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保护的原真性原则(精)

文化遗产保护的原真性原则(精)
文化遗产保护的原真性原则(精)

阮仪三: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规划系教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

林林: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规划系2000级硕士研究生

文化遗产保护的原真性原则

阮仪三林林

摘要:原真性是国际上定义、评估和监控文化遗产的一项基本因素。本文提出原真性原则对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和重要性,用以剖析当前文物古迹的修缮、重建和新建仿古建筑中存在的片面认识和问题。关键词:原真性;文化遗产;保护原则中图分类号:TU 文献标识码:A

Authenticity in R elation to the Conservation of Cultural H eritage

Ruan Y isan ,Lin Lin

(School of A rchitect ure and U rban Planning ,Tongji U niversity ,S hanghai 200092,China

Abstract :Authenticity is an essential element in defining ,assessing ,and monitoring cultural heritage.The thesis illustrates the implications of authenticity about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The test and principle of authenticity are applied to the conservation practice in China ,such as in relation to heritage sites and historic buildings.

K ey Words :Authenticity ;Cultural Heritage ;Principle of Conservation

一、什么是文化遗产的原真性

“原真性”是英文“Authenticity ”的译名。它

的英文本义是表示真的、而非假的,原本的、而非复制的,忠实的、而非虚伪的,神圣的、而非亵渎的含义。“Authenticity ”作为一个术语,所涉及的对象不仅是有关文物建筑等历史遗产,更扩展到自然与人工环境、艺术与创作、宗教与传说等。

“原真性”起源于中世纪的欧洲,“Authentici 2

ty ”来自于希腊和拉丁语的“权威的”

(authorita 2tive 和“起源的”(original 两词。在宗教占统治力量的中世纪,“原真性”用来指宗教经本及宗教遗

物的真实性,而有关这些宗教圣物的真实并不需要有真凭实据,而是依靠传说轶事。科学的精神

给中世纪的欧洲带来了曙光。随着西方文明进程的发展,原真性摆脱了宗教的蒙蔽,对原真性的追

求显现出理性的、实证的时代精神和价值观念。

自60年代原真性引入遗产保护领域以来,有关原真性的观念随着现代社会的演化和对遗产的认识而发展,时至今日已远远超出了它的正统含义。1964年的《威尼斯宪章》奠定了原真性对国际现代遗产保护的意义,提出“将文化遗产真实

地、完整地传下去是我们的责任。”②而《威尼斯宪

章》本身正是对保护遗产原真性的最好诠释。

由于世界遗产委员会明确规定原真性是检验世界文化遗产的一条重要原则,对申报世界文化

第14卷第2期

2003年4月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To ngji Uni v e r si t y J o ur na l So ci a l Sci e nc e S e c t io n

Vol.14No.2

Apr.2003

遗产的项目,除了要符合登录标准外,还要在设计、材料、工艺和环境四个方面检验原真性的要求。对原真性的概念和应用就有必要在世界范围内达成理解和共识。

1994年12月在日本古都奈良通过的《关于原真性的奈良文件》就是有关原真性问题最重要的国际文献。文件中肯定了原真性是定义、评估和监控文化遗产的一项基本因素。指出“原真性本身不是遗产的价值,而对文化遗产价值的理解取决于有关信息来源是否真实有效。由于世界文化和文化遗产的多样性,将文化遗产价值和原真性的评价,置于固定的标准之中是不可能的”。③在《奈良文件》之后,世界遗产委员会亦鼓励就文化遗产的多样性及与之相关的原真性概念在世界不同地区和各保护团体之间展开广泛的对话。例如1995年的亚太地区会议、1996年的美洲地区会议、2000年的非洲地区会议等。这些都是对《奈良文件》的进一步深化和补充。

原真性是定义、评估和监控文化遗产的一项基本因素的观点在国际上已达成了普遍共识。围绕着原真性问题的国际间讨论,正是说明了世界文化和遗产的多样性,以及对这种文化多样性的认同和尊重。不同历史时间和地域空间的人们对于文化遗产的理解和诠释是不同的,但是人类求真求实的追求却是无止境的。

文化遗产的原真性是衡量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和文化意义的内在统一程度。所谓表现形式,可以用中国意象学说中的“象”来解释。意象是意与象的统一。“意”指的是意向、意愿、意趣等主体感受的“情景”。而“象”有两种状态:一是“物象”,是客

观的物(自然物或人为物所展现的形象,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化的东西;二是“表象”,是知觉感知事物所形成的映象,是存在于主体头脑中的观念性的东西。一切蕴含着“意”的物象或表象,都可以成为“意象”。④文化遗产的主要表现形式当然是物质性的“物象”,也就是依靠实物遗存的表征。而在遗产的场所精神比物质实体更重要的情况下,如东亚或非洲的某些遗产,依然存在形象化的、存在于主体观念中的“表象”。所谓文化意义,就是文化遗产价值,是遗产所反映的美学、历史、科学、社会或其他方面的价值。建筑、遗址等物质实体,如果离开了它所承载的文化意义的话,它们本身只是一堆毫无意义或不被理解的构件。

文化遗产本身就是上述两者的内在统一,而原真性反映的正是这种统一的契合程度。“遗产”的概念相对于“传统”来说是材料性的,因此遗产的客观实在性是其主要的构成特征,遗产必须是实物遗存,即使是风俗、仪式、音乐、戏剧等无形遗产,也必须借助于有形的人或物来表达和传承。遗产实物遗存原真性的意义是一方面其本身具有重要的历史、美学等有形的价值,另一方面在这些实物遗存背后还隐藏着与之价值相关的意义,实物遗存是其精神意义的承载体。这适用于所有类型的文化遗产。

二、原真性原则对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原真性是国际公认的文化遗产评估、保护和监控的基本因素。随着中国越来越多的参与到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的合作与交流中,原真性概念及原则对促进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在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中贯彻原真性的原则,有助于提高对文化遗产价值的认识,改进保护的理论和实践;另一方面,中国也必须在符合国际保护理论精神的基础上,发展出符合中国国情和文化特征的保护理论和方法。

原真性的观念在中国早已有之,中国文物古迹保护中长期遵循的“不改变文物原状”的法律原则就与之一脉相承。但是中国对原真性的理解更偏重于追求完整“原状”的真实,而不是体现历史延续和变迁的真实“原状”。原真性概念的变动和不确定性,正是由于文化遗产表现形式与文化意义的内在统一的复杂,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

承载了其多方面的文化意义。对原真性概念的片面认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对文化遗产本身认识的不足。准确理解原真性的概念,将有助于更全面的认识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

原真性本身亦不难理解,但是长期以来对遗产概念的界定、遗产价值的评估,原真性的表现一直存在着片面的理解,致使原真性的原则在中国

2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4卷

文化遗产保护中既无处不在,又易于消失。以积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为代表,中国近年来又出现了新的文化遗产保护热潮,也伴随着种种关于原真性的片面的和错误的认识观念。例如体现在“什么是不改变文物原状的保护原则?如何看待重建的文物古迹的原真性?仿古建筑和仿古街区是否有原真性?”等等问题,甚至有的地方因为重建了文物古迹而公然要挑战《威尼斯宪章》及否认遗产保护的原真性原则。

事实证明,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最大敌人不是风霜雨雪等不可抗拒的自然力量,也不是完全缺乏相应的保护技术,而是各种片面和错误的认识观念。这是当今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发展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1.文物古迹的修缮

文物古迹是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对象,保护的目的是真实、全面地保存并延续其历史信息及全部价值。保护的任务是通过技术的和管理的措施,修缮自然力和人为造成的损伤,制止新的破坏。所有保护措施都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

