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九(上)第3单元《岳阳楼记》课时2
11《岳阳楼记》(第2课时)(教学设计)九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第11课岳阳楼记(第2课时)教学目标1.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结构,了解文章内容。
2.感受岳阳楼气象万千的景象,体会作者的胸襟和抱负。
教学重点1.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结构,了解文章内容。
2.感受岳阳楼气象万千的景象,体会作者的胸襟和抱负。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胸襟和抱负。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共同梳理了课文的文言知识,本节课,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先忧后乐”的胸襟。
新知探究一、知识回顾【活动内容】课件出示本课重点文言词语,提问翻译。
【设计意图】回顾上节课所学,为理解本文内容做铺垫。
二、疏通文意【活动内容】朗读课文,小组合作,结合总结的文言知识,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学生互相质疑解难,尝试翻译课文。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主翻译,把握大意,理解文本内容。
三、整体感知【活动内容】本文可以分为几部分?每个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划分课文层次,梳理课文的结构。
四、文本研读【活动内容】1.本文开篇点明滕子京是“谪守”,有什么作用?学生先根据注释理解这个词的意思,然后教师提示学生结合写作背景与文章结构进行分析。
2.滕子京在巴陵郡的政绩如何?作为一篇“记”文,作者为什么要写有关滕子京的内容?学生齐读课文第1段,同桌之间交流;教师引导学生从结构上进行思考。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构思及写作意图。
【活动内容】3.第2段是怎样描绘岳阳楼的景色的?学生朗读课文第2段,教师提示学生根据具体句子分析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绘岳阳楼的。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这句话有什么作用?学生先从文中找到这句话的位置,教师强化学生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句子作用的能力。
5.第3段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什么作用?学生齐读课文第3段,用自己的话描绘本段的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6.看到“淫雨霏霏”的洞庭之景,“迁客骚人”会产生怎样的情感?为何会产生这种情感?学生再读课文第3段,同桌之间交流。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0岳阳楼记课后习题2

10 岳阳楼记知能演练活用夯基达标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越.明年( )(2)前人之述备.矣( )(3)连月不开.( )(4)薄.暮冥冥( )2.下列语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B.薄暮冥冥,虎啸猿啼C.属予作文以记之D.蝉则千转不穷3.下列语句中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滕子京/谪守/巴陵郡B.属予/作文/以记之C.予观夫/巴陵/胜状D.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4.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用课文原句填空。
(1)从空间和时间两个角度描写洞庭美景的句子是“”。
(2)“前人之述备矣”与上文“”一句照应。
(3)从正反两方面阐述“古仁人”内涵的句子是“”。
课内品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9题。
岳阳楼记范仲淹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②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③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⑤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去.国怀乡( )(2)春和景.明( )(3)长烟一.空(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最新统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岳阳楼记(第2课时)》优质教学课件

拓展探究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 !微斯人,吾谁与归?
——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孟子谓宋句践①曰:“子好游②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 嚣③;人不知,亦嚣嚣。”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曰:“尊德乐义 ,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穷不失义,故士得己④焉 。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 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烈的抒情。
议 第5段议论兼有抒情,表达了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 论 治抱负
相情融 互景情 映交入 衬融景
合作探究 通假字
百废具兴( 同“俱”,全,皆。 ) 属予作文以记之( 同“嘱”,嘱托。)
合作探究 古今异义
微斯人( 古义:如果没有 今义:微小、轻微 ) 越明年(古义:到 今义:跨过,跳过 ) 至若春和景明(古义:日光 今义:景致,风景 )
合作探究
积累拓展
《岳阳楼记》中的成语:
政通人和: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没有变化) 百废具兴:各种被废置的或该办未办的事业都兴办起来。(在现代汉语中, “具”写作“俱”,也说“百废俱举”,意思没有变化) 浩浩汤汤:水势浩大的样子。(在现代汉语中,多写作“浩浩荡荡”) 气象万千:形容景色多种多样,非常壮观。(在现代汉语中, 也用以形容事 物多样、壮观) 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没有变)
课堂小结
概括主题
这篇文章通过描绘洞庭湖的景色及“迁客骚 人”登岳阳楼览景后所产生的不同情感,表达了 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 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 也借以劝勉滕子京。
课堂小结
学后感悟
感悟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多么 高尚的境界啊!古人尚能以此为行为目标,我们现代人更应为之 努力。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 上册 第三单元 10 岳阳楼记 第2课时 教案(表格式)

3.作者为何忽然写“前人之述备矣”,从写景中跳出写人?
明确:“前人之述备矣”一句承前启后,并回应前文“唐贤今人诗赋”一语。
4.文章3、4两段写了什么内容?和上文有什么联系?
