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对历史街区改造带来的活力_从古川町看漳州历史街区发展_林羿

合集下载

漳州的文化发展现状

漳州的文化发展现状

漳州的文化发展现状
漳州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是一座充满活力和文化底蕴的城市。

多年来,漳州在文化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首先,在文物保护方面,漳州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漳州古城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存着大量的历史建筑和文物,例如东山文庙、南靖土楼等,这些古建筑都展示了漳州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建筑工艺。

其次,漳州也非常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每年都会举办许多传统文化活动,如龙舟比赛、闽南歌舞演出等。

这些活动吸引了大量市民和游客的参与,为漳州的文化发展增添了更多的活力和色彩。

此外,漳州还积极推动现代文化的发展。

建设了一批文化设施,如博物馆、图书馆、艺术中心等,为市民提供了更多的文化活动场所。

此外,漳州还举办了一些国际和国内知名的文化活动,如中国(漳州)(海丝)节、大型音乐会等,进一步丰富了城市的文化生活。

然而,漳州的文化发展仍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方面,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也导致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忽视,使得一些传统的文化形式逐渐失传。

另一方面,文化产业的发展仍相对滞后,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和政策支持。

综上所述,漳州的文化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需要不断
努力。

通过保护好文化遗产,传承好传统文化,同时注重现代文化的发展,漳州的文化事业将会更加繁荣和多彩。

漳州古街——穿越千年的闽南风情(下)

漳州古街——穿越千年的闽南风情(下)

漳州古街——穿越千年的闽南风情(下)作者:许初鸣来源:《百科知识》2014年第03期独特风貌 根连两岸走在漳州古街上,对人们视觉产生巨大冲击的还不只是巍然耸立的明代石牌坊,那洋溢地域特色的街景绝对会让你印象深刻,这就是“竹篙厝”和“五脚距”。

这些风貌独特的建筑成为漳州古街区的旅游观赏亮点,许多游客喜欢进“竹篙厝”内穿行,在“五脚距”下留影。

竹篙厝,顾名思义就是如同竹篙(闽南人称竹竿为竹篙)一样细长的房屋。

这种建筑形式的产生是商业街区繁荣的必然要求,或者说,是为适应集市贸易而产生的一种商住一体建筑。

竹篙厝实际上是中国传统民居形式四合院的一种变体,它仍然按照院落式的建筑布局原则,沿着中轴向纵深延展,形成多进院落,前面是商铺作坊用房,后面是生活起居用房,形成前店(坊)后厝的模式。