不改变文物原状是保护文物古迹的法律规定,可以包括保存现状和恢复原状两方面的内容。2000年国家文物局颁布的《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中对此有明确规定。⑤

必须保存现状的对象有:古遗址,特别是尚留有较多人类活动遗迹的地面遗存;文物古迹群体的布局;文物古迹群中不同时期有价值的各个单体;文物古迹中不同时期有价值的各种构件和工艺手法;以及经过重大自然灾害后遗留下有研究价值的残损状态;在重大历史事件中被损坏后有纪念价值的残损状态等。

对恢复原状的对象也做出了限定,包括了文物古迹坍塌、掩埋、污损、荒芜以前的状态;变形、错置、支撑以前的状态;有实物遗存足以证明为原状的少量的缺失部分;虽无实物遗存,但经过科学考证和同期同类实物比较,可以确认为原状的少量缺失的和改变过的构件;经鉴别论证,去除后代修缮中无保留价值的部分,恢复到一定历史时期的状态;能够体现文物古迹价值的历史环境等。

对于文物建筑单体,保持其在各方面的原真性则主要体现在保存原来的建筑形制,即包括原

来的平面布局、原来的造型、原来的艺术风格等等;二是保存原来的建筑结构;三是保存原来的建筑材料;四是保存原来的工艺技术四个方面。⑥

2.古迹遗址的重建

当前文化遗产保护热潮中有一股明显的风气,就是热衷于对古迹遗址的修复和重建,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关于文物古迹的重建,这与中国文物保护法规中尊重现存实物遗存以及保护文物古迹的原真性原则都相去甚远,严重影响了人们对于文化遗产保护的正确认识和评估。

以中国1997年最早登录世界文化遗产的历史城镇平遥和丽江为例,前者于1998年开始重建城门楼和开挖护城河,后者于1999年完成木府群体建筑的重建。事实上,它们并没有因为缺失这些已不复存在的历史建筑和环境要素而落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而这些不智之举的最大误导是其“恢复历史”的旗号。从旅游发展、景观功能角度来新建这些环境要素本来无可厚非,但是必须承认和明确这些新建筑的地位和价值,尤其不能把新建景观建筑与遗产保护相提并论。

对于文物古迹重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细则》(1992年第十四条,“纪念建筑物、古建筑等文物已经全部毁损的,不得重新修建;因特殊需要,必须在另地复建或者在原址重建的,应当根据文物保护单位的级别,报原核定公布机关批准。”

根据《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2000年中第33条,“原址重建是保护工程中极特殊的个别措施。核准在原址重建时,首先应保护现存遗址不受损伤。重建应有直接的证据,不允许违背原形式和原格局的主观设计。”同时规定,“迁建与重建都是经过特殊批准的个别的工程,必须严格控制。迁建与重建都必须具有充分的理由,不允许仅为了旅游观光而实施此类工程;迁建与重建必须经过专家委员会论证,依法审批后方可实施;必须取得并保留全部原状资料,详细记录迁建、重建的全过程”。以这些原则来衡量当前多数的文物古迹重建项目,恐怕很难符合文物古迹保护的原真性原则。

杭州雷峰塔的重建就是近年来关于文物古迹重建的典型案例。雷峰塔自1924年倒掉之后,已失去了近80年。从景观重现的角度看,雷峰塔对

3

第2期阮仪三等:文化遗产保护的原真性原则

整个西湖轮廓线的构成,尤其是西湖南线景观的塑造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是,在雷峰塔的历史上,它以其完整的宋塔形象持续了近600年。自明以后,雷峰塔外部木檐被毁,仅存残损的砖砌塔身,然而雷峰塔这样一种残缺美在以后的400年间被人们广为欣赏和称道,却没有被重修重建。因此是雷峰塔的原真性,而不是完整性构成了它的主要历史价值。雷峰塔遗址残损的真实遗存本身已经完成了表现形式与历史价值的内在统一,体现了它的原真性。雷峰新塔固然对“雷峰夕照”这一历史景观的完整性有一定的作用,但是雷峰塔早已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座精神之塔,“雷峰夕照”就是人们心中的“物象”,它从来就没有在人们的意识中消失过。没有雷峰塔的夕照山未必就构不成“雷峰夕照”的景观意境。

一座“雷峰塔”起来了,将带动更多的“雷峰塔”再起来。例如世界文化遗产孔庙所在地的曲阜就重建了不复存在的城墙,古城苏州也提出要“修复”城墙和城楼以“重现”历史。全国各地在真的、假的遗址上,在文物古迹中,在历史街区中,随处可以看到城墙起来了,护城河重新开挖了,亭台楼阁起来了……这种“雷峰塔现象”的最大危害在于盲目追求文物古迹的完整性和所谓的观瞻需要,忽视了文物古迹的原真性对实物遗存的保护,其实质是降低了文化遗产的价值,应当引起人们的警醒和重视。

3.仿古建筑与景区

所谓仿古建筑就是在建筑形式上较忠实的模仿古建筑而新建的传统建筑或古典建筑。它基本上反映了古建筑的主要特征,一般是近现代的建筑作品。仿古景区更是为了适应旅游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在古代的遗址所在地,以复原的名义建设仿古或复古建筑。早在80年代开始,就有许多遗产保护专家认为在真的文物古迹被破坏或还没有保护好的同时修建这些“假古董”有悖常理。文物古迹是历史的见证,后代人要通过实物遗存去了解产生它们的时代。那些假古董伪造历史,毫无史料意义,是写不进历史中去的。

仿古建筑是建筑创作现象中一种思潮,从建筑创作角度,我们很难对仿古建筑做出是非评价。事实上,仿古建筑和景区也不是遗产,因此也不必用原真性的标准来衡量它们。但是,这些有着传统形式的新建筑往往和真实的文化遗产混淆在一起,与文物古迹保护、城市历史风貌保护相提并论,严重模糊了人们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正确认识。

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是它所承载的丰富的历史信息,遗产保护的主要内容首先是实物遗存。在某些特定的环境中,仿古建筑和景区确实能起到与原有环境协调的作用,或者为了旅游的需要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也取得相应的经济效益。问题是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去对待文化遗产和仿古建筑,明确哪些是昨天的文化遗产,哪些是今天的新建建筑,而不是试图混淆两者的主次关系和真假事实。总是将新建的仿古建筑冠以恢复、重现历史景观的各种名目,这既是对新建筑真实性的抹杀,更是对文化遗产原真性的亵渎。

反对假古董并不是反对仿古建筑本身,而是坚决反对那种混淆是非,在所谓遗产保护背后隐藏的种种非保护的动机。尤其是把文化遗产的价值简单等同于旅游经济的效益,造成急功近利的保护行为和过度开发文化遗产的旅游资源。近来在四川世界文化遗产乐山大佛保护区内新建的仿造各地著名佛像的“东方佛都旅游景区”和新开山劈石所塑的“阿富汗巴米扬大佛”,就是这种现象的典型代表。世界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的财产,我们申报世界遗产的意义就是要承担保护和传承优秀遗产的国际义务,使之传之久远,而不是只看到世界遗产这块发展旅游的金字招牌。兴建假古董之风的蔓延,将严重影响对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理念和方法,原真性的原则更是无从谈起。

尽管原真性的概念在国际文化遗产保护中总在不断发展,但是我们追求原真性的意义在于我们对遗产本身价值和意义的理解。今天,我们把遗产看作人类共同的财产,我们认为我们的子孙后代应该有权力享受文化和自然环境中的各种遗产,至少拥有和父辈一样多的选择;我们也相信我们的后代有更好的能力来处理我们所解决不好的遗产保护问题;我们同时认为遗产保护是一项科学行为,求真求实是科学研究的基本精神。因此,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是客观地、历史地看待和认识遗产,把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所有的历史信息原原本本的传给我们的后代。

由于我们认识遗产的能力总是在不断发展,

4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4卷

原真性的概念也将随之发展。因此,文化遗产原真性的架构是一个开放的、融合的、发展的体系。

我们追求原真性的重要意义正在于它既满足了人

类心智追求准确性知识的要求,也满足了人类心灵追求意义和价值的愿望。

参考文献

[1]David Lowenthal ,Authenticity :Rock of Faith or

Quicksand Quagmire ,The G etty Conservation Institute ,http ://https://www.360docs.net/doc/432170294.html,.

