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经典中的文体与文体观念_1000003863504911

合集下载

儒家思想在文学作品中的反映

儒家思想在文学作品中的反映

儒家思想在文学作品中的反映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自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创立以来,历经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逐渐渗透到中华民族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生活方式以及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

在文学作品中,儒家思想不仅作为一种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影响作家和作品,同时也作为一种创作手法和表现形式得以体现。

本文将探讨儒家思想在文学作品中的反映,分析其内涵与特点,以及其对中国文学发展的影响。

儒家思想的核心内涵在探讨儒家思想在文学作品中的反映之前,有必要简要回顾一下儒家思想的核心内涵。

儒家思想主要包括仁、义、礼、智、信五个方面,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倡导道德修养,重视社会秩序与和谐。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主张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义则是指遵循道德规范,坚持正义;礼是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规范;智即智慧,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信则是言行一致,讲诚信。

这五个方面共同构成了儒家思想体系,对中华民族的性格、心理和行为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仁爱之情仁爱之情是儒家思想在文学作品中最为常见的表现之一。

许多文学作品通过描绘人物之间的亲情、友情、爱情等情感,展现了仁爱的精神。

如《红楼梦》中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爱情纠葛,体现了宝玉对黛玉的关爱与体贴,以及宝钗对宝玉的深情厚意。

这些情感表现出儒家所倡导的仁爱之心,成为作品中的一大亮点。

道德修养道德修养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许多文学作品通过对人物道德品质的塑造,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

如《论语》中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展现了儒家倡导的道德修养。

又如《儒林外史》通过对范进、周进等儒生形象的刻画,暴露了当时社会风气的败坏,强调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社会秩序与和谐儒家思想强调社会秩序与和谐,许多文学作品则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描绘,反映了这一思想。

如《水浒传》中描绘的梁山好汉们,他们原本是社会上的一员,却因社会秩序的混乱而被迫走上反抗之路。

作品通过这一故事,反映了当时社会秩序的动荡,以及人们对于和谐社会的向往。

古代文言文的经典篇章与文化内涵领悟

古代文言文的经典篇章与文化内涵领悟

古代文言文的经典篇章与文化内涵领悟古代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审美风格。

通过阅读古代文言文的经典篇章,我们不仅可以开拓视野、增长知识,还能够领悟到其中蕴含的深刻思想和文化精神。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篇古代文言文的经典作品,探讨其文化内涵与思想价值,并对我们当代的生活和价值观念提供一些启示。

篇章一:《论语》中的《为政》篇《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作,其中的《为政》篇是古代文言文中的一部分。

这篇篇章主要阐述了如何做一个善于治理的政治家。

通过读这一篇章,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社会对于政治家的要求,如以德治国、以德服人等;同时也可以领悟到古代文化中所倡导的一些核心价值观念,如仁、义、礼等。

这些观念在当代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篇章二:《红楼梦》中的《葬花吟》《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其中的《葬花吟》是一首描写花谢的诗歌。

在这首诗中,作者通过对花凋零、生命易逝的描绘,表达了对于时光流逝和人生短暂的思考。

这一篇章不仅体现了古代文人对于生命轮回的关注,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对于人生意义和命运的思考。

这样的思想启示对于我们当代人来说,同样具有重要的价值。

篇章三:《诗经》中的《关雎》《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另一部经典之作,其中的《关雎》是一首描写爱情的诗歌。

这首诗以叙述一个关于男女之间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同时也抒发了对于爱情的渴望和追求。

这一篇章不仅展现出古代文人对于爱情的向往,同时也表现了对于家庭、社会和人际关系的思考。

通过阅读这样的篇章,我们可以思考和审视当代人对于爱情和人际关系的看法和态度,并以古人的智慧来指导我们的日常生活。

以上所述仅是古代文言文中的一小部分经典篇章,每个篇章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思想价值。

通过阅读这些经典作品,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代人们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念,同时也可以找到对当代社会和我们个人生活的启示。

因此,我们有必要重视古代文言文的学习与传承,将其美好的文化内涵和智慧传递给下一代,并借助古今结合的方法,发展出适合当代社会的文化形态和价值观念。

古代文学中的儒家思想

古代文学中的儒家思想

古代文学中的儒家思想古代文学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人文情怀。

而儒家思想则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为作品赋予了独特的内涵和价值观。

本文将探讨古代文学中体现儒家思想的特点和表达方式。

一、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儒家思想基础儒家思想是古代中国的主流思想,强调人伦关系、仁爱之道等重要价值观念。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作者常常通过描写人物间的相处之道和对社会秩序的反思来阐述儒家思想。

