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悖论在中国的应用
三元悖论对我国政策的启示

三元悖论对我国政策的启示
三元悖论指的是在多元目标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冲突,追求一个目标往往会牺牲另一个目标。
这一悖论对我国政策有以下几点启示:
1. 立足本土实际:我国政策制定应根据国情和民生需求,避免盲目模仿他国模式。
在解决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环境保护等问题时,要考虑到多元目标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权衡各方利益,寻求最优解。
2. 统筹协调:政策制定需要整体思考和全局观察,不能片面追求某一目标而忽视其他目标的重要性。
政策制定者应积极寻求多重目标之间的平衡,通过综合考虑,实现各方面的发展和进步。
3. 循序渐进:在面临多元目标冲突时,政策制定者可以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实现各项目标。
通过分阶段、分步骤地推进政策,可以更好地平衡各方面的利益,减少可能造成的冲突和矛盾。
4. 加强信息收集和研究:政策制定需要基于充分的信息和研究成果。
政策制定者应加强与学术界、专业机构等的合作,开展科学研究,提供更多的数据和分析结果,以支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总之,三元悖论提醒我们,在政策制定中应全面考虑多元目标
之间的关系与矛盾,寻求最优解,同时加强信息收集和研究,以科学决策为基础,推动我国政策的发展和进步。
三元悖论的灰色地带

经济学中有一条著名的三元悖论,即固定汇率体系、独立的货币政策与资本项目可兑换三者不可得兼,选取其中两项必然要牺牲第三者。
比如欧美主要国家资本项目开放,要维护独立货币政策的同时通常选取浮动汇率机制。
另一个例子是香港,资本项目开放,采取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体系,但是放弃了独立的货币政策。
中国目前处于三元悖论的窘境。
从严格意义上讲,中国处于三元悖论的灰色地带。
首先,中国采取的是管理浮动汇率机制,但人民币一直对美元维持超高的稳定性,因此实质上是一种类似固定汇率机制的安排。
其次,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并不可自由兑换,但是最近几年,资本项目开放的力度加大,资本通过虚假贸易或其他渠道跨境流动也有相当的规模,实质上处于半开放的状态。
这对央行执行独立的货币政策往往带来很大的干扰。
这种灰色三元现象带来的问题日益突出。
在当前宏观经济再平衡的过程中,经济处于一个下行的通道,尤其传统制造业面临的压力尤其突出,非金融部门(尤其是企业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债务水平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后迅速攀升,同时通胀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ppi通缩已快接近四年)。
这需要货币政策进行逆周期的调整适当宽松,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
但是,由于对美元相对僵硬的汇率体系以及市场上较强的人民币贬值预期,进一步降息可能会造成进一步的资本外流和加大人民币贬值的压力。
在美联储率先进入加息周期的情况下,货币政策调整的空间受到很大限制。
中国传统货币政策的操作框架也受到最近加速的金融改革所带来的影响。
今年10月,央行宣布取消存款利率的上限管制,历经20多年的利率自由化终于告成。
这意味着,以往以央行调整存贷款基准利率的货币政策操作在未来的传导效应将逐步减弱。
新的货币传导机制究竟是什么,是央行在下一步应该着手解决的重点课题。
一个共识是,央行应该建立以市场化利率为基础的利率政策框架,也就是央行通过新的政策工具来影响货币市场的利率,再通过市场收益率曲线传导到中长期债券利率以及银行的借贷利率。
论三元悖论与中国经济

论三元悖论与中国经济三元悖论也称“不可能三角形”,是指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不可能同时实现货币政策独立性、汇率稳定以及资本自由流动三个经济目标,而只能实现其中的两种组合。
本文将结合中国的经济状况和政策来进一步对三元悖论进行分析探讨。
标签:三元悖论;米德冲突;中国经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米尔顿·弗里德曼(mihonfriedman)首次对固定汇率制提出异议。
1950年他在《浮动汇率论》中指出了固定汇率制的局限性,并提出只有实行浮动汇率制才能更好地调节国际收支平衡。
随后,1951年詹姆斯·米德在《国际政策理论》第一卷《国际收支》中讲到固定汇率制和资本自由流动是矛盾的。
他认为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单独使用支出调整政策或支出转化政策而同时追求内、外均衡两种目标的实现是冲突的,在经济学上被称为“米德冲突”。
