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以昙华林为例

合集下载

历史文化老街保护出路探寻之昙华林

历史文化老街保护出路探寻之昙华林

一、研究综述(一)对于“历史文化老街”概念的界定自2008年启动“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评选以来,已有全国各地共计40条街道入围。

“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的评选时为了更好的保护历史文化街区,那么到底何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街区,是特殊类型的文化遗产,同时也是广大民众日常生活的场所。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十四条中规定: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的街道,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历史文化街区,并报国务院备案。

2008年《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做出的定义为:历史文化街区,是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区域。

在学术上,一般称其为“历史地段”。

而我们这里所指的“历史文化老街”就是历史文化街区中的核心内容。

(二)历史文化老街保护价值及现实意义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中传统历史街区的外在物质形态与现代文明、发展形式的矛盾日益凸显。

历史文化老街组成了一个城市的历史环境,其存在本身就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历史联系,保留着城市的历史特色,见证了城市的变迁,是历史文化发展的实物例证。

当今的中国正进入高速发展的时期,城市的变换更是日新月异,很多的城市都在进行旧城改造,很多的旧城街区被拆除改建为高楼大厦,保留下来的历史文化老街很少,并且在现实的保护工作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这使历史文化老街的保护面临着严峻的问题。

因此历史文化老街保护研究就必须受到重视了。

历史文化老街的保护研究的价值及现实意义重点体现在:1.历史文化老街保护研究有助于了解城市的历史与文化变迁。

因为历史文化老街的存在本身就是历史文化发展的实物例证,对其的研究当然可以了解城市的历史,观察城市的变迁。

2.历史文化老街保护研究有助于寻求历史文化老街的合理保护模式。

对不同历史文化老街保护模式的比较研究,可以寻找各自优缺点,找到更好的老街保护模式,解决一些历史文化老街保护中遇到的问题,为老街保护提供政策的参考。

关于保护利用武汉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的思考和建议

关于保护利用武汉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的思考和建议

关于保护利用武汉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的思考和建议作者:马莉来源:《决策与信息》 2019年第12期马莉(湖北省人民政府参事室,湖北武汉 430071)[收稿日期] 2019-06-27[作者简介] 马莉(1956-),女,河南洛阳人,原湖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副局长、巡视员,湖北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

[摘要] 作为武汉重要景点的昙华林街区历史底蕴深厚、红色文化多彩、旅游景观独特、地理区位优越,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但就保护利用现状而言,还存在保存空间有限、部分建筑亟待修复、景点杂陈等问题。

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应当明确定位,将昙华林认定为(红色)历史文化街,并以红色文化、传统文化、建筑文化、宗教文化四大板块为宣传主线,做大格局,升级管理,在政策支持下由省市合力将其打造成省内外著名的(红色)历史文化街区和旅游景区。

[关键词] 武汉;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9)12-0067-06昙华林街区位于武汉市武昌区的中心地带,因其历史渊源深厚,被誉为武汉“城市之根”,是一部“活着的”武汉近代史书。

可以说,保护利用好这块风水宝地,加快推进昙华林提档升级,对于扩大湖北知名度、提升武汉城市影响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文史价值重大昙华林街区的历史文脉渊源丰富,政治文化名人众多:一些重要的机构在这里设立,一些重大的政治历史事件在这里发生,一些重要的政治文化名人也曾在这里工作生活。

可以说,这一独具特色的优势,是国内其他一些开发利用十分成功的历史文化街区无法比肩的,在我国的街区历史文化中实不多见。

具体而言,昙华林的文史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历史底蕴深厚。

昙华林以街命名始于公元1371年,至今已经历648年。

它历经明、清两朝,是明王府、清大区都会所在,林则徐曾在这里建丰备仓,张之洞也在这里兴办新学堂。

它是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的发源地,著名的花园山聚会、日知会旧址等革命旧址均位于昙华林的湖北中医药大学校园内。

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研究——以武昌昙华林街区为例

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研究——以武昌昙华林街区为例

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研究——以武昌昙华林街区为例王旭;张衔春【摘要】该文以武汉市昙华林历史街区为研究对象,对其目前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得出目前昙华林街区存在物质性衰退、环境孤立、建筑风格紊乱等五个方面的问题.根据国外历史街区保护的先进经验,并结合实际存在的问题,提出昙华林未来发展的走向及对策,力求实现街区活力复兴与可持续发展目标.【期刊名称】《华中建筑》【年(卷),期】2010(028)007【总页数】3页(P134-136)【关键词】历史街区;整合利用;昙华林街区;物质性衰退【作者】王旭;张衔春【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430074;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43007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4.11+3在市场经济的强烈刺激下,一幢幢建筑拔地而起,城市进行着日新月异的变迁。

