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体系比较与演变
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演变

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演变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是指国际贸易中使用的货币和金融工具的网络。
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也经历了不同的演变过程。
1. 孤立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在18世纪和19世纪,国际贸易主要集中在欧洲,主要使用的是黄金和银锭进行交易。
这种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称为“孤立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货币和货币政策,缺乏统一的货币标准和贸易规则,导致贸易中存在很多问题。
例如,一些国家将本国货币贬值以提高出口收入,但这种行为会引起其他国家的报复行为,导致贸易战争。
2. 金本位制下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到19世纪末,国际贸易的范围扩大到全球,并出现了更多的商品金融工具,需要一个更加稳定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为了解决孤立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国际货币金融体系进入了“金本位制”时期。
在金本位制下,比如英国和美国的货币体系以固定的价格与黄金挂钩,货币兑换是固定的,避免了大规模货币贬值和升值。
这种体系还允许不同国家的货币兑换,促进了国际贸易的扩展和增长。
但随着贸易和金融工具的不断发展,这个体系开始出现矛盾,尤其是20世纪初期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导致了货币紧缩和通货膨胀的突出问题。
3. 布雷顿森林金融体系1944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联合国成立,制定了一个新的国际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以应对金本位制下面临的问题。
根据布雷顿森林协议,美元和黄金是唯一的国际支付工具。
其他国家的货币可以与美元或黄金兑换,美元的兑换率固定在35美元/盎司。
这个体系是基于美元和黄金,使美元成为世界储备货币,但许多国家不再使用美元而选择其他国家的货币,因为它持续贬值,这使美国面临了巨大的外汇压力。
4. 弗洛特金融体系由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失败,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和其他国家决定通过完全建立自由浮动的汇率制度来结束固定汇率制度,这被称为弗洛特体系。
根据弗洛特体系,货币种类可以自由浮动,并且价格的变化由市场决定,而不是由中央银行进行干预。
中国金融机构体系的演变与发展

中国金融改革: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与发展趋势孙天琦 2007年09月29日 15:23新中国的金融事业是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共同诞生、一起成长的,至今已走过了55年的历程。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金融事业迎来了新的春天。
经过30年的曲折历程和改革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金融体制初步形成,整体金融实力不断壮大,金融宏观调控不断加强,金融业在支持国民经济的发展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第一篇:改革开放前我国的金融体制的形成与发展1 1978年以前新中国金融体制的形成及其特点1. 1新中国金融体系的初步建立新中国金融业的萌芽,可追溯至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其真正诞生,则是在解放战争年代。
解放战争胜利在即之时,为了统一货币、促进物资交流、支持生产恢复和发展,中央开始着手创建完整的金融体系。
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正式组建成立。
这是我国社会主义金融事业的开端,标志着新中国金融体系的诞生,新中国的金融事业已经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之后,通过合并解放区银行、没收并改组官僚资本银行、取缔外资银行的在华特权、改造私人银行与钱庄,以及建立农村信用社组织等途径,新中国金融体系逐步建立起来。
到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结束时,我国已经建立了以人民银行为核心,在人民银行统一领导下的几家专业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体系格局;对各类金融机构实行了统一管理,有效调控了市场货币供求。
新中国金融体系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制止了存在多年通货膨胀,稳定了金融体系;通过贯彻统一财经工作的决定和《共同纲领》的金融政策,便利了城乡物资交流,支持了国营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发展。
国民经济逐步恢复和发展。
1. 2“大一统”的金融体制的形成和发展从1951开始,国家便按照一切信用归国家银行的原则,使人民银行成为“信贷中心、现金中心和结算中心”,承担了为国家“守计划、把口子”的资金供应和货币监督任务。
