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海区域供冷单元设计技术导则

合集下载

前海区域供冷2单元设计技术导则2016.09.01[1]

前海区域供冷2单元设计技术导则2016.09.01[1]

深圳前海深港合作区二单元区域供冷设计技术导则2016年9月目录一、编制目的及依据 (1)二、项目概述 (2)三、区域供冷用户接入 (3)四、区域供冷技术要求 (5)五、自动控制及计量 (11)附件一编制说明 (14)(1)区域供冷用户接入 (14)(2)区域供冷技术要求 (15)一、编制目的及依据区域供冷系统是前海深港合作区二单元建设的一项基础设施,该系统向新区的各类建筑提供空调系统的冷源,向各单体设计单位提供统一的供冷冷源的参数、区域供冷系统与单体用户的联接方式、控制方式、调节方式、计量方式等。

为保障各用户的利益及各方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编制了本导则作为单体设计的设计依据。

本导则编制的依据如下:1. 《民用建筑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2012)2.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3.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广东省实施细则》(DBJ15-51-2007)4.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 (2009年版)5. 《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6.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暖通空调动力》7. 《前海深港合作区区域供冷规划布局和系统可行性研究报告》8. 《前海深港合作区区域集中供冷技术标准和设计导则》9. 《前海二单元区域集中供冷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10.其他与本工程有关的国家、地方规范、规程及标准二、项目概述为推进前海深港合作区的建设发展,保障区域供冷用户的设计工作顺利进行,特制定本技术导则供各用户设计时参照执行。

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是由“三区两带”的城市规划结构构建起来的,“三区”指的是桂湾片区、铲湾片区和妈湾片区,“两带”指的是滨海休闲带以及综合功能发展带。

由单元规划确定的单元开发用地规模大概为30-50万平方米,该规划共划定了22个开发单元。

每个开发单元均安排办公、商业、公寓等多种业态。

根据《前海综合规划》、《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综合规划图集》以及前期相关单位的可研资料,二开发单元的用地面积为42.1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为175万平方米,主要用地性质为商业性办公用地、服务业用地以及商业用地等。

前海区域供冷系统的设计施工实践PPT课件

前海区域供冷系统的设计施工实践PPT课件

.
7
一、前海区域集中供冷项目背景
2、前海总体规划
• 桂湾片区-- 商务中心片区 • 前湾片区-- 综合发展片区 • 妈湾片区-- 保税港片区 • 宝安中心区-- 宝安区的政治、
经济、文化、体育和信息中心 • 大铲港-- 综合物流服务区
.
8
一、前海区域集中供冷项目背景
2、前海总体规划
根据《前海合作区区域集中供冷 系统规划布局方案》,前海合作 区内12个开发单元纳入区域集中 供冷范围,需设置10个集中供冷 站。其中桂湾片区设置4个冷站, 冷站布局如图所示。
.
4
一、前海区域集中供冷项目背景
深圳
前海
1492公顷
规划范围
.
5
一、前海区域集中供冷项目背景
1、前言
前海地区地处珠江口东岸,深圳市蛇口半岛西部,毗邻香港,是珠三角 湾区穗\深\港发展主轴上的重要节点,在区域功能结构布局中具有战 略地位。根据《前海综合规划》,前海合作区将以人本、创新、生态 理念为指导,开创产城融合新模式,致力发展为滨水个性之城、紧凑 集约之城,产业活力之城与低碳生态之城。
负荷特性分析
➢ 典型设计日(工作日)逐时用冷需求
电价曲线
➢ 需要结合电价和负荷特性完善运行策略
.
14
二、前海2号区域集中供冷站项目
1、前海2号冷站介绍
冷站总建筑面积为8424平方米, 其中蓄冰池面积3784平方米,制 冷机房面积4640平方米。
冷却塔布置在裙楼顶,占地约 2500平方米。
冷站尖峰供冷能力为46000RT, 蓄冰量134400RT·h。
3、冷却塔设计
冷却塔景观设计
.
23
二、前海2号区域集中供冷站项目