蕴含着城市文化的历史街区也逐渐被城市的摩登建筑所取代,城市的个性和风貌逐渐被蚕食,城市发展的历史脉络受到中断的威胁。

历史街区是不可再生资源,承载着一代代居民共同的记忆,它是记录城市发展历程鲜活的文字,也是城市独特的标签,因此目前急需进行城市更新,唤起旧城的活力,推动城市进一步深层次发展。

地处城市中心的大片街区地价昂贵,人口密集,交通便利,拥有极大的商机。

在进行旧城更新的过程中难免陷入困境,是进行简单的保护,存留街区的躯壳,还是趁着更新,创造大量的建筑赝品,获得经济利益?昙华林位于老武昌的东北角,全长1200m,是1371年武昌城扩建定型后逐渐形成的一条老街。

自辛亥革命开始,军阀在武汉进行混战,西方趁机进行文化渗透。

相继有英、美、意大利、瑞士等国在此兴办教会、学校、医院,昙华林成为武昌最重要的“文化租界”。

正是因为西方的文化渗透使昙华林逐渐的繁荣昌盛起来,中西文化也在这个节点上进行着融汇,形成昙华林独特的文化氛围,建筑也兼具中西文化风格。

目前,昙华林街区的建筑形式多样,集古城文化、宗教文化、教育文化、街巷文化等众多历史文化特色于一体,其建筑与城市空间的形成和发展在今天仍有着深远的影响(图1)。

文化创意背景下的历史街区变迁及发展研究——以武汉市昙华林为例

文化创意背景下的历史街区变迁及发展研究——以武汉市昙华林为例

文化创意背景下的历史街区变迁及发展研究——以武汉市昙华林为例朱圆玉润;程晓梅;郑加伟【摘要】该文选取武汉市昙华林历史街区做实地调查,研究文化创意产业在植入过程中与历史街区的互动关系,分析历史街区的用地演变、交通结构、交往空间、环境质量的变化,对文化创意背景下的昙华林街区的规划设计提出针对性意见,对文化创意产业如何根植于昙华林历史街区、提升创意核心竞争力、避免“千城一面”的尴尬提出相关建议.【期刊名称】《华中建筑》【年(卷),期】2015(033)012【总页数】6页(P171-176)【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昙华林;历史街区变迁;提升改造【作者】朱圆玉润;程晓梅;郑加伟【作者单位】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4.18近年来,城市历史文化尤其是历史街区的保护逐渐受到重视,同时基于历史街区的文化旅游也愈演愈热。

单纯的博物馆式的保护,使得历史街区丧失了原有的活力,代代根植于地方的文脉无法得到延续。

“走马观花式”的旅游,已不能满足公众渴望“参与”、“体验”式旅游的需求。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以创造力为核心的新兴产业逐渐兴起,历史街区与文化创意产业的结合发展似乎为现有问题提供了一丝生机。

1 文化创意产业综述1.1 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关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定义,目前并无统一的说法。

“创意产业之父”英国经济学家约翰霍金斯在其《创意经济:人们如何从思想中创造金钱》一书中将创意产业界定为“其产品都在知识产权法的保护范围之内的经济部门”。

英国、新西兰、加拿大、芬兰、韩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根据自身的文化传统和发展路径,对文化创意产业提出了不尽相同的定义。

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在蒙特利尔会议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创意产业做出的如下解释,“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

纵观这些概念,创意产业包括物质形态的生产和服务两个方面,它是从事文化产品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及为这种生产和经营提供相关服务的行业。

遗址遗迹

遗址遗迹

昙华林古建筑群简介1.文华公书林辅楼书库该书库位于昙华林138-139号,建造于1920年前后,为平面方形、三层,砖木结构,坐南朝北,越街正对夏斗寅公馆大门(已拆)。

