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心麻花喜剧《驴得水》观后感1000字
驴得水观后感精选9篇

驴得水观后感精选9篇驴得水观后感篇一在一个新晋教师眼中,《驴得水》是一部关于教育初衷与欲望的片子。
诚然,电影里边包含许多关于体制的探讨。
政局的动荡、官僚的欺压逼迫教育者们欺上瞒下,换取一点点微不足道的教育经费。
私以为,知识分子当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体制影响人,但不可决定人的底线高低。
“魁山,你还记得我们来这里的初衷是什么吗?还记得我们是为什么来这里吗?”孙校长面对裴魁山的分财要求,如是问道。
这个说着初衷的校长面对铜匠不配合第二天的照相,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允许张一曼出卖身体、在铜匠老婆的胡搅蛮缠下将张一曼推出去、面对特派员的强权剪掉张一曼的头发、屡次欺上欲获得额外津贴、求自己的女儿假嫁给铜匠……一次又一次的欺骗,一次又一次陷入深渊。
尽管他并不是为了私心而屡犯错误,但我想,若是他的学生知道教育经费是通过这些荒唐途径而来的,无论如何也不能心安理得受用吧。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者,当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当这个校长送书给铜匠并说“有教无类”时,我觉得这是一个有情怀、有理想的教育者。
而这个质问别人是否保持初心的校长却一次次在身体力行地告诉别人,为了所谓的教育经费可以牺牲一切,甚至自己的女儿。
很多人都说这是当时的教育体制决定的。
我记得《中国合伙人》片尾有一句话,我不能改变世界,世界也不能改变我。
在时代的大潮流中,个人很难影响整体发展,但君子穷则独善其身。
为何不能保持本心,在坚持原则和底线的前提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呢?放眼当下,我不知道有多少教育者还能保持初衷。
所谓师范,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个别学校强调“做得好不如说得好”,为了名利尽做些形象面子项目;个别老师将学生当成摇钱树,俨然把自己“打扮”成商人形象。
我从来都不愿将“教师”这个词神圣化,这只是个普通职业,和医生、律师、环卫工、厨师一样。
老师需要生存,也希望自己和家人生活得更好一点,这是人之常情。
我完全赞成在合情合理的情况下老师有一些兼职收入。
《驴得水》观后感

《驴得水》观后感《驴得水》是一部别具一格的黑色喜剧,它以荒诞不经的故事和深刻的人性洞察,给观众带来了一场震撼心灵的观影体验。
与开心麻花的第一部大电影《夏洛特烦恼》不同,《驴得水》对自身的定位更加明确,那就是黑色喜剧。
影片的故事发生在一所架空的三民小学,这里的校长父女外加三个教员,在偏远地区经营着惨淡的教育事业。
唯一的牲口是头驴,却被谎报成“吕得水”老师,以换取教育部的经费来维持学校的生计。
然而,尽管生活艰苦,他们却依然用自己的方式寻找着乐趣。
在那个看似干枯的世界里,他们扯布做衣服,架灯泡放留声机,跳舞欢笑,过着田园牧歌般的生活。
然而,人性的弱点和贪婪却在这个小世界中逐渐显现。
所有问题的源头,便是那个谁也未曾料想竟会一发不可收拾的群体谎言。
