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读书随笔 读《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有感

合集下载

教师读书随笔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有感

教师读书随笔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有感

教师读书随笔《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有感我是一个不爱阅读的人,但为了孩子,我们进行了亲自阅读,为了完成任务,我在暑假里阅读了王维审老师的《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读着读着,我逐渐明白了阅读的意义,是把别人的经验与自己的实践结合起来,理顺、吸收并转化成自己的东西。

换句话说,就是用别人的智慧帮助自己建构自我。

于是我静下心,认真阅读了这本书,我有两点体会。

一、我明白了我们该有怎样的师生关系,其实,我刚参加工作时,和书里小张的一样,为了拉近和学生的距离,尽可能地迎合学生的兴趣。

即使学生出现了问题,也是用委婉的语气交流,怕伤学生的自尊心,刚开始还行,但后来课堂纪律越来越差,为了维持基本的课堂秩序,我也开始限制学生的活动,对违反纪律的问题也开始严厉制止。

到最后只能靠班主任来维持。

其实这件事困惑我很多年,今天不再困惑了,我终于知道了我属于“先宽后严”的老师。

从对教师对学生的约束来说,应该是先严后宽,慢慢让习惯成自然,这是最为理想的一种状态。

第二,我终于明白了孩子为什么学不会。

我们每位教师应该都有体会,现在的学生真是越来越笨,就数学上而言,一个很简单的问题,我们反复讲,讲了不知多少遍了,学生还是听不懂,甚至手把手教,学生照样学不会。

这个问题,困扰我多年,我始终想不明白是怎么回事?经过王老师的指点。

我茅塞顿开。

其实我们犯得错误是“摁着牛头吃草”和“杀鸡取卵”。

对于大多数“笨”学生,他们之所以不愿意学,是因为他们不喜欢学习,他们对学习产生了排斥心态,而我们为了追求即时的效益,很违心的违背教育原则,把冰冷的教学和生硬的灌输作为主要的工作方法,最终受害的还是我们的学生。

其实对于学生来讲,只要解决了“愿意学”的问题,知识的接受和消化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所以我们要摒弃纯粹的教学观念,让人性参与到教育之中,才有可能实现真正的教育。

所以,我觉得我们要做“好玩”的教育。

孩子上幼儿园总是拽着妈妈的衣服哭闹,送孩子上幼儿园跟打仗一样,很累,很无奈,为什么不想上幼儿园,不好玩!我们精心备一节课,特别是公开课,学生的反应很平淡,甚至还有学生抠指甲,甚至睡觉,为什么,回答,不好玩!不光孩子是这样,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大概身在其中的人感到好玩的并不多。

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读后感

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读后感

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读后感
作为一名年轻的老师,我曾经有很多困惑。

我热爱传统文化,希望能够将其传授给我的学生们,但我也担心这是否与现行教育背道而驰。

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各种教育方法充斥着网络,让我感到非常眼花缭乱。

我甚至觉得养孩子就像买彩票,要看运气。

虽然我已经有了一些教育心得,但我仍然感到困惑。

然而,读完《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之后,我感到更加坦然。

这本书通过作者___的亲身经历和深刻反思,向我们解
释了困惑的原因,并告诉我们如何走出困境,保持进取的心态。

在“成为好教师的第一步”这一章节中,我明确了一颗愿意成长的心会让自己走得更远,教育生活也会更有意义。

作者说:“教师本来就是个文化人,读点书写点文字本来就是再正常不
过的事情。

”这让我意识到自己已经离文字太远了。

虽然我曾
经写下过一些教育感悟,但这些年来,随着教龄的增加,我已经逐渐变得麻木。

即使我有了一些教育感悟,我也很少再愿意写下来。

然而,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意识到保持一颗宽容向善的心,守住心中的美好,这才是成就不同于他人的关键。

在这本书中,作者不仅告诉我们读书的重要性,还教会了我如何阅读——“做大阅读的桩,成就读书的圈,寻找书中的我”。

保持一颗宽容向善的心,这让我感受到了作者___的博大胸怀和宽厚仁慈。

同时,我也领略到了作者简单、有力、果断取舍、睿智、随和的特质。

《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读后感(通用5篇)

《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读后感(通用5篇)

