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辨证及防治
中医基础理论--八纲辨证

八纲辨证
八纲即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辨证 的纲领。阴阳是八纲中的总纲。
表里辨证
表里是辨别病位内外深浅的一对纲领。 表证主要见于外感疾 表证临床表现: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浮脉,苔
薄白。 表证护治原则:辛散解表。 里证临床表现:无新起恶寒发热并见,以脏腑症状
身疲乏力,心悸气短,形寒肢冷或五心烦 热,自汗盗汗等 护治原则:补需扶正 实证临床表现:发热,腹胀痛拒按,胸闷烦 躁,呼吸气粗,大便秘结,小便不利,脉 实有利,舌苔后腻等。 护治原则:泻实祛邪
阴阳辨证
阴阳是概括病症类别的一对纲领,是八纲的总纲。 阴虚症临床表现:形体消瘦、口燥咽干、潮热、五
心烦闷、盗汗、大便干结、舌红少苔少津等。 护治原则:养阴清热 阳虚症临床表现:畏寒、四肢不温口淡不渴,自汗、
为主要表现,起病可急可缓,一般病情较重,病 程较长。 里证护治原则:以合里概括。
寒热辨证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纲领。 寒症临床表现:恶寒、畏冷、肢凉冷痛、喜
暖、小便清长、大便稀溏、面色白、舌淡 苔白而润,脉迟或紧。 护治原则:温以祛寒 热症护治原则:清热泻火
虚实辨证
虚实是辨别正邪盛衰的两个纲领。 虚症临床表现:面色苍白或萎黄,精神萎靡,
中医基础理论(病机、防治原则)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

中医基础理论(病机、防治原则)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总分:168.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 A1型题(总题数:33,分数:66.00)1.《临证指南医案》所谓“阳气之变动”指的是( )(2011年第13题)A.风气内动√B.气机逆乱C.火热内生D.暑热扰神此题考查风气内动的定义,属于识记型考题。
《临证指南医案》指出:“内风乃身中阳气之变动”。
内风的病机,主要有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风动、血虚生风等。
2.阴损及阳的病机主要是指( )(2004年第7题)A.阴虚不足,虚阳上越B.外感阴寒之邪,伤及阳气C.阴液亏损,虚热内生D.阴寒雍盛,阳气浮越于外E.阴液亏损,累及阳气化生不足√此题考查阴阳的病机内容,属于理解型考题。
阴损及阳是指由于阴液亏损,累及阳气生化不足或无所依附而耗散,从而在阴虚的基础上又导致了阳虚,形成了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病理状态。
A选项和C选项为阴虚阳亢表现;B选项外感引起而非阴虚引起;D选项为阴盛格阳。
故选E。
3.急躁易怒主要与下列哪项功能失调有关( ) (2004年第6题)A.魂不守舍B.髓海空虚C.肝血不足D.肝升太过√E.心神失养此题考查肝气失调的病理表现,属于理解型考题。
急躁易怒为肝火上炎,为肝之阳气升发太过的病理表现。
神不守舍是心神失养的病理表现,髓海空虚则肾精亏虚的病理表现;肝血不足多见头晕目眩,肢体麻木等症状;心神失养多见失眠多梦甚则怔忡等表现。
4.气逆的病理表现,下列哪项不确切( )(2002年第13题)A.嗳气,呃逆B.头胀痛,甚则昏厥C.咳逆气喘D.眩晕耳鸣如蝉√E.面红目赤易怒此题考查气逆的病机表现,属于理解型考题。
气逆,为气机升降失常,脏腑之气上逆的病理状态。
在肺,则肺失肃降,肺气上逆,发为咳逆上气。
在胃,则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发为恶心、呕吐、嗳气、呃逆。
在肝,则肝气上逆,发为头痛头胀,面红目赤而易怒,甚则昏厥猝倒。
D选项属于肝阴虚的症状。
5.阳损及阴的病机,主要指( )(2001年第11题)A.阳气虚损,气化不利,水湿积聚B.外感温热阳邪,伤及阴液C.阳虚不能制阴,阴寒内盛D.阳气虚损,阴液化生不足√E.阳热遏伏.拒阴于外此题考查阴阳病机的内容,属于理解型考题。
中医基础理论辨证论治与个体化治疗

中医基础理论辨证论治与个体化治疗中医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重要支柱,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的核心内容,而个体化治疗则是中医特有的治疗特点。