第一个五年计划中,与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相适应,各类金融机构按照苏联银行模式进行了改造,建立起一个高度集中的国家银行体系,即“大一统”的银行体系模式,并于1953年开始建立了集中统一的综合信贷计划管理体制,实行“统存统贷”的管理方法,银行信贷计划纳入国家经济计划,为经济建设进行全面的金融监督和服务。
国际金融体系演变

国际金融体系演变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和国际贸易的蓬勃增长,国际金融体系也在不断演变。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详细介绍国际金融体系的演变,并分析其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一、金本位制度时代在近代国际金融体系的起始阶段,金本位制度是主要的货币制度。
这一制度形成于19世纪后期,以黄金作为货币的基准。
各国的货币与黄金挂钩,可自由兑换,从而使国际贸易更加便利。
然而,这一制度也存在一些弊端,比如金的供给受限,导致货币发行难以灵活调控。
二、布雷顿森林体系时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了恢复世界经济的稳定,1944年成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
根据这一体系,美元成为了国际储备货币,其与黄金挂钩,其他货币与美元挂钩。
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成立,进一步加强了国际金融合作。
然而,布雷顿森林体系在20世纪70年代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由于美国经济的不稳定和国际支付差额的增加,美国不得不与黄金的兑换脱钩,导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
这一事件对国际金融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自由浮动汇率制度时代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自由浮动汇率制度逐渐成为国际金融体系的主导模式。
在这一制度下,货币的汇率不再受到固定的金本位制度或固定汇率制度的限制,而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
这使得国际资本流动更加自由,促进了全球经济的发展。
然而,自由浮动汇率制度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和挑战。
货币的大幅波动可能导致国际金融市场的剧烈波动,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四、新兴金融体系的崛起近年来,新兴金融体系逐渐崛起,对国际金融体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例如,中国的崛起使得人民币国际化成为可能,人民币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国际储备货币。
同时,金砖国家通过建立新开发银行和应急储备安排等机构,增强了新兴市场国家的金融合作和话语权。
然而,新兴金融体系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以及金融风险的积聚,都对新兴金融体系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五、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国际金融体系的演变对全球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国际金融体系的演变与发展

国际金融体系的演变与发展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国际金融体系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广泛涉及货币交换、国际资本流动以及全球金融机构的运作。
通过深入了解国际金融体系的演变与发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如何应对全球经济变化和金融风险。
首先,我们来回顾国际金融体系的起源。
在古代,交流和贸易并不依赖于全球金融网络,而是以物物交换为基础。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使用贵金属作为交易媒介。
这些金融手段的使用进一步促进了贸易和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全球经济的融合。
然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金融体系发生了巨大变革。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成为国际金融体系史上的里程碑。
根据布雷顿森林协定,美元与黄金挂钩,成为全球货币储备的基础。
这一体系确保了经济稳定和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也暴露出种种问题。
1971年,美国宣布废除布雷顿森林体系,使得国际金融体系再次经历大规模转变。
随后,新的国际金融体系崛起,并以货币浮动汇率机制为基础。
这使得汇率对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动更加敏感,也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和金融创新的加速,金融体系也在不断调整和发展。
金融市场的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跨境资本流动愈发频繁。