从人性当中裂出的黑色质地,在这个贪念中逐渐显现。
身为教书育人的教职人员,不端品行的行为更加触目惊心。
在这个相对自由的小世界里,所有人都得以逃离一种所谓大众道德的裁判。
他们在这个看似无人监管的地方,尽情地释放着自己的欲望和本性。
随着吕姓英语老师虚构身份的曝光,一个又一个谎言不断叠加,相关人员被裹挟其中,无法脱身。
事情的拐点出现在张一曼的身上,她在校长和周铁男的默许下“睡服”了铜匠,这让裴魁山恼羞成怒,也让事情变得一发不可收拾。
在特派员的任意妄为、校长的妥协、周铁男的怂以及铜匠的过度报复下,最终导致了张一曼失去心智的开枪行为。
这一枪不仅击中了一条年轻的生命,也穿透了这一团和气之下的人性之丑,将贪婪、狂妄、暴戾、虚伪、无节操、无底线等人性的黑暗面暴露无遗。
在这黑色的氛围中,观众会猛然惊醒,原来所谓的“讲个笑话,你可别哭”并非一句空话。
该哭的不仅是张一曼的悲剧,还有所有角色的惨淡收场,更是原来信以为真的良知与人性,竟如此脆弱,让人无可适从。
作为一部黑色喜剧,《驴得水》有着自己独特的道义。
它在前半段苦心经营了半段笑点频仍的喜剧,让观众在欢笑中暂时忘却了生活的烦恼。
然而,随着时间线的跳跃,情势急转直下,将观众带入了一个黑暗的世界。
【《驴得水》观后感】驴得水观后感1000

【《驴得水》观后感】驴得水观后感1000《驴得水》观后感第一次邂逅开心麻花,是在北京的一处剧场。
当时看的是《夏洛特烦恼》,这也成了开心麻花进军电影界的第一部片子。
还记得剧中女主问曾经嫌弃她后来幡然醒悟的男主,知道为什么总爱给你做茴香打卤面吗?是希望你在厌烦我的时候能够多回想我的好。
当时被这句话引得眼泛泪光,觉得幸福真的就是在身边。
然后开心麻花的风格——笑中带泪。
从小事中搜集素材,生动演绎出来,让观众在笑的转折处捡拾起曾经忽略的宝贵的道理,然后因为这幸好是部剧而喜极而泣。
喜欢这样的喜剧。
但这次《驴得水》——开心麻花第二部以剧本为原型拍成的电影,没想到是部猝不及防的悲剧。
电影宣传语:给你讲个笑话,你可别哭什么是悲剧?鲁迅先生解释为“把美好撕碎给人看”。
我高中的语文老师解释为“悲剧就是谁都没有错,但却不得不承受的一份重”。
《驴得水》的悲剧性在于,明明都知道是错,但却难以推翻命运,最后亲手把美好撕碎。
影片前1/3很欢快。
连带校长在内的4位老师乐于在穷乡僻壤的三民小学任教,每天嬉笑怒骂,不时来俩黄段子。
但教育部的突击检查打破了这份宁静,为了掩盖将一头便于打水买来的驴虚报成英语老师以骗取一人份工资的谎言,他们将一偶然出现的铜匠改头换面来冒充驴得水老师…影片接下来颇具讽刺意味。
教育部特派员被传是英国留学归来,其实对英语一窍不通,还装模作样来考察“教育大业的接棒人”;裴魁山老师心仪性情烂漫不羁的张一曼,却在得知如果蒙混过关他们能得一大笔钱后,选择了在张一曼的屋前听她“睡服”铜匠。
特派员满意地走了,铜匠依依不舍离开,仿佛一切都过去了…但更大的麻烦在后边。
铜匠的妻子拧着铜匠来找“小三”,张一曼为了让铜匠回家,就用“牲口”这个词伤害了铜匠。
而在这时,特派员陪同捐款的美国人再次来看望驴得水老师。
电影的讽刺性进一步深入。
为了报复,铜匠以“驴得水老师”的身份要挟其他人侮辱张一曼并让校长剪了张一曼最心爱的头发,致其躲在桌下不敢见人甚至精神失常;一直性格爽直的周铁男老师,在特派员身边警察向他开了一枪后,哭着下跪立刻没了丝毫锐气,在后来看到张一曼险些被强奸仍不敢吱声;特派员知道铜匠冒充,但为了能从美国人的捐款中分羹,对几位老师威逼利诱…后来三民小学总算恢复了平静,尽管落得个记过处分,学校总算保住了,仿佛一切又过去了…。
