昙华林历史街区改造的反思
基于大规模街景图像的武汉市历史文化风貌街区色彩控制研究

中图分类号 TU984.1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739X (2024)05-0076-05 收稿日期 2023-09-09摘 要 街道色彩是城市风貌特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承载着独特色彩信息的历史文化风貌街区。
然而,在现有的历史文化风貌街区色彩调查方法与评价技术中,存在着色彩样本数量少、人工成本高、宏观控制无法深入到街道尺度、色彩量化指标不明晰等问题。
该文以武汉市历史文化风貌街区为例,依托大规模街景图像数据,利用算法提取街区主色并构建合理的色彩评价模型,可为历史文化风貌街区的色彩控制与修复提供引导。
关键词 街道色彩 街景数据 色彩控制评价 历史文化风貌街区 武汉Abstract Street color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urban landscape characteristics, especially in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neighborhoods that carry unique color information. However, in the existing methods and evaluation techniques for color investigation in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neighborhoods, there are problems such as a small number of color samples, high labor costs, inability to penetrate macro control to the street scale, and unclear color quantification indicators. Taking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style blocks in Wuhan as an example, relying on large-scale street view image data, by using algorithms we extract the main colors of the blocks and construct a reasonable color evaluation model, which can provide guidance for color control and restoration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style blocks.Keywords Street color, Street view data, Color control evaluation,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district, Wuhan基于大规模街景图像的武汉市历史文化风貌街区色彩控制研究Color Control of Wuhan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District Based on Large Scale Street View Images徐耀新 | Xu Yaoxin 周 钰 | Zhou Yu1 研究背景我国的城市色彩研究起步较晚,早期的色彩规划主要借鉴欧洲和日本。
旧城区改造和复兴新模式探究——以武昌古城南片区街区改造城市设计为例

居 民建筑 、 厂房及后期 自发形成的商住建筑 。
】9 2
பைடு நூலகம்
侯
杰
旧城区改造和复兴新模式探究—— 以武 昌古城南片区街区改造城市设计为例
本 刊 E m i j@ x f nt - a : b si o e l b n.
别是 在中 国近 、 现代史 上 , 因为深沉 的文 化积淀 , 武汉有 着许多
的称谓 :水城 ” 江河湖泊纵横交错 , “ , 星罗棋布 , 水域 占市域面积
( ) 的现代商业元素与传统集市商业 的融合 , 1新 要体现 现代
风貌 , 也要尊重现状进行改造 ; ( )新颖 的现代设计元 素与古代 街道在尺度和空 间上需要 2
江横抱武昌斜 、 鹦鹉洲前万户家 。”
() 1 良好 的历史条件 , 使得恢复繁华的集市商业有 了依据 ;
() 2 良好 的区位条 件 , 使得南市可 以成为展示武 昌古 城文化
魅力 的重 要 窗 口 ;
南宋 范成大 的《 吴船 录》 载 :予至鄂 渚( 记 “ 武昌 )泊 鹦鹉 洲 , 前南市堤 下 , 南市在城外 , 江数 万家 , 沿 廛口甚盛 , 列肆 如栉 , 酒 垆楼栏尤壮丽 , 外郡未见其 比。” 可见其 商业繁盛 。
中采用现代 化的社区模 式 , 但是在武 昌古城南有一片地 区 , 存在
着 悠久的商业文化氛围 ,古代 称为 “ 市” 后文为方便也称为 南 (
“ 市 ” , 者 想 通 过 这个 设 计 探 究 旧城 改造 的新 模 式 。 南 )笔
11 区位 分 析 .
