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建设初期(课件)

合集下载

6.12社会主义建设初期(课件)

6.12社会主义建设初期(课件)
情景导入
那个时代的中国人翻身得解放,当家作主了, 工人、农民、知识分子、被改造的资本家们都充分 发挥主人翁责任感,踊跃参加祖国建设,满怀激情 投入到社会主义的建设中来。
第2课时
第一个五年计划
1.背景: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缺乏大机器制造业和现代技术装备。 2.时间: 1953~1957年。
3.指导方针:
图6-13 中共八大会场
时间: 1953~1957年底 中心任务: 发展重工业 第一个五年计划 结果: “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社 会 主 义 建 设 初 期
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完成时间: 1956年底 农业:农业生产合作社 三大改造 内容和方式 手工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 意义:建立起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从此,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原则 (方式)
自愿 互利 自愿 互利
形式
所有制形式的变化
意义
农业生 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产合作 (私有制)改造为集 体所有制 社 手工业 手工业者的生产资 生产合 料所有制(私有制) 改造为集体所有制 作社 民族资产阶级的生 全行业 产资料所有制(私 公私合 有制,存在剥削) 改造为全民所有制 营 (消灭了剥削)
图6-9 1952年与 1957年我 国工农业 主要产品 产量
图6-10 “一五”时期建设成就示意图
5.意义: 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联系巩固新生政权的相关内容,想一想,“一五”计 划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展开的?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1952 年底,土地改革在全国大部分地区胜利完成,农村生产力 获得了解放,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1953年,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为我国进行“一五”计划赢得了一 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结合图表和示意图,说说“一五”期间的建设成就主 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工业和交通运输业方面。

第24课:社会主义的建设时期PPT课件

第24课:社会主义的建设时期PPT课件

改革从农村向城市进军
原因:企业缺乏自主权。
主要方式:实行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
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作用: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二)
特点:开放由试办经济特区 起步,由沿海、沿江向内地 扩展,形成了全方位、多层 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主要原因:长期的封闭导致 了中国的落后局面 主要目的:发展民族经济 作用:促进了中国经济的飞 速发展。
材料四:
人民消费水平的变化 传统四大件:缝纫机、自行车、手表、收音机 新四大件:彩电、洗衣机、电冰箱、音响。
衣 食 住 行
1、从“一衣多季”到“一季多 衣”
2、从要吃饱到要吃好
3、人均居住面积从3.6平方米到 8.8平方米
4、交通大大改观,使人们出门 更加快捷方便
1、国力倍增举世瞩目

2、农业生产蓬勃发展
重点难点
重点
改革开放 基本路线 十一届三中全会
难点: 基本路线
一、历史性的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
1、邓小平的复出
2、国内政治安定 3、经济得到恢复
主要内容
1、思想路线:全会重新确立了实 事求 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前提)
2、政治路线:作出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 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核心)
对内改革:是对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等方面 进行改革,从而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材料:改革之前,我国在管理上责任不明,分配上采 取平均主义的办法,存在吃大锅饭的现象,城乡劳动 者积极性不高,企业效益普遍低下。
改革首先从农村起步
主要任制
作用: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1、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什么?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哪些重要决定|?有什么重要 历史意义?( 作业 )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PPT课件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PPT课件

1957.2《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社会主义社会存在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必须正确区分什么是人民,什么是敌人; 正确认识人民内部矛盾的类型(三种类型); 矛盾的性质不同,解决的方法也不同;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 社会矛盾在一定的条件下会发生转化。
敌我矛盾是对抗性 的矛盾,人民内部矛盾 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 基础上的矛盾,是非对 抗性矛盾。我们必须严 格区分这两类性质不同 的矛盾。
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基本方针, 就是要把国内 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 说:“提出这十个问题,都 是围绕一个基本方针,就是 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 动进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 务。”
(1)农轻重的比例关系 (2)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的关系 (3)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 (4)国家、集体与个人的关系 (5)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6)党与非党的关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7)民族关系 (8)革命与反革命的关系 (9)是非关系 (10)中国与外国的关系
第一节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 重要思想成果
第二节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 意义和经验教训
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三、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四、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成果
1956.4发表《论十大关系》
论述了借鉴苏联经验教训,研究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的重要意义,提出 要进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 合,揭开了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新道 路的序幕
经济工作: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实行“统筹兼 顾,适当安排,勤俭建国”的方针。
对人民内部 矛盾,如果处理 不当,或失去警 觉,就可能转化 为对抗性矛盾。 对此必须充分注 意。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ppt课件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ppt课件