前海 管理 导则

前海 管理 导则

前海管理导则1 前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已成为经济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中国“特殊经济区”之一,前海管理导则对于前海的稳定发展和提高国际化程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前海管理导则的历史:前海管理导则,是指定了前海管理政策、概念和规则的一份管理指导性文件。

前海管理导则的发行,是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正规化和法制建设的重要里程碑。

2012年,国务院公布《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发展规划纲要》,制定了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的总体规划,并明确了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的区位、空间布局、产业发展、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发展目标和任务。

2013年,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发布了《前海管理导则》,对于前海管理模式、产业结构的优化、经济转型升级等进行了详细阐述。

3 前海管理导则的理念:前海管理导则的理念,是以创新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以法治为基础,以内部体系为保障。

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依据导则和规划,通过制定区位、用地规划,在产业、税收、金融方面推行全方位的开放政策。

其中,前海管理导则的主要理念体现在三个方面:1)利用举措促进开放:秉承高效、简单的管理相对于复杂繁琐的管理有更好的办法获得经济成果的原则,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推行”一次性取得各种准入许可”,即贯彻了“最多跑一次”办事原则。

这样,企业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拿到准入许可,无需从跑多个政府部门到自助机,极大地简化了办事流程,也提高了办事效率。

2)围绕市场需求来布局: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按照市场需求特点,主动优化前海自贸区空间布局。

该区区域空间的划分以物流为主,紧扣产业、市场和企业发展,依照需求初始一些固定物流中心,同时,重点吸引工业产业集聚发展。

3)加强规范化管理: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坚持法治为基础的原则,建立健全规范化运作体系,推进全面,法制化的开放化措施。

前海将设立数字化、智慧化平台,搭建政府、企业、市场三者之间的桥梁,为企业提供服务的同时,也为管理措施的总会提供一个相对规范的操作基础。

前海合作区区域集中供冷项目4号供冷站(一期)动态冰蓄冷系统工程(二次公告)

前海合作区区域集中供冷项目4号供冷站(一期)动态冰蓄冷系统工程(二次公告)

前海合作区区域集中供冷项目4号供冷站(一期)动态冰蓄冷系统工程(二次公告)本次招标内容:本次招标的范围为4号供冷站(一期)动态冰蓄冷系统工程,包括但不限于动态冰蓄冷系统深化设计、设备和材料供货、工程施工及伴随服务。

主要招标范围如下:(1)深化设计范围:整个动态冰蓄冷系统深化设计,包括工艺系统深化设计、动态蓄冰槽防水保温深化设计、其他各专业深化设计,以及向其他相关单位提资等。

(2)设备和材料供货:动态冰蓄冷系统相关设备和材料供货(特别说明的除外,详2.2工程界面切分),包括但不限于双工况主机(配冷凝器在线清洗装置)、制冰机、冷却塔、水泵、阀门、管材、支吊架、防水保温材料、电气设备及电线电缆、自控元器件及控制线、桥架等。

(3)施工范围:动态冰蓄冷系统的施工(特别说明的除外,详2.2工程界面切分)、调试、竣工验收等,包括但不限于所属工艺设备和管道安装接驳,电气设备安装及线路接驳,给排水设备及管道接驳,自控系统安装并提供第三方接口,动态蓄冰槽防水保温施工,支吊架及管道保温施工、所属工艺设备基础施工等。

(4)其他伴随服务,包括但不限于专利申请、技术培训、质保期内维保服务、售后服务等。

计划总投资:0 万元工程地址:前海前湾片区04单元07街坊02地块项目现场的具体位置和周边环境:无计划开竣工日期:2020-12-30 00:00:00.0 至 2022-01-30 00:00:00.0拟采用评标方法:定性评审法拟采用定标方法:直接票决是否接受联合体投标:否投标文件递交地点:详见招标文件投标条件:投标申请人必须具备企业最低资质要求:无其他要求:1.投标人具备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建筑机电安装工程专业承包二级及以上或机电工程施工总承包三级及以上资质。

