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报告的种类

合集下载

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置

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置

传染病概述
(二)、传染性 传染性是指感染轻易传播给新宿主旳程度
。全部旳传染病都有一定旳传染性,这是 传染病与其他感染性疾病旳主要区别。例 如耳源性脑膜炎和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在 临床上都体现为化脓性脑膜炎,但前者无 传染性,不必隔离,后者则有传染性,必 须隔离。
传染病概述
(三)、流行病学特征 在自然和社会原因旳影响下,传染病旳流
传染病概述
2、经水或食物传播:经水或食物传播旳传染病涉及许多肠 道传染病和某些寄生虫病,个别呼吸道传染病也可经过食 物传播。
经饮水传播旳疾病常呈暴发流行。其流行特征为: 病例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有饮用同一水源史; 在水源经常受到污染处病例终年不断; 除哺乳婴儿外,发病无年龄、性别、职业差别; 停用污染水源或采用消毒、净化措施后,暴发或流行 即可平息。
传染病概述
临床症状期病人旳传染源作用不但取决于所排出 旳病原体旳数量,也有赖于病人旳行为特点,因 为这些特点能够限制或增进疾病旳传播。
如重症病人在隔离条件下,其向外传播旳可能性 大大降低。假如隔离条件不好则有可能造成传播 。轻型或非经典病人往往不加隔离,能够自由活 动,故流行病学意义相对较大。
传染病概述
传染病潜伏期 旳意义: 5)潜伏期旳长短可影响疾病旳流行特征。
一般短潜伏期传染病来势猛,常呈暴发型 ,如流行性感冒;而长潜伏期传染病旳流 行连续较长; 6)根据潜伏期评价疫源地旳消灭。只有在 传染源被消灭,采用了终末消毒措施,并 经一种最长潜伏期后不再有新发病例,才 干宣告消灭疫源地。
染,都能产生针对病原体及其产物(如毒 素)旳特异性保护性免疫。 部分传染病,如麻疹、天花、流行性出血 热、流行性乙型脑炎等,一次得病后几乎 不再感染。 而其他许多传染病其病后免疫状态均不能 连续终身,当免疫力下降或消失时,可第 二次得病。

最新法定传染病种类

最新法定传染病种类

最新法定传染病种类(40种)甲类传染病(2种):鼠疫、霍乱;乙类传染病(27种):2019新型冠状病毒(新加)(甲类管理)、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甲类管理)、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甲类管理)、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人感染H7N9禽流感。

丙类传染病(11种):流行性感冒(包括甲型HINI流感)、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传染病报告卡中其他法定管理以及重点监测传染病栏项包括:1、尖锐湿疣2、生殖器疱疹3、水痘4、肝吸虫病5、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6、姜虫病7、森林脑炎8、结核性胸膜炎9、人感染猪链球菌10、人粒细胞无形体病11、不明原因肺炎12、不明原因13、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14、其他以上种疾病请填入传染病报告卡其他法定管理以及重点监测传染病栏传染病报告时限: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疑似病人以及其他暴发传染病、新发传染病以及原因不明的传染病疫情时,接诊医生诊断后应于2小时内以最快的方式(电话)向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对其它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在诊断后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

注:经国务院批准,卫生部4月30日发布2009年第8号公告,明确将甲型H1N1流感纳入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附:按照国家cdc需求传报卡新增加的必填项与逻辑校验如下:1、14岁以下患儿家长的姓名、联系电话设为必填项。

2、学生、幼托儿童、工人、干部职员、民工等职业相对应的工作单位设为必填项,其中学生、幼托儿童工作单位填写其所在的学校或托幼机构、民工填写其所工作的工地或建筑队。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2023版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2023版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2023版引言传染病信息报告是重要的公共卫生措施之一,为了加强传染病信息报告的管理和规范,提高传染病监测和应急处置能力,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的目的是明确传染病信息报告的相关要求和流程,保障传染病信息的及时准确上报,实现信息共享和协调合作。

本规范适用于全国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相关机构。

一、报告要求1.报告对象:所有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机构等单位应当按照本规范要求报告各类传染病病例和疫情信息。