例如《孟子》中的"孟子之心,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即表达了儒家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这种观念也常常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体现。

二、古代文学中儒家思想的价值追求儒家思想强调道德伦理的价值,通过陶冶人性的方式来实现个人素质的提升与社会治理的完善。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也可以看到儒家思想所体现的价值追求。

例如《礼记》中的格言"有教无类,有方无形"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这种思想在文学作品中常常以塑造高尚人物形象的方式得到诠释,通过描写他们的言行举止,展现出儒家思想所追求的人格修养和道德规范。

三、古代文学作品中儒家思想的社会关怀儒家思想注重社会公正与和谐的追求,通过揭示社会问题和阐述社会道德关系来促进社会的稳定与进步。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反映社会问题和阶级矛盾是儒家思想的常见方式之一。

例如《红楼梦》中通过对贵族家庭的描写,透露了封建社会的虚荣与庸俗,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社会风气的批判与改革的呼唤。

古代文学作品通过对社会问题的关怀,展现了儒家思想对于社会进步的关注和呼唤。

四、古代文学作品中儒家思想的人性拷问儒家思想关注人性的问题,探索人的本质与情感的表达,传达人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同时也倾听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需求。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人性的探索是儒家思想常常呈现的一个主题。

例如《红楼梦》中对贾宝玉复杂多变的心理世界的描写,展现了人性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在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对于人性的细腻描写开创了新的高度。

儒家思想在文学中的体现

儒家思想在文学中的体现

儒家思想在文学中的体现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学创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儒家的核心价值观包括仁、义、礼、智、信等,这些价值观的深入人心,不仅影响了社会伦理道德,也渗透到文学作品的创作中。

本文将从两个方面探讨儒家思想在文学中的体现,分别是作品主题和人物形象的塑造。

首先,作品的主题往往与儒家思想紧密相关。

儒家注重个体与社会的关系,追求人际交往中的和谐与互助。

因此,在很多文学作品中,作家选择以家庭、友谊、师生关系为主题,传递出温馨、团结和互助的价值观。

例如,鲁迅的《家》,以家庭为背景,通过母爱的表达,描绘出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怀与关爱,强调了家庭和睦对社会稳定的重要性。

而陈忠实的《百年孤独》则以家族为线索,展现了家族成员的情感纠葛和相互扶持的精神,反映了儒家思想中的“家族观念”。

其次,儒家思想在文学中还体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

儒家思想追求道德的完善与人格的培养,因此,儒家的人物形象往往塑造得仁义礼智四德具备。

仁者具备宽容、仁爱和关爱他人的品质;义者具备正义、公平和忠诚的特质;礼者注重礼貌、规范和孝道;智者通常才思敏捷、智慧过人。

在金庸的武侠小说中,很多英雄人物都具备儒家思想的特质。

如郭靖的仁爱、杨过的孝道、射雕英雄的勇敢正义,都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道德品质。

这些人物形象不仅富有正能量,也对读者产生积极的影响。

此外,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文学作品中还经常出现了师徒关系的描写。

师者具备智慧和学问,而徒者往往是虚心学习和敬重师长的人。

这种师徒关系的描写不仅反映了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中的重要因素,也传递了尊师重道、传承文明的儒家价值观。

例如,曹雪芹的《红楼梦》中,贾宝玉的师长贾母和贾敷对他的教育与塑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呈现出良师益友的形象。

综上所述,儒家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文学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儒家所倡导的仁义礼智等核心价值观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广泛的体现,作品主题以及人物形象都表达了这些价值观的力量。

儒家文化的文风

儒家文化的文风

儒家文化的文风
儒家文化的文风
中国儒家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其影响遍及民风、人心、思想和教育,在影响范围以及内容方面都有着无限的例外和力量。

儒家文化主张“仁”义,主张伦理教化,性情谦和。

以弟子见主,自身要把一
切不正当的行为归入自己身上和大家一起成长,为和谐的关系出一份力。

文风方面,儒家强调谨严严谨,细腻入微,讲求沉稳庄重,文以载道,寥寥数语,却又蕴含着庞大的意境。

比如,《孟子》的“子曰:仁之实验兮,莫之勿忘”,内容简单,但内涵却颇为深刻。

又如,孔子在《论语》中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三言两语,勾画出学习时要刻苦钻研之意。