同时,大型金融机构的崛起进一步引发了全球金融体系的变革。
这些机构的扩张性业务和跨国经营,为国际金融体系增加了更多的风险和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国际金融体系迫切需要更加紧密的监管和风险控制机制。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是对国际金融体系脆弱性的一次巨大考验。
危机揭示了系统性风险的存在,并迫使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采取行动加强监管措施。
例如,欧盟通过实施更加严格的金融监管政策,试图避免类似危机的再次发生。
在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下,国际金融体系将进一步演变。
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正在改变金融行业的格局。
新的金融模式和金融产品不断涌现,给国际金融体系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和挑战。
同时,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也使得跨境支付和金融服务更加便捷,推动了金融全球化进程的加速。
国际金融体系的演变

国际金融体系的演变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深,国际金融体系作为全球经济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
本文将从金本位制度的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诞生与瓦解以及现代金融体系的构建等角度,探讨国际金融体系的演变。
一、金本位制度的建立金本位制度是国际金融体系最早的形式之一。
其核心思想是以黄金作为货币的背书,确保货币价值的稳定性。
这一制度首次出现在18世纪。
当时,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都采用了金本位制度,并通过将货币与固定的黄金比例挂钩,实现了国际贸易和金融交流的相对稳定。
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诞生与瓦解随着两次世界大战的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金融体系发生了重大的演变。
1944年,美国在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村召开了一次国际货币与金融会议,会议的最终结果是建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
该体系的核心是以美元作为世界储备货币,但其与黄金之间并无直接联系。
然而,布雷顿森林体系在20世纪70年代面临着日益凸显的困境。
由于美国无法维持自身经济与国际货币责任的平衡,导致了美元的贬值,加剧了全球通货膨胀的压力。
最终,在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将金钱与黄金的直接兑换关系完全解除,布雷顿森林体系宣告瓦解。
三、现代金融体系的构建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国际金融体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现代金融体系构建的核心是自由汇率制度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建立。
自由汇率制度使得各国货币的汇率由市场供求决定,减少了政府对货币的干预。
而IMF的成立则为各国提供了贷款和资金援助的渠道。
此外,国际金融体系也借鉴了一些新的理论和实践,如国际资本流动自由化、金融创新和跨国公司等。
这些因素进一步促进了国际金融体系的发展和演变。
总结:国际金融体系的演变经历了从金本位制度到布雷顿森林体系再到现代金融体系的过程。
金本位制度保证了货币价值的稳定,布雷顿森林体系以美元为中心,但无法应对挑战而瓦解,而现代金融体系通过自由汇率制度和IMF等机制的建立,更加灵活和稳定。
国际金融体系与国际货币体系发展趋势

国际金融体系与国际货币体系发展趋势一、国际金融体系的概念及特点国际金融体系是指由国际货币制度、国际金融机构和国际金融市场三个重要组成部分所构成的复杂体系。
国际金融体系是国际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稳定与否直接影响到全球经济的发展。
国际金融体系的特点包括货币流动性强、资本流动性强、金融市场国际化程度高等。
二、国际金融体系的历史演变国际金融体系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后期的金本位制度。
20世纪初,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金本位制度崩溃。
随之而来的是布雷顿森林协议的诞生,美元成为国际储备货币,作为全球支付与结算的重要货币,国际金融体系开始进入固定汇率制度时期。
1971年布雷顿森林协议解体后,国际金融体系进入了浮动汇率制度时期。
三、国际货币体系的概念及特点国际货币体系是指国际之间进行货币交换所采用的货币制度。
国际货币体系主要有固定汇率制度和浮动汇率制度两种。
其特点是可以促进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提高货币的流动性,推动全球经济发展。
四、国际货币体系的历史演变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可以归纳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世纪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金本位制度。
第二阶段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黄金汇兑标准体系。
