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具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是指对历史上形成的农业系统、统农业知识和技术、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和社会实践进行保护、传承和合理用的过程。
这不仅有助于维护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服务和文化多样性,而且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关键点:
1.立法与政策制定: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确农业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
政府应出台政策,鼓励和支持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2.农业生产方式的传承:保护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如梯田农业、灌溉农业等,这些方式往往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和谐共存,体现了当地人民与自然的智慧。
3.传统知识的传承与创新:记录和传承农业传统知识,鼓励对传统知识进行创新,使其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4.农业文化遗产的合理利用:通过农业文化遗产的合理利用,如发展农业旅游、开展传统手工艺品生产等,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5.教育与普及:通过学校教育、社区活动等方式普及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提高公众的保护意识。
6.国际合作:与其他国家分享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
参与国际项目,提升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合作水平。
7.科技支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化、遥感技术等,对农业文化遗产进行监测和管理,提高保护的效率和效果。
8.公众参与:鼓励公众参与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通过志愿者项目、社区参与等方式,增强社会的参与感。
通过上述措施,可以有效地保护农业文化遗产,同时合理利用这些遗产,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政策建议

我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政策建议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日益受到重视。
农业文化遗产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了我国先民们艰苦创业的伟大历史,以及中华民族文化精髓和文化传统。
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有利于保留古老的传统文化,更重要的是能够引发社会的共鸣,激发人们的热情,提升我国整体的文化水平。
(正文)
目前,我国对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还存在一定的短板。
首先,在传统文化保护方面,我国尚未编制有关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规范和政策,缺乏专门机构和有效管理体系,而且现有法规还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模糊性。
其次,在农业文化遗产的传播方面,由于地域性和文化差异,不同地区对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的态度也有所不同,而且在传播的过程中也缺乏有效的技术支持及其他制度手段。
为了有效保护我国农业文化遗产,应该按照以下原则提出政策建议。
首先,需要制订和完善有关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建立相应的专门机构和管理体系;其次,应该加强对各种形式的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包括旅游资源、口述历史等;第三,要加强政府与社会、企业的互动,大力发展农业文化遗产的适当的产业化和商业化,以提高保护的效果;此外,还需要加强技术支持和资金支持,以更好地满足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要求。
(结尾)
保护农业文化遗产,是保护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提高我国文化水平的重要手段。
因此,建议政府加大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投入,制订、完善有关保护政策,为更好地发挥农业文化遗产的作用做出贡献。
农耕文化保护与传承的价值与意义

农耕文化保护与传承的价值与意义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农耕,农耕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传统农耕文化面临着丧失和遗忘的危险。
为了保护和传承农耕文化的价值与意义,我们应该多方面加以关注和努力。
1. 农耕文化的历史价值农耕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它涵盖了农民智慧和劳动的结晶,代表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方式。
通过研究农耕文化,我们可以了解古代农业技术、农民生活方式、农耕仪式等,丰富了我们对历史的认识。
2. 农耕文化的社会价值农耕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了深厚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
农耕文化强调勤劳、坚毅、谦虚等美德,这些美德对于塑造健康的社会风气、培养良好品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具有重要的作用。
3. 农耕文化的生态价值农耕文化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
传统农耕文化中的观念和技术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农业具有重要意义。
在现代社会面临环境变化和粮食安全等挑战时,农耕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4. 农耕文化的经济价值农耕文化中的技术和经验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质量和产值具有重要作用。
传承和发扬农耕文化不仅可以推动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还可以激发创新创业意识,培养人才,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5. 农耕文化的教育价值农耕文化是青少年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通过学习农耕文化,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团队合作、实践动手能力和责任心等好品质。
农耕文化的传承与教育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农耕文化的了解,还可以培养他们对农村的关爱和尊重。