此外,儒家文化注重文体,把写作作为一种高贵的艺术,文体多变,典章整齐,文字间承载的气度也具有相当的品位和文采。

总之,中国儒家文化的文风以其脍炙人口的文字、GET着高雅的文章以及强调
伦理教化的精神,在历史上具有着不可低估的成就,是一种无可替代的文化。

儒学文化的作文

儒学文化的作文

儒学文化的作文你知道吗?在咱们中国的文化宝库中,有一颗超级闪亮的明珠,那就是儒学文化。

这儒学啊,就像一位智慧的长者,已经默默守护和影响咱们中华民族几千年啦。

咱先说说儒学的老祖宗孔子。

这位孔老先生啊,就像是一位超级明星导师,带着一群弟子到处传播他的思想。

他穿着一身长袍,带着温和的笑容,在春秋时期的各个诸侯国之间奔波,那场面就像是现在的巡回演讲。

他的那些话啊,简单却又深刻得不得了。

比如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多实在啊!就好比你不喜欢吃榴莲,那你就别硬塞给别人吃呗。

这就是一种最基本的换位思考,可是很多人在生活中却经常忘记这一点。

像在学校里,有些同学自己不想被别人嘲笑胖,可转过头就去笑话别人长得矮,这就违背了孔子的这个教导啦。

儒学文化还特别强调家庭关系。

什么“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就是告诉我们孝顺父母、尊敬兄长是非常重要的。

在古代,那孝顺可是有很多讲究的。

像什么晨昏定省,早上要给父母请安,晚上要伺候父母睡下。

虽然现在咱们不用这么刻板地做这些事儿,但孝顺的本质不能丢啊。

现在有些家庭,子女长大了就忙着自己的事儿,把父母扔在一边,几个月都不打个电话,这可不行。

要是按照儒学的观念,这就是不道德的。

不过呢,咱们也可以把孝顺变得很现代,比如带父母去旅游,教他们用智能手机,陪他们一起看个老电影,这些都是孝顺的新方式。

再说说儒学在社会中的影响吧。

儒学提倡的“礼”,可不是那种繁文缛节的形式主义,而是一种规范人们行为的准则。

就像交通规则一样,大家都遵守了,社会才会和谐有序。

比如说在公共场合不大声喧哗,这就是一种基本的“礼”。

要是大家都在图书馆里大喊大叫,那还怎么看书学习呢?可是有时候我们会看到一些不文明的现象,在电影院里有人打电话,在餐厅里有人光着膀子,这些人啊,就像没学过儒学文化似的,缺少了那种对他人的尊重和对公共秩序的维护。

儒学文化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它也在不断地与时俱进。

现在我们学儒学,不是要完全照搬古代的那一套,而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说文解字儒家文化中的文字与文化解读

说文解字儒家文化中的文字与文化解读

说文解字儒家文化中的文字与文化解读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文字的解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儒家经典《说文解字》中,文字的解读方式多种多样,不仅仅是对字形的分析,更是透过文字的形、声、义、用,深入探究其中蕴含的哲学与文化内涵。

本文将以《说文解字》为切入点,探讨儒家文化中文字与文化的关系。

首先,儒家强调文字的形,认为字形的构造反映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说文解字》中不仅详细解释了每个字的字形,而且还通过对字形的比较和分析,揭示了字形背后蕴含的哲学意义。

例如,《说文解字》中对于“人”字的解释,将其字形比喻为直立的姿势,表达了人作为天地间的主体,应当垂直而立,稳定而有尊严的思想。

这种解读方式使得儒家文化中的人文关怀与道德修养得到了具象化的表达。

其次,儒家注重文字的声,认为字的读音对于理解文字的意义至关重要。

《说文解字》对每个字的声调和读音进行了详细解释,通过对字音的分析,揭示了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内在联系。

儒家强调言语的准确与美感,重视言辞的功夫。

通过深入研究文字的声韵规律,儒家思想将语言视为传播道德和智慧的重要工具。

儒家学者常常通过修炼声德,提高声音的准确性和美感,以达到与他人更好地交流与理解。

再次,儒家强调文字的义,认为字的意义对于理解文字所传达的文化内涵至关重要。

《说文解字》详细解释了每个字的义项,并且通过对义项的解读,深刻阐发了儒家的价值观与思想。

例如,《说文解字》对于“仁”字的解释,将其解读为以人为本的道德准则,强调全人类之间的亲亲之情。

这种义项的解读方式凸显了儒家文化中重视人伦关系与社会和谐的核心思想,传达了“仁者爱人,知者爱知”的哲学精神。

最后,儒家关注文字的用,认为字的使用方式对于文字的价值和作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说文解字》中对于每个字的用法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说明了文字在不同语境下的正确用法。

