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
小学三年级数学重点知识点有哪些

小学三年级数学重点知识点有哪些小学三年级数学重点知识点有哪些数学可以训练你的思维能力,思维方式,当然最重要的是与自己能在社会上生活有关,你想找到好的工作,基本都是和数学都是有关系的。
下面我为大家带来小学三年级数学重点知识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小学三年级数学重点知识点1、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由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我们把它叫做单位“1”。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
一个分数的分母是几,它的分数单位就是几分之一。
2、分母越大,分数单位越小,的分数单位是1/23、举例说明一个分数的意义:3/7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7份,表示这样的3份.还表示把3平均分成7份,表示这样的1份。
3/7吨表示把1吨平均分成7份,表示这样的3份.还表示把3吨平均分成7份,表示这样的1份。
4、4米的1/5和1米的4/5同样长。
5、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
6、真分数小于1。
假分数大于或等于1。
真分数总是小于假分数。
7、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3/4,则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4/3。
8、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母。
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如果用a 表示被除数,b表示除数,可以写成a÷b=b(a)(b≠0)9、能化成整数的假分数,它们的分子都是分母的倍数。
反过来,分子是分母倍数的假分数,都能化成整数。
(用分子除以分母)10、分子不是分母倍数的假分数,可以写成整数和真分数合成的数,通常叫做带分数。
带分数是假分数的另一种形式。
例如,4/3就可以看作是3/3(就是1)和1/3合成的数,读作一又三分之一。
带分数都大于真分数,同时也都大于1。
11、把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用分数的分子除以分母。
12、把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如果是一位小数就写成十分之几,是两位小数就写成百分之几,是三位小数就写成千分之几,……13、把假分数转化成整数或带分数的方法:分子除以分母,如果分子是分母的倍数,可以化成整数;如果分子不是分母的倍数,可以化成带分数,除得的商作为带分数的整数部分,余数作为分数部分的分子,分母不变。
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通用6篇

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通用6篇数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篇一一、平均分1、平均分的含义:把一些物品分成几份,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2、平均分的方法:(1)把一些物品按指定的份数进行平均分时,可以一个一个的分,也可以几个几个的分,直到分完为止。
(2)把一些物品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分时可以想:这个数可以分成几个这样的一份。
二、除法1、除法算式的含义:只要是平均分的过程,就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
2、除法算式的读法:通常按照从前往后顺序读,“÷”读作除以,“=”读作等于,其他读法不变。
3、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在除法算式中,除号前面的数叫被除数,除号后面的数叫除数,所得的数叫商。
三、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1、求商的方法:(1)用平均分的方法求商。
(2)用乘法算式求商。
(3)用乘法口诀求商。
2、用乘法口诀求商时,想除数和几相乘等于被除数。
四、解决问题1、解决有关平均分问题的方法:总数÷每份数=份数被除数=商某除数总数÷份数=每份数被除数=商某除数+余数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数除=被除数÷商2、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1)所求问题要求求出总数,用乘法计算;(2)所求问题要求求出份数或每份数,用除法计算。
数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篇二四边形知识点概念: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特点:有4个直角,4条边相等。
(正方形既是长方形,也是菱形)周长:正方形的周长=边长某4概念: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长方形。
特点:长方形有两条长,两条宽,四个直角,对边相等。
周长:长方形的周长=(长+宽)某2概念:两组对边互相平行的四边形,它的对边平行且相等,对角相等。
(正方形、长方形数属于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特点:①对边相等、对角相等。
②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
周长:平行四边形的周长=两条边的边长相加某2概念:有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
小学三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免费

