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体演变——甲骨文

合集下载

汉字形体演变

汉字形体演变
汉字的形体演变
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1、甲骨文
上古时期人们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殷商的甲骨文 最为典型,是甲骨文的代表。甲骨文是考古发现的人们能够辨 识出的最古老的汉字。
甲骨文是古人占卜的记录,用甲骨文记录的占卜内容叫 做“卜辞”。
殷代甲骨文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这里是殷都的故址, 所以人们也称甲骨文“殷墟文字”。
隶变叫是“汉隶字定发”展、史“上隶最古大定也”是。最重要的一次变革,是古文字 和今文字的分水岭,使汉字的象形意味大部分丧失,变成了表意 的书写符号。
隶书对篆文字形的改造,主要表现 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改曲为直。将篆书圆转相连的线条变为方 折笔画,字形变得方正平直。
2、省并。对一些繁复的笔画乃至部件加以 省并、简化。
程邈 徒隶 隶人
晋代卫恒《四书体式》:“秦即 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 人佐书,曰隶字。”
隶书的特点 1、用笔:左波右磔(波势和挑法)“蚕头雁尾”

波磔
东汉《史晨碑》(局部)
2.体态扁平,字形“八”字分散,呈现出一种动态美:
秦代的隶书叫“秦隶”,也称“古隶”。 汉代的隶书叫“汉隶”,也称“今 隶”。 隶变:汉字在秦汉之际由小篆到隶书的演变叫做“隶变”。 也
同源分化的古今字:

①傍晚、黄昏 ②婚姻、结婚
晁错《言守边备塞疏》:
婚 “男女有昏。”

①人的腰部 ②重要、关键
腰 《荀子》:“量要而
带之。”

①战场上取左耳
《诗·齐风·南山》:
②娶亲
娶 “取妻如之何?”
同音假借的古今字:

①燃烧 ②文言虚词
燃 《孟子》:“若火之

汉字形体的演变

汉字形体的演变
• 《说文解字》所收籀文字数,古文字学界的统 计有一些出入。如王国维《史籀篇疏证》认为 籀文字头共223个;祝敏申《<说文解字>与中 国古文字学》认为有213个;赵卫《<说文>籀 文研究》认为 有232个;潘玉坤《籀文字数考 索》认为有224个。
• 产生分歧的原因,一是因为有的字《说文 解字》没有明确列出籀文字形,各家理解、 取舍不同;二是因为有的字大徐本(徐铉 本)未列出籀文,而段玉裁注据小徐本 (徐锴本)或其他书补出,各家对此是否 采纳。
二、金文
• 2.1 金文概说 • 我国使用青铜器的历史很早,目前发现的
最早的青铜器,是甘肃东乡县林家马家窑 文化遗址出土的青铜刀,距今约5000年。 商代青铜器发达,著名的如司母戊鼎、四 羊方尊。铸有铭文的青铜器主要出现于商 代晚期(帝乙、帝辛时期),少则几字、 十余字,多则四十余字。
• 西周时期,金文有了快速发展。由于宗法 礼制的完善,在礼器上铸刻的铭文急剧增
• “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是逐渐演变为 小篆的,小篆跟统一前的秦国文字之间并 不存在截然分明的界限。我们可以把春秋 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和小篆合称为篆文。”
总的来看,籀文的形体特点是:笔画起止露锋, 均匀圆转,结构整齐,字形较为繁复。
此外,唐朝初年在今陕西凤翔县三畤原发现的 春秋中晚期或春秋战国之际的秦国石刻文字 (即“石鼓文”)也是大篆。石鼓共十枚,花 岗岩质,高约90厘米,直径约60厘米,各石镌 刻记叙秦国王公田猎游乐的四言诗一首(又称 “猎碣”),共约700余字,现存356字。现有 拓本传世。
都。”),其间字体也略有变化,总的趋
势是字形在逐渐简化,象形程度逐渐降低, 加注声符的现象在增加,字形逐渐稳定。
• 比如董作宾在《甲骨文断代研究例》中将商代甲骨文 分为如下五个时期:

