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硕考研案例分析模板
汉硕案例分析

外教中国任教的困惑案例中描写的是一位来自美国的外教大卫,在中国进行第二语言教学时所发生的事情。
由于对中国学生的学习风格和学习策略不理解,而误认为是自身教学出了问题;由于缺乏对中国交际文化的基本认识,导致生活不适应,感觉不受尊重和不愉快。
种种迹象都表明大卫在第二语言教学和生活中遇到了挫折而困惑不解。
首先来分析下大卫在第二语言教学中感到的不解。
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强调“尊师重教”,教师常常是高高在上不可冒犯的对象,教学模式是以教材、教师、课堂三者为中心,教师的主导作用比较突出,中国学生更习惯的教学模式是上课安静听讲,认真做笔记,学习的场独立性强,课堂上学生的纪律团体意识强,而课堂上的积极发言可能不仅起不到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还会干扰教师教学进度。
而在美国,课堂活动比较多,课堂气氛也比较活跃,师生关系比较平等,学生更愿意表现自己和发展自己,学生的主导地位比较突出,学生课堂的主动参与性和积极性都比较强,学生的个性和创新意识能得到很大的发挥。
中美两国在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策略上存在巨大的差异,而大卫任教中国依旧采用美国的标准来衡量中国学生,下意识地认为在美国行得通的教学方法在中国学生中也必然适用,人虽在中国,思想却在美国,所以当看到学生课堂更愿意记笔记而少讨论,见到的行为与内心预期差别过大时,就会产生困惑,而误以为是自己教学出了错误。
对于第二语言教师而言,我们接触到的学生往往有着不同于教师本国的文化背景、学习风格。
所以,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不应生搬硬套自己所习惯的那一套教学方法,更多的是去了解自己目前所接触学生的特点,在了解的基础上,从当地的情况和学生实际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学生的特点和接收能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除了在第二语言教学上所遇到的问题外,大卫在同中国人的日常交际中也有不少困惑。
案例中大卫对于学校领导没有事先通知的约会感到很不解,觉得领导的做法是对自己的不尊重。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案例分析模板

1.引言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在相互交往过程中会继续坚持本民族文化,还是会迁就他人?显然主要还是会保持固有文化而根据情况适当迁就他人。
这样就使学习和生活中,本国学生和留学生之间难免发生小摩擦。
既然矛盾和摩擦难免会发生。
那关键在于,我们应该以怎样的心态来对待和怎样的方式来处理。
是逃避?是搁置?还是积极的面对寻求解决?请看下面的案例分析。
2.案例分析为方便起见,案例中本人用小李表示,留学生用苏菲表示,留学生的中国同学用小颖表示。
2.1案例陈述背景介绍小李每周四上午常在二体二楼打球,直到中午12:30才离开。
因为那时是苏菲和小颖上排球课的时间。
他们因此经常碰面,并有几次目光的接触。
案例1 初次印象小李在打球时,十分积极的救球、组织进攻并常喊“好球”、“我的错”等等。
另外也是场上主要的得分手。
因此,常是场内外观众的关注焦点。
小李得分时,苏菲在场外有时会鼓掌。
这次,苏菲在场外练球不小心把球打到场内,小李帮忙捡起并面带微笑递给她。
苏菲也微笑且眼神流露歉意并用中文说了句“谢谢你!”。
案例2 苏菲生气小李打完球,到场边铁衣架上取风衣外套。
大家风衣挂同一支架上,小李的风衣在最里面。
他问了一句,“有人吗?麻烦让小李拿下小李的衣服好吗?”然后又开玩笑的说,“有人吗?谁躲在里面?”因为那么多外套全挂在一个地方,看着很大,所以让人感觉里面藏着一个人。
小李边问边在衣服四周打量。
由于没人反应,所以小李就把衣服抱起来。
准备取自己的衣服。
这时,苏菲和小颖连忙从不远处小跑过来。
小李向苏菲微笑示意,她没有回礼,取而代之的是一脸严肃的表情。
小李一不留神,将自己风衣掉在了地上,却没察觉,苏菲眉头皱了起来。
小李见苏菲的表情,再之没找到自己的外套,有点不知所措,急忙想把满手的衣服都挂回原位。
但是没成功。
接连试了几次都不行。
苏菲这时伸手帮忙,嘴里一边还咕哝着。
小李只听出苏菲说的是法语。
而且声音中含有不满和抱怨的情绪。
小李更加的慌神了,怎么也没有办法把外套都挂上。
汉硕考研案例分析汇总

汉硕考研案例分析汇总材料一:请根据以下材料,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写一篇1,500字左右的案例分析。