《驴得水》观后感

《驴得水》观后感在观看《驴得水》之前,我对这部电影并没有太多的关注,除了片名之外,我对其内容一无所知。
然而,这个片名实在是过于乡土气息,让我误以为它是一部乡村题材的电影……这是我的失误。
后来,看到几位友邻给出了不错的评价,我才对它产生了兴趣。
在前往观看之前,我并没有抱着看喜剧的心态,然而,这部电影却给了我很多惊喜。
我必须承认,我最终给这部电影三星半的评价。
从电影的角度来看,它的故事扎实,转折合理,演员的功底也非常扎实,整个片子呈现出的感情基调清晰可见。
然而,同样从电影的角度来看,这部电影给人的质感却不太像电影,更像是一部话剧。
我的最大困惑点在于电影所呈现的价值观。
这也是去年《夏洛特烦恼》被人们诟病最多的地方,不过《驴得水》有所不同,这个价值观只是我个人的困惑,用“反讽”或者“喜剧的悲剧内核”来解释,我也能够接受。
只不过,我不太理解为什么要用如此剧烈的方式来表达,是否有些用力过猛,是否合适。
在影片中,每个角色都形象鲜明,转折变化后的表现虽然有些夸张,但也并非无法接受。
他们让你又爱又恨,甚至希望他们原地爆炸。
无论是喜悦还是愤怒,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然而,在观看的过程中,除了越来越强烈的愤怒感,我还时不时感到一些尴尬和不安。
电影中的学校,一开始给人一种乌托邦的感觉,让人以为这里可以实现梦想。
再加上张一曼的那句“我好不容易找到这么个地方让自己自由”,更加深了我的这种错觉。
但后来我才发现,我错得离谱。
这里实际上是一个荒诞可笑、近乎迂腐的地方,人们用一个又一个的错误来掩盖另一个错误,最终导致无法收场。
这不仅仅是不可思议,简直是太黑色、太荒诞了。
电影中有一个细节可能大家也注意到了,那就是这所学校一直在强调教书育人、有教无类,但从头到尾都没有出现过一个学生。
我在想,也许可以解释为这样的地方,还谈什么教育,简直是可笑到了极点。
此外,这里的每个人本身就是一个学生,完全是一个实验品。
当片尾的歌曲响起时,我不禁感到有些催泪。
《驴得水》观后感

《驴得水》观后感这电影,名字挺怪,看完之后感觉更怪。
说起来像一出闹剧,笑着笑着又觉得心里发堵。
这《驴得水》,讲的是民国时期,几个知识分子在偏远山区办学校的故事。
导演周申、刘露,主演任素汐、大力、裴魁山等等,都演得特到位,感觉就像活生生从那个年代走出来似的。
故事其实很简单,就是为了多领一份薪水,他们虚报了一头驴当老师,结果上面来人检查,事情就闹大了。
这驴,一开始只是个幌子,后来却成了导火索,把人性里那些藏着掖着的玩意儿都炸出来了。
先说说张一曼,她追求自由,向往无拘无束的生活。
她像一朵野花,开得灿烂又热烈,却最终被现实的狂风骤雨摧残得凋零。
她那句“我来睡服你”,现在想起来还觉得又好笑又心酸。
接着是孙校长,他理想主义,一心想把学校办好,可是在现实面前,他的理想就像肥皂泡,一戳就破。
还有裴魁山,开始还挺正直的一个人,后来被铜臭味熏得变了味,简直判若两人。
这几个人,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人性的复杂和多变。
这电影的主题,我觉得是讽刺,讽刺那些道貌岸然的伪君子,讽刺那个荒诞的时代。
就像一口老井,看着平静无波,底下却暗流涌动。
影片的画面很朴素,没有华丽的特效,却恰好衬托出了故事的真实感。
音效也很棒,尤其是那首《我要你》,听得人心里直发毛。
