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的快慢》说课

合集下载

运动的快慢说课教案

运动的快慢说课教案

运动的快慢说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运动快慢的比较方法,能够运用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来解释生活中的运动现象。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运动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锻炼身体的好习惯。

二、教学内容1. 运动快慢的比较方法2. 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3. 生活中的运动现象分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运动快慢的比较方法,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来解释生活中的运动现象。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运动快慢的比较方法,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的运动现象,引导学生运用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来解释。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实践,提高他们的操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个生活中的运动现象为例,引发学生对运动快慢的思考。

2. 讲解:讲解运动快慢的比较方法,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

3. 案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运动现象,引导学生运用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来解释。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5. 实践操作:让学生动手实践,提高他们的操作能力。

7. 作业布置:布置一道关于运动快慢的应用题,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检查学生对运动快慢的比较方法,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的理解和运用。

2. 评价方法: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

案例分析: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运动现象,评估其理解程度。

实践操作:观察学生在实践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操作技能。

3. 评价内容:学生能否正确运用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来解释运动快慢。

学生能否在实际情境中,有效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运动快慢的问题。

《运动的快慢》说课稿[001]

《运动的快慢》说课稿[001]

运动的快慢一、导入大家好,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题目是《运动的快慢》。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快跑!”,“慢点走!”等等。

那么这些话背后隐藏着什么?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运动的快慢背后的知识和道理。

二、学习目标1.了解运动的快慢与身体健康的关系2.掌握正确的运动速度及方法3.提高对健康生活的认识三、知识讲解运动的快慢是指运动速度的快慢,快慢之间的区别会直接影响到运动对人体的益处。

那么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快速运动对身体的影响。

快速运动快速运动对身体的益处有很多,首先是增强心肺功能。

如果你经常进行有氧运动,比如快跑、快步走、游泳等等,你的心肺健康将会大有益处。

这些运动可以促进氧气的流通,让身体变得健康有力。

此外快速运动还可以帮助控制体重,因为快速运动可以提高身体的新陈代谢率,这意味着你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消耗更多的卡路里。

最后,快速运动还可以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减少患病的风险。

慢速运动相比之下,慢速运动对于我们的身体来说也有很多的好处。

首先慢速运动对身体的负担要少得多,这对于一些身体状况较差的人来说非常适合。

如果你的身体比较虚弱,那么慢速运动可以让你渐进地加强身体机能,从而达到健康的目的。

此外,慢速运动还可以帮助你降低心率,放松身体。

如果你在运动中越来越放松,那么你的身体将会受益无穷。

一些慢速的运动,如瑜伽、太极等,可以帮助人们缓解压力,让身体更加放松,更加健康。

步行的速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步行是最为常见的运动方式之一。

那么步行的速度应该如何控制呢?一般来说,每小时走五公里左右的速度是最为适宜的。

快速步行的速度应该在每小时五到六公里之间。

如果你可以保持这个速度30分钟以上,那么你的运动效果将会非常好。

慢速步行的速度应该在每小时三至四公里之间。

如果你可以长时间地保持这个速度,那么你的身体将会得到很好的锻炼。

四、注意事项在运动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不要太过激烈。

快速运动可以让身体变得健康有力,但是如果运动过度将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新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上册《运动的快慢》说课稿(附反思、板书)课件