本文将从中医基础理论辨证论治和个体化治疗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医基础理论辨证论治1. 中医基础理论概述中医基础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等。
其中,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强调了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五行学说则通过金、木、水、火、土五个元素的相互关系来解释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和变化。
经络学说认为人体内各器官组织之间的联系通过经络进行,气血津液学说则是强调了机体内外环境的调节和平衡。
2. 辨证论治的原理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的核心和特色之一,其主要原理是以辨证为基础,根据病情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辨证是指根据中医基础理论对患者的症状、病情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找出病因,确定病机和辨明病证的过程。
论治则是根据辨证结果,针对病因病机进行治疗。
3. 辨证论治的方法辨证论治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四个方面。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形态、舌象等来了解其病情。
闻诊是通过听患者的语音、咳嗽或腹鸣等来判断疾病。
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以及生活习惯等来获取病情资料。
切诊是通过对患者的脉搏进行观察和判断,了解其脏腑功能和病变情况。
二、个体化治疗的意义与方法1. 个体化治疗的意义个体化治疗是中医特有的治疗特点,强调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由于每个人的体质、环境、病因等不同,同一种疾病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的症状和病理变化。
个体化治疗能够更精确地把握病情,提高治疗效果。
2. 个体化治疗的方法个体化治疗主要包括辨证施治和辩证论治两个方面。
辨证施治是指根据患者的辨证结果进行治疗,选择合适的中药或针灸等治疗方法。
辩证论治则是根据辨证结果进行治疗,注重针对病因病机进行调理。
个体化治疗的方法还包括针对特定人群进行治疗,例如儿童、孕妇、老年人等,根据其生理特点和病情特点进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制定。
中医基础理论-防治原则

第十八单元防治原则预防1.预防与治未病的概念——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2.未病先防(1)养生以增强正气。
其措施主要有:①顺应自然,②养性调神,③护肾保精,④形体锻炼,⑤调理饮食,⑥针灸、推拿、药物调养等。
(2)防止病邪侵害。
其措施主要有:①避其邪气,《素问·上古天真论》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②药物预防以防止病邪伤害。
3.既病防变既病防变是指在疾病发生之后,力求做到:(1)早期诊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
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2)防止疾病的传变:①阻截病传途径;②先安未受邪之地。
治则1.治病求本、治则、治法的概念治病求本,是指在治疗疾病时,通过辨析其病因病机,抓住疾病的本质,并针对疾病的本质进行治疗。
因此,治病求本是中医学治疗疾病的指导思想,位于治则治法理论体系的最高层次。
治则,是治疗疾病时所必须遵循,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精神指导下而制定的治疗疾病的准绳。
如扶正祛邪、调整阴阳、正治反治、治标治本、调理精气血津液及三因制宜等,属于基本治则,从属于治病求本的指导思想。