这电影的节奏有点慢,有些情节感觉有点拖沓。
而且,有些角色的转变有点突兀,让人不太能接受。
但瑕不掩瑜,这依然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
我印象最深的是结尾,张一曼疯了,孙校长妥协了,一切都变了。
就像做了一场梦,梦醒了,却发现现实比梦境更荒诞。
这电影就像一颗苦涩的糖,初尝是甜的,回味却是苦的。
它让你笑,也让你思考。
如果你喜欢黑色幽默,喜欢反思人性,那这部电影绝对不容错过。
它就像一剂良药,能让你看清自己,也看清这个世界。
这么说吧,这电影就像一坛陈年老酒,值得细细品味。
看完之后,你会发现,它留给你的,不仅仅是感动,更多的是思考。
《驴得水》观后感

《驴得水》观后感《驴得水》这部电影,早在观影之前,就听闻其解读性很强。
而在亲自观看之后,我也确实深刻地体会到了这一点。
可以说,这是一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作品。
我想谈谈这部电影的不足之处。
话剧腔过浓是其较为明显的一个问题,所有人念台词时用力过度,再加上个别场景自带回音效果,这使得开头十几分钟才入场的我感到一脸茫然,甚至误以为自己走错了场地。
不过,考虑到这部电影原本就是一部话剧改编而来,这种“特色”也在情理之中。
煽情刻意也是该片的一个不足之处,结尾处的合照镜头伴随着音乐一再出现,这种强制煽情的手法显得有些画蛇添足,过犹不及。
结局的处理也有些不尽如人意,“延安”和“受调查”等情节,虽然符合现实逻辑,但也让观众感到有些突兀。
然而,尽管存在这些不足之处,《驴得水》仍然是一部非常值得一看的电影。
它以一种荒诞不经的方式,揭示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矛盾和问题,让人们在欢笑中感受到了深深的悲哀。
从故事的角度来看,《驴得水》讲述了一个充满黑色幽默的故事。
一群乡村教师为了多领一份薪水,将一头驴虚报成老师,并引发了一系列的荒诞故事。
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逐渐暴露出了自己的真实面目,原本的善良和美好逐渐被扭曲和破坏。
这种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使得观众在欢笑之余,也不禁感到一丝寒意。
从主题的角度来看,《驴得水》探讨了权力、欲望、道德、人性等深刻的主题。
电影中的特派员、军队强权、知识分子、底层民众等各个角色,都在权力和欲望的诱惑下,做出了不同的选择。
这些选择,有的让人感到悲哀,有的让人感到愤怒,有的让人感到无奈。
而电影通过这些角色的命运,揭示了社会现实的残酷和无奈,让人们对人性和社会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从表演的角度来看,《驴得水》中的演员们都表现得非常出色。
特别是女主角一曼的扮演者任素汐,她将一曼这个角色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演绎得淋漓尽致,让人印象深刻。
其他演员也都表现出了很高的演技水平,将每个角色都刻画得入木三分。
此外,电影的音乐和画面也非常出色。
《驴得水》电影观后感

《驴得水》电影观后感原谅我用了这部电影自己的宣传语当做了文章的题目。
不是想不到更好的标题,而是觉得这句话对于这部电影来说再合适不过。