新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上册《运动的快慢》说课稿(附反思、板书)课件

三、说教学目标
1、会测量走路的速度,能给各种物体运动的速度排序;会使用秒表。 2、知道物体运动的速度是不一样的,速度可用通过一定距离所用的时间 的多少来进行描述,知道运动方向也是物体运动的表现,认识一些非常 缓慢的运动。 3、意识到事物之间的联系性,体验到用比较的方法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
四、说教学重难点
六、说教学过程
活动一 、认识 1、感受四幅图,猜一猜谁移动得快?“假如它们进行的距离一样,情况 会如 何呢?” 2、龟兔赛跑的故事。“兔子为什么没有得第一呢?”(启示学生考虑距离, 时间的要素) 3、使学生意识到运动的快慢需要用一定距离中所用时间的多少进行衡量。 这就是常 说的运动速度。
活动二:在测量与排序中感受速度的快与慢 1、测一测走路的速度 (1)用正常的步伐走5米花多长时间?比正常步伐走得慢一些,走5米花了 多长时间? (2)用正常步伐走5秒能走多远?比正常步伐走得慢一些,5秒钟走了多 远?2、给运动速度排序
不足之处:有个别学生在学习上不够主动,学生们的知识不够丰富。 改进措施:我们要关注学困生,应多夸奖鼓励他们,教师应让学生多看 书,要开阔孩子们的视野。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要不断地去探索、去实践,争取逐步提高自己的 教学水平。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老师!
教学重点
会测量走路的速度,能给各种物体运动的速度排序;会使 用秒表
教学难点
知道物体运动的速度是不一样的,速度可用通过一定距 离所用的时间的多少来进行描述,知道运动方向也是物 体运动的表现,认识一些非常缓慢的运动。
五、说教法
在教学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师生 之间的互动性和主动性。主动性就是教师在情境导入设计中,要能很自 然的让学生进入你所设计的课堂中去;还要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的正确导向,把培养学生道德修养和健康的审美乐趣,是构成正确价值 观和身心的人生态度。尤其是科学课的教学,构成正确的价值观十分重 要, 培养学生养成教育、环保意识、价值取向。

《运动的快慢》说课稿

《运动的快慢》说课稿

《运动的快慢》说课稿第一篇:《运动的快慢》说课稿《运动的快慢》说课稿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我认为要上好一堂课,需要教师对教材的熟悉和把握,对学生的深入了解,对教学目标的明确制定,对教法学法的灵活应用,再到对教学过程的有效实施。

基于以上几方面,我将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运动的快慢》是八年级第一章机械运动第三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既是对前一节运动的描述的深化,又是下一节测量平均速度的基础。

速度是中学物理第一个也是最基本的概念,理解并掌握速度的概念,不仅可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还可以为后续概念的学习方法起到引领作用。

所以本节内容承前启后,地位非常重要。

二、说学情八年级学生由于刚刚接触物理,分析,归纳,概括能力相对薄弱,对研究物理的方法感到比较陌生,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这些特点,设计好问题,引导学生的同时保护好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勇气,教会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

三、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能进行速度单位间的换算。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现象的主要特征,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2、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具有初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爱科学的情操。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会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2、利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教学难点:1、速度概念的建立过程。

2、速度单位的换算。

五、说教法学法教法:多媒体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讲授法。

学法:体验和感悟法、小组讨论法。

六、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我将利用多媒体进行导入。

用多媒体播放龟兔赛跑的视频,并提问学生:如何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谁跑的快?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运动的快慢》。

《运动的快慢》说课稿[001]

《运动的快慢》说课稿[001]

运动的快慢说课稿前言本次说课的主题是运动的快慢。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感受到运动的快慢对身体的影响,而这也是体育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次说课旨在向同学们介绍运动的快慢的概念,让他们了解不同运动方式对身体的影响,并培养他们在选择运动方式时的准确性。

一、运动的快慢概念运动的快慢是指运动时身体的运动速度。

所谓快速运动,是指身体的运动能力处于较高的状态,肌肉紧张程度强,含氧量较高,能量代谢速率较快;而慢速运动则是指身体的运动能力处于较低的状态,肌肉紧张程度较弱,含氧量较低,能量代谢速率较慢。

在运动时,随着身体的状况不同,我们需要选择不同的运动方式,以适应不同的身体需求。

二、运动的快慢分类和作用快速运动快速运动可以分为耐力、爆发力和速度三种类型,它们的作用也各不相同。

1.耐力训练耐力训练是指在相对低的强度下,长时间持续运动的训练方式。

这种训练方式能提高心肺功能,增强身体的耐力,让身体更适应长时间的高强度运动。

比如长跑、跳绳、游泳等。

2.爆发力训练爆发力训练是指快速出力,瞬间爆发力量的训练方式。

这种训练方式可以提高肌肉的爆发力和反应速度,帮助身体更快地适应紧急情况。

比如打篮球、举重、跳高等。

3.速度训练速度训练是指以更快的速度进行运动的训练方式,这种训练方式可以提高肌肉的收缩和舒张速度,让身体更灵敏地对抗各种环境。

比如短跑、骑车、游泳等。

慢速运动慢速运动通常是指瑜伽、太极等低强度、缓慢的运动方式。

这种训练方式可以让身体更放松,缓解压力,改善身体的柔韧性,提高关节灵活度和身体平衡能力。

同时,慢速运动也可以让身体更好地适应高强度训练。

三、运动的选择和误区在选择运动方式时,要根据自身的身体状况、运动目的和身体需求进行选择。

如果身体较为孱弱,建议慢慢来,慢速运动可以增强身体素质,提高身体抵抗力;如果身体素质较好,可以挑战一些快速运动,以提高身体的耐力和爆发力。

同时,也要注意运动量的逐渐增加,防止运动过量而导致身体不适。

运动的快慢说课稿

运动的快慢说课稿

运动的快慢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运动的快慢”。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运动的快慢”是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

