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经典故事1:孔融让梨
孔融让梨的故事(5篇)

孔融让梨的故事(5篇)孔融让梨的故事(5篇)孔融让梨的故事范文第1篇2、原文:《孔融让梨》范晔〔南北朝〕年四岁时,与诸兄共食梨,融辄引小者。
大人问其故,答曰:我小儿,法当取小者。
由是宗族奇之。
3、翻译:孔融让梨的故事范文第2篇这里有两个小故事,同大家共享。
一则是外国一个出名的“分粥”故事。
说的是有七个人共同生活在一起,他们想建立一个制度来解决每天分食一锅粥的问题。
起初,大家发觉,不论是谁,只要负责分粥,分给自己的总是最多。
于是打算轮番分粥,结果凡是当天负责分粥的人,还是给自己分得最多。
后来,大家商议,推举一个最信得过的人来分,但是好景不长,同样的状况又消失了。
后来,大家只好再选一人来做监督,这样一边分,一边做监督,结果粥虽然分得公正了,但是耗时太长,等粥分完也凉了。
而且,时间一长,分粥人和监督人消失了“权力合谋”,两人分得的粥最多。
这时有一个农夫出了个办法,还是大家每天轮番分粥,每人可任选其中一碗,但分粥人只能取最终一碗。
这个办法的效果特别得好,从今,七碗粥总是一样多,由于分粥人都意识到,假如分得不一样,自己将得到最少的一碗。
这个故事中,农夫的方法特别聪慧,通过利用人的私欲,达到了安排的公正。
由此联想到企业的管理,有的企业想方设法订立很多规章制度,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正常有序地运行,其实它们忽视了对机制的完善。
一种好的制度,必需要以合理和科学的方式加以贯彻才会取得预期效果。
犹如上面分粥,轮番分粥和派人监督都是好的制度,但更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促进制度有效性的发挥。
另一则是中国家喻户晓的“孔融让梨”故事。
说的是孔融来分梨,总是把最小的留给自己。
面对比自己大的兄长,理由是“我年纪小,应当吃小的梨,大梨该给哥哥们。
”而对比自己年幼的弟弟,理由则是“由于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应当让着他。
”这个故事中孔融表现出的美德千百年来始终被人津津乐道,成为培育儿童名贵品质的经典故事。
今日我们从另一角度分析,孔融分梨当然高尚,但也需要既定规章的协作。
孔融让梨是什么故事

孔融让梨是什么故事孔融让梨,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故事之一,也是中国传统美德故事中的经典之作。
这个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主要讲述了孔融在与曹操的交往中,以及他让梨的故事。
这个故事传承了中国古代的仁义道德观念,被后人传颂不衰。
故事的背景是在东汉末年,当时天下大乱,战乱不断,百姓生活困苦。
曹操是当时的一方诸侯,他威震中原,势力强大。
而孔融则是当时的名士,以文学才华和高尚品德著称。
他与曹操有过一段交往,而这段交往中的一件小事,却成为了后人传颂的美德故事。
故事的情节是这样的,有一天,孔融与曹操一起吃饭,当时的菜肴中有一盘梨,曹操一眼看中了梨,便伸手去拿。
孔融却连忙说道,“请等一下,梨是苦的,您还是等我去拿些甜的来给您。
”曹操听后大为感动,连连称赞孔融的高尚品德。
这个故事虽然简单,却蕴含着深刻的道德内涵。
孔融让梨的举动,体现了他的礼让之风,也展现了他对他人的关爱之心。
他不仅仅是在让梨,更是在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仁义道德。
这种仁义之风,不仅受到了曹操的赞赏,也感染着后人的心灵。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高尚品德和仁义之心,不仅可以感动他人,更可以影响后人。
在现代社会,我们也应该学习孔融让梨的精神,用自己的行动去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无论是在家庭、学校还是工作中,都应该学会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用自己的善举去影响他人,传播正能量。
孔融让梨的故事,是中国传统美德故事中的珍贵遗产,它不仅仅是一则故事,更是一种品格,一种精神。
这种精神将激励着我们,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能够做一个有仁义之人,用自己的善行去感动世人,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愿我们都能够像孔融一样,用自己的行动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孔融让梨的故事原文