一部对于圈外人来说,毫无认同感和亲切度的电影上映了。
《驴得水》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它一没有名演员,二没有名导演,三还没有名宣传。
这样一部目前看来略小众的“三无”电影,加上这样一个不知所云的名字,肯定让一大群吃瓜群众觉得有些莫名其妙。
这部电影唯一能刷点存在感的就是“开心麻花的第二部电影作品”。
开心麻花以一部《夏洛特烦恼》名声大噪后,成功逆袭成影视界一匹黑马。
而对于第二部作品,是否能延续之前的口碑,必然成为衡量一个影视公司的标准。
所以对于开心麻花来说,第二部拍是什么,就显得尤为关键。
那么这样一部小成本,不知名的电影是否背得起开心麻花这杆大旗呢?我只想用四个字来形容它不负众望。
(杀姐我是看着它从 8.2 分涨到8.4 分的)在和电影相比较为小众的话剧市场来说,这部《驴得水》话剧有多火呢?作为一直关注话剧界的人士,杀姐我来给你唠唠。
其实《驴得水》的话剧并不是“开心麻花”的作品,而是“至乐汇”公司的品牌话剧。
因为至乐汇并没有沈腾马丽这样的名角,《驴得水》也并非笑点满天飞的典型商业剧,一搬上舞台时并不起眼。
而精湛的剧本,炸裂的口碑让这部话剧一传十十传百,瞬间火爆内地话剧圈,而且零差评。
因为票量需求过大,就连加座到舞台两侧的走廊都挤满了人,演员手中的嘉宾票都不得不贡献出去,卖给影迷。
连《驴得水》话剧的团队人员亲戚朋友想要来看,都必须买票入场。
就是这么一票难求。
我也有幸在北京看过一次话剧原版。
虽然位置靠后,人头攒动到出入都困难,但依旧被这个故事迷住了。
它讲的是民国时期,四位老师立志改变中国农民的“贫、愚、弱、私”,因此来到了缺水缺钱的穷山沟里支教。
因为穷山沟里并不需要学习英语,但教育部强行给了一个英语老师的位置。
他们就用英语老师的名义养了一头驴,取名得水,负责给他们挑水、代步。
(驴得水:大家好,我就是英语老师)他们用英语老师“吕得水”的工资饲养“驴得水”,也补贴自己。
第一篇:驴得水观后感

第一篇:驴得水观后感
驴得水观是一部深刻而又启发性的故事,其中描述了一头可爱的小驴为了寻找水来熬过漫长而干旱的日子而所作出的惊人努力。
看完驴得水观令我深感振奋,启发我都开始更加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理想,不惧困难重重,勇往直前,最终获得成功。
小驴是一只勇敢而坚韧的小动物,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刻,它也没有放弃,相反,它总是积极地并不离不弃地寻找水源,用它那美丽主图的眼睛向往着它内心深处坚定不移的信念,它没有放弃,就像一股力量支撑着它,让它始终保持前行的勇气。
它不择体力,走遍大桥小河,尝试各种方法,直到最后才发现了清泉,让它开心地解决了干旱的问题。
看完驴得水观,我也感受到了顽强的生存力,也明白了要想最终获得成功,努力的过程往往伴随着艰辛和无尽的困难,只有坚持住,坚毅地去追求,才能够获得最终的成功。
就像小驴一样,它付出了极大的精力,最终耐心地解决了难题,并取得了成功。
我从驴得水观中学到了许多道理。
不管发生什么,只要坚持下去,定会有希望,定会有出路,只要把握住机会,就一定会发挥出自己的才能,并取得成功。