遭到外国干涉军和国内武装叛乱的 联合进攻,3/4国土被敌人占领;
B、经济上:
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困难;
------苏维埃政权面临危机 6
在三年的国内战争期间,苏俄人民是怎样战胜国内外敌人的?
同志们,炮火包围着我们,
A、军评事价《上布:列斯特和约》: 凶猛的野兽齐向我们猛扑。
从内容上看:这项和约对俄国祖国的土地上盘踞着暴徒,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1
俄国
苏俄
苏联
独联体
1917年 十月革命
1922年
1991年12月
《阿拉木图宣言》
列宁
斯大林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1917 1921 1925
1953
1964 1985 1991
战时共 新经济 斯大林模式 产主义 政策
社会主义改革
俄国(苏联)发展线索
2
3.社会主义建设一定要从国情出发,与时俱进。
4.要遵循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5.要看是否有利于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言之有理即可)
27
组建是领红苛土军刻,,的支抵:付抗俄了敌国巨丧额人失的的了赔进大款攻片。的我们的命运注定只有两种:
从结果上看:苏俄从此摆不脱战胜,就在战斗中光荣牺牲。 了帝国主义战争,得到喘息—机—苏俄革命诗人杰米扬.别德内依
会从而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 权。
B、经济上: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外交上: 与德国签定《布列斯 特和约》退出一战
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3)贸易: 取消自由贸易
(物物交换)
(4)产品分配:实物配给制
否定商品货 币关系
(5)劳动方面: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

第11课 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和曲折PPT课件1

第11课 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和曲折PPT课件1

(1)“一五计 划”实施的背 景是什么?
现代工业基础薄弱,门类残缺不全
(2)目的: 为迅速发展生产力,实现社
会主义工业化。
(3)任务: 集中主要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
(4)成就:
王崇伦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1956年中国试制成新型喷气式飞机
使天堑变通途的武汉长江大桥
(5)意义:
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 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
阅 读 并 归 纳
(1)背景
国际环境:
国内环境:
(2)内容
①分析社会主要矛盾 ②确立党的主要任务 ③经济建设方针 富有创造性、成功的探索
(3)意义
2、“三面红旗” (1)总路线
“鼓足干劲,力争 上游,多快好省地 建设社会主义”
(2) “大跃进”
(3)人民公社化运动
“一大二公”
3、国民经济的调整
(1)原因:
(2)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调整、巩固、
充实、提高
(3)成就:
第 一 颗 原 子 弹 爆 炸 成 功
正确: 中共八大
1956
启示一:社会主义 建设必须从国情出 发,正确分析国内 主要矛盾。
国民经济的调整 1960
失误:
“大跃进” 1958
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
启示二:社会主义建设 必须实事求是,尊重客 三年经济困难 1959-1961 观规律。
1949~1952年工农业总产值(亿元) 810
(4)意义: 为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一五计划”
材料:“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 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 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 辆拖拉机都不能造。用外国人的话说,这是一个 连铁钉都需要进口的国家。” 阅 读 并 归 纳 ——毛泽东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PPT课件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PPT课件

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2021/3/10
11
三、柳暗花明又一村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阅读教材,归纳苏俄实施新经济 政策的具体背景有哪些?
2021/3/10
12
1、背景
四战年争世的界苏破大和坏维战;政和埃自三治然政年灾危权国害机面内临严重战的时经共的济产失主误义政策
苏俄国民经济濒临崩溃
2、标志
2021/3/10
(平均主义)
提实高行了工劳资动制者的生产积
极(性按劳取酬)
15
理解历史 4、特点和实质
利用资本主义经济方式建设社会主义。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生活中排斥 商品关系,用军事和行政手段控制社会 运转,进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
原理:生产关系的变革要适应生产力水平
2021/3/10
16
2021/3/10
—《列宁选集》
4、特点:“战时”、“共产主义”
5、历史作用:最 保障大事限上度的地胜集利中,了巩全固国了财苏力维、埃物政力权,。
2021/3/10
9
耶巴达里大叔的生活自白(三)
好 不 容 易 挨 到 1921 年 , 我 们 的 红军部队终于摆平了国内外敌人。 大旱灾可饿死了不少人。听说邻村 都起来反了,水兵也闹起来了。
国内战争内忧外患
经济危机政治危机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余工取实 粮业消物 收国自配 集有由给 制化贸制