孔融让梨的故事原文
孔融,字文举,沛国谯县人,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
孔融自幼聪颖,博学多才,深受父母和师长的喜爱。
他性情温和,善于待人接物,深受乡里人民的爱戴。
在孔融的家乡,有一位老者名叫梨树翁,他家境贫寒,但为人诚实善良,深受乡亲们的尊敬。
有一天,孔融到梨树翁家中拜访,正巧梨树翁正在摘梨子。
孔融见梨树翁年老
体弱,便主动上前帮忙摘梨。
梨树翁连忙阻止说,“这些梨子是我家的,我应该自己去摘。
”孔融笑着说,“我年轻力壮,您年纪大了,应该让我来帮助您。
”梨树翁感激地点点头,便让孔融摘梨子。
就在这时,一位行人路过,看到孔融在摘梨子,便笑着对梨树翁说,“你家的
梨子真好,这位年轻人正在帮你摘梨,你可得好好招待他。
”梨树翁听后,连忙对孔融说,“这些梨子都是你的了,我家还有其他的,你尽管拿去吧。
”孔融笑着说,“我只是来帮忙,并不是为了拿梨子的。
”梨树翁却坚持让孔融拿去,孔融只好接过梨子,感慨地说,“老人家,您真是太客气了。
”。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孔融让梨的故事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励志故事,它告诉我们
要尊重长辈,孝敬父母,乐于助人,待人诚恳。
孔融让梨的故事,不仅仅是一则简单的故事,更是一种品格的体现,一种处世的态度。
在现代社会,我们也应该学习孔融让梨的精神,尊重他人,乐于助人,做一个真正有品德的人。
孔融让梨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做人要有礼貌,要懂得尊重他人,要有爱心,善待他人。
这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人生的智慧。
愿我们都能像孔融一样,心怀善意,乐于助人,让美好的品德之花在我们心中开放。
中华经典小故事幼儿园

中华经典小故事幼儿园1.《孔融让梨》孔融是东汉末年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的故事《孔融让梨》流传至今。
这个故事说的是孔融小时候,有一天家里买了梨,他看到盘子里放了一些大梨和一些小梨。
孔融主动选择了最小的一个梨,把最大的梨留给了他的哥哥们。
他的父亲看到这一幕后,感到很惊讶,就问他为什么这样做。
孔融回答说:“哥哥们比我大,应该吃大的梨;我比他们小,应该吃小的梨。
”他的父亲听了很高兴,称赞他是一个懂得尊老爱幼的好孩子。
这个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就是要懂得尊老爱幼,要学会关心和照顾他人。
孔融的行为体现了一种谦让和关爱他人的美德,这种美德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
2.《司马光砸缸》司马光是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政治家、史学家和文学家。
他的故事《司马光砸缸》广为流传。
这个故事讲述的是司马光小时候和一群小伙伴在花园里玩耍,一个小伙伴不小心掉进了一个大水缸里。
其他的小伙伴都惊慌失措,不知所措。
司马光却非常冷静,他看到水缸旁边有一块大石头,于是他拿起石头用力砸向水缸。
水缸被砸开了一个大洞,水从洞里流出来,小伙伴也因此得救了。
这个故事所蕴含的道理是在面对危险时要冷静思考,勇于行动。
司马光的做法体现了他的机智和勇气,这种品质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也是非常重要的。
3.《曹冲称象》曹冲是三国时期曹操的儿子,他从小就展现出了过人的才智和聪明。
他的故事《曹冲称象》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有人送给曹操一头大象作为礼物。
曹操非常高兴,但是他想知道这头大象的重量。
当曹操问他的大臣们如何称量大象的重量时,他们都没有办法。
因为大象太大了,无法用常规的秤来称重。
曹冲却想出了一个聪明的方法。
他让人们把大象放在一只船上,然后在船上标记出大象在水面上的位置。
接着他把一只只石头放在船上,直到船再次沉到同样的位置。
最后,他称量了石头的重量,就得出了大象的重量。
这个故事所蕴含的道理是面对问题时要善于运用智慧和创造力。
曹冲的做法体现了他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这种品质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也是非常重要的。
孔融让梨的故事 孔融让梨的故事介绍