一连串的竹篙厝鳞次栉比,紧密相连,相邻的两家有共同的墙体。

从街上看,一间店面紧接着另一间店面,每间面宽四五米,有的一家有一个门面,有的则有两个甚至多个门面,繁荣的商业街就这样由一个个店面紧挨着形成。

香港路、台湾路两侧的建筑就是竹篙厝的典型。

由于建筑用地狭长,竹篙厝常建成2~3层的楼房。

该种竹篙厝的门面吸取南洋的建筑模式,二楼是封闭式窗墙,楼下用方形立柱支撑,形成连续的长廊。

这种上楼下廊的建筑形式就是骑楼,漳州人称为“五脚距”。

相邻的店面在“共墙”前面共用一柱,方柱用油标砖交丁砌成,柱头纵跨方形通,横跨桁木,支撑二楼。

砌建“五脚距”下部方柱的油标砖黑白相间的斜条纹格外夺人眼球。

漳州多雨,雨天行人在骑楼下行走,不带雨具也不会被淋,可以从容地漫步于商业街区,选购商品。

在香港路溜街逛商店,人们的感受肯定与在北京王府井不一样,与在上海多伦路不一样,更与在天津五大道不同。

你绝对不会把它与哈尔滨中央大街、平遥南大街、拉萨八廓街混淆起来,这就是建筑风格的差异、地域风貌的魅力。

不过,笔者到古街区,更喜欢欣赏那各式各样、千姿百态的窗户。

“五脚距”上的窗户除了实用外,还具有很强的装饰作用,成为体现古民居特色的重要因素。

漳州古城的历史文化介绍

漳州古城的历史文化介绍

漳州古城的历史文化介绍1. 漳州古城概述漳州古城,这个坐落在福建省南部的小城,真的是个宝地。

它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还有着浓厚的文化气息。

如果你想体验传统的福建韵味,这里绝对是不二之选。

1.1 古城的历史背景说起漳州古城,那可真有得聊。

早在唐代,漳州就已经是一个重要的商贸中心了。

明清时期,这里更是人文荟萃,各种文人雅士都来这里留下了自己的足迹。

别小看这座城市,它可是有着几百年历史的老牌子呢!1.2 主要景点古城里最出名的就是那些老街和古建筑了。

比如说,曾经的“南门”遗址,那是一段历史的见证。

还有古城墙,走在上面仿佛能听到当年将士们的号角声,真是让人感叹。

2. 漳州古城的文化特色漳州古城不仅有历史,还有文化。

这些文化特色,真是让人一言难尽。

它们就像是那独特的香气,总能引人驻足流连。

2.1 传统手工艺在漳州古城,传统手工艺可是非常有名的。

尤其是那些传统的木雕和石雕工艺,简直是一件件艺术品。

每一个细节都显示出工匠的精湛技艺,细看之下,简直让人目不转睛。

2.2 地方美食说到漳州的美食,那可真是让人口水直流。

比如著名的“漳州肉脯”,口感酥脆,甜中带咸。

还有“漳州米粉”,细腻的米粉配上浓郁的汤底,简直让人吃了还想再吃。

3. 现代与传统的融合漳州古城在保留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不忘与时俱进。

这种古今结合的方式,真是让人刮目相看。

3.1 城市建设尽管古城里有许多古老的建筑,但它们和现代建筑并没有冲突。

古城的城市规划非常巧妙,既保留了历史的痕迹,又融入了现代的元素,让人感到既熟悉又新鲜。

3.2 文化活动漳州古城常常举办各种文化活动,比如传统的民俗表演和节庆活动。

这些活动不仅让游客了解了传统文化,也为古城注入了新的活力。

结语总的来说,漳州古城就像是一部活的历史书,随时准备向你展示它的过去与现在。

无论是那些古老的街道,还是那浓厚的地方风情,都让人感受到一种穿越时空的美妙。

希望你有机会亲自去体验这座城市,它绝对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独具特色的漳州传统民居文许初鸣

独具特色的漳州传统民居文许初鸣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74 由中原走来向台海而去—独具特色的漳州传统民居文/许初鸣漳州传统民居传承中原建筑技术和艺术,然而又“入乡随俗”,结合本地实际灵活应用并大胆创新,既保存了浓郁的中国传统风格,又形成了鲜明的闽南地域特色。

其建筑布局和结构形式乃至建筑理念源于中原,又传播海峡彼岸,对台湾的民居建筑产生了深刻影响。

院落对称的布局特点漳州的传统民居在布局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内外有别、长幼有序”的观念,遵循中轴对称式的布局原则。

整个建筑结构以中厅为轴线,左右对称地建有左、右厢房,加上门屋组成四合院。

一般都以天井为中心,围成一个方形院落,天井前是门厅,后是正屋,左右是连接门厅与正屋的回廊。

每个相对封闭的院落就是“一进”或“一落”。

纵向延伸就形成“日”字形或“目”字形,多进或多落的大厝。

横向则采用递增护龙的方法,渐次扩大住宅。

漳州民居常见的有“三间起”和“五间起”。

“三间起”,就是闽南俗话说的“一厅二房二伸手”,走进大门是天井,天井两侧是庑廊,与大门正对的是厅,厅左侧为大房,右侧为二房;进入房间的门规格较大的一般正对庑廊的小走廊,规格较小的也可以安排在厅的两侧;厅的内侧设木屏风,安放祀桌,摆祖先神位,祀桌前放八仙桌。

左右两庑可以敞开,也可以是木板墙,做厨房或做小房间。

“五间起”,是两房外再增加二间耳房,呈一厅四房的格局,这一格局次间的门通厅堂,稍间的门正对庑廊,一旦作为五间起,厅的规格便可以是三开间的,即厅中立有四根柱子,或称四点金,四根柱子把厅分为并列的三间,中称为明间,两边称为次间。

闽南漳州古城传统民居建筑有机更新探索

闽南漳州古城传统民居建筑有机更新探索

闽南漳州古城传统民居建筑有机更新探索王绍森;赵亚敏【摘要】漳州古城是一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厚重的文化价值。

