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常体温的护理(ppt)

合集下载

体温过高的护理ppt课件

体温过高的护理ppt课件

PPT学习交流
10
(2)冰毯机:医用冰毯全身降 温仪,简称冰毯机。分为单
纯降温法和亚低温治疗法两
种。前者用于高热病人降温, 后者用于重型颅脑损伤病人。
PPT学习交流
11
三、发热病人的护理要点
(1)降低体温:可选用物 理降温或药物降温方法。 实施降温措施30分钟后应 测量体温并做好记录。
PPT学习交流
二、降温的措施 三、发热病人的护理要点 四、冷疗法的应用 (1)目的 (2)禁忌症 (3)方法
PPT学习交流
2
一、体温过高的定义
体温过高又称发热,是指任何原因引起产热 过多、散热减少、体温调节障碍、致热原作用于 体温调节中枢使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体温升高, 并超过正常范围,称体温过高。
一般而言,当腋下温度超过370C或口腔温 度超过37.50C,一昼夜体温波动在10C以上称为 体温过高。
2、慢性炎症或深部化脓病灶 因冷 疗使局部血流减少,妨碍炎症的吸 收。
PPT学习交流
23
(二)禁忌症
3、组织损伤、破裂 因冷疗可降低 血液循环,增加组织损伤,且影响 伤口愈合。尤其大范围组织损伤, 应绝对禁止。
4、对冷过敏 病人使用冷疗可出现 红斑、荨麻疹、关节疼痛、肌肉痉 挛等过敏症状。
PPT学习交流
12
(2)加强病情观察:
①观察生命体征,定时测体温, 一般每天测量4次,高热时应 每4小时测量一次,待体温恢 复正常3天后,改为每天1次 或2次。注意发热类型、程度 及经过,及时注意呼吸、脉 搏和血压的变化。
②观察是否出现寒战、意识障 碍等伴随症状。
③观察治疗效果。
PPT学习交流
13
(3)补充营养和水分:给予高 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 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 注意食物的色、香、味,鼓 励少量多餐,以补充高执的 消耗,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异常体温的护理

异常体温的护理
使用加湿器增加室内湿度,避免 干燥空气刺激皮肤。
注意饮水
多饮水以补充体内水分,并避免脱 水。
体温调节失衡的护理
观察症状
密切观察体温变化,记录体温 波动情况。
补充水分
在出汗过多的情况下,饮用适 量的电解质饮料以维持体内水
分和电解质平衡。
寻求医疗帮助
如体温调节失衡持续时间较长 或出现其他症状,应及时就医

05
护理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注意病情变化
观察病情
01
对异常体温的病人,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发热程度、伴随
症状、体征等,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记录体温
02
每隔一段时间(如每4小时)要测量并记录体温,观察其变化
趋势。
及时处理
03
如发现体温持续升高或出现其他异常情况,应及时通知医生进
行处理。
警惕并发症
注意症状
异常体温可能会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如高热惊厥 、脱水、肺炎等,要密切注意病人的症状。
预防措施
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如及时补充水分和电 解质,避免病人发生并发症。
及时就医
如发现病人出现并发症症状,应及时就医,以免 延误治疗。
及时就医
就医指征
如发现病人出现以下症状,应及时就医,如体温持续升高、伴有 严重并发症、长时间无法控制的高热等。
引发的常见疾病
上呼吸道感染
中耳炎
发热是上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症状之一。
发热可以引发中耳炎等耳部感染。
肺炎
发热和咳嗽是肺炎的常见症状。
脑膜炎
发热和头痛是脑膜炎的常见症状。
02
异常体温的分类及原因
体温过低
总结词
不正常的低温
详细描述

