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之大乐 教案学习资料
高中语文东海之大乐教案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

第三课《东海之大乐》教课目:掌握本章的、虚及特别句式方法目:掌握、析古文的方法,提高水平感情目: 1、领会庄子散文想像奇异的特色2、追求崇高境地,不停提高个人的涵养安排:一内容与步一、入:人的展,常常会遇到多要素的影响而生化,种要素,有些是极的,有些是悲观的,擅长学的人会及自己的不足,而且及去正它,进而获得更大的步,人生之路也由此而伸向一个更高的增添境地,在《海之大》篇文中,河伯就是一个人,正是了自己的不足,并勇于自己的不足,因此河伯懂得了好多的道理,他的人生境地也就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整体感知:(一)朗文(分朗)(二)梳理内容:要求:合注自,不懂的字句内沟通,一位同学解第1::按灌:流入尽:全旋:,少、:形容做意,⋯⋯ 极少,⋯⋯ 很:以尽以莫己若者:前置句吾笑于大方之家:被句,介短后置句,⋯⋯于:被⋯⋯第2:拘:限制于:被虚:所境盈:溢出虚:减少:超:用数:算自多:自夸不似:不就像⋯⋯卒:齐集又奚以自多:前置句(三)研究1、河伯和海神假如一个什么的人?明确:河伯:知能改,擅长正自己不足的人。
海神若:虚不自的人。
2、海神若的明一个什么道理?明确: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在生活中人不自,而是要不断地取,不停地去未知的域,去未知的世界,才能达到人生新的境地,才能跟上代展的步伐。
3、活用:(1)秋水至(名用作状,“按季”)(2)流而行(方向名用作状。
“向”)(3)面而(方向名用作状。
“面向面”)(4)我常少仲尼之(形容的意用法,“以之少”—小“看”)(5)而伯夷之者(形容的意用法,“以之”—把⋯看—“ ”)第一段作者写得很有次,将一段区分次,领会庄子行文清楚的思路。
第一:从“秋水至”至“以天下之美尽在己”:黄河的壮。
第二:从“ 流而行”至“不水端”:海洋的广。
第三:从“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至段末:河伯的悟。
望洋笑大方自知之明4、合我的学生活,寓言故事的理解第一、学上不停研究,求新的知域去提高自己,展自己。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三东海之大乐教案6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重点:理解《东海之大乐》中先秦诸子的思想内涵,掌握文章的核心观点。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先秦诸子思想与现代生活实际相结合,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创造性思维。
解决办法与突破策略:
1.通过对课文内容的详细解读,辅以实例分析,帮助学生逐步揭示先秦诸子思想的内涵,确保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掌握。
2.设计课堂讨论环节,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表见解,引导学生运用先秦诸子思想分析现实问题,培养其批判性思维。
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反思,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方法和策略。
学生学习效果
1.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深入理解《东海之大乐》中先秦诸子的思想内涵,掌握文章的核心观点。通过课堂讲解、讨论和实践,学生具备以下能力:
-描述先秦诸子主要思想,如道家、儒家等,并举例说明。
-分析《东海之大乐》中的关键论点,理解其哲学意义。
-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选择相应的拓展内容进行学习,如阅读经典篇章、观看纪录片、阅读相关书籍等。
-在拓展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思考先秦诸子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和文化素养。
3.创设情境,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突破难点。
4.结合课本内容,适时引入相关史料和案例,加深学生对先秦诸子思想的理解,提高其知识运用能力。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引导学生理解《东海之大乐》的先秦诸子思想。
为了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设计了以下当堂检测内容:
(1)选择题:
1)以下哪个选项是《东海之大乐》中所体现的道家思想?
