嫩江县农业发展优势条件分析

合集下载

简述嫩江县强筋小麦栽培技术

简述嫩江县强筋小麦栽培技术

1 5 0 0 ml ,或 者 用 2 . 5 %咯 菌 腈 悬 浮 种 衣 剂 1 5 0 — 2 0 0 m l 加水 1 0 0 0 ~ 施用量 大 , 发病重 ; 种植密度大 , 田问郁 闭发 病重 。 1 5 0 0 ml 拌种 , 防 治小 麦 根 腐 病 、 小麦腥黑穗病 。 选用抗 ( 耐) 病品种 ; 适 时播 种 , 避开扬花期遇 雨 ; 采 用 配 方 施
根 系 的 良好 生 长 , 同 时还 能 有 效 地 减 轻 土 壤病 、 虫、 草 的危 害 。 7 2 %2 。 4 一 D丁酯 3 0 0 ~ 5 0 0 m 1 + 1 0 %苯 磺 隆 1 0 0 g( 或 巨星 7 ~ 1 0 g ) + 前茬 地块要 进行耕 翻整地 , 地 块耕深 要达到 2 0 — 2 5 c m, 耕 翻 6 . 9 %骠 马 7 5 0 ~ 9 0 0 m l , 防 除 田 间杂 草 。 后要耙平耙 细 , 达到待播状态 。
3种 子 处 理
8 . 2压 青 苗 小 麦 三 叶期 前 后 进 行 1 ~ 2次压 青 苗 作 业 ,起 到 控 上 促 下 , 缩
种子要 打到纯 度 9 8 %以 上 ,净 度 9 8 %以 上 ,发 芽 率 8 5 %以 短 小 麦 茎 基 部 一 、 二 节 间 的长 度 , 提 高小 麦 的抗 倒 伏 能 力 。 上 。 保 证 种 子 具 有 较 高 的发 芽率 和 出 苗率 , 实 现苗全 、 苗壮 、 提 高 8 . 3防 治 赤 霉 病
2选茬 与 整 地 小 麦 虽 然 是 耐 连作 的作 物 , 但 是 为 了 避 免 养 分 的 单 一 消耗 和
8小 麦 的 田 间管 理 加 强 田间 管 理 ,为 小 麦 的 生 长 创 造 一 个 良好 的环 境 条 件 , 保

嫩江县山河农场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SWOT分析

嫩江县山河农场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SWOT分析

嫩江县山河农场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SWOT分析SWOT分析是一种常用的战略管理工具,它可以评估企业、组织或地区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以此作为制定发展战略和解决问题的基础。

以下是对嫩江县山河农场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进行SWOT分析的详细介绍。

一、优势1.地理位置优越嫩江县山河农场位于嫩江县北部,地理位置优越,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美丽的山水景观,容易吸引游客。

2.农业生产经验丰富嫩江县山河农场的农业生产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和技术,可以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供有力的支持。

3.资源丰富多样嫩江县山河农场资源丰富,除了优美的自然景观外,还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非遗传统手工艺品,这些都可以成为吸引游客的优势资源。

4.现有基础设施嫩江县山河农场的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如供电、供水、交通等方面的设施都已经建立完善,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供了保障。

二、劣势1.品牌知名度不高嫩江县山河农场的品牌知名度还不够高,需要进一步宣传和推广,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

2.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嫩江县山河农场的服务水平相对落后,在服务品质、服务态度等方面需要进一步提高。

3.人力资源匮乏嫩江县山河农场的人力资源相对匮乏,需要加大对有关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从而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供更好的支持。

4.资金投入有限嫩江县山河农场的资金投入有限,需要更加充分利用现有的经济、人力资源,逐步提升发展的水平。

三、机会1.国家政策的支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作为国家战略支持的产业,得到了国家政策的充分扶持,为嫩江县山河农场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2.游客消费升级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游客对旅游产品和服务质量的要求不断提升,嫩江县山河农场可以在提高服务质量、创新产品开发等方面抓住机会。

3.文化创意产业的机遇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嫩江县山河农场可以开发自己的文化特色,提供文化、手工艺品等方面的旅游商品和服务,从而增加经济效益。

4.科技支持的机遇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持,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嫩江县山河农场可以借助科技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升旅游服务水平。

