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岳阳楼记》教案

合集下载

第11课《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11课《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范仲淹及“记” 的文体特点,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2.准确翻译课文,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写景、叙事、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3.品味文章语言,感受其骈散结合的语言风格。

4.理解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政治思想,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准确翻译课文。

(2)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语言风格。

(3)理解范仲淹的政治思想,感受其家国情怀。

2.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中写景、叙事、议论、抒情的关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深刻内涵,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中国古代有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它们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岳阳楼记》就是这样一篇经典之作。

岳阳楼是我国著名的古建筑,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都曾在这里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

那么,范仲淹笔下的岳阳楼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课文。

(二)文学常识1.作者介绍范仲淹(989 - 1052),字希文,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他政绩卓著,曾与韩琦同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改革军制,巩固边防。

与韩琦并称“韩范”,曾主持“庆历新政”。

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2.文体知识“记” 是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感情或发表见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在写法上大多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抒情。

3.写作背景《岳阳楼记》是范仲淹被贬官至河南邓州时,应好友滕子京之请而写。

滕子京与范仲淹同年举进士,才华出众,为权贵所妒,贬谪到岳州做知州,励精图治,政通人和。

庆历六年,岳阳楼重修竣工,滕子京请范仲淹作记。

九年级语文上册《岳阳楼记》优质教案(精选4篇)

九年级语文上册《岳阳楼记》优质教案(精选4篇)

九年级语文上册《岳阳楼记》优质教案(精选4篇)《岳阳楼记》教案篇一语文导学案(87—88)年级:初二主备:王继军审核:课题《岳阳楼记》课型:复习课时安排:二课时时间:、6、8复习目标1、掌握本课重点字词2、准确翻译重点句子3、把握本文的思想感情。

一、解释词语百废具兴具去国怀乡去把酒临风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予观夫巴陵胜状胜朝晖夕阴晖登斯楼也斯则有心旷神怡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观连月不开开薄暮冥冥薄谪守巴陵郡谪山岳潜形潜而或长烟一空。

或把酒临风把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尝求微斯人,吾谁与归归微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庙堂是进亦忧,退亦忧是退予观夫巴陵胜状状:樯倾揖摧摧:浮光跃金金:薄暮冥冥多会于此春和景明不以物喜下列加点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樯倾楫摧倾家荡产b.馋谗畏讥乐以忘忧c.去国怀乡触目伤怀d、或异二者之为神情异常根据你对文章中词语的理解,解释下列加着重号的词语。

①天涯海角涯:②日薄西山薄:③白头偕老偕:④如临大敌临:二、翻译句子春和景明:长烟一空:宠辱偕忘: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微斯人,吾谁与归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沙鸥翔集,锦鳞游泳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是进亦忧,退亦忧。

微斯人,吾谁与归?日星隐耀(曜),山岳潜形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商旅不行,樯倾楫摧。

三阅读理解第五段“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二者之为”,紧承三、四两段,请你说说“二者之为”所包含的具体内容。

一是:二是:本文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选文中“古仁人之心”指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填空)。

联系全文看,这里的“古仁人”与______________形成了对比。

“微斯人,吾淮与归?”是一个反问句,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每句只标一处)①前人之述备矣。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①前人之述备矣。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作者用两段文字来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其用意是什么?概括第二段文字的中心。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岳阳楼记_》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岳阳楼记_》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岳阳楼记_》教案一. 教材分析《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所作的一篇骈文,被后人誉为“千古绝唱”,是我国古代散文的典范之作。

文章通过对岳阳楼的美景描绘,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舍身为国的崇高思想。

本课要求学生理解文章的背景,掌握文言文的语言特点,领会文章的主旨。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但《岳阳楼记》的语言较为华丽,学生可能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岳阳楼记》的背景,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忧国忧民、舍身为国的崇高思想,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难点:理解文章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句子,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学习的氛围。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3.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4.情感教学法:以情促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相关的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资料:收集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方便学生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

3.课堂练习:准备一些与课文相关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岳阳楼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岳阳楼的美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简要介绍《岳阳楼记》的背景,为学生进入课堂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教师巡视课堂,解答学生的疑问。

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如词类活用、通假字等。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课文中的难点问题。

九年级语文上册《岳阳楼记》优质教案优秀3篇

九年级语文上册《岳阳楼记》优质教案优秀3篇

课时篇一一、预习1、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2、背诵全文。

二、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疏通文意,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深入研究课文。

三、正课1、朗读课文。

2、背诵前要理解文章层次结构,这样有助于快速掌握文章内容,快速背诵。

下面请同学们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段):记叙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及作记的缘由,由此发出一篇之意。