建筑原为文华大学公书林(公共图书馆)书库,是湖北武汉最早的公共图书馆,为历史优秀建筑保护单位,现存的书库便成为见证图书馆事业发展历史的实证了。

1899年,美国人玛丽・伊丽莎白・伍德来到中国探望其在武昌昙华林的弟弟罗伯特・伊・伍德,随后留在昙华林的文华书院教基础英语,1903年,在武昌昙华林文华学校筹办阅览室,开展多种图书宣传活动。

1910年,扩大馆舍,命名为文华公书林,附设于文华大学。

以后成为文华中学、文华大学两校学校图书馆。

该馆向社会开放,学校师生可借阅图书,社会人士亦可利用。

并设巡回文库,选择良好读物寄存于武汉各学校,供学生借阅、定期更换。

组织名人讲演,发展读者队伍,扩大阅读指导。

馆内设编目室、参考室、阅览室、报纸杂志室、书库和商学书籍、研究中国的外文书籍专藏室。

据1918年 3月调查,该馆藏书有汉文1012种11771本,西文6704本。

每季阅览人数达7238人,年经费达3500元。

图书采用《杜威十进分类法》分编。

文华公书林建成后,1920年,文华大学图书科成立,它又成为该专业的实习图书馆,由学生协助管理。

对推动中国图书馆工作与图书馆学教育曾产生积极影响。

1929年后,该馆成为武昌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的图书馆。

20世纪90年代,遗存在昙华林湖北中医学院内的文华公书林旧址被拆除了,伍德小姐的感人故事和蜚声中外的文华公书林都只留在了近代史的记载之中. 理由:首先就历史价值来说,它是湖北武汉最早的公共图书馆,为历史优秀建筑保护单位,就人文价值来说,它对推动中国图书馆工作与图书馆学教育曾产生积极影响。

并且文华公书林旧址目前已经不存在了,伍德小姐的感人故事也只留在了近代史的记载中,一些现在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却对这段历史知之甚少,更何况是其他人。

武汉昙华林历史街区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武汉昙华林历史街区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武汉昙华林历史街区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作者:袁薇胡碟来源:《青年与社会》2014年第16期【摘要】文章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角度出发,对武汉昙华林进行分析,从保护现状,保护措施,保护原则这一逻辑关系进行对其的保护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历史街区;文化遗产;现状分析;保护原则;策略武汉昙华林,位于武昌区的东北角,地处城墙内的花园山北麓与螃蟹岬(又名城山)南麓之间,随二山并行呈东西走向,长约1.2公里。

昙花林街区内有凤凰山、螃蟹岬、花园山、胭脂山、蛇山等自然资源。

同时昙华林也具有极其珍贵的历史文物价值。

一、昙华林概况(一)历史变革“昙华林”的得名起源于清代,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巷中的花园内多植昙花。

聚而成材,故名为“昙华(花)林”;一种是巷内原先住着的多是种花人.一坛一花。

蔚然成林,加之“昙”、“坛”二字相讹,故传为“昙华林”。

二者说法虽无从考证,但是可以看出昙华林花木扶疏,树影婆娑,不失为上佳的居处。

抗日战争前,昙华林包括三条街:得胜桥到马道门,叫游家巷;马道门到戈甲营,叫正卫街;而正卫街以东则叫昙华林。

1946年,游家巷、正卫街、昙华林合并,统称为“昙华林”。

1966年改名为“反帝一街”,1972年恢复为昙华林沿用至今。

(二)历史建筑武汉昙华林是属于武汉早期的26片街区之一,虽然是一条普通的老街,却沉淀了大量的历史建筑遗迹。

该区域有历史性建筑30处,共48栋,其中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武汉市优秀历史建筑一级保护建筑2处,武汉市优秀历史建筑二级保护建筑20处。

武汉首义的火种在这里孕育,共产主义思想第一次在这里传播,南昌起义前的会谈在这里发生,抗战时期“政治部三厅”在此掀起。

近现代革命遗址在昙华林星罗棋布。

林则徐、张之洞、陈独秀、郭沫若等近代名人曾经都居住在昙华林,留下了不少清末民初的居住建筑,如邵伯昌、徐源泉、夏斗寅等公馆。

1861年在汉口开埠后,昙华林这一带成为了各国宗教传播和文化教育的集中之地,如天主教堂、文华书院、仁济医院和“育婴堂”等慈善单位。

昙华林——武昌城市文化之根(作者:老武昌人)

昙华林——武昌城市文化之根(作者:老武昌人)