汉字的形体演变 ppt课件

汉字的形体演变  ppt课件





PPT课件



鸡鼠

33
PPT课件
27
行书 作品
PPT课件
28
行 书 作 大小相兼,收放结合,书写疏密得体,
浓淡相融。

PPT课件
29
形成时代
殷商 商 西周晚期 秦 西汉 汉魏 汉代 东汉晚期
汉字的演变归纳
代表性文字
主要载体
甲骨文
龟甲、兽骨
金文
青铜器
大篆(籀文) 石器
小篆
石器
隶书
竹简,帛
楷书(真书) 纸
草书
帛、纸
行书
PPT课件
1
甲骨文 金文 大篆 小篆 隶书 楷书 草书 行书 现代印刷体
PPT课件
中 国 汉 字 发 展 与 演 变
2
PPT课件
3
甲骨文
PPT课件
4
甲骨文,形体多变,不
易辨别,后世遗失,故多不
能辨。现今已出土的10万余
片甲骨笔中,划全瘦部、单细字长约,为为刻写方便,常改曲笔为
450直0,笔其。中仍未有被考较试强辨的认图的画性。
帛、纸
PPT课件
30
1.由繁到简。 2.由象形到抽象,象形性逐渐减弱。
PPT课件
31
汉字的演变:
汉字演变成现在的样子,主要有甲骨文、金文、
小篆、隶书和楷书五种基本样貌: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隶书
楷书

魚虎虎人源自人車PPT课件

32
甲骨文是最 狗 早的汉字, 具有早期汉 字的特点: 图画性强, 写法上没有 定型,大小 不一,随意 牛 性大。

文字学-汉字发展演变

文字学-汉字发展演变

汉字构形的理据性
构形理据又叫构意, 构形理据又叫构意,它指的是汉字构形 体现了何种造字意图, 体现了何种造字意图,携带了哪些意义 信息.汉字作为表意体系的文字,它构 信息.汉字作为表意体系的文字, 形的最大特点是据义而构形.因此, 形的最大特点是据义而构形.因此,汉 字的形体总是携带着可供分析的意义信 息,这种可分析的意义信息源自于原初 造字者的一种主观造字意图——构形理 造字者的一种主观造字意图 构形理 据.
构形理据促使字形变化: 二,构形理据促使字形变化:
当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发生变化的时候, 当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发生变化的时候,这种变化 自然也会体现在汉字构形上, 自然也会体现在汉字构形上,人们会根据不同的认识 对汉字形体予以不同的构形. 对汉字形体予以不同的构形.

第二节 汉字的形体演变
一,甲骨文阶段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为"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为"殷 殷墟甲骨文 殷商时代刻 墟文字" 殷契" 墟文字", "殷契",是殷商时代刻 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19世纪末在殷代 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19世纪末在殷代 都城遗址今河南安阳小屯村发现. 安阳小屯村发现 都城遗址今河南安阳小屯村发现.
构形理据与字的本义
构形理据并不等同于字的本义, 构形理据并不等同于字的本义,二者之 并不等同于字的本义 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大处着眼, 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大处着眼,可 分为两大类型: 分为两大类型: 一类是二者完全契合的. 一类是二者完全契合的. 一类是构形理据与本义并不完全契合, 一类是构形理据与本义并不完全契合, 而只是具有某种曲折的间接联系. 而只是具有某种曲折的间接联系
四,小篆阶段
小篆是在大篆的基础上进行整理规范, 小篆是在大篆的基础上进行整理规范,淘 汰异体,使文字结构定型, 汰异体,使文字结构定型,简化了一些字 的结构和笔画,规范了偏旁的写法, 的结构和笔画,规范了偏旁的写法,并使 之固定下来. 之固定下来. 小篆的字数,据许慎的《说文解字》所收, 小篆的字数,据许慎的《说文解字》所收, 9353个 比起金文来说大大增加了, 有9353个,比起金文来说大大增加了,表 明当时的社会生活已极大地丰富. 明当时的社会生活已极大地丰富.小篆主 要通行于秦汉之际. 要通行于秦汉之际.