2.在招投标活动中因串通投标被暂停投标资格期间或涉嫌串通投标并正在接受主管部门调查的投标申请人不被接受。

3.项目经理资格要求:二级及以上注册建造师(机电工程)。

拟派项目经理(或建造师)最低资格等级:二级拟派项目经理(或建造师)专业:机电工程投标申请人应当具有的同类工程经验要求:无其他投标条件:投标申请人必须具备安全生产许可证;投标申请人项目经理必须具备安全生产考核合格证;今年以来,在招投标活动中有串通投标不良行为记录或涉嫌串通投标并正在接受主管部门调查的投标申请人不被接受;项目经理(建造师)或项目总监因不良行为红色警示等被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管理系统锁定的,不能参与本次招标工程的投标,否则不良后果由投标人自负;(非正式文本,仅供参考。

前海景观与绿化专项规划及设计导则

前海景观与绿化专项规划及设计导则

绿色复合廊道
ECO VALLEY 科技生态绿谷 兼具高新技术与生态创新的城市景观绿谷
绿色复合廊道
ECO VALLEY 科技生态绿谷
绿色复合廊道
ART GALLERY 艺术创意走廊 串联艺术展示、交易、创作、公共景观的文化产业带
商务区
景观道路空间、生态草沟
艺术文化带(艺术坡地、艺术文化广场等)
景观道路空间、生态草沟
合作,协调平衡城市管理者、开发商、公众的利益关系,鼓励全民参与,赢得城市建设管理者的支持,保
障项目的落实?
竞标概念规划
城市 城市公共空间面临的问题
缺乏宜人尺度
都市雨洪 迷失城市
标识性差 绿地稀少 景观破碎 缺少绿色福利 都市彷徨
归属感低
缺乏生活气息 夜晚死城
WHAT
For Qianhai By Landscape Architecture
门户滨水休闲带 中央公园游憩带
中央公园游憩带
门户滨水休闲带
绿色复合廊道
中央公园游憩带
绿色复合廊道
中央公园游憩带
绿色复合廊道
中央公园游憩带
绿色复合廊道
中央公园游憩带
绿色复合廊道
中央公园游憩带
绿色复合廊道
门户滨水休闲带
绿色复合廊道
五条通向海岸的主题景观带 MAIN AXIS 中央商务主轴——连接中心商务区、 前海枢纽与海滨公园,打造地标和门 户景观 WATER VALLEY 都市活力溪谷——以水为主题,贯穿 核心商务区到滨水社区,体现都市活 力 ECO VALLEY 科技生态绿谷——兼具高新技术与生 态创新的城市景观绿谷 ART GALLERY 艺术创意走廊——串联艺术展示、交 易、创作、公共景观的文化产业带 GREEN LIBRARY 主题花园长廊——可游、可憩、可闻、 可赏、可坐、可谈的特色主题植物公 园带。

深圳前海变电站与冷站联合建设布置方案探讨

深圳前海变电站与冷站联合建设布置方案探讨

深圳前海变电站与冷站联合建设布置方案探讨摘要:前海是深圳市重点开发区域,该区域国土面积小、开发强度大,实现土地资源综合利用显得尤其重要。

本文探索深圳前海变电站与冷站的技术差异,研究变电站与冷站联合建设布置方案的可行性,对推进前海土地集约利用,提升土地利用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变电站;冷站;合建布置方案1前言深圳前海土地资源紧缺、征地拆迁难、电力管廊资源紧张等多种因素影响,电力建设土地受限矛盾愈趋突出。

随着开发的深入和定型,用于电网建设的资源将进一步匮乏。

地面土地资源的日益紧张将导致地下空间的利用需求大幅度增加,除电力通道外还要综合考虑交通、水利、通信、天然气、供冷等方面的地下通道需求,需统一规划协调公共设施的建设需求。

为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前海合作区内土地的整体开发效率,提升城市品质,高效利用土地空间资源,充分发挥前海土地价值,有必要开展前海变电站和冷站合建的可行性研究。

变电站与冷站的合建,可以更加有利于土地集约利用,有利于为区域供冷系统(尤其是冰蓄冷)提供能源供应保障,节约通道资源,达成整个社会效益最大化的目标,是非常有意义的。

