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动古今一梦千年成都博物馆观后感

合集下载

成都博物馆观后感300字

成都博物馆观后感300字

成都博物馆观后感300字
作为一名观众,我很荣幸地参观了成都博物馆,这是一个令人惊叹的地方,让我沉浸在中国悠久历史和文化中。

这座博物馆展示了从古代到现代历史的收藏品,例如陶瓷、玉器、书画、服饰、器具、戏曲道具等。

博物馆的展品设计很精妙,让参观者与历史文化有更深入的交流。

展示物品接近自然的状态,以及伴随着翻译和图片的简要描述,更加清晰和形象。

尤其是我最喜欢的展示是"一个千里之路,博大精深",讲
述了历史物品的发展和传承。

我的收获不仅仅是历史文化上,还有当代艺术的展示艺术与历史相关的比赛,让我意识到了博物馆已经将文化传承、历史保护和现代艺术相融合了。

然而,在这个经过精心设计的环境中,有一个作品吸引了我的注意。

这是"家庭生活区",展示了中国传统家居、食品和
餐具。

它通过家具的排列和模拟生活情景的形式,着眼于家庭生活和中国的传统文化。

整个区域,将你带入一个真正的中国家庭,令人感到非常舒适和温暖。

家庭里的年节准备、饮食习惯、生活贴士和礼仪态度等元素,让我认识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和家人的重要性。

总之,成都博物馆是一个了不起的地方,展示了中国历史、文化和社会的发展历程。

这深深地吸引了我的注意力,从学习到启示,这是十分有收获的旅行。

成都博物馆观后感总结

成都博物馆观后感总结

成都博物馆观后感总结在繁华喧嚣的都市中,成都博物馆宛如一座宁静的知识殿堂,静静地诉说着这座城市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当我踏入那扇充满历史韵味的大门,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开始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之旅。

成都博物馆的建筑外观就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它融合了现代的设计理念与传统的文化元素,庄重而又不失灵动。

步入馆内,宽敞明亮的大厅和错落有致的展厅布局让人感到舒适和便捷。

展览的内容丰富多样,让人目不暇接。

从远古时期的三星堆和金沙遗址文明,到秦汉时期的蜀郡繁荣;从唐宋时期的诗词歌赋、书画艺术,到明清时期的民俗风情、手工技艺,每一个时期的成都都有着独特的魅力。

在古代文明展区,那些精美的青铜器、神秘的金面具、栩栩如生的石刻,无不展现着古蜀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三星堆的青铜人像,高大而威严,仿佛在向后人诉说着远古的神秘故事。

金沙遗址出土的太阳神鸟金饰,线条流畅,工艺精湛,让人不禁感叹古人的高超技艺。

这些珍贵的文物,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而在历史沿革展区,通过一幅幅生动的画卷、一件件真实的文物,我清晰地看到了成都这座城市的发展脉络。

从秦代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到汉代的蜀锦织造,再到唐代的诗歌文化鼎盛,成都在历史的长河中始终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特别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模型展示,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古人的智慧和勤劳。

这项伟大的工程,至今仍在为成都平原的农业灌溉发挥着重要作用,可谓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书画艺术展区则是一场视觉的盛宴。

唐宋时期的文人墨客们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众多珍贵的墨宝。

他们用笔墨抒发着情感,描绘着山水田园,展现了那个时代的人文风貌。

其中,一幅宋代的山水画让我驻足良久。

画面中,山峦起伏,云雾缭绕,江水悠悠,让人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

那细腻的笔触、淡雅的色彩,无不透露出画家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民俗风情展区则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这里展示了成都传统的民间工艺,如蜀绣、竹编、糖画等。

看着那些精美的蜀绣作品,针线之间尽显细腻与灵动,色彩鲜艳而不失典雅,我不禁为这门古老的技艺所折服。

戏动古今一梦千年成都博物馆观后感

戏动古今一梦千年成都博物馆观后感

戏动古今一梦千年成都博物馆观后感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戏动古今一梦千年——成都市博物馆观后感结束了博物馆参观之旅,我脑海中挥之不去的是,不只有英勇作战的川军、抗敌救亡的志士、宛若天成的瓷釉、惟妙惟肖的人俑,更有那精妙绝伦、变化莫测的皮影戏。