[2]国家文物局法制处:

《国际保护文化遗产法律文件选编》,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3年,第162页。

[3]张松:《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上海科学技术出

版社,2001年,第309页。

[4]侯幼彬:《中国建筑美学》,哈尔滨,黑龙江科学出

版社,1997年,第259页。

[5]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中国国家委员会:

《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2000年。

[6]罗哲文:《中国古代建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年。

(责任编辑:谢闽

简讯

中德学院举行第二届中德法学研讨会

2003年3月11日~13日,中德学院经济行政法和经济私法两个教席联合组织召开了第二届题为

“公司治理结构国际比较”的法学研讨会,来自德国洪堡大学、汉堡大学、多特蒙德大学、中国社科院法学所等中德部分高校、科研院所的近30位法学专家应邀出席了这次研讨会。留德法学博士、中德学院高旭军教授主持了开幕式,校党委副书记周祖翼、德国DAAD 学术交流中心特派专员Sund 教授博士和德国驻沪领事Aus dem Siepen 先生先后在开幕式上致词。他们分别从不同角度论述了中德法学对话的产生、发展及其重要性,期望中德学院能在中德法学对话中起到更多的促进作用。

中德两国专家围绕“公司治理结构国际比较”这一主题介绍了各自相关的法律规定、面临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措施,并分别就如何完善股东大会、董事会及监事会等公司组织机构,如何完善公司财务制度,防止做假账,中国有无必要引进独立董事制度,如何改革中国股权结构等一系列热点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并在许多问题上形成了共识。与会者一致认为通过这种中德法学对话,可以促进中德两国间的法学交流,对各自的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也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中德学院李黎

5第2期阮仪三等:文化遗产保护的原真性原则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方法与原则主要有9个方面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方法与原则主要有9个方面 原封不动的保存(冻结保存):原封不动的保存,保持历史文化的原真性.这是联合国提倡的标准.一般对文物古迹应原封不动的保存; 整旧如故——谨慎修复:对于残缺的建筑(古遗迹)修复应"整旧如故,以存其真".《威尼斯宪章》提出了世界各国公认的两个修复原则:修复和补缺的部分必须跟原有部分形成整体,保持景观上的和谐一致,有助于恢复而不能降低它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科学价值、信息价值; 增添部分必须与有部分有所区别,使人能辨别历史和当代增添物,以保持文物建筑的历史性.此外,加固、维护应尽可能地少,即必要性原则; 慎重重建:一些十分重要的历史建筑物因故被毁.由于它们是地方重要的特征、象征,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有必要重建.重建有纪念意义.但是,重建必须慎重,必须经专家论证,因为重建必然失去了历史的真实性,又耗资巨大,还破坏了遗迹.在更多情况下保存残迹更有价值; 利用以不损坏遗产为前提.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利用以不损坏遗产为前提,以续继原有使用方式为最佳,也可以为博物馆,作为参观旅游景点要慎重,防止被破坏; 保持历史街区和古城的格局特征.重点保护好历史街区和古城的平面布局、方位轴线、道路骨架、河网水系等; 保护特色建筑风格:保护特色建筑风格,包括建筑的式样、高度、体量、材料、颜色、平面布局、与周围建筑的关系等.控制适当的建筑尺度——高度、体量非常重要,切记今古不同,不要求高、求大; 保护历史环境:事物与其存在环境是密不可分的,不可以脱离环境而存

在.历史文化遗产环境的意义更重要,重要的、特色的、与重要历史有关的地形、地貌、原野、水体、花木及其特征都要保护; 拿不准的古镇、古村、古街、古建筑应暂不拆除.许多偏远的地方,尤其是山区农村,古镇、古村、古街、古建筑,虽然不是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是却也是历史文化遗产,有相当高的价值.当地人不知道,有没有财力和机会请专家鉴定.在这种情况下,最好暂不拆除,以免造成遗憾,待专家论证后在根据情况处理. 做好历史文化古城和历史文化地段保护规划.规划是龙头,保护必须以规划为前提,规划必须先行.有了规划,按规划进行保护. 传统文化与落后文化、旧文化的混淆,直接导致了人们对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不力。在一些人看来,要更新,就要破“旧”立“新”,就要“快刀斩乱麻”、“放开手脚干”。而片面追求经济建设,忽视文化建设和历史文化保护,让更多高楼大厦和旅游发展吞噬了很多历史建筑,毁坏了不少历史名城的风貌。这不但使文化遗存和原来的地方风情、城市风貌一扫而光,割断了社会的历史文脉,而且,长此以往更会带来一个民族文化的弱化。 一个民族文化的根基,一种精神文明的传承,需要载体。悠久的文化,是承载于千年文化遗产,例如风俗、习惯、传统表演艺术、古遗址、古建筑等之上的。以建筑为例,现代建筑以钢筋水泥为材料,它的抗震性能较差,而中国古代多以木质建筑为主,它的建造结构使它具有

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性开发.docx

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性开发 北海老街是研究北海近现代史的重要史料,是北海古老民俗风情的重要载体。北海老街沿街的骑楼式建筑是东西方文化碰撞与融合的结晶,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国内外有一些历史学家和建筑学家赞誉北海老街为“近现代建筑年鉴”。 一、北海老街特色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性开发现状 20XX年以来,北海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老城保护区规划与管理规定,对临街的骑楼建筑和历史价值较大的原址建筑实行一级保护,并建立了严格的修缮改造审批制度,投入巨资,分三期对北海老街的特色建筑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性开发。一期是重点对珠海路段进行保护性修复,主要是立面和视觉修复;二期是改造老城,重点是修复、开发与挖掘重点文物景点,创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三期是重点建设珠海路、中山路街区的配套设施与一些文化旅游项目。北海市政F借鉴江浙古镇保护开发模式,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使老街两边的大清邮局旧址、宜仙酒楼、永济隆将军府等历史人文景点,都保持了建筑的原有风貌。修建后的北海老街集休闲、观光、购物为一体,重现了昔日百年商埠的繁华和老街特有的文化气息。北海市政F对北海老街进行保护性开发,经济建设和文化复兴两者并重,举办北海老街文化艺术节和百年老街摄影大赛,创建高校艺术教学创作基地。如今,全国各地的艺术家、学生来到北海老街写生、摄影、采风,让百年老街绽放出时尚的新绿。北海市政F在保护性开发北海老街中,将厚重的文化积淀转化为经济活力,发展旅游经济,让百年老街焕发出新的