2变电站与冷站的技术差异2.1建筑功能与属性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第5.2.3条款的条文解释,独立建造的常规变电站建筑类别视为丙类工业厂房,而前海区域冷站一般依附于冷负荷中心的民用建筑(包括公共建筑和住宅等)联合建造,其建筑类别隶属民用建筑。

2.2建筑规模及布置前海片区标准布置的220/20kV附建式变电站基底面积约1650平米,总建筑面积约5800余平米,地下1层,地上3层,建筑总高度约25米。

前海区域冷站规模为2万RT~5.5万RT,建筑占地面积约为6000~9500平米,总建筑面积约7500~11500平米,建筑总高度约为15米,此外冷站的冷却塔占地面积约2500~4000平米;受土地制约的影响,根据市政规划要求,前海片区变电站除2座为独立站外,其余均为与民用建筑联合建设的附建式变电站。

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区域集中供冷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区域集中供冷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区域集中供冷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以下简称“合作区”)区域集中供冷管理,优化能源资源配置,提高供冷效率,促进可持续发展,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合作区范围内的区域集中供冷项目的规划、建设、管理和监督。

第三条区域集中供冷项目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合理配置资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第二章规划第四条合作区应根据区域发展需要和能源规划,制定区域集中供冷项目规划。

第五条区域集中供冷项目规划应连同配套设施纳入总体规划,明确供冷能力、冷却水来源、供冷管线布局等。

第六条区域集中供冷项目规划应充分考虑节能减排要求,采用高效节能技术和设备,提高供冷效率。

第三章建设第七条区域集中供冷项目建设应符合国家和地方建设工程规范,确保工程质量。

第八条区域集中供冷项目建设单位应依法办理项目审批手续,建设过程中应按照相关法规和技术标准进行施工,确保安全和环境保护。

第九条区域集中供冷项目建设单位应制定建设方案,明确工程进度、质量控制措施和安全保障措施。

第四章管理第十条区域集中供冷项目应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负责项目的运行和维护。

第十一条管理机构应制定运行管理规定,明确供冷设备的操作规程、安全管理要求和应急处理措施。

第十二条管理机构应建立供冷设备运行监测系统,定期进行设备巡检和维护,及时发现并处理故障。

第十三条区域集中供冷项目管理机构应与相关部门建立联动机制,共享信息,加强监管。

第五章监督第十四条合作区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区域集中供冷项目的监督检查,确保项目符合要求运行。

第十五条监督检查应包括对供冷设备的运行情况、能源利用情况和环境影响进行定期抽查。

第十六条对不符合要求的区域集中供冷项目,主管部门应当责令整改;对造成严重后果的,应按照法律法规进行处罚。

第六章法律责任第十七条违反本办法的规定,未经批准开展区域集中供冷项目建设的,由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建设,处以罚款。

前海区域供冷2单元设计技术导则2016.09.01[1]

前海区域供冷2单元设计技术导则2016.09.01[1]

深圳前海深港合作区二单元区域供冷设计技术导则2016年9月目录一、编制目的及依据 (1)二、项目概述 (2)三、区域供冷用户接入 (3)四、区域供冷技术要求 (5)五、自动控制及计量 (11)附件一编制说明 (14)(1)区域供冷用户接入 (14)(2)区域供冷技术要求 (15)一、编制目的及依据区域供冷系统是前海深港合作区二单元建设的一项基础设施,该系统向新区的各类建筑提供空调系统的冷源,向各单体设计单位提供统一的供冷冷源的参数、区域供冷系统与单体用户的联接方式、控制方式、调节方式、计量方式等。

为保障各用户的利益及各方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编制了本导则作为单体设计的设计依据。

本导则编制的依据如下:1. 《民用建筑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2012)2.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3.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广东省实施细则》(DBJ15-51-2007)4.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 (2009年版)5. 《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6.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暖通空调动力》7. 《前海深港合作区区域供冷规划布局和系统可行性研究报告》8. 《前海深港合作区区域集中供冷技术标准和设计导则》9. 《前海二单元区域集中供冷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10.其他与本工程有关的国家、地方规范、规程及标准二、项目概述为推进前海深港合作区的建设发展,保障区域供冷用户的设计工作顺利进行,特制定本技术导则供各用户设计时参照执行。