这为之后提出的“三元悖论”奠定了基础。
克鲁格曼指出只有实行浮动汇率制才能保持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以及资本的自由流动,这是因为当资本完全流动时国际收支状况就会受到影响,如果货币当局不干预,那么汇率就会出现波动;而要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固定汇率制,就必须实行资本管制,无法让资本完全流动;当资本自由流动时,要实行固定汇率制就无法保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任何一个开放的经济体都会面临货币政策独立性、固定汇率制度、资本自由流动着三个目标同时实现的难题,,而“三元悖论”理论的研究并不是说只要牺牲其中一个目标就能使另外两个目标得以完美实现,它只是为此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和借鉴。
在中国,为实现固定汇率制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两大目标,放弃了资本完全流动而实行了资本管制;在英国和美国,为实现资本自由流动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放弃了固定汇率制而实行浮动汇率制;在中国香港,为实现汇率的稳定性和资本自由流动,丧失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而与此同时,资本项目的逐渐开放也是大势所趋,因此,发展中国家就要对钉住汇率制加以调整,实行更为灵活的汇率制度。
三元悖论与我国的货币政策

一、 资本自由流动、 货币政策的自主有效 性、 汇率稳定的内在矛盾
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是: “ 保持货币币 值 稳 定 , 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 实现这一目标, 需以货币供 给量为中介目标, 利率为主要的操作目标。 首先,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的货币供给量 ( &’() ( 其中, !"#$%#$ !" 为货币供给总量, $ 为货 币乘数, %为 基 础 货 币 , &为 国 内 经 济 发 展 所 决 定 的 基础货币量, (为 国 际 储 备 变 动 所 决 定 的 基 础 货 币 量) , 在货币乘数稳定不变的条件下, 货币 供 给 量 的 增减变化主要取决于 & 和 ( 。国际储备的增减变化, 缘于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上的买入与卖出,中央银 行何时在外汇市场上买入外汇或卖出外汇?以多大 规模买入或卖出? 在浮动汇率条件下, 取决于国内经 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对货币供给需求的增减情况, 在固定汇率条件下,取决于外汇市场上汇率预期变 化的情况。也就是说, 在浮动汇率条件下, 中央银行 买卖外汇成为调控本国货币供给量的主要工具之 一, 在固定汇率条件下, 成为维持汇率稳定的必要手
!"
广西金融研究
!""#$!
银行 实务
! 支出业务处理流程
按照不同的支付主体, 对应不同类型的支出, 分 别实行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 财政直接支付。 由财政部门开具支付令, 通过国 库单一账户体系,直接将财政资金支付到收款人 ( 商品和劳务供应者) 或用款单位账户。 财政授权支付。 预算单位根据财政授权, 自行开 具支付令,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将资金支付到收 款人账户。实行财政授权支付的支出包括未实行财 政直接支付的购买支出和零星支出。
“三元悖论”视角下的中国汇率制度选择

“三元悖论”视角下的中国汇率制度选择[摘要]“三元悖论”作为经典的金融理论之一,反映了开放经济条件下汇率稳定性、资本自由流动性和货币政策独立性三者不可兼得的矛盾。
在全球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大背景下,各国汇率制度的改革是货币政策得到独立性的必由之路。
本文基于“三元悖论”的视角,分析了我国汇率制度情况及金融整体发展状况,并且对未来我国汇率制度的调整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 三元悖论汇率制度政策选择困难建议[正文]一.“三元悖论”理论(一)理论简述蒙代尔-弗莱明模型深入探讨了固定汇率或浮动汇率制度下一国的货币政策独立性问题,以此为基础,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进一步提出了著名的“三元悖论”,他认为资本自由流动、固定汇率制和货币政策独立性构成了三极,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完好的兼顾到三方目标[1](图1)。