6. 农耕文化的艺术价值农耕文化融入了丰富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如农耕音乐、舞蹈、绘画等。
这些艺术表现形式不仅可以让人们欣赏到美的享受,还可以激发人们对农耕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推动其传承和保护。
7. 农耕文化的旅游价值农耕文化是农村旅游的重要资源之一,它可以吸引游客、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通过开发和利用农耕文化资源,可以打造农家乐、农耕体验等旅游项目,促进农村旅游业的繁荣发展。
农业文化遗产 优秀做法

农业文化遗产优秀做法
农业文化遗产的优秀做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 保持农业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在保护和利用农业文化遗产时,需要尽可能地保持其完整性,包括土地、水、植物、动物、农具、建筑、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
这有助于保留农业文化遗产的历史和文化信息,也有助于传承和发扬农业文化遗产的特色和优势。
2. 促进农业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在保护和利用农业文化遗产时,需要注重其可持续发展,包括生态、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
这有助于确保农业文化遗产的长期存续和发展,也有助于提高当地农民的生活水平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3. 加强农业文化遗产的宣传和教育:通过各种渠道和媒体加强农业文化遗产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农业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这有助于增强社会对农业文化遗产的认同和支持,也有助于培养年轻人对农业文化遗产的兴趣和热爱。
4. 发挥农业文化遗产的多元价值:农业文化遗产不仅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还具有生态、经济和社会价值。
因此,在保护和利用农业文化遗产时,需要充分发挥其多元价值,实现多种效益的有机统一。
例如,可以通过发展生态农业、乡村旅游等方式,将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实现可持续发展。
5. 建立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协作机制: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需要政府、学术界、社会组织、企业和农民等各方面的共同参与和协作。
因此,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协作机制,明确各方职责和权益,共同推进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工作。
总之,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需要注重多个方面,从不同角度出发,采取多种措施,实现全面而有效的保护和利用。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现实意义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现实意义农业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创造和积累的与农业生产有关的物质和非物质财富,如传统农具、农田、农事活动、农村社会制度等。
这些文化遗产承载着农民的智慧和劳动、历史与文化的沉淀,对于保护和传承农业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能够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活动之一,农业文化遗产反映了农民的传统农耕技术和农业经营方式,具有宝贵的经验和智慧。
保护这些遗产,可以通过借鉴和传承传统农耕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同时,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还能够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
其次,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有助于维护乡村社会稳定和发展。
农业文化遗产是乡村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了农民的记忆、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反映了农村社会的传统习俗和社会制度。
保护和传承这些遗产,可以增强农民的文化认同感和社会归属感,促进农民对乡村社区的参与和共建,有利于维护乡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此外,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还可以提高农民的文化素养和文化自信心,增进农民之间、城乡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理解,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再次,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能够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旅游业兴旺。
农业文化遗产是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方特色和优势的象征,具有独特的文化吸引力和经济价值。
保护和开发这些遗产,可以推动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地方经济的繁荣。
同时,农业文化遗产还可以成为旅游业的重要资源,吸引游客前来观光、体验和消费,带动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增加税收收入,提高地方的知名度和形象。
最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承中华民族精神追求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文化遗产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劳动精神,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追求的重要载体。
保护这些遗产,可以激发中华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加强中华民族的自我认同和自信,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推动中华民族的精神进步和文明进步。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实施方案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实施方案为了有效保护我国丰富的农业文化遗产,促进农业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制定并实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实施方案,具体内容如下:一、加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宣传教育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增强全社会的保护意识。