新生儿常见症状体温异常医疗护理PPT课程资料

新生儿常见症状体温异常医疗护理PPT课程资料

下吧,下吧,让雨点带着梦想来吧, 将冬天 的寒冷 洗掉, 将冬天 的疲惫 洗掉, 将冬天 的冷漠 洗掉。 倾听与 的节奏 ,感受 春的姿 态,等 待着痛 快淋漓 的感觉 。初春 的雨, 打下破吧了,严下冬吧的,寒让冷雨,点下带吧着,梦想下来吧吧,,落将在冬了天森的林寒里冷,洗落掉在,了将湖冬泊天里的,疲落惫在洗了掉人,的将心冬里天。的冷漠 洗掉。 倾听与 的节奏 ,感受 春的姿 态,等 待着痛 快淋漓 的感觉 。初春 的雨, 打破了 严冬的 寒冷, 下吧, 下吧, 落在了 森林里 ,落在 了湖泊 里,落 在了人 的心里 。
55-65%)。 密切观察,适时调节箱温:
箱温过低时,患儿唇周发绀,四肢发凉,反应差。 下吧,下吧,让雨点带着梦想来吧, 将冬天 的寒冷 洗掉, 将冬天 的疲惫 洗掉, 将冬天 的冷漠 洗掉。 倾听与 的节奏 ,感受 春的姿 态,等 待着痛 快淋漓 的感觉 。初春 的雨, 打下破吧了,严下冬吧的,寒让冷雨,点下带吧着,梦想下来吧吧,,落将在冬了天森的林寒里冷,洗落掉在,了将湖冬泊天里的,疲落惫在洗了掉人,的将心冬里天。的冷漠 洗掉。 倾听与 的节奏 ,感受 春的姿 态,等 待着痛 快淋漓 的感觉 。初春 的雨, 打破了 严冬的 寒冷, 下吧, 下吧, 落在了 森林里 ,落在 了湖泊 里,落 在了人 的心里 。 箱温过高时,患儿面色红,呼吸增快,吵闹不安。 医护人员应定时、按规范对温箱进行消毒处理。 医护人员应通过低流量和剪短方式吸氧方法对早产儿进行治疗, 每分钟氧流量为0时半昏迷状态;
血流缓慢; 血液粘滞度增加。
血糖下降; 代谢率下降 体温每降一度,代谢率减少5%
免疫功能降低; 合并感染; 败血症。
若素1969素材出品
若素1969素材出品
诊断及检查

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理一、引言异常体温是指人体体温高于正常范围(37℃-38℃)或低于正常范围(36℃-37℃)的情况。

评估和护理异常体温对于保障患者的健康和安全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异常体温的评估方法和相应的护理措施。

二、异常体温的评估1. 体温测量通过使用体温计测量患者的体温,可获得准确的体温数值。

常用的测量方法包括口腔、腋窝、耳温和额温等。

在测量体温时,护士应注意以下事项:- 使用无菌体温计,并在每次使用前进行消毒。

-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选择合适的体温测量方法。

- 遵循正确的测量方法,并确保测量环境的温度稳定。

2. 体温评估异常体温的评估应包括以下方面:- 体温数值的判断:将测量得到的体温数值与正常体温范围进行比较,判断体温是否异常。

- 体温的变化趋势:观察患者体温的变化趋势,了解体温是否呈上升或下降趋势。

- 体温与症状的关联:观察患者是否伴有其他症状,如头痛、咳嗽、腹痛等,以判断体温异常的原因。

三、异常体温的护理1. 体温过高的护理当患者体温过高时,护士应采取以下护理措施:- 保持患者环境的清洁和凉爽,确保室温适宜。

- 给予足够的水分,以防止脱水。

- 鼓励患者多休息,避免剧烈运动。

- 使用退热药物,如扑热息痛等,以降低体温。

- 监测患者的体温变化和症状,及时报告医生。

2. 体温过低的护理当患者体温过低时,护士应采取以下护理措施:- 保持患者环境的温暖,使用暖气或电热毯等设备。

- 给予热饮食物,如热汤、热粥等,以提高体温。

- 鼓励患者穿戴暖和的衣物和被褥。

- 监测患者的体温变化和症状,及时报告医生。

- 注意防止患者出现冻疮或其他寒冷相关的并发症。

3. 病情观察和记录在护理过程中,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变化和症状,并及时记录。