2.报告种类:传染病信息报告包括病例报告、疫情报告、传染病预警报告等。

3.报告内容:传染病病例报告应包括病例基本情况、就诊经过、病原学检测结果等信息;疫情报告应包括病例数量、地理分布、传播途径等信息;传染病预警报告应包括疫情趋势、传染病监测结果等信息。

二、报告流程1.报告责任人:每个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指定专门人员负责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确保报告的及时准确性。

2.报告时限:传染病病例报告须在发现初次病例后的24小时内上报,疫情报告须在疫情发生后的48小时内上报,传染病预警报告须在发现异常情况后的2小时内上报。

3.报告途径:传染病信息的报告可通过电子报告系统、电话报告以及纸质报告等方式进行,其中电子报告系统为首选方式。

4.报告接收人: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指定专人负责传染病信息的接收和处理工作,并建立信息共享机制,确保信息的及时传递和共享。

三、信息管理1.信息收集: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单位应建立健全传染病信息的收集机制,定期收集病例和疫情信息,并记录相关数据。

2.信息存储:传染病信息应以电子化方式进行存储,建立数据库,并对数据库进行备份和加密,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3.信息分析: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对收集到的传染病信息进行定期分析和评估,并将分析结果用于制定防控策略和决策参考。

4.信息发布:传染病信息发布应及时准确,采取多种方式发布,包括网站公告、媒体通报等,提醒公众关注和采取相应预防措施。

传染病的种类及报告时限(一)2024

传染病的种类及报告时限(一)2024

传染病的种类及报告时限(一)引言概述:传染病是一类会通过接触、空气或食物传播的疾病,对人类和动物的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及时防控传染病的蔓延,各国都设立了报告时限。

本文将介绍传染病的种类,并探讨报告时限的相关内容。

正文:1. 病毒性传染病1.1 流感1.1.1 病毒类型1.1.2 传播途径1.1.3 报告时限要求1.2 登革热1.2.1 病毒类型1.2.2 传播途径1.2.3 报告时限要求1.3 艾滋病1.3.1 病毒类型1.3.2 传播途径1.3.3 报告时限要求1.4 乙肝1.4.2 传播途径1.4.3 报告时限要求 1.5 SARS1.5.1 病毒类型1.5.2 传播途径1.5.3 报告时限要求2. 細菌性传染病2.1 肺结核2.1.1 细菌类型2.1.2 传播途径2.1.3 报告时限要求 2.2 梅毒2.2.1 细菌类型2.2.2 传播途径2.2.3 报告时限要求 2.3 痢疾2.3.1 细菌类型2.3.2 传播途径2.3.3 报告时限要求 2.4 淋病2.4.2 传播途径2.4.3 报告时限要求 2.5 炭疽2.5.1 细菌类型2.5.2 传播途径2.5.3 报告时限要求3. 真菌性传染病3.1 念珠菌病3.1.1 真菌类型3.1.2 传播途径3.1.3 报告时限要求 3.2 霉菌感染3.2.1 真菌类型3.2.2 传播途径3.2.3 报告时限要求 3.3 黏霉病3.3.1 真菌类型3.3.2 传播途径3.3.3 报告时限要求3.4 曲霉病3.4.1 真菌类型3.4.2 传播途径3.4.3 报告时限要求 3.5 多环菌病3.5.1 真菌类型3.5.2 传播途径3.5.3 报告时限要求4. 寄生虫性传染病4.1 疟疾4.1.1 寄生虫类型 4.1.2 传播途径4.1.3 报告时限要求 4.2 类囊虫病4.2.1 寄生虫类型 4.2.2 传播途径4.2.3 报告时限要求 4.3 血吸虫病4.3.1 寄生虫类型 4.3.2 传播途径4.3.3 报告时限要求 4.4 蛔虫病4.4.1 寄生虫类型4.4.2 传播途径4.4.3 报告时限要求 4.5 疥疮4.5.1 寄生虫类型4.5.2 传播途径4.5.3 报告时限要求5. 病毒性出血热性传染病 5.1 埃博拉病毒感染5.1.1 病毒类型5.1.2 传播途径5.1.3 报告时限要求 5.2 马尔堡病毒感染5.2.1 病毒类型5.2.2 传播途径5.2.3 报告时限要求 5.3 黄热病5.3.1 病毒类型5.3.2 传播途径5.3.3 报告时限要求5.4 丙型肝炎5.4.1 病毒类型5.4.2 传播途径5.4.3 报告时限要求5.5 拉沙热5.5.1 病毒类型5.5.2 传播途径5.5.3 报告时限要求总结:传染病的种类繁多,包括病毒性、细菌性、真菌性、寄生虫性和病毒性出血热性传染病等。

