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让梨的故事
孔融让梨的民间故事

孔融让梨的民间故事 孔融让梨这个故事我们从⼩就听到⼤了。
关于孔融让梨的故事也⼀直在教导我们要懂得谦让。
那么我们就来看看孔融让梨的故事怎样的。
孔融让梨 孔融,字⽂举,东汉时期⼭东曲⾩⼈,是孔⼦的第⼆⼗世孙,他是泰⼭都尉孔宙的第⼆个⼉⼦。
孔融四岁的时候,某年某⽉,正好是他祖⽗六⼗⼤寿,来客很多。
有⼀盘⾹梨,放在寿台上⾯,母亲叫孔融把它分了。
于是孔融就按长幼次序来分,每个⼈都分到了⽐⾃⼰⼤的⼀份,唯独给⾃⼰的那⼀个是最⼩的。
⽗亲奇怪地问他:"别⼈都分到⼤的梨⼦,你⾃⼰却分到⼩的,为什么呢?'孔融从容答道:"树有⾼的和低的,⼈有⽼的和⼩的,尊敬⽼⼈敬得长辈,是做⼈的道理!"⽗亲很是⾼兴。
孔融⼩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妙答,⼤家都夸他是神童。
4岁时,他就能背诵许多诗词,并且还懂得礼节,⽗母亲⾮常喜爱他。
⼀天,⽗亲的朋友带了⼀筐梨⼦,给孔融兄弟们吃。
⽗亲叫孔融分梨,孔融挑了个最⼩的梨⼦,其余按照长幼顺序分给兄弟。
孔融说:"我年纪⼩,应该吃⼩的梨,⼤梨该给哥哥们。
"⽗亲听后⼗分惊喜,⼜问:"那弟弟也⽐你⼩啊?" 孔融说:"因为弟弟⽐我⼩,所以我也应该让着他。
"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汉朝。
⼩孔融也成了许多⽗母教育⼦⼥的好榜样! ⼈物简介 孔融(153年-208年9⽉26⽇),字⽂举。
鲁国(治今⼭东曲⾩)⼈。
东汉末年⽂学家,“ 建安七⼦”之⼀,家学渊源,是孔⼦的⼆⼗世孙,泰⼭都尉孔宙之⼦。
少有异才,勤奋好学,与平原陶丘洪、陈留边让并称俊秀 。
汉献帝即位后任北军中侯、虎贲中郎将、北海相,时称孔北海。
在任六年,修城⾢,⽴学校,举贤才,表儒术,经刘备表荐兼领青州刺史。
建安元年(196年),袁谭攻北海,孔融与其激战数⽉,最终败逃⼭东。
不久,被朝廷征为将作⼤匠,迁少府,⼜任太中⼤夫。
性好宾客,喜抨议时政,⾔辞激烈,后因触怒曹操⽽为其所杀。
孔融让梨是什么故事

孔融让梨是什么故事孔融让梨,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故事之一,也是中国传统美德故事中的经典之作。
这个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主要讲述了孔融在与曹操的交往中,以及他让梨的故事。
这个故事传承了中国古代的仁义道德观念,被后人传颂不衰。
故事的背景是在东汉末年,当时天下大乱,战乱不断,百姓生活困苦。
曹操是当时的一方诸侯,他威震中原,势力强大。
而孔融则是当时的名士,以文学才华和高尚品德著称。
他与曹操有过一段交往,而这段交往中的一件小事,却成为了后人传颂的美德故事。
故事的情节是这样的,有一天,孔融与曹操一起吃饭,当时的菜肴中有一盘梨,曹操一眼看中了梨,便伸手去拿。
孔融却连忙说道,“请等一下,梨是苦的,您还是等我去拿些甜的来给您。
”曹操听后大为感动,连连称赞孔融的高尚品德。
这个故事虽然简单,却蕴含着深刻的道德内涵。
孔融让梨的举动,体现了他的礼让之风,也展现了他对他人的关爱之心。
他不仅仅是在让梨,更是在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仁义道德。
这种仁义之风,不仅受到了曹操的赞赏,也感染着后人的心灵。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高尚品德和仁义之心,不仅可以感动他人,更可以影响后人。
在现代社会,我们也应该学习孔融让梨的精神,用自己的行动去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无论是在家庭、学校还是工作中,都应该学会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用自己的善举去影响他人,传播正能量。
孔融让梨的故事,是中国传统美德故事中的珍贵遗产,它不仅仅是一则故事,更是一种品格,一种精神。
这种精神将激励着我们,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能够做一个有仁义之人,用自己的善行去感动世人,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愿我们都能够像孔融一样,用自己的行动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孔融让梨的故事原文

