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必修三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高二地理必修三《区域农业的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案设计

高二地理必修三《区域农业的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案【导语】如果把高中三年去挑战高考看作一次越野长跑的话,那么高中二年级是这个长跑的中段。
与起点相比,它少了许多的鼓励、期待,与终点相比,它少了许多的掌声、加油声。
它是孤身奋斗的阶段,是一个耐力、意志、自控力比拚的阶段。
但它同时是一个厚实庄重的阶段,这个时期形成的优势有实力。
高二频道为你整理了《高二地理必修三《区域农业的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案》,学习路上,为你加油!【一】【课标要求】1、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2、以某农业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的发展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
【教材分析】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地理条件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以致影响到区域经济的特点、布局和发展方向。
本章教材紧紧围绕区域经济发展这一中心,从农业、工业和城市的角度做出了阐述。
本节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首先从气候、地形、土壤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方向介绍了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然后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角度指出了该区农业的布局特点,着重介绍了商品粮基地农业生产的突出特点,最后从水土流失、黑土退化、土地沙化、盐碱化和草场退化、自然灾害频繁和环境污染等方面揭示了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从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角度指出了该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其中,区域农业发展条件及发展方向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学习本节内容应抓住:区域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决定区域发展特点→区域发展方向这一主线。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3.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并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4.结合具体发展模式,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区域农业发展一、课标要求1.知识与能力⑴通过分析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因素,从而学会迁移知识去分析其他地区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
⑵了解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布局特点,从而理解农业布局的因地制宜原则。
⑶通过分析东北农业生产的特点和现状,总结东北农业生产的优势与不足,从而学会科学地看待农业发展的前景。
⑷了解东北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从而学会应用因地制宜的原则去实现不同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2.过程与方法⑴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归纳和总结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科学准确的地理语言表达、概括能力。
⑵指导学生阅读各种图表,提高学生读图用图能力,提高学生学会从图表所隐藏的地理要素中获取相关数据、信息并进行分析、加工的能力。
⑶启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活动讨论,促进学生思维活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⑵鼓励学生积极讨论,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⑶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态度,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方法。
[复习上课时内容并引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分析了影响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主要有:气候、地貌、土壤、植被以及工业基础、市场、交通、人口等,现在我们来分析东北区域内部自然条件有何差异呢?对农业生产的布局有何影响?[多媒体播放图4.4和图4.5][学生思考]1.东北地区年降水量的分布呈现什么规律?东、中、西部各大概是多少mm?2.东北地区的年平均气温分布呈现什么规律?南、中、北部各大概是多少度?3.东北地区自然条件东西向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是什么?4.东北地区自然条件南北向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是什么?[指导学生读图并讨论、回答][老师归纳]1.东北地区降水分布从东南向西北递减,东部大于700mm,中部是400—700mm,西部小于400mm。
东北地区自然条件东西向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是水分条件,因为距海愈远降水愈少,这就是经度地带性分异。
人教版高地理必修三第四单元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优秀教学案例(共1课时)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东北地区的自然风光、农业景观等图像资料,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实地,激发其学习兴趣。
2.创设问题情境,如:“东北地区为何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东北农业发展面临哪些挑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求知欲。
2.小组成员分工合作,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考察等方式,完成课题研究。
3.组织小组汇报、讨论,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取长补短,提高综合素质。
(四)总结归纳
1.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让其认识到自己在学习中的优点和不足。
2.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关注其知识掌握程度、实践能力、创新思维等方面的发展。
3.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优势与劣势,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东北地区的农业景观、农作物生长状况等图像资料,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东北地区的农业特点。
2.设计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课堂提问等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其地理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3.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参观农场、农业科技园区等,使其深入了解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
4.结合学生的评价和教师的评价,制定后续教学计划,为学生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东北地区的自然风光、农业景观等图像资料,引导学生关注东北地区。
2.向学生简要介绍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土地资源等基本特征。
3.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吗?那么,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有何特点呢?”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导入新课。
--必修三《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地区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域为例》教课方案【上课题目】地区农业发展--- 以我国东北地域为例【教课课时】1 课时(45 分钟)【教课对象】高中二年级学生【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设计思想】本节课依照新课标中“从生活走向地理,从地理走向社会”的精神。
第一在导入新课上利用学生熟习的QQ农场和东北农业发展变迁图片赏识开始,激发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兴趣。