儒家文化中,文字的使用被视为一种表达思想、交流情感以及传播文化的重要途径。

通过正确使用文字,儒家追求着文字与文化之间的和谐统一。

论古代文学中的儒家思想

论古代文学中的儒家思想

论古代文学中的儒家思想古代文学中的儒家思想古代文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儒家思想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

儒家思想对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在文学作品中体现出儒家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还通过文学的形式传播儒家思想,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首先,儒家思想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儒家思想的影子。

例如,孔子的“仁爱”思想在《论语》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这种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张以仁爱之心待人,倡导道德修养和道德行为。

在《孟子》中,孟子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应该与天地自然和谐相处,遵循天道。

这种儒家思想在古代文学中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表达,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就是一个充满仁爱之心的人物形象,他对待他人总是以宽容和善良的态度,这也体现了儒家思想对古代文学的影响。

其次,儒家思想注重家庭伦理和家族道德。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家庭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儒家思想强调家庭的重要性,认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是个人道德修养的起点。

在《红楼梦》中,贾府作为一个大家族,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被赋予了很高的价值。

贾府的衰落正是由于家族成员的道德败坏和家族伦理的破坏。

这种家族伦理观念在古代文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反映,通过描写家族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家族的兴衰变迁,传达了儒家思想对家庭伦理的重视。

此外,儒家思想强调社会秩序和政治道德。

在古代文学中,儒家思想对社会秩序和政治道德的关注也得到了体现。

例如,在《水浒传》中,有很多英雄人物的形象都具有儒家的精神,他们以义气和忠诚为准则,追求社会的公平正义。

这种儒家思想体现了对社会秩序和政治道德的追求,反映了古代文学作品中对社会现象和政治问题的关注。

总的来说,古代文学中的儒家思想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表达。

通过对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的强调、家庭伦理和家族道德的重视,以及对社会秩序和政治道德的关注,儒家思想对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rray光来探讨儒家经典与中国古代文体及文体学的关系,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索的问题。

一、五经为“文章之渊府”“文本于经”、“文体原于五经”等观念是在儒家思想占绝对统治地位的历史背景下逐渐形成的。

“五经”之说,始于汉武帝建元五年。

“五经”即《诗》、《书》、《易》、《礼》、《春秋》五部儒家典籍,其中《礼》,汉时指《仪礼》,后世指《礼记》;《春秋》,后世并《左传》而言。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文学批评中便出现了依经立论的风气,如王逸认为“《离骚》之文,依托五经以立义焉”,明确提出《离骚》与五经的关系。

魏晋之后,人们往往以文论经,从经书中发现文章之美,遂使五经成为文章写作之渊薮。

如晋傅玄称“《诗》之《雅》、《颂》,《书》之《典》、《谟》,文质足以相符”,“浩浩乎其文章之渊府也”,陆机“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等,都是主张从儒家经典中汲取写作养料。

至刘勰作《原道》、《征圣》、《宗经》篇,将天道、圣人、儒家经典三者明确联系起来,高倡五经为“文章奥府”、“群言之祖”,构筑了文学批评史上系统的宗经说。

文本于经,五经为群言之祖等,遂成为文学批评史和文体学史上的基本观念。

刘勰、颜之推等,于五经,如《文心雕龙·宗经》说:“论、说、辞、序,策、章、奏,则《书》发其源;赋、颂、歌、赞,则《诗》则《礼》统其端;纪、传、盟、檄,则《春秋》为根。

启疆,所以百家腾越,终入环内者也。

”此即“不断补充、发挥刘勰的观点,如元郝经《来58种文体,分别系于《易》、《书》、《诗》、《春秋》艺流别》则将古今150余种文体归入《诗》、《书》、《秋》六艺之下,构建了以“文本于经”实事求是地说,五经作为中国早期文明的记载的思想观念与文章形的影响。

五经本身具有文章的特质,且为早期文章的典范,也必然在后世文章写作中打上不可磨灭的烙印。

就文体言,诗、歌、盟、铭、诔等文体成熟极早,大量载入儒家典籍中,已成其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至于后世各种文体因素的萌芽,在儒家经典中更是不胜枚举。