《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读后感(通用5篇)《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读后感(通用5篇)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

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读后感(通用5篇),欢迎大家分享。

《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读后感1在教育的路上行走,时间越久,你就越会觉得它就是一场修行。

还记得当初的“唯成绩论”,以成绩的好坏去判定一位老师教学质量的高低,以成绩的高低去衡量自己教学的得失,却忽略教育的主题——学生,对学生心灵的关注少之又少,对于他们点滴中的成长忽略不计。

就这样走着走着,时不时,我会感觉困惑、倦怠,因为眼前有太多让我们困扰的事情牵绊。

读王维审老师的《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给予我更多沉静和理性的思考,这本书没有宏大的理论探讨,而是在娓娓道来中消解了一线教师普遍存在的困惑,无论从引领成长的“内功”上,还是从文章可读性的“外在”上来说,都是一本难得的教师心灵读本;它很少长篇大论、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更多的是用“接地气”的案例解读和教育叙事的笔法解答了教师群体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困惑和疑虑,解读从新教师到杰出教师的成长历程。

一个教学中的意外,一名独特的学生,一堂有缺憾的课以及相悖于教育路上渐行渐远的步伐……它不仅仅是个插曲,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去理解它?如何去面对它?以怎样的心态去解决它?依稀记得刚上班时自己宏大的理想:做一名学生喜欢,受人尊敬、爱戴的好老师,自己也象王老师书中第一章——成为好老师的第一步中提到的“有一颗愿意成长的心”,“从教育叙事开始”“做一个会反思的教师”,从反思中思量“我们该有怎样的师生关系”,怎样“做一个从容的教师”,并“坚守住心中的美好”,朝着“最重要的是方向”努力着,并记录下自己一路走来的痕迹,可不知什么时候,自己却把原来的梦想丢弃了,各样各样的事情,疲于应付,就变成了敷衍,打开“百度”东拼西凑,面对使出浑身解数却无动于衷、原地不动的学生,我们纠结、苦恼,却不愿“承认差生的存在”,“选择一种有境界的舍弃”,拥有“抬高一厘米的权利”,“做一个简单的教师”,“不做链条上的那一环”,“给爱一个适当的位置”。

《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读后感

《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读后感

《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读后感读了王维审老师所著的《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书中既有一线教师普遍存在的困惑,又有对教育现状的理性思考。

我拜读这本书,找到了一束光,照亮了自己的成长之路。

——找准突破自我的成长方向。

王老师在《最重要的是方向》一文中,向我们展示了庄华涛老师是如何突破困境,坚持教育写作,短短几年时间,发表文章几百篇。

庄老师的经历告诉我们,只要愿意成长,就可以蹚出一条路来,而这条路就是成长的方向。

比如作者王老师,学的是历史专业,当过临时工,教过数学,做过班主任,酷爱读书,善于反思,喜欢写作,陆续出版了多部教育专著,成为教育叙事写作引领者。

这源于他找准了自己成长的方向并付诸行动,加上持久的努力,成为改变未来的正能量。

面对社会、学校和家长的压力,更多时候,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我困惑过、恐慌过,该怎么办?是在教育一线继续碌碌无为,还是另辟蹊径,寻找新的出路?经过不断尝试和摸索,我时常回顾自己的教育成功之彩,反思自己的教育失败之痛,品味生活之美……每名教师都有自己的强项和弱项,发现自己的强项,专注培养。

最为重要的是找准自己的成长方向,坚守自己内心的美好。

——在读写的更深处寻找一束光。

作为教师,怎样在读写中寻找一束光呢?王老师长久的阅读和写作,让他形成了自我反思的习惯。

作为班主任,他在处理任何一件哪怕是微乎其微的小事时,都会用下面的几个问题进行反思:我这样做合理吗?我达到理想的教育目的了吗?我对这件事的处理有没有不恰当的地方?如果再遇到这样的事情,我会怎么去处理?这样的反思,不仅让他的教育行为趋于规范,走向成熟,更让他从慌乱、匆忙、紧张、重复的班级管理事务中慢慢解脱出来,有了更多的时间去规划、思考班级的发展方向。