活力。 二、北海老街特色建筑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存在的问题 1.当地居民与商户保护老街骑楼建筑意识淡漠北海老街被开发成旅游步行街之后,部分原居民将破旧的骑楼建筑或推倒重建,或重新装修,影响了骑楼建筑的本来面貌。北海老街的商户租借骑楼建筑经营酒吧、餐馆,他们在装修铺面时对骑楼建筑造成了一定的破坏。 2.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活,传统民俗技艺后继无人北海老街旅游品牌越来越响亮,原住居民的传统生活习俗的改变就越来越大,他们开始向游客兜售珍珠、贝壳等旅游产品,“以船代轿”的疍家特色婚俗被“以车代轿”逐步取代,一些民间传统曲艺因年轻人不愿学唱而后继无人。 3.北海老街的旅游形象定位存在偏差,旅游开发不合理北海老街在开发之初主打酒吧文化,后来的店铺又充满小资情调,老街的历史文化与民俗文化难以得到充分体现。北海老街旅游配套设施不完善,步行街仍有车辆穿行并乱停乱放,休闲座椅、垃圾桶和指示牌等设置较少,给游客带来不便。北海老街没有开发特色小吃,沿街店铺缺乏自身特色,影响了老街旅游业的发展。 三、北海老街特色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性开发建议 1.提高民众保护老街特色建筑文化遗产的意识民众要加强学习文化遗产保护法规,提高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增强保护老街特色建筑的自觉性。特别是老街居民和商户,在改建或者装修时,不要破坏或影响骑楼建筑原貌,争取找出双赢的解决方案。

关于文化遗产的保护

关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建议 朱晓英12号 目前,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文化遗产被发现。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的同时,文化要求和休闲需求也越来越高,使得旅游越来越流行,文化遗产的管理和保护越来越重要。但现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存在着许多问题: 1.申请完毕就没人管理。虎头蛇尾. 许多文化遗产被发现后,没有人管理,使得自然原因和认为原因的因素,文化遗产被破坏。 2.宣传过大,导致游客众多,致使保护增加困难。 许多文化遗产被发现后,政府及媒体大力宣传,使得旅游人数越来越多,游客素质又不相同,导致文化遗产的各类认为破环更为严重,管理和保护越为困难。 3.不能有效地进行后续开发。 文化遗产发现总会有或都或少的损坏,但是恢复和修理技术不没有很完善。还有为了更多的经济利益,政府的后续开发并不是非常有效。 4.管理经常是外行领导内行。 许多文化遗产开发后就交给不同的人管理,而那些人并没有学习过文化遗产的管理,导致不能正确的处理文化遗产,使得文化遗产被破坏。 5.没有传承性,属于过了今天没明天那种,非常盲目 许多文化遗产被开发后,马上向大众人民开放,一时人流密集,使得文化被破坏而不能在传承下去,消失在历史之中。 6.历史文化遗产失去了历史的气息。 现在的历史文化大都向大众开放,使得各种各样的餐馆等现代化建筑越来越多,文化气息也越来越现代化。 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问题,例如:我国法律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不力,科学技术水平低是制约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瓶颈等。 (一)面对这些问题,保护和管理历史文化遗产就越来越重要。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需要三个层次: 三个层次分为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城三个层次,根据这些保护对象的不同性质、特点,采取不同的保护原则和保护方法。 1、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要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保存全部历史信息。要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带,提出控制要求,要特别注意保护文物古迹的历史环境,以便更完整地体现它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现实意义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现实意义 在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中,文化遗产受到社会转型的猛烈冲击,有的正面临消亡。许多民族国家在文化上逐渐丧失自主、迷失身份,成为精神世界的“游荡者”。只有识别分析文化遗产,探寻其文化 信息和意义底蕴,才能不断强化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才能吐故纳新,铸造新时代的民族精神,支撑现代社会人们的精神支柱。所以,科学地实施文化遗产保护,是现代化国家张扬民族精神,独立自主 进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的文化诉求。 与时俱进的中国文化遗产保护。 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以后,社会现代化进程加速前进,从而严重冲击着文化遗产的保存。传统社会的现代性转变造成与文化遗产保护 的尖锐矛盾,经济全球化掣肘文化多样性的共存共荣。但是,现代 性自觉也促进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 1987年,长城、明清故宫、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秦始皇陵兵马 俑坑和敦煌莫高窟首次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同年,泰山风景名胜 区被推选为中国第一个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1992年,九寨沟、 武陵源、黄龙名胜风景区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1996年,庐山被评 为世界文化景观;2001年,昆曲首次被联合国定为人类非物质文化 遗产??中国这些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受到世界的公认和盛赞。其中,莫高窟取得“东方艺术明珠”之称,九寨沟被誉为“童话世界”,秦始皇陵兵马俑坑有“世界第八奇迹”之誉,昆曲被认为是 中国“百戏之祖、百戏之师”。2004年7月,第28届世界遗产大 会在中国苏州举行,当时中国拥有30处世界遗产,在西班牙、意大 利之后,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前三名国家。从1985年加入《保 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来,中国共有37项世界遗产代表作。其中,文化遗产有23项、自然遗产5项、文化与自然遗产4项、文 化景观1项、非物质文化遗产4项。

