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知识点汇集
三年级数学知识点

1. 加法:是基本的四则运算之一,它是指将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数、量合起来,变成一个数、量的计算。
表达加法的符号为加号(+)。
进行加法时以加号将各项连接起来。
把和放在等号(=)之后。
例:1、2 和3之和是6,就写成:1+2+3=&2. 加法各部分名称“ +”是加号,加号前面和后面的数是加数,“二”是等于号,等于号后面的数是和。
100 (加数)+ (加号)300 (加数)二(等于号)400 (和)3. 加法性质(1)加法交换律:a+b=b+a 例:56+23=23+56(2)加法结合律:a+b+c二a+(b+c)例:23+18+36=23+ (18+36)4. 减法:是四则运算之一,将一个数或量从另一个数或量中减去的运算叫做减法。
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5. 减法的性质:减去一个数,等于加这个数的相反数6. 验算:算题算好以后,再通过逆运算(如减法算题用加法,除法算题用乘法)演算一遍,检验以前运算的结果是否正确。
例: 23-12=11 验算:11 + 12=237. 验算的作用:验算能够有效地检查出计算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但对解题思维上的错误无太大用处,通过验算(用结果来推导条件)所得的数据与原数据比较来建议运算是否正确。
8. 乘法:是指将相同的数加法起来的快捷方式。
其运算结果称为积9. 乘法算式中各数的名称“X”是乘号,乘号前面和后面的数叫做因数,“二”是等于号,等于号后面的数叫做积。
10 (因数)X(乘号)200 (因数)二(等于号)2000 (积)10•乘法的运算定律整数的乘法运算满足: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消去律。
随着数学的发展,运算的对象从整数发展为更一般群。
群中的乘法运算不再要求满足交换律。
最有名的非交换例子,就是哈密尔顿发现的四元数群。
但是结合律仍然满足。
(1) 乘法交换律:a x b=b x a(2) 乘法结合律:(a x b)x c=a x(b x c)(3) 乘法分配律:(a+b)x c=a x c+b x c11•除法: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若ab=c (b^ 0),用积数c和因数b来求另一个因数a的运算就是除法,写作c/b,读作c除以b (或b除c)。
小学3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汇总

小学3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汇总
三年级上册
1. 乘除法的初步认识
知识点:了解乘除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如3×4=12,10÷5=2等。
2. 千克、克、吨的认识
知识点:了解千克、克、吨等重量单位的概念和换算关系。
3. 长方形和正方形
知识点: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和周长计算方法。
4. 年月日
知识点:了解年、月、日的概念和相互关系,掌握日期和星期的推算方法。
三年级下册
1. 两位数乘两位数
知识点: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运算方法,如32×21=672等。
2. 面积
知识点:了解面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如长方形面积=长×宽,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等。
3. 小数的初步认识
知识点:了解小数的概念和读写方法,如0.5元、0.9米等。
4. 简单推理
知识点:通过简单的推理练习,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年级数学上下册重点知识归纳

三年级数学上下册重点知识归纳三年级数学上册重点知识归纳(人教版)一、时、分、秒。
1. 时间单位换算。
- 1时 = 60分,1分 = 60秒。
- 例如:3时=(180)分,因为1时 = 60分,3×60 = 180分;4分=(240)秒,4×60 = 240秒。
2. 计算经过时间。
- 经过时间=结束时刻 - 开始时刻。
- 如:小明上午8:00到校,中午12:00放学,经过的时间是12时-8时 = 4小时。
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1.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口算。
- 方法:把两位数拆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分别相加减,再把结果相加。
- 例如:35+24,可以先算30 + 20=50,再算5+4 = 9,最后50+9 = 59;48 - 23,先算40-20 = 20,再算8 - 3=5,结果是20 + 5=25。
2. 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笔算。
-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哪一位上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哪一位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当10再减。
- 如:340+180,个位0+0 = 0,十位4+8 = 12,满十向百位进1,百位3+1+1 = 5,结果是520;520 - 340,个位0 - 0 = 0,十位2不够减4,从百位退1当10,12-4 = 8,百位4 - 3 = 1,结果是180。
三、测量。
1. 长度单位。
- 毫米(mm)、厘米(cm)、分米(dm)、米(m)、千米(km)。
- 1厘米 = 10毫米,1分米 = 10厘米,1米 = 10分米,1千米 = 1000米。
- 例如:5厘米=(50)毫米,2米=(20)分米,3千米=(3000)米。
2. 质量单位。
- 克(g)、千克(kg)、吨(t)。
- 1千克 = 1000克,1吨 = 1000千克。
- 如:4千克=(4000)克,5吨=(5000)千克。
四、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1. 加法。
-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
小学三年级数学重点知识点