第三章(3)甲骨文选读

第三章(3)甲骨文选读

第三章汉字形体演变之一——甲骨文(下)第三节甲骨文选读一、戊子卜,帝及亖月令雨【说明】本片最早见于董作宾《小屯·殷墟文字·乙编》第3090版,现收入《甲骨文合集》第14138版。

当为一期武丁时期卜辞。

记载的主要是对于四月是否下雨的卜问情况。

是一片记录完备的卜甲。

题目为本文所加。

(摹图、摹文及释读见下图)戊子卜,㱿贞①:“帝及亖月令雨②?”贞:“帝弗及其亖月令雨③?”王曰④:“丁雨,不叀(唯)辛⑤。

”旬丁酉允雨⑥。

【注释】①戊子:戊子这一天占卜。

戊子,干支记日。

卜,占卜。

该字源于占卜时灼烧甲骨的裂纹。

㱿:音确,人名,武丁时期贞人。

或释为寇。

贞:甲文字形同鼎,贞问,卜问。

本次占卜由贞人㱿主持。

②帝及亖月令雨:到了四月天帝让下雨吗?帝:天神,上帝,天帝。

本为神名,后用为人主的称呼。

及:到了。

亖:四。

令雨:让下雨。

③帝弗及其亖月令雨:到了这个四月上帝不让下雨吗?本辞从正反两面占卜。

④王曰:商王根据兆文观察后占卜说。

王:指商王武丁。

:同占。

⑤丁雨,不叀(唯)辛:丁日下雨,辛日不下雨。

丁:干支记日中,共有六个丁日,即丁卯、丁丑、丁亥、丁酉、丁未、丁巳,这里应指丁酉日。

辛:干支记日中,共有六个辛日,即辛未、辛巳、辛卯、辛丑、辛亥、辛酉,这里应指辛卯日。

叀:音义同唯,语气词。

⑥旬丁酉允雨:下旬的丁酉日果然下了雨。

旬:十日为一旬,按干支推算,戊子日后第十日为丁酉日,此片占卜一旬之内的事情。

允:果然。

二、月㞢(有)食【说明】本片由五片龟甲残片缀合而成,最早分别见于《殷墟文字甲编》1114、1289、1749、1156、1801版,后经缀合,由严一萍编入《甲骨缀合新编》001版,现收入《甲骨文合集》11485版。

这里选读其中间的几行大字,为了醒目起见,我们将摹本图片中所选的字变成了红色。

本文可以说是最早的月食记录,有人据此推断当为祖庚二年。

题目为本文所加。

(摹图、摹文见下图)癸未卜,争贞①:“旬亡(祸)②?”三日乙酉夕,月㞢(有)食③。

汉字形体的演变

汉字形体的演变

汉字形体的演变汉字大约在夏、商之际形成完整的文字体系,此后逐渐演变发展。

总体上将汉字形体的演变分为古文字阶段(前14世纪—前3世纪,包括甲骨文、金文、篆书)和今文字阶段(2世纪至今,包括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一)甲骨文甲骨文是指商周时代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也称殷契、卜辞。

又因19世纪末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又称殷墟文字,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一种文字。

甲骨共发掘出10万余片,全部单字为4500个左右,已经释读出的约1000个,其余未释读出的多为地名、人名和族名等。

甲骨文为殷商流传之书迹,内容为记载盘庚迁殷至纣王270年间殷商王室占卜的记录。

甲骨文的篇幅大多短小,从文例看,一篇完整的甲骨文大致由前辞、贞(问)辞、占辞和验辞四部分构成。

甲骨文的语体是一种公文语体,具有简约性和程式化的特点。

汉字的“六书”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但是原始图画文字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

甲骨文以象形字、会意字居多,因用刀契刻在坚硬的龟甲或兽骨上,所以刻时多用直线,曲线也是由短的直线接刻而成,笔画细瘦,多方笔和直笔,粗细均匀,多数线条呈现出中间稍粗两端略细的特征。