孔融让梨的故事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则经典故事,它源自《三国演义》中关于孔融的记载。
孔融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在向别人让座的时候总是非常有礼貌,并以此展示了他儒家传统中的仁义之道。
这个故事以孔融让梨的行为为出发点,探讨了什么是真正的礼仪和仁义,以及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如何理解和践行这些价值观。
**1. 孔融让梨的故事**孔融让梨的故事始于孔融年轻时的一次乘船出行。
在乘船途中,孔融看到另一艘乘客的船上有位年老体弱的妇人,他毫不犹豫地让出了自己舒适的座位,让给了那位需要休息的妇人。
这个小小的行为,不仅展现了孔融的仁义之心,更在细微处体现出了他对待他人的尊重和关爱。
这则故事通过孔融让梨的一幕情景,传递了我国传统文化中强调仁爱和礼让的道德观念。
**2. 什么是真正的礼仪和仁义**从孔融让梨的故事中,我们不难发现,真正的礼仪和仁义并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客套,更重要的是内心的真诚和发自内心的善意。
孔融让梨并非是出于追求名誉或表现自己的行为,而是出自对他人的尊重和对伦理道德的坚守。
真正的礼仪和仁义,是要建立在对他人的尊重、体谅和真诚关爱的基础之上,而非仅仅停留在一些形式上的表面功夫。
**3. 如何在现代社会中践行这些价值观**在当今社会,尊重、礼让和真诚已经渐渐被现代都市生活中的纷繁复杂所淹没。
然而,孔融让梨的故事给我们一个深刻的启示,那就是无论生活如何变迁,对待他人的真诚、善意和尊重始终不可或缺。
现代人在追求个人利益的也要学会放下一些横争竞斗,更多地去关爱和理解身边的人,真诚地对待周围的人和事。
**4. 个人观点和理解**对于孔融让梨的故事,我深有感触。
在我看来,这个故事不仅是一则简单的条例,更是对我们现代人一种崇高的价值观的引导。
尊重和关爱他人,不仅可以让我们与他人建立更深层次的情感联系,更能让我们成为一个更好的人,以及更加美好的社会成员。
**结语**孔融让梨的故事,教诲我们在现代社会中,尊重、礼让、真诚依然是我们应该秉持的价值观。
孔融让梨的故事简单复述

孔融让梨的故事简单复述
摘要:
1.孔融让梨的故事背景和主要人物
2.故事情节概述
3.故事背后的道理及启示
4.结语
正文:
在我国历史上,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传达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其中,孔融让梨的故事便是家喻户晓的一则佳话。
故事发生在东汉时期,主人公是一个名叫孔融的聪明少年。
孔融出生在一个官僚家庭,家境优越。
一天,父亲的朋友来家中做客,带来了一篮子梨。
孔融看着那篮子梨,心里跃跃欲试。
这时,父亲考验他说:“孔融,把这些梨分给大家吧。
”
孔融二话不说,拿起最小的梨递给了父亲。
父亲惊讶地问他:“为什么拿最小的梨给自己?”孔融笑着回答:“因为您是长辈,理应拿到最大的梨。
而我年纪最小,所以拿最小的。
”这句回答让在场的人都感叹不已,纷纷夸赞孔融聪明、懂事。
这个故事背后的道理是:尊敬长辈,懂得谦让。
孔融年仅四岁,便已具备这样的品质,实属难能可贵。
这让人们想起了孔子所说的一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在家庭、学校还是社会,学会尊敬长辈、关爱他人、懂得谦让,都是我们必须具备的美德。
孔融让梨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趣味盎然的历史典故,更是一种传统文化的象征。
经典民间故事大全

经典民间故事大全民间故事是一种流传于民间的口头文学作品,它以其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寓意,深受人们喜爱。
在中国,有许多经典的民间故事,它们传承着民族文化,承载着智慧和情感。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些经典的民间故事吧。
《孔融让梨》。
故事讲述了孔融和梨树的故事。
孔融是一个很懂礼貌的小孩,他在梨树上摘梨时,发现树上的梨又大又甜,就想摘下来吃。
但是,他又觉得自己已经吃过很多了,就不应该再吃了。
于是,他就对梨树说,“我已经吃了很多梨了,你还是留着给别人吧。
”于是,他就把梨树上的梨都留给了别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懂得让利,不要贪心。
《白蛇传》。
《白蛇传》是中国古代的一部著名爱情故事。
故事讲述了白娘子和许仙之间的爱情故事。
白娘子是一只白蛇,她化成人形后遇到了许仙,二人相爱并结为夫妻。
然而,白娘子的真实身份被揭露后,她被迫离开许仙。
故事中描绘了白娘子为了救许仙而施展法术,最终化解了危机,表现了她的爱心和智慧。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爱情要经得起考验,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勇气。
《孟姜女哭长城》。
《孟姜女哭长城》是中国古代的一个著名传说。
故事讲述了秦国在修筑长城时,有一位名叫孟姜女的妇人,她的丈夫被强迫劳役而死,她悲痛万分,哭泣不止。
她的哭声震动了长城,长城也因此而倒塌。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爱情和家庭的重要性,也表达了对逝去亲人的深深思念。
《三打白骨精》。
《三打白骨精》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神话故事,讲述了唐僧师徒三人与白骨精的斗争。
白骨精化为一个美貌女子,企图迷惑唐僧,幸亏孙悟空的机智和力量,三次将白骨精打败。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警惕外表的诱惑,要有足够的智慧和勇气去面对各种挑战。
以上这些经典的民间故事,无论是情感、人性还是智慧,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些故事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它们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智慧和情感,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希望我们能够将这些经典的民间故事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能够感受到其中的智慧和情感。
中国民间经典故事