这种追问和思考,打破了常规对我的束缚,引导我寻找出路,让那些肤浅、简单的经验,那些似是而非的疑惑和困扰,在自我剖析和碰撞中联想到了似曾相识的生活场景。

同样的读书困惑,同样的教学故事,在我身边也发生过,想一想自己当时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产生了怎样的效果,在对比之中,我会问几个为什么,多想几个怎么办。

小学老师暑假读书笔记 读《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有感

小学老师暑假读书笔记 读《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有感

小学老师暑假读书笔记读《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有感第一次看到这个书名是在学校暑期教师读书活动的推荐书目中,看到就觉得很符合刚上班不久的我阅读,于是闲暇时间开始读这本书。

说起来实在是惭愧,毕业之后看的书实在是太少了,每次都说看书提升自己,每次给自己定了目标每天读多少,可每次都因为这样那样的事情给搁置下来,没能按要求完成自己的读书计划。

这一次给自己下了死命令,对自己教学有帮助的书一定要看,要多看,还要好好看。

未读这本书之前觉得这里面一定会有很多大道理,比如想不困惑你需要做什么,怎么做等等,实则不然。

读了之后发现王老师的书,不是在讲大道理,但是里面却蕴藏着大道理,书中传递着王老师深刻的见解和独特的思考,值得所有教师学习。

在此我先简单介绍一下王维审老师:王老师就职于临沂市兰山区教育体育局,“叙事教育”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叙事者”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发起人,“国培计划”中小学班主任研修项目授课专家,中小学教师培训计划功勋指导教师。

《湖南教育》等杂志专栏作者,《教师博览》等杂志签约作者,被《中国教育报》等多家教育媒体作为教师成长样本人物进行宣传报道。

著有《教育叙事理论与写作》《寻找不一样的教育》等。

我要特别说的是:“叙事者”QQ群就是王老师发起建立的,群里有全国各地爱好读书、爱好学习、爱好写作的老师。

记得看过这么一句话:人生的关键不在于拿了一幅好牌,而在于打好一幅坏牌。

我觉得这真是应了王老师的经历,王老师打好了自己的坏牌,找到了人生的方向,不但实现了人生的价值,还唤醒了一群正在摸索,处于困惑中的同仁。

王老师是教育的一面旗帜,引领着我们奔向自己的梦想,实现自己的价值。

暑期有幸拜读了王维审老师的这本《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让我真切的感受到王老师就在我们的身边他是一名接地气的、有真知灼见的专家。

读了这本书,我很受启发,受益匪浅。

全书分成七个章节,从心灵到行动,从学生到教师,从教师到教育,王老师用自己的切身的体验,深刻的反思,开阔的眼界向读者们解读困惑的原因并引导我怎么走出困境,怎样保持一颗进取的心。

《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

《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

《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读后感《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

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读后感1韩愈的《师说》中说道: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作为一名一线的幼儿教师,工作中我也常常很困惑:如何有效地和家长打交道——既不打消家长积极性,又能委婉地提出问题;如何有效地驾驭课堂;面对调皮、注意力不集中的幼儿,如何提高他们上课的积极性……类似这样的困惑,我有许多许多。

机缘巧合下看到了王维审老师所写的《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这本书,书中并没有侃侃而谈一些大道理,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来挖掘和阐述教育的真谛,读罢,让我瞬间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本书共分为七个章节,而让我最感兴趣的是第三章:用什么样的眼睛看学生。

在我平时的工作中,总有一些调皮、难管的孩子,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喜欢讲悄悄话,甚至还会发出怪声扰乱上课秩序。

对于这样的孩子,总感觉缺点多于优点,甚至找不到优点,因此我在教育过程中总会出现缺乏耐心的情况,有时,一些不合适的语句总会脱口而出,如:你真笨;我讨厌你。

而当我阅读了《用什么样的眼睛看学生》一文时,我突然为家长没有找我的茬而感到庆幸,同时也为我之前不适宜的言辞感到羞愧。

文中以一块石头的价值让故事中的徒弟明白了石头的价值不在于其本身,而是在于看石头人的眼睛,其实教育也是如此,关键是用什么眼睛来看。

这则小故事不禁让我想到了我和我的学生之间的一件小事。

丁李华是我们班有名的皮大王,打人、咬人、上课发出怪声等等,可以说他身上有许多老师讨厌的坏习惯,在我印象中很不好。

但记得有一天天气很冷,孩子们该起床了,我轻轻地叫醒孩子们,一个个帮他们穿衣服。

但是我的手很冰凉,于是我就开玩笑的对我正在帮忙穿衣服的孩子说:“陆老师的手好冷,你愿意帮我捂捂吗?”那孩子摇了摇头,我只叹孩子太小,不懂事,当然心里也有淡淡的失落。