(图1)如图1所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分别代表货币政策独立性、汇率稳定和资本自由流动,三条边分别代表三个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即三个顶点)的对立面,依据该理论,一国只能实现三角形中其中一条边上的三个目标:如一国若选择了货币政策独立和资本自由流动,则必然要放弃汇率的稳定;同理,当一国选择了货币政策独立和汇率稳定目标,必然要实行资本管制。
“三元悖论”最大的意义在于为各国的汇率制度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但是该理论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其中最突出的缺陷在于角点解假设过于严格。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该理论只给人们展示了三个宏观经济目标完全实现的情况,如货币政策完全独立,汇率完全固定或资本完全自由流动,却没有告诉人们如果各个政策目标实现不完全会是怎样的情况;其二,该理论假定“三元”之间的相互影响是完全的且无溢出效应,忽略了其它因素对“三元”的作用,如影响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因素很多,不仅仅是资本自由流动。
(二)理论研究发展历程及现实政策含义早在1930年,凯恩斯就指出,固定汇率制度和资本流动会限制一国货币政策的有效发挥[2]。
而米德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二元冲突”揭示了在货币政策有效前提下固定汇率制和资本自由流动之间的冲突。
从“三元悖论”谈我国人民币汇率制度选择

从“三元悖论”谈我国人民币汇率制度选择西方经济学家在对开放经济的研究中发现,在资本的完全流动条件下,一国的汇率稳定与其货币当局的货币政策独立性将出现明显的冲突。
保罗·克鲁格曼提出了著名的“三元悖论”认为,固定汇率制度、资本自由流动、货币政策独立性是三个不可调和的目标,各国只能实现这三个目标中的两个。
如果把“三元悖论”用到我国,那么“三元悖论”告诉我们:如果把我国中央银行独立的货币政策视为我国的内部均衡目标、把我国人民币汇率水平的稳定视为外部均衡目标,一旦我国国际资金流动不稳定情况发生,我国将难以实现内外均衡的同时实现。
然而,这个经典的“三元悖论”并不能保证:在我国资本与金融账户完全开放后国际资本的完全自由流动以及在浮动的人民币汇率政策情况下我国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自主一定能够实现。
本文下面将分别用Mendel-Fleming-Dormbusch模型和存在货币替代的情况来具体说明。
并得出结论:我国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选择不能以我国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自主作为主要依据,在浮动汇率制下,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同样会受到一定的制约。
因此,不能用它来决定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选择。
一、Mendel-Fleming-Dornbusch模型模型假定:1、在我国资本与金融账户完全开放的情况下,国际资本完全自由流动;2、我国人民币当前的汇率水平可变,人民币汇率实行浮动汇率制;3、我国公众具有理性的预期;4、国内外生产部门对价格变动的反应滞后,即国内外产品价格变化缓慢;我国货币市场对价格的变动反应迅速,即我国资本市场对利率变化的反应较为迅速。
模型表达式:y=h×(s+p+p*)+j×y-f×i+g(1)m=k×y-l×i(2)h×(s+p+p*)-r×y+n×(i-i*)=0(3)其中:y代表国民收入;h代表经常项目差额对我国人民币真实汇率的反应敏感程度;s代表当前汇率(用直接标价法表示);p代表我国商品价格,p*代表国外商品价格(s、p、p*均为对数形式,s+p+p*表示单位国外商品所换取的本国商品数量,即真实汇率的对数式);j代表边际消费倾向与边际进出倾向之差;f代表利率对投资的反应敏感系数;g代表政府支出;m代表我国国内的货币需求量;k代表货币需求量对收入的反应敏感系数;l代表货币需求量对利率的反应敏感系数;r代表我国边际进出口倾向,并假设为正,这在marshell-lerner条件成立的情况下可以成立。
基于“三元悖论”的中国抉择

基于“三元悖论”的中国抉择作者:夏晗来源:《时代金融》2016年第27期【摘要】本文通过简要阐述克鲁格曼的“开放经济三难选择”原理,总结资本流动性、货币政策有效性和汇率稳定性三大金融目标的政策选择空间,结合中国经济现状,基于“三元悖论”理论分析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抉择问题。
【关键词】三元悖论米德冲突中国经济全球化浪潮使当今各国都处于开放经济形态中,而各国经济也都面临着来自内外严峻的均衡考验。