一盏灯,一尺素布,就是天地;一张画,一条枝丫,就是万物。

天地间,看人间百种世态万千;万物中,观大千世界纵横八荒。

这就是皮影戏的魅力,它就像电影,当你沉浸其中,纷乱尘世就与你无关,而它又除去了电影的喧哗吵闹,更古朴,更纯净。

因此,返校后,我做了一些关于皮影戏的研究,目前主要的研究对象是四川皮影戏,因历史原因,四川本土皮影戏已不可考。

而明末清初,张献忠、刘文秀等农民起义军把湖北皮影带到川北地区,在此后的300余年中,湖北皮影戏融合四川特色,渐渐形成自身文化。

因此,我主要研究的就是自明末清初渐渐发展的四川皮影戏。

清朝康熙年间(1662-1722),云南皮影随着吴三桂的军队传到四川,与原本四川的皮影、湖北皮影碰撞融合,在贫穷的川北山乡形成了一种老艺人口耳相传的川北“土灯影”。

清朝乾隆年间(1736-1795),陕西“危难影子”从北部传入川北。

川北“土灯影”和“渭南影子”在清朝嘉庆年间(1796-1820)传入川西,渐渐融合,川西艺人创造出了被外国人誉为“最复杂的电影”——成都皮影。

四川皮影戏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以下我将分别进行简要介绍:第一种是成都皮影,亦称成都灯影戏,是四川皮影戏中最具地方特色、最具代表性的类型。

成都皮影戏的显着有如下几点:1、影偶高大。

影人一般在60-80厘米,最高可达1米。

2、结构复杂。

一个穿戴整齐的成都灯影人由14个部件组成,比北方的影人多三个,因此灯影人的操作更灵活。

3、雕刻精美。

程度灯影雕刻的角色、脸谱、髯口、摆设、道具,均按川剧设计,同时汲取了蜀绣刺绣、兰印花布、四川年画等民间工艺美术等艺术成就。

成都博物馆观后感

成都博物馆观后感

成都博物馆观后感早就听说成都博物馆是个特别棒的地方,一直心心念念想去看看。

终于,在前几天我如愿以偿地走进了这座充满魅力的知识殿堂。

一进博物馆的大门,那种庄严肃穆又带着浓厚文化气息的氛围就把我给“镇住”了。

我仿佛一下子穿越到了过去,开始了一场奇妙的时光之旅。

我先来到了古代成都的展区,那里陈列着各种各样的文物,就像是一部部活生生的史书,在向我讲述着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

其中有一件文物让我印象特别深刻,那是一块小小的石砖,上面刻着精美的图案和文字。

我凑近了仔细瞧,眼睛都不敢眨一下,就怕错过了什么细节。

那石砖上的线条流畅而优美,仿佛是古人用心灵的笔触描绘出来的。

我忍不住想,当初刻下这些图案的工匠,他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呢?是为了完成任务,还是真心想要留下一份永恒的美丽?再往前走,我看到了一套精美的陶瓷器具。

那细腻的质地,那独特的造型,真的让我忍不住“哇塞”出声。

这些陶瓷器具可不是一般的漂亮,每一个细节都处理得恰到好处。

比如说那个小小的茶壶,壶嘴微微上扬,像是在得意地展示自己的身姿;壶盖上的钮儿小巧玲珑,圆润可爱,让人看了就想摸一摸。

还有那几个茶杯,杯壁薄如蝉翼,透光一看,仿佛能看到岁月的流转。

我在想,在古代,能用上这样一套茶具的人家,一定是非富即贵,他们在品茶的时候,会谈论些什么呢?是诗词歌赋,还是市井趣闻?逛着逛着,我来到了一个展示古代服饰的区域。

那一件件华丽的衣裳,简直让我看花了眼。

有一件女子的长裙,裙摆上绣着的花朵栩栩如生,就好像是刚刚从花园里采摘下来,然后被巧妙地镶嵌在了裙子上。

那丝线的颜色鲜艳夺目,在灯光的照耀下闪烁着迷人的光芒。

我不禁脑补出一位古代的美女穿着这条裙子,在庭院中翩翩起舞的画面,那该是多么美丽的场景啊!还有一件男子的长袍,那布料的质感看上去就特别舒适,领口和袖口的镶边精致非凡,彰显着主人的身份和品味。