化、 集市商业有着深厚 的感触 。
1 . 城 市印 记 .2 2
( ) 的商业 定位集合 了现代 的元 素 , 3新 吸引更多 的人群 , 满
对优化武汉胭脂山衣坊业态的思考——基于北京的城市名片建设经验

四、 造人才磁场 , 打 促进 人 才 积 聚 。 武 汉 胭 脂 山 衣 坊 优 化 是 业 态 。 展 品牌 空 间的 根 本 途 径 拓
1 武 汉胭 脂 山衣坊 打 造服 饰 文 化人 才磁 场 具有 突 出的优 势 、
首先 , 地理位置突 出, 交通便利 。武汉胭脂 山衣坊位于武 昌
北京中关村是中国科教资源最密集 , 最具有创新特 色和 活
力的地区 , 也是北京市 的一 张分量很重 的城市名片 , 功经验 其成 离不开人才聚集 。 0世纪 8 2 0年代 , 中关村地 区的大批科研人员
走 出科研 院所和高 等院校 , 创办民营 高科技企业 , 了最初 形成
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1 8 年 , 9 8 国务院批准以中关村地 区为中 心, 成立新技术开发实验 区 ,9 9 1 9 年更名为中关村 科技 园区 。 此
脂山衣坊 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 。
三 、 才 积聚 是 推 动 区域 经 济 发 展 的 积 极 动 力 人
劳 动的人才 , 包括操作工 。多样化 , 是指人才能 力技术 的类型 , 除 了作为商贸街区所应该具有的基本的经营管理人 才 , 还应该 有相当的研 究 、 、 设计 开发 、 营销等多样人才 。由此形成一个小
聚而带动 艺术 产业 发展 , 并最终成为在艺术 界享有盛誉的特色
品牌街 。2 0 年 , 0 1 中央美术学院雕塑 系教授隋建 国为便于进行
因而 , 改变衣 坊现状 , 优化业态 的根本途 径在于打 造人才
促进人才集聚 , 这既能汲取外地的成功经验 , 也是武汉胭 大型雕塑创作 , 租用了原北京电子器件二厂的闲置车间。由于 磁场 ,
原有厂房具有空间高大 、 采光 自然 、 情趣原始的特点 , 非常适合 艺术加工 。加之其租 金便 宜 , 在地理位置上又 与中央 美术学院 临近 , 很快吸引了大批艺术家租借厂房建立工作 室。随后 , 与艺
武昌旧城昙华林前世今生历史调研

神秘的武昌旧城:昙华林的前世今生一、昙华林的区域范围昙华林,位于老武昌的东北角,地处城墙内的花园山北麓与螃蟹岬(亦名城山)南麓之间,随两山并行呈东西走向,是明洪武四年(1371年)武昌城扩建定型后逐渐形成的一条老街。
历史上的昙华林是指与戈甲营出口相连的以东地段。
1946年,武昌地方当局将戈甲营出口以西的正卫街和游家巷并入统称为昙华林后,其街名一直沿袭至今。
现今所说的昙华林一带,具体指东起中山路,西至得胜桥,包括昙华林、戈甲营、太平试馆、马道门、三义村及花园山和螃蟹岬的两山在内,全长约1.2公里的狭长地带。
昙华林街区内各条街巷的历史地名,蕴含着丰厚的文化植被,具有官府衙门地名多、老街旧巷地名多、文化古迹地名多的特点。
二、昙华林名字的由来及周边街巷的考证“昙华林”作为地名见诸文字记载,始于清末光绪年间(1883年)绘制的《湖北省城内外街道总图》。
而究其称谓由来,至今有三说:其一是附会而来。
传说此处多小型庭院,居者多善植昙花,因古时“花”与“华”通假,故而街名被人们附会而成“昙华林”。
其二是音讹而来。
传说此处古街人家,多喜植花,花盛之时置坛于庭外,于是一年四季一坛一花,坛坛花花,蔚然成林。
“昙”与“坛”字音相近,由此谬讹而来。
其三是佛语衍化而来。
“昙华”意出佛经《妙法莲华》中的如来语:“优昙钵花,时以现耳”。
当年老武汉佛教四大丛林(归元禅寺、宝通禅寺、正觉律寺、莲溪寺)之一的正觉律寺,就曾位于其境内南麓。
关于“昙华林”一名由印度梵文衍化而来的说法,曾客居于此的郭沫若在其相关文稿中有所提及,遗憾的是后续并未进一步考证。
1、戈甲营:戈甲营是武昌区一个纯居民社区,社区历史悠久,民风纯朴,因明末清初时一崇姓藩王在此建王府及兵器库并存放大量兵戈战甲而得名戈甲营。