A.天人合一
B.仁者爱人
东海之大乐 教案

东海之大乐教案教案标题:东海之大乐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东海之大乐;2. 学习东海之大乐的起源、演奏形式和乐器;3. 培养学生欣赏和表演东海之大乐的能力;4.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内容:1. 东海之大乐的起源和历史背景;2. 东海之大乐的演奏形式和乐器;3. 东海之大乐的音乐特点和表演技巧;4. 学生欣赏和表演东海之大乐的实践活动。
教学步骤:引入:1. 通过播放一段东海之大乐的音乐录音,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兴趣和好奇心;2. 引导学生思考东海之大乐的起源和历史背景,激发他们对东海之大乐的探索欲望。
知识讲解:1.讲解东海之大乐的起源和历史背景,介绍东海之大乐在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地位和作用;2.向学生介绍东海之大乐的演奏形式和乐器,包括乐器的名称、特点和演奏方法;3.讲解东海之大乐的音乐特点和表演技巧,包括节奏、音色和演奏技法等。
实践活动:1. 学生分组进行欣赏东海之大乐的实践活动,每个小组选择一段东海之大乐进行欣赏和分析;2. 学生学习演奏东海之大乐的乐器,指导他们掌握基本的演奏技巧;3. 学生进行小组合奏,通过合作演奏一段东海之大乐,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4.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互评,分享彼此的表演经验和感受。
总结:1. 回顾学习内容,强调东海之大乐在中国传统音乐中的重要性;2. 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和学习中国传统音乐,培养他们的音乐兴趣和热爱;3. 提供相关资源和参考资料,供学生继续深入学习和研究。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参与度和表现;2. 评价学生对于东海之大乐的理解和掌握程度;3. 收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互评结果,了解他们对学习过程和成果的感受。
教学资源:1. 东海之大乐的音乐录音;2. 东海之大乐的乐器实物或图片;3. 相关的书籍、文章和视频资料;4. 乐器演奏指导视频或教材。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音乐演出或音乐展览,拓宽他们对中国传统音乐的了解;2. 组织学生参与音乐比赛或表演活动,提高他们的表演技巧和自信心;3. 引导学生进行独立研究,深入探索中国传统音乐的其他方面。
《东海之大乐》精品教学设计

《东海之大乐》精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东海之大乐》这首古代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曲式特点和表现主题;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音乐作品的能力,提升音乐欣赏水平;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古代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引导学生了解《东海之大乐》的背景和内涵,理解其音乐特点;2.难点:帮助学生分析并表达对音乐作品的个人感受和体会。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东海之大乐》的历史背景和创作缘起,引导学生了解该曲的重要性和意义。
2.学习主体(30分钟)a.播放《东海之大乐》音乐片段,让学生聆听音乐,并观察音乐中的编曲手法和乐器运用。
学生可以跟着音乐旋律摆动身体,感受乐曲的节奏和韵律。
b.引导学生分析音乐中蕴含的情感和意境,讨论曲中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学生可以描述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和体会,并与其他同学分享。
c.学生分组讨论音乐作品的曲式特点和表现手法,展开讨论并汇总意见,形成集体观点。
3.拓展延伸(30分钟)a.学生可以自行选择一首古代音乐作品进行欣赏,并用类似的方式分析和表达自己的感受。
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尝试发掘音乐作品中的内涵和情感。
b.组织学生进行音乐创作或演奏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音乐的魅力,培养其音乐表达能力。
4.总结(10分钟)让学生分享他们在本节课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强调学习《东海之大乐》这首音乐作品的重要性和意义。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学生能够了解《东海之大乐》这首古代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内涵,理解其音乐特点和表现主题。
同时,学生也能够提升自己的音乐欣赏能力,培养对古代音乐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结合更多古代音乐作品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音乐欣赏来感受文化的厚重和价值。