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是由“三区两带”的城市规划结构构建起来的,“三区”指的是桂湾片区、铲湾片区和妈湾片区,“两带”指的是滨海休闲带以及综合功能发展带。

由单元规划确定的单元开发用地规模大概为30-50万平方米,该规划共划定了22个开发单元。

每个开发单元均安排办公、商业、公寓等多种业态。

根据《前海综合规划》、《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综合规划图集》以及前期相关单位的可研资料,二开发单元的用地面积为42.1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为175万平方米,主要用地性质为商业性办公用地、服务业用地以及商业用地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圳前海深港合作区二单元区域供冷设计技术导则2016年9月目录一、编制目的及依据 (1)二、项目概述 (2)三、区域供冷用户接入 (3)四、区域供冷技术要求 (5)五、自动控制及计量 (11)附件一编制说明 (14)(1)区域供冷用户接入 (14)(2)区域供冷技术要求 (15)一、编制目的及依据区域供冷系统是前海深港合作区二单元建设的一项基础设施,该系统向新区的各类建筑提供空调系统的冷源,向各单体设计单位提供统一的供冷冷源的参数、区域供冷系统与单体用户的联接方式、控制方式、调节方式、计量方式等。

为保障各用户的利益及各方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编制了本导则作为单体设计的设计依据。

本导则编制的依据如下:1. 《民用建筑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2012)2.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3.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广东省实施细则》(DBJ15-51-2007)4.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 (2009年版)5. 《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6.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暖通空调动力》7. 《前海深港合作区区域供冷规划布局和系统可行性研究报告》8. 《前海深港合作区区域集中供冷技术标准和设计导则》9. 《前海二单元区域集中供冷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10.其他与本工程有关的国家、地方规范、规程及标准二、项目概述为推进前海深港合作区的建设发展,保障区域供冷用户的设计工作顺利进行,特制定本技术导则供各用户设计时参照执行。

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是由“三区两带”的城市规划结构构建起来的,“三区”指的是桂湾片区、铲湾片区和妈湾片区,“两带”指的是滨海休闲带以及综合功能发展带。

由单元规划确定的单元开发用地规模大概为30-50万平方米,该规划共划定了22个开发单元。

每个开发单元均安排办公、商业、公寓等多种业态。

根据《前海综合规划》、《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综合规划图集》以及前期相关单位的可研资料,二开发单元的用地面积为42.1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为175万平方米,主要用地性质为商业性办公用地、服务业用地以及商业用地等。

二单元内主要建筑功能类型为办公、商业、酒店、商务公寓等。

五开发单元用地面积为56.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141.2万平方米,主要用地性质为居住用地。

五单元内主要建筑功能类型为办公、商业、居住。

三、区域供冷用户接入1. 在本区域内规划有区域集中供冷系统的新建、改建、扩建项目,除住宅之外的项目均应当采用区域集中供冷系统提供的冷冻水作为空调冷源,主管部门应当在新建、改建、扩建项目的项目立项或其他法定文件中明确采用区域集中供冷。

2. 用冷建筑有特别用冷需求而区域集中供冷系统无法满足时,开发建设单位须报经主管部门同意,方可不使用区域集中供冷系统。

3. 区域供冷用户需提供其项目情况及冷需求,并按区域供冷用户空调参数统计表(表1)格式提供给区域供冷的运营单位。

区域供冷用户空调参数统计表(表1)4. 供冷单位负责用冷建筑换热设施的投资与建设,并负责供冷设施(用冷建筑用地红线内的供冷管道除外)的维护与管理。

用冷建筑用地红线内至换热间内1米的供冷管道由用冷建筑开发建设单位负责投资与建设。

用户负责用冷建筑用地红线内供冷管道、用户接入间、换热设备用房及配套的电源、水源等的维护与管理,并为供冷单位维护、管理供冷计量装置和用冷建筑换热设施,检查和监督用冷建筑用地红线内供冷管道的维护管理情况提供便利。