小学三年级数学重点知识点小学三年级数学重点知识点1、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由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我们把它叫做单位“1”。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
一个分数的分母是几,它的分数单位就是几分之一。
2、分母越大,分数单位越小,的分数单位是1/23、举例说明一个分数的意义:3/7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7份,表示这样的3份.还表示把3平均分成7份,表示这样的1份。
3/7吨表示把1吨平均分成7份,表示这样的3份.还表示把3吨平均分成7份,表示这样的1份。
4、4米的1/5和1米的4/5同样长。
5、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
6、真分数小于1。
假分数大于或等于1。
真分数总是小于假分数。
7、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3/4,则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4/3。
8、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母。
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如果用a表示被除数,b表示除数,可以写成a÷b=b(a)(b≠0)9、能化成整数的假分数,它们的分子都是分母的倍数。
反过来,分子是分母倍数的假分数,都能化成整数。
(用分子除以分母)10、分子不是分母倍数的假分数,可以写成整数和真分数合成的数,通常叫做带分数。
带分数是假分数的另一种形式。
例如,4/3就可以看作是3/3(就是1)和1/3合成的数,读作一又三分之一。
带分数都大于真分数,同时也都大于1。
11、把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用分数的分子除以分母。
12、把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如果是一位小数就写成十分之几,是两位小数就写成百分之几,是三位小数就写成千分之几,……13、把假分数转化成整数或带分数的方法:分子除以分母,如果分子是分母的倍数,可以化成整数;如果分子不是分母的倍数,可以化成带分数,除得的商作为带分数的整数部分,余数作为分数部分的分子,分母不变。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全册(上下册)知识点总结归纳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全册(上下册)知识点总结上册 (1)第一单元时分秒 (1)第三单元测量 (1)第二、四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2)第五单元倍的认识 (3)第六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 (4)第七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 (4)第八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 (4)下册 (6)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 (6)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6)第三单元复式统计表 (7)第四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 (7)第五单元面积 (8)第六单元年、月、日 (9)第七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 (10)上册第一单元时分秒1、钟面上有3根针,它们分别是时针、分针、秒针,其中走得最快的是秒针,走得最慢的是时针。
(时针最短,秒针最长)2、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秒。
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
3、钟面上最长最细的针是秒针。
秒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1秒。
4、秒表:一般在体育运动中用来记录以秒为单位的时间。
5、常用时间单位:时、分、秒。
6、时间单位:时、分、秒,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60。
1时=60分1分=60秒半时=30分30分=半时7、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大格,是1小时。
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
8、计算一段时间,可以用结束的时刻减去开始的时刻。
第三单元测量1、在生活中,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毫米(mm)、厘米(cm)、分米(dm)做单位。
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m)做单位。
量比较长的路程一般用千米(km)做单位。
2、运动场的跑道,通常1圈是400米,2圈半是1000米。
3、1枚1分的硬币、尺子、磁卡、小纽扣、钥匙、身份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4、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5、1厘米中间的每一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6、在计算长度时,只有相同的长度单位才能相加减;单位不同时,要先转化成相同的单位再计算。
7、表示物体有多重时,通常要用到质量单位。
称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可以用“克”作单位;称一般物品的质量,常用“千克”作单位;表示大型物体的质量或载质量一般用“吨”作单位。
小学三年级数学知识点全总结(通用8篇)

小学三年级数学知识点全总结(通用8篇)在平凡的学习生活中,大家都背过不少知识点,肯定对知识点非常熟悉吧!知识点就是一些常考的内容,或者考试经常出题的地方。
哪些知识点能够真正帮助到我们呢?下面是收集整理的小学三年级数学知识点全总结(通用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三年级数学知识点全总结1第一单元混合计算6、0除以任何非0的数,还得0;字母表示:0÷a(a≠0)=07、0÷0得不到固定的商;5÷0得不到商.第二单元观察物体计算连加式题时,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连减786-284-249=253计算连减式题时,可以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也可以先把两个减数加起来,再从被减数里减去两个减数的和。
786-(284+249)=253加减混合259+148-342=65不带小括号的加减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
带小括号的加减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先算小括号里面的,第1页共29页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里程表中的问题求两地间的路程,要找准起点,用较远的路程减去较近的`路程就得到两地间的路程里程数=终点数-起点数第四单元乘与除2.月:小月:4、6、9、11月平月(二月):平年28天闰年29天3.日历:学会看日历,知道某年某月是星期几4.钟表:24时记时法 12时记时法4.公式:1时=60分 1分= 60秒半时= 30 分60分=1时60秒=1分 30 分=半时第八单元可能性1.‘不可能和一定’,都表示确定的现象。
‘可能’,表示不确定的现象。
2.请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来说一说。
一定:太阳一定从东边升起;月亮一定绕着地球转;地球一定每天都在转动;每天一定都有人出生;人一定要喝水……可能:三天后可能下雨;花可能是香的;明天可能有风;下周可能会考试。
……不可能:太阳不可能从西边升起;地球不可能绕着月亮转;我不可能从出生到现在没吃过一点东西;鲤鱼不可能在陆地上生活;空中不可能盖楼房;我不可能比姐姐大……小学三年级数学知识点全总结2时分秒1、钟面上有3根针,它们是(时针)、(分针)、(秒针),其中走得最快的是(秒针),走得最慢的是(时针)。
数学三至六年级知识整理