《东海之大乐》导学案

京剧、川剧等戏曲形式在与其他民族音乐的交流中,吸收了其他民族音
乐的元素,形成了新的音乐风格。
当代社会中跨文化交流在音乐领域的应用
世界音乐节的兴起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世界各地的音乐节成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这些音乐节汇集了不 同国家和地区的音乐家,展示了世界各地的音乐文化,促进了跨文化交流。
跨国音乐合作项目的涌现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文本背景及作者简介
文本背景
本文是《东海之大乐》的导学案 ,旨在引导学生了解东海地区的 文化、历史和地理背景,以及作 者的相关信息。
作者简介
作者XXX是一位著名的文化学者 和作家,长期致力于研究中国传 统文化和地方文化,有多部著作 出版。
文章结构与写作特点
文章结构
本文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引言、正文和结论。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了东海地区 的地理和文化背景;正文部分详细描述了东海地区的文化特色和历史渊源;结论 部分总结了文章的主要观点,并提出了对东海地区未来的展望。
参加东海之乐的演出活动,了解东海之乐的表演艺术,积累演出经验 。
学习计划4
结合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探索东海之乐与其他音乐形式的融合与创新 ,尝试创作出具有个人特色的东海之乐作品。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东海之大乐》导学案
汇报人: 2024-01-06
目录 CONTENT
• 课程背景与目标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历史文化背景探讨 • 音乐艺术鉴赏与体验 • 跨文化交流与比较 • 创新思维培养与实践活动设计 • 总结回顾与拓展延伸
01
课程背景与目标
《东海之大乐》简介
课程名称
《东海之大乐》
适用对象
跨国音乐合作项目成为当代社会中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这些项目汇集了不同国家 和地区的音乐家,通过共同创作和演出,促进了不同文化间的理解和交流。
5-3东海之大乐导学案学生版

第五单元(《庄子》选读)课题:3东海之大乐设计人姚志长审核人万永梅审批人王和平授课时间 4.9班级姓名组评师评【学习目标】1.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重点学习第1则;分析、理解庄子的“大乐”思想。
3.领悟“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道理,追求人生的大境界、大气象、大格局。
【学习重点、难点】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理解庄子“大境界”思想,及现实意义。
【知识链接】《庄子·秋水》着重阐述认识相对性的理论,是《逍遥游》、《齐物论》宗旨的充实和展开。
庄子在文中宣扬人类精神的一种理想境界,即一种不受地域局限,不受时间局囿并且不受教育束缚的大境界。
地域、时间和所受教育三个方面,都能够对人的见识和精神遭受蒙蔽。
努力摆脱这些蒙蔽,才能使今年境界不断得到提升。
庄子在本文当中是怎样表达他的这些见解呢?将给我们的人生带来怎样的启迪?【导学过程】一、预习导学1、正音。
早读时朗读课文,查字典,读准字音。
2、熟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大意。
3、结全书下注释,翻译课文,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解释,注意特殊文言句式。
完成《三维设计》本课的“知识必备”。
4、阅读教材“相关链接"和《三维设计》相关内容,进一步理解课文,把握课文主旨。
5、梳理疑难问题,以便和老师同学探究。
二、导学探究(一)学习第1则选文,思考讨论下列问题:1.第一则寓言的内容是什么?是如何说理的?2.河伯是在怎样的情形下东行的?此时的心态如何?3.河伯的感叹包含哪几层意思?河伯的感叹表现出他怎样的可贵之处?4.本文通过河伯东行前后所见所感,揭示了一个怎样的哲理?5.应如何认识河伯这一人物形象?6.你从海神若身上得到了怎样的启示?(二)学习第2则选文,思考讨论下列问题:1. 文中为什么要写到井鱼、夏虫和蝌蚪等小生物?2. 为什么要写青蛙“适适然惊,规规然自失也”?3. 这两则选文各是从什么方面来阐明“学无止境,境界无限”的?(三)补充:1. 第1则选文中对比的运用:这是《庄子·秋水》的开篇文字,这段文字篇幅极短,但很富于哲理意味,这与文章的对比手法的运用有很大关系。
东海之大乐导学案 自作

《东海之大乐》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本章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掌握阅读、赏析古文的方法,提高阅读水平。
2、分析、理解庄子的“大乐”思想。
领悟“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道理,追求人生的大境界、大气象、大格局。
3、体会庄子散文想象奇特的特点。
【学习重点】掌握本章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掌握阅读、赏析古文的方法,提高阅读水平。
【学习难点】1、分析、理解庄子的“大乐”思想。