治法是在一定治则指导下制订的针对疾病与证的具体治疗方法、治疗方法和治疗措施。
其中治疗大法是针对一类相同病机的证而确立的,如汗、吐、下、和、清、温、补、消法等八法,其适应范围相对较广,是治法中的较高层次。
治疗方法则是在治疗大法限定范围之内,针对某一具体的证所确立的具体治疗方法,如辛温解表、镇肝息风、健脾利湿等,它可以决定选择何种治疗措施。
治疗措施,是在治法指导下对病证进行治疗的具体技术、方式与途径,包括药治、针灸、按摩、导引、熏洗等,是治法中的较低层次。
2.正治与反治(1)正治含义是指治疗用药的性质、作用趋向逆病证表象而治的一种常用治则。
如热证用寒药,故又称“逆治”。
适用范围疾病的征象与其本质相一致的病证。
中医基础理论-八纲辨证

外邪不解,內傳入裏
外邪直中臟腑
七情內傷
三、半表半裏證
[致病因素] 外邪不解,尚未入裏 裏邪透表,尚未至表 [臨床表現與證候分析] 寒熱往來 ---- 正邪相爭 胸脅苦滿 口苦咽幹----肝膽經氣不利 心煩 ---- 邪擾心神 喜嘔 不欲飲食 ---- 胃失和降 目眩 ---- 少陽風火相煽 脈弦 ---- 肝膽為病
惡熱喜冷 面紅口渴
煩躁不安
- 熱盛津傷
分泌物、排泄物黃稠
舌紅 脈數
三、 寒熱鑒別要點
寒熱 四肢 舌象
口渴 二便 脈象
第三節 虛實辨證
虛實是概括正邪盛衰的一對綱領
一、 虛證
[致病因素] 先天稟賦不足 後天失養 [臨床表現與證候分析] 氣虛 血虛 陰虛 陽虛
二、實證
[致病因素] 邪氣亢盛,正氣不衰 臟腑功能失調,病理產物
2.常見證候: 真寒假熱
寒熱真假--真熱假寒
真實假虛 虛實真假---
真虛假實
“大實有羸狀” “至虛有盛候”
*證候真假鑒別要點: 胸腹、舌、脈 -- 本質 四肢、面部 — 假像
四、證候轉化
1.概念: 八綱中兩種相反證候在一定 條件下,可以各自向其相反的 方向轉化
2.常見證候: 表證入裏
表裏轉化--裏證出表
四、陰虛證
[致病因素] 熱病傷陰 陰精耗損
[臨床表現與證候分析] 兩顴紅赤 咽幹口燥 五心煩熱 虛煩不寐 潮熱盜汗 便幹溲赤 舌紅少苔 脈細數
五、亡陽證
[致病因素] 大汗 大失血 [臨床表現與證候分析] *冷汗淋漓 四肢厥冷 神情淡漠 呼吸微弱 面色蒼白 舌淡潤 脈微欲絕
六、亡陰證
[致病因素]
3.其他辨證方法是八綱辨證的具體深 化。
中医基础理论考点汇总

中医基础理论考点汇总第一单元中医学理论体系考点1.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主要是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考点 2.中医学整体观念的内涵是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社会相统一。
考点3.“证”是对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
考点 4.感冒的治疗,可分别采用辛温解表或辛凉解表,此属于同病异治。
因中气下陷所致的久痢、脱肛及子宫下垂,都可采用升提中气法治疗,此属于异病同治。
考点5.同病异治的实质是证异治异。
第二单元精气学说考点1.构成宇宙的本原是精气。
考点2.“精”的概念源于水地说;“气”的概念源于云气说。
第三单元阴阳学说考点1.可用于区分事物或现象阴阳属性的征兆是水火。
考点 2.以昼夜分阴阳,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中之阴,前半夜为阴中之阴,后半夜为阴中之阳。
考点 3.以四季分阴阳,春天为阴中之阳,夏天为阳中之阳,秋天为阳中之阴,冬天为阴中之阴。
考点4.体现阴阳互根互用关系的有:①“孤阴不生,独阳不生”②“阴阳离决,精气乃绝”③老年人“昼不精,夜不瞑”④“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考点5.阳虚日久导致阴气化生不足,反映的阴阳关系是互根互用。
考点 6.统一体中的阴阳双方,每一方都包含有另一方的阴阳关系是阴阳互藏。
考点7.四时阴阳的消长变化,从冬至到立春为阴消阳长。
考点8.阴阳的皆消皆长(如阴随阳消,阴随阳长等)体现了阴阳的互根互用关系。
阴消的互为消长(如阴消阳长,阴长阳消等)体现了阴阳的对立制约关系。
注:此考点为2020中医执医师所涉及考点。
考点9.“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说明了阴阳之间相互转化的关系。
考点10.体表为阳,则皮肉为阳中之阳,筋骨为阳中之阴。
考点11.以脏腑分阴阳,心为阳中之阳的【太阳】,肺为阳中之阴的【少阴】,肾为阴中之阴的【太阴】,肝为阴中之阳的【少阳】,脾为阴中之至阴。