目前,漳州古城正在经历经济发展、规划格局变化、传统建筑风貌改变等多方面的变化,因此在对其民居建筑进行改造更新中面临诸多问题。

针对目前古城民居建筑改造更新中的诸多困境,文章提出了应对困境的有机更新策略。

通过强调对各类民居建筑分类对待、渐进式动态更新、强调古城整体环境塑造,居民社区营造等探讨了漳州古城民居建筑的有机更新。

%The ancient city of Zhangzhou is a national historic and cultural city with distinct geographical features and rich cultural values. At present, it is experiencing multiple changes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planning patterns,and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features, making the renovation and renewal of the ancient city's residential buildings face many problems. Regarding these difficulties, this paper proposes an organic renewal strategy to cope with the situation, emphasizing the classification of traditional residential buildings, progressive dynamic update, overal environment shaping of the ancient city, and the creation of residential communities.【期刊名称】《南方建筑》【年(卷),期】2016(000)006【总页数】7页(P75-81)【关键词】漳州古城;民居建筑;有机更新【作者】王绍森;赵亚敏【作者单位】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241.5漳州古城是国务院批准的第二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是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闽南重要的文化遗产。

漳州古街——穿越千年的闽南风情(上)

漳州古街——穿越千年的闽南风情(上)

漳州古街——穿越千年的闽南风情(上)作者:许初鸣来源:《百科知识》2014年第01期来到福建漳州古街区,似乎穿越了时空隧道,回到明风清雨的年代。

那高大雄浑的牌坊、石板铺就的街道、风情别具的骑楼、暗红瓦片的屋顶、黑红相间的砖柱、书法称绝的店号、样式各异的木窗……扑入人们的视野,撞开人们的眼帘,令观者留下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

那鲜明的风格、巨大的魅力,给人们视觉和心灵带来的震撼会让人铭刻在心,永生难忘。

许多台湾同胞来到这里,都不免感慨地说:“我们那里也有很多这样的民宅、商铺,这样的骑楼、街道,跟这里的几乎一模一样。

”并因此而有了回家的感觉。

悠悠岁月城市中轴漳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自唐垂拱二年(686年)建州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起初州治设在漳江边的西林(今属云霄县火田镇),30年以后即开元四年(716年),迁往李澳川(今属漳浦县绥安镇)。

至唐贞元二年(786年)才迁至龙溪县登高山(今芝山)下桂林村(今属漳州市区)。

从此,漳州府治就一直设在这里。

从唐中期至北宋初,经过近200年的发展,漳州的城市中心区已经形成一定规模。

《漳州府志》记载:“宋初,筑土为子城。

”此后的历代对古城不断维护修缮增益,使得各项设施日趋完备。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中心区也日渐繁华,明清时民间有城内“九街十三巷”的说法。

漳州府衙署在现在的中山公园内,龙溪县衙署旧址是现在的漳州市教育学院,从州衙署及县衙署的位置可以约略看出城市中心区的布局。

漳州城市中轴线北起塔口庵,中经香港路,南至中山桥。

这条中轴线保持1000多年,基本上没有变更。

民国七年(1918年)秋,粤军总司令陈炯明奉孙中山之命进驻漳州,建立闽南护法区,按照“三民主义”的建国方略提出“提倡新文化,建设新社会”的口号,成立工务局,进行较大规模的城市建设。

漳州城区大量拆除古城墙,以城墙石料铺砌街道路面,一些具有现代民主色彩的街道名称就是在那时出现的,如民主路、自由路、平等路、博爱路等。

漳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和文物建筑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保护利用的通知

漳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和文物建筑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保护利用的通知

漳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和文物建筑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保护利用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漳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20.12.25•【字号】漳政办〔2020〕86号•【施行日期】2020.12.2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正文漳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和文物建筑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保护利用的通知漳政办〔2020〕86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漳州、常山、古雷开发区管委会,漳州台商投资区、漳州高新区管委会,市直有关单位:根据《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和文物建筑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保护利用九条措施的通知》(闽政办〔2020〕53号)精神,结合漳州实际,经市政府同意,现就进一步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和文物建筑、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等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进一步做好文化遗产普查认定公布。

各地要充分用好原有文物、历史建筑和各类文化遗产普查线索,结合全省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形成的基础资料,进一步扩大范围、补缺补漏,推动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建筑等各类文化遗产应留尽留、应保尽保,并按规范做好公布、挂牌、测绘建档等工作,确保有效保护、合理利用。

文化遗产特别丰富、古建筑集中成片分布的重点区域,应及时按程序申报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或传统村落,不得因普查不到位或担心建设发展受到限制等情况而迟迟不申报。