我在想,古代的人们对于服饰的讲究,可比我们现在要细致得多啦,这也反映出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参观成都博物馆观后感

参观成都博物馆观后感

参观成都博物馆观后感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我怀揣着满满的好奇与期待,踏入了成都博物馆那扇仿佛通往历史长河的大门。

一走进博物馆,那种庄严肃穆又带着几分神秘的氛围就把我紧紧包围。

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些古老的文物,它们安静地陈列在展柜里,却仿佛在诉说着千百年前的故事。

我在一个展柜前驻足,里面摆放着一组精美的陶瓷器具。

那细腻的质地,流畅的线条,还有那独特的色彩,都让我忍不住想象当年的工匠们是如何精心打造它们的。

或许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清晨,工匠师傅早早地来到工坊,心情愉悦地开始了一天的创作。

他熟练地拿捏着手中的泥土,一点点地塑造出器具的形状,眼神中充满了专注和热爱。

汗水从他的额头滴落,他却浑然不觉,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一件件即将惊艳世人的作品中。

再往前走,我看到了一幅古老的画卷。

画卷有些泛黄,但上面的人物和风景依然栩栩如生。

我凑近了仔细瞧,仿佛能看到当年画家作画时的情景。

他站在案前,手中的毛笔轻轻蘸上颜料,然后小心翼翼地在纸上勾勒。

每一笔都带着他的思考和情感,也许他在描绘自己心中的理想世界,也许是在记录身边的美好瞬间。

画中的人物或欢笑,或沉思,仿佛都有着自己的故事。

逛到了民俗展区,这里展示的是成都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用品和传统习俗。

有精致的刺绣,那细密的针脚让我惊叹不已。

我不禁想到,过去的女子们在闲暇时光里,围坐在一起,一边闲聊着家长里短,一边飞针走线,将自己的巧思和祝福都绣进了这一幅幅美丽的作品中。

还有那些传统的农具,木犁、锄头、簸箕,虽然它们现在已经很少被使用,但却承载着先辈们辛勤劳作的记忆。

在博物馆的一角,有一个模拟的古代街市场景。

走进去,就好像穿越回了过去。

街边的店铺一家挨着一家,有卖小吃的,有卖布料的,还有卖手工艺品的。

吆喝声、讨价还价声仿佛就在耳边。

我仿佛看到了一个穿着长衫的书生,在一家书店前挑选着书籍,他时而皱眉,时而微笑,为找到了一本心仪的好书而欣喜。

不知不觉中,我来到了一个展示古代服饰的区域。

那些华丽的衣裳,无论是材质还是款式,都彰显着当时的时尚与文化。

参观成都博物馆观后感

参观成都博物馆观后感

参观成都博物馆观后感一直都对历史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这次终于有机会走进成都博物馆,好好地感受一番这座城市的过往与今生。

刚到博物馆门口,那独特的建筑外观就吸引了我。

它既有现代的简洁大气,又融入了一些传统的元素,让人忍不住想要快点进去一探究竟。

走进博物馆,仿佛进入了一个时光隧道。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古代成都的展区,里面陈列着各种各样的文物。

有精美的青铜器,其造型独特,工艺精湛,上面的纹路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还有那些陶瓷器具,或素雅或绚丽,每一件都展示着当时人们的生活情趣。

在众多的展品中,有一件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那是一块小小的玉佩,温润的质地,通透的色泽,在灯光的照射下显得格外美丽。

