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直若屈 大巧若拙 大辩若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原文及解释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原文及解释
名句: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摘自:《老子·德经·第四十五章》
解释:屈:弯曲。
讷:即不善说话。
全句译文:最正直的东西好似弯曲,最灵巧的东西好似笨拙,最好的口才好似不善辩说。
赏析:此句体现了老子的辩证思想,也体现了现象和本质的原理。
事物是矛盾的,也是相辅相成的,我们不仅应该看到事物的现象,还要透过现象看到其本质,而不要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
德经·第四十五章原文: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躁胜寒,静胜热。
清静为天下正。
《道德经》注音版第四十五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注音版第四十五章原文及译文【原文】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静胜躁,寒胜热。
清静为天下正。
【注音版】大(dà)成(chéng)若(ruò)缺(quē),其(qí)用(yòng)不(bù)弊(bì)。
大(dà)盈(yíng)若(ruò)冲(chōng),其(qí)用(yòng)不(bù)穷(qióng)。
大(dà)直(zhí)若(ruò)屈(qū),大(dà)巧(qiǎo)若(ruò)拙(zhuō),大(dà)辩(biàn)若(ruò)讷(nè)。
静(jìng)胜(shèng)躁(zào),寒(hán)胜(shèng)热(rè)。
清(qīng)静(jìng)为(wéi)天(tiān)下(xià)正(zhèng)。
【译文】“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有大成就之人,似有缺陷(因为大智者,持守大道,返朴归真,天人合一,面对其大无外,其小无外的大道,总是感觉自己的智慧不足。
),因此其用不弊。
这里的“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都是持守大道得道的一种体现,“其用不弊”,“其用不穷”是道的本原。
“静胜躁,寒胜热。
清静为天下正。
”清静能够胜烦躁,寒冷能够克酷热,清静为天下之正(正道,人间正道是沧桑)扩展阅读:出自道德经的名句立天子,置三公。
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
——出自第62章为无为,事无事。
——出自第63章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敢为。
道德经详解之大道看“巧拙”

大道看“巧拙”【原典】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道德经-第四十五章》【释义】最直的东西看起来好像是弯曲的,最灵活的人看起来总是那么笨拙,最能言善辩的人看来似乎总是那么木讷。
坦诚忠厚的人从不夸夸其谈与人争论不休,那些整天口吐莲花的人兔子李多半没有多少货,为人也多半不厚道。
有真知灼见的人看起来大都没有渊博的学问,有渊博的学问的人经常会谦虚地承认自己的无知。
不难看出,老子洞察人心的眼光是无比犀利的,话语简单,但字字珠玑,老子的意思是识人不能只看表面。
【解读】真正的作为不在表面真正有作为的人,绝不会与人争论是非,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和功过是非不进行争辩,他们虽然表现木讷但脑子聪明,岁看似愚钝但心如明镜,他们不善于论人,也不善于为自己争辩,一切尽在不言中。
老子称这些不善于用花言巧语来争辩的人是完善的。
我们常说“言多必失”,言语发展到今天其作用大大超过了原始意义上的求偶需求,它应成为现代交流必不可少的工具;尤其在社交场所,言语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这一点谁也无法否认。
在老子看来,言语的负面作用比正面作用大,这是他所处的时代造成的,无可厚非。
我们应该认识到,老子绝不是要我们都成为“哑巴”,他只是强调言语上升到“善辩”这一层次所出现的弊端。
他将言语和人的善良本质联系起来不是没有道理的,这在今天看来依旧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知识的博与专,老子自有他自己的见解,他称“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关于这一问题的讨论直到现在仍未休止,一般意义上的知识的广博和专精是不能说明老子的理论的。
老子在这里强调的是对道的把握(真知)和多闻(广博)的辩证关系,在老子看来,多闻并不能真正地明白道,明白道的人并不靠博闻。
美国著名成功学大师戴尔卡耐基曾说过的一句话几乎与老子的思想如出一辙。
他说,如果你争论、争强、反对他人,你或许有机会获得胜利,但这种胜利是空洞的,因为你永远也别想得到对方的好感了。
总之,这不是智者所为。
细究起来,无谓的争辩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小学生座右铭大全推荐

