双控体系文件目录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实施细则 (3)第一章总则 (3)第二章组织机构与职责 (4)第三章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与评估 (4)第四章安全风险分级管控 (8)第五章安全隐患的排查与治理 (10)第五章持续改进 (12)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制度 (13)第一章总则 (13)第二章安全生产风险分级 (13)(一)生产工艺固有风险重点评估内容。
(14)(二)设备设施重点评估内容。
(14)第三章安全生产风险管控 (15)第四章管理责任 (17)第五章附则 (18)2024“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两个体系”建设作业指导书 (19)一、“两个体系”建设实施步骤 (19)(一)文件准备与宣贯 (19)(二)“双体系建设”组织实施 (19)(三)总结完善 (21)二、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 (21)(一)风险辨识分级小组 (21)(二)风险辨识 (22)(三)风险评价 (25)(四)风险分级 (26)表D.1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判断准则 (27)(五)风险控制措施的制定 (29)(六)风险管控 (30)(七)风险辨识、分级和管控的反馈和评审 (31)三、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 (31)(一)四级隐患排查管理体系 (32)(二)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工作内容和要求 (32)(三)隐患治理 (33)(四)报送要求 (34)“xxx省安全生产风险管控与隐患治理工作”的实施方案 (35)一、目标 (35)二、组织机构 (35)三、职责: (35)四、工作计划 (36)五、工作要求 (39)xxxx年xx月x日 (39)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实施细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有效遏制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依据国家安全生产方针及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集团公司《关于构建安全风险分级管理与隐患排查治理重预防机制指导意见》的精神,结合我公司实际,全面体现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思想,实现对风险的超前预控,持续排查和消除安全隐患,特制订本细则。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培训(47页)

概念理解
危险源、隐患与事故之间的逻辑关系
危险源失控会演变成事故 隐患,事故隐患得不到治理就 会发生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质 变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事故 (财产损失或人员伤亡)。
风险管控流程图
排查治理
应急、调查处置和四不放过
危险源风险 事故隐患 未遂事件
事故
疾病伤害
持续的风险管控
调查处置、四不放过
工伤保险和赔偿
《安全生产法》第二十一条 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负有 下列职责: • (五)组织建立并落实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工作机制,督
• 《安全生产法》第四十一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制度,按 照安全风险分级采取相应的管控措施。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并落实生产安 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采取技术、管理措施,及时发现并消除事故隐患。事 故隐患排查治理情况应当如实记录,并通过职工大会或者职工代表大会、信息公 示栏等方式向从业人员通报。其中,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情况应当及时向负有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和职工大会或者职工代表大会报告。
注2:排查风险点的目的是确定企业实施风险管理的重心,即由于存在使用易燃 易爆危化品、原辅物料易发 火灾、电气设备集中、工艺复杂、作业环节多、现场作业 人员集中、对作业人员安全要求高、行业或自身已有事 故教训等因素而应被企业确定 为风险管控重点的部位、设施、场所、区域等的物理实体、作业环境或空间。
注3:风险点亦称风险源,如原料罐区、液氨站、变配电室、危化品仓库;合成 氨装置的冷凝器、换热器;冶 金企业的煤气柜、转炉;矿山炸药库、提升机房、水泵 房、井下中央变电室、风机房、采场、井底车场、尾矿库等 。
风险分级管控应遵循风险越高管控层级越高的原则,对于操作难度大、技术 含量高、风险等级高、可 能导致严重后果的作业活动应重点进行管控。 上一级负责管控的风险,下一级必须同时负责管控,并逐级落实具体措施。 风险管控层级可进行增加或合并,企业应根据风险分级管控的基本原则,结 合本单位机构设置情况, 合理确定各级风险的管控层级。
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培训计划参考模板范本

××××设备有限公司
[××]第××号
★
××年度“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培训计划
为提高公司职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全员参与安全生产风险辨识、分级管控及隐患排查治理,确保风险管控措施持续有效,根据有关要求,结合本公司实际,制定××年度“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培训计划。
一、培训内容:
1.安全生产管理、安全生产技术、职业卫生基本知识;
2.安全生产和职业病危害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相关法规与标准;
3.风险点辨识和隐患排查方法;
4.隐患台账的填写。
二、培训时间
每年至少1次:培训教育时间不少于8学时。
三、培训的对象与方式
每年定期培训:针对所有员工。
四、培训形式
首次培训由公司组织对中层以上人员进行集中培训,培训结束后各部门、车间负责人对本部门、车间人员进行集中培训。
其余类型培训由公司自行组织人员进行培训。
五、考核方式
每次培训结束后进行闭卷考试,考核结果记入培训档案。
六、奖惩措施
公司将按照《安全风险辨识与分级管控工作制度》、《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制度》、《事故隐患举报奖励制度》进行考核。
七、培训计划表
××设备有限公司
××年9月1日。
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培训材料

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培训材料欢迎大家参加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培训,本次培训旨在提高大家对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的认识和能力,以保障工作场所的安全和员工的健康。
一、风险分级管控1. 什么是风险分级管控?风险分级管控是指根据不同风险的严重程度,将风险进行分类,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管控,以降低风险的发生概率和危害程度。
2. 风险分级的原则和方法- 风险分级原则:根据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来划分风险等级,一般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
- 风险分级方法:可以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历史事故数据和专家经验等进行综合分析,确定风险等级。
3. 风险分级管控的重要性- 有利于集中资源:将有限的资源更有针对性地应用在高风险领域,提高安全防范的效果。
- 有利于制定措施:针对不同等级的风险,制定相应的管控措施,提高工作场所的安全水平。
- 有利于监控和追踪:通过对高风险区域和环节的密切监控,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风险。
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1. 什么是隐患排查治理体系?隐患排查治理体系是指通过系统性的方法和措施,对工作场所进行全面、系统地排查隐患,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治理和整改。
2. 隐患排查治理的步骤- 制定隐患排查计划:明确排查的内容、人员、时间和方法等,并建立排查档案。
- 进行隐患排查:按照计划,对工作场所进行全面、系统的隐患排查,记录发现的隐患。
- 隐患整改和治理:根据排查结果,制定整改措施和时间表,并跟进整改工作的进展和效果。
- 隐患追踪和关闭:对已整改的隐患进行追踪和验证,确保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 隐患报告和总结:向相关部门和人员报告排查结果和整改情况,并总结经验和教训。
3. 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的重要性- 预防事故发生:通过排查隐患,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安全风险,避免事故的发生。
- 提升工作效率:减少隐患对工作流程和进度的影响,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 保障员工健康:消除或降低工作环境对人身安全和健康的威胁,保障员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