考点12.六淫之中,风邪、暑邪、火(热)邪属阳,寒邪、湿邪属阴。
药味分阴阳,药用五味,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中医基础理论的知识点总结(一)

中医基础理论的知识点总结(一)中医基础知识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一是对人的整体观念,二是对疾病的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辨证论治1.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和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
2.论治论治又称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辨证与论治的关系二、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藏象气血津液经络病因与发病病机防治原则(一)阴阳五行学说 1.阴阳的概念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代表着事物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
《类经·阴阳类》“阴阳者,一分为二也。
” 2.阴阳学说的内容3.五行的概念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4.五行生克乘侮五行之间并不是静止地、孤立地存在,五行学说以五行之间的相生和相克联系来探索和阐释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协调平衡的整体性和统一性。
同时,还以五行之间的相乘和相侮,来探索和阐释事物之间的协调平衡被破坏后的相互影响。
5.相生含义: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另一行具有促进、助长和滋生作用。
规律:6.相克含义: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另一行具有抑制和制约作用。
规律:7.相乘含义: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克制。
规律:8.相侮含义: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克制,即反克,又称“反侮”。
规律:相克与相乘、相侮的异同:相克——正常、生理相乘、相侮——异常、病理相乘与相侮的不同:相乘与相克次序一致相侮与相克次序相反(二)藏象 1.五脏肝、心、脾、肺、肾。
2.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称为六腑。
3.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4.六腑的主要生理功能胆:贮存与排泄胆汁;胆主决断。
胃:主受纳与腐熟水谷。
小肠:受盛化物,泌别清浊。
大肠:接受小肠下传的糟粕,吸收其中多余的水分,使之成大便排出体外。
膀胱:贮尿和排尿。
三焦:有总司人体的气化作用,为水液代谢的通路。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知识汇总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知识汇总1.中医的整体观念: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它强调“要治病,先求人体整体的协调与平衡”。
2.中医的辨证论治:中医治疗强调辨证论治,即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特点,运用辩证的思维方法进行诊断和治疗。
辨证论治包括辨证、辨证施治、辨证施药。
3.中医的阴阳学说:中医学认为存在着阴阳两种相对对立而统一的基本范畴,阴阳是一对矛盾统一体,存在于自然界和人体内,阴阳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保持了整体的动态平衡。
5.中医的五行学说:五行包括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和能量的概念。