一方面,内部要实现经济增长稳、通货膨胀低、就业率大这三大目标;另一方面,外部又要寻求国际收支平衡。
米尔顿·弗里德曼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首次就固定汇率制提出了异议。
在《浮动汇率论》一书中,他指出了固定汇率制的局限性,并认为只有实行浮动汇率制,国际收支平衡才能更好调节。
后来在1951年,詹姆斯·米德又在著作《国际政策理论》的《国际收支》章节中提到资本自由流动与固定汇率制之间的矛盾性。
詹姆斯认为在开放经济环境下,意图同时达到内、外均衡两种目标,实行支出转化政策和支出调整政策是相互冲突的,这就是经济学中著名的“米德冲突”。
基于此观点,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则认为:一个国家是不可能同时达到货币政策独立性、资本自由流动及汇率稳定性这三大金融目标的,最多只能同时达成其中两个目标,这便是克鲁格曼的“三元悖论”理论。
在这三大金融目标中,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一国通过实行稳定宏观政策达到货币反周期的调节机制,本文中这主要是在货币政策影响产出和就业的效力;汇率的稳定性实现一国汇率免受货币危机、投机性等冲击,能够保持汇率稳定;资本的自由流动则是指短期资本不受限制自由流动。
从“三元悖论”理论可得出,要实现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资本的自由流动,就必须以牺牲汇率稳定性为代价,实行浮动汇率制。
因为在资本完全流动前提下,资金在国内外的流动将影响国际收支平衡,若一国货币当局不进行货币干预,保持货币政策独立性,随着资金供求的变化必然会导致本币汇率频繁波动。
三元悖论下中国的政策选择

三元悖论下中国的政策选择【摘要】在三元悖论下,中国面临着平衡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处理社会公平与经济效率、以及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困境。
为了解决这一挑战,中国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选择。
中国需要平衡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发展。
处理社会公平与经济效率的关系,保障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应对全球化中的三元悖论,制定开放包容的对外政策。
面对挑战,中国政策选择面临着很多困难,但也有着巨大机遇。
展望未来,中国应积极应对三元悖论,推动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双赢。
这不仅是中国的责任,也是全球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三元悖论、政策选择、经济增长、环境保护、社会公平、经济效率、全球化、挑战、可持续发展、未来政策路径。
1. 引言1.1 三元悖论下中国的政策选择在这种背景下,中国政府需要认真思考如何在三元悖论的困境中找到一条合适的路径。
在政策选择上,中国可以尝试平衡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处理社会公平与经济效率之间的矛盾,以及应对全球化带来的三元悖论挑战。
这些政策选择不仅对中国的发展道路有着重要影响,也对全球可持续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三元悖论下中国的政策选择,将是中国在未来发展中面临的重要挑战和考验。
2. 正文2.1 三元悖论的概念及含义三元悖论是指经济增长、社会公平和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的矛盾和冲突关系。
这三个方面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往往难以完美兼顾。
经济增长通常需要牺牲环境保护,而实现社会公平可能会对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造成负面影响。
三元悖论的出现使得决策者面临极大挑战,需要在三者之间寻找平衡点,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元悖论的概念提醒我们,在经济、社会和环境多元发展的过程中,不能只关注某一方面的利益,而是要综合考虑各个因素的影响和平衡。
只有在平衡经济增长、社会公平和环境保护的前提下,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三元悖论的出现也反映了发展中的中国面临的挑战,需要更加注重协调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同发展。
理解和应对三元悖论对于中国的政策选择至关重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宁波大学考核答题纸