大豆生产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大豆生产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大豆生产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刘 晓晶
国内市场 , 吨要 比进 口大豆增加 10元左右成本 , 大大削弱了 每 7 这 嫩 江 县大 豆 与 进 口大 豆 的 竞 争 能 力 。 三 、 进 嫩 江 县 大 豆 产 业 发 展 的对 策与 建 议 促 1 因地制宜选择相应的品种。 、 嫩江县位 于黑龙江省北部 , 土壤 肥沃 , 是我省主要麦豆产 区之一。本地 区纬度 高 、 气温低 、 地形 复 杂、 小气候明显 , 占据 四、 、 五 六三个积温带 , 霜期 短 , 8 无 在 0~10 2
天左 右 。

前 言 Biblioteka 嫩 江 县素 有 大 豆 之 乡的 美 誉 ,大 豆是 嫩 江 县 主 栽 作 物 之 中 种 植 面 积 最 大 的作 物 , 豆 产 业 已 是 嫩江 县 的一 个 优 势 产 业 , 面 积 大 因
最大 、 总产最多 、 品质优 良而在全国 占有举 足轻重 的地 位 , 是全 国
早熟是高寒地 区大豆品种选 择的首要 条件 ,然后才是产量 和
品 质 , 同熟 期 的品 种 , 优 先 选 择 含 油 量 高 的 品种 。 期 过 晚 , 相 要 熟 不
仅成熟度不好 , 商品性差 , 而且很难高产 和优质 , 切忌越 区种植。 要 根 据 当 地 的 无 霜 期 和 有 效 积 温 , 择 适 宜 品种 , 出 5 选 让 0~I0C有 O" 效积温, 以保证大豆在初霜期前正常成熟 。 2、 采用高产栽培技术模式。在大豆生产 中, 品种 因素外 , 除 栽 培技术是 唯一人为可控的提高大豆产量与品质的有效途径 ,栽培 措施应用 的得 当与否 , 直接影响大豆的产量 与品质 。 以要因地制 所 宜 , 据 不 同地 块 、 同 地 力 来 选 择 栽 培 方式 。 根 不 3发挥嫩江县地缘优势 , 、 做大 、 做强大豆产业 。嫩 江县有 很强 的优 势。 一是土地资源丰富 ; 二是栽培技术先进 , 种植规模大 , 机械 化水平高; 三是地污染少 , 商品率高 , 又是非转 基因大豆。近几年 , 优质大豆 品种不断育成 、推广 ,优质高产栽培技 术不断完善和扩 大, 非转基因和绿色大豆 出 口前景看好 , 的加工产 品不断 出现 , 新 企业 效益 明显提高 。这使嫩江县大豆产业 的发 展出现了前所未有 的大好形势 ,与嫩江县其它主要作物相 比,加快 发展优质大豆产 业, 已成 为嫩江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中心 , 做好 、 做大 、 做强这一 产业 , 是推进嫩江县农业经 济发展 、 延伸产 业链 、 增加农 民收入的 重 点 领域 。 4、 扶持加强龙头企业建设 , 延长大豆产业 链。 根据嫩江县大豆 产业 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 本着发挥 优势 , 弥补不足 , 扶优扶强 , 形 成 有 规模 、 竞 争 力 、 品 牌 、 基 地 的 大 豆 优 势 加 工 企 业 集 团 , 有 有 有 龙 头企业做大做强 ,扶持 以巨祥油脂厂 为核 心的油脂 加工 企业 , 引 进、 新建 大豆粉 、 豆奶 、 大豆蛋 白等其他大豆产品加工企业 , 建立饲 料加工厂 , 带动嫩江县 大豆的加工 , 定单 收购嫩江县地产 大豆 , 逐 步扩展加工产品种类 , 创立非转基因大豆名牌产品。 通过大豆加工企业 的发展和壮大 , 延长大豆产业链 , 实现嫩江 县地产大豆的就地加工增值 ,从而带动和推动嫩江县大豆产业 的

嫩江县土壤障碍因素分析及对策

嫩江县土壤障碍因素分析及对策

嫩江县土壤障碍因素分析及对策作者:田凤山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11年第04期嫩江县地处大兴安岭向松嫩平原过渡带,地貌类型多属漫川漫岗,地形波状起伏,坡耕地多,又属大陆季风性气候,加之近年来毁林、毁草盲目开荒,造成自然植被破坏,土壤侵蚀(包括风蚀和水蚀)加重。

