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得水观后感
驴得水观后感精选9篇

驴得水观后感精选9篇驴得水观后感篇一在一个新晋教师眼中,《驴得水》是一部关于教育初衷与欲望的片子。
诚然,电影里边包含许多关于体制的探讨。
政局的动荡、官僚的欺压逼迫教育者们欺上瞒下,换取一点点微不足道的教育经费。
私以为,知识分子当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体制影响人,但不可决定人的底线高低。
“魁山,你还记得我们来这里的初衷是什么吗?还记得我们是为什么来这里吗?”孙校长面对裴魁山的分财要求,如是问道。
这个说着初衷的校长面对铜匠不配合第二天的照相,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允许张一曼出卖身体、在铜匠老婆的胡搅蛮缠下将张一曼推出去、面对特派员的强权剪掉张一曼的头发、屡次欺上欲获得额外津贴、求自己的女儿假嫁给铜匠……一次又一次的欺骗,一次又一次陷入深渊。
尽管他并不是为了私心而屡犯错误,但我想,若是他的学生知道教育经费是通过这些荒唐途径而来的,无论如何也不能心安理得受用吧。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者,当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当这个校长送书给铜匠并说“有教无类”时,我觉得这是一个有情怀、有理想的教育者。
而这个质问别人是否保持初心的校长却一次次在身体力行地告诉别人,为了所谓的教育经费可以牺牲一切,甚至自己的女儿。
很多人都说这是当时的教育体制决定的。
我记得《中国合伙人》片尾有一句话,我不能改变世界,世界也不能改变我。
在时代的大潮流中,个人很难影响整体发展,但君子穷则独善其身。
为何不能保持本心,在坚持原则和底线的前提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呢?放眼当下,我不知道有多少教育者还能保持初衷。
所谓师范,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个别学校强调“做得好不如说得好”,为了名利尽做些形象面子项目;个别老师将学生当成摇钱树,俨然把自己“打扮”成商人形象。
我从来都不愿将“教师”这个词神圣化,这只是个普通职业,和医生、律师、环卫工、厨师一样。
老师需要生存,也希望自己和家人生活得更好一点,这是人之常情。
我完全赞成在合情合理的情况下老师有一些兼职收入。
【《驴得水》观后感】驴得水观后感1000

【《驴得水》观后感】驴得水观后感1000《驴得水》观后感第一次邂逅开心麻花,是在北京的一处剧场。
当时看的是《夏洛特烦恼》,这也成了开心麻花进军电影界的第一部片子。
还记得剧中女主问曾经嫌弃她后来幡然醒悟的男主,知道为什么总爱给你做茴香打卤面吗?是希望你在厌烦我的时候能够多回想我的好。
当时被这句话引得眼泛泪光,觉得幸福真的就是在身边。
然后开心麻花的风格——笑中带泪。
从小事中搜集素材,生动演绎出来,让观众在笑的转折处捡拾起曾经忽略的宝贵的道理,然后因为这幸好是部剧而喜极而泣。
喜欢这样的喜剧。
但这次《驴得水》——开心麻花第二部以剧本为原型拍成的电影,没想到是部猝不及防的悲剧。
电影宣传语:给你讲个笑话,你可别哭什么是悲剧?鲁迅先生解释为“把美好撕碎给人看”。
我高中的语文老师解释为“悲剧就是谁都没有错,但却不得不承受的一份重”。
《驴得水》的悲剧性在于,明明都知道是错,但却难以推翻命运,最后亲手把美好撕碎。
影片前1/3很欢快。
连带校长在内的4位老师乐于在穷乡僻壤的三民小学任教,每天嬉笑怒骂,不时来俩黄段子。
但教育部的突击检查打破了这份宁静,为了掩盖将一头便于打水买来的驴虚报成英语老师以骗取一人份工资的谎言,他们将一偶然出现的铜匠改头换面来冒充驴得水老师…影片接下来颇具讽刺意味。