这一节是在前两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运动的描述”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它既是对前面知识的深化和拓展,又为后面学习“力与运动的关系”等内容奠定了基础。

在教材的编排上,先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物体运动有快慢之分,然后引入速度的概念,并通过实验探究和计算让学生理解速度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教材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通过对速度单位的换算和实际问题的分析,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观察能力,对于物体运动的快慢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于速度的概念和计算还比较陌生。

他们在数学运算方面有一定的基础,但对于物理公式的理解和应用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训练。

此外,这个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动手实验,乐于探究和思考,但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还相对较弱。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速度的定义、公式和单位。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体会速度概念建立的过程。

(2)通过速度公式的推导和应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

(3)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生活中速度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3)通过对速度知识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速度的概念、公式和单位。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第一章第三节运动的快慢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第一章第三节运动的快慢说课稿
(3)了解速度的常用单位,能进行速度单位的换算。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速度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逻辑推理和数学运算的能力。
(3)通过讨论和实验,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和实际操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
(2)让学生感受物理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3.公式推导:通过实际测量和观察,引导学生推导出速度的计算公式,让学生理解速度的计算方法。
4.单位介绍:介绍速度的常用单位,并通过实例让学生学会速度单位的换算。
5.互动讨论:在每个知识点的讲解过程中,穿插提问和讨论,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并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三)巩固练习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我计划设计以下巩固练习或实践活动:
然而,可能存在以下学习障碍:
1.对运动快慢的相对性理解不足,容易混淆。
2.对速度公式的推导过程感到困难,难以理解速度的物理意义。
3.对速度单位及其换算不够熟悉,容易在计算中出现错误。
(三)学习动机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我将采取以下策略或活动:
1.创设情境:通过引入生活中的实例,如跑步比赛、车辆行驶等,让学生感受到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3.互动白板:用于展示实验数据、公式推导和课堂讨论。
这些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是,提供直观的视觉和动手操作体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物理概念,同时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三)互动方式
我计划以下设计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环节:
1.师生互动:通过提问、回答、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节奏。

《运动的快慢》说课稿

《运动的快慢》说课稿

运动的快慢一、引言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运动是人类本能的自然行为之一。

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孩子们在玩耍,还是成年人在跑步、举重等各种运动项目中,人们对于运动的需求和兴趣始终如一。

然而,运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有快有慢,有轻有重,不同的运动方式对于身体的影响也是不尽相同的。

本文将为大家详细介绍运动的快慢,以及不同运动方式对于身体的影响。

二、快速运动快速运动最为常见的代表即是短跑和有氧运动。

在这些运动方式中,大肌肉群会快速地进行有力的运动,从而使得身体的能量消耗加快、新陈代谢加强。

同时,快速运动还有一定的心血管训练效果,有益于增强心肺功能。

此外,快速运动也能够充分释放身体内部紧张情绪与压力,有利于身心健康的平衡。

因此,快速运动对于提高身体素质、减肥、以及心理调节等方面都具有很好的效果。

当然,快速运动也需要注意正确的运动方式和量力而行,以免带来运动伤害。

三、缓慢运动相对于快速运动,缓慢运动产生的肌肉张力较小,动作较缓慢柔和,常见代表有太极拳、瑜伽等。

这些运动方式能够让人们感到身心的松弛和放松,能够提高身体的柔韧性和平衡感,同时也不易感受到运动疲劳。

此外,缓慢运动经常需要注重呼吸的配合,有助于应对压力和焦虑等负面情绪,从而增强心理健康。

当然,缓慢运动对于增强身体素质和塑造肌肉没有快速运动那么直接明显的效果,需要通过长期坚持和正确的方法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四、结语在日常生活中,选择不同的运动方式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和需求。