受侵蚀最重的是暗棕壤和黑土两个土类。

一、土壤侵蚀造成的危害(1)破坏农田,缩减耕地面积,影响机械田间作业。

据2008年调查,全县有侵蚀沟1245条,平均每273公顷耕地就有一条,沟壑密度为185延长米/平方公里。

沟壑增多,耕地总面积不断减少,每块耕地面积不断减小,因流水形成的侵蚀沟,不论是线状侵蚀还是片状侵蚀或沟头向源侵蚀,其对农田的切割和侵吞作用都是十分严重的,侵蚀沟不仅影响机械田间作业,降低了农业生产效率,也缩减了农田面积。

(2)泥砂下泄,抬高河床,淤塞渠系,影响防洪安全。

因水土流失造成的泥砂下泄,淤塞渠、库的现象全县几乎到处可见。

每逢汛期,洪水暴涨,河岸迸塌,江河水泥砂量猛增,水色浑黄,淤塞水系,江河改道,境内江河沿岸屡见不鲜。

由于水土流失不断加剧,致使大量泥沙淤积河道、水库,降低了水利设施调蓄功能和天然河道泄洪能力,影响防洪安全,如我县50年代修建的水库原来最大水深达10米,现在已经不足5米了。

(3)毁坏幼苗,造成毁种、补种、乃至绝产。

全县因风蚀水蚀造成的庄稼毁种、补种现象几乎每年都有。

1988年连续一个多月大雨,门鲁河沿岸、科洛河沿岸因河水上涨淹地2万公顷, 2005年夏季一场大雨导致伊拉哈镇五四村冲倒房屋50多间,过水农田200多公顷。

(4)恶化了土壤性质,加重了旱涝灾害。

由于耕地土壤表层受到侵蚀,使耕层土壤物理性质变坏,表现为土壤容重增加、坚实,由粒状或团粒状结构转为核块状结构,蓄水保墒和供水能力降低,既不抗涝也不抗旱,特别是平原乡镇的粘底黑土区以及漫川、漫岗底部低洼地,耕层下形成了很厚的犁底层,阻碍了作物根系的发展,影响了土壤水分的运动。

分析某地区农业发展或作物种植的优势区位条件或品质优良的原因

分析某地区农业发展或作物种植的优势区位条件或品质优良的原因

二.主观题题型归类1. 分析某地区农业发展或作物种植的优势区位条件或品质优良的原因解题思路:①紧扣材料解读信息,找出该地区的区域特征,抓作物习性,从自然区位条件和社会经济区位条件分析。

②侧重从自然区位条件分析,从光照、昼夜温差、土壤、生长周期、水源、生态环境、病虫害及其他条件(热量、降水、水热组合条件、地形坡度、种植历史、经验)选择性作答。

解题思路构建思维导图:请在下方空白处构建“分析某地区农业发展或作物种植的优势区位条件或品质优良的原因”的思维导图:对点练习例题1.藜麦,被誉为最适宜人类的完美的全营养食品,近年热销于北美、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价格高昂。

藜麦耐寒耐旱,理想生长温度是15~20 ℃,在土壤养分中等,坡度适中,排水良好地区适宜种植。

藜麦优质食用品种主要种植在安第斯山降雨量300毫米以上的高海拔山区,玻利维亚西南部是其主要产区。

右图为玻利维亚位置示意图。

(1)分析玻利维亚西南部发展优质藜麦种植的优势条件。

(8分)例题2. (2012大纲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下图中我国境内某些区域建立了许多国营农场,引种优质长绒棉。

目前,这些区域的棉区是我国最大的上品棉生产基地,种植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

近年来,每至棉花收获季节,数十万外地民工前来这里采摘棉花。

(1)推断并说明这些国营农场的分布规律,分析这些地区种植优质长绒棉的有利条件。

(12分)例题3.五常大米,是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五常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五常大米颗粒饱满,质地坚硬,色泽清白透明。

饭粒油亮,香味浓郁,五常水稻种植面积占全省的十分之一,被誉为张广才岭下的“水稻王国”。

(1)分析五常大米品质好的主要原因。

(8分)例题4.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若羌县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辖县。