《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读后感

《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读后感

《做一个不再疑惑的老师》读后有感《做一个不再疑惑的老师》读后有感1学期初学校发了王维审老师的新作《做一个不再疑惑的老师》,提及来实在愧疚,被我放置在办公桌许久。

终于在暑期的空暇时间我又重拾起了这本书,细细品尝着王维审老师接地气的叙事里储藏着的大道理。

在教育的路上行走,时间越久,你就越会感觉它就是一场修行。

读王维审老师的《做一个不再疑惑的老师》,赐予我更多沉静和理性的思虑,这本书没有弘大的理论商讨,而是在娓娓道来中消解了一线教师广泛存在的疑惑,不论从引领成长的“内功”上,仍是从 __可读性的“外在”上来说,都是一本难得的教师心灵读本;它极少长篇大论、艰涩难懂的理论知识,更多的是用“接地气”的案例解读和教育叙事的笔法解答了教师集体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碰到的疑惑和疑虑,解读从头教师到优异教师的成长历程。

在《做一个不再疑惑的老师》中,王老师从个人成长经历谈到经验管理,再到人性的回归;从忘我的阅读到坚韧不拔的写作,再到直达灵魂的反省与追问。

从”念书,让教育不停丰盈”,到“写作,成为那远处的钟声”,再到“反省在更深处找寻”。

序言的每个小标题都发散着智慧的光辉,都震惊着我的心灵。

而从第一章“成为好教师的第一步”,到最后一章“从教书匠到教育家”的全文,则让人读后勾魂摄魄。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念书,让我们不停宽阔视线,让我们不停增添知识,让我们下笔若有神,念书能够清洗我们心灵的尘埃,让我们对自我进行梳理,能够触摸到自己心里最深地方盼望的东西。

能够让我们理解自己究竟是个什么角色,什么样子,让身心俱疲的我们找一隅养精蓄锐。

但念书却更应当像老师说的,如吃饭和呼吸相同自但是然,成为一种常态。

诚如他言,“一个优异的念书人,念书不是为了服从他人的思想,不是为了做知识的积蓄罐,更不是为了做他人的传话筒”。

人最大的悲痛就在于弄不清楚我是谁,最大的不幸就是不确立哪些东西属于自己。

教师念书能够让我们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这个世界正在发生在着什么。

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心得体会 -完整获奖版

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心得体会 -完整获奖版

《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心得体会暑假阅读书目,我第一眼就选中了这本,并非因为我困惑,只是觉得它和我的生活、工作会很贴近。

而看了后,确实有三点让我印象深刻。

一、让自己先快乐起来一周有七天,五天都在工作。

且不说爱孩子,要让自己先快乐,就是爱自己,更要让自己先快乐。

书上说,一个内心充盈、幸福感强烈的教师,传递给学生的一定是阳光和温暖,一个焦躁万分、疲惫不堪的教师,传递给学生的一定是恐惧和寒冷。

细想也的确如此。

曾经的某一天,我也因我的孩子们乱吵乱闹而焦躁万分,曾经的某一刻,我也因我的孩子们乱窜乱跳而疲惫不堪,那时的我,也曾暴怒的批评他们,狠心的放下狠话,或威胁,或训斥,被说的孩子被我的坏情绪感染,低头不语战战兢兢,眼里充满了恐惧,小心翼翼的看着我。

当时是被我吓怕了,可不一会仍旧会再犯。

生气毫无意义,没有对事情起到帮助,也没有对孩子做到教育。

而有时候,细细想来,我心情大好之时,孩子是怎么看怎么可爱,谁谁谁扎的辫子真洋气啊,谁谁谁跑着玩起来充满活力,谁谁谁嘴那么能说,还说的井井有条,真是个小能豆……那时的我,也没觉得孩子有多么的捣蛋,多么的难管。

