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指四部儒家经典著作
四书指四部儒家经典著作

四书指四部儒家经典著作:《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五经五部儒家经典著作:《诗》《书》《礼》《易》《春秋》。
《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编成于春秋时代,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有15国风:《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桧风》《曹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豳风》,共160篇;《雅》有《大雅》《小雅》,共105篇;《颂》有《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
《诗经》共收诗305首。
《楚辞》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由于以诗歌的形式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加工形成,篇中又大量引用楚地的风土习俗和方言词汇,所以叫“楚辞”。
西汉末年,刘向搜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辑录成集。
《楚辞》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
《论语》儒家经典之一。
为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录孔子言行(主要言论)的著作,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
《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
原名《左氏春秋》,又称《春秋左氏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
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前后记叙了春秋时期250多年的史事。
《左传》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世影响很大。
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孟子》记载孟子的政治、伦理和教育方面的主张以及他的政事活动、个人修养,是研究孟子思想的重要资料。
《孟子》中的文章富于论辩性。
《庄子》道家经典著作之一,是优秀的先秦散文集。
内篇为庄周自著,外篇、杂篇是庄周门人和后学所作。
其文往往用寓言表达深刻的思想。
《荀子》战国时期儒家的重要著作,是先秦散文的代表作。
汉刘向编定。
书中贯穿了荀子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表述了荀子在哲学、政治、经济、军事、教育、伦理、文艺等方面的主张。
《韩非子》又称《韩子》,先秦法家学说集大成的著作。
书中阐述了韩非以法治国的政治理想。
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四书五经)

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四书五(六)经四书——应该说,凡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四书》。
它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部著作的总称。
据称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曾参、子思、孔子、孟子,所以称为《四子书》(也称《四子》),简称为《四书》。
南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年),当时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在福建漳州将《礼记》中《大学》、《中庸》两篇拿出来单独成书,和《论语》、《孟子》合为四书,并汇集起作为一套经书刊刻问世。
这位儒家大学者认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定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并曾说“《四子》,《六经》之阶梯”(《朱子语类》)朱熹著《四书章句集注》,具有划时代意义。
汉唐是《五经》时代,宋后是《四书》时代。
《四书》是公认的儒学经典,它原来并不是一本书,而是由《论语》《孟子》这两部书和《大学》《中庸》两篇文章合辑在一起的统称,由南宋大儒朱熹汇辑刊刻,从此广为流传,名声鹊起。
作为儒家学派的经书,《四书》不仅保存了儒家先哲的思想和智慧,也体现出早期儒学形成的嬗递轨迹。
它蕴含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儒学认识论和方法的集中体现。
因此,在中国思想史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这其中有许多优秀的思想精髓,是华夏无数先贤实践的思考的结晶,至今读来,仍不失其深刻的教育意义和启迪价值,堪称是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精华。
毋庸讳言,《四书》中也夹杂着一些先人的思想的局限,这些局限已成为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包袱,这无疑是需要加以扬弃的。
因此,我们应当抱着去莠存良、古为今用的科学态度去学习、加以适当的理解,将前人的智慧在现在的社会闪光。
《四书》之《大学》:《大学》原本是《礼记》中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
传为孔子弟子曾参(前505—前434)作。
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大学》(与《中庸》),至北宋二程百般褒奖宣扬,甚至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便把《大学》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
什么是四书五经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诗经、上书、周礼、周易、春秋简单的说法,四书指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种著作;五经指的是<易>、<书>、<诗>、<礼>、<春秋>这五部典籍。