可以利用各类媒体进行宣传,举办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知识讲座和展览活动,引导公众关注和参与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二、加强农业文化遗产资源的调查和保护建立健全农业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对各地的农业文化遗产资源进行全面调查和搜集,制定详细的保护方案和措施,确保农业文化遗产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利用。
同时,加强对农业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管理,严禁破坏和挪用农业文化遗产资源。
三、加强农业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利用通过开展农业文化遗产的传统技艺展示、非遗保护、农耕文化体验等活动,激发农业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利用活力,促进农业文化的传统技艺和知识得到传承和发展。
同时,鼓励农业文化遗产的创新利用,推动农业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
四、加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建设完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和标准,建立健全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制度,加强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监督和检查,确保农业文化遗产得到有效的保护和管理。
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组织和国际交流活动,吸收国际先进经验,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农业文化遗产在国际上的传播和交流。
六、加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加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管理,建立健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制,明确各级各部门的职责和任务,加强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管理。
七、加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经费保障加大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经费投入,确保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有效实施。
同时,鼓励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形成多方共同参与的良好局面。
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特点与保护要求

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特点与保护要求农业文化遗产是指人类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发展中创造并传承的独特农业生产系统。
[1]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文化遗产是这个国家的主要财富,因此保护农业文化遗产应该在我国这样一个农业国的文化遗产保护中占有重要一席。
特别是在以农药、化肥、除草剂、催熟剂等所谓农业现代化充斥于世的时候,传统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更有其急迫性和必要性。
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在历史上所创造出的丰厚的农业文化遗产,不但使我们这个土地贫瘠、自然条件并不算十分优越的古老国度,在数千年间实现了超稳定发展,同时我们的祖先也通过利用施用农家肥、轮种、套种等传统技术,基本上实现了对土地的永续利用。
但令人没有想到的是,随着以化肥、农药等西方现代文明莽撞介入,我们的土地仅在短短的三十多年中,便已出现了硬化、板结、地力下降、酸碱度失衡、有毒物质超标等一系列问题!在此,我们不能不喝问所谓的现代化农业,并由衷地提出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
2013年5月21日,农业部公布了19个传统农业系统为第一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我们提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实际上就是想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将传统农业知识与经验系统地整理出来,并为今后的农业文明发展提供一份有益的参考。
农业文化遗产大致可分为大农业文化遗产概念和小农业文化遗产概念之分。
前者指人类在历史上创造并传承、保存的农业生产经验和农业生活经验,而后者仅指农业生产经验。
依以往经验,在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的过程中,秉承大农业文化遗产概念比秉承小农业文化遗产概念要有利得多。
因为这不但更有利于我们认识农业文化遗产内部间的文化联系,同时,也更容易通过综合保护,使农业社会传统农业文化素质得到整体提升。
对传统农业耕作技术与经验实施有效保护在传统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对育种、耕种、灌溉、排涝、病虫害防治、收割储藏等农业生产经验的保护是我们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
作为传统农业生产经验实质,它所强调的是天人合一和可持续发展。
关于加强农耕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建议

关于加强农耕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建议文章标题:加强农耕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建议概述:农耕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们中国人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下,农耕文化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境。
为了加强农耕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和建议。
本文将就这一主题展开深入探讨。
一、建立农耕文化传承教育体系1. 在学校教育中加强农耕文化的教育- 引入农耕文化的知识和历史,使学生了解农耕的发展历程和重要意义。
- 组织学生参与实际的农耕体验活动,增强对农耕文化的实践性理解。
2. 开展社会教育与宣传活动- 举办农耕文化主题讲座、展览等活动,向社会大众普及农耕文化的知识和价值。
- 利用媒体和互联网平台开展农耕文化宣传,提高公众对农耕文化传承的认知度。
二、保护与修复农耕文化遗产1. 设立农耕文化遗产保护机构- 成立专门的机构对农耕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修复和管理,确保其长久存世。
2. 加大对农耕文化遗产的投入- 提供资金和资源用于农耕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修复古代的农业文物和建筑。
三、促进现代化与传统农耕的有机结合1. 推广可持续农耕模式- 鼓励农民采用合理的农耕方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 利用科技手段改善农耕效率- 引入先进的农业科技,提高农耕的效率和产量,同时保持传统农耕的特色。