教育部特派员被传是英国留学归来,其实对英语一窍不通,还装模作样来考察“教育大业的接棒人”;裴魁山老师心仪性情烂漫不羁的张一曼,却在得知如果蒙混过关他们能得一大笔钱后,选择了在张一曼的屋前听她“睡服”铜匠。
特派员满意地走了,铜匠依依不舍离开,仿佛一切都过去了…但更大的麻烦在后边。
铜匠的妻子拧着铜匠来找“小三”,张一曼为了让铜匠回家,就用“牲口”这个词伤害了铜匠。
而在这时,特派员陪同捐款的美国人再次来看望驴得水老师。
电影的讽刺性进一步深入。
为了报复,铜匠以“驴得水老师”的身份要挟其他人侮辱张一曼并让校长剪了张一曼最心爱的头发,致其躲在桌下不敢见人甚至精神失常;一直性格爽直的周铁男老师,在特派员身边警察向他开了一枪后,哭着下跪立刻没了丝毫锐气,在后来看到张一曼险些被强奸仍不敢吱声;特派员知道铜匠冒充,但为了能从美国人的捐款中分羹,对几位老师威逼利诱…后来三民小学总算恢复了平静,尽管落得个记过处分,学校总算保住了,仿佛一切又过去了…。
《驴得水》观后感

《驴得水》观后感这电影,名字挺怪,看完之后感觉更怪。
说起来像一出闹剧,笑着笑着又觉得心里发堵。
这《驴得水》,讲的是民国时期,几个知识分子在偏远山区办学校的故事。
导演周申、刘露,主演任素汐、大力、裴魁山等等,都演得特到位,感觉就像活生生从那个年代走出来似的。
故事其实很简单,就是为了多领一份薪水,他们虚报了一头驴当老师,结果上面来人检查,事情就闹大了。
这驴,一开始只是个幌子,后来却成了导火索,把人性里那些藏着掖着的玩意儿都炸出来了。
先说说张一曼,她追求自由,向往无拘无束的生活。
她像一朵野花,开得灿烂又热烈,却最终被现实的狂风骤雨摧残得凋零。
她那句“我来睡服你”,现在想起来还觉得又好笑又心酸。
接着是孙校长,他理想主义,一心想把学校办好,可是在现实面前,他的理想就像肥皂泡,一戳就破。
还有裴魁山,开始还挺正直的一个人,后来被铜臭味熏得变了味,简直判若两人。
这几个人,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人性的复杂和多变。
这电影的主题,我觉得是讽刺,讽刺那些道貌岸然的伪君子,讽刺那个荒诞的时代。
就像一口老井,看着平静无波,底下却暗流涌动。
影片的画面很朴素,没有华丽的特效,却恰好衬托出了故事的真实感。
音效也很棒,尤其是那首《我要你》,听得人心里直发毛。
这电影的节奏有点慢,有些情节感觉有点拖沓。
而且,有些角色的转变有点突兀,让人不太能接受。
但瑕不掩瑜,这依然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
我印象最深的是结尾,张一曼疯了,孙校长妥协了,一切都变了。
就像做了一场梦,梦醒了,却发现现实比梦境更荒诞。
这电影就像一颗苦涩的糖,初尝是甜的,回味却是苦的。
它让你笑,也让你思考。
如果你喜欢黑色幽默,喜欢反思人性,那这部电影绝对不容错过。
它就像一剂良药,能让你看清自己,也看清这个世界。
这么说吧,这电影就像一坛陈年老酒,值得细细品味。
看完之后,你会发现,它留给你的,不仅仅是感动,更多的是思考。
《驴得水》观后感

《驴得水》观后感《驴得水》这部电影,早在观影之前,就听闻其解读性很强。
而在亲自观看之后,我也确实深刻地体会到了这一点。
可以说,这是一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作品。
我想谈谈这部电影的不足之处。
话剧腔过浓是其较为明显的一个问题,所有人念台词时用力过度,再加上个别场景自带回音效果,这使得开头十几分钟才入场的我感到一脸茫然,甚至误以为自己走错了场地。
不过,考虑到这部电影原本就是一部话剧改编而来,这种“特色”也在情理之中。
煽情刻意也是该片的一个不足之处,结尾处的合照镜头伴随着音乐一再出现,这种强制煽情的手法显得有些画蛇添足,过犹不及。
结局的处理也有些不尽如人意,“延安”和“受调查”等情节,虽然符合现实逻辑,但也让观众感到有些突兀。