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投资区、高新区)管委会,市自然资源局、住建局、文旅局、农业农村局、交通运输局、水利局、工信局、林业局、名城委二、完善城市更新改造中文化遗产先普查后征收制度。

城乡建设中要注意保护好历史文化,特别是各类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不得大拆大建。

各地各部门在实施旧城更新改造、组织项目建设和开展征地拆迁前,要组织对改造或建设区域内50年以上的建筑进行普查甄别和认定公布,开展文化资源评估论证,提出文化遗产和风貌保护措施。

漳州的历史文化

漳州的历史文化

漳州的历史文化漳州,这座位于福建省最南端的城市,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东南沿海的广袤土地上。

它承载着悠久而丰富的历史文化,每一段过往都如同岁月长河中的璀璨星光,照亮着这座城市前行的道路。

漳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

他们在这片土地上劳作、生活,留下了最初的文明印记。

这些早期的人类活动,为漳州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古代,漳州地区先后隶属于闽越国、南越国等。

随着历史的演进,它逐渐成为中原文化与闽南本土文化交融的重要区域。

秦汉时期,中央政权对南方的统治逐渐加强,漳州开始受到中原文化的深刻影响。

儒家的思想、礼仪制度等逐渐传入,与当地的风俗习惯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

唐代,漳州正式建州。

这一时期,漳州的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农业生产逐渐繁荣,手工业也开始兴起。

同时,文化教育也逐渐受到重视,出现了一些文人墨客,为漳州的文化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

到了宋代,漳州迎来了一个文化繁荣的高峰期。

当时,漳州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书院众多,培养了大批人才。

许多学子通过科举考试步入仕途,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了贡献。

在文学艺术方面,诗词、书法、绘画等领域都取得了显著成就。

这一时期的漳州,文风鼎盛,成为了闽南地区的文化中心之一。

明清时期,漳州的商业和手工业进一步发展。

漳州的月港成为了当时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之一,与东南亚、欧洲等地有着广泛的贸易往来。

这不仅促进了经济的繁荣,也带来了外来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在手工业方面,漳州的陶瓷、纺织、制茶等行业技艺精湛,产品畅销海内外。

在建筑文化方面,漳州拥有众多独具特色的古建筑。

土楼是漳州建筑的杰出代表,它们以其独特的圆形或方形结构,坚固的防御设施,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这些土楼不仅是居住的场所,更是家族凝聚力和传统文化传承的象征。