第二部分(2-4段):文章主体。

写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

第1层(2段):写洞庭湖雄伟壮丽的景象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问。

第2层(3、4段):用两个排比段分别写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一明一暗,一喜一悲,形成鲜明对比。

3、提问:写文章,往往以一两个警句(关键性词句)振起全篇,第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4、提问:第2段写洞庭湖的。

全景,用衔远山,吞长江,如果把衔改为连,把吞改为接好不好?为什么?讨论并归纳:洞庭湖是无生命之物,用衔吞则使人产生有生命之感,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动人画面。

如果用连接来替换,只是客观地说明三者的相对位置,画面是静止的,效果没有这样好。

5、提问:从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讨论并归纳:(1)气势非凡:衔远山,吞长江。

(2)宽阔无边: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3)湖光山色: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讨论并归纳: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7、朗读第3段,提问: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讨论并归纳:极力渲染悲的气氛。

因己而悲。

8、朗读第4段,提问: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讨论并归纳:极力渲染喜的气氛,因物而喜。

讨论并归纳: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喜。

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入议论,突出全文的主旨。

10、提问: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讨论并归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岳阳楼记》说课稿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岳阳楼记》说课稿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岳阳楼记》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岳阳楼记》是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的一篇重要课文,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所作。

这篇文章通过对岳阳楼的美景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和人民利益的关注,以及舍小家顾大家的博大情怀。

同时,文章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对偶、排比等,使文章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但《岳阳楼记》的语言风格独特,对学生来说仍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此外,学生对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的了解程度不同,也会影响他们对课文的理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岳阳楼记》,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忧国忧民、舍小家顾大家的博大情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文章的基本内容,修辞手法的运用,作者的情感态度。

2.难点:对文章深层含义的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的把握。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启发式教学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范仲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课文。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美景描绘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4.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总结,解答学生的疑问。

5.情感体验:让学生谈谈对课文中的博大情怀的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6.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7.作业布置:要求学生朗读、背诵课文,做好课文的翻译和赏析。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岳阳楼记》公开课一等奖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岳阳楼记》公开课一等奖教案教学设计

知识与技能1 .积累文言实词。

2 .学习文章融叙事、描写、议论、抒情为一体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充分感受本文语言的特点。

2 .揣摩重点语句,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学习文章融叙事、描写、抒情、议论为一体的写作方法。

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朗读法、质疑探索法。

课文朗读磁带、岳阳楼相关资料、多媒体课件。

2 课时同学们,我国的不少名胜古迹,都留下了文人骚客的诗词歌赋。

比如我国古代的三大名楼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上面就镌刻了不少美文妙句。

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令人神往;崔颢《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让人回味;岳阳楼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传唱不衰,《岳阳楼记》也因此成为写景状物抒发真情的名篇。

今天,我们就来阅读这一位篇,看看它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范仲淹(989~1052 年) ,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两岁丧父,和母亲随继父 (为小官吏)四处迁徙。

26 岁登进士第,因敢于直言强谏,屡遭贬斥,久不被重用。

庆历元年(1041 年) ,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采取屯田固守策略,巩固边防,使西夏不敢进犯,当时边塞流行着“军中有一范,两贼闻之惊破胆”的话。

庆历三年(1043 年) ,任参知政事,提出十项政治改革方案,为守旧派所不容,遂外放任州、邓州、杭州、青州等地任知州。

他在六十三年的人生旅程中,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主张,深受当世和后人称道。

文章和诗词俱脱俗超凡,是其心志和情感的形象外化。

有《范文正文集》传世。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 年) ,范仲淹因提出政治改革主张,触动了朝廷中保守派的利益,被罢免参知政事(副宰相)的职务,流放邓州(今河南邓州市)。

2024-2025学年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教案 02 11 岳阳楼记

2024-2025学年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教案 02 11 岳阳楼记

11 岳阳楼记设计说明《岳阳楼记》作为此单元的第一篇教读课文,全篇共368字,以“记”为名,缘事写景,由景入情,因情生论。

将叙事、写景、议论、抒情自然地结合起来,既有对事情本末的交代,又有对湖光水色的描写;既有惆怅悲沉的抒情,又有精警深刻的议论。

环环相扣,层层蓄势。

通过“景异”“情异”“人异”的强烈对比突出主旨是此文的一大特色,它使课文不局限于迁客骚人的悲喜情感,而是传递出一种古往今来仁人志士都向往的忧乐情怀,表达出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同时,课文还大量使用骈句,既在形式上给人以整齐连贯之感,又在音韵上给人以旋律和谐之美。