然而,尽管存在这些不足之处,《驴得水》仍然是一部非常值得一看的电影。
它以一种荒诞不经的方式,揭示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矛盾和问题,让人们在欢笑中感受到了深深的悲哀。
从故事的角度来看,《驴得水》讲述了一个充满黑色幽默的故事。
一群乡村教师为了多领一份薪水,将一头驴虚报成老师,并引发了一系列的荒诞故事。
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逐渐暴露出了自己的真实面目,原本的善良和美好逐渐被扭曲和破坏。
这种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使得观众在欢笑之余,也不禁感到一丝寒意。
从主题的角度来看,《驴得水》探讨了权力、欲望、道德、人性等深刻的主题。
电影中的特派员、军队强权、知识分子、底层民众等各个角色,都在权力和欲望的诱惑下,做出了不同的选择。
这些选择,有的让人感到悲哀,有的让人感到愤怒,有的让人感到无奈。
而电影通过这些角色的命运,揭示了社会现实的残酷和无奈,让人们对人性和社会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从表演的角度来看,《驴得水》中的演员们都表现得非常出色。
特别是女主角一曼的扮演者任素汐,她将一曼这个角色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演绎得淋漓尽致,让人印象深刻。
其他演员也都表现出了很高的演技水平,将每个角色都刻画得入木三分。
此外,电影的音乐和画面也非常出色。
第一篇:驴得水观后感

第一篇:驴得水观后感
驴得水观是一部深刻而又启发性的故事,其中描述了一头可爱的小驴为了寻找水来熬过漫长而干旱的日子而所作出的惊人努力。
看完驴得水观令我深感振奋,启发我都开始更加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理想,不惧困难重重,勇往直前,最终获得成功。
小驴是一只勇敢而坚韧的小动物,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刻,它也没有放弃,相反,它总是积极地并不离不弃地寻找水源,用它那美丽主图的眼睛向往着它内心深处坚定不移的信念,它没有放弃,就像一股力量支撑着它,让它始终保持前行的勇气。
它不择体力,走遍大桥小河,尝试各种方法,直到最后才发现了清泉,让它开心地解决了干旱的问题。
看完驴得水观,我也感受到了顽强的生存力,也明白了要想最终获得成功,努力的过程往往伴随着艰辛和无尽的困难,只有坚持住,坚毅地去追求,才能够获得最终的成功。
就像小驴一样,它付出了极大的精力,最终耐心地解决了难题,并取得了成功。
我从驴得水观中学到了许多道理。
不管发生什么,只要坚持下去,定会有希望,定会有出路,只要把握住机会,就一定会发挥出自己的才能,并取得成功。
当然,更重要的是,心中要有坚定的目标,坚韧不拔的信念,以及一颗勇敢进取的心,这样才能够在困难之中发挥出自己的潜力。
2023年驴得水观后感4篇

2023年驴得水观后感4篇驴得水观后感1近日开心麻花新作《羞羞的铁拳》如日中天,自己却因多种原因无法前往观看,翻看视频介绍时,无意间发现,开心麻花的第二部电影竟是《驴得水》。
去年确有耳闻,然而并没有多大的声响,今日在家,满怀欣喜的观看电影《驴得水》,欲一饱眼福。
本以为是无厘头的喜剧,观看过程中几次三番的想要关闭,但还是坚持下来,等待着剧情最后的反转。
或许是自己对教师行业具有一定的情怀,当看到影片前段支教教师的种种行为,心中一直不是滋味,初定:这是对教师的侮辱,是对乡村教师的不尊重。
当看到一半时,多次移动鼠标至播放器关闭处,却心有不忍,总希望该影片可以在最后有次爆发、转折,强制要求自己坚持了下来。