要求:观点明确、材料充实、结构严谨、条列清楚、语言规范、卷面整洁。
材料:笔者有一次陪澳大利亚的一位友人Mary去长江三峡旅游,当游船进入神女峰下时,扩音器里发出呼唤声,“旅客们,神女峰到了,请走出船舱参观神女峰!“我挽着Mary手臂走到船舷边,叫她看神女峰。
由于神女峰夹在高耸的山峰之中,她一时没有察看出来。
在我数次的手指指引下,她才见到那个小山峰。
她吃惊地问我:这么一个小小的山峰,有什么值得游人注意和感叹的呢?好在有我这么一个悠闲的全程义务导游。
我告诉她,你可别小看这么一个小小的石头山,这可是将神话、文学与女性崇拜聚于一身的著名人文景观。
其一是神话,相传神女峰是天庭王母娘娘女儿的化身,她从小就怀有济世救民的远大理想,长大后看到孽龙在长江兴风作浪,便主动下凡来到人间,除掉了孽龙,平息了水患。
至今在江的右岸上还有一处名叫斩龙台的山包。
后来她的身体化为石峰,日日夜夜庇护着过往船只的安全。
其二是文学,中国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有一个伟大的词赋诗人,名叫宋玉,他曾以神女的传说为题写下《高唐赋》和《神女赋》两篇流传千古的诗文,对楚襄王和神女之间的情爱故事大加称颂。
后人于是常常用“巫山云雨”来作为男欢女爱的代名词。
其三是和民间的女性崇拜相关联,这大概是后代对远古时代的母系社会的一种传承和纪念吧。
听完了我的解释,Mary高兴得直说:“Wonderful!Let’s see it once more.”可惜,游船已经将神女峰远远地抛在身后了。
Mary为什么会有从开头的不屑一顾到后来“太美妙了”的赞叹这样的转变呢?材料二:案例分析与写作(共40分)请根据以下材料,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闯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写一篇1500字以上的案例分析,要求观点明确、材料充实、结构严谨、条理清楚、语言规范、卷面清洁。
汉语国际教育考研教案模板

汉语国际教育考研教案模板摘要:一、教案设计的基本原则二、教案设计的步骤1.确定教学目标2.分析教学内容3.选择教学方法4.设计教学过程5.编写教学计划三、教案设计的关键要素1.教学案例2.教学策略3.教学评价四、教案设计的实践与应用1.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教案2.跨文化教学策略3.创新教学方法五、教案设计的反思与优化1.教学效果评估2.学生反馈3.不断调整和改进教案正文: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考研教案设计是考查考生教学能力的重要环节。
一个优秀的教案不仅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科学的教学过程,还要注重教学策略和评价。
本文将详细阐述教案设计的基本原则、步骤、关键要素以及实践应用,帮助考生更好地应对考研教案设计。
一、教案设计的基本原则1.学生为中心:教案设计应注重学生的需求、兴趣和实际水平,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2.目标明确:明确教学目标,确保教学内容、方法和评价与目标相符。
3.内容充实:结合课程标准和学科特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教学内容。
4.方法多样: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5.评价合理:设置合理的评价指标,全面评估学生的语言水平、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化素养。
二、教案设计的步骤1.确定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学生需求和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
2.分析教学内容:分析教材内容,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合理组织教学环节。
3.选择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如启发式、任务型、合作学习等。
4.设计教学过程:依据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设计具体的教学步骤和活动。
5.编写教学计划:整合教学资源,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包括教学时间、教学活动和课堂管理等方面。
三、教案设计的关键要素1.教学案例:提供真实、典型的教学情境,展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