小学三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免费三年级知识点和重难点(一)数与计算(1)一位数的乘、除法。
一个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另一个乘数一般不超过三位数)。
0的乘法。
连乘。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0除以一个数。
用乘法验算除法。
连除。
(2)两位数的乘、除法。
一个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另一个乘数一般不超过三位数)。
乘数末尾有0的简便算法。
乘法验算。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连乘、连除的简便算法。
(3)四则混合运算。
两步计算的式题。
小括号的使用。
(4)分数的初步认识。
分数的初步认识,读法和写法。
看图比较分数的大小。
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二)量与计量千米(公里)、毫米的认识和简单计算。
吨、克的认识和简单计算。
(三)几何初步知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平行四边形的直观认识。
周长的含义。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四)应用题常见的数量关系。
解答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五)实践活动联系周围接触到的事物组织活动。
例如记录10天内的天气情况,分类整理,并作简单分析。
小学数学不好怎么提升对于刚入门的小学生来说,数学是个很模糊的概念;或者,数学在他们看来,只不过是口袋里的零花钱罢了,所以数学学得再好似乎都不影响正常生活。
久而久之,这门功课就被淡忘,因而就学不好了。
所以应当从培养兴趣开始。
一、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
”入迷才能叩开思维的大门,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发展。
作为老师,要善于诱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1、以生动的实例,描述枯燥的概念,使比较抽数学知识,利用数学知识,来提高孩子学习的兴趣。
2、利用思辨问题或实验结论作引导。
这样既可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又可启发孩子的思考。
3、提出矛盾的问题,引起学生的疑惑。
学生产生疑惑,探求真理的愿望,也是激发学习兴趣的手段之一。
4、诱发求知欲。
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想对未知事物的了解,是激发学习兴趣的一个契点。
二、发散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三年级知识点(精选14篇)

小学数学三年级知识点(精选14篇)小学数学三年级知识点第1篇人教版多位数乘一位数1、多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分别去乘多位数每一位上的数;哪一位上乘得的数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与哪一位相乘,积就写在哪一位下面。
2、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①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
②因数中间有0,用一位数去乘多位数每一位数上的数,与中间的0相乘时,如果后面没有进上来的数,这一位上要用0来占位,如果有进上来的数必须加上。
③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计算:笔算时,可以把一位数与多位数0前面那个数字对齐,再看多位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3、①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②1和任何不是0的数相乘还得原来的数。
4、三位数乘一位数:积有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5、公式:速度×时间=路程每节车厢的人数×车厢的数量=全车的人数路程÷时间=速度路程÷速度=时间7、“大约”类应用题的计算问题中出现“大约”、“约”、“估一估”、“估算”、“估计一下”,条件中无论有没有“大约”都是求近似数,用估算。
(≈)长方形和正方形1、由4条直的边和4个角组成的封闭图形,叫做四边形。
2、四边形的特点: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
3、长方形的特点:长方形有两条长,两条宽,四个角都是直角,对边相等。
4、正方形的特点:有4个直角,4条边相等。
5、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6、平行四边形的特点①对边相等、对角相等。
②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
(三角形不容易变形)7、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8、公式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①长方形的长=周长÷2-宽②长方形的宽=周长÷2-长①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②正方形的边长=周长÷4 分数的初步认识1、分数的意义: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几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所分的份数作分母,所取的份数作分子。
小学三年级数学知识点全总结(通用8篇)

小学三年级数学知识点全总结(通用8篇)在平凡的学习生活中,大家都背过不少知识点,肯定对知识点非常熟悉吧!知识点就是一些常考的内容,或者考试经常出题的地方。