如果想要快速燃烧能量、锻炼肌肉、提高身体素质,可以选择短跑、游泳、舞蹈等快速运动方式;如果想要放松身体、缓解压力、增强心肺功能和平衡感,则可以选择太极拳、瑜伽、普拉提等缓慢运动方式。

综合来看,无论是快速运动还是缓慢运动,都具有很好的运动健康价值,只要运动方式正确、适度,并且能够长期坚持,都能够让人们获得身体健康和心理平衡的双重收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上册物理1.2《运动的快慢》说课稿一.说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作用、分析本节课所要讲授的运动的快慢是在学习了机械运动的知识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运动的有关知识。

这节课既是对运动的描述的深化,又是学习牛顿第一定律的基础,它担负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速度的概念是中学物理运动学中最基本的概念,理解并掌握了速度的概念,就可以利用所学的知识去处理解决简单的实际生活问题,因此,这节课在本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体验分析在运动路程相同时,通过比较时间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在运动时间相同时,通过比较运动路程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在运动路程和时间都不相同的情况下,通过比较在单位时间内物体运动的路程长短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从而理解并建立起速度的概念及单位,通过利用公式的简单计算来掌握速度单位的换算;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以及平均速度的概念。

2.学情分析速度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物理概念,限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不可能很全面具体的探讨。

因此,在教学中,我根据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的降低教学梯度,注重基础教学,同时,尽量运用实物演示、多媒体课件等使教学形象直观。

每个知识点都尽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出发,经过分析归纳形成概念,以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中学有所得,享受到获得知识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根据上述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二.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能进行速度单位间的换算(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2.过程与方法:(1).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的现象的主要特征,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2).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具有初步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具有对科学求知欲(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速度概念的建立过程。

2.理解和掌握速度的概念难点:1.速度单位的换算2.利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下面我重点讲一下教学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本节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故事激趣------观察比较------形成概念-----应用新知----加强巩固-----体验成功-----归纳总结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运动的视频资料。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发现问题:视频中物体有什么共同点?运动情况都一样吗?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并得出结论:视频中的物体都在运动,有的运动得快,有的运动得慢。

然后,引出新问题: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这样,利用视频通过生活中常见的运动的实例分析入手,来引出要解决的教学问题,易于学生轻松的融入到课堂气氛中去,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故事激趣,观察比较,形成概念。

利用多媒体播放动画片:龟兔赛跑提出问题,学生思考讨论:开始阶段谁跑的比较快?判断依据是什么?最后裁判认为谁跑的比较快?判断依据又是什么?以小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上的气氛,让同学们畅所欲言,积极参与,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比较,并互相讨论,充分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己的分析、比较、讨论中得出结论,使学生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并能描述所观察现象有什么主要特征,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学生从交流讨论中找到了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开始阶段兔子跑得快,是因为在运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跑的路程长。

最后裁判认为乌龟赢得比赛,是因为在整个比赛过程中,路程相同而乌龟花的时间少。

据此,对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进行总结并提出新问题:若路程、时间均不相同时,又该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这样,采用边观察、边引导分析,层层设疑,步步深入的方法组织教学,通过教师有目的的引导学生“看”、“想”、“说”等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物理教育的教学目标。

展示问题:学校的百米冠军的成绩是12s,而24届奥运会一万米比赛冠军的成绩是28min,怎样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老师不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步步激疑启思,采用启发式教学,启迪学生的智慧,使学生通过演练得出:可以比较他们在1秒内或1分钟内通过的路程,由此引出什么是单位时间,得出并理解速度的物理意义是什么,这样逐步的建立起速度的概念,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高度,慢慢的体会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根据速度的定义直接得出速度的计算公式和单位以及它们的符号含义,并能进行单位换算。

在讲解单位换算时,要引导学生根据时间单位和长度单位来逐步的推导出米/秒与千米/小时之间的换算关系,使学生慢慢的领会和理解单位之间是如何换算的,而不是一味的死记硬背。

物理注重的是理解,要学会理解的记忆,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3.应用新知,加强巩固,体验成功。