现在社区内仍有很多清代、民国时期的楼阁、牌匾,有辛亥革命时的“日知会”,天主教会圣约瑟学堂及北伐时在此建立的革命军军部等。
2、螃蟹岬:位于昙华林与中山路之间,山体东西长1.8公里,东抵中山路、沙湖路段,西至得胜桥,隔路与右紫金山相望,面积十万平米,海拔57米。
武昌旧城昙华林前世今生历史调研

神秘的武昌旧城:昙华林的前世今生一、昙华林的区域围昙华林,位于老武昌的东北角,地处城墙的花园山北麓与螃蟹岬(亦名城山)南麓之间,随两山并行呈东西走向,是明洪武四年(1371年)武昌城扩建定型后逐渐形成的一条老街。
历史上的昙华林是指与戈甲营出口相连的以东地段。
1946年,武昌地方当局将戈甲营出口以西的正卫街和游家巷并入统称为昙华林后,其街名一直沿袭至今。
现今所说的昙华林一带,具体指东起路,西至得胜桥,包括昙华林、戈甲营、太平试馆、马道门、三义村及花园山和螃蟹岬的两山在,全长约1.2公里的狭长地带。
昙华林街区各条街巷的历史地名,蕴含着丰厚的文化植被,具有官府衙门地名多、老街旧巷地名多、文化古迹地名多的特点。
二、昙华林名字的由来及周边街巷的考证“昙华林”作为地名见诸文字记载,始于清末光绪年间(1883年)绘制的《省城外街道总图》。
而究其称谓由来,至今有三说:其一是附会而来。
传说此处多小型庭院,居者多善植昙花,因古时“花”与“华”通假,故而街名被人们附会而成“昙华林”。
其二是音讹而来。
传说此处古街人家,多喜植花,花盛之时置坛于庭外,于是一年四季一坛一花,坛坛花花,蔚然成林。
“昙”与“坛”字音相近,由此谬讹而来。
其三是佛语衍化而来。
“昙华”意出佛经《妙法莲华》中的如来语:“优昙钵花,时以现耳”。
当年老佛教四大丛林(归元禅寺、宝通禅寺、正觉律寺、莲溪寺)之一的正觉律寺,就曾位于其境南麓。
关于“昙华林”一名由印度梵文衍化而来的说法,曾客居于此的郭沫若在其相关文稿中有所提及,遗憾的是后续并未进一步考证。
1、戈甲营:戈甲营是武昌区一个纯居民社区,社区历史悠久,民风纯朴,因明末清初时一崇姓藩王在此建王府及兵器库并存放大量兵戈战甲而得名戈甲营。
现在社区仍有很多清代、民国时期的楼阁、牌匾,有辛亥革命时的“日知会”,天主教会圣约瑟学堂及北伐时在此建立的革命军军部等。
2、螃蟹岬:位于昙华林与路之间,山体东西长1.8公里,东抵路、沙湖路段,西至得胜桥,隔路与右紫金山相望,面积十万平米,海拔57米。
昙华林

第三部分:昙华林的文化脉络
1861年,汉口开埠后,昙华林一带医院、学校、公寓、花园、教堂,比邻而居 艺术文化: 邻近湖北美术学院,大批艺术家工作室云集于此,咖啡馆,街边手工艺品丰富。 自然文化: 螃蟹岬、花园山、凤凰山三山平行,昙华林即坐落于三山之间的山谷之中,绿 树成荫,现存的历史建筑大多依山而建或散布于三座山体之间,营造了自然宜 人的氛围。 古城文化: 武昌老城墙沿螃蟹岬山脊而建,昙华林依城墙而展,构成了独特的古城文化, 至今螃蟹岬还有当年炮台遗迹、城墙遗迹和正卫衙门遗址。特别是帝国主义文 化 入侵武昌城的宗教建筑群,以及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重大革命历 史亊件纪念地, 政要名人敀居、公馆、寓所等建筑,赋予了古城文化的历史价值和其有深刻革 命意义的纪念价值。
Hale Waihona Puke 事部分:昙华林的主要历史建筑文华大学礼拜堂 该建筑位于湖北中医药大学昙华林校区内,建于1871年,是文华大学的最早 建筑,兵廊柱造型为仿古希腊廊柱风格。2002年维修,木板地面改为大理石,三 拱卷门改方门。 该建筑为省内独有,且是鄂校园中关建最早和使用时间最长的礼拜堂。辛亥 革命期间,日知会成员刘静庵、胡兰亭、余日章等在此宣传反清革命思想。1906 年,由张统一作词、余日章作曲的《学生军军歌》在此诞生。
昙华林32号: 1901年建成,是一栋独门独院欧式洋楼,保存较完好,在这里曾经拍过电视剧。仍门 里看天井,彩色玻璃、雕花栏杆,无不显示出异国情调。 共迚会领导人刘公,在这幢老房子里,领导赵师梅等湖北工业中学堂的三位青年学生, 设计制作出了辛亥革命军旗——“九角十八星旗”。