当然,更重要的是,心中要有坚定的目标,坚韧不拔的信念,以及一颗勇敢进取的心,这样才能够在困难之中发挥出自己的潜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心麻花喜剧《驴得水》观后感1000字开心麻花喜剧《驴得水》观后感1000字一个民国都市的女子甘心居住乡村,一个风华正茂的女子却保持着单身,令人浮想联翩。
在黄土地的小学里,一个弱弱的女子,远离都市的繁华,加入到教育救国的实践中。
最后难逃红颜薄命的结局,留下了无尽的凄美。
驴得水中唯一袅娜多姿、楚楚动人的女子(张一曼),并未介绍到达荒凉地农村小学的故事。
晏阳初提出的医治愚贫弱私,就是这些有志青年的梦想。
但她那么异于当地农妇的衣着打扮,从来都是一身旗袍裹身,一头长长的绣花,一个大大的微笑,在仅有六个学生的学校无疑显示她那独特的气质。
那身旗袍,在庙改造后的小学,在低矮的窑洞里,显得是那么袅娜多姿。
她确实是大城市的姑娘,也许因为逃避某些东西才来到这里。
或许是逃避失败的爱恋,才来到迥然于过往熟悉的环境,以此过完余生。
正如主题歌唱《我要你》的那样:“我要美丽的衣裳。
”一开始假借驴得水名义骗取的钱财,她就买了好多身美丽的衣服。
以后几乎每个场景,她都会穿一身美丽的旗袍,乐观地立在人群中。
在以吕得水的名义获得大批资助以后,大家买来了留声机。
在婉转的音乐下,她首先约刘帅良跳舞,随后又与校长跳起来动人的舞蹈。
与男伴的完美配合,一前一退,举手投足间都尽力将舞蹈发挥到极致。
可见她的舞蹈功
力深厚,并非一日之功。
那舞姿,在流光四溢、昏黄街灯的照耀,慢慢旋转。
一身旗袍,演绎着绝妙的舞姿,实现了公主的梦想。
她应该在乱世中也渴望着美好的爱情。
毕竟在近乎荒无人烟,甚至驼水都不得采取非常之道的地方,有一个对生活要求极为精致的女子。
她每次都把自己自己打扮得极为精致,每次与人交谈似乎会有乐观的笑容。
尽管疯掉以后,她还是很乐观地,满田野跑来跑去采摘野花。
在教堂的婚礼上,她一开始还是蛮犹豫要不要进去,但是当看到校长女儿穿着美丽的婚纱,她还是手捧着一束灿烂的鲜花出现了。
鲜花大大小小,捧在手掌里,好像美丽的少女。
满嘴里都是关于美好婚姻的词语,那真的只是一个女子在乱世中渴望天长地久的爱情。
从别人的话,可以窥探张一曼的今生前世。
裴魁山在大家动员张一曼向铜匠的媳妇承认勾引铜匠的时候,无疑说明当时张一曼当年境遇很惨。
要不是校长收留她,她现在还不知道哪里。
甚至在跟教育局的官员协商农村教育家的候选人时,教育部官员说道张一曼的时候说了句:“你的情况我就不说了。
”随后大家都保持沉默。
甚至裴魁山在漫天的蒜叶中向张一曼告白的时候,裴说了句意味深长的话,那就是“虽然你在别人眼里看起来很放荡,但是我知道其实你很单纯。
”别人眼中的她,似乎在诉说这个女人过往的不平凡,
似乎在暗示女子过往的风尘。
树大招风。
一个貌美的女子,掉入了一群素质并不高、“品行不端”的男子中,犹如狼入虎口。
校长应该是在他最落魄的时候救过他,所以她在校长剪断那长发的时候,心理无限忧伤,却还是默默接受了。
甚至在减掉长发的时候,她还在回忆与校长过往美好的画面:一起跳舞,一起欢笑,一起穿着艳丽的校服拍照片……就算疯掉以后,他在一片盛开的油菜地里,开开心心地采着油菜花的时候,校长对她说:让她尽快会自己的屋子里做校服,不做完不出来,即使外面出现任何声响都不用管。
后来即使校长像头驴一样被困在驴棚里,像驴一样嚎叫,她都没有出来。
裴魁山是剧情中向她深情告白的知识分子。
他们朝夕相处,甚至都要发生了关系。
可是张一曼终究不爱他,只是他的过客。
在一片蒜叶凤舞、青葱岁月中,一个女子听闻裴魁山深情告白以后,她也许经过很深的感情,知道固执己见往往不能善终。