2.教学策略: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3.教学评价:设置合理评价指标,全面评估学生的语言水平、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化素养。
2010年四川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汉语国际教育基础(案例分析写作

2010年四川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汉语国际教育基础(案例分析写作)真题试卷(题后含答案及解析)全部题型 3. 案例分析写作案例分析写作1.根据以下材料,按照“选择论题——确立观点——论证说明——实践运用”的思路,写一篇1500字以上的自由命题作文,要求观点明确、证据充实、结构严谨、条理清晰、语言表达规范流畅。
材料:我从小就很不喜爱华文。
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曾经教过我大姐的华文老师就常常拿我和她来做比较。
华文和我“势不两立”的情结从此在我心里深深扎根。
我对华文、对老师的厌恶和恐惧,如此强烈,以至于上华文课时,我会躲到桌子底下,以为这样做就能躲避华文老师和那恐怖的高级华文。
在家里,当妈妈用华语和我交谈时,我却只会用英语回答。
观看中文电视节目时,我一定会读画面下的英文字幕。
我的中文能力,不用多说,大家也了解。
很自然的,我所选择的都是大家公认的“Kang-Tang”学校。
我中学就读于丹戎加东女子中学,高中则在英华中学(自主)读国际文凭大学预科课程(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Diploma Programme),这是一个专为国际学生所开办的课程,而我所修读的华文B课程,也是专门为完全没有中文背景的学生而设计的。
不过,我却选择到中国留学,主要的原因是为了寻根,为了她巨大无比的经济潜力,为了吸取欧美留学生所没有的经验,最重要的,是要考验自己。
刚到复旦大学时,我粗浅的中文程度根本无法听懂教授的讲解。
我修读的是工商管理,需要选读数学分析和许多其他不同的课程,那些从没听过看过,完全陌生的术语,如“垄断”、“向量”等,让我烦躁和无助。
于是,我开始尝试使用不同方法去学习汉语。
为了能更快掌握汉语,我无时无刻不带着电子字典。
我开始用中文写博客,练习怎样用华文来表达我的看法和意见。
我结交了很多中国朋友,和他们用华语聊天。
我也参加了中国学生的社团,为贫困的农民子弟义务补习英语,以了解中国大部分低层人民的生活和文化。
汉硕案例分析要点

汉硕案例分析要点中西文化差异1.由于中国式隐伏型的文化思维模式的作用,常常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在会见英美客商、洽谈生意、谈判、发展相互关系时,西方代表都期望我方从议事的主题直接人手,而我方人员往往喜欢避开主题,从时间或空间的远方开始,一个方面接一个方面地说明情况,暗示问题或意向,比较委婉的表述我们的意见和态,但是西方大多数人是不了解我们的文化习惯的,所以有时往往还没明确点出主题,对方注意力就已被转移到其他方面,因而转换了话题,以致于失去了谈判良机。
之所以会发生误解,甚至冲突,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源于文化差异。
有文化差异就会造成交际障碍,从而这样会影响彼此的文化交流。
2.“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使我们老祖宗嘲弄人情淡薄的形象描述,而拿来形容西方社会的邻里关系却是活灵活现,在中国,邻居家里的衣服被风刮掉了,帮忙捡起来是人之常情,在美国社会则不然,很可能被视为侵犯私人领地,因为不打招呼的话就侵入,主人是可以开枪的,几年前一名日本中学生在美国侮辱他人住宅院落,结果被主人射杀,凶手就没有受到制裁,因为在美国,美国的法律是保护这种行为的。
在上个世纪的美国爆发了严重的种族对立冲突。
3.在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着许多的障碍,比如语言问题、心理障碍、历史形成的偏见与成见都可能引起误解,导致交际的失败。
成功的交际离不开礼貌原则的遵循。
但是由于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心态,遵循礼貌原则的方式也不同。
在中国生活和工作的英语国家的人曾普遍抱怨,中国旅店的工作人员就像英语国家医院的工作人员一样,把旅客当成住院病人一样看待,服务人员随便出入客人房间,旅客无权得到独处的自由。
在英语国家。
旅店住房是客人的临时领地。
服务人员不经允许无权进入室内。
在英语国家的饭馆,一位客人坐到一张桌子旁边后,这张桌子就成了他的临时领地。
后到者宁可等候空桌也尽量不与他人同桌。