第三阶段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布雷顿森林体系。
第四阶段是1971年布雷顿森林协议解体后至20世纪末的自由汇率体系。
第五阶段是21世纪以来的多元化货币体系,其中人民币国际化逐渐成为一个重要趋势。
五、国际金融体系与国际货币体系的互动关系国际金融体系和国际货币体系密不可分,两者之间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国际经济形势。
固定汇率制度时期,国际金融体系主要以布雷顿森林为代表,其特点是货币稳定、国际贸易增长迅速。
浮动汇率制度时期,国际金融体系的特点是集权的国际货币政策体系变成了分权的国际货币政策体系,同时国际货币体系的变化也影响到了国际金融市场的运行。
六、国际金融体系和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趋势国际金融体系和国际货币体系的未来发展将会更加多元化与国际化。
古代金融体系和现代金融制度的异同

古代金融体系和现代金融制度的异同金融是一个古老而又现代的学科,它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地演变和完善。
古代金融体系与现代金融制度有着许多异同,本文将以时间为线索,来探讨古代金融体系和现代金融制度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一、货币的流通方式在古代,货币并不像现在这样一般流通。
在早期,人们主要使用的是物物交换的形式来进行贸易,称为“以物易物”。
直到汉代出现了金属货币——铜钱,货币才成为了交换手段。
然而,由于当时货币稀少,且没有纸币,所以铜钱基本上都是手工铸造而成,很不规范。
这就导致铜钱的价值和重量存在巨大的不稳定性,甚至可能出现假钱。
在这种情况下,很难对铜钱的价值进行准确的衡量。
而现代金融制度则是建立在强大的银行体系之上的。
银行作为金融机构的代表,积极参与到货币的流通中,向社会提供金融服务,如储蓄、贷款、汇款等。
同时,在现代金融制度下,货币的种类也更加多样化。
除了纸币和硬币外,还有各种金融工具,如债券、股票、期货等。
二、风险管理古代金融体系面临的风险相对较少,因为贸易主要是在家族和部落之间进行的,而且很少有大规模的商业活动。
而采用物物交换的方式,也可以有效减少交易的违约风险。
同时,古代的金融从业者也相对少,这也减少了金融风险的传递和扩大。
而在现代,金融风险的管理成为了最为重要的问题之一。
随着金融业的迅速发展,金融风险呈现出复杂化、交叉化、紧密度高等特点。
如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成为了金融业最严峻的考验。
因此,现代金融机构必须建立科学的风险控制和管理机制,以保证金融市场的安全和稳定。
三、监管体系古代金融体系并没有专门的监管机构,因此在金融活动中,很容易出现不规范和欺诈行为。
这也造成了商业信用的缺乏,以及交易的不安全性。
而在现代,监管机构的作用愈发重要。
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建立了自己的金融监管机构,对金融机构和个人进行监管和规范。
这也提高了金融市场的透明度和合法性,保障了投资者的利益,避免了金融市场的混乱和不稳定。
国际金融体系的历史变迁

国际金融体系的历史变迁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国际金融体系也经历了多次的变迁,从最初的金本位制到现在的现代货币体系,一路走来波澜壮阔。
这篇文章将带你回顾国际金融体系的历史变迁。
一、金本位制金本位制是指国家货币可自由兑换成黄金的货币制度。
它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60年代期间盛行,是世界经济发展史上一个重要时期的货币制度。
该制度的主要有点是稳定汇率、保证贸易和投资的可预测性和稳定性。
金本位制的首要国家是英国,其他国家逐步加入,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暴发。
由于战争对黄金产量的影响,加之多数国家都需要大量黄金来支付军费,最终导致大规模的通货膨胀和贸易互易上的混乱。
二、布雷顿森林体系布雷顿森林协议于1944年7月至22日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酒店举行的金融会议上被签署,由此得名。
布雷顿森林协议规定了美元和黄金之间的固定汇率,美元与黄金的比价固定为35美元/盎司。
世界上其他主要货币的汇率与美元汇率挂钩,从而建立了美元的霸权地位。
该协议旨在实现金融稳定和经济繁荣,但最终在20世纪70年代初由于通货膨胀的压力而瓦解,最终导致了今天的现代货币体系。
三、现代货币体系现代货币体系是指今天的国际货币体系,该体系的核心是由各国政府签署的国际协议和协议的执行机构。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机构是现代货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货币体系包括浮动汇率制度和自由兑换制度。
浮动汇率制度的意思是,汇率由市场力量决定,而自由兑换制度则是指可以在国内外自由交换货币。
这种现代货币体系也存在其缺点,如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金融风险和金融市场的不稳定等。
结论国际金融体系的变迁是一个大的历程,它伴随着我们走过了传统的金本位制,到现代货币体系的浮动汇率制度和自由兑换制度。
我们可以看到国际金融体系的不断变迁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伴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而变化。
未来,我们可以期待,随着世界经济和交往的不断加强,国际金融体系还将继续进化,以适应新的经济形势并为全球经济繁荣作出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融体系:比较与演变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瞿强1. 问题的提出:金融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包括内部的金融工具、中介和市场,也包括外部与企业部门的联系和政府的监管。