反而越是哪天事儿多,心烦,不快乐,就一定会遇见熊孩子捣蛋,就一定会嫌他们不听话乱跑是一群疯娃娃,就一定会嫌他们叽叽喳喳乱讲话吵吵闹闹真烦人!这是心情在作祟,是情绪在传染!快乐就像一面镜子,你快乐照出的人也快乐,一切都温暖祥和,你不快乐,照出来的人也不快乐,一切都面目可憎。

你快乐的时候,看一切都美好,孩子们看起来一个赛一个的可爱,听他们对话是天真又有趣,看他们行动起来是精力充沛充满活力,搂着他们抱着他们听童言童语,看童乐童趣真是开心极了。

不快乐的时候,真真是看哪哪烦,看哪哪不如意,讨厌听他们吵闹的乱讲话,烦他们速度那么快的跑来跑去,也不喜欢他们围着你蹭来蹭去,心情不同,眼里看的事物也不同。

带着快乐之心看孩子,教孩子,孩子一定是越看越可爱,越教越快乐。

二、做一个会反思的教师我并非幼教专业,我不擅唱歌跳舞,我不会弹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师读书随笔读《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
有感
;在教育的路上行走,时间越久,你就越会觉得它就是一场修行。

还记得当初的“唯成绩论”,以成绩的好坏去判定一位老师教学质量的高低,以成绩的高低去衡量自己教学的得失,却忽略教育的主题——学生,对学生心灵的关注少之又少,对于他们点滴中的成长忽略不计。

就这样走着走着,时不时,我会感觉困惑、倦怠,因为眼前有太多让我们困扰的事情牵绊。

读王维审老师的《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给予我更多沉静和理性的思考,这本书没有宏大的理论探讨,而是在娓娓道来中消解了一线教师普遍存在的困惑,无论从引领成长的“内功”上,还是从文章可读性的“外在”上来说,都是一本难得的教师心灵读本;它很少长篇大论、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更多的是用“接地气”的案例解读和教育叙事的笔法解答了教师群体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困惑和疑虑,解读从新教师到杰出教师的成长历程。

一个教学中的意外,一名独特的学生,一堂有缺憾的课以及相悖于教育路上渐行渐远的步伐……它不仅仅是个插曲,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去理解它?如何去面对它?以怎样的心态去解决它?
依稀记得刚上班时自己宏大的理想:做一名学生喜欢,受人尊敬、爱戴的好老师,自己也象王老师书中第一章——成为好老师的第一步中提到的“有一颗愿意成长的心”,“从教育叙事开始”“做一个会反思的教师”,从反思中思量“我们该有怎样的师生关系”,怎样“做一个从容的教师”,并“坚守住心中的美好”,朝着“最重要的是方向”努力着,并记录下自己一路走来的痕迹,可不知什么时候,自己却把原来的梦想丢弃了,各样各样的事情,疲于应付,就变成了敷衍,打开“百度”东拼西凑,面对使出浑身解数却无动于衷、原地不动的学生,我们纠结、苦恼,却不愿“承认差生的存在”,“选择一种有境界的舍弃”,拥有“抬高一厘米的权利”,“做一个简单的教师”,“不做链条上的那一环”,“给爱一个适当的位置”。

再次思量“分数”,它真的是“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吗?不尽然,“分数能够说明什么”,它只是检测学生一个阶段的学习,一个知识段的掌握程度,不能说明一个人的能力。

其实,重要的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所学到知识有多少,认识的有多少,在实际中会运用多少才是最重要的。

就像王维审老师说的“及格还是出色”“没有理由放弃对人的关注”,“让教育多一份诗性与美好”,“放下,才能走得更远”。

而在这条道路上,没有亘古不变之法,只能借鉴前人经验,不断地增加智慧才能培养好每一个人。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为前提,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以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来衡量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给“孩子一个完整的体验”,事必躬亲,循循善诱,集思广益,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永不放弃对教育智慧的修炼,终身学习,潜心为学,“给心灵一个柔软的着陆点”,给自己一个修复灵魂的机会,不忘记成长。

教育是一场修行,“路漫漫其修远兮”,需要我们“回归,教育的另一种力量”,知道“爱,不是教育的全部”,“教育在窗外”,“你若寻找,便能得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