记录内容应包括体温测量时间、体温数值、体温测量部位、患者的症状和护理措施等。

这些记录有助于医生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和治疗。

四、异常体温的预防1. 环境控制护士应确保患者所处的环境温度适宜,避免过热或过冷的情况发生。

《体温的评估与护理》课件

《体温的评估与护理》课件

体温的测量方法
1 口腔测量
使用体温计放置在口腔下 方,关闭嘴唇,等待数分 钟,读数。
2 腋下测量
3 耳朵测量
将体温计放置在腋下,确 保腋下干燥,等待数分钟, 读数。
使用耳温计将探头插入耳 道,按下按钮,等待测量 完成,读数。
常见的体温测量工具
电子体温计
红外线体温计
准确、易于使用的体温测量工具, 常见于家庭和医疗机构。
炎症
身体组织受伤或受到细菌感染 时,可能引起体温升高。
药物作用
某些药物和药物反应可能导致 体温异常。
体温异常时的处理方法
1 物理降温
使用湿毛巾擦拭身体,保 持通风环境,帮助体温下 降。
2 药物治疗
3 就医咨询
根据不同的体温异常原因, 医生可能会给予药物治疗。
如果体温异常持续或有其 他症状,及时就医咨询医 生。
通过测量耳道或额头的红外线辐 射,来测量体温。
水银体温计
传统的体温测量工具,已逐渐被 其他电子或数字型体温计取代。
正确的体温测量步骤
1
准备
选择合适的体温计并准备好消毒用品。
2
位置
根据测量方法选择合适的测量位置。
3
测量
按照体温计的说明进行测量,注意读数的准确性。
体温异常的可能原因
感染性疾病
如感冒、流感等病毒感染可以 导致体温升高。
《体温的评估与护理》 PPT课件
体温是人体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它反映了身体的新陈代谢和免疫系统 的状态。
体温的重要性
健康监测
体温可以帮助评估人体是否 处于正常状态,是疾病和感 染的重要指标。
反应身体功能
体温可以反映人体的代谢速 率和内部环境的稳定程度。

异常体温的护理

异常体温的护理
A1型题:
3.间歇热常见于 A.流行性感冒 B.伤寒
C.败血症
D.肿瘤
E.疟疾
能力测试
X1型题:
马某,高热、昏迷,护士为其测量腋下温 度,检视读数为35 ℃以下,估计体温不升 的原因可能是
A.病情危重
B.测量时上肢未夹紧体温计 C.腋部汗液未擦干 D.体温表故障 E.测量时间少于10min
课后预习
的 评 估 及 护 理
,而是由于体温调节障碍、 作用部位 的调定点上移,产热增 散热障碍、产热器官功能异 加而散热减少,导致体 常等,体温调节机构不能将 要素三: 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 体温控制在与调定点相适应 作用结果 超过正常值的 0.5℃或一 的水平上,是被动性体温升 昼夜波动在1℃以上。 高
能力测试
A1型题:
1.以口腔温度为划分标准划分低热范围是 A.36.0 ℃ B.36.8-37.3 ℃
C.37.5-37.9℃
D.38.0-38.5 ℃
E.38.5-39.0 ℃
能力测试
A1型题
2.适宜测量口腔温度的病人是 A.昏迷 B.婴幼儿腹泻
C.支气管哮喘发作
D.痔疮术后
E.精神病
能力测试
3.影响因素
昼夜 年龄 性别 运动 用药 其他
一般波动范围不
超过0.5-1.0℃
学习目标
掌握发热的临床分级
理解发热的过程及表现
发热,由于各种原因使下丘脑 (一)体温过高 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 异 产热增加而散热减少,导致体 常 1. 定义 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超过正 体 要素一:病因 常值的0.5℃或一昼夜波动在 1 发热,由于各种原因 过热:调定点并未发生移动 温 ℃以上。 使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要素二:

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理引言概述:异常体温是指人体体温高于正常范围(37℃-38℃)或低于正常范围的情况。

异常体温可能是一种疾病的表现,也可能是其他身体问题的信号。

对于异常体温的评估和护理,我们需要了解其原因、症状和处理方法,以便及时采取适当的措施。

一、异常体温的原因1.1 疾病感染:感染性疾病是导致异常体温的常见原因,如感冒、流感、肺炎等。

这些疾病会引起体内免疫系统的反应,导致体温升高。

1.2 药物反应:某些药物会导致体温升高或降低,如抗生素、抗病毒药物等。

这些药物可能会对身体的温度调节机制产生影响,导致异常体温。

1.3 环境因素:极端的气温、高温环境或低温环境都可能导致体温异常。

长时间暴露在高温或低温环境中会对身体的温度调节产生影响。

二、异常体温的症状2.1 发热:异常体温最常见的症状是发热,即体温升高。

发热可以伴随头痛、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

2.2 寒战:在异常体温降低的情况下,患者可能会出现寒战的症状,即身体发抖。

2.3 皮肤变化:异常体温也会导致皮肤变化,如发红、出汗或干燥。

这些变化是身体对体温调节失调的反应。

三、异常体温的处理方法3.1 评估病情:对于出现异常体温的患者,首先需要评估其病情。

了解病史、体征和症状,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以确定异常体温的原因。

3.2 控制体温:根据异常体温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控制体温。

对于发热患者,可以使用退热药物,如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

对于寒战患者,可以给予保暖措施,如加厚被子或穿暖和的衣物。

3.3 密切观察:在处理异常体温的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记录体温变化、症状和体征的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四、异常体温的护理措施4.1 维持水平衡:异常体温患者需要保持良好的水平衡,避免脱水或过度饮水。