总结:这两段描写了洞庭湖景色阴晴的变化以及迁客骚人登楼时不同的心情。
5.作者用哪些语句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示例:观点一:能创造出来,因为作者心怀天下,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心……
4.有人认为,这篇文章是一篇独到的议论文,你如何看待这个观点?
总结:记事、写景、抒情和议论交融,议论的部分字数不多,但有统率全文的作用,所以可以说这是一篇独到的议论文。
5.你一定在朗读的过程中感到文章读来朗朗上口,除了抒情真切外,是否还有其他原因造成这个结果呢?
精读课文,分析并回答:
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基础上“重修岳阳楼”,这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由此可见作者欣赏他的阔大胸怀,与一般的“迁客”不同。
学生分析:
作者用“淫雨”“阴风”“浊浪”为主景,写就了一幅日星无光,“山岳潜形”,也使商旅不前,并且从暮色沉沉、“虎啸猿啼”之际的画面,渲染出极“悲”的气氛。
8’
7’
教学内容及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3、检测目标
1、习题检测
2、总结本课
3、作业
1、熟读课文。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进一步把握文章的内容、感情和语调。
2、朗读并背诵全文
学生大声朗读并课文,在全班交流展示。
小组讨论分析,尝试理解。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
10’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岳阳楼记》第2课时

精读探究
1. 读出滕子京的身份、作为。 身份—— 作为——
精读探究2.说说你眼中的滕子京。精读探究瞰洞庭全景
1.自由读,领略洞庭全景 (1)读出描写洞庭全景的句子。
精读探究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 阴,气象万千。
精读探究
(2)读出全景的层次,说说你的理由。
(3)读出每层的感受。
第三部分(5)
描写洞庭湖“春和景明”之景。 抒写宽广胸怀和政治抱负。
细读感悟
当时滕子京谪贬岳州,情绪十分低落,范仲淹担心他惹出祸 患,想找机会劝他,所以作者借滕子京请他为新修的岳阳楼作 记的契机,将洞庭湖晦明变化、风雨阴晴的景色与“迁客骚人” 的“览物之情”联系起来,跳出一般亭台楼记的框架,将立意 放在抒写政治胸怀和思思想抱负上,规劝朋友“不以物喜,不 以己悲”,并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 情怀与之共勉。既完成了楼记之作,亦收到规劝之效。
凄美
优美
精读探究
3.思考读,读出景情之用
(1)这两段写景的目的是什么?
精读探究
(2)作者赞赏这种阴晴悲喜的心情变化吗?
不赞赏。作者缘情设景,以洞庭湖阴晴之景来体现迁客 骚人“以物喜,以己悲”的心态,为的是对比引出古仁人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更为高尚的人生境界,然后留 给滕子京自己去甄别、选择。既扣住了楼记,又达到了委 婉规劝的目的。
精读探究 (2)第4段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渲染了怎样 的气氛?产生了什么心情?为什么会有这种心情?
洞庭春晴图。 作者绘出了春风和煦、景色明丽、水天一色的良辰美景, 更有鸥鸟翱翔、鱼儿畅游、花草郁青的景色,渲染了“喜” 的气氛。因为“把酒临风”,所以“其喜洋洋”。
以物喜
精读探究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岳阳楼记》精品教案(2课时含反思)

10岳阳楼记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重音及节奏并背诵全文。
2.赏析精练、生动的语言及精彩语段。
3.学习文章将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结合的写法。
4.深刻理解和正确评价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生活理想和政治抱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封建时代许多有志的文人士大夫都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当作自己的人生信条。
他们为官时积极从政,力主改革,为官一方,造福百姓;被贬时,则寄情山水,独善其身。
苏轼、柳宗元、范仲淹都是其中的代表。
特别是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表现出了阔大的胸怀和远大的抱负,成为天下人的楷模。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名篇《岳阳楼记》。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写作背景作者简介:《岳阳楼记》选自《范仲淹全集》,作者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极深。
26岁登进士第,因敢于直言强谏,屡遭贬斥,久不被重用。
宝元三年,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屡立战功。
庆历三年,西夏请和,范仲淹还朝,任参知政事。
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包括限制以“恩荫”为官、选用干练的人员、严格执行政令等,又主张兴修水利。
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贬放邓州,之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
后在赴颍州任途中病死。
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写作背景:《岳阳楼记》是范仲淹被罢去参知政事一职而贬官河南邓州时,应好友滕子京之请而作。
滕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幅《洞庭晚秋图》。
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
滕子京与范仲淹同年举进士,因才华出众但豪迈自负,被权贵所嫉,贬谪到岳州做太守。
范仲淹熟知他的思想和性格,想劝慰他,却一直无机会。
适逢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请范仲淹代笔记胜,这就给了范仲淹一个规箴知己的好机会,因自己在贬中,亦有抒发自己理想的需要,于是范仲淹就写下了这篇抒发自己胸襟、规劝朋友的千古名篇。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第10课《岳阳楼记》示范教案(20210708152355)