孔融让梨的故事原文
孔融,字文举,沛国谯县人,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
孔融自幼聪颖,博学多才,深受父母和师长的喜爱。
他性情温和,善于待人接物,深受乡里人民的爱戴。
在孔融的家乡,有一位老者名叫梨树翁,他家境贫寒,但为人诚实善良,深受乡亲们的尊敬。
有一天,孔融到梨树翁家中拜访,正巧梨树翁正在摘梨子。
孔融见梨树翁年老
体弱,便主动上前帮忙摘梨。
梨树翁连忙阻止说,“这些梨子是我家的,我应该自己去摘。
”孔融笑着说,“我年轻力壮,您年纪大了,应该让我来帮助您。
”梨树翁感激地点点头,便让孔融摘梨子。
就在这时,一位行人路过,看到孔融在摘梨子,便笑着对梨树翁说,“你家的
梨子真好,这位年轻人正在帮你摘梨,你可得好好招待他。
”梨树翁听后,连忙对孔融说,“这些梨子都是你的了,我家还有其他的,你尽管拿去吧。
”孔融笑着说,“我只是来帮忙,并不是为了拿梨子的。
”梨树翁却坚持让孔融拿去,孔融只好接过梨子,感慨地说,“老人家,您真是太客气了。
”。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孔融让梨的故事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励志故事,它告诉我们
要尊重长辈,孝敬父母,乐于助人,待人诚恳。
孔融让梨的故事,不仅仅是一则简单的故事,更是一种品格的体现,一种处世的态度。
在现代社会,我们也应该学习孔融让梨的精神,尊重他人,乐于助人,做一个真正有品德的人。
孔融让梨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做人要有礼貌,要懂得尊重他人,要有爱心,善待他人。
这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人生的智慧。
愿我们都能像孔融一样,心怀善意,乐于助人,让美好的品德之花在我们心中开放。
孔融让梨的背后故事

孔融让梨的背后故事自古以来,我国传统文化中就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其中之一便是“孔融让梨”。
这个典故源远流长,成为了许多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教育孩子的重要素材。
那么,孔融让梨的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呢?它又给我们现代社会带来了哪些启示呢?孔融让梨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时期,主人公孔融是一位才子。
当时,孔融一家欢聚一堂,庆祝丰收。
家中摆放着许多梨子,孩子们纷纷前去品尝。
当轮到孔融时,他却挑了一个最小的梨子。
父亲问他为何选择最小的梨子,孔融回答:“因为我年纪最小,所以应该拿最小的梨子。
”这个故事传颂千古,成为了“孔融让梨”的典故。
孔融让梨的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意义。
首先,它体现了尊重长辈、谦让的美德。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关心他人,懂得谦让,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成长,更是为了维护和谐的社会氛围。
其次,孔融让梨教育我们要懂得长幼有序,遵循社会规范。
在家中,我们要尊敬父母;在学校,我们要尊敬老师;在社会,我们要尊敬长辈。
最后,孔融让梨告诉我们,谦让不仅仅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精神境界。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学会珍惜,懂得知足,不盲目追求物质享受。
那么,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孔融让梨的精神呢?首先,我们要学会关心他人。
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我们要关注他人的需求,尽自己所能去帮助他们。
其次,我们要学会尊重他人。
无论对待长辈、同龄人还是晚辈,我们都要以礼待人,遵循社会规范。
最后,我们要学会知足常乐。
在面对物质诱惑时,我们要坚定信念,珍惜现有的一切,不盲目追求名利。
总之,孔融让梨这一典故为我们现代社会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财富。
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我们更要传承和发扬这一优秀传统文化,让孔融让梨的精神代代相传。
孔融让梨的故事

