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及反思

合集下载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与反思)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与反思)

第八章金属材料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目标: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以及与化合物的溶液的反应。

通过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学习,能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并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实验现象的良好行为习惯、从细微实验现象差别分析得出实验结论的能力,形成科学、严谨的治学精神。

重点和难点:金属与氧气反应;金属活动性顺序;置换反应的判断实验准备:教师:镁条、锌片、铁片、铜片、稀盐酸、稀硫酸、铝丝、铁丝、硫酸铜溶液、硝酸银溶液和多媒体课件。

学生:镊子、试管夹、试管架、试管、砂纸、火柴、酒精灯、小木条。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复习巩固:你知道了金属的哪些化学性质,并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①能与O2反应:4Al+3O2=2Al2O3。

②能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Mg+2HCl=MgCl2+H2↑Fe+H2SO4=FeSO4+H2↑质疑激趣(小故事)奇怪的天平:趣味化学小组的张同学,从实验室借来一台天平,在天平两端秤盘里各放两只大小和重量都相等的烧杯,再在两只烧杯中分别倒入等质量的硫酸铜溶液和硫酸镁溶液,使天平保持平衡。

接着他又拿两个质量相等的铝球,并同时将这两个铝球分别放入两个烧杯之中,这时天平两端继续保持平衡。

过一会儿,将铝球取出,天平慢慢地倾斜了。

是天平出了毛病,还是其他什么原因?问题:为什么把铝球放入两烧杯中天平不能平衡?导致天平不平衡的原因你能否猜一猜?学生猜想:可能是铝与其中的一种溶液发生了反应,而另一种没有。

学生验证猜想:①教师展示:铝丝、硫酸铜溶液、硫酸镁溶液。

③教师补充:铁丝、铜丝、硝酸银溶液、硫酸铜溶液、硫酸铝溶液。

④学生实验“自助餐”,完成下表中的任意两个。

⑤学生交流。

问题:同学们刚才吃“自助餐”的时候有什么发现?学生1:我发现铝能与硫酸铜溶液反应而不能与硫酸镁溶液反应,知道了天平不平衡的原因。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与反思.doc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与反思.doc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与反思目标要求1.知道常见的金属(Fc、Cu、Al等)与氧气的反应;了解防止金属锈蚀的简单办法。

2.初步认识置换反应,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对有关的置换反皿进行简单的判断,并能解释口常生活屮的一些现象。

3.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认识到科学探究既需要观察和实验,又需要进行推理和判断。

重难点1 .金属的性质及应用。

2.反应的规律性认识(如置换反应、金属活动性顺序)。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金属的化学性质,初步认识金属Z间的匱换反应;掌握金屈的一些重要化学性质。

2.能力目标通过比较学习,帮助学生形成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构建出与金属相关联的知识体系。

3•情感目标激励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在探究活动屮增进合作、增进友谊。

并使学生体会到化学学科不是孤立的,它影响到方方面面,我们的生产生活离不开化学。

二、教学要点1 •金属的化学性质2.有关金属活动性顺序的解题思路教学流程一、导入1、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金属和金属材料,这部分内容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有密切的关系。

现在我们一起对这部分知识进行回顾和总结。

首先请同学们互相说说你所知道的金属的物理性质有哪些以及你了解的有关合金的知识。

生:互相问答,了解各自己对金属的认识。

对于出现的疑问,采取小组内交流的形式解决。

2、师(出示一根铁丝和铜丝):你能区别开铁丝和铜丝吗?你是利用了它们的什么性质把它们区别开的?生:小组内讨论、交流,在此基础上选派代表发言。

3、师(提出问题):相同质量的金属镁和锌分别跟足量的稀硫酸充分反应,你能用化学方稈式來表示该反应的情况吗?生:将结论填写在练习本上。

师(巡冋检杳并选一名学生进行板演):引导学生分析反应方稈式二、探究新知识1、师;(多媒体岀示材料)以单质存在铁在H然界屮常常出现铁锈,因此会逐渐锈蚀掉;而铝却只出现一层暗淡的氧化表瓯,不会继续锈蚀;俗语常说:真金不怕火炼,自然界屮没有单质的铁、铜,却存在单质的金、银。