虽然这些经书在我国封建社会中是作为经典来遵奉的,但其实也有时代的不同,我们今天把儒家学派的经书统称为十三经是源于南宋时代,而在之前又分几个时期,不同的时期对经书有不一样的说法,这是要加以注意的。
其中,礼经在汉朝是指仪礼,主要讲士大夫阶层的礼仪,在汉朝时叫<士礼>,晋朝时始称<仪礼>,同时还有两部讲礼的:<周礼>和<礼记>。
至东汉时,学者郑玄为这三部礼书作注,合称三礼,唐以后都列入经书。
另外我们最容易错误的是春秋一书,<春秋>本是鲁国史书,我们称春秋一般是指它的注解本<左传>、<公羊传>、<谷梁传>,东汉以后左传流传最广影响最大,通常情况下我们说春秋就是指左传。
四书在先秦前就存在的,当时尚无四书之说,其中<论语>孔子死后汇编的孔子言行录,<<孟子>是记述旧中国时代孟轲的政治思想的书,而<大学>与<中庸>本来是礼记里的两篇文章,讲作学问和修身之道的,到南宋时,学者朱熹把它们分别独立出来加以注解,并且和<论语>、<孟子>合编为一套丛书,作为学习儒家经典的初级入门教材,叫做<四书章句集注>,简称“四书”,也叫四子书,此外还有个别称叫“学庸论孟”。
另外,我要给大家讲的是这四书五经内容涉及面广,包括文学、史学、哲学、政治、经济、教育、伦理、道德、天文地理、艺术科技等各个方面。
儒学最初的课程有四门功课,是儒生的必修课,它们是诗、书、礼、乐,时称为四术,约相当于今天的文学课、古代史课、政治课及音乐课。
后来增设了易和春秋,相当于当时的哲学课和近代史课,这已经是孔子晚年的时期了,后人称之为“六艺”,也叫六经。
其中因为古代没发明乐谱而致使乐经在战争中失传,到汉朝时只剩下了其他五经,汉文帝时开始设立各经学博士至武帝时代完成系统学府,五经之说至此流传至今。
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中国儒家经典书籍,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
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四书的经典地位到南宋以后才确立起来,当中的主要内容是道德修养和治理国家的道理。
《论语》是孔子弟子编辑的一本书,共有二十篇。
每篇录有二三十节孔子与弟子之间的对话,或是孔子的行为事迹,内容生动丰富。
孔子心中的政治观、人生观,就在这些生动的对话中展示出来。
孔子的儒家思想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
儒家思想不仅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甚至至今都对中国社会上产生着深远影响。
《孟子》是孟子所撰写的一本书。
孟子(公元前372—前289年)晚年和弟子万章等人编纂了《孟子》一书,全书共七篇,每篇分上下两章,内容主要是记述孟子如何劝说当时的国君实行仁政。
自汉代起,《孟子》一书已有很大的影响,北宋时被列入为儒家的经典。
《中庸》是一篇写于先秦时代的儒家文章,内容是讲述儒家的中庸思想,认为做事不偏不倚是最高的道德准则。
《大学》是一篇写于先秦时代的儒家文章,内容是讲述儒家的治国道理,其中包括有著名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后来儒家思想的发展影响很大。
有关《大学》的作者,旧说是由孔子的大弟子曾子所写。
宋代朱熹(1130—1200年)把它与《论语》、《孟子》、《中庸》合编为四书,成为宋代以后儒家最重要的经典之一。
五经指的是《诗经》、《书经》、《礼经》、《易经》、《春秋经》,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在之前,还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本书也被称做“六经”,其中的《乐经》后来亡佚了,就只剩下了五经。
五经之名始于汉武帝,四书之名始于宋朝。
《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本诗歌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时代(公元前十世纪至前六世纪)的一些民歌和贵族诗歌,一共有305首。
四书五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书、礼、易、春秋

四书五经:⼤学、中庸、论语、孟⼦、诗、书、礼、易、春秋 四书五经是四书、五经的合称,泛指儒家经典著作。
四书指的是《⼤学》、《中庸》、《论语》、《孟⼦》。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五部。
《礼记》通常包括三礼,即《仪礼》、《周礼》、《礼记》;《春秋》由于⽂字过于简略,通常与解释《春秋》的《左传》、《公⽺传》、《⾕梁传》分别合刊。
四书之名始于宋朝,五经之名始于汉武帝。
四书五经:⼤学、中庸、论语、孟⼦、诗、书、礼、易、春秋 《⼤学》、《中庸》、《论语》、《孟⼦》合称为四书,为儒家传道、授业的基本教材。
⼏百年来,“四书”在我国⼴泛流传,其中许多语句已成为脍炙⼈⼝的格⾔警句。
其中,《论语》、《孟⼦》分别是孔⼦、孟⼦及其学⽣的⾔论集,《⼤学》、《中庸》则是《礼记》中的两篇。
⾸次把它们编在⼀起的是南宋著名学者朱熹。
不过,在朱熹之前的程颢、程颐兄弟已经⼤⼒提倡这⼏部书了。
他们认为,《⼤学》是孔⼦讲授“初学⼊德之门”的要籍,经曾⼦整理成⽂;《中庸》是“孔门传授⼼法”之书,是孔⼦的孙⼦⼦思“笔之⼦书,以授孟⼦”的。
这两部书与《论语》,《孟⼦》⼀起表达了儒学的基本思想体系,是研治儒学最重要的⽂献。
正是根据这样的观点,朱熹把《论语》、《孟⼦》、《⼤学》、《中庸》这四部书编在⼀起。
因为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物孔⼦、孟⼦、曾参、⼦思,所以称为“四⼦书”,简称即为“四书”。
朱熹分别为这四部书作了注释,其中,《⼤学》、《中庸》的注释称为“章句”,《论语》《孟⼦》的注释因为引⽤他⼈的说法较多,所以称为“集注”。
值得注意的是,朱熹所编定的《四书》次序本来是《⼤学》、《论语》、《孟⼦》、《中庸》,是按照由浅⼊深进修的顺序排列的。
后⼈因为《⼤学》、《中庸》的篇幅较短,为了刻写出版的⽅便,⽽把《中庸》提到《论语》之前,成了前年通⾏的《⼤学》《中庸》《论语》《孟⼦》顺序。
由于朱熹注释的《四书》既融会了前⼈的学说,⼜有他⾃⼰的独特见解,切于世⽤;⼜由于以程颢、程颐兄弟和朱熹为代表的“程朱理学”地位的⽇益上升,所以,朱熹死后,朝廷便将他所编定注释的《四书》审定为官书,从此盛⾏起来,到元代延佑年间(1314—1320)恢复科举考试,正式把出题范围限制在朱注《四书》之内。
认识四书五经

