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第1课时 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
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方法

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方法
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观察光线折射方向:凸透镜是凸起的,当光线从空气中通过凸透镜时,会向透镜的中心线(光轴)聚焦,即光线会向透镜中心线弯曲。
而凹透镜是凹陷的,光线从空气中通过凹透镜时,会离开透镜中心线,即光线会向透镜外弯曲。
2. 观察焦点位置:凸透镜的焦点在透镜的正面,而凹透镜的焦点在透镜的背面。
3. 观察透镜的形状:凸透镜中心比两边厚,边缘较薄;而凹透镜中心比边缘薄。
4. 使用火柴棒实验:将一个火柴棒放在透镜的中心线上垂直于透镜表面,若火柴棒通过透镜变大,则是凸透镜;若火柴棒通过透镜变小,则是凹透镜。
5. 利用光聚焦的性质:使用透镜聚焦一束光线,观察光束通过透镜后的聚焦点。
凸透镜可以将光线聚焦到一个点上,而凹透镜无法将光线聚焦到一个点上,而是将光线散开。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比较小的透镜,可以直接观察透镜的形状和焦点位置来判断凸透镜和凹透镜;而对于较大的透镜,可以利用光线的折射方向或使用专业的实验仪器来准确判断。
凹透镜和凸透镜知识小结

凹透镜和凸透镜知识小结凹透镜三条特殊光工作原理凹透镜成像的几何作图与凸透镜者原则相同。
从物体的顶端亦作为两条直线:一条平行于主光轴,经过凹透镜后偏折为发散光线,将此折射光线相反方向返回至主焦点;另一条通过透镜的光学中心点,这两条直线相交于一点,此为物体的像。
用途凹透镜所成的像总是小于物体的、直立的虚像,凹透镜主要用于矫正近视眼。
近视眼主要是由于晶状体的变形,导致光线过早的集合在了视网膜的前面。
凹透镜则起到了发散光线的作用,使像距变长,恰好落在视网膜上了。
两侧面均为球面或一侧是球面另一侧是平面的透明体,中间部分较薄,称为凹透镜。
在光疏介质中使用时,能对入射光束起发散作用,故又称发散透镜。
又因其焦距为负,又称负透镜。
对薄的凹透镜,成像公式、横向放大率公式和符号法则均与凸透镜同。
使用说明分为双凹、平凹及凸凹透镜三种。
其两面曲率中心之连线称为主轴,其中央之点O称为光心。
通过光心的光线,无论来自何方均不折射。
平行主轴之光束,照于凹透镜上折射后向四方发散,逆其发散方向的延长线,则均会于与光源同侧之一点F,其折射光线恰如从F点发出,此点称为虚焦点。
在透镜两侧各有一个。
凹透镜又称为发散透镜。
凹透镜的焦距,是指由焦点到透镜中心的距离。
透镜的球面曲率半径越大其焦距越长,如为薄透镜,则其两侧之焦距相等。
凹透镜所成的像总是小于物体的成像规律经凹透镜成正立缩小虚像,物与像在透镜同一侧。
1/u(物距)+1/v(像距)=1/f(透镜焦距)透镜成像公式凹透镜成像规律凹透镜凹透镜散光作用对于薄凹透镜:当物体为实物时,成正立、缩小的虚像,像和物在透镜的同侧;当物体为虚物,凹透镜到虚物的距离为一倍焦距(指绝对值)以内时,成正立、放大的实像,像与物在透镜的同侧;(uf)当物体为虚物,凹透镜到虚物的距离为一倍焦距(指绝对值)时,成像于无穷远;(u=f)当物体为虚物,凹透镜到虚物的距离为一倍焦距以外两倍焦距以内(均指绝对值)时,成倒立、放大的虚像,像与物在透镜的异侧;(fu2f)当物体为虚物,凹透镜到虚物的距离为两倍焦距(指绝对值)时,成与物体同样大小的虚像,像与物在透镜的异侧;(u=2f)当物体为虚物,凹透镜到虚物的距离为两倍焦距以外(指绝对值)时,成倒立、缩小的虚像,像与物在透镜的异侧。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与物理课程标准2.运动和相互作用2.3声和光2.3.5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有关。
本节课与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有关。
他有两项内容。
第一项课标要求的维度目标是体验性目标,行为动词是探究,学习水平为经历,学习内容是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第二项课标要求的维度目标是认知性目标,行为动词是知道,学习水平为了解,学习内容是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材分析:《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三节的内容。
这节课是在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透镜及对其成像情况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探究活动,而研究的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培养了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的能力。