数学三至六年级知识整理三年级数学知识整理。
一、数与代数。
1. 数的认识。
- 整数:认识万以内的数,包括数的读法、写法、组成、大小比较等。
例如,3256读作三千二百五十六,它是由3个千、2个百、5个十和6个一组成的。
- 分数: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一,几份就是它的几分之几。
如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这个正方形的(1)/(4)。
2. 数的运算。
- 加减法:掌握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笔算方法,包括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例如,356 + 247 = 603,501 - 324 = 177。
- 乘除法:学习表内乘除法,乘法口诀是计算的基础。
例如,7×8 = 56,48÷6 = 8。
还初步认识了有余数的除法,如25÷4 = 6……1。
3. 常见的量。
- 时间单位:认识时、分、秒,知道1时 = 60分,1分= 60秒。
能进行简单的时间计算,如从8时30分经过30分是9时。
- 质量单位:认识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 = 1000克,能估计一些常见物品的质量。
二、图形与几何。
1. 图形的认识。
- 长方形和正方形: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长方形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四条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2. 测量。
- 长度单位:认识毫米、分米、千米。
1厘米 = 10毫米,1分米 = 10厘米,1千米 = 1000米。
能进行简单的长度单位换算并测量物体长度。
三、统计与概率。
1. 数据收集整理。
- 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如用画“正”字的方法统计数据。
四年级数学知识整理。
一、数与代数。
1. 数的认识。
- 大数的认识:认识亿以内和亿以上的数,掌握数的读法、写法、改写和求近似数的方法。
例如,305000000读作三亿零五百万,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是30500万,省略亿后面的尾数约是3亿。
- 小数的认识:初步认识小数,知道小数的意义、读法、写法以及小数的大小比较。
小学三年级数学重要知识点