传统诗文文体,很少有不受儒家典籍影响的。

从这个意义上看,“文本于经”、“文体原于五经”等说法,都有一定合理性。

当然,文体之发生渊源复杂,不能绝对化与简单化。

如果把历代所有文体的渊源一一归于五经,则不免失之牵强。

二、儒家经典中的文章文体先秦儒家经典是中国早期文明的记载,包含着当时社会生活各方面内容的文字制作和作为其载体的相关文体。

以诗歌文体为例,《周易》保存了不少远古歌谣。

如《周易·屯·六二》:“屯如,邅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

”《周易·中孚·六三》:“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

”这种简短的二言诗体是与当时简单劳动和思维相对应的原始诗歌形式。

随着社会生活的进步和人类思维、语言的发展变化,诗歌的句式逐渐发展,如《尚书·皋陶谟》载帝舜君臣倡和之歌曰:“元首明!”“元首丛脞哉!股肱惰哉!万事堕哉!”通,诗歌表现力和抒情特征大为增强。

西周以后,这,最早的诗歌文体至此已完,大多数保存在《诗经》中,按风、雅、颂三类编排,在、表现手法、审美风貌等方面,奠定了古代诗歌文,我国已有了初步定型的文字,同时也就有了书,商代和周初的铜器铭文,《周易》中的卦、爻。

《周易》本为占卜之书,在占筮过程中,形成,自然就产生了问对体作品;又如,是后世论说文先总说、后分说结构的始祖。

《尚书》中的誓、诰、训等文辞,都是当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文书,其体制对后代中央王朝的公牍文体影响深远。

孔安国《尚书序》认为《尚书》有典、谟、训、诰、誓、命六种文体,并认为这些文体的产生都有“垂世立教”的目的和功用。

孔颖达《尚书正义·尧典》疏进一步提出“十体”说,在原有六体基础上增加了“贡”、“歌”、“征”、“范”四种文体。

《左传》本为编年体史书,与《公羊传》、《穀梁传》并称为“春秋三传”,记载先秦史实最为详尽,所含早期文体也最为丰富。

宋陈骙《文则》总结了《左传》八种主要应用文体及其风格特征,分别为命、誓、盟、祷、谏、让、书、对。

事实上,《左传》所载文体远不止八种,如《昭公二十年》晏子之论“和同”,《襄公二十四年》穆叔之论“不朽”,属于辩论体;《昭公二十六年》王子朝告诸侯,属于诏令体。

又,《襄公四年》载:“国人诵之曰:‘臧之狐裘,败我于狐骀。

我君小子,朱儒是使。

朱儒朱儒,使我败于邾。

’”是为诵体。

《桓公十一年》载虞叔之语:“周谚有之:‘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吾焉用此,其以贾害也?”是为谚体。