新教材以探究凸透镜成像情况与物距关系为主线,让学生经历产生兴趣、发现问题、激发矛盾、进一步解决问题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对今后进一步探究其他知识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优势:八年级学生正处于物理的启蒙阶段,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
通过对第四章和第五章前两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初步了解了一些较简单的物理知识和规律,这就为本节的教学做好了知识准备。
劣势:学生刚刚接触物理,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掌握欠缺,且在他们的逻辑思维还需要经验支持,所以应从他们的身边的现象入手,引起学生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课标要求“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材分析中指出:“让学生通过观察凸透镜成像情况与物距之间的关系,经历了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等实验探究的过程。
” 所以,通过对课标和教材的分析,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课标要求“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但从学情分析中可以看出:“学生对于实验探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记录数据后,分析这些数据归纳得到结论,是学生比较陌生的。
凸透镜与凹透镜的应用

凸透镜与凹透镜的应用凸透镜和凹透镜是两种常见的透镜,它们在光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下面将详细介绍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应用。
一、凸透镜的应用1.放大镜:凸透镜可以将物体放大,制成放大镜,用于观察微小的物体。
2.照相机:凸透镜可以调节光线的聚焦,制成照相机的镜头,用于捕捉图像。
3.投影仪:凸透镜可以将图像投射到屏幕上,制成投影仪,用于演示和教学。
4.眼镜:凸透镜可以矫正近视,制成眼镜,帮助人们看清远处的物体。
二、凹透镜的应用1.缩小镜:凹透镜可以将物体缩小,制成缩小镜,用于观察较大的物体。
2.望远镜:凹透镜可以调节光线的发散,制成望远镜,用于观察远处的物体。
3.显微镜:凹透镜可以与凸透镜组合,制成显微镜,用于观察微小的物体。
4.隐形眼镜:凹透镜可以矫正远视,制成隐形眼镜,直接贴合在眼球上,帮助人们看清近处的物体。
综上所述,凸透镜和凹透镜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有广泛的应用,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观察和理解世界。
习题及方法:1.习题:一个放大镜的焦距是10厘米,将物体放在放大镜前2厘米处,求物体的放大倍数。
方法:根据放大镜的公式,放大倍数 = (物距 / 焦距) * (-1)。
将物距2厘米和焦距10厘米代入公式,得到放大倍数 = (2 / 10) * (-1) = -0.2。
因此,物体的放大倍数是-0.2倍。
2.习题:一个照相机的焦距是20厘米,将物体放在照相机前50厘米处,求照片中物体的尺寸。
方法:根据照相机的公式,物体在照片中的尺寸与物体实际尺寸的比例等于焦距与物距的比例。
将焦距20厘米和物距50厘米代入公式,得到物体在照片中的尺寸与实际尺寸的比例 = 20 / 50 = 0.4。
因此,照片中物体的尺寸是物体实际尺寸的0.4倍。
3.习题:一个投影仪的焦距是15厘米,将图像放在投影仪前30厘米处,求投影到屏幕上的图像尺寸。
方法:根据投影仪的公式,图像在屏幕上的尺寸与图像实际尺寸的比例等于焦距与物距的比例。
初中物理:光学内容梳理!反射折射、凸透镜成像等,都在这里。

初中物理:光学内容梳理!反射折射、凸透镜成像等,都在这⾥。
⼀、光的直线传播1.光现象:包括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
2.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光源按形成原因分:可以分为⾃然光源和⼈造光源。
例如,⾃然光源有太阳、萤⽕⾍等,⼈造光源有如蜡烛、霓虹灯、⽩炽灯等。
⽉亮不是光源,⽉亮本⾝不发光,只是反射太阳的光。