岳阳楼记【教课目的】知识与能力1.掌握“霏、浩浩汤汤”等文言字词的音形义。
2.理解全文内容,理解主题思想。
过程与方法1.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怀和谈论奇妙地联合在一同的写法。
2.朗诵、背诵全文,理解作者所论述的主要看法。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深刻理解和正确评论范仲淹“天生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生活理想和政治志向,建立正确的人生观。
【要点难点】教课要点1.疏导文意,理解作者“天生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敬思想境地。
2.学习文章叙事、写景、谈论、抒怀相联合的写法,领会文章骈散联合的句法形式。
3.有感情地朗诵、背诵课文。
教课难点1.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怀和谈论奇妙地联合在一同的写法。
2.理解作者所论述的主要看法。
【课时安排】2课时【教课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柳州有幸,拥有柳宗元;岳阳亦有幸,拥有滕子京和范仲淹。
柳宗元和刘禹锡由于同举进士,遂成为生死之交,演绎了文学史上一段美谈;而范仲淹和滕子京这两位同榜进士,也是亲如手足患难与共,共同谱写了岳阳人民百世的光荣和骄傲。
他们留给我们的,不只是是所谓的政绩,也是一份文化遗产,更是一个精神家园。
今日,就让我们来学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二、自主预习1.背景资料《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他身世贫穷,幼年丧父,对基层人民的难过感觉深。
26 岁登进士第,因敢于直言强谏,屡遭贬低,久不被重用。
宋仁宗天圣年间任西溪盐官,建议在泰州修捍海堰。
宝元三年,任陕西经略抚慰招讨副使,增强对西夏的防守,屡立战功。
庆历三年,西夏请和,范仲淹还朝,任参知政事。
曾提出十条改革举措,包含限制以“思荫”为官,采纳干练的人员、严格履行政令导项,又主张兴修水利。
因遭守旧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贬放邓州,此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
后在赴颖州任途中病死。
死后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他以六十四岁的人生,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主张,深受当世和后代称道。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岳阳楼记 课件(第2课时)

课文全篇探究
2.[发散思维] 如何理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先天下之忧而 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话的内涵?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表现的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 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虽然是人之常情,但并不是做人 的最高境界。而“古仁人”与常人不同,他们有坚定的意志,并 且不因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动摇,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 江湖之远”,忧国忧民之心不改。
课文全篇探究
滕子京与范仲淹为同榜进士,两人交谊颇厚。滕子京被贬到岳州 后,“愤郁颇见辞色”,别人庆贺岳阳楼将要落成,他却回答说: “落甚成?只待凭栏大恸数场!”可见他的情绪极为低落。范仲 淹正是借作记之机,含蓄委婉地规劝他要“不以物喜,不以己 悲”,试图以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 情怀感染老友。这是本文立意之所在。
探求 古代品德高尚的人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表现 不因外界环境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
在朝廷上做官。
指被贬谪到边远地 区做地方官。
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
大概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 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
课文细读品味
1. 首段叙述滕子京“谪守”之事有何作用? ①交代本文的写作缘由。 ②“谪守”暗含作者对仕途沉浮的感慨,奠定了本文的写
作基调。下文的写景、抒情、议论都是围绕着如何对待贬谪这一 点展开的。
③表达了作者对好友政绩的肯定及对重修岳阳楼的支持, 反映了作者积极的政治态度:即使受到不公正的对待,也应该奋 发有为,不能消沉下去。
课文全篇探究
1.[难点] 本文的立意和构思有什么特点? 据史料记载,滕子京函请范仲淹作记,特附上一幅《洞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导入-助学资料-学习字词-初读感知-随堂练习
2018·重庆中考B卷
跟踪检测
岳阳楼之美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纯由木料构成,具有结构的精巧美; 楼与湖是一整体,具有得天独厚的地势美; 因范仲淹的一记而不朽,具有高度的思想美; 名人登楼留下众多诗文,具有深厚的文化美。
新课导入-助学资料-学习字词-初读感知-随堂练习
范仲淹两岁丧父,生活贫苦,却少有大志,刻苦读书。常自诵曰:“士当先天 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忧后乐”的思想,究其渊源,即儒家的 仁爱思想。孟子曾说:“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范 仲淹把“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思想进一步发展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 下之乐而乐”,也就是要超越个人忧乐,以天下为己任,以利民为宗旨,补救 时弊,积极进取。范仲淹在其从政生涯中,始终践行了这一信念。
新课导入-助学资料-学习字词-初读感知-随堂练习
精读课文
分析讨论
品读2-4段,说说“迁客骚人”的两种“览物之情”是什么。他们为 什么会有不同的心境?