在剖析东北农业形成要素的时候,着重学生读图能力的培育,指引学生阅读东北年均匀气温、降水量图、东北地形图中的信息,从而有依据地进行有关的剖析,再结称身旁的东北大米新闻,和设计“我是规划师”的讲堂活动,剖析东北天气、地形土壤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从而调换学生研究学习的踊跃性和目的性。
利用学习东北事例的方法,剖析论证其余地区特点农业的发展条件是本课训练学生研究能力的要点,本课在稳固练习阶段以梅州柚子栽种的地理条件剖析桥梁,联合乡土地理,在总结提高的基础上培育学生学致使用的能力,和感觉到地理就在我们身旁。
【教材剖析】课程标准对这一课时的要求是“以某地区为例,剖析该地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这说明要修业生经过东北地域事例的学习,掌握剖析某地区农业发展条件、布局特点的基本方法,而且能够把学到的剖析方法和技术灵巧运用到其他的事例中去。
这一课时的内容是第四章第一节内容学习的铺垫,只有先认识了东北地域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和农业布局,才能剖析该地区农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农业可连续发展的方法和门路。
同时,这一课时也是以前必修1和2 所学有关知识的运用,经过这一节内容的学习能够充足培育学生的地理综合剖析能力。
【学情剖析】经过必修2《农业区位》一节和必修3前面两章各样典型事例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农业区位剖析方法,对事例学习的方法也有所认识。
但学生对初中的地区地理知识仍不足,读图能力和提守信息的能力比较差,在进行影响农业的成因分析时仍是会有必定的难度,在教课过程中将经过给出地区有关背景资料和学生合作议论等方法帮助学生达成。
高二地理必修三《区域农业的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案

高二地理必修三《区域农业的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案【导语】如果把高中三年去挑战高考看作一次越野长跑的话,那么高中二年级是这个长跑的中段。
与起点相比,它少了许多的鼓励、期待,与终点相比,它少了许多的掌声、加油声。
它是孤身奋斗的阶段,是一个耐力、意志、自控力比拚的阶段。
但它同时是一个厚实庄重的阶段,这个时期形成的优势有实力。
无忧考网高二频道为你整理了《高二地理必修三《区域农业的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案》,学习路上,无忧考网为你加油!【一】【课标要求】1、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2、以某农业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的发展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
【教材分析】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地理条件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以致影响到区域经济的特点、布局和发展方向。
本章教材紧紧围绕区域经济发展这一中心,从农业、工业和城市的角度做出了阐述。
本节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首先从气候、地形、土壤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方向介绍了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然后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角度指出了该区农业的布局特点,着重介绍了商品粮基地农业生产的突出特点,最后从水土流失、黑土退化、土地沙化、盐碱化和草场退化、自然灾害频繁和环境污染等方面揭示了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从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角度指出了该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其中,区域农业发展条件及发展方向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学习本节内容应抓住:区域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决定区域发展特点→区域发展方向这一主线。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3.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并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4.结合具体发展模式,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高中地理必修三《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案(第1课时)1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案第1课时【课标要求】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3.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
4.初步了解东北商品粮基地的主要原因及特点。
5.通过观察东北地区景观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的方向。
【教材分析】地理新课程标准在本节以区域生态建设为主线着重引导学生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倡导在活动中将地理知识应用于实践之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目标】1.通过读东北地区的年降水量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以及地形图,分析并说出东北地区的气候和地形、水资源等自然条件的特点。
2.结合东北地区的自然条件,说出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结合东北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说出社会经济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4.根据东北地区的地理条件,进行农业生产布局并归纳农业布局特点。
【教学重点】1.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地理条件。
2.东北地区三大区域的内部差异。
【教学难点】1.评价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地理条件。
2.东北区域内部划分三大区域的因素。
3.以东北为例,说出不同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和途径。
【教具准备】1.多媒体课件。
2.“我国温度带的划分”、“我国干湿地区”、“我国年降水量分布”等地图。
【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创设情境:中国历来是个农业大国,农业始终是中国最为重要的基础产业。
从2004年到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十年聚焦“三农”。
通过必修二,我们已经了解了关于农业区位的分析,假如你是一位决策者,现在给你某个区域,让你来决策如何发展农业:(如考虑农业生产类型或农业生产品种)1.大兴安岭2.松嫩平原3.长江中下游平原4.内蒙古高原你为什么会这样安排?你考虑了哪些因素?推进新课(逐步深入,逐层分析)问题1: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有哪些?课件展示: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
人教版必修3高中地理区域农业发展 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案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案一、课标要求和课标解读二、本节教材教学思路分析分析地理条件(气候,地形、土壤,社会、经济),农业布局的特点---分为三大农业生产区域(耕作农业区,林业和特产区,畜牧区),大规模的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地区专业化生产,),农业发展方向(平原区,西部草原区,山区)本节的教学内容的三大主题:主题一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背景(地理条件、资源优势);主题二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特点(农业在全国的地位、区域内部布局特点);主题三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方向(存在问题、农业主要发展方向)。
三、学情分析学生基本掌握农业区位分析方法,通过前几单元的学习,学生基本具备了读图能力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对案例学习的方法已了解。
但学生初中的区域地理知识仍不足,在学完东北地区,用同样的方法去分析其他区域时,但具体某一区域的地理背景知识比较模糊,这仍然是初中地理知识与高中教材的糅合问题。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和布局特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中存在问题及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五、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新课引入:采用歌曲“松花江上”或“小品”,感性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状况。
学习主题一: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背景通过读东北地区位置、气候、地形、土壤、交通、工业分布等图,确定东北地区的位置及范围,具体评价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区位条件,得出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最主要优势是土地资源和森林资源,然后从质和量两方面去分析。