3.光的直线传播:光在真空中或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层是不均匀的,当光从⼤⽓层外射到地⾯时,光线发了了弯折(海市蜃楼、早晨看到太阳时,太阳还在地平线以下、星星的闪烁等)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孔成像、井底之蛙、影⼦、⽇⾷、⽉⾷、⼀叶障⽬。
光沿直线传播的应⽤:①激光准直:直队要向前看齐,打靶瞄准。
②影的形成: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由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所以在不透光的物体后⾯,光照射不到,形成了⿊暗的部分就是影。
③⽇⾷⽉⾷的形成⽇⾷的成因:当⽉球运⾏到太阳和地球中间时,并且三球在⼀条直线上,太阳光沿直线传播过程中,被不透明的⽉球挡住,⽉球的⿊影落在地球上,就形成了⽇⾷.⽉⾷的成因:当地球运⾏到太阳和⽉球中间时,太阳光被不透明的地球挡住,地球的影落在⽉球上,就形成了⽉⾷.如图:在⽉球后1的位置可看到⽇全⾷,在2的位置看到⽇偏⾷,在3的位置看到⽇环⾷。
④⼩孔成像:⼩孔成像实验早在《墨经》中就有记载⼩孔成像成倒⽴的实像,其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关。
像可能放⼤,也可能缩⼩。
⽤⼀个带有⼩孔的板遮挡在屏幕与物之间,屏幕上就会形成物的倒像,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孔成像。
前后移动中间的板,像的⼤⼩也会随之发⽣变化。
这种现象反映了光沿直线传播的性质。
⼩孔成像原理:光在同⼀均匀介质中,不受引⼒作⽤⼲扰的情况下沿直线传播。
根据光的直线传播规律证明像长和物长之⽐等于像和物分别距⼩孔屏的距离之⽐。
4.光线:⽤⼀条带有箭头的直线表⽰光的径迹和⽅向的直线。
(光线是假想的,实际并不存在)光线是由⼀⼩束光抽象⽽建⽴的理想物理模型,建⽴理想物理模型是研究物理的常⽤⽅法之⼀。
中考物理真题精选--凸透镜和凹透镜(含答案和解析)

中考物理真题精选--凸透镜和凹透镜一、选择1.对下列四幅图解释正确的是()2.点燃的蜡烛放置在离凸透镜15cm处,在凸透镜的另一侧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烛焰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可能为()A.5cm B.10cm C.15cm D.20cm3.(多选)某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在光屏上得到了一个清晰的烛焰的像(如图所示),为使光屏上清晰的像变大些,下列调节方法可行的是()A.将蜡烛适当远离透镜,光屏适当靠近透镜B.将蜡烛适当靠近透镜,光屏适当远离透镜C.将透镜适当靠近蜡烛D.将透镜适当靠近光屏4.下图所示光路图中,正确的是()5.如图是物体S通过凸透镜成像的示意图,当物体S放在哪个位置时,才能产生图中所成的像S′()A.u>2f B.f<u<2f C.u=f D.u<f6.(2015•烟台)在模拟近视眼的实验中,将蜡烛放在离凸透镜较远的位置,如图所示,给凸透镜“戴”上近视眼镜,此时光屏上能成一清晰的像;若“取”下近视眼镜,为使光屏上的像清晰,在保持烛焰和透镜位置不变的条件下,应该将光屏()A.远离透镜B.靠近透镜C.靠近透镜和远离透镜都可以D.保持在原来的位置7.下列哪个光学仪器可以在光屏上形成倒立放大的实像()A.照相机B.放大镜C.幻灯机D.汽车后视镜8.在“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时,物体在光屏上成一个缩小的像,若物体以速度v沿着主光轴向靠近透镜的方向移动,则()A.像以速度v沿着主光轴向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B.像以大于v的速度沿着主光轴向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C.像以小于v的速度沿着主光轴向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D.像以小于v的速度沿着主光轴向靠近透镜的方向移动二、填空9.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会聚在主光轴上一点,这个点叫做凸透镜的焦点,凸透镜的焦点有个,焦点到凸透镜中心的距离叫。
10.(2015•厦门)近期流行的“自拍神器”给旅行者自拍带来方便。
如图所示,与直接拿手机自拍相比,利用自拍杆可以物距,减小人像的大小,从而取景范围,取得更好的拍摄效果。
初中八年级物理课件 3 凹透镜成像》第1课时

F
主光轴
凸透镜两侧各有一个焦点,是实焦点
F F
1、经过光心的光线折射后传播方向不变 2、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折射后经过焦点 3、通过焦点的光线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
光路可逆
F
F
F
F
不是焦点!