领悟“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道理,追求人生的大境界、大气象、大格局。
2、体会庄子散文想象奇特的特点。
【自主思考(思)】一、基础知识积累1、注音:泾.流() 两涘渚..崖之间()() 尾闾.()自以比.行于天地() 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 礨.空()稊.米()五帝之所禅.()2、整理文中通假字:不辩牛马:拘于虚也: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3、古今异义:(1)百川灌河:(2)东面而视:(3)始旋其面目:(4)至于北海:(5)大方之家:(6)睹子之难穷也:(7)计中国之在海内:(8)尔将可与语大理也:4、词类活用:(1)秋水时至:(2)顺流而东行:(3)东面而视:(4)我常闻少仲尼之闻:(5)而轻伯夷之义者:5、特殊句式: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又奚以自多/莫吾能若也: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今尔出于崖涘/莫大于海/而受气于阴阳:闻道百:6、虚词:之:野语有之曰:我之谓也:今我睹子之难穷也: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于:吾长见笑于大方家:拘于虚也:今尔出于崖涘:莫大于海: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7、成语积累:望洋兴叹:贻笑大方:大方之家:8、翻译下面的句子。
1、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我之谓也。
2、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3、井鱼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也。
5、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
东海之大乐教案

东海之大乐教案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东海之大乐【教学目的】1、掌握本课的实词(含源于本课的成语)、虚词及特殊句式2、体会庄子散文想像奇特的特点3、追求高尚境界,不断提高个人的修养第一课时一、导入人的发展,往往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这种因素,有些是积极的,有些是消极的。
善于学习的人会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并且及时去纠正它,从而取得更大的进步,人生之路也由此而伸向一个更高的增加境界。
在《东海之大乐》这篇选文中,河伯就是这样一个人。
正是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并勇于自己的不足,所以懂得了很多的道理,他的人生境界也就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讲读第1则(一)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二) 梳理内容:结合注释自读,不懂的字词句相互交流。
(三)课文解读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这里“河”指黄河。
时,按时节,名词作状语。
“泾流”即水流,“泾”借作“巠”,指水脉。
“涘”指水边。
“渚”为水中陆地。
古人或云:水生于春,壮于秋。
秋天多有霖雨。
那时候,众多河流都向黄河里面灌注,黄河水流暴涨,河面变宽,以至于两岸之间、水中陆地和河岸之间,互相望过去,连牛马都分辨不清楚。
以“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来写水流之大,简洁有力,朴实生动。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河伯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黄河水神,据说姓冯名夷,一作冰夷、冯迟,因渡河时淹死,天帝封他为水神。
古人多以大为美,所以庄子写道,河伯见黄河水流如此之大,就以为天下之盛美都在自己这里了,甚是自得。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北海”就是渤海,而不是《逍遥游》里面的“北冥”。
当时,黄河就注入渤海。
“旋其面目”指改变了他的脸色。
“望洋”正字当作“望阳”,仰视的意思(也有人认为形容视觉不分明或迷茫、茫然)。
“若”,为海神。
百川灌注进黄河,可见出黄河之大,百川之小;现在黄河灌注进渤海,已经可以见出黄河之小,渤海之大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海之大乐教案东海之大乐【教学目的】1、掌握本课的实词(含源于本课的成语)、虚词及特殊句式2、体会庄子散文想像奇特的特点3、追求高尚境界,不断提高个人的修养第一课时一、导入人的发展,往往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这种因素,有些是积极的,有些是消极的。
善于学习的人会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并且及时去纠正它,从而取得更大的进步,人生之路也由此而伸向一个更高的增加境界。
在《东海之大乐》这篇选文中,河伯就是这样一个人。