该县先后被授予“中国红枣产业龙头县”、“全国果菜无公害十强县”、“中国红枣之乡”等多项荣誉称号。

对嫩江县农田水利建设存在问题的探讨

对嫩江县农田水利建设存在问题的探讨

[ 收稿 日期 ]00— 9—0 21 0 6 [ 者简介 ] 作 梁琦 (9 8一) 男 , 17 , 黑龙 江嫩 江人 , 程 师 ; 平 (9 8一) 女 , 工 殷 17 , 黑龙 江嫩 江人 , 程 师 。 工
.--— —
2 7 -— 0 - - —
问题 。
1 存 在 的主要 问题
1 1 思 想 和 认 识 上 存 在 困 惑 . 农 业 税 费 改 革 后 , 些 基 层 领 导 和 群 众 对 搞 农 村 水 利 建 一 设失去 了信心 , 为取 消“ 认 两工 ” 缺少资 金 , 后 国家有 投资 就 干没投资就不干 , 群众 出钱 干水 利等基础 设施建设 的积极 性 普遍不高 。 12 部分群众靠天吃饭的观念没有根本改变 , . 发展不平衡 在长福镇德胜村调研时 , 民们面对 持续高 温干旱而 叫 农 苦连天 , 而眼前 打好 的抗 旱井 和 闲置 的喷灌 设 备 却无 人 问 津, 而联兴 乡哈什太村 、 海江镇胜利村 、 江镇 团结 村农 民却 嫩 主动打井抗旱。据水 务部门调查 的资料显示 , 喷灌 的增产 作 用 还 是 相 当 明 显 的 , 民 的抗 旱 意识 彻 底 改 变 还 需 要 一 段 时 农 间。 13 部 分农 民 对 “ 事 一 议 ” 策缺 乏 了 解 . 一 政 调查中部分农民对 自己的权利缺 乏 了解 , 为是政府行 认 为, 从过去群众服从 政府 决定 , 变为政 府尊 重 群众 的意见 改 而不适应。议事过程 中牵 扯到钱的事 都很敏感 , 不少 农 民宁 愿 工 程 不 干农 业 减产 也 不 出 钱 。 14 农 田水 利基 础设 施严 重不 足 . 从 旱 田看 , 县 仅 4座 能 用 塘 坝 、7 我 3 0眼机 电 井 。 灌 溉 面 积 仅0 2 .7万 h 到 耕 地 面 积 的 1 , 御 自然 灾 害 能 力 很 m不 % 抵 弱, 无法摆脱靠天 吃饭 的几 千年 自然农 业 状态 。从 涝 区看 , 还有相当一 部分 易涝耕地 没有 进行治理 , 已治理 的也 是水毁 严 重 , 县 涝 区面 积 比较 小 , 家 立 不 上 项 , 涝 灾 害 不 断 给 我 国 洪 农 业 生 产带 来 很 大灾 害 。 15 投入不 足 , . 配套资金不到位 税 费改 革 前 , 建 水 利 工 程 省 市 匹 配 资 金 很 难 到 位 , 已 更 何 况财 力 有 限 的县 财 政 , 以 , 少 工 程 设 计 标 准 低 , 不 成 所 不 完 配套。税费改革后 , 两工” “ 被取 消 , 配套资 金就更难 了 , 以 所 群众要求 国家承担全部投 资的呼声很高 。 16 农 田水利基本建设管理体制不健全 . 农 田水利基础设施是长期 发挥效益 的工程 , 是造福 子孙 的工程 , 但是现在重建 轻管 问题 突 出, 后有 的工 程无 人管 建 理。主要是养护 资金不足 , 养护管 理人员 太少 。农 田水利基 础设施投 资主体 是 国家和各 级政 府 , 国家或 集体 所有 , 归 以 行 政管 理代 替经 营 , 有 市 场 化 运 行 , 致 有 的设 施 有 人 用 , 没 导