传染病报告管理规章制度

传染病报告管理规章制度

传染病报告管理规章制度为了规范传染病报告管理,加强对传染病疫情的监测和控制,保障公共卫生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制定本规章。

二、报告范围1. 本规章适用于全国范围内的传染病疫情的报告管理工作。

2. 传染病包括法定传染病和其他有传染性的疾病。

三、报告单位1. 医疗机构:各级各类医院、门诊部、诊所等医疗机构应及时报告确诊或疑似传染病病例。

2. 学校:各级各类学校应及时报告学生、教职员工感染传染病的情况。

3.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及时报告社区居民感染传染病的情况。

4. 监狱、收容教育机关:监狱、收容教育机关应及时报告监护人员和被监护人员感染传染病的情况。

5. 其他单位:其他有可能爆发传染病疫情的单位应当及时报告。

四、报告内容1. 确诊传染病病例报告:包括患者基本信息、病情情况、治疗情况等。

2. 疑似传染病病例报告:包括病例基本信息、症状、流行病学史等。

3. 传染病疫情动态报告:包括传染病的疫情发展趋势、防控措施等。

五、报告程序1. 发现疑似传染病病例的单位应当立即报告所在地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报告后,应当及时组织调查,并判断病例是否为传染病。

3. 如确诊为传染病病例,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当向上级卫生主管部门报告,并协助做好病例的隔离、治疗和流行病学调查工作。

六、报告责任1. 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传染病报告制度,明确报告责任人,并定期进行培训。

2. 报告单位应当及时、真实、准确地报告传染病疫情,不得隐瞒、谎报或迟报。

3. 报告单位应当加强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联系,确保信息畅通。

七、处罚规定1. 对违反本规章的报告单位,将依法依规进行处罚,并公开通报。

2. 对串通隐瞒、谎报传染病情况的单位和个人,将追究法律责任。

八、其他1.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加强传染病的监测和控制工作。

2. 各级卫生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传染病报告管理的监督和检查,确保传染病疫情得到及时控制。

最新传染病上报种类

最新传染病上报种类

最新传染病上报种类
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共2种。

乙类传染病共26种包括: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人感染H7N9禽流感。

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4],共11种。

其它法定传染病非淋菌性尿道炎水痘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肝吸虫病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姜虫病森林脑病结核性
胸膜炎人感染猪链球菌人粒细胞无形体病不明原因肺炎。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
最近天气转热,各种传染病发病率高,望各科医生如发现以上病种,要及时填好床染病报告卡,上报医务科。

医务科将会在每天所有科室门诊调出诊断病例,如发现有漏报、不报。

将会按照《传染病防治法》及本院有关规章制度处理。

滨海医院医务科
2019.4.9。

常见传染病上报标准

常见传染病上报标准
《常见传染病上报标准》
2023-10-28
目录
• 传染病概述 • 常见传染病种类及上报标准 • 上报流程及注意事项 • 预防与控制措施
01
传染病概述
传染病的定义
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 一类疾病。
传染病的传播媒介包括空气、水、食物、接触等,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和地方性 的特点。
手足口病
上报标准为10岁以下儿童,出现发 热、口腔溃疡、手足疱疹等症状, 且在1周内发生聚集性疫情。
流感
上报标准为出现发热、咳嗽、咽痛 、身体疼痛、头痛等症状,且在1周 内发生聚集性疫情。
水痘
上报标准为出现发热、头痛、咳嗽 等症状,且在1周内发生聚集性疫情 。
传染性肝炎
上报标准为出现恶心、呕吐、厌食 、乏力等症状,且在1周内发生聚集 性疫情。
细菌感染
猩红热
上报标准为出现发热、咽痛、头痛等症状 ,且在1周内发生聚集性疫情。
结核病
上报标准为出现发热、咳嗽、盗汗、乏力 等症状,且在1周内发生聚集性疫情。
痢疾
上报标准为出现腹痛、腹泻、脓血便等症 状,且在1周内发生聚集性疫情。
淋病
上报标准为出现尿道口溢脓、宫颈炎等症 状,且在1周内发生聚集性疫情。
社区防控措施
加强宣传教育
通过各种渠道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 公众对传染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加强社区管理
加强社区管理,做好疫情监测和报 告,及时发现和场所
对公共场所进行定期清洁和消毒, 特别是高频接触的物体表面,如门 把手、电梯按钮等。
做好隔离和防护措施
对于确诊的患者和接触者,及时采 取隔离和治疗措施,避免传染病的 扩散。
1. 及时上报