四、培养农耕文化创意产业1. 促进农耕文化与旅游业的结合- 利用农耕文化的特色和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吸引游客参观农耕文化景点和体验活动。
2. 支持农耕文化艺术创作- 鼓励艺术家以农耕文化为创作主题,推动农耕文化与艺术的融合发展。
结语:通过加强农耕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建议,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我国宝贵的农耕文化遗产,同时推动农耕文化与现代社会的有机结合,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耕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瑰宝,只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和保护,才能使其更好地为我们所用,并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农具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概述:农业是人们利用动植物体的生活机能,把自然界的物质和能量转化为人类需要的产品的生产部门。
农具是指农业生产使用的工具,多指非机械化的,也称农用工具、农业生产工具。
农具是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过程中用来改变劳动对象的器具。
《管子·禁藏》记载到:“缮农具,当器械。
” 宋敖陶孙《改周晋仙赠丁相士之什》诗:“何如吴淞江上住,门横钓车屋农具。
”《明史·太祖纪三》:“八月癸丑,徙泽潞民无业者垦河南、北田,赐钞备农具,复三年。
”传统农具是历史上发明创制,承袭沿用的农业生产工具的泛称。
传统农具具有就地取材,轻巧灵便,一具多用,适用性广等特点。
古代传说最先出现的农具是耒耜。
有明确文献记载的播种用农具是西汉的耧犁,耧犁由牲畜牵引,后面有人扶着,可以同时完成开沟和下种两项工作中国农业历史悠久,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农具丰富多彩。
就各个地域而言、不同的环境而言、相应不同的农业生产而言,使用的农具又有各自的适用范围与局限性。
历朝历代农具都不断得到创新、改造,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贡献。
图一:纺纱机图二:铁锹一.农具文化遗产保护及利用的理论研究:从2005年浙江青田的稻鱼共生系统被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开始,国内外学者对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数量逐年递增,经过近些年国内学者的共同努力,中国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无论实际保护工作,还是理论研究,都走在了世界前列,体现出多学科合作、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并重、保护与发展协调的趋势。
与会专家学者分别从学科建设、研究方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文化基因传承、保护和开发方法等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理论进行了热烈的探讨。
(一).学术界就保护农业文化遗产开展了各种会议:中国农业历史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二届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论坛会议,对多学科视角下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进行了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本次会议专家学者的发言对农具类农业文化遗产进行了具体的阐述,强调农具是为提高农业生产力和改善农村生活环境而修建的古代农用工具,为农业生产提供各种设施和能源,以求创造最适于农业生产的环境,具有深厚的研究和保护价值。
(二).农具文化遗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对其理论研究热点侧重于“保护”上。
对于2010年在湖南举办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法律问题研讨会”,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理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等专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
深入探讨了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特点与保护要求,为农具文化遗产的保护夯实了基础。
(三).专家学者对农具文化遗产进行了深入理论研究,著作了各种文献书籍。
如周昕——《中国农具发展史》、《农业:文化与遗产保护》、张力军,胡泽学——《国说中国传统农具》、《中国农具80余年的变迁研究_基于1923年卜凯盐山县150农家调查》、《铁农具的产生、发展及其影响分析》、《中国农具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等。
二.保护及利用的实践活动:(一)、国家与农业部相继建立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中国农业博物馆。
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是中国第一个系统收藏、研究和展示中国农业历史与文化的专题博物馆,主要藏品有古代农业生产工具1000余件,其中包括6000多年前的石器、石刀、石斧,这些农业劳动工具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科技和文化的发展。
1983年7月,国务院批准建立中国农业博物馆,隶属国家农业部,1986年9月正式向社会开馆。
中国农业博物馆内有中国传统农具陈列是从馆藏数千件农具藏品中精选出的350件,按照耕地整地、播种移栽、中耕、灌溉、收获、加工、运输和劳保等八类展出。
(二)、此外,地方也开展了相关保护农具的实践项目:1)农具在海宁地区的农业生产中普遍使用。
为了更好地传承那些富有传统智慧与记忆的农具,模型制作是记录并保留它们的最好方式之一,使那些在人们生活中消失的农具,得以重现。
海盐小农具模型制作工艺:小农具模型制作,是指将农业耕作时期,使用的农具,以模型的形式加以重现,它是保留并传承农具制作技艺的一种方式,体现了普通民众的创造力与对传统的继承、发扬,也是对农耕文化的记录。
小农具模型制作技艺现已列入海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中国农业博物馆举办“中国传统农具展”。
展出的传统农具是中国农业博物馆从收藏的2000余件农具藏品中精选出来的,分为室内室外两个展区。
室内展区按农具的功能和用途分为耕地整地、播种移栽、中耕除草、灌溉、收获、加工、运输、劳保等八类。
其中内蒙古的点葫芦、海南的葵叶遮阳、云南的弯棍、辽宁的穰耙、浙江的推苗(又名苗托,一种锄草时用于保护劳动者面部的工具)、系列畜力犁、制作精巧的三脚耧车、‘780厘米长的脚踏翻车、小巧灵便的收割脱粒用具、使用了近百年的风扇车、形态各异的劳动保护用具颇具特色。
室外展区陈列着石碾、石磨、石马槽等石质农业工具以及清代的石刻棉花图等反映农业文化和农业民俗的展品。
此外展厅内外还陈设了可供操作和演示的石碾、石磨、踏碓、筒车、辘轳等,观众可以亲自参与,体验劳动的快乐。
中国农业博物馆十分重视传统农具的收藏、保护与研究工作,到目前为止,已从全国二十个省市自治区征集了2000余件,基本涵盖了我国传统农具的类型。
3)每年“四月八”是隆安县隆安那文化·那桐传统的农具节暨美食节,古老神秘的民俗、琳琅满目的商品和精彩纷呈的活动会吸引了来自当地和周边地区的大量群众。