正是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并勇于自己的不足,所以懂得了很多的道理,他的人生境界也就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讲读第1则(一)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二) 梳理内容:结合注释自读,不懂的字词句相互交流。
(三)课文解读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这里“河”指黄河。
时,按时节,名词作状语。
“泾流”即水流,“泾”借作“巠”,指水脉。
“涘”指水边。
“渚”为水中陆地。
古人或云:水生于春,壮于秋。
秋天多有霖雨。
那时候,众多河流都向黄河里面灌注,黄河水流暴涨,河面变宽,以至于两岸之间、水中陆地和河岸之间,互相望过去,连牛马都分辨不清楚。
以“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来写水流之大,简洁有力,朴实生动。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河伯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黄河水神,据说姓冯名夷,一作冰夷、冯迟,因渡河时淹死,天帝封他为水神。
古人多以大为美,所以庄子写道,河伯见黄河水流如此之大,就以为天下之盛美都在自己这里了,甚是自得。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北海”就是渤海,而不是《逍遥游》里面的“北冥”。
当时,黄河就注入渤海。
“旋其面目”指改变了他的脸色。
“望洋”正字当作“望阳”,仰视的意思(也有人认为形容视觉不分明或迷茫、茫然)。
“若”,为海神。
百川灌注进黄河,可见出黄河之大,百川之小;现在黄河灌注进渤海,已经可以见出黄河之小,渤海之大了。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一句所显示之大,更远远超过“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庄子》写河、海之大,都十分简洁到位,毫不费力,足见其叙事写物的功夫。
※古人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当河伯的视野局限于入海口之内的时候,志得意满,他既没有认清自己,也没有认清世界。
进入大海意味着其视野的原有局限被打破了,他对自己、对世界都有了新的更准确的认识。
他仰视着向海神若叹息,表明他对海之大心悦诚服。
他还说: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野语”就是俗语。
“闻道百”,形容所听到的道理很多。
“莫己若者”,宾语前置句,意思就是莫若己者。
“少”是看不起、轻视的意思。
“轻伯夷之义”即轻视伯夷的高义。
“少”和“轻”都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介宾短语后置句,见……于:被……伯夷是商朝末年孤竹国国君的儿子。
国君生前有意把位子传给伯夷的弟弟叔齐。
可他死后,叔齐让于伯夷。
伯夷不接受而逃走了,叔齐也不肯即位而逃走。
周武王讨伐殷纣,伯夷、叔齐扣马而谏,试图用“仁”“孝”之类的观念来劝阻他。
武王灭商,两人不吃周朝的粮食,隐居首阳山(今山西省永济县南)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在那里。
《史记·伯夷列传》称他为“义不食周粟”。
“大方之家”指懂得大道理的人。
河伯看到渤海浩瀚无边难以穷尽,意识到自己如果不是到了海神若这里就危险了,就会永远摆脱不了那种夜郎自大的心态,成为那些懂得大道理的人的笑柄。
※通过河伯的感悟,阐述了人的认识的局限性。
且看海神若对他说了什么:井鱼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拘:局限于:被虚:所处环境井中之鱼不可以谈论大海,原因是它受地域的局限;夏天的虫不可以谈论冰,原因是它固执于时间(即受时间的限制);穷乡僻壤的士不可以谈论大道理,原因是他被所受教育束缚。
※这三句话写世人常遭受的闭塞或人自身所具有的局限,生动而且透彻。
人如果被空间、时间及所受教育束缚,境界、气象、格局便始终不大。
只有不断地超脱在空间、时间及所受教育方面的束缚,其境界、气象、格局才能不断得到提升。
但首先需要认识到自己的局限: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海神肯定河伯的地方,正在于他从崖岸中出来,游览于大海之中,于是就知道了自己的鄙陋;认为只有这样,才可以一起来谈论大道理。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
——盈:溢出虚:减少这可以说是海神的自我认识。
在天下所有的水中,海呈现出最宏大的景象:所有的河流最终归向它,没有停止的时候,但海水却没有变满;尾闾是向外排泄海水的地方,海水永无休止地从这里向外排泄,却丝毫没有减少;少雨的春季也好多雨的秋季也好海水不为之改变,涝也好旱也好大海不曾知晓。
所以,这海水超过江河之水,不能够以数量来算计。
“不盈”“不虚”“不变”“不知”,寥寥数语,写尽了大海之大。
然而尽管海如此之大,海神却没有自满和自得,因为他从一个更宏大的视野中来认识自己。
他说: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自多”即自我赞许、自以为贤。
“比形于天地”,指形体被天地包容。
“方存乎见少”,意思是正存有相比显得少(的自我认识)。
又奚以自多:宾语前置句自己跟天地相比,犹如山中的一小块石头或木头,凭什么自我赞许呢?这是一种非常难得的自省意识。