F
F
F
F
凸透镜对任何光线一个焦点,是虚焦点
1、经过光心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变
透镜 玻璃制作的镜片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
辨一辨:它们是什么透镜?
近视眼镜
放大镜
近视眼镜——凹透镜
放大镜——凸透镜
老花眼镜
老花眼镜——凸透镜
辨别下列透镜:
ABCDEF
凸透镜( A B D ) 凹透镜( C E F )
凸透镜:
焦距:焦点到光心的 距离
F
O
f
F
焦点
焦点
光心
2、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的 反向延长线过虚焦点 3、通过焦点的光线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
完成光路图
F
F
F
F
F
F
F
F
图中画出了光通过透镜前后的传播方向,在图中补画上适当类型 的透镜
图中画出了一条光线通过透镜前后的方向,并标出了 该透镜的焦点,试在适当的位置画出适当的透镜类型 并标出主光轴。
初三物理第一轮复习:3透镜及其应用

小于一倍焦距 ,得到________ 正立 、________ 放大 的 3.放大镜:物距_____________ 虚 像,物、像在透镜的______ 同 侧,物体离放大镜越远, ______ 大 。 所成的像越______ 倒立 、________ 缩小 的 4.望远镜:物镜相当于照相机,成________ 实 像,落在目镜的一倍焦距以内;目镜相当于放大镜, ______ 正立 、________ 放大 的______ 虚 像。 成________ 倒立 、________ 放大 的 5.显微镜:物镜相当于投影仪,成________ 实 像,落在目镜的一倍焦距以内;目镜相当于放大镜, ______ 放大 的______ 虚 像。 再一次成正立、______ 第3讲┃ 透镜及其应用
10.【2012·武汉】如图3-16所示,将 凸透镜看作眼睛的晶状体,光屏看作 眼睛的视网膜,烛焰看作被眼睛观察 的物体。拿一副近视眼镜给“眼睛” 戴上,光屏上出现烛焰清晰的像,而 拿走近视眼镜则烛焰的像变得模糊。 拿走近视眼镜后,为了能在光屏上重 新得到清晰的像,下列操作可行的是 ( C ) A.将蜡烛远离凸透镜 B.将光屏远离凸透镜 C.将光屏靠近凸透镜 D.将光屏和蜡烛同时远离凸透镜
第3讲┃ 透镜及其应用
2.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
项目 近视眼 远视眼
成因
厚 ,折光能力太 薄 ,折光能力太 由于晶状体太______ 由于晶状体太______ 强 ,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长使 ______ 弱 ,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短使 ______ 前面 , 近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的________ 后面 , 远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的________ 看不清远处的物体 看不清近处的物体
异侧 异侧 异侧 同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时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
一、课前知识准备
1.什么叫凸透镜?什么叫凹透镜?利用太阳光怎样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二、名师解读点拨
知识点: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
如图所示,让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拿一张白纸在它的另一侧来回移动,发现纸上有一亮点,
这个点叫,表明凸透镜,换用凹透镜不能得到上述现象,并且透镜的正下方的纸比周围纸偏暗,表明凹透
镜.