适当补充水分,可以喝清水、果汁或含电解质的饮料。

4.2 提供适当的营养:异常体温患者需要摄入适当的营养,以增强免疫力和促进康复。

提供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蔬菜汤等。

异常体温的观察和护理ppt课件

异常体温的观察和护理ppt课件

预防与控制效果评估
监测数据统计
防控措施评估
收集和分析监测数据,了解疫情发展趋势 和防控效果。
对采取的防控措施进行评估,总结经验教 训,不断完善防控策略。
社会效益评估
健康效益评估
评估防控措施对社会发展、经济运行等方 面的影响,为决策提供依据。
评估防控措施对人群健康状况的影响,为 制定健康促进策略提供参考。
04
异常体温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高热患者的护理
01
02
03
高热定义
体温高于正常范围上限, 常见于感染性疾病。
观察要点
观察患者是否有寒战、面 色潮红、呼吸急促等症状。
护理措施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给予 充足的水分和易消化的食 物,遵医嘱使用退烧药, 监测体温变化。
案例二:低温患者的护理
低温定义
体温低于正常范围下限, 常见于休克、严重营养不 良等情况。
低热等。
案例分析
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展示异常体 温观察和护理在实际应用中的重 要性和效果,以便学习者更好地
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展望
技术发展
介绍当前异常体温观察和护理领域的新技术和新进展,如 智能体温计、远程监测技术等,以及这些技术对异常体温 观察和护理的影响和推动。
未来挑战
分析异常体温观察和护理领域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如人口老龄化、疾病谱变化等对异常体温观察和护理的需 求和挑战。

补充水分
鼓励患者多饮水,补充体内水 分,预防脱水。
观察病情
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记 录体温及其他相关症状。
心理护理
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必 要的心理支持和疏导。
护理效果评估
体温变化
观察患者体温是否恢复正常, 以及恢复时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点 散热 >产热 趋于正常

方式 { 骤退
渐退
4.常见热型
异 常
(1) 稽留热

体温持续在39.0---

40.0℃左右,达数日或
的 评
数周, 24小时波动范 围不超过1.0 ℃


常见于:肺炎 、

急性传染

病如伤寒
3、常见热型
异 (2)弛张热
常 体 温 的
体温在39.0 ℃以
上,但波动幅度大 ,24小时内温差
㈠ 体温计的种类与构造 水银体温计
第一节 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1)感温胶片 对体温敏感的胶片,可置于前额或腹部,根
据其颜色的改变可知晓体温的变化,但不能显示具体的 体温数值,只能用于判断是否在正常范围。适用于小儿 。
(2)额温仪 利用远红外线的感应功能,快速测试人体温度
,常用于人员聚集较多而又需快速测体温时,如车站、 机场、码头等。在防控“非典”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㈡ 体温计的消毒和检测

1.消毒


?容器


?消毒

技 术

?时间
㈡ 体温计的消毒和检测
2.检查

、 目的:保证测量的准确性
体 方法:水银柱甩至35℃以

下,在已40℃以下
测 量
的水中测试
技 时间:3min后取出检视
术 标准:误差在0.2℃以上
不能使用
(三)测量体温技术
1.评估
三 、
2.计划
平均温度
36.5℃ 37.0℃ 37.5℃
3.影响因素
昼夜 年龄 性别 运动 用药 其他
一般波动范围不 超过0.5-1.0℃
学习目标
掌握发热的临床分级 理解发热的过程及表现
发体热 温,调异由节于 中各 枢种 的原 调因定(使点下上一丘移)脑, 体温过高 产热增常加而散1.热减定少义,导致体 温常℃升 值以高的上体温的评估及护理超0。.过5℃使的加温超昼正或常发下调而升过夜过,散常体的高一范热丘定散高正波热 而 热 等 温 水昼围,脑点热超常动夜: 是 障 , 控 平,由 体 上 减 过 值 在波调 由 碍 体 制 上超动于 温 移 少 正 的1定 于 、 温 在 ,过℃在各 调 , , 常0正点 体 产 调 与 是.以1种 节 产 导 范5并 温 热 节 调 被上℃原 中 热 致 围未 调 器 机 定 动或 。因 枢 增 体 ,发 节 官 构 点 性一生障功不相体移碍能能适温要应动、异将升作作素要要用用一素素部结:二三位果病::因