怀着这种心情看完后,心中满是失落。
影毕,放下情绪,认真思考,对于影片中的人物、事件,有以下些许感受,预记录供自己以后参详,或以后再来认识现在自己理解能力的不足。
所有老师的做法,都是在保护个人利益,而不顾忌真正应该需要去坚持的事情,然而他们却不自知。
当观众把自己融入到故事中任意一个人物中时,或许会觉得他们所做的,都是可以被理解甚至是可以被支持的。
在自己担心自己的成就毁于一旦时,在自己被所爱之人随意无视时,在自己的生命安全被人威胁时等等,或许我们也会那么做,或者说是自己以前也那样做过。
当自己掉入受害者牢笼后,感觉全世界都是欠自己的,自己做什么都是情有可原的,应该被允许。
然后自己就在受害者牢笼中一直转圈,一直伤害他人,自己也一直无法解脱。
而解救自己的方式却是:接受已经发生的事,然后放下。
毕竟负重前行那么累,哪还有心情去观看沿途的风景,心中也就只剩下了烦闷。
影片中的佳佳,一直是一个单纯的存在。
她没有去想什么名利、人情,用最简单的思想去看事情,所以能够做出很明确的判断,错了就是错了,错了就是需要改正。
整部影片中,我本认为可以反转剧情的角色是铜匠,最后却以这种形式来结尾,虽然没有按照我的预期来发展,但这样的结尾要更加真实。
驴得水观影感受

驴得水观影感受驴得水观影感受驴得水观影感受【1】首先这部片子能过政审已经很不可思议了!从这部电影中能够窥探出人为了自己的既得利益真的会变成恶魔,背后的裂变让人唏嘘并且不寒而栗。
从人物角色来逐一分析:首先说一说一曼,随性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但在情景设定的年代却被认为是放荡,我们不能否认她内心对裴魁山是有些许喜欢的,但她不想让他们之间的关系用男女朋友或是一纸婚书栓死,所以她拒绝了裴魁山的表白。
另外一曼是整个片子里最可悲的一个角色,她是整个谎言的牺牲品。
我一直觉得她并没有疯,她内心是很清楚事情的发展状况,只是为了逃避现实,不想真实面对,这也是为什么她最后选择在做完新校服之后自杀。
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角色便是裴魁山了,他的转变分为了两条线:感情上和金钱利益上。
感情上来说因为一曼拒绝了他的表白,转头却跟铜匠产生了关系,这对于一个大男子主义的人来说是极伤自尊的,所以裴魁山在感情上产生了戏剧性的变化:我得不到的我就要毁灭,所以他不顾之前的情谊,对一曼大加指责,词语极具杀伤力; 从金钱利益上来讲,当两个月后,学校拿到了丰厚的补贴,学校的器材设施都进行了翻新改造,钱基本上还是用于学校的建设,但是却唯独裴魁山用这笔钱买了貂皮大衣,从这个细节上可以看出他已经变了,不再是之前那个相对单纯的裴魁山了,再到后面特派员再次来检查,他的一言一行,谄媚之举让人心生憎恶之感,他被钱财熏混了头脑。
再说说特派员,他代表的是社会上有权势的一派,而雨神庙的四位老师代表的是社会底层想做事情却无奈没有得到合理的资源分配,所以不得不想一些旁门左道达到想要的结果。
这两派的激烈冲突恰恰反应了现实社会中的恶习。
影片中唯一一个代表正能量的便是孙佳,因为她涉世未深,但正因如此,她才知道什么应该做,而什么又是万万不能触碰的。
一些简单的做人道理随着人的慢慢长大会越来越难践行,在孙佳的世界里人犯了错误就要主动承认,不能逃避问题,如果为了圆第一个小慌而去撒一个更大的慌,进而犯下更大的错误,那最后岂不是更没有勇气去承担了。
驴得水电影观后感

驴得水电影观后感引导语:相信很多人都看过电影《驴得水》,那么看完之后,要怎样写一篇观后感呢?接下来是本人为你带来收集整理的文章,欢迎阅读!驴得水电影观后感一开心麻花出品的电影《驴得水》,由同名话剧改编,本剧初演是200人的木马剧场,终究在1400多人的保利剧院。
《驴得水》的故事皮相借西北边陲小学校的荒唐,观众看似荒诞却似曾相识。
不仅可以把它当作一出黑色喜剧来看,而且还可以从中看到一些回顾历史的、关于人性的东西。