哪些知识点能够真正帮助到我们呢?下面是收集整理的小学三年级数学知识点全总结(通用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三年级数学知识点全总结1第一单元混合计算6、0除以任何非0的数,还得0;字母表示:0÷a(a≠0)=07、0÷0得不到固定的商;5÷0得不到商.第二单元观察物体计算连加式题时,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连减786-284-249=253计算连减式题时,可以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也可以先把两个减数加起来,再从被减数里减去两个减数的和。
786-(284+249)=253加减混合259+148-342=65不带小括号的加减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
带小括号的加减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先算小括号里面的,第1页共29页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里程表中的问题求两地间的路程,要找准起点,用较远的路程减去较近的`路程就得到两地间的路程里程数=终点数-起点数第四单元乘与除2.月:小月:4、6、9、11月平月(二月):平年28天闰年29天3.日历:学会看日历,知道某年某月是星期几4.钟表:24时记时法 12时记时法4.公式:1时=60分 1分= 60秒半时= 30 分60分=1时60秒=1分 30 分=半时第八单元可能性1.‘不可能和一定’,都表示确定的现象。
‘可能’,表示不确定的现象。
2.请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来说一说。
一定:太阳一定从东边升起;月亮一定绕着地球转;地球一定每天都在转动;每天一定都有人出生;人一定要喝水……可能:三天后可能下雨;花可能是香的;明天可能有风;下周可能会考试。
……不可能:太阳不可能从西边升起;地球不可能绕着月亮转;我不可能从出生到现在没吃过一点东西;鲤鱼不可能在陆地上生活;空中不可能盖楼房;我不可能比姐姐大……小学三年级数学知识点全总结2时分秒1、钟面上有3根针,它们是(时针)、(分针)、(秒针),其中走得最快的是(秒针),走得最慢的是(时针)。
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

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数的认识:认识0-1000之间的整数,包括数的大小比较,数的读法和数的写法。
2. 加法和减法的计算:加法和减法的口算和竖式计算,认识加减法的特点,掌握进位和退位的方法。
3. 乘法的概念和计算:认识乘法的基本概念,进行乘法口算,乘法竖式计算,以及乘法表的记忆。
4. 除法的概念和计算:认识除法的基本概念,进行除法口算,除法竖式计算,理解商和余数的概念。
5. 数量关系的认识:掌握数的奇偶性,数的前后序关系,数的个位和十位的概念。
6. 图形的认识:认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包括圆形、矩形、三角形和正方体等基本图形的特点和命名。
7. 时、分和秒的认识:认识小时、分钟和秒钟的概念,进行时间的读写和运算。
8. 简单的数据统计:进行简单的数据统计,包括数的分类统计、图表的绘制和数据的分析等。
以上是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的主要知识点归纳,希望对你有帮助。
数学知识清单,三年级下册

数学知识清单,三年级下册
数学知识清单,三年级下册,主要包含以下知识点:
1. 除法:除法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被除数、除数和商是除法的基本部分。
除法可以用乘法进行验算。
2. 方位:方位是东、南、西、北等方向。
东与西相对,南与北相对,东南与西北相对,东北与西南相对。
指南针用来指示方向,其一个指针指向南方,另一个指针指向北方。
3. 生活中的方位知识:例如,北斗星永远在北方;影子与太阳的方向相对;早上太阳在东方,傍晚在西方;风向与物体倾斜的方向相反。
4. 地图的绘制方向: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5. 数学基本规则:例如,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0与任何数相乘,都得0。
这些知识点都是基础知识,对于后续的数学学习非常重要。
同时,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需要大量的练习和巩固。
如有需要,建议查阅三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材或咨询专业教师。
三年级下册所有知识点数学

以下是三年级下册数学的一些常见知识点:
1. 分数
- 识别分数
- 分数的大小比较
- 分数的简化和扩展
- 分数与整数的转换
- 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
2. 小数
- 小数的读法和写法
- 小数的大小比较
- 小数与分数的转换
- 小数的加减乘除运算
3. 计数与运算
- 计算加减法算式
- 计算乘法算式
- 计算除法算式
- 运用竖式进行加减乘除运算
4.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 数据的分类和排序
- 制作简单的图表(例如柱状图、折线图等)
5. 几何图形
- 识别并绘制不同的几何图形(例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等)
- 认识图形的性质(例如边长、角度等)
- 进行简单的图形变换(例如平移、旋转、对称等)
6. 时间与日历
- 计算时间的过去与未来
- 识别并使用日历
7. 金钱与购物
- 识别并计算金额的加减法
- 进行简单的购物运算
这只是一部分三年级下册数学的知识点,实际课程可能会根据教材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建议参考相关教材和课程大纲,以获取更全面和准确的知识点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三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三年级上册知识点概括总结1. 毫米:是长度单位和降雨量单位,英文缩写MM1毫米=0.1厘米;=0.01分米;=0.001 米;=0.000001 千米2. 厘米:是一个长度计量单位,等于一米的百分之一。