实在无空桌时,也必须征得先到者同意。
以表示尊重先到者的权利。
在公园,要坐到已有人的长椅上时。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案例(2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汉语作为世界第二大语言,其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Master of Arts in Teaching Chinese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MTCSOL)作为一种专业学位教育,旨在培养具备扎实的汉语教学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汉语教师。
本文以某高校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为例,探讨其在跨文化交流与教学实践中的成长与收获。
二、案例主体(一)学生基本信息学生小王,女,25岁,本科毕业于我国某知名高校对外汉语专业。
小王性格开朗,热爱汉语教学,具备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校期间,她积极参加各类国际交流活动,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二)培养目标1. 提高学生的汉语教学能力,使其能够胜任不同层次的汉语教学任务。
2.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国际汉语教学环境。
3. 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使其具备全球化的教育观念。
三、案例实施过程(一)课程设置1. 汉语教学理论:包括汉语教学法、课程设计、教材编写等。
2. 跨文化交际:包括跨文化交际理论、跨文化交际技巧、跨文化冲突与应对等。
3. 国际汉语教学实践:包括观摩优秀汉语教师的教学、参与教学实践活动、撰写教学反思等。
(二)教学实施1. 理论学习:通过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使学生掌握汉语教学理论和跨文化交际知识。
2. 实践教学:组织学生观摩优秀汉语教师的教学,参与教学实践活动,如模拟课堂、试讲、说课等。
3.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汉语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教学策略、跨文化交际问题等。
4. 跨文化交流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国际汉语教师交流活动、国际汉语教育论坛等,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
四、案例成果(一)学生汉语教学能力提升1. 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汉语教学法,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
2. 学生具备较强的课堂管理能力,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北外汉硕专业二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一、发现问题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到主要是李英与大卫两人的相处中出现了问题。
李英不理解为什么在自己做了那么多努力和准备工作之后大卫却不高兴郁郁寡欢。
二、分析问题为什么在李英做了那么多努力和承担了一切准备工作之后大卫却落落寡欢失望甚至不高兴。
我们主要从两方面来分析一是李英是被派往美国的汉办志愿者,初到异国他乡认识了大卫两人很聊得来兴趣爱好也基本相同,这是两人友谊的良好开端。
于是决定周末一起爬山远足,李英很想借此机会了解当地文化,所以主动承担所有的准备工作。
但考虑到自己是女孩儿单独跟男孩儿在一起觉得不方便所以在没有通知大卫的情况下叫上了自己的十几个朋友一起,我想这是造成大卫不高兴的主要原因,而李英全然不知。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首先,李英和大卫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两个人。
李英来自中国文化,她自小被灌输的观念是男女授受不亲,一个女孩子单独和男孩子出去不是特别方便于是呢处于自我保护叫来了自己朋友;再者,在中国大家都喜欢热闹,喜欢群体出动活动,李英觉得叫来自己的朋友大家一起玩儿应该会比两个人出游更好玩儿些,热闹有意思。