她也许经历过单相思的年岁,知道那终究不是爱情。
于是素爱开玩笑的女子,一下子正经起来,果断决绝了兵荒马乱年月一个男子的钟情告白。
后来铜匠还是出现了看似放荡的女子世界里,偶然的机会他们还是发生了关系。
个人感觉,其实张一曼还是对铜匠有感觉的。
在第二天早上,当朝阳初照大地的时候,铜匠就要回到面朝黄土背朝天、和自己槽糠之妻过日子的生活。
张一曼听说铜匠很喜欢她那头发,卷卷地很好看。
于是果断拿起一把剪子,剪断了一绺长发。
据说,女孩不轻易断发,送断发于他人,必定有深刻的含义。
后来,铜匠深陷爱恋之中,在默默注视那袅娜多姿的背影消失在黄土地的时候,忽然有感而发唱起一首歌。
一首高亢动人的歌声骤然响起,勾人心魄。
张一曼应该是笑着回头看了铜匠,却迎面哭着走了。
现实就是这样,最好的爱情是对了人对了时间。
张一曼只是遇对了人,但是时间不对。
张一曼与铜匠发生关系,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
所有信誓旦旦爱她的男人,变了。
裴魁山觉得她伤害了一个至爱她的男人自尊心。
于是拼命挥霍着金钱,挥霍着最初教育救国的梦想。
他开始穿着貂皮大衣,开始不再那么有公益心,不再为张一曼说好话。
甚至在铜匠让大家站起来批评张一曼的时候,裴魁山骂得特别狠,刺穿了红颜薄命的张一曼的心。
恐怕那种撕心裂肺,只有她自己知道。
她也许并不是不去爱他,还是只是怕伤害一个真心的人。
在张一曼疯掉以后,他甚至向校长提议,要把她锁起来。
一个男人鼓起勇气向她告白,最后化为泡影;最重要的是自己心爱的女人竟然在自己的眼皮下和别人上床,那种痛苦恐怕是谁都难以体味的。
所以以后他纵有千百极端的举措,也是可以理解的。
铜匠在槽糠之妻的逼迫下,还是以一个男人的勇气主动向家里的母老虎反抗,那可能是铜匠一辈子最风光的时候。
因为他为了一
份爱情挺身而出,勇敢地向所有的人表达了钟情于这位风尘女子。
可是所有的对他来说,不过是一场幻觉。
那瞬间被打脸的感觉,恐怕和裴魁山眼睁睁地看着心爱的女人和别人上床一样。
张一曼也许是有高见的人,知道裴魁山和铜匠并不是深爱自己的人。
所以当两个男人深情告白的时候,她还是告别以往的嬉皮笑脸,坚定又云淡风轻地拒绝了这两个男人。
毁掉一个男人最钟情的东西,往往带来可怕的后果。
事实也证明是这样的。
几个曾经口口声声说爱她的男子,还是伤害她最深。
也许那些男人,并不是真正地爱慕这样一个让人看不清的民国女子。
他们爱慕的只是虚荣的自尊心,并不是与张一曼精神上真正的门当户对。
倒是剧中没有表达爱意的几个男主角,没有伤害她那么深。
一个女子尽管拥有世上最美好的梦想,却敌不过乱世的枪响。
当婚礼的教堂一声巨响,响起的不是花炮,而是一声枪响。
所有虚幻的婚礼瞬间破灭。
人在一瞬间都可以被撞倒在地,曾经爱慕的自己人却没有一个去扶她。
还有好多人趁机去抢美国人的美元,却没人怜悯乱世中姑娘的梦想。
手捧的鲜花最终还是倒了一地,散落的到处都是。
无论她怎么后来拼命守护,无论她再怎么捡拾,都捡不起曾经美好的梦想。
张一曼还是没有善终,最终在枪声中结束了自己凄美的一生。
我记不清楚后来张一曼的床上到底有几套崭新的衣服,
如果是三套的话,必定是她穿着梦想中新学典礼要穿的红色衣服离开的;如果是四套,也有可能是她给校长的女儿也做了一件,自己还是穿着美丽的衣裳离开了。
张一曼在他乡,还是默默地消失在黄土地里。
她可以等待世上最好的爱情,却敌不过人间的是是非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