中医学认为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贯穿于人体的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对人体的健康和疾病起着重要影响。
6.中医的气血理论:中医学认为气和血是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主动,血主静,二者密切相互关联。
气血的运行畅通与否决定了人体各脏腑功能的正常与否。
7.中医的病因病理学说: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主要包括外感六淫、内伤情志、饮食失调等外因内因。
疾病的发展过程表现为五脏六腑的病理变化。
8.中医的诊断方法:中医诊断方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切诊四个方面。
中医强调辩证论治,注重从整体、动态、直观的角度进行诊断,通过多种方法综合分析,得出全面准确的诊断结果。
9.中医的药物学:中医药物学包括草药学和中药制剂学两个方面。
草药学研究草药的性味归经、功能作用等;中药制剂学研究中药的制备工艺和配伍规律。
10.中医的预防保健:中医强调预防保健,注重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中医的预防保健包括养生、食疗、按摩、气功等多种方法。
以上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点知识的汇总。
这些知识对于学习中医学和应用中医治疗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掌握了基础理论,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
因此,建议学习者在学习中医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对这些重点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以便更好地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11/14
17
辨证-脏腑辨证-脏病辨证
➢脾病辨证:
✓ 生理功能:肉、唇、口、思、涎 脾主运化:运化水谷;运化水液 脾主升清 脾主统血
✓ 病理状态: ✓ 运化↓ :运化水谷↓:消化功能↓食少,腹胀,便溏
运化水液↓:浮肿,水湿痰饮 清阳不升:头晕,困重;湿困;气陷,内脏下垂 脾不统血:出血
✓ 证候: 虚证:饮食,劳倦,思虑,病后→气虚,阳虚 实证:寒湿,湿热
中医基础理论辨证及防治
八纲辨证
辨证
主
脏腑辨证
要
气血津液辨证
内
容
预防
防治
治则
2020/11/14
2
辨证-概念
➢证:
也称为“证候”,是疾病发展过程中的病因、病位、病性及正邪 斗争消长变化的病理概括。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证:
是医生根据“四诊”所获得的症状、体征等资料,运用辨证纲领,去 分析和寻找各个症状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判断其疾病发生的原因、病 变部位及其病性变化,而明确其诊断。
[临床表现]:发热、恶寒或恶风、舌苔薄白、脉浮为主 [特点]:病程短,恶风、恶寒。 ➢(二)里证:病变部位在脏腑的证候,脏腑功能失调的证候。 [临床表现] :分为里寒证、里热证。 [特点]:病程长,不恶风寒,脉象不浮。 ➢(二)表证与里证的关系: 1、表里同病:表证和里证同时出现,称表里同病。 2、表里转化:有由表入里和由里出表的证候出现,称表里转化。
2020/11/14
16
辨证-脏腑辨证-脏病辨证
➢肺病辨证:
✓ 生理功能:皮、毛、悲、鼻、泪 主气司呼吸:主一身之气 通调水道:水之上源 肺朝百脉,主宣肃 主皮毛,主卫外司合
✓ 病理状态: 呼吸↓:咳、喘、痰;或胸闷,气短等 水液代谢↓:水、湿、痰、饮 卫外失司:自汗,易感外邪
✓ 证候: 虚:久病→气虚,阴虚 实:外邪(风、寒、热、燥) 病理产物:水、湿、痰、饮等
2020/11/14
7
辨证-八纲辨证-寒热
二、寒 热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 阳盛则热,阴盛则寒; 阳虚生内寒,阴虚生内热。 寒热是阴阳偏盛,偏衰的具体表现。 辨寒和热,是辨疾病的性质,是治疗立法用药的依据 之一。(如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2020/11/14