此外,《左传》所录,还有讴、歌、谣、箴、铭、诔等,足见当时文体类目之丰富。

先秦时期,各种文体的产生与礼制关系密切。

特定的礼仪场合,往往要应用特定的文体。

儒家经典对此的记录最为详尽权威,如《周礼·秋官·司约》:“司约掌邦国及万民之约剂。

治神之约为主,治民之约次之,治地之约次之,治功之约次之,之。

凡大约剂书于宗彝,小约剂书于丹图。

”“约剂是古代社会生活中的常用文体,有治神、治民、“六约”。

又,《周礼·春官·宗伯》有大祝作“作六辞,以通上下亲疏远近,一曰祠,二曰命,三曰诰,诔。

”所谓“六辞”,即大祝必须掌握的六种文体形态为辞,谓辞令也。

命,《论语》所谓‘为命,盘庚之诰之属也。

盘庚将迁于殷,诰其世臣、卿大功,故曰以通上下亲疏远近。

会谓王官之伯,为其命也。

祷谓祷于天地社稷宗庙,主为其辞也(德行,以赐之命,主为其辞也。

”“六辞说”师培《文学出于巫觋之官说》提出“六祝六祠”为文章各体的渊源。

由于儒家礼制极为繁缛,与此相应的文体名目也特别繁多。

如大祝掌管的祝辞,又可细分六类:“一曰顺祝,二曰年祝,三曰吉祝,四曰化祝,五曰瑞祝,六曰祝。

”(《春官·宗伯》)大祝所掌祈辞,也可分为六类:“一曰类,二曰造,三曰,四曰,五曰攻,六曰说。

”(《春官·宗伯》)大祝之外,又有小祝、丧祝、甸祝、诅祝等职官,各自掌管特定的祝辞。

职官分工之细,促成了文体类形态和类目的多样化。

三、儒家经典中的文体观念早期的文体意识,主要表现在文体分类上。

《尚书》记载的各种文诰,仅从篇名看,已有典、谟、训、诰、誓等区别,这种区别,是以文体分类意识为前提的。

《周礼·春官·宗伯》载,“太史掌邦之六典”,“小史掌邦国之志”,“内史掌书王命”,“外史掌书外令、掌四方之志、掌三皇五帝之书”。

可见,图书档案和公文的性质不同,史官的分工和职责也有异。

这种分工和分类,伴随着潜在的文体分类观念。

文体分类的前提,是对不同文体性质、功用、体式特征等有明确的认识。

这种认识一旦以理论形态表述出来,便成为文体批评。

先批评内容。

如《尚书·尧典》:“诗言,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揭示质特征以及早期诗歌与音乐的关系。

“诗,而是先秦时代人们的普遍观念。

如《左传载赵文子对叔向说:“诗以言志。

”《庄子·天下当然,对古代文艺思想影响最大的,还是《尧典》的序》以为“诗之道放于此”,近人朱自清《诗言志辨“开山纲领”。

又《论语》中记载了大量孔门语·为政》:“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同篇又美矣,又尽善矣’。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这些论述,比较全面地涉及诗歌文体的政治教化、抒情性、感染力、审美理想和认识作用等特征,奠定了古代诗学的基本格局、风貌,也决定了古代诗歌文体发展的基本走向。

除了诗歌文体外,早期儒家典籍中还时有对其他文体体性的论述。

《礼记·檀弓上》记载鲁庄公与宋人作战,其御者县贲父战死,庄公“遂诔之,士之有诔自此始”。

《礼记·曾子问》还对诔文的使用范围作了说明:“贱不诔贵,幼不诔长,礼也。

唯天子称天以诔之。

诸侯相诔,非礼也。

”《左传·哀公十六年》载孔子卒,鲁哀公为之作诔,孔子弟子子赣评论说:“君其不没于鲁乎!夫子之言曰:‘礼失则昏,名失则愆。

’失志为昏,失所为愆。

生不能用,死而诔之,非礼也。

称一人,非名也。

君两失之。

”从礼制出发,批评哀公作诔的行为是“非礼”;从诔文出发,批评哀公所作“非名”,即不得体。

又《左传·哀公十二年》载:“公会吴于橐皋。

吴子使大宰嚭请寻盟。

公不欲,使子贡对曰:‘盟,所以周信也,故心以制之,玉帛以奉之,言以结之,明神以要之。

寡君以为苟有盟焉,弗可改也已。

若犹可改,日盟何益。

今吾子曰必寻盟,若可寻也,亦可寒也。

’乃不寻盟。

”指出诸侯结盟,是严肃庄重的政治行为,其目的是为了结信遵守,不可随意更改。

在对结盟行为的阐释中,的文体性质、功用等的看法。

又《礼记·祭统》:“名也。

自名以称扬其先祖之美,而明著之后世者不有美焉,莫不有恶焉。

铭之义称美不称恶,此唯贤者能之。

铭者,论撰其先祖之有德善、功烈列于天下,而酌之祭器,自成其名焉,以祀其先祖所以崇孝也;身比焉,顺也;明示后世,教也。

夫得焉耳矣,是故君子之观于铭也,既美其所称,者,明足以见之,仁足以与之,知足以利之,可谓谓恭矣。

”对铭体之名称、特点与功能等作了全面系统的铭体专论,在早期文体批评中特别引人注目。

先秦还没有学术分科,文学思想往往与政治、伦理、哲学、文化、语言、艺术等思想融为一体。

儒学经典中的文体学,总体上只能说还处于观念的萌芽形态,尚非自觉的、系统的文体学研究。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中文系)新 书 架《明词话全编》(全八册)本书作者邓子勉教授在广泛翻阅大量的明人诗文集、笔记以及各种丛书等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全面搜集明代词学相关资料,共收录700多位文人的词话万余则,计400多万字。

本书是学术界首次对明代词学文献进行系统整理,因此该书的出版对推动明代词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凤凰出版社2012年12月出版,国际32开 邓子勉 辑校 精装 定价780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