古建筑保护与世界文化遗产_裘国伟

古建筑保护与世界文化遗产 裘国伟 (南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福建武夷山354300) 摘 要 中国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是充满了文化底蕴的三座古建筑,与之相联系的脍炙人口的文学 作品王勃的5滕王阁序6、范仲淹的5岳阳楼记6、崔颢的5黄鹤楼6在中国的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本文拟 从这三座名楼的不同情况进行分析,找出对古建筑保护和重修的有关措施。 关键词 古建筑;保护;世界文化遗产 中图分类号:K92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963(2006)04-0104-02 Ancient Architecture Protection and World Culture Heritage QIU Guowei (Nanping Teachers College,Wuyishan 354300,China) Abstract Yellow Crane Tower,Yueyang Tower,Pri nce Teng .s Pavilion,three famous towers of Southern Yangtze of China,are re - garded as the ancient architectures with full cul ture background.That is because they keep in touch wi th the popular litera - ture works:The Preface of Prince Teng .s Pavilion written by WANG Bo,The Story of Yueyang Tower wri tten by FAN Zhongyan and Yellow Crane Tower wri tten by C UI Hao,which bear a high status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This paper tries to find the way to protect and rebuild ancient archi tectures through the different si tuations analysis on three fa - mous towers. Key words ancient archi tectures;protection;world cul ture heritage 中国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是充满了文化底蕴的三座古建筑,与之相联系的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王勃的5滕王阁序6、范仲淹的5岳阳楼记6、崔颢的5黄鹤楼6在中国的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在中国人民的心中也是念念不忘的。现在当地政府花了大力气把黄鹤楼和滕王阁进行重建,对岳阳楼也进行了整修。使这几座名楼高高地耸立在长江、赣江和洞庭湖畔,成为了城市的象征,每天有成百上千的游客到此游览,看着雄伟的名楼,诵读着千古不朽的文章,让人感叹古人的文采和情怀。每当夜色降临,五彩的灯光照射在名楼上,光彩夺目,更有一番风光。尽管如此,它们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这是什么原因呢,这就是一个如何保护和重建古建筑的问题了。5世界遗产公约6对作为文化遗产的古建筑的认定有严格的规定。它在评选标准中规定建筑物必须/从历史、艺术或科学的角度来看,在建筑形式、统一性,及其与环境景观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单独或相互联系的建筑群体。0对每一建筑物还定有真实性的标准。即:/在设计、材料、施工或环境方面符合真实性标准(重建只有根据原物的完整和详细的资料并且毫无臆断成分时,才可以接受)0根据世界遗产公约规定的约束条件来看,这三座名楼要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有的甚至是不可能的。这里涉及到如何对世界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重建方面的问题。本文拟从这三座名楼的不同情况进行分析,找出对古建筑保护和重修的有关措施。 1 黄鹤楼 巍峨耸立于武昌蛇山的黄鹤楼,享有/天下绝景0的盛誉,始建于三国时期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当时是为了军事目的而建的,孙权为实现/以武治国而昌0(/武昌0的名称由来于此),筑城为守,建楼以望。而民间传说中却有一个美好的故事,在武昌蛇山黄鹤矶头上,有一家姓辛的妇人开设的酒店,一天,有一位道士路过这里,受到了辛氏的热情款待。为了感谢她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之它能下来起舞助兴。从此宾客盈门,生意兴隆。过了十年,道士复来,取笛吹奏,道士跨上黄鹤直上云天。辛氏为纪念这位帮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楼,取名/黄鹤楼0。至唐朝,黄鹤楼逐渐演变为著名的名胜景点,历代文人墨客到此游览,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唐代诗人崔颢一首/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0已成为千古绝唱,更使黄鹤楼名声大噪。而诗圣李白到此,却感叹/眼前有景说不出,崔颢有诗在上)104)*收稿日期:2006-08-21 作者简介:裘国伟(1955-),男,汉族,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外语教学。 第25卷4期 南平师专学报 Vol.25No.42006年10月 JOURNAL OF NANPING TEACH ERS COLLEGE Oc t.2006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 第一节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与原则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发展的一种独特的资源,把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城市规划中,在城市发展战略的层面通盘考虑,将有利于提高城市社会、经济、环境综合效益,有利于城市整体健康而持续地发展。 一、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历程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起源于文物建筑的保护。自19世纪末起,世界各国陆续开始通过立法保护文物建筑。法国1840年颁布了《历史性建筑法案》,1887年颁布了《纪念物保护法》,1913年颁布了《历史古迹法》,1930年颁布了《景观地保护法》;英国1882年颁布了《历史纪念物保护法》,1900年颁布了《纪念物保护法》修正案,1913年颁布了《古建筑加固和改善法》,1931年颁布了《古建筑加固和改善法》修正案,1953年颁布了《历史建筑与古纪念物法》;日本1897年制定了《古社寺保存法》.1919年制定了《古迹名胜天然纪念物保存法》,1929年制定了《国宝保护法》,1950年制定了《文化财保护法》;美国1906年制定了《古物保护法》等。 1964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威尼斯召开的第二届历史古迹建筑师及技师国际会议上,通过了著名的《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即通常所称的《威尼斯宪章》。《威尼斯宪章》的制定是国际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发展中的一个重要事件,这是关于保护文物建筑的第一个国际宪章。它确定了文物建筑的定义及保护、修复与发掘的宗旨与原则,其指导意义延续至今。 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制定了第一个获国际公认的城市规划纲领性文件——《雅典宪章》,其中有一节专门论述“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和地区”,指出了保护的意义与基本原则。自20世纪60年代起,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开始从文物建筑扩大到历史地段。 1962年,法国颁布了保护历史地段的《马尔罗法令》,又称《历史街区保护法》。之后,很多国家也陆续制定自己国家历史地段保护法规,如丹麦、比利时、荷兰分别于1 962、1962、1965年在各国《城市规划法》中规定了保护区;日本1966年颁布《古都保存法》,并于]975年在《文物保护法》的修改中增加“传统建筑群保存地区”的内容;英国于1967年颁布的《城市文明法》中将有特别建筑和历史意义的地段划定为保护区;美国于1935年制定了《历史地段与历史建筑法》,于1966年制定了《国家历史保护法》等。 1976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第19届会议提出《关于历史地区的保护及其当代作用的建议》,简称《内罗毕建议》。《内罗毕建议》重点提出了历史地区在立法、行政、技术、经济和社会方面的保护措施,并将研究、教育和信息工作作为历史地区保护的重要工作之一。 1987年10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在美国首都华盛顿通过的《保护历史城镇与城区宪章》(或称《华盛顿宪章》),是继《威尼斯宪章》之后又一个关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国际性法规文件。这一文件总结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国在保护的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经验,明确了历史地段以及更大范围的历史城镇、城区的保护意义和保护原则。《华盛顿宪章》再次提到保护与现代生活的关系,并明确指出,城市的保护必须纳入城市发展政策与规划之中。 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始于20世纪20年代的考古科学研究和文物保护。1930年6月,国民政府颁布了《古物保存法》,1931年7月又颁布了《古物保存法细则》,

(完整word版)各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简谈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文化遗产蕴含着一个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想象力,也体现了该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我们的祖先很早以前就认识到遗物的价值,而有保护和收藏的行为,这是一种对过去时代的纪念和追寻,以及对逝去时代文化代表物品的珍异和欣赏。世界上的许多国家都很重视本国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埃及:遗产保护尝试借助外力 埃及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形成了一些成熟的保护理念。 (1)资金来源 保护古文物需要钱,但政府资金有限,文物部门就自己想办法筹钱。几年前备受关注的金字塔考古直播,文物部门就将直播权卖给了电视机构,从而筹得了一大笔资金。埃及人认为只依靠本国进行文物保护力量有限,应该不断探索发展国际间的合作,拓宽国际援助的路子。努比亚遗址迁移工程就是这方面的典范。该工程耗资3亿美元,埃及政府无力自行支付,因此求助于国际社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及多国专家都伸出了援助之手,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最终实现了保护该文化遗产的目的。 (2)主要内容、方法 一是“文化遗产是埃及的也是世界的”。埃及文物古迹众多,伊斯兰开罗、阿布米奈遗址、努比亚遗址等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二是保护意识提高,从娃娃抓起。埃及政府一贯重视儿童文物保护意识的培养,如创办儿童文物知识班,推出专门面向少年儿童的读物并配以图片说明等。三是重视人才培养。为解决埃及文化遗产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素质不高、缺乏专业人士的困境,相关部门成立了考古挖掘和文物维修等的技术培训院校,并选派其中优秀者赴欧美学习。 (3)法规文件 《世界遗产名录》《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公约》 法国:政府、民众齐心保护老街区 在法国里昂,至今仍完好地保留着12世纪至16世纪建造的古街巷区,其中包括200余栋列入保护范围的建筑。 (1)资金来源 法国政府清醒地认识到,仅凭行政力量不足以覆盖文化遗产保护