认识四书五经四书五经是指儒家经典《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以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这些经典被认为是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将从四书五经的历史背景、内容要点和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介绍。
四书五经作为儒家经典,源远流长,承载了古代中国的优秀思想和智慧。
首先,它们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当时,中国正处于大国纷争和社会变革的时期,人们渴望寻求一种能够统一思想和行为准则的理论体系。
儒家学派应运而生,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四书五经逐渐成为儒家学术思想的代表作品。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四书五经的主要内容要点。
《大学》是《礼记》的一篇,讲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和方法,强调了‘中庸之道’的重要性。
《中庸》是一篇短篇论文,它强调人们应该保持心性的稳定平衡,使之不偏不倚,以达到人事平等的目标。
《论语》记载了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强调了个体修养和教育的重要性。
《孟子》则深入剖析了人性的善恶本性,提出了以仁爱和道德行为来引导人们的思想。
而五经中的《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包含了多个时期的文化和风貌;《尚书》则是一部政治和历史文献,记载了当时的官方文件和政策;《礼记》是一本注解类书籍,详细介绍了各种社会礼仪和仪式;《周易》则是一种预测和哲学性质的文本,通过阐述变卦的原理来让人们了解世界的变化;《春秋》是一部具有史书性质的著作,它详细记录了春秋时期鲁国的历史。
由于四书五经集中体现了儒家学派的核心思想,它们对中国古代和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们为中国历代的政治家和统治者提供了一种治国安邦的思想基础和实践方法。
尤其是《大学》和《中庸》中的思想,强调了统治者应保持中庸之道的稳定和平衡,以便克服各种困难和矛盾。
其次,它们对道德伦理的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论语》和《孟子》等经典,人们开始注重个体的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四书是什么

四书是什么
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部著作的总称。
《大学》。
这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相传是由孔子弟子曾参整理孔子讲授内容所编的。
“大学”顾名思义,就是大人的学问,主要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思想,是初学儒家道德思想的入门典籍。
《论语》。
是由孔子的弟子以及再传弟子合作编撰而成的一部经典,是儒家重要经典著作之一。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这部经典是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载体,记录了孔子以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教育原则、道德观念、伦理思想以及政治主张。
虽然一共只有二十篇,一万两千字,但内容颇为丰富,义理很深,千百年来,一直广为传颂,是古代教学必修教材之一。
《孟子》。
是由孟子本人以及他的弟子一起整理而成的,是记录孟子言行的一部著作。
孟子被后人尊称为亚圣,这部书主要体现的是孟子的政治思想、政治观点,以及他的政治行动,也属于儒家重要经典。
《中庸》。
也是《礼记》中的一篇,相传是由孔子的孙子子思所作,是“孔门传授心法”的著作。
自宋以来,成为新儒学即道学的最为重要的经典。
中庸是儒家的一种思想主张,中庸之道指的是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人生处世态度。
中庸也是完美之意,就是在处理问题的时候不要走极端,要找到最恰当的方法,把问题解决的究
竟完美。
古代古籍名著介绍

古代古籍名著介绍古代古籍名著介绍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因此我们对于学习一定不能马虎,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出来的有关于古代古籍名著介绍,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1、“四书”“五经”“四书”指四部儒家经典,即《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是五部儒家经典,即《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2、《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作品。
《诗经》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到汉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共305篇。
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叫“国风”,共160篇,大都是各地民间歌谣,这是《诗经》的精华,如《伐檀》《硕鼠》。
“雅”分《大雅》《小雅》,共105篇,多系西周王室贵族文人的作品,也有少数民谣,内容大都是记述周贵族历史,歌功颂德的。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多为贵族统治者祭祀用的乐歌舞曲。
《诗经》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优良传统的源头,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对我国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诗经》的形式以四言为主,多数为隔句用韵,并普遍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3、《楚辞》“楚辞”这一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