崇真堂: 位于戈甲营44号,是由基督教英国伦敦会的杨格非牧师于1865年关建的,它是外国 列强在武昌建立的第一座基督教堂。1924年,该教堂经过维修保存至今。该教堂主 体是一座平面拉丁十字形的单层哥特式建筑,可以同时容纳200人做礼拜。崇真堂的 关建,象征着基督教(新教)传入武昌的历史开端。如今,杨格非牧师在武汉关建 的教堂除了崇真堂外,兵他的都消失了,崇真堂的历史文化价值更加突出。
昙华林

“用心去感悟近代中国开始的地方”——秋天走进昙华林在世界近现代史上,因一座城而改变国家历史进程的,欧洲有彼得堡,亚洲则是武汉。
而在武汉,有这么一个地方,中国近代教育发端于此,中国第一座公共图书馆和图书馆学科诞生于此;武昌首义的火种在这里孕育;被称为“用心去感悟近代中国开始的地方”,这就是昙华林。
昙华林东起中山路,西至得胜桥,包括昙华林、戈甲营。
太平试馆、马道门、三义村以及花园山和螃蟹岬的两山在内的狭长地带,全长1.22公里。
昙华林是块风水宝地,她依城而建,依山傍湖,拥山临水,远离人烟稠密、商业喧闹地带,独享宁静幽雅。
1861年汉口开埠,大批洋人融入武昌,昙华林渐成为华洋混居地,其建筑中西文化杂糅。
上千米的街区,集中了数十处百年以上的近代历史建筑,老教堂、老医院、孤儿院、老学校、老民居、老公寓、老花园……不经意间,昙华林成了一个时代风云的中心。
1P 花园山,历史学家冯天瑜所著的《辛亥武昌首义史》中说:“湖北革命组织,发轫于‘武昌花园山聚会’,再接与科学补习所、日知会等团体,而文学社、共进会受其成。
”花园山上的加诺撒仁爱修女会礼拜堂是一幢保存完好的建筑。
2P 刘公公馆旧址,昙华林32号,这就是与日知会一脉相承的共进会第三任会长刘公的公馆。
系青砖清水墙法国乡村别墅式建筑,约建于1900年以前,为三段式两层砖木结构,其前庭和后院均设有空中观景走廊。
1910年刘公秘密召集了湖北工业中学堂地赵师梅等3名青年学生在此处赶制了20面起义旗帜“九角十八星旗”。
3P 日知会旧址在武昌崇福山街41号,正门上书”圣约瑟学堂“。
清末,湖北革命浪潮风起云涌,先后涌现出数十个反清革命团体,都在日知会之后。
这是武昌首义的前驱!4P 圣诞堂,湖北中医药大学内5号楼,其落成开堂在1870年12月25日,故名圣诞堂。
是基督教美国圣公会在汉兴建的第一所教堂。
在主教吴德施的庇护下,圣诞堂及其校区碑日知会成员用作了聚会之用。
1871年,美国圣公会在武昌府街创办文华书院,两年后迁到昙华林与圣诞堂合并。
昙华林不再“昙花一现”

昙华林不再“昙花一现”作者:徐幸子马飒杨添一郭文博欧阳毓婷来源:《科教导刊》2011年第26期摘要武汉市武昌昙华林历史街区具有古城文化、宗教文化、教育文化、街巷文化和建筑文化五种文化要素,其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基本模式是居住与旅游相结合,而大力发展文化艺术产业是吸引游客的一个重要措施。
但从现状来看,昙华林历史街区的文化艺术产业发展仍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次调查就这一现状做了详细研究,并提出了相关解决措施。
关键词昙华林文化艺术产业社会调查历史街区复兴中图分类号:G127文献标识码:ATanhualin is No Longer "Flash in the Pan"——Survey on the Development of Tanhualin Arts and Culture IndustryXU Xingzi, MA Sa, YANG Tianyi, GUO Wenbo, OUYANG Yuting(School of Urban Design at Wuhan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2)AbstractWuhan Wuchang Tanhualin historic district is made up of ancient culture, religion, culture, education, culture, street culture, architectural culture five kinds of cultural elements, its