知识结构:1、地理位置与气候特征的内在联系气候条件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长季节等。
东北地区由于冬季寒冷、夏季温暖、降水集中于夏季,热量和水分配合得协调,仅可以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生长的需要,这就便得农作物生长季节集中在气温较高的4~10月,农事活动为春播、夏管、秋收,同时农作物适应环境多为喜冷凉品种,如甜菜等。
2、地形--- 山环水绕、沃野千里3、工业、交通、人口等对东北农业发展的影响通过对农业发展条件的评价,强调东北地区的突出优势,黑土地及森林资源。
高三地理“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优秀教案

高三地理“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东北地区的范围及自然地理特征。
掌握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农业布局特点及商品粮基地建设。
分析东北地区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分析资料等方式,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认识到农业发展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条件的密切关系。
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对家乡农业发展的关注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
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点及意义。
2. 难点分析东北地区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多媒体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东北地区的自然风光和农业生产图片,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2. 讲授新课东北地区的地理范围及自然地理特征通过地图展示东北地区的范围,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分析东北地区的地形、气候、土壤、河流等自然地理特征,为后续分析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做铺垫。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自然条件:地形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气候适宜,水源充足等。
社会经济条件:交通便利,工业基础雄厚,市场广阔,政策支持等。
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根据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差异,介绍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的特点,如平原地区以种植业为主,山区以林业为主,草原地区以畜牧业为主。
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建设介绍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建设的优势条件,如耕地面积广、土壤肥沃、机械化水平高、商品率高等。
分析商品粮基地建设的意义,如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等。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问题:水土流失、黑土退化、湿地减少、环境污染等。
措施:加强水土保持,合理利用黑土资源,保护湿地,治理环境污染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上课题目】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教学课时】1课时(45分钟)
【教学对象】高中二年级学生
【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
【设计思想】
本节课依据新课标中“从生活走向地理,从地理走向社会”的精神。
首先在导入新课上利用学生熟悉的QQ农场和东北农业发展变迁图片欣赏开始,激发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兴趣。
在分析东北农业形成因素的时候,注重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阅读东北年平均气温、降水量图、东北地形图中的信息,进而有根据地进行相关的分析,再结合身边的东北大米新闻,和设计“我是规划师”的课堂活动,分析东北气候、地形土壤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从而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和目的性。
利用学习东北案例的方法,分析论证其他区域特色农业的发展条件是本课训练学生探究能力的重点,本课在巩固练习阶段以梅州柚子种植的地理条件分析桥梁,结合乡土地理,在总结提升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和感受到地理就在我们身边。
【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对这一课时的要求是“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这说明要求学生通过东北地区案例的学习,掌握分析某区域农业发展条件、布局特点的基本方法,并且能够把学到的分析方法和技能灵活运用到其他的案例中去。
这一课时的内容是第四章第一节内容学习的铺垫,只有先了解了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和农业布局,才能分析该区域农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同时,这一课时也是之前必修1和2所学相关知识的运用,通过这一节内容的学习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分析能力。
【学情分析】
通过必修2《农业区位》一节和必修3前面两章各种典型案例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农业区位分析方法,对案例学习的方法也有所了解。
但学生对初中的区域地理知识仍不足,读图能力和提取信息的能力比较差,在进行影响农业的成因分析时还是会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过程中将通过给出区域相关背景资料和学生合作讨论等方法帮助学生完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
(2)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分析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思考和活动,提高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和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2)学会运用所学原理和方法综合分析某地的农业发展条件和方向,培养
学生原理应用和知识迁移能力。
(3)组织分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合作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理解区域农业发展受当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诸多因素影响,人类活动应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
(2)学生通过学习树立可持续发展农业观念。
【教学重点】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因素的综合分析和评价。
【教学难点】
通过东北农业案例分析,得出分析区域农业发展的一般方法,并能够迁移应用到其他地区是本节学习的重点。
【教学策略与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案例分析法、探究学习法、小组合作法、表格归纳法【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预习
老师:多媒体课件梅州柚子种植资料卡
【教学过程】
第四章 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 —— 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一、地理条件 1、气候条件 3
、、社会经济条件
(1)类型:温带季风气候
(2)特点:冬冷夏暖,雨热同期
(3)影响:一年一熟,低温冷害。
2、地形、土壤条件
(1)类型:高原、平原、山地
(2)特点:山环水绕,平原沃野
(3)影响:适合多种农业生产。
【教学反思】
综观本节课,比较成功之处有:
1.教学过程是循序渐进的,由易到难,并且教学框架清晰明了。
2.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大量的地理图片,采用读图归纳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相关内容,直观形象,学生方便记忆和掌握。
3.结合时事和乡土地理,注重学生学以致用和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
4.设计较多学生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
调动学习学习积极性。
当然,本节课还存在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1.普通话平舌、翘舌音发不准,口误较多。
2.板书、板图不够大方美观。
3.时间处理能力有待提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