昙华林——武昌城市文化之根(作者:老武昌人)(本文涉及武昌老地名:昙华林、正卫街、游家巷、马道门函三宫、花园山、凤凰山、螃蟹岬、黄龙山)昙华林是在全国都很有名气的一条历史文化街区,经过政府十几年持续不断的打造建设,它的历史文化价值,自然人文价值,古街老屋价值,艺术创造价值,旅游休闲价值日益得到充分的展示与体现。

她即受到老一辈人的喜爱,又得到青年一代的青睐。

昙华林街位于武昌古城东北部。

东起中山路,西至得胜桥,呈东西走向,全长l220m,宽3~5m。

1946年前,这里包括三条街:从今湖北中医学院到仁济医院叫昙华林;从仁济医院到马道门叫正卫街,从马道门到得胜桥叫游家巷。

l946年,昙华林、正卫街、游家巷三段合并,统称为昙华林。

昙华林一名的来历有多种说法:一是民间传说与花有关。

旧时昙华林居民家家户户喜爱种植昙花,聚而成林,古时花、华两字可通用,便把这条街叫昙华林了。

也有的说,清时这里居民家家喜欢种花,一坛一花,自然成林,后来“坛”转化为“昙”,称为昙华林。

二是佛门说法:昙华林一名来源于“优昙婆罗花”,为梵语Udumbara的译名。

意思为灵瑞花、空起花。

佛教故事中称此花为“仙间极品之花”,三千年才开一次,每当花开时,就是金轮法王(佛)出世的时候。

佛经中也有“昙华”一词。

而“林”,即“丛林”,修行僧人居住的地方。

郭沫若在《洪坡曲·昙华林》一书中也认为昙华林一名的来历与佛教有关:“昙华林在武昌城内西北隅(编者:这里应该是东北隅,可能是笔误),在文华大学的对面。

地方很宽大,房屋很多,但建筑都很旧,涂上的红油漆都已经快泛黑了。

照名称看来,在前大约是什么佛教建筑吧?这一段古我却没有功夫考过。

” 从此文中看,1938年郭老在国民党政治部第三厅时,看到当年的螃蟹岬山麓上有一些残存佛教建筑,他认为昙华林一名与此有关。

应该说郭沫若老先生眼光是非常厉害的。

2013年,武昌区在建设“昙华林街区历史陈列馆”时,委托华师大严昌洪教授及几位专家编写陈列大纲。

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以昙华林为例

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以昙华林为例

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以昙华林为例摘要:城市是人类在文明历史发展中的聚居地,而现在的历史街区则是城市在经历了沧海桑田、改朝换代后幸存下来的文化积淀,是城市历史发展的见证,是城市的记忆。

这些幸存下来的历史街区具有独特性、不可复制、不可再生性,往往成为一个城市独一无二的标志或代名词。

因此,历史街区不仅是城市文化的结晶,更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以武昌昙华林街区为例,探讨历史街区的现状、存在问题、保护规划和存在意义。

关键词:历史街区昙华林建筑文化遗产1 概况昙华林,是湖北武汉武昌区的一个老街区,位于武昌区西部,与湖北中医药大学武昌校区相邻,地处城墙内的花园山以北,凤凰山以南,东起中山路,西至得胜桥,随两山并行呈东西走向,全长1200米,是明洪武四年(1371年)武昌城扩建定型后逐渐形成的一条老街。

作为古城街区,昙华林具有宗教文化、建筑文化、街巷文化、教育文化、古城文化等5种文化要素,是武汉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见证。

[1]然而,由于之前对城市的过度开发以及对文化街区保护力度的薄弱,昙华林的生存状态变得岌岌可危。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科学的分析和研究,保护城市的文脉,挖掘昙华林街区的文化内涵,制定一套具有可实行性的保护利用规划,对武汉的城市建设和发展以及文化传统保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现状分析这里到处都是老资格的街巷、商铺、民宅以及百年梧桐。

所到之处,家家户户依旧保持着种花的风俗,姹紫嫣红、争奇斗艳,而且昙华林不准许车辆通行,所以这里十分宁静,难怪有人称这里是“大都市里的世外桃源”。

现在,这里的酒吧、咖啡馆和西餐厅无处不在,它们有的是老民宅的内部改造,或者是洋楼的再利用,虽然其门脸儿一律不大,但是这里有意思的西式装修,欧式格调显得异常的典雅、高贵。