长度单位,符号为:cm.,1厘米=1/100米。
1厘米=10毫米=0.1分米=0.01 米=0.00001 千米.3. 分米:是长度的公制单位之一,1分米相当于1米的十分之一。
0.0001 千米(km)=1分米0.1 米(m) = 1 分米10厘米(cm) = 1 分米100毫米(mm) = 1 分米10分米=1 米(m)0.1 分米=1 厘米(cm)0.01 分米=1 毫米(mm)4. 千米:千米又称公里,是长度单位,通常用于衡量两地之间的距离。
是一个国际标准长度计量单位,符号km。
1千米(公里)=1,000 米(公尺)=100,000厘米(公分)=1 ,000,000 毫米(公厘)5. 吨:质量单位,公制一吨等于1000公斤6. 加法:是基本的四则运算之一,它是指将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数、量合起来,变成一个数、量的计算。
表达加法的符号为加号(+)。
进行加法时以加号将各项连接起来。
把和放在等号(=)之后。
例:1、2和3之和是6,就写成:1+2+3=6。
7. 加法各部分名称“ + ”是加号,加号前面和后面的数是加数,“=”是等于号,等于号后面的数是和。
100 (加数)+ (加号)300 (加数)=(等于号)400 (和)8. 加法性质(1)加法交换律:a+b=b+a(2)加法结合律:a+b+c=a+(b+c)9. 减法:是四则运算之一,将一个数或量从另一个数或量中减去的运算叫做减法。
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10. 减法的性质:减去一个数,等于加这个数的相反数。
11. 验算:算题算好以后,再通过逆运算(如减法算题用加法,除法算题用乘法)演算一遍,检验以前运算的结果是否正确。
12. 验算的作用:验算能够有效地检查出计算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但对解题思维上的错误无太大用处,通过验算(用结果来推导条件)所得的数据与原数据比较来建议运算是否正确。
13. 四边形:由不在同一直线上四条线段依次首尾相接围成的封闭的立体图形叫四边形。
由凸四边形和凹四边形组成.14. 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15. 周长:环绕有限面积的区域边缘的长度积分,叫做周长,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周长的长度因此亦相等于图形所有边的和。
16. 估计:根据情况,对事物的性质、数量、变化等做大概的推断。
17. 余数:在整数的除法中,只有能整除与不能整除两种情况。
当不能整除时,就产生余数, 取余数运算:1.指整数除法中被除数未被除尽部分。
例如27除以6,商数为4,余数为3。
18. 余数的性质:余数有如下一些重要性质(a, b, c均为自然数):(1 )余数小于除数。
(2)被除数=除数X商+余数;除数=(被除数-余数)*商;商=(被除数-余数)*除数;余数=被除数-除数X商。
19. 秒:时间单位时间单位秒(seco nd)是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符号是s。
20. 分:时间单位,等于1/60小时,或60秒21. 乘法:是指将相同的数加法起来的快捷方式。
其运算结果称为积22. 乘法算式中各数的名称“X”是乘号,乘号前面和后面的数叫做因数,“=”是等于号,等于号后面的数叫做积。
10個数)X(乘号)200 (因数)=(等于号)2000 (积)23. 分数: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分数。
表示这样的一份的数叫分数单位。
分子在上分母在下,也可以把它当做除法来看,用分子除以分母,相反乘法也可以改为用分数表示。
24. 分数线、分子、分母分数中间的一条横线叫做分数线,分数线上面的数叫做分子,分数线下面的数叫做分母。
读作几分之几。
分数可以表述成一个除法算式:如二分之一等于1除以2。
其中,1分子等于被除数,- 分数线等于除号,2分母等于除数,而0.5分数值则等于商。
25. 分数由来分数在我们中国很早就有了,最初分数的表现形式跟现在不一样。
后来,印度出现了和我国相似的分数表示法。
再往后,阿拉伯人发明了分数线,分数的表示法就成为现在这样了。
200多年前,瑞士数学家欧拉,在《通用算术》一书中说,要想把7米长的一根绳子分成三等份是不可能的,因为找不到一个合适的数来表示它•如果我们把它分成三等份,每份是7/3米.像7/3就是一种新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分数。
26. 可能性:可能性是指事物发生的概率,是包含在事物之中并预示着事物发展趋势的量化指标。
三年级下册知识点归纳总结1. 位置:所在或所占的地方。
2. 方向:指东,西,南,北等方位。
3. 除法: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若ab=c (b^ 0),用积数c和因数b来求另一个因数a的运算就是除法,写作c/b,读作c除以b (或b除c)。
其中,c叫做被除数,b叫做除数,运算的结果a叫做商。
4. 除法法则:除数是几位,先看被除数的前几位,前几位不够除,多看一位,除到哪位,商就写在哪位上面,不够商一,0占位。
余数要比除数小,如果商是小数,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如果除数是小数,要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再计算。
5. 商不变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非零自然数,商不变。
6. 除法的性质:一个数连续除以几个数,等于这个数除以那几个数的乘积,就是除法的性质。
有时可以根据除法的性质来进行简便运算。
如:300* 25 —4=300 *(25 X 4)。
7. 被除数、除数、商的关系:被除数扩大(缩小)n倍,商也相应的扩大(缩小)n倍。
除数扩大(缩小)n倍,商相应的缩小(扩大)n倍)。
8. 笔算除法:先按照整数除法的法则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如果除到被除数的末尾仍有余数,就在余数后面添“0”,再继续除。