小学生座右铭大全推荐1、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2、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3、要牢记在心:每天都是一年中最美妙的日子。
4、不管别人脸上有没有饭粒,都请你先照照镜子。
5、学问是光明,愚昧是黑暗。
念书吧!6、人不学便老而衰。
7、专心观看胜利者,别老是关注失败者。
8、好的书籍是最珍贵的珍宝。
9、时间就是金钱。
10、只有千锤百炼,才能成为好钢。
11、不平凡的人,肯定有过不平凡的经受!12、要么你主宰生活,要么你被生活主宰。
13、坚韧的毅力可以制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
14、读书足以恬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
15、世界上只有想不通的人,没有走不通的路。
16、漫漫长路,荆棘丛生,待我用双手踏平。
17、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顽强的信念。
18、没有付出就没有回报,付出与获得是成正比的。
19、我们献给青春最好的礼物,就是奋斗!20、略微不努力,就会被后者反超。
21、承载了太多期许的目光,怎能轻易辜负。
22、有抱负的人,生活总是火热的。
2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24、努力就有收获,不努力就必定一事无成。
25、只有勤奋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果实。
26、骑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亦能不舍。
27、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28、哪怕我是一颗小星星,我也要让它闪光发亮!29、点滴造就差距,细节打算成败。
30、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进步先读书。
31、没有显赫的背景,只有孤独的背影。
32、当遇到困难之时,就是离胜利不远之时。
33、左右一个人胜利的,不是力量,而是选择。
34、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35、没有口水和汗水,就没有胜利的泪水。
36、人生伟业的建立,不在能知,乃在能行。
37、人类要在竞争中求生存,便要奋斗。
38、学习永久不晚。
39、人皆知以食愈饥,莫知以学愈愚。
40、求学将以致用,读书先在虚心。
41、不怕山高,只怕腿软。
42、学习不肯定胜利,但肯定要尽力!43、潜龙怎能久卧于深水,总要飞翔于九天。
催人奋进诗句3篇

催人奋进诗句3篇催人奋进诗句11、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老子》2、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竹石》3、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
——《北齐书·元景安传》4、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滕王阁序》5、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将进酒》6、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7、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满江红》8、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9、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
——孟子10、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史记·滑稽列传》11、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荀子》12、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离骚》13、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杜甫14、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15、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屈原16、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茅屋为》17、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18、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刘勰19、差以毫厘,谬以千里。
——《汉书》20、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对联》2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长歌行》2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观沧海》23、捐躯赴,视死忽如归。
——《白马篇》24、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杂说送张琥》25、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孟子·告子下》26、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国语》27、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礼记》28、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日知录·正始》29、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书愤》30、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后汉书·班超传》31、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32、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杜甫33、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陈涉世家》34、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古代经典中修身养性三句名言赏析

古代经典中修身养性三句名言赏析【原文】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出处】《老子·德经》【译文】最正直的人表面上却显得委屈迁就,最灵巧的人表面上却显得有些笨拙,最善辩的人表面上却显得有些木讷。
【赏析】一个成熟、深沉有修养的人,他的内在特性和日常表现不一定相一致,再者,他在处理大事和小事的态度上也不一定相同。
正如老子所言“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再进一步认识,可以说,“大直”、“大巧”、“大辩”是实质,而“若屈”、“若拙”、“若讷”是表象。
这就是说,观察和深入、准确地判断一个人和一个事物,不能只注意表面和局部现象,要透过现象看实质,尤其要注意在大是大非的关键时刻的表现和事物所蕴涵着的特质。
这样,对人、对事的认识,就能得出正确结论。
【原文】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出处】《礼记·大学》【译文】如果每天都能让自己更新,那就天天新,再天天新。
【赏析】此句的精髓就是一个“新”字。
人在一天天地成长,事物在时时更新,时代在不断前进,社会在飞速发展。
一切都处于日新月异的变化之中。
所以,“新”是社会发展中不可更改的规律。
没有新,没有变,人和世界都将不复存在。
为此,就应“日日新”、“又日新”。
绝不可因循守旧,故步自封。
【原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出处】《孟子·滕文公下》【译文】富贵不能使之无度挥霍、放纵,贫穷不能使之动摇气节、志向,权势武力不能使之低头屈服,这才是大丈夫的本色。
【赏析】此句从要经得起富贵、贫贱、强权三个严峻的考验,高度概括了志士仁人的浩然正气和英雄气概,显示其铮铮铁骨和高风亮节。
孟子的至理名言,千古流传,已成为许多有志之士的座右铭,铭刻在心,并深深地融入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美德之中,成为民族之魂。
这种人格之美和超凡气节具有永久而强大的震撼力和感召力,将世代传承、发扬光大。
【原文】不思,故有惑;不求,故无得;不问,故不知。
大盈若冲,大成若缺,大直若屈,大方无隅,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巧若拙什么意思?