用户接入间及换热间内一次侧阀门由供冷单位提供,用户负责安装。

5. 区域供冷系统与用户设计界面以用户用地红线为分界,用户用地红线内冷冻水管网、接入系统、控制系统等由用户参照本导则自行设计,并应提交其设计说明、各接点冷负荷需求、各接入点坐标及绝对标高、系统图、平剖面图、设备数量及参数等供冷运营公司审核。

6. 区域供冷原则上为每一个用户提供一个接入口。

一个接入口用冷量大于15000kW或项目分期建设时,可配合用户需求协商增加供冷接入口。

7. 用户需提供地块红线内雨水、污水、消防、电力等管线综合平面及电子文件,并与冷水管网平面设计协调。

8. 若因条件限制必须在用户用地范围内设置检查井时,用户应予以解决。

四、区域供冷技术要求1. 区域供冷系统的冷水管网与用户内部的冷水管网以换热器隔开。

用户换热间是区域供冷系统与各个单体建筑的连接点,换热间的设计、设备选型及控制技术影响到整个区域供冷系统的管网水力工况。

2. 一个用户原则上提供一个接口与区域供冷管网连接,用户供冷面积超过20万平方米或特殊情况需增加接口时,应与区域供冷建设方协调确定。

3. 管网的水力工况和系统的供回水温差直接影响区域供冷系统的稳定性和经济性。

本项目采用供回水大温差设计,用户换热间的设计、设备选型及控制技术如不合理系统的大温差设计将无法保证,为供需双方的利益,提出如下基本的原则:1)用户的总设计冷负荷应满足国家和深圳的有关现行节能规范,并经施工图审查单位的确认。

若区域供冷系统的建设单位对冷负荷的需求存疑,应由双方协商确认;2)换热器的装机容量应根据计算的空调系统冷负荷值直接选定,所选择的换热器总装机容量与计算冷负荷的比值不得超过1.1;3)换热间的换热设备的台数及选型应能满足全年负荷的调节要求,一般应设三台或以上换热设备。

在一台设备检修时,可以保障用户的基本负荷需求,不应设置备用的换热器;4)用户换热器选型应提交区域供冷建设单位审核;5)建议用户侧换热器与空调水泵一一对应。

用户侧冷冻水应为变流量运行,用户侧的调节应以保证系统的回水温度满足区域供冷系统设计要求为运行控制目标。

4. 换热器承压应≥1.0MPa,不宜采用整体式板换机组。

5. 区域供冷至用户换热间冷冻水设计供回水温度为3/12℃,提供全年运行不高于5℃的供水温度。

用户侧冷冻水与区域供冷冷冻水以换热器相隔的回水温度应≥13℃。

6. 区域供冷用户应独立设置专用的计量间,用于安装总关闭阀门、计量装置、水力平衡控制阀门等。

计量间位置应临近市政供冷管网,贴近用户用地红线或地下室侧壁。

从地下室侧壁接入时需由用户负责预埋套管。

7. 区域供冷用户应独立设置专用换热间,用于安装区域供冷换热器及配套控制阀门等。

区域供冷换热器应设于用户首层或地下室,宜尽量靠近设置,尽量减少接入管阻力。

8. 计量间及换热间内应预留区域供冷计量、控制、维修等使用的配电箱(用于计量、控制的配电箱应采用双电源供电,进线采用40A/4P的CB 级双电源开关,出线采用2x20A/1P和2x20A/3P微断开关)。

9. 换热间应就地设置等电位端子箱,等电位端子箱上端与建筑物基础接地网连接,下端与电磁流量计、入户管道等换热间内的金属物体连接,接地线建议采用-40x4热镀锌扁钢或不小于16mm2的铜导线。