上海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制度概述

上海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制度概述 论文关键词:上海遗产保护法律制度管理制度 论文摘要:城市遗产保护工作是上海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近20年的探索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法律与管理制度。文章对这一制度做了全面概述,并对其运作特点和利弊进行了分析。 上海长期以来十分重视历史建筑和历史地区的保护工作建立并逐步完善了严格的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制度保护了城市历史风貌提升了城市品位弘扬了都市文化塑造了城市精神进一步凸现了上海历史文化名城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互交融的独特魅力。 上海市现有1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3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并于1989, 1994, 1999, 2005年先后分四批确定了663处共2154幢.总面积约400万m=的建筑为优秀历史建筑(其中6}处为文物保护单位) 2003年上海确定了中心城区12个历史文化风貌区包括外滩、老城厢、人民广场衡山路复兴路、南京西路.愚园路.新华路、山阴路.提篮桥.江湾、龙华、虹桥路历史文化风貌区总面积为27km’占上海市老城区的I/3e2。。5年上海又确定了郊区及浦东新区32个历史文化风貌区,总面积约14km’。上海的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逐步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法律制度和管理机制。 .上海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制度逐步完兽的历程…学术研究为先导 早在20世纪5。年代上海就开始着手进行有关城市建筑历史的三史(古代史.近代史和现代史)调查工作对上海建筑历史特别是近代建筑历史有了初步的归纳为后来的历史建筑保护工作打下了初步的基础。改革开放后出版的《上海近代建筑史稿》(陈从周.章明编著)和《上海近代城市建筑》(王绍周著)即为这一工作的记录。 自80年代起学术界对上海近代城市和建筑的研工作逐步展开并不断深入。}993年罗小未教授指导博士研究生伍江完成博士论文《上海百年建筑史(I 840.1949)并于1997年正式出版。1999年郑时龄教授的专著《上海近代建筑风格》出版。这些成果使上海城市建筑文化遗产的基础研究工作走上一个新的台阶。还有阮仪三教授及其领导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以及同济大学一批教师和研究生对上海外滩.老城厢、提篮桥等历史风貌地区和大量历史建筑所做的长期调查与研究为上海城市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打下了重要的学术基础。与此同时有关上海的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学术研究工作在20世纪90年代出现高潮涌现出一大批学术研究成果并在国内外掀起一场上海热一。上海学俨然成为一门显学。所有这些都有力地支持了上海历史遗产保护工作 1.2率先提出保护名单.颁布保护法规 上海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真正全面开始是20世纪80年代。1986年上海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a 1989年在国家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的推动下上海在广泛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优秀近代建筑保护名单。1990年上海市人民政府正式公布了上海市第一批共59处优秀近代建筑(后来又增补至61幢)。由于当时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保障这6}处保护建筑只能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并参照文物保护的有关规定进行保护与管理。1991年}2月上海市人民政府颁布《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保护管理办法》上海初步形成了由规划局.房地资源局和文管委共同负责的管理机制。此后按照《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保护管理办法》1993年、1999年和2005年上海又陆续公布了第二批175处.第三批}62处.第四批230处优秀历史建筑一批近代产业建筑和解放以后建成的建筑也名列其中:并由规划局负责编制保护建筑的规划控制要求(技术规定)。 除单体建筑保护工作的有序推进之外上海市还较早地开展了历史风貌特色区域成片保护工作。1991年上海市规划局开始着手组织编制上海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外滩等日片区域被列为历史文化风貌保护

建筑文化遗产保护论文

建筑文化遗产保护论文 ——关于古建筑匾额、楹联的保护方法 班级:XX 学号:XXXXXXXX 指导老师:XXX 姓名:XXX

关于古建筑匾额、楹联的保护方法 摘要:古建筑是属于中国和世界的文化遗产,而传统建筑中的匾额、楹联也是古建筑修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也是古建筑的修复过程中重要的环节。本文通过古建筑中木质文物的保护方法,来阐述古建筑中匾额和楹联的保护措施,并结合次来寻找更加适宜的方法。 关键词:古建筑、文化遗产、匾额、楹联、修复、保护、损害 1. 前言 1.1 古建筑的发展历史及保护状况 我国的古建筑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具有极高的文物、历史和艺术价值,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世界建筑艺术的珍宝。我国古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但保留下来上千年的古建筑寥寥无几,而西方国家两千年以上的建筑仍有不少保存完好。这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是因其结构不同——我国建筑为木结构,而西方国家建筑为砖石结构所致。 古建筑的维修包括了木作、瓦当、油漆作、彩画作何搭材作等不同的行当。而往往古建筑的维修是缘起于木结构的糟朽。因此,在整个维修施工中,木结构的保护和加固成了不容忽视的问题。 木材保护,概括地说,就是通过各种方法(物理、化学、生物等)保护木材使其免受损害,以延长使用寿命。 木材的保护就是一化学物质处理木材,使达到防腐、防虫、阻燃以及增加稳定性和强度的目的。用有毒药剂处理木材,使达到防腐、防虫的目的,一般被称作“木材防腐”。 2. 古建筑中的匾额和楹联 2.1. 匾额 匾额是古建筑的必然组成部分,即是 悬于门屏上的牌匾。匾额一般挂在门上方、 屋檐下。当建筑四面都有门时,四面都可 以挂匾,但正面的门上是必须要有匾的, 如皇家园林、殿宇以及一些名人府宅莫不 如此。许多匾额的四周边框上,雕饰各种龙凤、花卉、图案花纹。有的镶嵌珠玉, 极尽华丽之能。 匾额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民俗文化精品。几千年来,它把中国古老文化流传中的辞赋诗文、书法篆刻、建筑艺术融为一体,集字、印、雕、色的大成,以其凝练的诗文、精湛的书法、深远的寓意、指点江山,评述人物,成为中华文化园地中的一朵奇葩。 匾额大致分为以下几种题材: (1)楼堂殿阁的名称。如“滕王阁”“长生殿”、“望月亭”、“望江楼”等。 (2)商家字号的名称。如“同仁堂”“内联升”“老凤祥”“荣宝斋”等。

历史文化遗产与保护教学大纲

《历史文化遗产与保护》教学大纲 一、课程概述 1.课程编码:061406224 2.课程类别:专业拓展课程 3.学时:36学时 4.教学目的、意义、任务: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连接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也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学习本课程,对教育的本真意义与终极目标,也有一个较为全面而总体上的认识理解。 5.主要教学方法、手段: 本课程主要采用讲授法、师生互动法、及影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联系实际,使学生对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有深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真正的做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6.教学中注意的问题: 本课程的讲授,需要大量的实例予以证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应多涉猎关于这方面的内容和知识,以满足教学的需要,与时俱进。 7.考核方式:考查 8.考核标准与比例: 课程考核采用考核方式,撰写作业与课堂活动占90%,平时成绩占10%。 9.先修课程与后续课程: 先修课程:中国通史、世界通史 后续课程:中国通史、世界通史 二、课程学时分配

三、附录 1.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 教材:《世界文化遗产导论》陈文海主编,长春出版社,2013年1月。 教学参考资料: 《历史文化遗产》中国文物学会,文物出版社,2013年12月 《淄博历史文化遗产博览》岳长志著,中国古籍文物出版社,2011年年3月《陕西文化遗产系列丛书淳化历史文化遗产》淳化县文物旅游局,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同,2014年 《青田文物青田历史文化遗产产品读》,浙江省青田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2006年 《历史文化》,暨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 《文化遗产》,霍建瀛著,中国地图出版社,2012年4月 《文化遗产》,文学遗产编辑部,中华书局 《河南文化遗产》,河南省文物局编,文物出版社,2007年11月 《文化遗产研究》,徐新建,四川大学出版社,2015年12月 2.制定人: 3.审核人: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规划试题与答案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规划试题 第一部分判断题 1.导致历史性城市破坏的原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A.正确 2.非文物建筑与文物保护单位具有同样重要的历史价值,保护它们的意义在于他们对构成和表现城市某一方面或某一地段的特征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B. 错误 3.到2007年,我国拥有的世界遗产数量排名世界第一,是名副其实的遗产大国。B. 错误 4.建筑、城市与自然景观中,需要保护的要素都是历史的或传统的。B. 错误 5.我国现在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旅游国,独特的遗产无疑是城市参与未来竞争的王牌。B. 错误 6.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经历了单体到整体;局部到全局;国家立法到地区立法、国际立法的过程。A.正确 7.城市文化是建设和谐城市的重要基础,是城市竞争力的核心内容,是城市创新发展的强大动力,影响并决定着城市发展的前景和方向。A. 正确 8.文化遗产保护是城市文化建设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A.正确 9.当前,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经历了从“文化遗产”到“文物”的历史性转型,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B.错误 10.文化遗址主要指能够见证某种文明,某种有意义的发展或历史事件的人文景观或自然景观。B.错误 11.城市中历史地段是城市整体机能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保护要求及方法与文物保护完全相同。B.错误 12.历史性城市的空间格局和外围环境保护是城市整体景观环境保护的重点。A.正确 13.从根本上说,城市作为人类文明发展和集聚的产物,本身就是文化遗产。A.正确 第二部分单选题 1.在城市规划方面第一个国际公认的纲领性文件是什么 C.《雅典宪章》 2.全球历史性城市共同面临的挑战不包括下列哪一项D.城市缺乏应有的文化视野 3.“沃野千里,四塞以固”、“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这是形容下面那座城市的A.西安 4.哪一项不属于城市破坏的自然因素B.掠夺性挖掘 5.中国拥有的世界遗产,哪一类在数量上占明显优势B.文化遗产 6.截至2007年,我国世界遗产拥有量,在世界上排名多少C.第三 7.截至2007年,拥有世界遗产总数最多的国家是哪个B.意大利 8.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文物保护学术研究机构是A.北京大学考古学研究所 9.下列关于中国营造学社的说法,错误的是哪一项C.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文物保护学术研究机构 10.下列选项,不属于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中历史街区一项的是C.古文化遗址 11.下列选项,不属于对城市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使用价值的是哪一项D.外交价值 12.下列城市中,哪一座可以作为西方宗教文化在中国和远东地区传播历史的重要见证C.澳门 13.下列城市中,不是因为“作为古代不同朝代都城”而著名的是哪一座D.延安 第三部分多选题 1.下列选项,属于城市历史文化传统的有哪些 A.和城市的历史相联系的神话传说 B. 城市留存的古地名、古街道和里弄名称 C. 与城市有关的文学和戏剧作品 D. 音乐和绘画 E. 地方的民俗风情、传统节目和集市 正确答案:ABCDE 2. 下列城市中,因发生中国近现代重大事件而成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有哪些 A. 延安 B. 洛阳 C. 上海