9.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法则:先移动除数的小数点,使它变成整数,除数的小数点也向右移动几位(位数不够的补“ 0”),然后按照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法则进行计算。
10. 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同级运算从左往右依次运算;两级运算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11. 第一级运算:加法和减法叫做第一级运算。
12. 第二级运算:乘法和除法叫做第二级运算。
13. 数据:数据也称观测值,是实验、测量、观察、调查等的结果,常以数量的形式给出。
14. 数据分析:数据分析是组织有目的地收集数据、分析数据,使之成为信息的过程。
15. 数据分析的步骤和应用:数据分析有极广泛的应用范围。
典型的数据分析可能包含以下三个步:(1 )探索性数据分析,当数据刚取得时,可能杂乱无章,看不出规律,通过作图、造表、 用各种形式的方程拟合,计算某些特征量等手段探索规律性的可能形式, 即往什么方向和用何种方式去寻找和揭示隐含在数据中的规律性。
(2) 模型选定分析,在探索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类或几类可能的模型,然后通过进一步 的分析从中挑选一定的模型。
(3) 推断分析,通常使用数理统计方法对所定模型或估计的可靠程度和精确程度作出推断。
16.平均数平均数是指在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之和再除以数据的个数。
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它是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一项指标。
解答平均数应用题的关键在于确定“总数量”以及和总数量对应的总份数。
在统计工作中,平均数(均值)和标准差是描述数据资料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的两个最 重要的测度值。
17. 二十四时计时法(1) 分段计时法(十二时计时法):深夜12时是一日的开始,1天的24小时又分为两段, 每段12小时。
从深夜12时起到中午12时叫做上午,再从中午 12时起到深夜12时叫做下 午。
生活中通常采用这种计时法。
(2) 二十四时计时法:这是是广播电台、车站、邮电局等部门采用的 0到24时计时法,按照这种计时法,下午 1时就是13: 00,下午2时就是14: 00……夜里12时就是24: 00,又是第二天的0: 00.18. 乘法算式中各数的名称“X”是乘号,乘号前面和后面的数叫做因数,“=”是等于号,等于号后面的数叫做积。
10 (因数)X (乘号)200 (因数)=(等于号)2000 (积) 19. 乘法的运算定律整数的乘法运算满足: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消去律。
随着数学的发展,运算的对象从整数发展为更一般群。
群中的乘法运算不再要求满足交换律。
最有名的非交换例子,就是哈密尔顿发现的四元 数群。
但是结合律仍然满足。
a x b=b X a (a x b )x c=a x( b x c )(a+b )x c=a x c+b x c 20.乘法表(1) 乘法交换律(2) 乘法结合21. 面积:物体的表面一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22. 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
(1)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2)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3)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23. —般测量较大的面积用到公顷和平方千米。
(1)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
(2)边长是1千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千米。
24. 面积计算方法长方形:S=ab{长方形面积=长乂宽}正方形:S=a2{正方形面积=边长X边长}平行四边形:S=ab{平行四边形面积=底X高}三角形:S=ab+ 2{三角形面积=底X高十2}梯形:S= (a+b)X h —2{梯形面积=(上底+下底)X高* 2}圆形(正圆):S= n r2{圆形(正圆)面积=圆周率X半径X半径}25. 面积计量单位及进率:1平方千米(k m2)=100公顷(ha)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怦)1公顷=10000平方米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d m)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c m)°26. 公顷:公顷的单位符号用“ h m”表示,其中h表示百米,h m的含义就是百米的平方, 也就是10000平方米,即1公顷。
27. 小数:小数由整数部分、小数部分和小数点组成。
当测量物体时往往会得到的不是整数的数,古人就发明了小数来补充整数小数是十进制分数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
所有分数都可以表示成小数,小数中除无限不循环小数外都可以表示成分数。
28. 小数的基本性质:小数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但计数单位变了。
而且,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原来的数就缩小10倍、100倍、100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倍、100倍、1000倍。
29. 小数写法:整数部分写在小数点前,小数部分写在小数点后,中间用小数点隔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