20世纪70年代以来,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金融体系均经历着急剧的变革,因而比较不同的金融体系、研究其变化规律与趋势,对于政策部门和学术研究都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如果试图对金融体系的演变进行统一的分析研究,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是金融体系?有没有统一的金融体系?世界各国存在着多种金融体制,典型的有欧洲大陆以及日本的以银行为主的体制,和美国、英国以资本市场为主的体制。
这一现象引起了大量有趣的问题:为什么不同的国家会有不同的金融制度?这是历史的偶然,还是人为政策与监管的产物?金融体系与经济表现是否有关系?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国金融体制是否存在趋同的现象?向什么方向趋同?推动金融体系变化的基础力量是什么?金融产业由于其特殊性1,因此各国均受到政府管制的影响,其发展格局较多地具有人为因素2;因此,理论研究尤其具有指导意义。
中国金融体制从静态观点看,银行占绝对优势,靠近德日模式,就动态观点看,资本市场发展迅速,正在朝美国模式发展。
对于这种正在摸索、转型的金融体制来说,比较不同的金融体制,有助于我们理解同一个金融体制内部,市场与金融中介的作用,从而有助于我们分析、理解金融体系发展与变化趋。
中国目前的金融体制正处在形成初期,与具体的金融技术层面的风险相比,金融体制设计偏差所造成的风险更为重要,通常,研究这个问题需要对各国金融体制的现状与历史有透彻的了解,本文不揣冒昧,进行初步尝试。
本文第一部分首先概述金融体系及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第二部分,根据功能主义金融观点,构建一个分析比较不同金融体系的基本框架;第三部分,在分析不同金融体系起源的基础上,从技术革命、放松管制和金融全球化等方面考察20世纪70年代以来不同金融体系发展的基本趋势。
2. 金融体制的分类:不同金融体制概述人类自有记录的历史以来就从事金融交易。
大约在5000年前,苏美尔人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就有农业信用的记录。
公元前1800年的汉谟拉比法典(Hammurabi’s code)有很多章节涉及到对信用的管制。
银行机构出现在公元12世纪意大利城邦国家热内亚,并在此后1经营的是一种准公共产品,所有金融资产实际上最终都可以归结为货币,即现实购买力,而货币在现代经济中是中央银行-存款货币银行体系提供的;同时,与一般工商企业相比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结构具有高杠杆率、高风险特征;金融机构之间风险容易相互传递。
2Allen and Gale(1999)认为金融体制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受政策管制的影响,而政策主要是对金融危机的反应;Rajan and Zingales(2000)从宏观历史的角度分析了政治因素在各国金融体制形成中的作用。
此外,很多学者在研究金融体系的形成时,用了“设计”这样一个主观色彩较强的词。
的几个世纪中在弗罗伦萨、威尼斯蓬勃发展。
类似于现代意义的有价证券在中世纪后期也在意大利的城邦出现。
即使现在看起来象是20世纪80年代金融创新的衍生金融工具,其实也不是什么新鲜事物,17世纪阿莫斯特丹的证券交易所已经有广泛的金融期货合约交易。
由此可见,金融活动,例如借贷、证券投资以及其他金融合约是非常古老的,但是这些金融活动赖以存在的机构组织形式却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技术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技术进步、经济金融全球化和管制放松等因素的影响,金融创新的步伐急剧加速,金融体系从工具、机构到监管各方面均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现代金融理论通常假设,金融市场发达的体制,要比依靠银行的体制,处于更高的发展阶段。
根据这种理论,近年来美国的金融创新与大量新的金融产品的出现,具有很多经济优势。
但是,另一方面,德国、日本、法国间接金融的相对成功,似乎又提供了一个反例。
从理论上看,如果我们生活在Arrow-Debreu 完全竞争市场的世界中,金融中介没有必要,无非是提供了减少交易成本的手段;另一方面,如果存在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人们有理由认为金融中介优于金融市场,因为金融中介可以“复制”市场的功能,同时还能签定长期激励合约,减少代理成本。
当然,现实世界要比这些抽象的理论更为复杂,理解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各自的优势,是比较金融体制研究中的核心论题。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这一研究领域历史并不算长,分歧远远大于共识。
2.1. 什么是金融体制(Financial System)?在现实中,世界各国具有不同的金融体系,很难应用一个相对统一的模式进行概括。
从直观上看,发达国家金融制度之间一个较为显著的区别体现在不同的国家中金融市场与金融中介的重要性上。
这里有两个极端,一个是德国,几家大银行起支配作用,金融市场很不重要;另一个极端是美国,金融市场作用很大,而银行的集中程度很小。
在这两个极端之间是其他一些国家,例如日本、法国传统上是银行为主的体制,但是近年来金融市场发展很快,而且作用越来越大;加拿大与英国的金融市场比德国发达,但是银行部门的集中程度高于美国。