总的来说,通过对昙华林历史街区的调查分析,这里主要由宗教文化、建筑文化、街巷文化、教育文化和古城文化等5种文化要素构成。

2.1 宗教文化抗战时期,郭沫若曾经在“保卫大武汉”运动中,每天奔波于昙华林,他在自传中说,昙华取自印度梵文音译,因此昙华林显然是和佛教有关的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以昙华林为例
发表时间:2019-06-19T16:10:59.957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8期作者:王雨荆
[导读] 摘要:城市是人类在文明历史发展中的聚居地,而现在的历史街区则是城市在经历了沧海桑田、改朝换代后幸存下来的文化积淀,是城市历史发展的见证,是城市的记忆。

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建设学院湖北省武汉市 430300
摘要:城市是人类在文明历史发展中的聚居地,而现在的历史街区则是城市在经历了沧海桑田、改朝换代后幸存下来的文化积淀,是城市历史发展的见证,是城市的记忆。

这些幸存下来的历史街区具有独特性、不可复制、不可再生性,往往成为一个城市独一无二的标志或代名词。

因此,历史街区不仅是城市文化的结晶,更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以武昌昙华林街区为例,探讨历史街区的现状、存在问题、保护规划和存在意义。

关键词:历史街区昙华林建筑文化遗产
1 概况
昙华林,是湖北武汉武昌区的一个老街区,位于武昌区西部,与湖北中医药大学武昌校区相邻,地处城墙内的花园山以北,凤凰山以南,东起中山路,西至得胜桥,随两山并行呈东西走向,全长1200米,是明洪武四年(1371年)武昌城扩建定型后逐渐形成的一条老街。

作为古城街区,昙华林具有宗教文化、建筑文化、街巷文化、教育文化、古城文化等5种文化要素,是武汉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见证。

[1]然而,由于之前对城市的过度开发以及对文化街区保护力度的薄弱,昙华林的生存状态变得岌岌可危。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科学的分析和研究,保护城市的文脉,挖掘昙华林街区的文化内涵,制定一套具有可实行性的保护利用规划,对武汉的城市建设和发展以及文化传统保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现状分析
这里到处都是老资格的街巷、商铺、民宅以及百年梧桐。

所到之处,家家户户依旧保持着种花的风俗,姹紫嫣红、争奇斗艳,而且昙华林不准许车辆通行,所以这里十分宁静,难怪有人称这里是“大都市里的世外桃源”。

现在,这里的酒吧、咖啡馆和西餐厅无处不在,它们有的是老民宅的内部改造,或者是洋楼的再利用,虽然其门脸儿一律不大,但是这里有意思的西式装修,欧式格调显得异常的典雅、高贵。

总的来说,通过对昙华林历史街区的调查分析,这里主要由宗教文化、建筑文化、街巷文化、教育文化和古城文化等5种文化要素构成。

2.1 宗教文化
抗战时期,郭沫若曾经在“保卫大武汉”运动中,每天奔波于昙华林,他在自传中说,昙华取自印度梵文音译,因此昙华林显然是和佛教有关的吧。

经过后来考察,昙华林确实是因为佛教兴盛而出名的。

而近代鸦片战争前后,外国宗教大量渗透到中国各地区,武汉也不例外,开始各种文化殖民,当然昙华林区域主要是天主教和基督教。

这些教会以昙华林为的传教基地,在这里修建了大量的具有明显 “华洋杂糅”特点的建筑物。

2.2 建筑文化
调研表明,根据建筑类型来分,目前昙华林街区内的建筑主要分为住宅建筑、教育建筑、医疗建筑和宗教建筑;按宗教势力范围来分,昙华林街区主要划分为瑞典教区、美国教区、英国教区和意大利教区;根据修建的时间则可分为古代建筑、近代建筑和现代新修建筑,而其中近代建筑是保存最多最完好的。

2.3 街巷文化
昙华林街区街巷呈南北向,与昙华林街垂直相交,形成了结构清晰的街巷组织网,畅行无阻。

这些巷道组织结构将昙华林街区内的学校、住宅、医院、教堂等建筑有机地组织、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很有华洋杂糅特色的街巷空间。

2.4 古城文化
武昌自古以来就一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争要塞。

从三国时孙权在武昌筑城(夏口城);到明清时期,这里曾经一度是整个湖北全省各县秀才下榻于此、苦心研读备考的地方,也是清廷负责地方军事衙门的地方,并且还有以戈甲命名的营盘;最后到近代史上在此发生的辛亥革命、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历史事件,以及日知会、花园山聚会等革命团体及著名的周恩来、贺龙、陈独秀、郭沫若、董必武等革命志士都曾在此进行革命活动或居住。