protection and exploitation of the basic model is a combination of residential and tourism, and develop arts and cultural industries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attract tourists. But from the current situation,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in Tanhualin historic district's cultural arts industry, this investigation has done a detailed study of this situation and proposes relevant solutions.Key wordsTanhualin; culture and art industry; social survey; revival of historic district1 研究背景1.1 昙华林历史文化昙华林街长仅1200米,聚集了数十处上百年的历史建筑,而它们无疑是武汉的一部活的近代史书:这里诞生了中国的第一座公共图书馆和图书馆学科,孕育了武昌起义的火种,武汉人第一次在这里听到传播共产主义思想的演讲,南昌起义前发生在这里的一次有重大意义的会谈,抗战时期这里曾是全国的“文化心脏”,还有伫立的教堂、医院、西洋小楼、江夏民居和武昌老城墙遗址……①昙华林与武昌城一起经历了辛亥革命、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众多历史事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昙华林集中了几十处近百年的教堂、医院、学校、名居、花园、 领事馆等老建筑物。这些老建筑的一砖一石可以揭示武汉城市 发展轨迹。名人故居,多处近代革命旧址星罗棋布。别致的江夏 民居,古老的武昌城墙,珍藏着老武昌的城市之根,在此地发展文 化创意产业具有较强的人文历史优势。
3 改造后的昙华林为何依然冷清
第 38 卷 第 32 期
·12· 2 0 1 2 年 1 1 月
山西建筑
SHANXI ARCHITECTURE
Vol. 38 No. 32 Nov. 2012
文章编号: 1009-6825( 2012) 32-0012-03
昙华林历史街区改造的反思
覃文柯
(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1. 2 名人故居
1) 在昙华林小学隔壁曾是熊十力先生创办的反清革命团体 “黄冈军学社”的遗址。2) 花园山南麓有革命先驱吴禄贞先生领 导的“花园山聚会”遗址和刘静庵先生领导的日知会旧址。3) 昙 华林 32 号早年曾是共进会领导人的公馆等。
1. 3 江夏民居
1) 鹤云飞宅口原位于戈甲营,为中式砖土结构的江夏民居, 是晚清官僚吴文的私宅。2) 百年江夏民居口在昙华林 81 号、戈 甲营 76 号至今还存有两座粉墙黛瓦的江夏民居。
收稿日期: 2012-09-19 作者简介: 覃文柯( 1986- ) ,女,在读硕士
第 38 卷 第 32 期 2012 年11 月
在昙华林千余米的街区上,百年前的医院、学校、图书馆组成 了一部近代文教 卫 的 发 展 史,而 围 绕 在 它 周 围 的 湖 北 美 院、美 术 院等美术研究创作机构,又增添了它的艺术气息。
2 昙华林改建创意产业园的竞争力
2. 1 区位优势
昙华林所在的武昌区以教育和文化事业发展为主,该区云集 了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以及武汉东湖国家自 主创新示范区等,为昙华林街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供技术支持 和庞大的消费群体。昙华林街附近拥有湖北省美术学院和武汉 音乐学院等艺术类高等学校,可以作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学术 后盾。另外周边还 有 武 汉 著 名 的 旅 游 景 点 首 义 广 场 ,黄 鹤 楼,户