它并不是一部简单地让你笑或者让你哭的电影,而是它会让你思考,让驴再飞一会儿,才是编剧兼导演周申、刘露的创作初衷。
所谓“驴得水”,就是一头去驮水的驴,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财的意思。
然而,这头驴并不仅仅是头驴,还是小学校诸位老师心照不宣的“同事”,胸怀壮志要拯救中国农村教育梦想的孙恒海校长,为他建立起以假乱真的档案,这样每个月就多出来一份薪水。
一个谎言,需要一千个谎言去掩饰,本片就从上峰点名要听驴得水讲课开始,荒腔走板到无法收拾。
既对从鲁迅到柏杨一再批判的国民性进行艺术拆解,又将人生的“意义与虚无”做了探讨。
在李安导演“父亲三部曲”中担任摄影师的林良忠,为《驴得水》营造出来一种“戏剧化”的电影语言模式。
《驴得水》把时间放在了民国,但却是一出“架空寓言”。
虽然整个故事围绕的是教育经费上的那点事,但是以此延展开却让观众看到了教育、看到了体制,最后也看到了自己。
万万没想到开心麻花在哈哈哈哈的《夏洛特烦恼》之后,会拍了一部如此鞭挞入理的黑色幽默喜剧。
正如预告片放出来的slogan:讲个笑话,你可别哭!《驴得水》的主旨,还是奔向“三言二拍”的范式,这台戏的意义也是告诉观众:为了美好的目的去做错误的事,终将走上歧途。
每一个人在错误的路上,都不可能不成为另外的人,让最初的自己根本不愿意相认。
即便是小学校,其实也是大社会,一样可以看做是《围城》。
当那位声称留学过英国的特派员上场之后,《驴得水》就开始真正超出小学校为了善意的目标而吃空饷的范畴,从茶杯里的风波,到无以名状的风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讲个笑话你可别哭
——《驴得水》观后感《驴得水》是根据话剧改编开心麻花的第二部电影。
一群挣扎在贫困线上的老师,为了改善山区学校的教学环境,争得更多的教育局拨款,把他们用来拉水的驴,也就是“驴得水老师”给报上去了。
结果特派员来考察,校长便让铜匠冒充吕得水老师。
为了不使吕得水老师败露,接着发生了一系列啼笑皆非匪夷所思的荒诞故事,为了圆谎这群处在崩溃边缘的小人物从反抗到屈从,到最后跌落到万劫不复的悲剧深渊。
原以为这是一部喜剧片,就像之前的夏洛特烦恼,看着笑笑就过去了,没想到越到后面越难受,一群男人的自私自利,一个女人的屈辱奉献,打着梦想的幌子,站在道德的至高点上,在权利、利益、欲望的驱动下,善良被利用,本真被践踏,人性的丑陋昭然若揭。
荒蛮的乡村喜剧、荤段子、野路子、污而不淫。
黑色幽默,讽刺加隐喻,倒觉得沉重悲凉,是一个让人流泪的笑话。
虽然电影感欠缺,话剧痕迹较重,但演员的表演让人赞叹,尤其张一曼的扮演者任素汐,举手投足间风情万种,一言不合就“睡服”男人。
喜欢她穿着旗袍坐在空旷的草地上一边唱歌一边剥蒜的美丽画面,又对她放荡不羁的性格表示不齿。
我一直以为这样一个放得开的女人是不会被世俗所牵绊的,然而即便她内心再强大,在别人公开羞辱甚至剪秃了她一头秀美的长发以后,她内心最后一道防线被彻底打破。
这种羞辱最终使得她无法面对,一枪解忧愁。
整部电影给我最大震撼的是特派员身边的警卫员对周铁男放得那一记空枪,这一枪彻底击垮了这个疾恶如仇的男孩子的一身正气。
经历过生死的一刹那,他选择了苟活,为了生存可以抛弃一切。
他说:“即使我去阻止,我死了,还是改变不了什么。
”这一句话着实让我心酸了好一阵子。
一个铮铮铁汉,有种有料真性情,敢顶撞权威,为朋友仗义出手,结果一声枪响,子弹飞过,跪倒在权威下,再也不知道怎么做人了,成为权力的附属物。
从善到恶,一念之间。
相比其他人的趋炎附势,性格翻转,校长女儿孙佳的轴劲、愣劲、死里较真,在别人看来幼稚的行为,却显得难能可贵,她知道“过去的如果就这么过去了,一切只会越来越糟”,但又无能为力,心灰意冷黯然离开。
片尾散落的彩球,就像他们曾经纯真浪漫的梦,幻灭消散,笑着笑着就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