(20 15 —20 16 学年第2 学期)
课号:012A03AG1 课程名称:国际金融改卷教师:
学号:146330201 姓名:徐美娟得分:
三元悖论在中国的应用
三元悖论(The Impossible Trinity),也称三难选择,最初由罗伯特•蒙代尔(Robert Mundell)在上世纪60年代末提出,这个悖论与追求互不相容的目标有关。
简单来说,无法同时追求独立货币政策、固定汇率和资本自由流动这三个目标,只能在三个目标中选择两个。
中国有固定但可调整的汇率,想要保持货币政策独立,还承诺放开资本账户。
这三样里面肯定得舍弃一样,尤其是考虑到中国政府不得不将注意力放在贷款的快速增长上——今年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规模再次飙升。
但中国看来只是实现了一条,汇率的稳定性,并且实现了1/2的资本流动(经常性项目),并且在加入WTO后,按照先利率后汇率的原则,资本项目的流动也将会慢慢放开,所以中国今后的目标将是牺牲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当然,也许实现1/5的货币政策;4/5的资本完全流动)。
这也是由中国稳定增长的需要确定的。
所以通货膨胀不可避免。
通货膨胀根本上是货币太多造成的。
经济的发展是由消费、投资和出口决定的。
为了社会稳定,国家必须保持8%左右的GDP增长率(经济学家们说,GDP增长率简直就是中国经济机器的润滑油,一慢下来毛病就全出来了:对财政来说,GDP一掉,财政收入加倍掉,就揭不开锅;对银行来说,GDP一掉,存款往下掉,坏账往上冲,就可能出现支付困难:对企业来说,GDP一掉,三角债立刻膨胀;对就业来说,GDP一掉,就意味着数百万工人
下岗。
”),当然了8%没有验证过(也不敢验证),随着效率的提高,损耗的下降,稳定增长率也许可以慢慢往下降低。
中国很快就将被迫在人民币和资本管理制度中二选一。
如果中国坚持放开资本账户,它将不得不允许人民币急剧贬值或者自由浮动。
小幅贬值对抵消中国薪资涨幅将起不到多少作用,同时还会助长外界对人民币进一步贬值的预期。
而大幅贬值(比如贬值40%或更多)在政治上将是危险的,并且与经济再平衡相冲突。
如果中国选择保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它将很可能不得不对外币业务进行更严格的管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数据显示,约80%的外币业务实现了完全或者部分可兑换。
最近几周,中国加强资本管制的倾向非常明显。
外汇业务管制已经收紧。
银行在外汇交易方面面临新的限制;资金出境业务受到更仔细的检阅——有时候甚至像是受到惩罚。
迫在眉睫的问题是中国外汇储备的持续下降——已从2014年3.9万亿美元的峰值下降至3.2万亿美元。
今年1月,外储规模下降了近1000亿美元。
中国外储规模仍然是IMF审慎基准建议的两倍,但如果在没有更为灵活的人民币汇率机制的情况下继续放开资本账户,情况就变了。
在那种情况下,如果资本持续外流,可能在6到12个月后,中国的外汇储备就不足以防止人民币汇率发生危机了。
外储在2008年相当于货币存量的30%,现在的比例仅是当时的一半。
新发货币和新增信贷将让外储难以抵御随机的大规模资本外流。
除海外直接投资和贸易融资之外,资本还在因为各种原因、以各种有时很有创意的方式流出中国。
主要的原因有过度新增信贷、国内投资回报和利润低下、债务和通缩不断加剧的影响以及预
期货币政策会更加宽松等,这些原因都常常被怀疑导致了资本外流。
去年人民币来了场小规模贬值,同时人民币汇率已改为参考13种货币组成的货币篮子,给人以人民币可能会与美元脱钩的感觉,这种感觉可能也削弱了市场对人民币的信心。
西方经济学界承认中国的“三元悖论”,但坚持认为开放、更为自由的市场以及放开资本管制是前进方向。
多家对冲基金据说已经基于人民币会贬值的判断建立了头寸。
然而,这些观点的核心是消除对市场的直接干预以及对监管和所有权政策做出重大调整,它们在华盛顿或伦敦更容易被普遍接受,在北京则比较困难。
在中国改革兴趣下降之际,情况更是如此。
西方的这些观点被视为是要引导中国放弃中共至上,改为国际和私人市场至上。
中共存在的目的就是掌权和施加控制。
如果国际市场和改革被视为一种威胁,中国本能地就会施加控制、搁置或逆转改革。
人民币会怎样,可以先不去管它。
在三架马车中消费政府不能控制,投资已经运用的到极限了,出口一直是中国的强项(劳动力成本低),但是大量的美元流入却不能用,也不能卖给银行(因为商业银行手上都是外币),所以中国就出了结售汇制度,中央银行代表收购各个企业中的外币,但是付出的代价是要有的,就是印刷钞票(也就是投放到流动领域的钱多了),而收过来的外币,变成了国家的外汇储备。
也许有人会觉得RMB升值就好了,但是RMB又必须被低估,因为一旦RMB升值,那么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下降,企业效益不好,经济就达不到稳定增长的目标。
所以国家出口顺差会存在,国家外汇储备也会增加,随之而来的,就是央行必须不停的印刷钞票,那么央行就根本没有权利去制定
独立的货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