(1)览物之情有两种:一是远离京城,怀念家乡,担心遭诽谤和指 责的悲伤;二是胸怀开阔,精神愉悦,荣辱偕忘的喜悦。本来就已经 饱经人生忧患的“迁客骚人”触目伤怀,引发“感极而悲”之情。
以己悲”。
新课导入-助学资料-学习字词-初读感知-随堂练习
精读课文
分析讨论
既然“古仁人”的悲喜感情跟外物没有关系,跟个人遭遇也没有关系, 那么跟什么有关系呢?
“古仁人”的悲喜感情与个人进退、外物好坏是完全没有关系的,唯 一能够影响他们悲喜感情的是民生疾苦、国家兴亡。
新课导入-助学资料-学习字词-初读感知-随堂练习
1. 你虽然没有完整地回答问题,但你能大胆发言就是好样的!
此页为标记页(下载后可删)对提问思考学生激励性语言(收藏打印版,此页右键可以删除)
1、你的眼睛真亮,发现这么多问题! 2、能提出这么有价值的问题来,真了不起! 3、会提问的孩子,就是聪明的孩子! 4、这个问题很有价值,我们可以共同研究一下! 5、这种想法别具一格,令人耳目一新,请再说一遍好吗? 6、多么好的想法啊,你真是一个会想的孩子! 7、猜测是科学发现的前奏,你们已经迈出了精彩的一步! 8、没关系,大声地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我知道你能行! 9、你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妙的方法,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小朋友! 10、你又想出新方法了,真会动脑筋,能不能讲给大家听一听? 11、你的想法很独特,老师都佩服你! 12、你特别爱动脑筋,常常一鸣惊人,让大家禁不住要为你鼓掌喝彩! 13、你的发言给了我很大的启发,真谢谢你! 14、瞧瞧,谁是火眼金睛,发现得最多、最快? 15、你发现了这么重要的方法,老师为你感到骄傲! 16、你真爱动脑筋,老师就喜欢你思考的样子! 17、你的回答真是与众不同啊,很有创造性,老师特欣赏你这点! 18、××同学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妙的方法,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同学! 19、你的思维很独特,你能具体说说自己的想法吗? 20、这么好的想法,为什么不大声地、自信地表达出来呢? 21、你有自己独特想法,真了不起! 22、你的办法真好!考虑的真全面! 23、你很会思考,真像一个小科学家! 24、老师很欣赏你实事求是的态度! 25、你的记录很有特色,可以获得“牛津奖”!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叙事:重修岳阳楼 作文以记
岳 阳 写景: 暗 明
楼பைடு நூலகம்记
抒情: 悲 喜
议论: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后先 天天 下下 之之
乐忧 而而 乐忧
新课导入-助学资料-学习字词-初读感知-随堂练习
跟踪检测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C )
A.“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寥寥几笔就描绘出洞庭湖壮阔 浩渺的景象。 B.“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表达了作者对滕子京虽然贬谪却做出了显著政绩的 充分肯定。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句,表明古仁人已无悲喜之情,心中唯有天下。 D.文中第3段所描绘的阴冷萧然之景,与第4段所描绘的晴朗明丽之景形成鲜明 对比。
新课导入-助学资料-学习字词-初读感知-随堂练习
课堂小结
课文主旨
本文通过对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描写,以及对迁客骚人登楼后产 生的不同情感的分析,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 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借以劝勉滕子京。
新课导入-助学资料-学习字词-初读感知-随堂练习
第2课时
10.岳阳楼记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
新课导入-助学资料-学习字词-初读感知-随堂练习
01 学习目标 02 学情回顾 03 精读课文 04 课堂小结
05 跟踪检测 06 积累拓展 07 课后作业
新课导入-助学资料-学习字词-初读感知-随堂练习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记叙、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重点) 2.深入理解作者宽广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培养吃苦在前、享 乐在后的思想品德。(重点)
1. 你真让人感动,老师喜欢你的敢想、敢说、敢问和敢辩,希望你继续保持下去。 2. 这么难的题你能回答得很完整,真是了不起!你是我们班的小爱因斯坦。 3. 你预习的可真全面,自主学习的能力很强,课下把你的学习方法介绍给同学们,好不好? 4. 哎呀. 通过你的发言,老师觉得你不仅认真听,而且积极动脑思考了,加油哇! 四、提醒类
精读课文
课文探究
作者善于以简驭繁,巧妙地转换内容和写法。如以“前人之述备矣”一 语带过无数叙述,以“然则”一语引出“览物之情”,以“或异二者之 为”展开议论话题等,千回百转,层层推进。 本文内容充实,情感丰富,将写景、议论、抒情自然融合起来,既有对 事情本末的交代,又有对湖光水色的描写;既有警醒深刻的议论,又有 悲伤惆怅的抒情。记楼,记事,更寄托自己的心志。
品味第三部分
作者以“嗟夫”提起下文,笔锋突转,提出了一个“古仁人之心”来,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作者认为“古仁人”和“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在哪里?