丘陵漫岗地区如何发展节水灌溉

丘陵漫岗地区如何发展节水灌溉

0 5k/ ) 总耕地面积 为4 . . g h , 07万 h 但大 部分耕地 为丘 陵 m, 漫 岗。全县主要作物是大豆 、 小麦 , 品种单 一 , 而且 十年九 春 旱, 春播期 问土壤干旱 , 出苗 率低 , 民靠 天吃饭 , 农 产出率低 。 为此县委 、 县政府 多次提 出发展 高效 农业 , 利用 目前 较先 进 的种植技术 , 采用 高效 的节水灌 溉农 业来 提高农 业产 出率 , 扭转我县单产不高、 总产不稳 的不 利局面 。如何发 展高效农
喷前 喷后增  ̄ 7 ok , 平 均价 格3 6元/ g n5 g 按 . k,
增加 收益270元/ m , 0 h 每眼井纯增加 1 0 元 。1眼机电井 800
有效利用时 间为 1 0—1 , 增 收 益 为 1 2 5a纯 8~ 7万 元 , 益 可 效
观。
22 引水渠道灌溉 . 嫩江 县 有 3个 水 库 、 6个 塘 坝 , 年 平 均 蓄水 量 为 1 多 16亿 m , . ’这些有 机 水 只用作 养 鱼 , 业生 产 根本 用 不 上。 农 利用灌溉渠道把水引入耕地 , 耕地平坦处 控制范 围好 的地 在 块修建 蓄水池 , 利用小型可移动喷灌设备在 蓄水池里 提水喷

样, 这样修建引水渠道 比打 机 电井投 资小 , 效益 和打井 效
2 发展 高效 节水灌 溉农 业的 主要途径
嫩 江 县 现 有 水 田2 4h 多集 中 在水 库 下 游 小 的 冲积 平 1 m ,
益一样 , 渠首建筑 物都 配套 , 建议采用 引水渠道 进行喷灌 , 这 样节 省投资 , 效益可观。 综上所述 , 无论采用 机 电井灌 溉还 是渠道 灌溉 , 必须 都 因地制宜 , 择好 灌溉方式 。建议 当地政府 发动群众 积极投 选

嫩江县山河农场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SWOT分析

嫩江县山河农场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SWOT分析

嫩江县山河农场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SWOT分析SWOT分析是对一个组织(如企业、农场)内部优势与劣势以及外部机会与威胁的综合评估,以帮助分析者了解该组织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以下是对嫩江县山河农场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SWOT分析:1. 内部优势:1.1 地理位置优越:嫩江县山河农场位于自然环境优美的地区,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自然景观,如山脉、河流、湖泊等,提供了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天然条件。

1.2 农业基础和资源丰富:农场拥有大片农田和种植基地,具备发展休闲农业的基础,并且拥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能够提供优质的农产品给游客。

1.3 具备休闲设施:农场已经建设了一些休闲设施,如农家乐、温泉等,能够为游客提供舒适的休闲环境。

2. 内部劣势:2.1 管理经验不足:嫩江县山河农场刚刚开始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缺乏相关经验和知识,可能会在管理和运营中遇到困难和挑战。

2.2 旅游配套设施不完善:农场的旅游配套设施较为简单,无法满足高品质旅游需求,如住宿条件、交通便利性、娱乐设备等,可能会影响游客的体验和满意度。

3. 外部机会:3.1 政府政策支持:当前,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被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并提供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农场可以获得政府的支持和帮助。

3.2 消费升级趋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休闲、健康、绿色的需求也在增加,农场可以通过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满足人们的需求和消费心理。

3.3 旅游市场增长:乡村旅游在近年来发展迅猛,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投资,农场可以借势发展,获取更多的旅游市场份额。

4. 外部威胁:4.1 竞争对手增加:随着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火爆,竞争对手也在不断增加,农场可能面临来自其他农场或景区的竞争压力。

4.2 客源市场波动:乡村旅游的客源市场受到政策、经济以及疫情等因素的影响较大,农场的客流量可能会受到波动,需要灵活应对。

4.3 环境污染和自然灾害:农场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会涉及到土地开垦和建设,可能对环境造成破坏,并且农场也存在遭受自然灾害的风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嫩江县农业发展优势条件分析
作者:刘晓晶
来源:《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2年第05期
嫩江县位于黑龙江省西北部,地处东经124°44′30″—126°49′30″,北纬48°42′35″—
51°00′05″,总面积(辖区面积)1.51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00万亩(其中县属耕地647万亩),总人口503924,农业人口236175。

属于四、五、六3个积温带,积温1850—2200°c,夏季最高气温40℃,冬季最低气温零下47.5℃,年平均气温0.5℃左右,年温差在40-50℃,年均日照2728小时。