固 定
国 家
实 行
按 劳
粮资自取
食本由酬

主 义
贸 易
工 资

巩固政权但激化了矛盾 直接进入失败 2021/3/10
恢复了国民经济 逐渐过渡探索成功 19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综合PPT课件讲义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综合PPT课件讲义
60年代—— 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雷锋
爱国主义精神、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综合四:重要的法律文件
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文件:1949年《共同纲领》
一届全国政协
土地改革的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1954年宪法

届全国人大
1982年宪法
建国初期,毛泽东指出:“现在我们能做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 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 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这说明当时我 国必须( ) A.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 B.加速实现手工业合作化 C.逐步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D.优先发展重工业
图反映了某时期我国公私经济成分的比例情况,这种情况最早应出 现于 A.1949年 B.1952年 C.1953年 D.1956年
的根本大法;
②完成三
大改造。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我
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6、建国以来我国对农村生产关系的几次调整?有什么经验教 训?
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①要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 ②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国情出发; ③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材料一 据不完全统计,新中国成立初期特别是“一五”时期,农民人均收
入年均增长率达10%左右。1978年后,农民人均收入更是大幅度提高,年
均增长率达12.7%。
材(料1二)“下面一两五幅”图期反间映了,社我会主义建设初期出现的失误与挫折。
国先后完成了土地改革
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78年开始实行了家庭 图一
时间 1950~ 195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PPT演示课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PPT演示课件