中国民间经典故事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而中国的民间故事也同样源远流长,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智慧。
这些民间经典故事不仅在当地广为流传,也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下面,我们就来盘点一些中国民间经典故事,一起来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故事一,孔融让梨。
孔融是东汉末年的一位大儒,他有一颗宽厚的心,善于劝人宽容待人。
有一次,孔融在路上遇到了一个年幼的孩子,孩子手里拿着一块大梨,孔融便对孩子说,“孩子,你的梨真大,可不知道味道如何呢?”孩子听后便将梨递给孔融,请他尝一尝。
孔融接过梨,咬了一口,觉得味道很甜美,但他并没有将梨吃下去,而是对孩子说,“这梨虽好,但你还小,吃梨对身体好,你自己留着吃吧。
”孩子听后感到非常感动,便将梨收了起来,对孔融表示感谢。
孔融的宽容和大度深深地感染了孩子,也深深地感染了后人。
故事二,姜太公钓鱼。
姜太公是中国古代春秋时期的一位伟大政治家,他年轻时曾被贬谪至渭水之滨,过着贫苦的生活。
姜太公在渭水边钓鱼时,有一天看到一条大鱼跃出水面,便在心中暗下决心,要成为一条大鱼。
后来,姜太公果然成了一位大贤者,辅佐周文王建立了西周王朝。
姜太公钓鱼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有远大的志向和坚定的信念,才能创造出不平凡的人生。
故事三,孟母三迁。
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母亲在教育孟子的过程中,用了一种非常有教育意义的方法,就是“孟母三迁”。
孟母为了让孟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先后搬了三次家,以求能让孟子处在更好的学习环境中。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告诉我们,教育是要有恒心和毅力的。
故事四,愚公移山。
愚公是一个非常勤劳的农民,他家门口有两座大山,挡住了他家的去路。
愚公决心要将这两座大山挖掉,于是他每天都在山上挖土,用来填平山下的河流。
虽然有人嘲笑他愚蠢,但他却坚持不懈,最终感动了神灵,神灵为他移走了两座大山。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坚持不懈、勇往直前是可以战胜一切困难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经典故事1:孔融让梨
中国传统经典故事1:孔融让梨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
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日,父亲买了一些梨子,特地拣了一个最大的梨子给孔融,孔融摇摇头,却另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你那个梨就给哥哥吧。
”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弟弟比我小,我也应该让给他.”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孔融小时候,不仅学习勤奋,而且善于思考。
父亲外出拜客总是带着他去。
10岁那年,他随父亲来到洛阳。
正逢洛阳太守李膺大府内走。
这时守门人忙把拉,问道:“你是哪家小孩,到一边玩去!”孔融严肃地回答说:“请你们进去通报,山东孔融来访。
”守门人见他一本正经,也不知是什么来头?笑着问:“小公子,可有红贴?”孔融说:“我家和你家主人世代交往,又有师生之谊,无需红贴,只管通报。
”守门人怕慢待贵客,只好进去通报。
这时李膺正和许多文人雅士交谈,听了通报,一时想不起这位孔融和自己家庭是什么关系,只好哈哈:“请进!”小孔融兴冲冲走进大厅,一边向主人问候,一边拱手招呼各位来宾,态度不亢不卑。
李膺一边让座,一边打量着这位俊才少年,心里好生奇怪:这小
孩从未见过面,而他为何自称通家呢?于是,李膺问道:“小公子,你说我们两家世代交情,我怎么想不起来啊!”孔融微笑着说:“500年前孔子曾经问礼于老子,孔子姓孔,老子姓李,说明孔、李两家500年就有师生之谊。
今你姓李,我姓孔,也是师生关系,我们两家不是累世通家吗!”
孔融语出惊人,在座客人无不暗暗称奇。
太守李膺不禁哈哈大笑起来:“小公子真神童也。
”唯有太中大夫陈韪不以为然,冷冷地说:“小时候聪明的人,长大后未必有作为。
”面对挑战,孔融笑着说:“这样说来,先生小时候一定很聪明。
”这一巧妙对答,弄得陈韪面红耳赤无言回对,暗暗坐在一旁生气。
孔融则目不斜视,装着大人模样,一本正经地喝着茶,引得众人哈哈大笑。
中国传统经典故事2:铁杵磨针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
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
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
”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当然!”
“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
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
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中国传统经典故事3:悬梁刺股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
开始由于知识浅薄得不到重用,连家里人都看不起他,使他大受刺激,下决心认真钻研,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
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
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
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
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
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
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就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这就是孙敬“悬梁”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
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
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
这对他的刺激很大。
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
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
于是他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
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这就是苏秦“刺股”的故事。
看了中国传统经典故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