10. 计量间及换热间选址应便于设备运输及人员进出,空间应满足换热器及阀门管件安装、维护、清洗、更换等操作要求。

预留不小于DN40自来水接口,预留排水地漏或集水井。

11. 用户侧需按区域供冷接入系统图(图1)进行接入系统的设计与控制。

12. 区域供冷管网采用直埋敷设时,管材采用预制发泡聚氨酯保温钢管,带高密度聚乙烯保护壳,除接口处外不得现场发泡。

室外直埋冷冻水管埋深要求为管顶至地面≥1000mm。

管材技术参数不应低于以下要求:1) DN<400的管道采用无缝钢管,DN≥400采用螺旋焊钢管。

2) 各管径壁厚要求如下:3) 保温层技术参数如下:保温层采用发泡聚氨酯材料;发泡聚氨酯保温层厚度≥50mm;保温层热阻≤0.033W/mK;保温层密度≥60 kg/m3;保温层吸水率≤10%;4) 保护层技术参数如下:保护层采用高密度聚乙烯外保护壳密度≥940 kg/m3;5) 保护层厚度要求如下表高密度聚乙烯保护层厚度表6) 管道连接室外冷冻水管采用焊接方式连接,焊接部位应采用发泡聚氨酯或现场发泡保温,并设保护壳,且其接合应为不透水连接。

7) 预制保温管表面应以白色油漆作出“供水”、“回水”及流向标记。

8) 管道弯头可采用焊接或热弯弯头,弯曲半径为1.5D。

9) 管网温升要求每1000米温升不得大于0.1℃。

13. 区域供冷管网的最不利用户的预留资用压头为120kPa(以用地红线计算),供冷单位在用户总管上安装水力平衡阀门,以满足用户的冷量需求,用户换热器之间水力平衡需用冷单位加以考虑。

若有特殊要求由用户与区域供冷建设单位另行协商确定。

14. 区域供冷用户总管是指用户用地红线至换热间区域供冷管道,各换热间分支管是指换热间至各换热器分支三通的区域供冷管道,各换热器支管是指至换热间内接各换热器的分支三通至换热器法兰的区域供冷管道。

图1 区域供冷接入系统图区域供冷用户接管阀门管件说明:五、自动控制及计量1. 用户板换间区域供冷侧自控应参照板换间控制原理图(图2)设计:图2 换热间控制原理图 换热间控制器外部线路表DI 用户冷冻水泵启停信号电动调节阀状态信号AI AO 电动调节阀控制信号AI 用户总管回水压力检测信号AI 代号状态用 途L J K AIDC B A 用 途E F G H代号I 状态AI 备 注AI AI M 换热间分支管冷量检测信号AI换热器支管供水压力信号N 用户总管供水压力检测信号备 注用户侧供水温度信号AI AI 用户侧回水温度信号换热器支管供水温度信号换热器支管回水压力信号换热器支管回水温度信号AI 换热器支管过滤器前后压差信号O PAI接入总管过滤器前后压差信号2. 区域供冷用户板换间控制设备说明:3. 其中上述表格中每套冷量表包含1对温度传感器、1套流量计以及1台计算仪,温度传感器即为表中总管供回水温度计量,流量计即为阀门管件说明中的冷量计,要求按成套整定精度供货,采用Modbus协议直接入现场控制器;4. 在每个用户计量间及板换间设置一套现场控制箱,由能源公司根据用户换热间设备配套提供,从而实现板换间的供冷运行监测及用冷计量等;则要求用户根据需求提供如下配合:1) 区域供冷用户需提供用户侧水泵运行状态干接点信号接入现场控制器,若泵的设置不满足本导则区域供冷技术要求第4条,即用户侧换热器与空调水泵未一一对应,则板换二次侧供水管上安装流量开关(由用冷单位投资建设),需提供流量开关的干接点信号接入现场控制器。

2) 各换热器二次(用户)侧供回水温度信号,接入现场控制器;3) 当用户有多个板换间时,各板换间及板换间与计量间的距离不应超过200m。

4) 区域供冷用户需提供现场控制器现场取电电源,供电等级与板换间水泵一致,应为双电源回路供电或UPS供电;5) 双方共同协商确定控制器的安装位置,具体尺寸,由供冷单位供货单位提供;6) 现场传感器到冷站控制器的接线由用冷单位负责,供冷单位需提供线缆规格要求,线缆两端需有永久性的线号标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