孔融让梨的故事孔融让梨的故事篇1东汉时,有一个叫孔融的孩子,非常聪明懂事。
孔融有五个哥哥,一个弟弟,七个兄弟相处得很好。
孔融小时候很聪明,好学,思维敏捷,回答问题口若悬河。
每个人都称赞他是个神童。
4岁时,他能背诵许多诗歌和诗句,并知道礼仪。
他的父母非常爱他。
有一天,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父亲叫孔融他们七兄弟从最小的小弟开始自我挑,小弟首先挑走了一个最大的。
孔融看了看盘子中的梨,发现梨子有大有小。
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只最小的梨子,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
爸爸看见孔融的行为,心里很高兴,心想:别看这孩子刚刚四岁,却懂得应当把好的东西留给别人的道理呢。
于是他故意问孔融:"盘子里这么多的梨,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当拿个最小的,大的应当留给哥哥吃。
"爸爸之后问道:"你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照你这么说,他应当拿最小的一个才对呀"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当把大的给小弟弟吃。
"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向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孔融让梨的故事篇2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小孩儿名字叫孔融。
他家有六个兄弟,他排行第六,大家都叫他小六儿,因为他性情活泼、随和,大家都喜欢他。
虽然家里兄弟多,但爸爸妈妈对他们每个人的.要求都很严格:要勤奋读书;对人要懂礼貌;说话要和气;无论什么事,兄弟们都要互相谦让,不要光想着自我;别人有困难要给予帮忙。
孔融年纪虽小,爸爸和妈妈的话,他都记得清清楚楚。
他喜欢做事,总抢着扫地呀,端碗什么的,十分讨人喜欢。
在孔融四岁那年,有一天,爸爸的一个学生来看教师和师母,并带来了一大堆梨。
客人让孔融把梨分给大家吃。
在爸爸点头同意后,小孔融站起来给大家分梨。
他先拿个最大的梨给客人;然后挑两个大的给爸爸、妈妈;再把大的一个一个分给了哥哥们;最终,他才在一大堆梨中,拿了一个最小的给自我。
孔融让梨的寓言故事(8篇)

孔融让梨的寓言故事(8篇)孔融让梨的寓言故事篇1孔融,字文举,东汉时期山东曲阜人,是孔子的其次十世孙,他是泰山都尉孔宙的其次个儿子。
孔融四岁的时候,某年某月,正好是他祖父六十大寿,来客许多。
有一盘香梨,放在寿台上面,母亲叫孔融把它分了。
于是孔融就按长幼次序来分,每个人都分到了自己就得的一份,唯独给自己的那一个是最小的。
父亲惊奇地问他:"别人都分到大的梨子,你自己却分到小的,为什么呢?‘孔融沉着答道:"树有高的和低的,人有老的和小的,敬重老人敬得长辈,是做人的道理!"父亲很是兴奋。
孔融小时候聪慧好学,才思灵敏,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神童。
4岁时,他就能背诵很多诗词,并且还懂得礼节,父母亲特别宠爱他。
一天,父亲的伴侣带了一盘梨子,给孔融兄弟们吃。
父亲叫孔融分梨,孔融挑了个最小的梨子,其余根据长幼挨次分给兄弟。
孔融说:“我年纪小,应当吃小的梨,大梨该给哥哥们。
”父亲听后非常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由于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应当让着他。
”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汉朝。
小孔融也成了很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典范。
孔融让梨的寓言故事篇2《孔融让梨》,将的是一个叫孔融的孩子,他很聪慧,也很懂事,更重要的是,他有一种特别难得的品质,就是共享。
东汉鲁国,有个名叫孔融的孩子,非常聪慧,也特别懂事。
孔融还有五个哥哥,一个小弟弟,兄弟七人相处得非常融洽。
有一天,孔融的妈妈买来很多梨,一盘梨子放在桌子上,哥哥们让孔融和最小的'弟弟先拿。
孔融看了看盘子中的梨,发觉梨子有大有小。
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只最小的梨子,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
爸爸观察孔融的行为,心里很兴奋,心想:别看这孩子刚刚四岁,却懂得应当把好的东西留给别人的道理呢。
于是他有意问孔融:“盘子里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当拿个最小的,大的应当留给哥哥吃。
孔融让梨故事内容