金属性质教学设计(共5篇)

金属性质教学设计(共5篇)

金属性质教学设计〔共5篇〕第1篇:化学金属的性质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理念本课题是初中化学的重点内容,教学中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才能,也能表达化学学科的很多特点。

在课题1介绍金属的物理性质的根底上,本课题侧重介绍金属的化学性质,重点介绍金属与氧气反响,金属与酸反响以及金属与其他金属的化合物溶液的反响,以及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

本课题主要以学生的内容为根底,以实验探究为打破口,引导学生采取分类研究、比照分析^p 的方法认识置换反响,归纳总结金属的有关反响规律,并通过对规律的应用,到达落实知识、形成才能的目的。

学生己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观察问题、分析^p 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才能,对事物的认识正处于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时期,实验是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好方法。

学生在前一阶段的学习中已经做过镁条、铁丝等在氧气中反响的实验,为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特意让学生补做铜片与氧气反响的实验,重点说明大多数金属都能与氧气反响,但反响的难易和剧烈程度不同,由此也可在一定意义上反响金属的活泼程度;如镁、铝比拟活泼,铁、铜次之,金属不活泼。

教材的重点放在对金属活动顺序的探究上,教学过程采用问题引入—实验探究—分析^p 总结—应用规律的形式。

通过对实验事实的分析^p ,由学生归纳总结得出置换反响的特点,并通过对某些金属活动性的比拟,进而引出金属活动性顺序。

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学生能应用置换反响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使学生学以致用。

二、教学目的分析^p 知识与技能:〔1〕知道镁、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响。

〔2〕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稀硫酸的置换反响,以及与金属的化合物溶液的置换反响,能用置换反响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3〕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的置换反响进展简单地判断,并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过程与方法:(1)体验和学习利用控制实验条件进展科学探究的方法,学会运用控制实验条件探究金属活动性顺序。

必修一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通用5篇

必修一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通用5篇

必修一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通用5篇必修一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通用5篇我们的教案立足于学生的需求和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致力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必修一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必修一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某些金属在化学性质中有相似的地方,但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不同2.了解置换反应的特点,并能加以判断3.熟记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表4.会熟练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去判断金属能否在某些溶液中发生置换反应教学重难点金属活动性顺序。

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初步探究及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置换反应的判断。

教学工具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用具:镁条、铝片、铜片、酒精灯、坩埚钳、火柴、砂纸、稀HCl、稀H2SO4、硝酸银溶液、硫酸铜溶液、硫酸铝溶液、铝丝、铜丝、镁条、锌粒、铜片、铁钉、砂纸、火柴、试管(若干)。

教学过程[引言]要想更好地使用金属,就需了解金属的各种性质。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金属的物理性质,本节课我们来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

[问]大家观察桌面上的镁条、铝片、铜片分别是什么颜色的[问]把这些金属分别在空气中加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大家动手做这个实验。

请大家写出以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请一个同学到黑板上来写[板书]一、金属与氧气的反应[问]铁在纯氧中点燃能反应吗若能,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问]根据上面的反应,我们可得出金属具有什么样的化学性质[小结] 金属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相应的金属氧化物。

[板书]金属+氧气→金属氧化物[问]金属与氧气反应的剧烈程度一样吗有什么不同[问]是不是所有的金属都能跟氧气反应呢如果不是,能举出一些例子吗[问] “真金不怕火炼”说明了什么[讲解]实验表明,大多数金属都能与氧气发生反应,但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是不同的。

如镁、铝等在常温下就能与氧气反应,铁、铜等在常温下几乎不与氧气反应,但在高温时能与氧气反应。

“真金不怕火炼”说明金即使在高温时也不与氧气反应,根据上述事实,我们可判断出这些金属的活泼程度。

初中化学_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化学_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理念在课题1介绍金属的物理性质的基础上,本课题侧重介绍金属的化学性质,重点介绍金属和氧气,酸等的反应,以及金属活动性顺序。