因此,这篇课文也适合在充分的诵读训练中让学生入情入境,充分体会其中所传达的情感和志趣。

学习目标1.出声朗读课文,根据实词词性划分课文的朗读节奏,找到课文词句之间的对偶规律;根据虚词的提示标志调整朗读语气,体会其语言美,感知文中情感的变化。

2.根据课文内容,通过“景异”“情异”和“人异”的对比,说出课文写景、抒情和议论之间的关系,比较“迁客骚人”和“古仁人”的志趣差异。

3.结合助读材料,深刻体会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树立崇高理想。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抓住景物特点,对比景、情、理的差异,说出课文写景、抒情和议论之间的关系。

2.引导学生深刻体会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教学方法精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资源与工具(一)资源拓展阅读:《范文正公文集》。

(二)工具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

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一、学习情境洞庭湖畔的岳阳楼,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美誉,千百年来,有无数文人墨客为其吟诗作赋。

北宋时期从未去过岳阳楼的范仲淹作的这篇《岳阳楼记》在众多关于岳阳楼的佳作中脱颖而出,引起了无数仁人志士的共鸣,从而千古传唱、经久不衰。

岳阳楼记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

岳阳楼记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

岳阳楼记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岳阳楼记》全文。

2.分析并掌握文章的结构特点和修辞手法。

3.感受范仲淹的忧国忧民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二、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内容,背诵名句。

2.分析文章结构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深刻理解文章的内涵和作者的情怀。

2.灵活运用修辞手法。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简介作者范仲淹及其生平事迹。

2.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岳阳楼吗?它有什么特别之处?二、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大意。

2.教师简要介绍文章背景及作者写作心境。

三、讲解课文1.讲解课文第一段,分析文章开篇的写作手法。

2.讲解课文第二段,分析作者对岳阳楼美景的描绘。

3.讲解课文第三段,分析作者对古仁人、今人的评述。

四、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熟读课文,背诵名句。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背诵名句。

二、深入分析1.分析课文第二段,探讨作者对美景的描绘手法。

2.分析课文第三段,探讨作者对古仁人、今人的评述。

三、课堂讨论1.讨论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忧国忧民情怀。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

四、写作训练1.以“我心中的岳阳楼”为题,进行写作训练。

2.学生展示作品,教师点评。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展示背诵名句。

二、拓展延伸1.讲解岳阳楼的历史文化背景。

2.分析文中涉及的修辞手法。

三、课堂活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

2.各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2.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点评。

五、作业布置1.背诵课文。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三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展示背诵名句。

二、课堂检测1.学生完成关于《岳阳楼记》的课堂检测题。

2.教师批改并讲解答案。

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四、作业布置1.巩固所学知识,复习课文。

2.预习下一课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能深刻理解《岳阳楼记》的内涵,感受作者的忧国忧民情怀,同时掌握一定的修辞手法,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岳阳楼记【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霏、浩浩汤汤”等文言字词的音形义。

2.理解全文内容,理解主题思想。

过程与方法1.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2.朗读、背诵全文,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刻理解和正确评价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生活理想和政治抱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疏通文意,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境界。

2.学习文章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体会文章骈散结合的句法形式。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1.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2.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柳州有幸,拥有柳宗元;岳阳亦有幸,拥有滕子京和范仲淹。

柳宗元和刘禹锡因为同举进士,遂成为莫逆之交,演绎了文学史上一段佳话;而范仲淹和滕子京这两位同榜进士,也是情同手足患难与共,共同谱写了岳阳人民百世的荣耀和骄傲。

他们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所谓的政绩,也是一份文化遗产,更是一个精神家园。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二、自主预习1.背景资料《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深。

26岁登进士第,因敢于直言强谏,屡遭贬斥,久不被重用。

宋仁宗天圣年间任西溪盐官,建议在泰州修捍海堰。

宝元三年,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屡立战功。

庆历三年,西夏请和,范仲淹还朝,任参知政事。

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包括限制以“思荫”为官,选用干练的人员、严格执行政令导项,又主张兴修水利。

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贬放邓州,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

后在赴颖州任途中病死。

死后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他以六十四岁的人生,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主张,深受当世和后人称道。

文章和诗词俱脱俗超凡,是其心志和情感的形象外化。

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2.知识链接岳阳楼在湖南省岳阳市巴丘山下,原来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

唐朝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人雅客登楼赋诗。

后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刘禹锡、孟浩然等诗人相继登楼吟咏,岳阳楼声名益大。

3.检查预习(1)订正字音谪.(zhé)属.(zhǔ)霪.雨(yín)霏.霏(fēi)樯.(qiáng)楫.(jí)冥.(míng)谗.(chán)偕.(xié)(2)词语释义浩浩汤汤....:浩浩荡荡。