降水时间主要集中在7、8月份,年平均降水量479毫米。

无霜期85—120天左右,终霜期在5月21日-5月30日,初霜期在9月2日-9月14日。

土壤主要类型有黑土、暗棕壤。

主要农作物有大豆、小麦、芸豆、甜菜、玉米、马铃薯,主要畜牧业有肉牛、奶牛、绒山羊、绵羊、生猪等养殖业,主要农产品产业有油脂加工厂、面粉加工厂、糖厂、中药饮片加工厂、乳业、牛羊屠宰场等。

1生态、土壤优势明显
嫩江县由南向北跨越四、五、六三个积温带,特别适于大豆、小麦、甜菜、马铃薯生长,而地处高纬度,昼夜温差大,自然污染少,病虫害极轻。

嫩江县耕地开发年限短,土壤中氮、磷、钾等元素含量充足,有机质含量平均5.2%。

近几年嫩江县委、县政府对县域内整个生态农业建设高度重视,全县大气、土壤、水污染程度较轻,农业生产条件不断得到改善,成为黑龙江省第二批生态农业县。

嫩江县水资源丰富,年均自然降雨450—550毫米,嫩江由北南流,境内干流长度404公里,拥有大小河流8条,大型水库1座,中小型水库25座,自然泡泽735个,水面面积13.5万亩。

另外有林地1095万亩,草原320万亩。

2农业生产向基地化、产业化发展
嫩江县土地肥沃、林海浩瀚、水草丰美、地净田洁,自然资源丰富,是典型的以种植豆麦为主的农业县份,素有“北国粮仓”的美誉。

1985年既被列入全国大豆出口基地县,1993年被列为商品粮基地县,1997年被国家特产委员会命名为“中国大豆之乡”,1999年被农业部列为国家级优质大豆示范基地,2000年被列为“十五”国家第一批糖料生产基地。

2002年被列入国家高油大豆生产基地,东北地区大豆原良种繁育基地,2003年被列为优质麦生产基地县,2005年被评为全国农机化管理先进县,2005年被评为黑龙江省产业化先进县,2004年、2006年、2008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2008年被评为全省粮食高产创建先进县。

嫩江县是全国重点商品粮基地和农业增产潜力、商品率高的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区域之一。

嫩江县农业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丰富,经过多年的开发和建设,已经成为黑龙江省乃至全国的粮食重点主产区,粮食播种面积一般都在500万亩以上,其中大豆200多万亩,小麦200多万亩,粮食总产32亿斤。

在“九五”、“十五”期间承担国家级大豆高产攻关研究及示范项目累计面积800万亩。

3结构调整不断深化,高效农业迅速发展
粮食生产实现恢复性增长,播种总面积稳定在640万亩以上。

在农业产业化扶持政策的推动下,产业发展取得成效显著,建成县乡农业示范园15个,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基地2个,整村推进规模种植专业村60多个。

中药材、马铃薯、甜菜等产业链条逐步发展壮大,已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

农业产业区域布局不断优化,具有一定规模的现代农业示范带逐步形成。

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竞争力得到增强。

产业化组织不断发展,“十一五”期间新培育农业龙头企业3家,总数达到8家,农业经济合作组织达到93个。

标准化体系不断完善,“十一五”期间制订实施各类农业标准3个,通过绿色食品认证的农产品2个,通过有机食品认证的农产品1个。

积极推进农产品品牌战略,嫩江大豆等农产品知名度日益提高。

4 农业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科技兴农成效显著
嫩江县现有农业技术推广机构15个,其中县级1个,乡镇级14个。

县乡两级从事农技推广工作的有125人,其中县级58人,乡镇级67人。

具有大专以上学历69人,占76.7%;高级职称18人,中级职称59人。

创新农技服务机制,实行蹲点服务,“十一五”期间共选派102人(次)到乡镇、村、农户和产业化经营组织开展蹲点服务,进一步加强了农业生产第一线的科技力量。

实施种子工程,完善良种推广体系,“十一五”期间累计示范推广新品种40余个,推广面积1600万亩次,农民增收7800多万元。

5 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农业生产条件逐步改善
“十一五”期间,全县建成标准农田51万亩,实施中低产田改造6万亩。

新建植物病虫害测报点1个,实施病虫害综合防治面积1200万亩。

推广新型农机6600台(套)。

推广农业新技术项目52个,推广面积达4100万亩次。

6 农业执法力度不断加大,农业发展环境更加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