我凑近仔细观察,发现玉佩上雕刻着极其精细的图案,是一只栩栩如生的凤凰。

那凤凰的羽毛根根分明,眼睛灵动有神,仿佛下一秒就要展翅高飞。

我不禁想象着,在很久很久以前,这枚玉佩的主人是怎样一位身份尊贵的人物,他(她)又是在怎样的场合佩戴着这枚玉佩,是不是也曾在月下轻轻抚摸着它,寄托着自己的情思。

继续往前走,我看到了关于成都古代商业的展示。

原来,早在很久以前,成都就是一个商业繁荣的城市。

看着那些古老的货币、账本和商铺的模型,我仿佛能看到当年热闹非凡的街市,人们在讨价还价,商人们忙碌地招呼着客人,货物琳琅满目,吆喝声此起彼伏。

“哎呀,这得多热闹啊!”我忍不住在心里感叹。

再往里走,来到了民俗文化展区。

这里展示了成都的传统风俗和民间艺术。

有精美的蜀绣,那细腻的针法,绚丽的色彩,让人惊叹不已。

还有各种各样的传统小吃模型,什么龙抄手、钟水饺、担担面,做得跟真的一样,看得我都馋了。

“这要是能闻闻味儿就更好啦!”我笑着跟旁边的游客打趣道。

走着走着,我被一个巨大的皮影戏幕布吸引住了。

幕布后面摆放着各种各样的皮影人偶,有孙悟空、猪八戒,还有各种古代的人物形象。

我站在那里,看了好久工作人员演示皮影戏的操作过程。

只见他们灵活地摆弄着人偶,人偶就在幕布上活灵活现地动了起来,演绎着精彩的故事。

成都博物馆观后感总结

成都博物馆观后感总结

成都博物馆观后感总结成都,这座拥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城市,犹如一本厚重的书籍,等待着人们去翻阅和品味。

而成都博物馆,便是这座城市历史与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

当我踏入成都博物馆的那一刻,仿佛穿越了时空,走进了一个充满故事和传奇的世界。

一进入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宽敞明亮的大厅,其现代化的设计与传统的文化元素完美融合,给人一种既庄重又时尚的感觉。

在导览图的指引下,我开始了这场精彩的文化之旅。

展览的第一部分是“古代成都”。

这里陈列着从远古时期到明清时代的各种文物,每一件都仿佛在诉说着成都过去的辉煌。

那些精美的青铜器,造型独特,工艺精湛,让我不禁感叹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

其中有一件青铜面具,线条流畅,表情生动,仿佛在向我展示着当时祭祀仪式的庄严与神秘。

而陶瓷展区的展品更是让我流连忘返。

从古朴的汉代陶俑到绚丽多彩的唐代三彩,再到精致典雅的宋代瓷器,每一件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特别是那一对宋代的青花瓷瓶,上面的图案细腻而精美,青花的颜色在岁月的洗礼下依然鲜艳夺目,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繁华。

在书画展区,我有幸欣赏到了许多名家的作品。

那些笔墨丹青,或豪放洒脱,或细腻婉约,展现了不同时代艺术家们的独特风格和情感世界。

一幅清代的山水画,画面中山峦起伏,云雾缭绕,让人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

画家细腻的笔触和对自然的深刻理解,让我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有了更深的感悟。

接着,我来到了“民俗成都”展区。

这里生动地展示了成都的传统民俗文化,如川剧脸谱、民间剪纸、蜀绣等。

川剧脸谱色彩鲜艳,造型夸张,每一个脸谱都代表着一个独特的角色性格。

民间剪纸则以其巧妙的构思和精湛的技艺,剪出了生活中的各种美好场景。

而蜀绣更是让人惊叹不已,那细腻的针法、鲜艳的色彩,绣出的花鸟鱼虫栩栩如生,仿佛要从绸缎上跳出来一般。

在“近现代成都”展区,我看到了成都在近现代历史中的变迁和发展。

从早期的工业兴起,到抗日战争时期的英勇抗争,再到改革开放后的飞速发展,成都始终以其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创新求变的勇气,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成都博物馆观后感50字

成都博物馆观后感50字

成都博物馆观后感50字
作为一名古迹文化爱好者,我来到成都博物馆参观,感受颇深。

成都博物馆展览分为多个区域,让我体验到了丰富多彩的四川文化。

古代雅人饮茶的工具、历代名家书法作品、传统戏曲服饰、稀世文物的珍藏,生动地展现了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

其中,最令我感动的是宋代陶瓷馆内保存完好的劳动人民大会堂三次会议会徽,仿佛让我穿越到那个黄金年代。

从展览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它不仅体现在物质上,更体现在人们的精神追求上。

文物传承和保护是我们的责任,又犹如垂钓者对渔翁的殷切关注,文化要繁荣兴盛,需要每一个人的参与和努力。

在这段时间里,我了解了更多关于四川古迹的历史,也让我思考了许多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这将会是我积极探索和追求的方向。