九年级的学生己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事物的认识正处于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时期,实验是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好方法。

因此,在本课题中,我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学生在前一阶段的学习中已经做过镁条、铁丝等在氧气中反应的实验,为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特意让学生补做铝片、铜片与氧气反应的实验,重点说明大多数金属都能与氧气反应,但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不同,由此也可在一定意义上反应金属的活泼程度;如镁、铝比较活泼,铁、铜次之,金属不活泼。

教材的重点放在对金属活动顺序的探究上,采用实验──讨论的探究模式,通过对实验事实的分析,层层诱导,由学生自己归纳得出置换反应的特点,并通过对某些金属活动性的比较,进而引出金属活动性顺序。

通过练习,使学生能应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使学生学以致用,“做中学,学中会”。

为节省时间,在做金属与酸的反应时把全班学生分为两部分,一半做金属与稀盐酸反应,一半做金属与稀硫酸反应。

二、教学目标分析知识与技能:(1)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2)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以及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能用置换反应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3)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地判断,并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过程与方法:(1)体验和学习利用控制实验条件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学会运用控制实验条件探究金属活动性顺序。

(2)学习通过对实验现象进行筛选、对比、归纳、分析、进行信息处理,获取科学结论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五彩纷呈的化学现象的观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九年级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反思

九年级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反思

九年级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反思九年级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反思(精选6篇)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反思意为自我反省。

那么优秀的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店铺整理的九年级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九年级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反思篇11、教学设计思路。

本章节内容属高一所学的第一节以元素、化合物知识为主的内容,其中以钠的性质为主。

但教材先介绍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接着介绍金属与酸和水的反应。

而学生在初中已经接触相当一部分金属与非金属及金属与酸的反应。

因此,我抓住本节书的重点——钠的化学性质,安排在第一课时就探讨钠的性质,第二课时才横向对比铝、镁、铁等金属的性质。

由点到面,由散到整,使学生所学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2、教学的重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通过实验探究掌握钠的性质,我通过实验贯穿整节课,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

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及时全面观察,更考虑到学生本身的认知水平,慎重地为学生“思考与交流”,这样做可以使学生少走弯路,使课堂结构更紧凑。

另外,结合我校的《目标体验》教学模式,重点培养学生的思考、讨论问题能力及合作探究能力,引导学生分析、思考、归纳、总结。

3、课堂实验的处理。

怎么才能让学生的求知欲在兴趣中,在参与中,在求真中得到升华。

如果只由教师单独操作完成,就会显得牵强、死板,而且体现不了新课程的理念,达不到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的目的。

因此金属钠的质地、颜色、状态、密度等安排学生亲身经历,而我认为既然是实验探究,就应由学生自行选择实验用具(给定的仪器、试剂中),老师不必给学生太多的限制,只在适当时候进行引导就可以。

金属钠与水的反应新鲜有趣,而又存在一定的危险性(钠取太大快易引起爆炸)。

因而在课前应检查学生实验用的试剂瓶中钠块的大小,以确保实验的安全性,此外还叮嘱学生要取出钠块后切一小块进行实验。

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优秀8篇

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优秀8篇

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优秀8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8篇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篇一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节课内容是在初中学习金属的置换反应以及金属的活动顺序、镁等金属与氧气的反应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钠、铝等活泼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对比,掌握越活泼的金属越易与氧气反应的规律。

二、教学对象分析1.在初三阶段学习了一年的化学知识,对金属的活动顺序、金属与氧气的反应有了初步的了解,懂得通过金属是否能发生置换反应来判断金属的活动顺序。

2、能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在“通过实验探究获得关于物质知识”的方面具有一定能力。