字形多以长方形为主间或少数方形,瘦长且大小不一,同一字往往有若干变体。

(二)金文先秦称铜为金。

金文即铸或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青铜器以钟鼎居多,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故金文也称钟鼎文、铜器铭文。

青铜器早见于殷商,盛于周代,战国也不乏见。

商代金文很简单,一般有五六个字,形似甲骨文。

西周春秋时期,铜器大多数为周王朝贵族、臣僚所作,几乎都属于各诸侯国,在铜器上铭文成为一种风气,金文的篇幅明显加大,不乏鸿篇巨制(多者可达500余字)。

从已发现的铜器的铭文内容看,多记述当时祀典、赐命、诏书、征战、围猎、盟约等活动或事件,为歌功颂德之作,如著名的盂鼎、毛公鼎。

与甲骨文笔道细、直笔多、转折处多为方形有所不同,金文笔画丰满粗壮,多圆笔,布局匀称,字形长圆,古朴厚重。

甲骨文的来历和演变过程

甲骨文的来历和演变过程

汉字形成为系统的文字是公元前16世纪的商朝。

考古证实,在商朝早期,中国文明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其主要特征之一就是甲骨文的出现。

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古老文字。

在商代,国王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占卜, 甲骨就是占卜时的用具。

甲骨在使用之前,要先经过加工。

首先把甲骨上的血肉除净,接着锯削磨平。

然后,在甲的内面或兽骨的反面用刀具钻凿凹缺。

这些凹缺的排列是有序的。

占卜的人或者叫巫师,把自己的名字、占卜的日期、要问的问题都刻在甲骨上,然后用火炷烧甲骨上的凹缺。

这些凹缺受热出现的裂纹就称为“兆”。

巫师对这些裂纹的走向加以分析,得出占卜的结果,并把占卜是否应验也刻到甲骨上。

经过占卜应验之后,这些刻有卜辞的甲骨就成为一种官方档案保存下来。

甲骨文是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的文化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

商代统治者迷信鬼神,其行事以前往往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以后又在甲骨上刻记所占事项及事后应验的卜辞或有关记事,其文字称甲骨文。

自清末在河南安阳殷墟发现有文字之甲骨,整整100年了,目前出土数量在15万片之上,大多为盘庚迁殷至纣亡王室遗物。

以出至殷墟,故又称殷墟文字;因所刻多为卜辞,故又称贞卜文字。

甲骨文目前出土的单字共有4500个,已识2000余字,公认千余字。

它记载了三千多年前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资料。

是现存最早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甲骨文简介】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最古的一种成熟文字。

甲骨文又称契文、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

商朝人用龟甲、兽骨占卜后把占卜时间、占卜者的名字、所占卜的事情用刀刻在卜兆的旁边,有的还把过若干日后的吉凶应验也刻上去。

简答题1、简述汉字形体的演变过程

简答题1、简述汉字形体的演变过程

简答题1、简述汉字形体的演变过程。

汉字形体的演变过程: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和行书。

隶变:从篆书到隶书的演变,习称隶变。

隶变对汉字结构的影响:隶变彻底摆脱了篆书中遗存的图画意味,使汉字完全革除象形性,成为由笔画写成的文字。

2、什么是隶变,简述隶变对汉字结构的影响。

隶变将篆文形体由长圆形改造成为扁方形。

、将篆文笔画由线条化改造成为笔画化。

同时许多形体由于省简、合并、讹变,以至于破坏了原来的结构。

如:“香”小篆从“黍”从“甘”,隶书变成从“禾”、“甘”也与“日”相混。

隶变也把篆书中的几个偏旁合并成了新的偏旁。

如:“肠”小篆从“肉”,“朗” 小篆从“月”、“服”小篆从“舟”、“胄”小篆从“ ”,隶书都变成了“月”。

隶变也将篆书中的偏旁由于所处位置不同而写成了不同的形体。

如:“手”旁作“扌”。

隶变为楷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隶书奠定今天汉字的笔画系统和结构系统。

在汉字发展史上,隶变是最重要的一次变革,被称作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3、什么是六书,它有哪些缺陷?六书是关于汉字构造法的传统理论。