利用多媒体展示例题:例题1: 琼斯以10秒75的成绩获得女子100米短跑金牌, 请运用知识计算出美国田径运动员琼斯百米短跑的速度.解: v=S/t=100m/10.75s=9.30m/s答: 美国田径运动员琼斯百米短跑的速度为9.30m/s例题2: 例题:五指山至海口的路程为220Km,一辆汽车从五指山市开往海口,这辆汽车的速度是55Km/h,几小时后可以到达海口?已知:S=220Km ,v = 55km/h求:t解:根据公式 v=s/t得t=s/v=220km/55km/h=4h答:这辆汽车4小时后可以到达海口。

例题3:例题:2006月7月12日,我国优秀运动员刘翔在洛桑田径黄金联赛中以12秒88打破了由科林杰克逊保持了13年之久的110米跨栏世界纪录,则这项记录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如果一辆正在行驶的摩托车的速度表指示为30km/h,哪一个速度比较大?解:利用公式v=S/t计算出刘翔的速度为v1=S/t=110m/12.88s=8.54m/s摩托车的速度为v2=30km/h=30/3.6m/s=8.3m/s所以,刘翔的速度比摩托车的大。

第一道题是公式v=s/t的直接应用,这道题比较简单易懂,目的是让学生能够顺利的做出来,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第二道题是根据五指山市本地的实际情况编写的,目的是懂得公式如何变形,学会变形公式的应用,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在生活中的应用无处不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第三道题涉及单位之间的换算,教学难度稍大一点,目的是让学生领会速度的物理意义。

通过这三道习题的讲解,让学生养成先分析题意,再规范解题的良好习惯。

匀速直线运动的引入:利用多媒体展示想想议议的内容,使学生知道频闪摄影也是研究物理问题的一种方法,引导学生分析两幅图中两个物体的运动状态的不同,通过比较分析来引出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

同时指出,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在日常生活中几乎见不到,因为它是一种理想化的运动。

我们有时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简化物理问题,会近似的把一些运动看做是匀速直线运动。

老师简单介绍变速运动、平均速度,使学生注意区分平均速度和速度的平均值。

课堂小练习:1、单位换算:(1)21.6 km/h=____m/s(2)5 m/s=____km/h2、汽车在平直的高速公路上行驶,1 min通过了1800 m的路程,汽车的速度是()A.1800 m/sB.108 m/sC.90 m/sD.30 m/s4.归纳总结最后,再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把本节所学的主要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让学生养成先学习后总结的良好习惯,并培养、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说教法、学法教法:启发式教学、观察比较法、多媒体演示为了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概念,就应遵循人们的认识规律,即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这就决定了物理概念的教学,要重视直观性,即以直观为基础来进行物理概念的教学。

本节课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对生活中实际事例的观察比较来理解速度的概念,以及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

二是通过多媒体课件,使学生有了直观的感觉认识,再结合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引起学生通过对物理现象的观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通过比较、分析、概括形成概念。

学法:观察实验讨论、对比归纳、练习提高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分析点拨和帮助下学生进行观察实验为主,老师的提问分析为辅进行的。

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列举学生熟悉的事例,引导学生有目的的进行观察,循序渐进的归纳出速度的概念。

首先,多媒体课件能较好的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进行观察,分析现象。

更能方便的进行对比、归纳,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尽量让学生去想、去说、去做、去练。

通过练习,来学会应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以及速度单位的换算。

再次,通过动手做实验,来加深对速度的物理意义的领会。

六、说板书设计为了体现我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容易理解,我的板书设计如下:运动的快慢一、速度:1.速度的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2.速度的定义: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3.速度的计算公式:v=s/t常用单位:千米每小时(km/h)换算关系:1m/s=3.6km/h二、匀速直线运动:1.定义: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2.平均速度公式:v=s/t七、作业布置:1.1m/s=_____km/h72m/s=_____km/h10m/s=_____km/h15km/h =_____m/s2.甲、乙、丙三人步行的速度分别是3.5 km/h, 64m/min,1m/s,则三人的速度的关系是?3.汽车以25m/s的速度行驶了2h,它在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__________km.4.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40m/s,人对着相距425米的高山喊一声,听到回声经过的时间是()A.1.25s B.0.625s C.0.8s D.2.5s八、效果评价:通过这节课师生的共同学习和探讨,同学们基本能够掌握速度公式及其变形,能够运用速度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同学们也学会了从生活中发现物理问题,并能够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这类问题,使物理知识有效的运用到生活中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