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以昙华林为例

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以昙华林为例 发表时间:2019-06-19T16:10:59.957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8期作者:王雨荆 [导读] 摘要:城市是人类在文明历史发展中的聚居地,而现在的历史街区则是城市在经历了沧海桑田、改朝换代后幸存下来的文化积淀,是城市历史发展的见证,是城市的记忆。 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建设学院湖北省武汉市 430300 摘要:城市是人类在文明历史发展中的聚居地,而现在的历史街区则是城市在经历了沧海桑田、改朝换代后幸存下来的文化积淀,是城市历史发展的见证,是城市的记忆。这些幸存下来的历史街区具有独特性、不可复制、不可再生性,往往成为一个城市独一无二的标志或代名词。因此,历史街区不仅是城市文化的结晶,更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以武昌昙华林街区为例,探讨历史街区的现状、存在问题、保护规划和存在意义。 关键词:历史街区昙华林建筑文化遗产 1 概况 昙华林,是湖北武汉武昌区的一个老街区,位于武昌区西部,与湖北中医药大学武昌校区相邻,地处城墙内的花园山以北,凤凰山以南,东起中山路,西至得胜桥,随两山并行呈东西走向,全长1200米,是明洪武四年(1371年)武昌城扩建定型后逐渐形成的一条老街。作为古城街区,昙华林具有宗教文化、建筑文化、街巷文化、教育文化、古城文化等5种文化要素,是武汉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见证。[1]然而,由于之前对城市的过度开发以及对文化街区保护力度的薄弱,昙华林的生存状态变得岌岌可危。因此,我们需要通过科学的分析和研究,保护城市的文脉,挖掘昙华林街区的文化内涵,制定一套具有可实行性的保护利用规划,对武汉的城市建设和发展以及文化传统保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现状分析 这里到处都是老资格的街巷、商铺、民宅以及百年梧桐。所到之处,家家户户依旧保持着种花的风俗,姹紫嫣红、争奇斗艳,而且昙华林不准许车辆通行,所以这里十分宁静,难怪有人称这里是“大都市里的世外桃源”。现在,这里的酒吧、咖啡馆和西餐厅无处不在,它们有的是老民宅的内部改造,或者是洋楼的再利用,虽然其门脸儿一律不大,但是这里有意思的西式装修,欧式格调显得异常的典雅、高贵。总的来说,通过对昙华林历史街区的调查分析,这里主要由宗教文化、建筑文化、街巷文化、教育文化和古城文化等5种文化要素构成。 2.1 宗教文化 抗战时期,郭沫若曾经在“保卫大武汉”运动中,每天奔波于昙华林,他在自传中说,昙华取自印度梵文音译,因此昙华林显然是和佛教有关的吧。经过后来考察,昙华林确实是因为佛教兴盛而出名的。而近代鸦片战争前后,外国宗教大量渗透到中国各地区,武汉也不例外,开始各种文化殖民,当然昙华林区域主要是天主教和基督教。这些教会以昙华林为的传教基地,在这里修建了大量的具有明显 “华洋杂糅”特点的建筑物。 2.2 建筑文化 调研表明,根据建筑类型来分,目前昙华林街区内的建筑主要分为住宅建筑、教育建筑、医疗建筑和宗教建筑;按宗教势力范围来分,昙华林街区主要划分为瑞典教区、美国教区、英国教区和意大利教区;根据修建的时间则可分为古代建筑、近代建筑和现代新修建筑,而其中近代建筑是保存最多最完好的。 2.3 街巷文化 昙华林街区街巷呈南北向,与昙华林街垂直相交,形成了结构清晰的街巷组织网,畅行无阻。这些巷道组织结构将昙华林街区内的学校、住宅、医院、教堂等建筑有机地组织、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很有华洋杂糅特色的街巷空间。 2.4 古城文化 武昌自古以来就一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争要塞。从三国时孙权在武昌筑城(夏口城);到明清时期,这里曾经一度是整个湖北全省各县秀才下榻于此、苦心研读备考的地方,也是清廷负责地方军事衙门的地方,并且还有以戈甲命名的营盘;最后到近代史上在此发生的辛亥革命、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历史事件,以及日知会、花园山聚会等革命团体及著名的周恩来、贺龙、陈独秀、郭沫若、董必武等革命志士都曾在此进行革命活动或居住。这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给昙华林烙下了深深的印记,同时也赋予了深刻的革命意义和较高的纪念价值。 3 存在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中传统历史街区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发展状况的冲突日益显著。特别是同时来自历史街区内部居民的修缮和外部的城市建设,一步一步致使文化大量的消亡。昙华林也难逃噩运,虽然昙华林街区曾经繁荣过,但夹在现代城市文化之中,这里整体环境存在着大量的问题,比如道路交通不畅,交通组织无序;街区内单位众多,用地权属界线交错;缺少绿地、广场等公共活动空间;土地利用率低,功能结构混乱;基础设施缺乏以及街巷卫生不整洁等现象问题,都是源于人们没有充分的认识和有效的挖掘昙华林历史街区的历史文化价值。因此,充分发挥武昌城的历史环境,向人们展现一个环境优美和丰富文化氛围的有特色历史街区,同时也需要适当地开发周边用地,以增强武昌旧城活力,也不失为一条可行之路。 4 保护规划 4.1 保护内容 历史街区是人的活动场所,因此保护历史街区首先要以人为本,延续原居民的生活方式。同时,也要体现一个中国特色,对于历史街区的保护,既要保护历史建筑,也要保护文化。经过科学分析,昙华林历史街区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保护:首先,保护昙华林历史街区就要保护它的空间结构和机理,也就是保护它的整体性,其主要内容是一街两巷三山,一街是指昙华林街,两巷是指戈甲营和太平试馆,而三山是指螃蟹岬、凤凰山和花园山。其次,保护昙华林历史街区就要保护其区域内的建筑,对建筑的保护既要保护其整体性,又要保护其局部的彩画、雕刻和构件等。昙华林街区内的历史建筑众多,其主要是住宅建筑、教育建筑、医疗建筑、宗教建筑四大类。再次,保护昙华林历史街区就要保护它的文化遗产,不仅要保护及历史遗迹,还有历史传承,以及手工业文化遗产的传承。最后,保护昙华林历史街区就要保护它的环境。这是主要是人的活动场所,改善街区环境就是改善街区内居民的生存环境。当然,不仅要改善街区内的环境,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措施探析 历史文化遗产是国家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当前国家在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方面做了很大努力,迫切需要加强对文化遗产保护的 研究。本文对历史文化遗产中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的一般措施进行了 分析,以期抛砖引玉。 一、加强队伍建设,强化理论研究 文化遗产事业的发展,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理论是指引。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门综合科学,涉及历史学、考古学、建筑学、宗 教学、地理学、物理学、化学等学科,因此文化遗产保护人才队伍 培养必须多元化,应培养五种类型的人才:一是知识广博,对本领 域有较深理解和独到见解的复合型人才;二是善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 保护利用文化遗产的科技型人才;三是熟悉掌握文化遗产保护传统工 艺的专业型人才;四是文化遗产保护工程、规划、修复、考古、鉴定 等方面的专门人才;五是熟悉文化遗产工作和规律,有大局意识、协 调能力,懂经营善管理的管理型人才。对于文化遗产保护来说,可 以有几种培养方式:一是以专家引领项目实施带动人才培养。这种 方式以大遗址考古发掘对人才培养尤其明显,如安阳殷墟考古发掘 培养了李济、梁思永等世界知名专家和一批优秀学者。二是以高校 专业整合设置强化人才培养。这种方式主要是政府根据国家、地区 及社会、文化遗产事业发展需要,对高校专业进行调整设置,如清 华大学、浙江大学、吉林大学、西北大学等高校均开设有文化遗产 相关专业。三是以举办各种专业培训班助推人才培养。如贵州黔东 南州举办的首期文物建筑勘察测绘培训班,以短期集中培训的方式,培养出一批能够对古建筑进行勘察测绘,运用CAD制图的专业技术 人员。四是以联系科研院所合作共建,支持人才培养。五是以健全 人才评价、考核、选拔和激励机制,推动人才在工作实践中自学培养。