从一般性意义上看,金融体制是一个经济体中资金流动的基本框架,它是资金流动的工具(金融资产)、市场参与者(中介机构)和交易方式(市场)的综合体,同时,由于金融活动具有很强的外部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是为准公共产品,因此,政府的管制框架也是金融体系中一个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
一个金融体系包括几个相互关联的组成部分:第一,金融部门(Financial Sector, 各种金融机构、市场,它们为经济中的非金融部门提供金融服务);第二,融资模式与公司治理(Financing Patten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居民、企业、政府的融资行为以及基本融资工具;协调公司参与者各方利益的组织框架);第三,监管体制(Regulation System)。
金融体系不是这些部分的简单相加,而是相互适应与协调。
因此,不同金融体系之间的区别,不仅是其构成部分之间的差别,而且是它们相互关系协调关系的不同。
2.2. 存在不同的金融体制吗?由于现实中不同国家的金融制度在上述分析框架中差异较大,因此很多研究认为,至少在理论上,存在着不同的金融体系。
他们根据资金流动是直接借助一次合约(资金供求双方直接见面),还是两次合约(经过金融中介),在金融体制中的比重,划分两种不同的融资模式,即直接金融与间接金融;再根据这两种融资模式在金融体制中的地位,区分所谓的银行为主(bank-based system)的体制与市场为主的体制(market-based system)(R. Levine; Allen and Gale(1995; 2000)。
)金融体系最根本的功能是引导储蓄向投资的转化,因此,观察金融体系的方法之一就是比较不同国家的储蓄和金融资产结构。
表1显示了几个主要工业化国家银行与资本市场在资金融通中的相对重要性。
从中可以看出,德国和美国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类型。
在美国,银行资产对GDP的比重为53%,只有德国的三分之一;相反,美国的股票市值对GDP的比重为82%,大约比德国高三倍。
因此,美国英国的金融体制常常被称为“市场主导型”,而德国、法国、日本则被称为是“银行主导型”。
图表1 银行与资本市场的国际比较(1993年)(单位:10亿美元;%)GDP 银行资产(BA)BA/GDP 股票市值(EMC)EMC/GDP美国6301 3319 53% 5136 82%英国824 2131 259% 1152 140% 日本4242 6374 150% 2999 71%法国1261 1904 151% 457 36%德国1924 2919 152% 464 24%资料来源:Allen and Gale(2001), P72.但是,早在80年代末,C. Mayer 在两篇很有影响的论文(Mayer(1988; 1990))中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各国的企业是如何融资的?并得出了一个不同于常识的结论:在主要发达国家的企业资金来源结构中,企业内部资金是最重要的,在外部资金来源中,银行贷款是最重要的,而股权融资的比重通常较小。
这一结论对传统的企业财务理论提出了挑战,同时也使得金融体制的划分变得比较困难,因为至少从企业融资的角度来看,各国的金融体制差别并不大。
J. Corbett and T. Jenkinson(1997)基本延用Mayer的资金流量分析方法,将统计期间扩展为1970-1994年(见图表2),从企业实际融资的角度否定金融体制的区别。
图表2 德日英美四国企业净资金来源:1970-1994资料来源:德、日、英、美Corbett and Jenkinson (1997, p 74);法Bertero(1994).图表1与图表2构成了较大的反差,或者称为“Mayer’s Puzzle”,对此学术界迄今没用普遍认可的解释(Allen & Gale, 2001, p.4)。
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数据的来源与处理方法上。
Mayer以及其很多后继者,为了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国际可比性,用的是资金流量表中的宏观流量数据,而其他学者有的利用企业流量数据,有的利用宏观存量数据,因而得出相差较大的结论。
本文认为,解决这一问题,首先需要比较资金经银行和市场向企业流动的基本模式差异,注意金融资产和货币的基本区别。
从统计角度看,商业银行主要提供短期资金,在既定的期间内循环使用,因此从流量的角度看,银行资金比重较大;但是如果将股权资本与银行贷款并列做时点存量统计,应该会有不同的结果。
此外,更重要的是,即使不同的金融体制中企业资金来源近似,也不能否定不同的金融体制的存在,因为金融体制的功能不仅是提供资金,更重要的是在提供资金的过程中如何实现风险分散、信息处理和企业控制等功能。
简言之,问题不在于“融资的数量”,而在于“融资的效率”。
2.3.两种基本金融体制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暂且假设存在两种不同类型的金融体系,即以德国为代表的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和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主导型的金融体系。
图表3从机构的角度进行了简要的比较。
图表3 美国与德国的金融体系比较资料来源:Allen &Gale(2000, p.53, p.72).2.4.对金融体制研究的简单回顾比较金融体制的研究首先发端与对金融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
这是一个长期争论的问题。
3而且,在主流经济学分析体系中,金融体系作为一种制度常常被忽视了。
下面我们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从宏观经济学的发展来看,在凯恩斯的产出决定理论框架中,金融体系对实际经济的影响不占主导地位。
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信贷市场表现与产出之间的潜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