第5段对前两段所写的两种“览物之情”一概加以否定,表现了一种
更高的思想境界,点明了文章的主旨。“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往往
因个人遭遇或外物的触发而发生变化;“古仁人”则“不以物喜,不
——江为 新课导入-助学资料-学习字词-初读感知-随堂练习
此页为标记页(下载后可删)教师课堂用语辑录(收藏打印版,此页右键可以删除)
教师课堂用语在学科专业方面重在进行“引”与“导”,通过点拨、搭桥等方式让学生豁然开朗,得出结论,而不是和盘托 出,灌输告知。一般可分为:启发类、赏识类、表扬类、提醒类、劝诫类、鼓励类、反思类。
积累拓展
万
四
家
面
忧
河
乐
山
到
归
心
眼
头
底
新课导入-助学资料-学习字词-初读感知-随堂练习
积累拓展
北
南
通
极
巫
潇
峡
湘
万
千
重
里
山
月
新课导入-助学资料-学习字词-初读感知-随堂练习
积累拓展
你知道岳阳楼上有哪些“唐贤今人诗赋“吗?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孟浩然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杜甫
倚楼高望极,展转念前途。 晚叶红残楚,秋江碧入吴。 云中来雁急,天末去帆孤。 明月谁同我,悠悠上帝都。
1. 说得太好了,老师佩服你,为你感到骄傲! 2. 你的设计(方案、观点)富有想象力,极具创造性。 3. 我非常欣赏你的想法,请说具体点,好吗? 4. 某某同学的解题方法非常新颖,连老师都没想到,真厉害! 5. 让我们一起为某某喝彩!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也要敢于猜想,善于猜想,这样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三、表扬类
精读课文
分析讨论
从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
气势非凡:衔远山,吞长江。 宽阔无边: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湖光山色: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新课导入-助学资料-学习字词-初读感知-随堂练习
精读课文
分析讨论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句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其中的“异” 又指的是什么内容?
这里由单纯写景转到了以情景交融的笔法来写“览物之情”。作者写 景是第二段,但同一景色因人而异,因心境而异,下段开始详述。因 此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引出下文的写景抒情。“异”指自然景物 引发的“迁客骚人”的不同感触,即“悲”与“喜”的两种不同心境。
新课导入-助学资料-学习字词-初读感知-随堂练习
精读课文
分析讨论
(2)产生不同的心境的原因:他们是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 产生或喜或悲的感情。 (3)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之情与“古仁人之心”作对比, 引出下文,突出全文主旨。
新课导入-助学资料-学习字词-初读感知-随堂练习
精读课文
分析讨论
新课导入-助学资料-学习字词-初读感知-随堂练习
精读课文
分析讨论
第3段画面描写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第4段呢?这么做有何作用?
第3段:极力渲染“悲”的气氛,因物而悲。 第4段:极力渲染“喜”的气氛,因物而喜。 一悲一喜,一暗一明,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作者反对因个人荣辱或 悲或喜的观点。
新课导入-助学资料-学习字词-初读感知-随堂练习
学情回顾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岳阳楼记》这篇课文,解决 了文中的重点字词,梳理了文章结构。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探讨这篇课文,学习文章的写作手法, 更加深入的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新课导入-助学资料-学习字词-初读感知-随堂练习
学情回顾
回顾练习
一、启发类
1. 集体力量是强大的,你们小组合作了吗?你能将这个原理应用于生活吗?你的探究目标制定好了吗? 2. 自学结束,请带着疑问与同伴交流。 3. 学习要善于观察,你从这道题中获取了哪些信息? 4. 请把你的想法与同伴交流一下,好吗? 5. 你说的办法很好,还有其他办法吗?看谁想出的解法多? 二、赏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