这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给昙华林烙下了深深的印记,同时也赋予了深刻的革命意义和较高的纪念价值。

3 存在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中传统历史街区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发展状况的冲突日益显著。

特别是同时来自历史街区内部居民的修缮和外部的城市建设,一步一步致使文化大量的消亡。

昙华林也难逃噩运,虽然昙华林街区曾经繁荣过,但夹在现代城市文化之中,这里整体环境存在着大量的问题,比如道路交通不畅,交通组织无序;街区内单位众多,用地权属界线交错;缺少绿地、广场等公共活动空间;土地利用率低,功能结构混乱;基础设施缺乏以及街巷卫生不整洁等现象问题,都是源于人们没有充分的认识和有效的挖掘昙华林历史街区的历史文化价值。

因此,充分发挥武昌城的历史环境,向人们展现一个环境优美和丰富文化氛围的有特色历史街区,同时也需要适当地开发周边用地,以增强武昌旧城活力,也不失为一条可行之路。

4 保护规划
4.1 保护内容
历史街区是人的活动场所,因此保护历史街区首先要以人为本,延续原居民的生活方式。

同时,也要体现一个中国特色,对于历史街区的保护,既要保护历史建筑,也要保护文化。

经过科学分析,昙华林历史街区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保护:首先,保护昙华林历史街区就要保护它的空间结构和机理,也就是保护它的整体性,其主要内容是一街两巷三山,一街是指昙华林街,两巷是指戈甲营和太平试馆,而三山是指螃蟹岬、凤凰山和花园山。

其次,保护昙华林历史街区就要保护其区域内的建筑,对建筑的保护既要保护其整体性,又要保护其局部的彩画、雕刻和构件等。

昙华林街区内的历史建筑众多,其主要是住宅建筑、教育建筑、医疗建筑、宗教建筑四大类。

再次,保护昙华林历史街区就要保护它的文化遗产,不仅要保护及历史遗迹,还有历史传承,以及手工业文化遗产的传承。

最后,保护昙华林历史街区就要保护它的环境。

这是主要是人的活动场所,改善街区环境就是改善街区内居民的生存环境。

当然,不仅要改善街区内的环境,
也要改善周边环境。

4.2 规划内容
结合现状和总体规划,原则是“立足于保护,着眼于发展”。

将昙华林街区内的建筑保护方式分为五大类,即保护类建筑、保留类建筑、保留改善类建筑、拆除类建筑和移建类建筑。

保护类建筑,就是指国家级、市级、区级及普查登记在册的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的建筑,这类建筑必须严格参照国家和武汉市文物保护的相关法规进行保护管理。

[2]保留类建筑,是指那些对街区风貌虽有一些不利影响,但是近年来修建的质量较好的建筑,而鉴于财力和物力,这些建筑在近期内难以拆除,应予以保留,而远期再考虑拆除。

保留改善类建筑,是指那些质量较差,已不适合目前的功能发展需要,但却与街区风貌相协调的建筑,这些建筑能通过改造达到与街区历史氛囤相符合,因此应适当修缮、维护。

拆除类建筑,是指那些质量很差、极大破坏了街区形态和风貌或影响了街区正常运行的建筑。

移建类建筑,是指具有一定历史价值,但由于该地段的历史风貌已基本丧失,根据城市发展需求可移建的建筑。

5 结语
历史街区是城市文化的载体,保护历史街区就是保护城市个性文化的保护。

随着当代世界对历史街区的越来越多的关注,中国也从以前历史街区的大拆大建逐渐走向了对历史街区的科学规划。

不仅保存了建筑,还保护了空间结构机理和其所包含的传统文化。

昙华林街区是中国近代多文化交流的聚集之地,甚至是中西多种思想理论碰撞的地方,因此,研究昙华林历史街区,也能了解到近代思想理论的交流史。

参考文献
[1]徐幸子,马飒,杨添一,等.昙华林不再“昙花一现”——昙华林文化艺术产业发展调查[J].科教导航,2011(26):170-173
[2]胡友斌,李皓晟.历史街区保护与利用的规划对策[J].武汉市城市规划咨询服务中心,20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