(完整版)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包括能够表现城市个性与特征,体现城市丰富性的建筑及其类型,城市空间、界面以及其中的社会生活,建筑及城市的人工和自然环境等。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一笔伟大的文化财富,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城市发展的一种不可或缺的资源。他作为城市的集体记忆,见证了城市的历史文明,是城市历史的一种延续,它像是一条纽带,将城市的过去、现在、将来串联起来,使得城市的传统文化、民族特色得以延续。 然而在我国,城市的快速发展常以城市历史人文景观的丧失为代价,近年来,人们在经济上大获成功的同时,正日益意识到一个缺少文化底蕴的城市就如没有灵魂与精神的生命体,是不健全的。因而,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已成为许多城市的共识,但在当前保护工作中、观念上的含糊与行动中的种种误区又使得保护工作举步维艰,甚至适得其反,造成对城市历史街区的开发性破坏与保护性破坏并存,使得保护工作陷于一种两难之境。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并且刻不容缓。 对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种全民性质的工作,应该让每一个人都意识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在实际的保护工作中需遵循四个基本条件:原真性、整体性、可读性以及可持续性。 原真性。联合国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所提倡的标准是原封不动的保存,即冻结保存。历史文化遗产首先要保证是真实的历史原物,要保留它所遗存的全部历史信息和面貌。在后期的整治中尽力做到梁思成先生提出的“修旧如旧”原则,修补要用原材料、原工艺、原样式,以求达到还原其本来的历史面目,使遗产能够“延年益寿”。 整体性。一个历史文化遗存是连同环境一同存在的。保护不仅仅是保护其本身,还要保护其周围的环境,特别是对于城市,街区,地段,景区,景点,要保护其整体性的环境这样才能体现出历史的环境。对于历史的街区和古城,要保留其整体的格局特征,还应包含其文化内涵和形成的要素。 可读性。历史遗物均要留下历史的印痕,我们可以直接读它的“历史年轮”,可读性即使在历史的遗存上应该读出它的历史,就是要承认不同时期留下痕迹,不能按现代人的想法去抹杀它,大片拆迁和大片重建就不符合可读性的原则。 可持续性。可持续性表现在保护历史遗存是一个长期的事业,保护古城不仅是为了保存珍贵的历史遗存,重要的是留下城市的历史传统,建筑精华,保护这些历史文化的载体,从中可以滋养出新的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和城市。可持续性还表现在协调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首先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利用以不损坏遗产为前提,以继续原有使用方式为最佳,也可为博物馆等,作为景点要慎重,防止破坏。 以下具体阐述历史文化名城、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 1、历史文化名城

中国近现代建筑遗产保护的理论和方法

中国近现代建筑遗产保护的理论和方法 -------以京奉铁路正阳门东车站为例 姓名:吴豪伟 学院:管理学院 专业:工商管理类 班级:工商09-3班 学号: 09093860

中国近现代建筑遗产保护的理论和方法 吴豪伟 摘要: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可分为初始期、起步期和发展期三个阶段;并根据中国近代建筑特性将其分为承续型、影响型、早发型、后延型四类,在此基础上提出体现出传统承续与外来文化之双重影响为中国近代建筑的特性,必须对其科学地进行分级分类,区别对待,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保护、利用(再利用) ,废弃或拆除的对策。结合京奉铁路正阳门东车站改建 ,论述近代遗产保护工作的意义,提出近代遗产保护工作的具体做法。 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三个阶段 在中国,中国近代建筑史的研究可分为初始期(20世纪40 - 70年代) 、起步期( 1986—1992年)和发展期(1993年至今)三个阶段。 1. 初始期: 20世纪40 - 70年代 梁思成先生于1944年完成的《中国建筑史》,在“第八章结尾———清末及民国以后之建筑”论及中国近代建筑,可以说是较早的通史性述作,1958年10月至1961年10月在建筑工程部建筑科学研究院主持下进行的中国近代建筑史编辑工作,是中国关于中国近代建筑史首次较具规模的研究。 1958年10月,全国“建筑历史学术讨论会”后进行的建筑“三史”全国调查及资料编辑工作,以其成果《中国近代建筑史》(初稿) , 为高等学校提供了这一学科领域的参考教材。 1960年8月,全国“第四次建筑历史学术讨论会”后根据《中国近代建筑史》(初稿)缩编的《中国建筑史》第二册《中国近代建筑简史》,成为“高等学校教学用书”于1962年10月正式出版。 1964年在香港出版的徐敬直所著《中国建筑之古今》一书, 其中有“当代中国建筑”(ContemporaryChinese Architecture)部分,是关于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较重要的专著。 2. 起步期: 1986—1992年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历史学界对历史学理论和方法论的探讨活跃, 尤其是对在近代 (1840—1949)中西文化交流、碰撞引起的思想动荡极为关注。在建筑历史学界,则引发了关于建筑传统与现代风格关系的讨论,使中国建筑历史中处于承上启下的中介环节和中西交叉的汇合状态的近代一段再次引起了中外建筑历史学者的注意。 1981年9月至1984年3月,日本东京大学工学部建筑学科攻读博士课程的村松伸,以高级进修生的身份来清华大学,为准备以《中国近代建筑史》为题的博士论文在中国留学; 1985年4月,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汪坦和张复合向清华大学建筑系领导提交了《关于进行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报告》[1] 1985年8月,清华大学发起的“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座谈会”在北京举行, 并向全国发出《关于立即开展对中国近代建筑保护工作的呼吁书》。可以说,“座谈会”是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进入起步期的序幕;同年11月,东京大学召开“日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