8
辨证-八纲辨证-寒热
(一)寒证:
2020/11/14
13
脏
五脏:心、肝、脾、肺、肾
腑
辨
证
六腑: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
2020/11/14
14
辨证-脏腑辨证-概念
➢概念:
脏腑辨证是中医辨证方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脏 腑学说为基础,根据脏腑的病理表现,进行分析、归纳, 找出疾病的病因、性质做出正确诊断,用以指导临床治疗 的一种辨证方法。
4、阳虚证:指体内阳气不足所表现出的证候 。
[临床表现]:精神萎靡、肢体倦怠无力、语声低微,心悸气短、自汗或 盗汗
(二)实证:邪气盛,脏腑功能亢盛的表现。
[临床表现]:精神烦躁、肢体躁动、声高气粗、腹部胀满、疼痛拒按、 大便秘结、小便短赤
2020/11/14
10
辨证-八纲辨证-虚实
虚证与实证的鉴别表
2020/11/14
18
辨证-脏腑辨证-脏病辨证
2020/11/14
12
辨证-八纲辨证-阴阳
(二)亡阴证与亡阳证
亡阴证与亡阳证是疾病过程中出现的危重证候。 1、亡阴证:阴液大量消耗或丢失,阴液衰竭的证候。 [主要表现]:汗出而粘,呼吸短促,身热,手足温,烦躁不安,渴喜冷饮, 面色潮红,舌红而干,脉细数无力。 2、亡阳证:阳气严重耗损,而表现出阳气虚脱的病变证候。 [主要表现]:大汗淋漓,面色苍白,精神淡漠,身畏寒,手足厥冷,气息微 弱,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脉微欲绝。
➢辨证方法:
八纲、脏腑、气血津液、六经、卫气营血、三焦、经络等
2020/11/14
3
阴阳
八
表里
纲
辨
寒热
证
虚实
2020/11/14
4
辨证-八纲辨证-概念
➢八纲的概念:
指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个辨证的纲领。
➢八纲辨证的概念:
是医生对四诊所收集的病情资料;运用八纲进行分析综合,从而 辨别现阶段病变部位的深浅、疾病性质的寒热、邪正斗争的盛衰和病 证类别的阴阳,以作为辨证纲领的方法。
寒证是感受寒邪,或阳虚阴盛,表现为机体机能活动抑制或衰减的证 候。
[临床表现]:
恶寒或畏寒,不发热,面色苍白,四肢发凉,口不渴,喜热饮,小便 清长或大便稀薄。舌淡苔白而滑,脉迟。
(二)热证:
热证是感受热邪、或阳盛阴伤,表现为机体机能活动亢进的证候。
[临床表现]:
发热喜凉,口渴喜冷饮,面红目赤,烦躁不宁,痰涕黄稠,大便秘结, 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而干,脉数等。
2020/11/14
5
辨证-八纲辨证-内容
➢内容
将病人整体证候表现之总和概括出来。 从类别上分:阴证、阳证 从病位上分:表证、里证 从病性上分:寒证、热证 从邪正盛衰上分:虚证、实证 阴、阳是八纲中的总纲,八纲又是其它辨证的总纲。
2020/11/14
6
辨证-八纲辨证-表里
一、表 里
表里是辨证部位、病情轻重和病势趋向的两个纲。 ➢(一)表证:病邪侵袭人体卫表、肌肤的证候。
2020/11/14
15
辨证-脏腑辨证-脏病辨证
➢心病辨证:
✓ 生理功能:脉、面、舌、喜、汗 心主神明 心主血脉
✓ 病理状态: 心脏:心悸、怔忡、胸闷、心痛 心神:失眠,多梦,健忘,心烦,神昏,神乱 血脉:脉结、代、促,或细等 舌:舌尖红、痛、疮
✓ 证候: 虚证:先天↓,思虑↑,久病→气血阴阳↓ 实证:痰、火、寒、气、瘀等
2020/11/14
9
辨证-八纲辨证-虚实
三、虚 实
虚实是用以概括和辨别正气强弱和正邪盛衰的两个纲领。
(一)虚证:人体正气不足,脏腑功能衰退,气、血、阴、阳虚损。
1、血虚证:指血液不足,不能濡养全身各部,所表现出的证候。
2、气虚证:指全身或某一脏腑功能减退所表现出的证候。
3、阴虚证:指体内阴液不足、亏损所表现的证候。
2020/11/14
11
辨证-八纲辨证-阴阳
四、阴 阳
阴阳是八纲的总纲。 (一)阴证与阳证 1、阴证:阳气虚衰或寒邪凝滞的证候。 [主要表现]:精神萎靡,面色苍白,畏寒肢冷,气短声低,口不渴,便溏, 尿清长,舌淡胖嫩,苔白,脉弱等。属虚、属寒。 2、阳证:体内热邪壅滞,或阳气亢盛的证候。 •[主要表现]:身热面赤,精神烦躁,气壮声高,口渴喜饮,呼吸气大便秘结, 小便短赤,舌红绛苔黄,脉洪滑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