成都博物馆的独到之处可以启迪和激发青年文化人的创造力和创新力,让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行动将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戏动古今一梦千年成都博
物馆观后感
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戏动古今一梦千年
——成都市博物馆观后感结束了博物馆参观之旅,我脑海中挥之不去的是,不只有英勇作战的川军、抗敌救亡的志士、宛若天成的瓷釉、惟妙惟肖的人俑,更有那精妙绝伦、变化莫测的皮影戏。

一盏灯,一尺素布,就是天地;一张画,一条枝丫,就是万物。

天地间,看人间百种世态万千;万物中,观大千世界纵横八荒。

这就是皮影戏的魅力,它就像电影,当你沉浸其中,纷乱尘世就与你无关,而它又除去了电影的喧哗吵闹,更古朴,更纯净。

因此,返校后,我做了一些关于皮影戏的研究,目前主要的研究对象是四川皮影戏,因历史原因,四川本土皮影戏已不可考。

而明末清初,张献忠、刘文秀等农民起义军把湖北皮影带到川北地区,在此后的300余年中,湖北皮影戏融合四川特色,渐渐形成自身文化。

因此,我主要研究的就是自明末清初渐渐发展的四川皮影戏。

清朝康熙年间(1662-1722),云南皮影随着吴三桂的军队传到四川,与原本四川的皮影、湖北皮影碰撞融合,在贫穷的川北山乡形成了一种老艺人口耳相传的川北“土灯影”。

清朝乾隆年间(1736-1795),陕西“危难影子”从北部传入川北。

川北“土灯影”和“渭南影子”在清朝嘉庆年间(1796-1820)传入川西,渐渐融合,川西艺人创造出了被外国人誉为“最复杂的电影”——成都皮影。

四川皮影戏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以下我将分别进行简要介绍:
第一种是成都皮影,亦称成都灯影戏,是四川皮影戏中最具地方特色、最具代表性的类型。

成都皮影戏的显着有如下几点:1、影偶高大。

影人一般在60-80厘米,最高可达1米。

2、结构复杂。

一个穿戴整齐的成都灯影人由14个部件组成,比北方的影人多三个,因此灯影人的操作更灵活。

3、雕刻精美。

程度灯影雕刻的角色、脸谱、髯
口、摆设、道具,均按川剧设计,同时汲取了蜀绣刺绣、兰印花布、四川年画等民间工艺美术等艺术成就。

4、表演传神。

成都灯影戏班人员编制向有“七紧八慢九消停”之说,弄影者二三人,音乐场面四五人,各司其职,互相配合。

唱腔用川剧调,昆高胡弹灯,五腔俱全。

5、剧目丰富。

“唐三千,宋八百,演不完的三列国。

”凡是川剧上演的戏,灯影戏都能演,川剧不能演的戏,它也能演。

尤其擅长上演神仙道化戏,上天入地腾云驾雾,变法斗宝,绘声绘影,令人拍案叫绝。

第二种是川北皮影,或称川北“渭南影子”,是在川北流行最广的皮影。

实际上,川北皮影是四川化的“渭南影子”,同陕西“渭南影子”形似而质异,最根本的一点川北皮影用川剧唱腔,并且自提自唱。

川北皮影原料为加工过的黄牛皮;影人身高27-36厘米;头帽相连,因而一个灯影有好几个头。

川北皮影班一班三至五人,一人提影子,自提自唱,兼唱生旦净末丑各种角色,其余的人打锣鼓操琴。

川北皮影剧目十分丰富,据老艺人估计在千本以上。

介绍完四川皮影的概况,我想谈一下四川皮影戏的现状。

本世纪50年代,四川皮影戏从战争中走出,有所恢复,成都级不少市县成立了国营的演出团体。

“文革”期间(1966-1976)公私皮影班社全部停演、解散,影偶摧毁殆尽。

粉碎“四人帮”后有所恢复。

但是自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和现代文化娱乐方式的激增,皮影戏又急剧减少。

据有关学者调查,现在四川全省仅有三个农民皮影班常年在乡村为农民演出。

另外,国营的成都木偶剧团也间或表演皮影,但无论是影偶刻制还是舞台设计均与传统四川皮影又一定差距。

皮影戏也是一种民族文化,在当前民族复兴,民族文化复兴的大潮下,吾辈应戮力同心传承民俗。

守护文化,也就是守护我们的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