我国法定报告传染病39种

我国法定报告传染病39种

我国法定报告传染病39种在我国,为了及时控制和防治传染病,保障公众健康安全,政府规定了法定报告传染病。

根据最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规定,我国法定报告传染病共有39种。

这些传染病分为四类,分别是甲类、乙类、丙类和丁类。

下面将对这些传染病进行一一介绍。

甲类传染病是指对人群造成重大威胁,以及易于扩散传播的传染病。

目前我国法定报告的甲类传染病有7种,分别是鼠疫、霍乱、脊髓灰质炎、登革热、艾滋病、病毒性出血热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这些传染病的发生与蔓延会对人们的生命健康造成重大影响,因此必须及时报告和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乙类传染病是指对人群健康造成一定危害,但不易扩散传播的传染病。

我国法定报告的乙类传染病共有25种,包括肺结核、伤寒、痢疾、布鲁氏菌病、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斑疹伤寒等。

这些传染病的发生与传播对局部区域的公共卫生产生一定影响,因此也需要及时报告和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丙类传染病是指对人群健康造成较弱危害的传染病。

我国法定报告的丙类传染病有6种,包括流行性腮腺炎、风疹、诺如病毒性脑膜炎等。

虽然这些传染病的危害相对较低,但仍需及时控制和报告,以防止疫情扩散,保障公众健康。

丁类传染病是指国家和地方根据本地疫情和资源情况,通过立法确认的传染病。

我国法定报告的丁类传染病是中国法定报告传染病中最具地区性的一类,不同地区法定报告的丁类传染病也存在差异。

在不同的地方,存在的丁类传染病种类有所不同。

比如在北京市,法定报告的丁类传染病有寨卡病毒感染病、麻疹等。

对于法定报告传染病,我国有着严格的报告制度和程序。

医疗机构和公共卫生机构在发现疑似或确诊病例时,必须即时报告,并采取措施进行隔离和治疗。

同时,相关部门要及时对疫情进行调查和处理,以控制病情的扩散。

对于未及时报告的情况,相关责任人将会受到相应的处罚。

总之,我国法定报告传染病共有39种,它们分为甲类、乙类、丙类和丁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加*的2小时内上报
2、不加*的24小时内上报
丙类
(11种)
流行性感冒(甲HIN)、流行性腮脉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24小时内上报
急性弛缓性麻痹(AFP)(15岁以下)(14种)
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格林巴利综合症(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烟)、多神经病(药物性多神经病)、神经根烟、外伤性神经炎、单神经炎、神经丛炎、周期性麻痹(包括低钾软瘫、高价软瘫、正常钾软瘫)、肌病(全身型重症肌无力、中毒性、原因不明性肌病)、急性多发性肌炎、肉毒中毒、四肢瘫、截瘫和单瘫(原因不明)、短暂性肢体麻痹
传染病报告的种类及时限
种类
病重(病原携带者或疑似病人)
时限
甲类(2种)
鼠疫、霍乱
2小时内上报
乙类
(26种)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HIV)、病毒性肝炎(甲、乙丙、丁、戊、末分型)、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肺炭疽、皮肤炭疽、未分型)、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涂+、菌——、末痰检、仅培阳)、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新生儿破伤风、梅毒(Ⅰ期、Ⅱ期、Ⅲ期、胎传、阴性)、钩端螺旋体病、吸血虫病、疟疾(间接疟、恶性疟、未分型)、H7N9。
立即上报
其他疾病(13种)
非淋菌性尿道炎、尖锐湿疹、生殖器疱疹、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水痘、肝吸虫、羔虫病、森林脑炎、结核性胸膜炎、人感染猪链球病、人粒细胞无形体病、不明原因肺炎、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24小时内上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