三、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课本中的图片、书写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巩固和加深初中有关金属化学性质的知识和规律2、通过观察了解金属钠的物理性质及其保存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和归纳能力,掌握研究物质的一般方法3、通过实验了解活泼金属钠、铝与氧气的反应,归纳出活泼金属易与氧气发生反应的知识,了解金属氧化膜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培养学生习惯用化学的视角去观察身边的物质和发生的事情4、掌握在一般情况下,通过对比金属与氧气反应的条件难易、剧烈程度能反映出金属活动顺序的思维方法5、通过实验进一步熟悉和规范药品的取用、酒精灯的使用等基本实验技能四、教学策略1.举例身边的金属材料和回顾初三化学知识,引入新课,通过对比镁、铝、铁分别与氧气反应引出“钠与氧气怎样反应”的问题。

2.以实验探究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实验去探索钠的物理性质、钠在空气中存放所出现的问题以及实验钠与空气中的氧气的反应,并分析其在不同条件下反应的产物;通过铝在空气中加热的现象分析得出金属氧化膜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3.通过四幅金属与氧气在不同条件下反应的图片,结合金属活动顺序表,归纳出金属活动性和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剧烈程度有关通过图表归纳出钠、铝、铁、铜与氧气反应的有关知识,使知识系统化。

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优秀3篇)

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优秀3篇)

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优秀3篇〕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道镁、铁、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响2、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响。

3、通过金属与氧气、酸反响的实验探究,初步了解金属的活动性。

学时重点金属与氧气、酸的反响。

学时难点用实验探究金属的活动性。

教学活动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提问]前边咱们讲了金属的一些物理性质,谁能告诉我合金与纯金属相比拟有什么优良性能?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黄金及黄金饰品越来越多的成为寻常百姓的装饰品。

随之而来的假黄金诈骗案也越来越多,提示:黄铜为铜锌合金,外观和黄金相似人们为何会上当?你能想出一个鉴别真假黄金的方法吗?通过测密度;硬度不同,相互刻画等那么,能不能使用化学方法鉴别呢?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要先来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

金属有哪些化学性质呢?温故知新归纳总结评论请同学们回忆有哪些金属能和氧气的反响?金属铁和镁镁在空气中点燃;铁在纯氧气中燃烧的图片。

镁在空气中加热即可发生反响,而铁必须在纯氧中才能燃烧,从反响条件上比拟,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镁比铁活泼。

教师出示外表氧化的镁片,再用砂纸打磨一半后,引导学生比照观察镁铝在常温下就能和氧气反响,铁铜在常温下几乎不和氧气反响,但在高温条件下却能和氧气反响,我们得出金属的第一个化学性质一多数金属能和氧气反响〔但反响的剧烈程度不一样〕燃烧金戒指的图片:俗话说“真金不怕火炼〞,其中蕴含着怎样的化学原理?教师启发引导金在高温时也不与氧气反响金的化学性质不活泼,金难与氧气发生反响学到这同学们有没有鉴别真假黄金的方法了?用火烧你能描述具体的操作方法吗?很好,取少量金属块在火焰上加热,假设金属外表发黑那么原试样为黄铜,假设无变化,那么为真金。

1.比拟镁铝铁铜金分别与氧气反响时的难易程度有何不同呢?2、你能得出什么结论?不同的金属活泼程度〔即金属活动性〕不一样。

越活泼的金属越容易与别的物质起反响,且反响现象越剧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金属材料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
教学目标:
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以及与化合物的溶液的反应。

通过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学习,能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并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实验现象的良好行为习惯、从细微实验现象差别分析得出实验结论的能力,形成科学、严谨的治学精神。

重点和难点:
金属与氧气反应;金属活动性顺序;置换反应的判断
实验准备:
教师:镁条、锌片、铁片、铜片、稀盐酸、稀硫酸、铝丝、铁丝、硫酸铜溶
学生完成表格,讨论、交流。