不仅北海不足以自多,“四海”(天下)也不足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算一算天下在天地之间,不就像一个小土堆在大泽当中吗?而跟四海相比,四海之内的“中国”不足以自多(古人认为中国四周都是海):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中国在四海之内,就好像一粒米在大仓里面。
而跟万物相比,人类只是万物之一种,不足以自多;跟人类相比,个人只是人类之一员,也不足以自多: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
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卒”借为“萃”,意思是聚集。
“豪”通“毫”,指动物长而细的毛。
这句话意思是说:我们称天下事物的数量为万物,人类只占万物当中的一种;人类聚居在九州粮食生成的地方、车船通达的地方,而个人只是人类当中的一员。
个人跟万物比起来,不就像毫毛末梢在马身上一样吗?五帝之所禅,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五帝”乃是古史传说中的五位帝王,通常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三王”指夏、商、周三代之君。
“任士”这里指有能力的士。
整句话意思是说,五帝所禅让的,三王所争夺的,仁人所忧虑的,有能力的士所辛劳的,全都在这里了……全都不足以自多。
※海神若体现了一种大的境界、气象和格局,体现了一种蕴蓄博大而不自满的精神,值得借鉴。
世间所有人,只有不自我赞许、不自以为贤,才能持续不断地提升自己。
(四)小结这则寓言通过河伯和海神若的对比,说明了大小的相对性。
这则寓言警示人们,人自身可能有很多的局限和对自我的偏执,跳脱这些局限,超脱对自我的偏执,才能够提升自己的境界、气象和格局。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你永远不应该自满。
(五)参考译文秋天大水常常到来,众多的河流都灌注到黄河里面前去。
那时候,水流盛大,两岸之间以及水中陆地与河岸之间,互相望去,分不清牛马。
于是黄河水神河伯自己感到非常高兴,认为天下的盛美全在自己了。
他顺着河水往东走,到了渤海,向东望去,看不见海水的边际。
于是河伯开始改变了他的脸色,他仰视着向海神若叹息说:“俗话这样说:‘听到的道理多了,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
’这话说的就是我啊。
我曾经听说过看不起孔子的知识而轻视伯夷的高义的人,起初我还不相信;现在我看到你浩瀚无边难以穷尽,我如果不是到了你这里来就危险了,若是那样我就会永远被那些懂得大道理的人笑话了。
”渤海海神若说:“井中的鱼不可以谈论大海的原因,是受地域的局限;夏天的虫不可以谈论冰的原因,是因为固执于时间(即受时间的限制);穷乡僻壤的士不可以谈论大道理的原因,是受教育的束缚。
现在你从崖岸中出来,游览于大海,于是就知道了自己的鄙陋,你将可以一起来谈论大道理了。
天下之水,没有比大海更大的:所有的河水都归向大海,不知道什么时候停止,但海水却没有变满;尾闾向外排泄,不知道什么时候停止,但海水却没有减少;少雨的春季也好多雨的秋季也好海水不为之改变,涝也好旱也好大海不曾知晓。
这海水超过江河之水,不能够以数量来算计。
可是我未曾凭这自我赞许、自以为贤,我自以为形体被天地包容,而从阴阳那里禀受了气,我在天地之间,就好像一块小石头小木头在大山里面一样。
正存有相比显得少(的自我认识),又凭什么自我赞许、自以为贤呢!算一算天下在天地之间,不就像一个小土堆在大泽当中吗?算一算中国在四海之内(古人认为中国四周都是海),不就像一颗细小的稊米在大仓里面一样吗?宣称天下事物的数量我们称之为万物,人类只占万物当中的一种;人类聚居在九州粮食生成的地方、车船通达的地方,而个人只是人类当中的一员。
个人跟万物比起来,不就像毫毛末梢在马身上一样吗?五帝所禅让的,三王所争夺的,仁人所忧虑的,有能力的士所辛劳的,全都在这里了……”三、探究1、河伯和海神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明确:河伯:知错能改,善于纠正自身不足的人。
海神若:谦虚不自满的人。
2、海神若的话说明一个什么道理?明确: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在生活中人不应该自满,而是要不断地进取,不断地去认识未知的领域,去见识未知的世界,这样才能够达到人生新的境界,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3、结合我们的学习生活,谈谈你对这则寓言故事含义的理解,(自由发言,言之成理即可)【提示】1、学习上不断探索,寻求新的知识领域去提高自己,发展自己。
2、不自满,不自傲,虚心接受,不断提高个人的人生境界,实现更大的理想.四,总结:生活中,学习上,有许多的未知需要我们去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发现。
只有不自满的人,只有虚心的人,才能够有的收获,取得新成功。
要做到这样,首先就是我打消自满自傲的念头,时刻提醒自己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实践,在实践中添补自己的无知,提高自己的素养,从而使自己的人生迈入一个新的境界。
第二课时一、朗读第一则寓言二、分段学习第二则寓言(一)第1段1、朗读2、补充注释少,年轻。
长,年长。
明,懂得。
行,德行。
“然”1和“可”1,都是意动用法。
困,穷尽。
方,术,道理。
3、参考译文公孙龙问魏公子牟说:“我公孙龙年轻的时候学习古代帝王的道术,年长后懂得了仁义的德行;把事物的同和异合而为一,把事物的硬度和颜色分别开来;以不然为然,以不可为可;穷尽百家的智慧,穷尽众口的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