横无际涯.:边。

连月不开.:放晴。

去国..怀乡:离开国都。

忧谗.畏讥.:谗:诽谤性话语。

讥:讥笑,讥讽,挖苦。

满目萧然..。

萧条冷落的景象。

波澜不惊.:这里有“起”“动”的意思。

上下天光.:天色,湖光。

浮光跃金..:金色的月光闪耀跳动。

静影沉璧.:圆形的玉。

此乐何极..:哪有穷尽。

把.酒临风..:把:持,执。

临风:迎着清风。

(3)一词多义①和政通人和.(和乐)至若春和.景明(和煦)②通政通.人和(顺利)北通.巫峡(通向)③观予观.夫巴陵胜状(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④空浊浪排空.(天空)长烟一空.(消散)⑤一一.碧万顷(一)长烟一.空(全)⑥极南极.潇湘(尽,直通)感极.而悲者矣(极点)此乐何极.(穷尽)⑦以属予作文以.记之(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⑧或而或.长烟一空(有时候)或.异二者之为(或许,也许)(4)通假字①百废具.兴(通“俱”,全,都)②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咐,嘱托)(5)词类活用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名词作动词,做……太守)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前;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后)(6)古今异义①气象古义:景象。

例:气象..万千。

今义:大气的状态和现象。

②微古义:没有。

例:微.斯人。

今义:细小。

(5)特殊句式。

①衔远山,吞长江……(省略句)②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状语后置)③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状语后置)④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定语后置)⑤吾谁与归?(宾语前置)(6)流传至今的成语。

气象万千、心旷神怡、政通人和三、合作探究(一)整体感知(1)课文的结构是怎样的?答案示例:第一部分(1自然段):记叙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及作记的缘由。

第二部分(2—4自然段):文章主体。

写“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

第一层(2自然段):写洞庭湖雄伟壮丽的景象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问。

第二层(3—4自然段):用两个排比段分别写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一明一暗,一喜一悲,形成鲜明对比。

第三部分(5自然段):抒发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

这是全文的核心。

(2)从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答案示例:①气势非凡:“衔远山,吞长江”。

②宽阔无边:“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③湖光山色:“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二)研读分析写文章,往往以一两个警句(关键性词句)振起全篇,第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答案示例:背景是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基础上“重修岳阳楼”,这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

由此可见作者欣赏他的阔大胸襟,与一般的“迁客”不同。

第二课时一、合作探究1.突破重难(1)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答案示例:“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心旷神恰,宠辱偕忘”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喜”。

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入议论,突出全文的主旨。

(2)3、4两段写了什么内容?和上文有什么联系?答案示例:这两段描写了洞庭湖景色阴晴的变化以及迁客骚人登楼时不同的心情。

这段内容紧扣上段概述洞庭湖“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和“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意思加以发挥,分段来写:先写了风雨天气中洞庭湖上萧条凄凉的景象,很自然地引出了迁客骚人远离京都,怀念故土的失意忧虑的悲苦情感。

这一段写了物悲则己悲的思想感情,是照应上文“异”字的一个方面。

其次,写洞庭湖晴朗天气的明媚景象,很自然地引出迁客骚人此时的喜悦之情。

这一段写了物喜己喜的思想感情,是照应上文“异”字的又一方面。

(3)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答案示例: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

孟子:“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来源于民本思想。

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仕途进退的原则,表现他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

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鉴和教育的意义。

(4)文章最后一段是怎样推出这个警句的?答案示例:作者十分巧妙地利用设问方式逐层推进,最后才点出警句。

先用比较方式设问,以“不以物喜……则忧其君”点明“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显示了“古仁人”的阔大胸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由此得出“进亦忧,退亦忧”的论断,突出一个“忧”字,自然引出第二个设问“何时而乐”,使文章又推进一层。

设问后警句出现,给人印象极深。

(5)“古仁人”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实际也许并不存在。

联系第一课时介绍的有关作者的资料,说一说作者为什么要议论这种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人物。

答案示例:作者以天下为己任,常说“土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他借滕子京嘱写《岳阳楼记》的机会,提出这种理想化的人物来,正是为了“假托古人,自写怀抱”,表明自己旷达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同时也包含着对滕子京的勉慰。

最后一句自明志向,以问句的形式表达,自励励人,委婉含蓄。

2.写法探究本文的写作特色有哪些?答案示例:(1)繁简得宜,层层蓄势。

(2)采用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③骈散结合,词语富有生命力。

3.主题理解本文的主旨是什么?答案示例:本文通过对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描写,以及对“迁客骚人”“览物之情”的分析,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也表示了对好友滕子京的慰勉之意。

二、课堂小结本文题为《岳阳楼记》,自然要写岳阳楼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图却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

文章先由叙事入手,从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说到岳阳楼的“大观”,再写“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自然引出议论,说明作者意图。

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自然结合起来,句式上骈散交错,节奏不断变化,读起来声调铿锵,使人产生美的感受。

三、练习设计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四、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