此外,还有众多的古庙宇、古街巷、古民居等,它们保存完好,见证了漳州历史的变迁。

在民俗文化方面,漳州也有着丰富多彩的表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添彩[4]。
32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二、日本古川町古镇改造的启示
2015 年
日本古川町是日本极受欢迎的历史性聚落[5],它位于日本关西地区的山城小镇,中心分为三町,风景 宜人。1970 年,古川町通过“发现日本”活动掀起历史街区空间营造的风潮,居民共同参与,不断改善周边 环境,同时保持各式各样的民族习惯,主要通过三个方面的活动使古川町成为历史街区改造的一个经典范 例。
以街到和康熙年 间牌坊为 中心 50 至 100 米的范围
保护重心 漳州石牌坊 漳州文庙 林氏宗祠 王升祠 东板后礼拜堂 历史文化街区街道格局及建筑
街道两侧骑楼式建筑 牌坊
新行街历史文
化街区
新行街路段
闽南民居 中共漳州工委旧址
浦头街历史文 浦头街路段
化街区
重建明清时期浦头码头 浦头大庙 弘一法师纪念馆 霞东书院 文英楼
34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 年
表 2 漳州城市历史街区“一区”、“三线”布局范围表
简称 一区
三线
街区名称
唐宋古城历史 文化街区
新新华南路 南至修文西路 西至青年路 包含中山公园、天 主堂、基督教堂
新华东路岳口路段
建设控制范围
北至佳苑花园 东至北京路 南至九龙江 西至华侨新村
第 17 卷 第 1 期 2015 年 3 月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Zha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Vol.17 No.1 Mar. 2015
文章编号:1673-1417(2015)01-0030-07
doi:10.13908/ki.issn1673-1417.2015.01.0006
3.古川町传统的祭祀活动,成为吸引游客的临时舞台。古川町有三个传统的祭祀项目:“三寺参拜”、“飞 驒古川祭”、“神冈祭”。
三寺参拜活动在每年的一月十五日举行,由外出工作的男女通夜参拜町内的本光寺、丹光寺、真宗寺 这三间佛寺,本地信徒沿路布置雪人做成人像和蜡烛,形成富有趣味的观赏性休闲空间;商家沿途摆摊, 形成热闹非凡的商业空间;外出工作的女生都会在当天返乡,沿着濑户川边,走向圆光寺、真宗寺、本光 寺,放水灯,祈求天赐良缘。
历史街区的过程历经变革,从重点保护单一建筑,到将保护范围扩大到建筑群及其周边的环境,再到 保护的同时考虑如何再利用。从这些条令变革的过程看出了西方发达国家都历经“破坏——反思——保护” 的艰辛历程。历史文化街区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任凭我们如何仿造复制,也无法恢复其真实的面貌。 我们应该吸取世界其他地区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经验教训,加强保护和更新,让历史 文化街区能够拥有不断发展,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城市历史街区只有以历史文化价值、城市风貌特殊的体现为基础,以经济利用价值的实现为保障,才 能实现可持续发展[1]。漳州历史街区自 2002 年北段片区修缮工程竣工以来历经十个寒暑,历史街区依旧是 那个默默无闻的老城区。改造不是简单依古仿古的修复,也不是大拆大建的推翻重来,而是在尊重城市的 文化传承的前提下,为历史街区注入新的活力。保护和转型要同时进行,才能让没落的历史街区重获新生。
2.古川町建筑的 “老规矩”。老规矩是所有古川町居民在小镇建造建筑时相互流传的一种约定,所有新 建的无论是城市景观、公共设施,还是民居都必须遵照。老规矩其实也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一种默契,人 与人之间的一种认识。也许我们现在很难理解过去的社会为何可以不需要法律法规却能靠相互约定就能存 续。但是从一些历史照片我们可以看出默契的存在。照片中的民房是如此的和谐,照片中的小镇似乎存在 着某种秩序,这就是过去的默契,一种社会的集体思维。随着古川町郊外交流道附近不同风格的大商场陆 续建造而成,古川町的居民产生了危机感 ,大家开始讨论制定景观协定和条例的必要性。在这样的背景 下,《古川町都市景观基本方针》确定了。这个基本方针立足于景观营造,提出“三大支柱”:一是社区营造 的心;二是地方;三是建筑。这个基本方针正式将原本古川町深入民心的“老规矩”通过法律法规明确下来。 为了延续这一方针,古川町又颁布了《飞驒古川故乡景观条例》。从此,古川町的景观整顿从不成文的“老 规矩”成为更有约束力的法规。
国际现代建筑 协会(CIMA) 《雅典宪章》
在区域规划的基础上,按照居住、工作、游憩进 行分区及平衡后,建立三者联系的交通网,并强 调居住为城市主要因素。
将有价值的历史街区划分为“历史保护区”,制定 保护和使用的规划,纳入到城市规划的严格管理
法国
《马尔罗法》
当中。处于保护区内的建筑部可以任意拆除、改 善、改建,如果要变动需要通过“国家建筑师”的 同意,这其中符合要求的改动还可以得到国家的
古川祭在每年的 4 月 19 日至 20 日举行,这项活动是为了庆祝春天到来,大多数的年轻人都会来参加。 即使在外打工,也会赶回来参加起太鼓仪式。居民抬起神轿,敲锣打鼓,绕行全町,告诉人们春天来了。