小学三年级数学重要知识点时分秒1、钟面上有3根针,它们是(时针)、(分针)、(秒针),其中走得最快的是(秒针),走得最慢的是(时针)。
2、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每两个数间是(1)个大格,也就是(5)个小格。
3、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1大格是(5)分钟,走1小格是( 1)分钟;秒针走1大格是(5)秒钟,走1小格是(1)秒钟。
4、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1)圈,分针走1圈是(60)分,也就是(1)小时。
时针走1圈,分针要走(12)圈。
5、分针走1小格,秒针正好走(1)圈,秒针走1圈是(60)秒,也就是(1)分钟。
6、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1小时)。
分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分钟)。
秒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秒钟)。
7、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正好成直角的时间有:(3点整)、(9点整)。
8、公式。
(每两个相邻的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1时=60分 1分=60秒半时=30分 60分=1时60秒=1分 30分=半时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1、认识整千数 (记忆: 10个一千是一万)2、读数和写数 (读数时写汉字写数时写阿拉伯数字)①一个数的末尾不管有一个0或几个0,这个0都不读。
②一个数的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的两个0,都只读一个0。
3、数的大小比较:①位数不同的数比较大小,位数多的数大。
②位数相同的数比较大小,先比较这两个数的位上的数,如果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下一位,以此类推。
4、求一个数的近似数:记忆:看最位的后面一位,如果是0-4则用四舍法,如果是5-9就用五入法。
的三位数是位999,最小的三位数是100,的四位数是9999,最小的四位数是1000。
的三位数比最小的四位数小1。
5、被减数是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运算步骤:① 列竖式时相同数位一定要对齐;② 减法时,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从前一位退1;如果前一位是0,则再从前一位退1。
6、在做题时,我们要注意中间的0,因为是连续退位的,所以从百位退1到十位当10后,还要从十位退1当10,借给个位,那么十位只剩下9,而不是1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概括
、算式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序遵循以上的计算顺序。
第一单元:元、角、分与小数
1、小数的读写:读小数时,从左往右,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读法来读(整数部分是0的读作“零”),小数点读作“点”,小数部分顺次读出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即使是连续的0,也要依次读出来。
写小数时,也是从左往右,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写法来写(整数部分是零的写作“0”),小数点点在个位的右下角,小数部分顺次写出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
2、整数部分是0的小数叫做纯小数;整数部分不为0的小数叫做带小数。
3、比大小(比较小数的大小)
1、比较两个小数大小的方法:先看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小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再看小数部分的十分位(角),十分位(角)上数字大的小数就大……
小数的加减法
1、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小数加减法的意义与整数加减法的意义相同。
①小数加法的意义: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②小数减法的意义: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2、小数的基本性质:小数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3、小数加减计算法则:小数点对齐;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法则计算。
从末位算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一。
如果被减数的小数末尾位数不够,可以添“0”再减,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要从前一位退一,在本位上加十再减;得数的小数点要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
4、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
同级运算,从左往右;有括号的,先里后外。
5、整数加、减法的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小数加减法。
第二单元:对称、平移和旋转
1、轴对称图形:
①如果一个图形沿着直线对折之后,左右两边能重合。
②有的轴对称图形不止一条对称轴。
③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
2、左右对称图形距离对称轴近的另一边也近,距离远的另一边也远。
3、正方形、长方形、等腰梯形、菱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圆形是轴对称图形。
①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
②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
菱形有2条对称轴。
③等腰梯形有1条对称轴。
④等边三角形有3条对称轴。
⑤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4、镜子中的数学:左右对称图形左右正好相反,上下对称图形,上下正好相反。
发现镜子中的人和照镜子的人左右方向正好相反。
5、平移与旋转
①平移现象:飞机飞行、升国旗、坐缆车、开汽车。
平移是指整个物体沿某个方
向移动。
②旋转现象:电风扇叶片转动、拧水龙头、拧紧瓶盖、轮胎转动、溜溜球转动、
开门、荡秋千、风车转动。
③旋转是什么,是指一个物体绕着某一个固定部分转动一些角度。
6、平移方法:
注意:点和点对应,边和边对应。
①平移是整体移动。
②要知道平移了几格,只需找到一个顶点,数出这个点平移的格子数,就是整
个图形平移的格数。
③画出平移后,必须找到所有顶点平移后各点的位置,再按顺序连起来。
7、复杂美丽的图案可以用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轴对称得到。
第三单元乘法
1、口算方法:
两个因数相乘,可以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然后看两个因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后面添几个0。
(现在学的是整百、整十之间相乘的口算)2、估算方法:
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时,可以同时将两个因数都看作是它们最为接近的整十来计算,也可以将其中的某个因数看作它最为接近的整十数来计算。
3、笔算乘法
两位数乘两位数在笔算时,首先要相同数位对齐,用下面因数的个位数和十位数依次去乘上面因数的个位数和十位数,将所得的积相加。
(遇到进位乘法时,那一位上的乘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4、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扩大几倍,积也扩大几倍;除数不变,当被除数扩
大几倍,商也扩大几倍。
第四单元:面积
1、面积和面积单位
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2、认识面积单位:平方米(m²)
平方分米(dm²) 平方厘米(cm²)
(二)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1.长方形面积=长×宽
2.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3、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平方米=10000平方厘米
1分米²= 100 厘米²
1米²= 100分米²=10000厘米²
1公顷= 10000米²
1千米²= 100公顷=1000000米²
公顷、平方千米这两个土地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
高级单位变低级单位=进率×高级单位的数
低级单位变高级单位=低级单位的数÷进率
第五单元认识分数
1、分数表示整体与部份之间的关系。
2、一个物体可以看成一个整体,但多个物体放在一起,也可以看成一个整体。
3、像1/2,1/4,2/4,…都是分数。
1/2表示一半,看成这个整体被平均分成2
份,取其中的一份。
读作:二分之一。
4、当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2份,表示为2/4,也就是1/2。
单元知识点
5、分子相同时,分母越大,分数反而越小;分母越小,分数反而越大。
6、分母相同时,分子越大,分数越大;分子越小,分数越小。
7、几分之一的两个分数大小的比较,方法如下:几分之一的两个分数比较大小时,看分母,分母大的分数小,分母小的分数反而大。
8、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相加减时,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9、当分子、分母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该分数的大小不会变。
第六单元:统计与可能性
平均数的作用:可以利用平均数估计每天的大概销量。
经历可能性的试验过程,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能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描述,并和同伴交换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