①教师展示:铝丝、硫酸铜溶液、硫酸镁溶液。

问题:同学们刚才吃“自助餐”的时候有什么发现?
学生1:我发现铝能与硫酸铜溶液反应而不能与硫酸镁溶液反应,知道了天平不平衡的原因。

学生2:我发现铁能置换出铜、银,不能置换出铝。

学生3:我发现铁、铜不能置换出铝,但能置换出银。

问题:根据你的发现,你能分析一下原因吗?
学生分析:
①铝能置换出铜、银,说明铝的活动性比铜、银强。

②铁能置换出铜、银,说明铁的活动性比铜、银强。

③铁、铜不能置换出铝,说明铝的活动性比铁、铜强。

学生归纳:
Fe、Cu、Al、Ag的活动性顺序从强到弱是Al、Fe、Cu、Ag。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
金属活动性顺序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问题与启示:
甚至代替纯银饰品卖给不知情的顾客,请你利用家中已有的条件设计一个方案,帮助鉴别这些饰品的真伪。

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下化学课堂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必要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在本课题中,教师利用多媒体、小故事等多种形式创设了真实的教学情景,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提出问题、猜想、验证、分析、归纳、小结等过程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敢于和善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新方法,让学生初步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思维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创新精神。

背景资料:
金属铸币收藏中的化学常识
曾经有报刊发表了《黄金与白银不宜“同居”》的文章,从金属的物理性质上论证了黄金与白银不宜存放在一起。

它讲的是纯银的硬度比纯金软,金、银放在一起纯银会附在纯金上,黄金饰物就会发白。

白金(铂金)的硬度大于黄金2至3倍,两者也不宜放在一起。

古今金属铸币,它们的金属材质一般是金、银、铜、铁、铝、镍、铅、锡等等。

首先我们要明白“金属的化学活性”。

金属的化学活性就是不同的金属与其他化合物发生化学反应的难易程度是不同的。

其化学活动性排序是: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

排序越靠前的金属化学活动性越强,反之惰性越强。

所以金、铂、银等材质做成的钱币与氧化剂发生缓慢氧化的程度比起铜、铝、铁等材质做成的钱币要慢得多。

所以天长日久,金币往往还是金光闪闪,银币还是银光闪闪,而铜币和铁币往往就有铜绿、铁锈斑斑。

还要明白一个化学原理就是“金属的置换反应原理”。

它指的是,化学活性强的金属能够把含有化学活性比它弱的金属的化合物在离子状态下分离出来。

从一个通俗易懂的实验上讲吧。

如果你拿一根红色的铜棒,放入硝酸银的溶液中,那么红色的铜棒上几分钟时间就会出现一层银附在铜棒上,就是说,铜把银的化合物中的银分离置换出来了。

另外,化学活性不同的金属相互接触形成“原电池”,从氧化和还原的角度讲,“原电池原理”与置换反应的化学本质是相同的。

那么,这些金属典型的化学性质方面的常识给收藏者们在收藏保存金属铸币上有什么启示和要求呢?
第一,为防止缓慢氧化,不宜将原封金属币上的那层保护油或者包装去掉。

对于已经打磨或者清洗以后的金属钱币,最好涂一层薄薄的黄油将表面保护起来。

第二,存放金属币的环境要干燥防潮,选用干燥剂要讲究,不宜选碱性干燥剂,要选中性干燥剂。

如果存放环境受潮或者是酸碱性不平衡,则容易在金属币表面产生“溶液环境”而使金属表面附着的无机盐化合物处于离子状态,更容易腐蚀。

第三,存放金属币的环境温度不能太高,金属币怕热。

因为金属的温度越高,它的化学活动性就越强。

实验表明,将一根铜丝放在常温下与放在酒精灯火焰上,与氧发生化学反应的速度是相差迥异的。

第四,不同材质的金属币,不宜存放在一起,因为它们的化学活动性不一样。

比如有的古币爱好者,为了保持币“原有的古代风采”而不愿意打磨和除锈,古币上可能附有一层含有结晶水的无机盐化合物,最常见的是铜币上的铜绿。

不同材质的金属币与这样的附着一层结晶化合物的币放一起,置换反应和原电池反应就容易形成,从而形成更加严重的腐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