隆安县那桐农具节至今已有几百年历史,是明朝万历、天启年间壮族先民举行“石铲祭祀”活动的延伸,曾获得“2005年南宁市县、区群众文化十大活动奖”“南宁市‘一地一节’节庆文化品牌奖”和“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等称号,目前已通过了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评审,被列为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公示。
农具节是规模大、持续时间长、参与人数多。
那桐农具节是隆安“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隆安县正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那”文化资源,全面挖掘、整理“那”文化的各项文化遗产,争取把“那”文化“稻神祭”民俗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全力打造“那”文化之都。
图三:隆安那桐农具节剪影4)2010年西安灞桥举办首届白鹿原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会。
农具收藏展共展出了关中地区不同品种、造型、材质的传统农具共计54种、60余件。
有耕种农具、碾打农具、收割农具、运输牲畜农具、储备生活农具、工匠农具等。
其中,有我们熟悉的木犁、铧、牛笼嘴、马围脖推车、耱、搂麦耙、簸箕等关中农具。
所有农具展品均由白鹿原民俗博物馆提供。
(三)、此外,全国各地成立了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机构,也更有利于传统农具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如中央美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还有其他地方机构,如图1所示:图四: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四)、有关部门机构就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农具文化遗产颁布了各项律令、公约、规范。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了具有约束力的《保护非物资文化遗产公约》、很快在国际上达成共识。
早在1998年,文化部与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就起草了一部《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
到了21世纪,《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建立,这些都对农具文化遗产的保护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农具文化遗产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等方面的总结、评价和分析。
原始时代祖先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创造和改进了多种多样的农具,农具的发展和演进也反映了生产的发展和农业的进步。
到了原始社会末期,原始的农具已初具形态,耒耜的出现,为以耜耕为主的原始农业生产奠定了基础。
到了原始社会末期,原始的农具已初具形态,。
有的地方出现了人拉的三角形石犁,它的出现更有利于深翻土地和农业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冶铁技术有了巨大的进步,特别是生铁冶铸技术、铸铁柔化技术和炼钢技术的相继发明,铁器农具也随之迅速推广。
铁农具的推广使用,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使更大面积的农田耕作和开垦广阔的森林地区成为可能。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的劳动人民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构建了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生态和谐、环境友好的农业技术知识体系,形成了大量传统农业系统,比如像旱区农业灌溉系统、立体种植养殖系统、稻田梯田系统、稻鱼共生系统、农林复合系统等等,这些古老的农业的生态系统,在今天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所蕴含的丰富而巨大的生态经济和文化价值也不断地彰显出来,成为弥足珍贵的农业文化遗产。
“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不仅对于维护乡村景观,保护生态多样性,传承传统农业文化,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且在建立和谐的新时代“三农”社会和新农村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这是农业部国际合作司姚向君副司长对青田县前期项目实施效果的总结。
事实证明,青田稻鱼共生保护项目的开展,不仅加强了稻鱼共生系统在当地的保护和可持续的利用,也提高了公众对于农业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改善了当地的环境和乡村的景观,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当地农民的增收和农业的增效,产生了非常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的效益,为新农村建设,以及现代农业的发展都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青田稻鱼共生项目给其他的国家提供一个很好的示范和借鉴作用。
四.2012年中国农具文化遗产保护大事:(一).2012年01期《农业考古》发表学术论文,分析了湖南农具的历史韵味。
图五:论文《论湖南传统农具之美》摘要(二).2012年第三期专业农业期刊《农村.农业.农民(A版)》发表了文章《传统收获农具的演变》,对中国传统农具的演变作了系统全面的梳理。
(三).2012年灌阳“二月八”农具文化节成功举办,美丽的滨江路上,竹木制品、农具、家具琳琅满目,充分展示了灌阳的农具文化,这是灌阳百年“二月八”永恒不变的主题,也是这个传统节日的魅力所在。
图六:灌阳农具节农具买卖现场(四).2012年3月13日农业部颁布农业部关于开展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工作的通知。
在政府的指导和带动下,许多地区也开始意识到农具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纷纷带头开展有关农具文化保护的活动。
(五).2012年6月9日,由青浦区文广局主办、区图书馆承办的2012年文化遗产日揭幕仪式在区图书馆举行。
朱家角镇文体中心举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揭牌仪式,还组织举办了广场文艺演出及民俗文化展示了农具制作的工艺。
□A青浦文化服务网(六).2012年8月29日,由联合国粮农组织、农业部国际合作司、中科院地理资源所联合主办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国际研讨会在浙江绍兴召开,在会议上会稽山古香榧群已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候选点。
(七).2012年我国又添两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我国云南“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和内蒙古“敖汉旱作农业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批准为新的保护试点。
至此,我国的全球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已达6个,数量居全球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