而且可以介绍大卫给中国朋友们互相认识,多些朋友又有什么不好呢。
可是她没有考虑到大卫是美国人,美国人通常希望别人在约见朋友前事先通知。
二是大卫来自美国文化,在他看来男孩儿女孩儿一起出去时再平常不过的事了,所以也没有考虑到李英来自中国对男女单独出游有所顾忌;大卫觉得两人既然已经事先商量好是两人出游,李英就不应该在没有知会他的情况下叫来那么朋友,在西方人眼里这被视为不礼貌的行为;而且李英的朋友都是中国人,而大卫正在学习汉语,汉语水平应该不是很高,所以不可避免的朋友们与大卫之间的交流就会有或多或少的障碍,这就使得大卫觉得不被重视有了被忽略的感觉所以尽量避开他人,而且一脸失望。
综上,李英和大卫同时犯了民族中心主义,习惯以自己民族的价值观衡量其他文化以自己的是非标准为标准,缺乏跨文化交际意识。
三、解决问题首先,在去往一个陌生的文化环境之前一定要先提前了解当地的文化风俗,以及与自己本身文化的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案例分析题答题模板
基本模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大致框架:
【第一部分】
材料展示的是一位到国外教授汉语的志愿者,因文化差异而产生不适应,然后逐步适应,最后融入异文化的过程。
(用一句话概括现象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初到文化环境中,由于文化差异而产生一系列问题。
主要有:(对所反映出来的问题进行概括)
1.对当地生活条件、环境不适应
2.对异文化环境中人际交往原则及因习俗了解不够全面而产生的困惑,例
如,性别观念、交际方式、时间观念、衣着打扮、隐私保护、称呼称谓等。
3.对国外学校课堂教学方面了解不全面
4.国外异文化环境下师生关系处理不当,如:课堂提问、说教指导、姓名
差异、违反纪律、课堂秩序等
5.学生对教师教学反馈所导致的教师自身的问题
6.人际交往中对宗教信息、文化禁忌了解不全面而产生困惑
7.由于汉语本身难点所导致的讲解困难与学生学习困难
8.文化差异所导致的教学模式选择不当
9.对敏感话题应变能力不到位而产生冲突
10.对突发事件处理能力不够
11.来华留学生对中国环境的适应、人际交往、文化差异而产生的困惑
12.汉语本身的难点导致的学习困难
【第二部分】
上述一系列问题都是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产生的。
(抓住主要问题,一语概括)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人们之间的交际行为。
由于是几种不同文化之间的交际行为,势必会由于文化差异而产生一系列文化冲突,即文化休克。
文化休克是指在非本民族文化环境中生活或学习的人,由于文化冲突和不适应而产生的深度焦虑的精神症状。
(以主要概念的分析为基础,引入对具体问题的分析)跨文化交际分为四个阶段:蜜月期、挫折期、调整期和适应期。
文化休克主要产生在跨文化交际的挫折期。
(这部分是概括介绍,然后转入到下面的具体分析)材料中主人公×××产生的一系列问题,是在跨文化交际的挫折期。
产生上述问题的具体原因是多方面的。
(以下针对前面提出的问题进行逐条分析)例如:
1.独立生活能力不高
2.去国外之前对目的地文化了解不够
3.应变能力不强
4.基本语言知识和教学技能不扎实
5.处理问题缺少细致分析
6.刻板印象、民族中心主义严重
7.缺乏向当地老师、学生、家长的虚心学习和请教
8.自身心理因素
9.学习动机
10.自身性格
【第三部分】(针对上述问题提出解决措施和途径)
1.去目的环境之前尽量多了解当地文化民俗、社会习惯等
2.平时多培养、锻炼心理适应能力和承受能力
3.接触民族中心主义和刻板印象,尊重不同文化
4.理解并适应文化差异,坚持求同存异的态度
5.虚心学习,不耻下问,遇事无法处理切莫独断,向当地人请教
6.专业知识技能方面,培养扎实的汉语基本功,提高教学技能
7.不适应工作和环境的性格尽量克制,多吸取对立性格的长处
8.提高涉外事务交际能力,自觉培养有关敏感问题的敏感性
9.如有条件,进行必要的跨文化交际训练
10.根本一点:善于思考,多发现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因为这是造成不适
应和冲突的根本所在。
【第四部分】
总之,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提高……意识,培养……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
(这部分客套话一二句,形成翘尾式。
)
1.不要求文辞华美,重在说理有据,语言通顺。
2.层次一定要清晰,相关部分最好用数字分条表述。
3.尽量多运用专业术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