它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汲取民间文学,特别是楚声歌曲的新形式,把《诗经》,特别是“雅”“颂”中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的骚体诗,建立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标志着我国文学史上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
主要作者有屈原、宋玉、景差等人。
主要作品有屈原的《离骚》、《九歌》(11篇)、《九章》(9篇)、《天问》,宋玉的《九辩》等。
4、《尚书》《尚书》是中国今存最早的收集史家记事文的集子。
分《虞夏书》《商书》《周书》三部分,主要记录虞夏商周各代一部分帝王的言行。
它最引人注目的思想倾向,是以天命观念解释历史兴亡,以为现实提供借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书指四部儒家经典著作:《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五经五部儒家经典著作:《诗》《书》《礼》《易》《春秋》。
《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编成于春秋时代,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有15国风:《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桧风》《曹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豳风》,共160篇;《雅》有《大雅》《小雅》,共105篇;《颂》有《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
《诗经》共收诗305首。
《楚辞》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由于以诗歌的形式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加工形成,篇中又大量引用楚地的风土习俗和方言词汇,所以叫“楚辞”。
西汉末年,刘向搜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辑录成集。
《楚辞》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
《论语》儒家经典之一。
为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录孔子言行(主要言论)的著作,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
《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
原名《左氏春秋》,又称《春秋左氏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
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前后记叙了春秋时期250多年的史事。
《左传》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世影响很大。
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孟子》记载孟子的政治、伦理和教育方面的主张以及他的政事活动、个人修养,是研究孟子思想的重要资料。
《孟子》中的文章富于论辩性。
《庄子》道家经典著作之一,是优秀的先秦散文集。
内篇为庄周自著,外篇、杂篇是庄周门人和后学所作。
其文往往用寓言表达深刻的思想。
《荀子》战国时期儒家的重要著作,是先秦散文的代表作。
汉刘向编定。
书中贯穿了荀子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表述了荀子在哲学、政治、经济、军事、教育、伦理、文艺等方面的主张。
《韩非子》又称《韩子》,先秦法家学说集大成的著作。
书中阐述了韩非以法治国的政治理想。
文章阐明观点时尖锐深刻,语言犀利,风格严峻,具有法家文章的特点。
《列子》相传是战国时期列御寇作。
原书失传,今存《列子》大约为魏晋人杂采先秦两汉有关典籍附会拼凑而成,大多反映了魏晋时的思想。
寓言和神话传说很有文学价值。
如“杞
人忧天”、“愚公移山”、“歧路亡羊”等都是有名的寓言故事。
《吕氏春秋》又名《吕览》,先秦杂家的代表著作,由战国末期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编成,全书共26卷。
《山海经》我国古代地理名著。
内容主要有古代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民族、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价值。
其中保存了大量远古神话传说,如“黄帝战蚩尤”、“鲧禹治水”、“精卫填海”、“夸父追日”等著名寓言故事,是后世作家珍视的材料。
《战国策》西汉末年刘向编订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共33编。
记事上起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下迄秦二世元年(前209),载录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的历史史实,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战国策》在语言运用上很成功,雄辩的论说,铺张的叙事,尖刻的讽刺,耐人寻味的幽默,构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
它标志着我国古代历史散文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给后世散文和辞赋的创作以重大的影响。
《玉台新咏》总集名,南朝陈徐陵编,共10卷,书成于梁代,是《诗经》《楚辞》之后一部很有影响的古诗总集。
代表性的篇目有《孔雀东南飞》(原题《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等。
《乐府诗集》总集名,宋郭茂倩编。
辑录了汉魏至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歌谣,包括民间歌谣与文人作品以及乐曲原辞与后人仿作。
乐府原是当时官府设立的音乐机关,专事制作乐章并采集整理各地民间俗乐的歌辞。
这些乐章、歌辞后来就叫“乐府诗”,成为继《诗经》《楚辞》而兴起的一种新诗体。
《孔雀东南飞》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
全诗353句,全为五言,计1700余字。