4
•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 • 一是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 • 构建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
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 二是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思想 • 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
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 社会。 • 三是关于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思想 •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 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 理,人民的合法权益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等。
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 障体系,从法律上、制度上、政策上努力营造公平的 社会环境,从收入分配、利益调节、社会保障、公民 权利保障、政府施政、执法司法等方面采取落实公平 的切实措施,推动社会向公平正义的方向发展。
17
• 4.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 • 主要措施: • 1.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
14
• 2.妥善处理各种利益矛盾 • 我国社会利益关系呈现出的新特点: • 一是利益主体趋于多样化 • 原有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群体内部发生了变化,而
且涌现出一些新的利益阶层,利益主体分化,导致利益需 求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 二是利益差距有所扩大 • 随着利益主体的不断分化,不同主体之间利益差距也呈现 出扩大的趋势,突出表现在不同社会成员收入差距呈逐步 拉大的趋势。 • 三是利益冲突有所增强 • 主要表现为经济利益矛盾突出,围绕土地征收征用、 城市建设拆迁、环境保护、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等问题, 冲突事件不断增多,对抗程度增强,处置难度加大。
乡教育、医疗卫生、就业、社会保障等差距。 • 第二,传统发展理念在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关
系上,往往注重经济建设,忽视社会建设,使社 会建设相对滞后。 • 第三,政策机制不完善,社会建设的政策机制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还不相符合,难以适应 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6-13 中共八大会场
“一五”计划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1.西藏和平解放、土地改革、抗美援朝,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为“一五”计划的实施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为国 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2.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1)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 (2)制定“一五”计划。 3.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当家作主的 中国人民长期蕴藏着的巨大积极性
自愿
公私 合营
到1956年底,全 国基本上完成了 对农业、手工业 和资本主义工商 业的社会主义改 造。这表明,中 国建立起了社会 主义的基本制度
时间: 1953~1957年底 中心任务: 发展重工业 第一个五年计划 结果: “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社 会 主 义 建 设 初 期
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完成时间: 1956年底 农业:农业生产合作社 三大改造 内容和方式 手工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 意义:建立起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从此,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情景导入
那个时代的中国人翻身得解放,当家作主了, 工人、农民、知识分子、被改造的资本家们都充 分发挥主人翁责任感,踊跃参加祖国建设,满怀 激情投入到社会主义的建设中来。
第2课时
第一个五年计划
1.背景: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缺乏大机器制造业和现代技术装备。 2.时间: 1953~1957年。
3.指导方针:
公有制经济 合作社经济 公私合营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私有经济
19.1%
1.5% 0.7% 6.9%
32.2%
53.4% 7.3% 0
个体经济
71.8%
7.1%
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生产资料私有制转 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 本建立起来了,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1964.6 中近程地对地导弹飞行试验成功 2.1964.10.16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3.1966.10装有核弹头的地对地中程导弹空爆成功 4.1967.6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成功 5.1970.4.24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 ——东方红一号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 “两弹一星” 奋斗、大力协作、勇于登攀。它是爱国 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科学精神 精神 的集中体现。其核心是科技创新精神。
中共八大召开:为探索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 了方向,奠定了社会主义建设良好的开端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涌 现出的英雄模范人物
雷锋 解放军战士 王进喜 钱学森 钱三强 邓稼先 科 技 领 域
石油工人(铁人)
焦裕禄
(党的好干部)
“两弹一星”
原子弹 氢弹 导弹
(核弹)
人造地球卫星
中国“两弹一星”发展大事记
联系巩固新生政权的相关内容,想一想,“一五” 计划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展开的?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1952 年底,土地改革在全国大部分地区胜利完成,农村生产力 获得了解放,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1953年,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为我国进行“一五”计划赢得了一 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结合图表和示意图,说说“一五”期间的建设成就主 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工业和交通运输业方面。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新中国的成立,虽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 的社会性质,但并未建立起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直到 1956年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才 基本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1952年、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比较表
所有制性质
经济成分
1952年
1956年
国营经济
集中力量发展重工 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 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 轻工业、农业和商业; 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等等。
图6-8 王崇伦向人们介绍他的发明 鞍山钢铁公司机械总厂的技术革新能手王崇伦,努 力钻研技术,先后八次改进工具,发明了以刨床代替插 床的 “万能工具胎”,大大提高了设备利用率。
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 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 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 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
中共八大以后,中国共 产党的指导思想出现了“左” 倾错误,八大提出的路线和 许多正确的方针、意见没有 在实践中坚持下去。
2.实质: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3.成果:到1956年底,全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 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4.意义: 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 务,我国建立起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我国进入 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956年底 新中国成立时就建立了社会主义 制度。这种说法正确吗?
社 会 主 义 三 大 改 造
农村合作社 的成立
个体经济(私有制)——集体经济(公有制)
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手工业生产合 作社的成立
个体经济(私有制)——集体经济(公有制)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 社会主义改造
公私合营
私有经济——国有经济(公有制)
“一五”计划主要发展经济,是 工业化的起步;三大改造则是变革社 会生产关系,是为了解决社会主义经 济建设过程中的原料、劳动力、资金 等问题,即满足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正 常进行的需要而展开的。
4.主要成就: 到1957年底,“一五”计划的各项建设指标,一般 都大幅度超额完成,特别是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等喜报频 传。同时,以苏联援建的工业项目为中心,我国工业布 局得到改善。
图6-9 1952年 与1957 年我国 工农业 主要产 品产量
图6-10 “一五”时期建设成就示意图
5.意义: 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2)手工业:
在农业合作化的推动下,手工业合作化速度也大大加快。
(3)资本主义工商业:
是指企业的生产资料转归国 国家通过公私合营的方 家支配,资本家对企业的资 式,逐步对资本主义工商业 产按固定的利率领取定息。 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即有代价地把剥削阶级的生 产资料收归国有。(赎买)
图6-12 上海市信大祥绸布 店庆祝公私合营
中共八大的召开
1.时间: 1956年9月。
2.主要内容:
大会宣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正确 地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了党在 今后的根本任务。 3.意义: 中共八大确定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治路线为探 索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奠定了 社会主义建设良好的开端。
a.原因:土地改革完成后,农民分到了土地。但农民个 体经济分散、落后,很难发展大生产,农产品 无法满足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b.方式:政府引导农民参加农业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 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图6-11 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社员在劳动
农业合作化的完成,使农民彻底摆脱了小块土地私有 制的束缚,走上合作经济的发展道路,进入了建设社会主 义农村的历史时期。
三大改造
合作社
是劳动群众自愿联合起来进 1.内容: 行合作生产、合作经营的一种合 作组织形式。合作社按经营业务 的不同,可以分为生产合作社、 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消费合作社、供销合作社、信用 合作社等。按不同产业可以分为 (1)农业: 农民报名参加农业合作社 农业合作社、手工业合作社等。
你认为“一五”计划完成后,毛泽东曾感慨的问题解 决了吗?试举例说明。
解决了。如1956年7月,从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的总 装备线上开出了国产第一辆解放牌汽车;中国第一个飞 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
毛泽东感慨地说:“现在我们 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 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 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 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 造。”
4.以苏联援建的工业项目为中心,我国工业布局得到改善。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内容 对农业的 社会主义 改造 对手工业 的社会主 义改造 对资本主 义工商业 的社会主 义 改 造 原则 (方式) 自愿 形式 所有制形式的变化 意义
农业生 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产合作 (私有制)改造为集 体所有制 社 手工业 手工业者的生产资 生产合 料所有制(私有制) 改造为集体所有制 作社 民族资产阶级的生 全行业 产资料所有制(私 公私合 有制,存在剥削) 营 改造为全民所有制 (消灭了剥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