6 年过去了,尽管昙华林较之 2006 年以前那种无人问津的状 态,确实有所改观,但是每每走到昙华林的街道上,却看不到创意 后的振兴,更感到丝丝的冷清,且不说与北京的 798、上海的田子 坊相比,就连与建设更晚的“武汉天地”都相差甚远。这不能不说 是一个莫大的遗憾。
现在走在昙华林的核心区,可以看到昙华林街区的仁济医院 旧址至得胜桥路段的主街区地面两边建筑得到了修缮和改造,仁 济医院往东到武汉第十四中的路段有简单的修缮,但沿街的两边 破旧的房屋随处 可 见,艺 术 村 仅 仅 有 点 雏 形,文 化 创 意 企 业 数 量 较少,未能 形 成 规 模。街 区 内 很 多 重 要 的 历 史 建 筑 都 还 没 有 修 缮,而入驻的文化 创 意 企 业 虽 然 是 位 于 昙 华 林 的 核 心 ,但 是 采 用 的是一种封闭的姿态。一面是很多的历史建筑没有修缮,没有介 绍,另一面是少量 修 缮 好 的 不 对 外 开 放,没 有 欢 迎 游 客 参 观 的 姿 态。而周围的居民区,几乎仍然是 2006 年时的样子,短短的昙华 林路逛完后,想在 周 围 的 本 地 人 居 住 的 小 巷 逛 逛,却 看 到 的 是 一 派杂乱不堪的景象。如此种种,使得昙华林难以吸引众多的游人 来此观光,难以成为真正的城市旅游景点。
1 昙华林的历史
昙华林位于武昌城的东北角,是武汉市武昌区近代史上的一 朵奇葩。1861 年汉口开埠以后,人们在这里兴建了大批学校、教 堂、住宅,该地现今仍遗存大量历史建筑。
目前昙华林遗存的建筑主要为 3 类。
1. 1 欧式建筑
欧式建筑有: 戈甲营的基督教崇真堂、仁济医院旧址、瑞典教 区、法式建筑、育婴堂大楼、主教公署大楼、花园山天主堂、文华书 院、文化公书林等。
摘 要: 从武汉昙华林历史价值出发,结合国内创意产业园的成功案例,对造成昙华林被创意改造后的得失进行了分析,就其改造
的规模、定位、功能、手法、配套等方面进行专项研究,最后尝试探寻昙华林历史街区改造的正确思路与方法,为昙华林开创一条复
兴之路。
关键词: 历史街区,被创意,改造
பைடு நூலகம்
中图分类号: TU984. 1
部巷等,能够形成特色的经济规模和产业链。
2. 2 自然优势
昙华林位于花园 山 之 上,得 名 自 山 上 曾 昙 花 成 林 的 典 故,可 见此地自然条件 之 优 越。这 里 绿 地 率 高,既 有 天 然 林 地,也 有 大 片人工绿化苗圃和旧式洋房院落。周边区域也多为居住区和各 大院校,将其与繁 华 的 城 市 中 心 区 隔 开,令 昙 华 林 即 使 身 处 闹 市 也格外清静。
文献标识码: A
昙华林是武汉市武昌区现存的一处包含众多近代名人及历 史文化真迹的重要历史街区,是武汉近代史上的一朵奇葩。由于 长期缺乏关注,致 使 该 街 区 近 代 历 史 建 筑 多 有 损 毁,甚 至 消 失 的 危险。自 2006 年起,在武昌区政府提出“建设江南金融商务中心 和历史文化名城”的背景下,武汉市政府投资 1. 4 亿元,打造昙华 林艺术村———一个以湖北美院、美术院等美术研究创作机构为龙 头,以昙华林艺术文化街区为艺术产业基地,以当代湖北书画、雕 塑、陶艺、创意设计、经 销 展 览 为 一 体 的 典 型 艺 术 街 区,意 图 通 过 艺术创意产业园的构想为昙华林开创一条复兴之路。
4 创意产业园的发展方式不能简单的复制
目前国内创意产业园的开发主要有两种: 自发性和集中式。 1) 自发性创意产业园产生的直接诱因是旧厂房的适宜的空 间和低廉的租金,是艺术家的个人行为。在国内这类创意产业园 最具代表的便是北京的 798 工厂。2) 集中式的开发是由开发商 或政府出资对旧产业建筑进行改造,区别于艺术家自行租用并改 造的自发行为。集中式开发在我国还处于初级阶段,集中式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