全诗通过描写焦仲卿与刘兰芝的爱情揭露了封建礼教和家长制的罪恶。
《木兰诗》著名的北朝民歌,全诗308字。
写的是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身经百战,历时十载,胜利归来的故事。
与《孔雀东南飞》合称我国诗歌的“双璧”。
后人以其事演绎成多种戏曲。
“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的总称。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西汉司马迁撰。
记述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3000多年的历史。
包括5个部分:本纪12篇,表10篇,书8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共130篇。
本纪主要写帝王兴衰,世家写诸侯国,表记载时事大事,书记载制度,列传写人物。
这五种体例互相配合,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
二十四史清乾隆时,《明史》定稿,又增《旧唐书》《旧五代史》,合称二十四史。
解放后对二十四史加以整理、标点,为研究者提供了很大方便。
二十四史卷数与修撰者姓名如下表:
书名卷数修撰人书名卷数修撰人史记130西汉·司马迁隋书85唐·魏徵等汉书120东汉·班固南史80唐·李延寿后汉书130南朝·宋范·晔北史100唐·李延寿三国志65晋·陈寿旧唐书200后晋·刘煦等晋书130唐·房玄龄等新唐书225宋·欧阳修等宋书100南朝·梁·沈约旧五代史150宋·薛居正等南齐书59南朝·梁·萧子显新五代史74宋·欧阳修梁书56唐·姚思廉宋史496元·脱脱等陈书36唐·姚思廉辽史116元·脱脱等魏书130北齐·魏收金史135元·脱脱等北齐书50唐·李百药元史210明·宋濂等周书50唐·令狐德棻等明史332清·张廷玉等
《梦溪笔谈》属于笔记类,宋代沈括撰。
全书26卷,《补笔谈》3卷。
书因写于润州(治所在今江苏镇江)梦溪而得名。
内容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质、地理、气象、医学、工程技术、史事、音乐、美术等诸多领域,总结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自然科学方面的成就,记载了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上所做的贡献,如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等。
该书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文学价值。
“三言”指冯梦龙编撰的话本《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二拍”指明末凌蒙初编撰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三国演义》长篇小说,作者罗贯中。
该书取材于东汉末年和魏、蜀、吴三
国鼎立时期的历史,是根据有关历史著作、杂记、遗闻佚事小说讲史等丰富资料创作而成的。
所叙起自东汉末年灵帝中永元年(184),止于晋帝太康元年(280)吴国灭亡。
描写了封建集团在镇压黄巾农民起义过程中内部的矛盾和斗争,相当程度地再现了三国时期的历史。
《水浒传》长篇小说,明施耐庵作。
描写了北宋末年发生的宋江等领导的农民起义给统治者的沉重打击,歌颂了梁山英雄反对地主恶霸及封建官府压迫的斗争。
其中也写了英雄队伍受损招安的过程,这些消极之处表现了作者世界观的复杂和矛盾。
作品塑造了李逵、武松、鲁智深、林冲等一些可歌可泣的英雄形象。
《西游记》长篇小说,明吴承恩作。
叙写了唐朝初年名僧玄奘不畏艰苦险阻,克服重重困难西行取经的故事。
唐僧取经的故事长期在世间流传,吴承恩在此基础上创作整理,并融入作者对明代中叶现实的感受,曲折地反映了作者的社会理想。
《红楼梦》长篇小说,又名《石头记》。
全书120回,前80回为清曹雪芹作,后40回一般认为是高鹗所续。
作品以贵族青年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通过对以贾府为代表的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衰败过程的描写,广泛而深入地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本质,从而揭示了封建制度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
《儒林外史》长篇小说,清吴敬梓作。
作品以生动的艺术形象再现了封建社会末期各类知识分子的生活及精神面貌,抨击了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的罪恶和封建礼教的虚伪,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
小说语言清新,富于表现力,从日常生活中选取典型的情节表现人物性格,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成就。
《聊斋志异》文言短篇小说集,清蒲松龄作。
作品以花妖狐魅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统治的腐败与黑暗,歌颂了被压迫者的反抗斗争精神,抨击了科举制度的罪恶,歌颂青年男女对爱情自由的渴望与追求,广泛地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现实生活,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
《女神》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收有作者1918年至1921年的主要诗作,共
54篇
《呐喊》收有鲁迅1918至1922年短篇小说:《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明天》《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风波》《故乡》《阿Q正传》《端午节》《白光》《兔子和猫》《鸭的喜剧》《社戏》等。
《彷徨》收有鲁迅1924年短篇小说:《祝福》《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肥皂》《长明灯》《示众》《高老夫子》《孤独者》《伤逝》《弟兄》《离婚》等。
“农村三部曲”茅盾三个短篇小说《春蚕》《秋收》《残冬》的总称。
“激流三部曲”巴金三部小说《家》《春》《秋》的总称。
“爱情三部曲”巴金三部小说《雾》《雨》《电》的总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