【比较】
项目凸透镜凹透镜
外形中间厚、边缘薄中间薄、边缘厚对光线的作用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焦点
平行主轴的光线经透
镜折射后实际光线会聚
的点(实焦点)
平行主轴的光线经透
镜折射,折射光线的反向
延长线会聚的点(虚焦点)光路图
掌握三条特殊光路:①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折射后通过焦点.对凹透镜来说,是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经过虚焦点.②通过焦点的光线(对凹透镜而言,是指其延长
线通过焦点的光线)折射后与主光轴平行.③通过光心的光线不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易淆点】透镜的“会聚”与“发散”作用
在下图中,两条折射光线相对于两条入射光线的传播方向“相互靠近”了,这就是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的结果.这时的两条折射光线不是会聚而是发散的,可见会聚作用并不等于会聚!
同理,在上图中,两条折射光线相对于入射光线的传播方向“相互远离” 了,这就是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这时的两条折射光线不是发散而是会聚的,可见发散作用也不等于发散!
可见判断透镜的“会聚”、“发散”作用的最简单方法就是将原光线延长,将入射光线的传播方向和经透镜折射后光线的传播方向进行比较,若通过透镜后的光线相对于原方向向主轴偏折,即为会聚,向外偏折即为发散. 不能简单地认为折射光线交到一点就是对光起会聚作用,否则就是发散.实际上对透镜来说光线总是向厚的一边偏折射。
三、拓展整合创新
【例1】当小玲在观察阳光通过甲、乙两个眼镜在地面上形成的光斑时,发现两个眼镜形成的光斑不同。
阳光通过眼镜甲形成的光斑中间较四周亮,而阳光通过眼镜乙形成的光斑中间较四周暗,由此可以判断眼镜甲是透镜,眼镜乙是透镜。
解析:阳光通过眼镜甲形成的光斑中间较四周亮,说明眼镜甲对光有会聚作用,可以判断眼镜甲是凸透镜,阳光通过眼镜乙形成的光斑中间较四周暗,说明眼镜乙对光有发散作用,眼镜乙是凹透镜透镜。
答案:凸凹
【例2】如图是一束光线通过透镜的光路图,其中正确的是 ( )
解析:A图应是通过光心的光线方向不变;B图应是跟主光轴平行的入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通过焦点;D图经凹透镜折射后的光线应变得发散.答案:C 变式题:如图表示分别从凸透镜的两倍焦距和一倍焦距处射出透镜的光线.请在图中画出它们通过透镜后的光路(P是与透镜距离等于2倍焦距的位置).
四、当堂检测反馈
1.下面是一些光学元件,根据其特点及作用,回答下列问题
A.小孔 B.平面镜 C.凹面镜 D.凸面镜 E.凸透镜 F.凹透镜
(1) 对光有发散作用的元件有___________________ ;
(2) 对光没有会聚作用,也没有发散作用的元件有_______________ ;
(3) 有实焦点的元件有_______________ ;
(4) 有虚焦点的元件有___________________ ;
(5) 有两个焦点的元件有____________________ ;
(6) 只有一个焦点的元件有__________________ ;
(7) 没有焦点的元件有__________________ ;
(8) 利用光的反射现象的元件_______________ ;
(9) 利用光的折射现象的元件__________________ ;
(10)利用光的直线传播的元件____________________ 。
2.关于透镜对光的作用的讨论,正确的是()
A.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通过凸透镜会聚在焦点上
B.凸透镜能使会聚光线提前会聚
C.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通过凹透镜成发散光线
D.凹透镜能使会聚光线延后会聚
3.如图所示,一玻璃砖内有一凸形气泡,一束平行光垂直射向玻璃砖的侧面,通过玻璃砖后,光线将会( )
A.仍然平行 B.会聚 C.发散 D.无法确定
4.如图画出了光通过透镜前后的方向,填上适当类型的透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