温 Œ护士准备

量 •病人准备

术 Ž环境准备
Œ病人整体状况 •测温局部情况
µ情绪稳定 µ休息30min
•用物准备
(三)测量体温技术
1.评估
三 、
2.计划
体 温
3.实施




l 核对解释 ↓
l 放置测量 ↓
l 检测记录 ↓
l 整理消毒
㈢ (三)测量银端斜放 于舌下热 窝处 •嘱病人闭
㈠ 体温过高
异 常 2.临床分度 体
以口腔温度为例

低热 37.5-37.9℃
的 评
中度热 38.0-38.9℃

高热 39.0-40.9℃
及 护
超高热 41.0℃以上
理 L 人体最高的耐受热为40.6-41.4℃
L 高达43℃极少存活
㈠ 体温过高

3. 发热过程 体温上升期

特 点:产热>散热,

多餐
护 (5)休息:高热,绝对卧床休息 (6)预防并发症:口腔护理、皮

肤护理
(7)心理护理:耐心解释,精神
安慰
物理降温

(二)体温过低
、 1.定义 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 异

ß体产温热调减节少中或枢散尚热未增发加育成熟
体 温
ßß疾 低导病 温致或 环体创 境温伤低于正常范围

ß低µ体温温麻不醉升和:药体物温中在毒35℃以下

常 (4)不规则热

温 发热无一定规律,且 的 持续时间不定。

估 及 护
常见于流行性感冒 ,癌性发热等。

异 常 4. 护理措施
体 (1)降低体温:物理或药物降温
(2)病情观察:测T:q4h,正常3
温 天后→2次/d 的 (3)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多饮水
,不低于2500-3000ml
评 (4)补充营养:高热量、高蛋白 估 、高维生素、易消化、少食
在1.0 ℃以上。最低
评 仍高于正常水平
估。
及 常见于 败血症、

风湿热、

化脓性疾病
3、常见热型
异 常(3)间歇热

体温骤然升高
温 的
至39℃以上,持续 数小时或更长,然 后下降至正常或正
评 常以下,经过一个
估 间歇,体温又升高
及 护
,并反复发作,即 高热期和无热期交 替出现。

常见于疟疾等。
3、常见热型
异常体温的护理 (ppt)
异常体温的护理
体温过高的 评估及护理
旧课复习
1.体温的定义: 体温:通常指的是身体内 部的温度,
又称为体核温度。
特点:温度较皮肤温
度高且稳定。
2.体温的正常范围
成人正常体温范围及平均值
部位
腋温 口温 肛温
正常范围
36.0~37.0℃ 36.3~37.2℃ 36.5~37.7℃
3. 发热过程
体温上升期 →高热持续期 →体温下降期
特 点:产热<散热 体温恢复正 常
退热方式:骤降和渐降 临床表现:皮肤湿冷、出汗
血压下降
2、 发热的过程
异 (1)体温上升期

特点 产热 > 散热
体 温
方式

骤升 渐升
的 (2)高热持续期

特点 产热 ===== 散热

(较高水平上趋于平衡)
及 (3)退热期
评 估
2.临床表现

u皮肤:白、紫、凉
护 理
•呼吸心率减慢,血压降低
Ž意识改变甚至昏迷

(二)体温过低
、 异
1.密切观察 测T:qh
常 体
2.保暖措施 |加盖衣被等
温 3.配合抢救 |给予热饮
的 评 4.心理护理 |提高室温
估 及
|暖箱


㈠ 体温计的种类与构造
三 、 体 温
测 量 技 术
可弃式体温计
体 温
体温升高

上升形式:骤升和渐升
评 估
临床表现:皮肤苍白无汗

畏寒


(一) 体温过高
异 3. 发热过程 体温上升期 →高热持续期

特 点:产热= = =散热,体

温持续在较高状态

持续时间:因病情和治疗效果
的 评
而异

临床表现:皮肤潮红灼热、呼

吸和心率加快、头

痛头晕甚至惊厥昏


(一)体温过高
(3)报警体温计 是一种能够连续监测病人体温的器械,体
温计的探头与报警器相连,当病人的体温超过一定的限 度时,它就会自动报警。一般用于危重病人。
(4)红外线耳温枪 采用最新红外线技术原理,将耳温枪伸
入耳道,轻按按钮,1s 即能测出正确的体温。优点是可 连续测量,没有使用次数的限制。适用于体弱多病的卧 床老人,哭闹或睡眠中的孩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