神冈祭是每年 4 月最后一个星期六举行。对当地的居民来说,这一天是神灵每年一次降临乡里、巡视 町内的日子,家家户户要供奉神酒等祭品,热闹地歌舞奏乐。人们用笛子、大鼓和钟进行祭祀表演, “猿 太彦”打先锋,狮子、神乐、宫乐、斗鸡乐、侍从、侍女、大小神舆排列着依次前行。
古川町的祭祀活动并不是为了吸引游客而举办的,而是古川居民经过世世代代传承演化的生活浓缩。 这些祭祀活动不仅丰富当地居民的生活文化,聚集古镇居民的向心力,同时吸引许多外来观光客共同参与 祭祀活动。这样的活动不但保留了民俗传统,延续民族特色,并且带动了古镇的旅游业发展。
日本古川町的案例说明了历史街区休闲空间营造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统 筹规划并有序推动。以人民的休闲体验感为向导,合理运用地方优势资源、传承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公众 共同参与为基础、政府政策扶持、规划师合理规划、企业资金扶持为一体的参与模式,从而保证休闲空间
资助。现在整个法国有国家级的保护区九十二
处,地方各级保护区几百处[2]。
将文物建筑周边的历史地段纳入保护范围内,在 国际文物工作
《威尼斯宪章》 保护历史建筑的同时强调对周边建筑街区的保 者理事会
留和维护。
1972 年
《 保 护 世 界 文 将保护人文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活动推向全球化,
联 合 国 教 科 文 化 和 自 然 遗 产 扩大人们对环境的保护意识,保护范围也从单个
一、历史街区改造历程
古罗马人很早就提出了对历史文化保护的概念,并在随后的岁月中将文物保护纳入社会公约及法律法 规中。而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城市道路、住房、公共设施无法满足人们的 要求,这时大多数城市拆掉破旧的楼房,拓宽道路,重新建设。各个城市在改造中虽然保留了单个有历史 文化价值的建筑,但是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区别渐渐磨灭,变得千篇一律。后来人们突然意识到,保留历史 的记忆,不单单是保护那些具有历史价值的伟大建筑,而且需要以这些历史标志性建筑为核心辐射出一个 整体街区,这样才能体现城市的个性,体会世世代代居住在这个城市的居民的情感生活。因此,各国纷纷 讨论并颁布了关于人类文化遗产保护的条令(如表 1 所示)。
源的传承和发扬中,提高漳州历史街区的文化资源整合程度,从中提炼升华,塑造漳州历史街区的品牌形象。
关键词:历史街区改造;城市名片;老瓶装新酒
中图分类号: TU984.114
文献标识码: A
现代城市的建设并不是千篇一律的工业化生产,每个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都有着自己的轨迹,在自身发 展的岁月中不断的沉淀积累,日益形成独特的地域风情,使居住在这个城市的居民对其产生了浓郁的归属 感。如何在满足人们在现代生活中日益增长的需求的同时传承历史、延续城市悠久的文化脉络,是现代城 市建设过程中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收稿日期:2014-11-06 作者简介:林 羿(1983—),男,福建漳州人,硕士,研究方向:城市景观。
第 1 期 林羿,巫思超:民俗文化对历史街区改造带来的活力—从古川町看漳州历史街区发展 31 表 1 国外历史街区改造发展历程
条令颁布的 条令颁布的组
时间
织机构
条令的名称
内容
1933 年 8 月 1962 年 1964 年 5 月
1.放养鲤鱼,打造生态休闲的历史街区。古川町有一条流过市区中央的水道名叫濑户川,这里原本淤 泥沉积、垃圾漂浮、臭气熏天。北飞时报提出了一个在濑户川放养鲤鱼的计划,号召每一个居民有钱出钱 有力出力,自发清理河道,放养鲤鱼。放养的鲤鱼池不但营造了良好的亲水休闲空间,同时又可以检测水 质。全体居民共同打造居住环境,对自己身边的环境更加爱惜,不再是“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 霜”,每个居民通过相互协作,共同经营自己的生活环境。
民俗文化对历史街区改造带来的活力
——从古川町看漳州历史街区发展 林 羿,巫思超
(1.漳州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工程系,福建 漳州 363000;2.福州大学 工艺美术学院,福建 厦门 361000)
摘 要:从世界历史街区保护的发展历程、古川町建筑保护、古川町民俗等方面对比漳州历史街区的景源、漳州本地
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漳州历史街区发展需在保护的基础上,积极拓展创意文化产业,将产业化的机制引入老街区的文化资
针对《雅典宪章》进行批评、继承和发展,认为 《马丘比丘宪
随着城市发展的进步,人们对城市提出了更多新 章》
的需求,因此需要修正。
在保护的基础上提出了再利用的方法,即对某一
场所调整,使其容纳新功能,并对建筑制定了相
应的维护、保存、修复、改造、重建等措施。这 《巴拉宪章》
种做法没有实质上削弱场所的文化意义,保持了
历史延续,又为历史建筑或地段提供了再次重码
生命力的方法[3]。
对历史街区中需要修建新建筑或对原有的建筑
进行修复时,应该尊重原有街区空间的布局,尤
其是在新建建筑物或对原有的历史建筑进行修
《华盛顿宪章》 复时,应该尊重原有街区空间的布局,尤其在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