具体指的是:象形:画成其物,随体诘淖,日、月是也;指事: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形声: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会意:比类合宜,以见指,武、信是也;转注: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假借:本无其字,以声托字,会、长是也。

六书的缺陷:首先,象形、指事、会意三类界限不明确。

如“高、大”和“日、月”一样,所用的符号也是象实物之形的,可它们所代表的词,并不是所象之物的名称,而是跟所象之物有关的“事”的名称。

从不同的角度着眼,有人把它归为指事字,有人把它归为象形字。

其次,六书中转注的问题最大,立说如林。

关于假借的例字,没能够把借字表音同词义引申区别开来,因此后来研究六书的学者,不再区别假借和词义引申,这也是六书的缺陷。

最后,六书不能概括所有汉字的造字方法。

六书是分析近古文字亦即小篆的结果, 它既不能全部解释古文字,也不能全部解释今文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字形体的演变——甲骨文》教学设计
学科古代汉语备注专业汉语言文学
课程汉字形体的演变:甲骨文适用对象本科生
教学目标1、了解甲骨文处在汉字形体的演变的阶段
2、了解甲骨文的定义、出产地、以及发现甲骨文的第一人
3、学会辨认一些甲骨文
教学重点
1、甲骨文的发现及发展过程
2、知道甲骨文的特点并且学会辨认甲骨文
教学难点1、甲骨文的发现历程
2、学会辨认甲骨文
教学背景
预习课本中有关甲骨文的部分。

初步了解甲骨文的定义、出产地、发现甲骨文的第一人以及有关甲骨文的著作、收集有关甲骨文的图片及文章,认真研读、总结甲骨文的特点。

在课上将不理解的内容请教老师,并将自己已经掌握的内容展示给大家看。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师生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总结学生课下预习有关甲骨文的知识,并且收集一些甲骨文的图片。

课上,师生梳理有关甲骨文的图片,进一步了解甲骨文。

了解甲骨文在汉字形体演变中的重要地位,找出甲骨文的特点。

总结课上的内容。

教学内容
汉字形体的演变——甲骨文
一、甲骨文的定义
甲骨文就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其中的内容是商代统治者占卜的记录,所以又称为“卜辞”、“贞卜文字”。

因为文字用刀刻,所以又叫“契刻辞”、“刻文”。

因为出土地在殷墟,所以又叫“殷墟文字”。

二、出产地
名不见经传的小屯村本来默默无闻,清朝后期光绪25年(1899年),在京城做官的金石学家王懿荣无意中在买回的药材里发现了一味药材“龙骨”(甲骨文的碎片),上面刻着陌生的纹道,有的像人形、有的如兽状,很是特别。

三、发现甲骨文的第一人
王懿荣(1845—1900年)祖籍福山,出生于一个官宦世家。

1899年秋,他得了疟疾,京城一位深谙药性的老中医给他开了一剂药方。

王懿荣发现中药里竟然有龙骨。

他便让家人把药渣留下研究。

王懿荣发现龙骨上有许多刻画的小道道,他把龙骨对到一起,竟然拼成了两三块龟板!王懿荣遍翻各种史料典籍,终于弄明白了上古之人是怎样占卜的。

毫无疑问,这就是先祖们占卜用的龟板!他吩咐家人到北京各个大药房,专拣带字的龙骨买下。

他从骨头片上又认识了更多的字,读出了上古社会的许多湮没已久的秘密
四、注入甲骨文的第一本著作
此书是“殷墟”甲骨文历史上的第一部著录书,刘鹗从他所收藏的五千馀片甲骨中精选1058片,编成《铁云藏龟》六册,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先由抱残守缺斋石印出版,为“抱残守缺斋所藏三代文字之一”的专书。

此为1931年上虞罗振常蟫隐庐影印本,有罗振玉序、吴昌绶序和刘鹗自序。

内页无一例外,全为甲骨文摹图。

五、甲骨文的特点
1、写法不固定
2、字无定格,异构字多
3、有不少异字同形现象
4、合文较多
思考题
1、记载了什么内容?
2、甲骨文的发现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