孔融让梨故事内容
孔融让梨是中国古代的一个著名故事,讲述了孔融对尊老爱幼的美德和谦让精神的推崇。
以下是该故事的内容:
孔融是东汉时期的一位文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出生于一个官宦之家,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孔融从小就非常懂事,对待家人和朋友们都非常友善和谦让。
有一天,孔融的家里来了客人,他的父亲让人把一盘梨子端到桌子上。
孔融看见梨子后,立刻挑选了一个最小的梨子,然后递给了父亲。
父亲非常惊讶,问他为什么不去拿大一点的梨子。
孔融回答说:“因为我最小,应该吃最小的梨子。
”
父亲听了非常感动,把孔融拉到身边,对他说:“好孩子,你做得对。
尊老爱幼是中国传统的美德,你要牢记这个道理。
”
孔融让梨的故事传遍了整个中国,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故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尊老爱幼是一种美德,谦让精神是一种高尚的品质。
我们应该时刻牢记这个道理,做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孔融让梨》的故事原文(14篇)

《孔融让梨》的故事原文(14篇)孔融让梨的故事篇一我们的生活是五彩缤纷的,随着时间的流逝,大家一定经历了很多事情,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从我小的时候到现在经历过许多事,有高兴的、悲伤的、难忘的、有趣的……从书本上也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但是最让我感动的是《孔融让梨》的故事,他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
故事是这样的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
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日,父亲买了一些梨子,特地拣了一个最大的梨子给孔融,孔融摇摇头,却另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你那个梨就给哥哥吧。
”父亲听后十分惊喜。
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我读完后,想起自己前天为了一个苹果和弟弟吵架的事情,我真是惭愧的无地自容。
所以我要向孔融学习。
昨天下午,我和妈妈去赴约,当端上“北京烤鸭”大家说开吃的时候,我赶紧拿了一张蒸饼,夹上一块鸭肉,又放了点葱,我在做的时候听见有好多人都说我没礼貌,当我把蒸饼给妈妈的时候,他们才焕然大悟,原来我的给妈妈的,他们都夸我是个孝敬长辈的好孩子。
今天早上,我乘着公交车去奶奶家玩,车上的人可真多,我好不容易找了一个位置坐下,还没坐多久,就看到上来了一位老奶奶,车上人比较多,老奶奶只能站着,我看到老奶奶年岁已高,站在那里摇摇晃晃,本来不想让座,可是以想到孔融,我连忙起身过去吧老奶奶扶到了我的座位上,老奶奶笑着对我说:“你真是个好孩子。
”车上的人也夸我是个懂得尊老爱幼的好学生,我听了心里乐滋滋的。
通过这个故事,我懂得了:做人要懂得谦让,不能自私,尊师重教。
这样才会向孔融一样成为大家学习的好榜样。
孔融让梨的故事篇二最近,我读了《孔融让梨》这篇文章。
每一次读这篇文章,我都能深刻感受到孔融谦让的精神。
孔融从小就尊敬兄长,懂得礼貌,有了人生最基本的品德。
其实。
这些也是非常宝贵的,有些人就不具备,比如那些心术不正、心怀鬼胎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融让梨的故事
“孔融让梨”是中国千百年来流传的一个道德教育故事,是中国古代东汉末文学家孔融的真实故事,教育人们凡事应该懂得谦让的礼仪。
《三字经》中“融四岁,能让梨”即出于此。
原文:孔融,字文举,东汉曲阜人也。
孔子二十世孙,泰山都尉孔宙次子。
融七岁时,×月×日,值祖父六十寿诞,宾客盈门。
一盘酥梨,置于寿台之上,母令融分之。
融遂按长幼次序而分,各得其所,唯己所得甚小。
父奇之,问曰:他人得梨巨,唯己独小,何故?融从容对曰:树有高低,人有老幼,尊老敬长,为人之道也!父大喜。
故事:
孔融(公元153~208),东汉文学家,字文举。
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家学渊源,是孔子的二十世孙。
为当时着名的建安七子之首,文才甚丰。
孔融是当时比较正直的士族代表人物之一,他刚直耿介,一生傲岸。
最终为曹操所忌,枉状构罪,下狱弃市。
孔融小时候家里有五个哥哥,一个弟弟。
有一天,家里吃梨。
一盘梨子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让弟弟先拿。
你猜,孔融拿了一个什么样的梨?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个最小的。
爸爸看见了,心里很高兴:别看这孩子才四岁,还真懂事哩。
就故意问孔融:“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吃。
”
父亲又问他:“你还有个弟弟哩,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
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弟弟吃。
”
你看,孔融讲得多好啊。
他父亲听了,哈哈大笑:“好孩子,好孩子,真是一个好孩子。
”
孔融四岁,知道让梨。
上让哥哥,下让弟弟。
大家都很称赞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