大盈若冲,大成若缺,大直若屈,大方无隅,大音希声,大象
无形,大巧若拙什么意思?
大盈若冲:
盈:指满月;冲:指缺月。
意思是:月亮总是满的,却常常显示出缺失的样子,说的是人境界越高,就越谦虚。
大成若缺:其本意就是:最完美的事物好像还不完美,但其用处没有一点不方便。
道家哲学:物忌全胜,事忌全美,人忌全盛,涵容以待人,恬淡以处世。
引申:不要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
大直若屈:正直的人外表反似委曲随和。
亦作“大直若诎”。
《大方无隅》,是书名。
大音希声:最大最美的声音乃是无声之音,即达到极致的东西是不可捉摸的。
'大象无形'一语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老子在说到'道'的至高至极境界时,引用了'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等说法,意思是:'最白的东西好象是污浊的,宏大的方正(形象)一般看不出棱角,宏大的(人)材(物)器一般成熟较晚,宏大的音律听上去往往声响稀薄,宏大的气势景象似乎没有一定之形'。
'大象无形'可以理解为:世界上最伟大恢宏、崇高壮丽的气派和境界,往往并不拘泥于一定的事物和格局,而是表现出'气象万千'的面貌和场景。
道德经经典名句及解释

1、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解释:上天的运动变化规律不分亲疏,经常眷顾善于顺应天道的人。
2、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解释:正直的人像屈服,灵巧的人像愚笨,有口才的人像迟钝,指有真才实学的人不显露自己。
3、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解释:人说的话多,往往会使自己陷入困境,还不如保持虚静沉默,把话留在心里。
4、大器晚成;大音希声解释:最大的器具最后完成,最大的音乐没有声响。
5、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解释: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人。
坚持力行、努力不懈的就是有志。
不离失本分的人就能长久不衰。
6、天地尚不能久,而况於人乎?解释:天地的变化尚且不能长久,更何况是人呢?7、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解释:抛弃聪明智巧,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处;抛弃仁义,人民可以恢复孝慈的天性;抛弃巧诈和货利,盗贼也就没有了。
8、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解释:最完满的东西,好似有残缺一样,但它的作用永远不会衰竭;最充盈的东西,好似是空虚一样,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穷尽的。
9、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解释:天下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坚克强却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胜过水。
弱胜过强,柔胜过刚,天下没有人不知道,但是没有人能实行。
10、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解释:至高的品性就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11、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解释:民众之所以难于统治,乃是因为统治者使用太多的智巧心机。
所以用智巧心机治理国家,就必然会危害国家;不用智巧心机治理国家,才是国家的幸福。
12、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解释:最方正的东西,反而没有棱角;非常大的器是不需要雕琢之工的;越好的音乐越悠远潜低,越好的形象越飘渺宏远。
13、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大巧若拙
( dàqiǎo ruòzhuō)
解释若:似。
拙:笨拙。
指真正聪明的人表面好像笨拙,不自炫耀。
出处先秦•李耳《老子》:“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用法主谓式;作定语、分句;指不暴露自己
示例马南邨《燕山夜话•艺术的魅力》:“真正的大画家,却是~,独创新面貌。
近义词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反义词不可一世、愚不可及
老子的美学观点。
意为真正灵巧优美的东西应是不作修饰的。
语自《老子•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这里老子以“无为而无不为”的哲学思想,分析了巧与拙的辩证关系。
认为真正的巧不在于违背自然的规律去卖弄自己的聪明,而在于处处顺应自然的规律,在这种顺应中,使自己的目的自然而然地得到实现。
老子提出的“大巧若拙”虽本意不在审美,而在说明“无为而无不为”的道理,但它却恰恰说出了一切高度成功的艺术创作所具有的特征。
任何杰出的艺术作品都是合目的与合规律的高度统一。
在老子提出“大巧若拙”之后,巧拙的辩证关系问题逐渐成为中国美学经常讨论的一个重要问题。
大巧若拙章
大巧若拙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