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分析有效性

技术分析有效性
技术分析有效性

技术分析有效性

从90年代初技术分析法引入中国以来,该方法备受推崇,各种技术分析软件、声讯咨询机构、报刊、杂志、书籍纷至沓来,但也引起了不少学者的批判, 由此而引发了诸多争议。

一.技术分析及其方法分类

技术分析是对市场行为所作的分析。这个市场行为的构成要素为价格、成交量、时间和空间。技术分析方法利用历史价格、成交量和未平仓量以及其他统计数字和描绘价格趋势图表的方法,借助技术原则来推测价格走势,并通过估测市场周期长短,识别买入/卖出机会。技术分析以道氏理论为基础。道氏理论的后继者将之总结并发展。概括起来,技术分析建立在三个基本假定或者前提条件下:市场行为包容消化一切;价格以趋势方式演变,这是技术分析的核心部分;历史会重演。这个假设是从统计学和人的心理因素方面进行考虑的。

目前流行的几种技术分析方法可以归纳为以下五大类: 一、K线分析法。现在K线分析多用于观测价格的走势;二、切线法。其作用是衡量价格变动的范围与幅度;三、波浪分析法。较公认,较难掌握的方法;四、指标分析法。这种方法是目前所使用最多,研究文献也比较集中的方法。

二.技术分析有效性研究综述

一般认为,技术分析起源于两百多年前日本的江户时期。当时主要使用K线为工具来记录稻米市场的交易情况。

1884年,美国人查尔斯·道提出了“股价平均指数”的概念,奠定了技术分析的基石。后来经过威廉·P·哈密尔顿和R·雷亚的发展和整理,道氏理论形成,奠定了技术分析的理论基础。理查德·夏巴克在20世纪二十年代揭示了如何把“股价平均指数”中出现的重要信号应用于单只股票。从此,技术分析的观念思维方式得到普遍传播。1932年,威廉·D·江恩所著的《股价的真面目》问世,该书总结了技术分析的概念和一些方法。罗伯特·D·爱德华和约翰·迈吉于1948年出版了《股市趋势技术分析》。被誉为世界股坛圣经,技术分析方法得到了极大的推广。1970年,法马咋提出市场有效就是价格及时充分地反映了所有可得的信息的基础上,提出了市场有效论三个层次:弱式有效,半强式有效,强式有效。1978年,J·W·威尔德整理出的《技术分析交易系统的新概念》提炼出更多

的分析方法,促进了技术分析的进一步发展。

尽管五十年代,技术分析方法指导投资活动能否产生超额收益受质疑。但是,随着计算器及电脑技术的发展,利用数值进行的技术分析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技术分析方法和指标出现。对技术分析方法有效与否的争论也愈演愈烈。

国内对技术分析有效性的研究还比较少,可以分为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理论方面主要是集中在技术分析前提假设和逻辑思路的讨论上。对技术分析有效性持否定意见的代表性文章主要有:胡新宇和谭运进的《对证券投资技术分析理论的再认识》,该文认为证券投资技术分析理论的假设前提有问题,认为市场行为涵盖一切信息不具有理论上的可靠性;黄海沧的《证券投资技术分析真伪辩》首先推翻道氏理论的三大假设,接着指出技术分析失灵的原因。在理论方面支持技术分析有效的有:黄成和曹洲涛的《证券技术分析方法的科学性分析》,该文从技术分析对象的客观性、可检验性和开放性进行分析,进一步说明了技术分析的价值所在。对技术分析方法有效性比较直接的研究当属林玲、曾勇和唐小我的《移动平均线交易规则检验》一文。该文对股市移动平均线策略进行了检验,得出股票收益率可以预测,采用移动平均线交易策略可以获得比买入持有策略较高的平均收益率。

可以看出,技术分析成为近年来的热点问题后,许多诸如《传统技术分析无效实证与方法改进》,《对证券市场技术分析的思考》等对技术分析的探讨源源不断。但是,国内对技术分析的研究比较晚(主要始于2000年),从纯粹的理论评述过渡到了实证研究阶段,对技术分析有效性的较直接的实证研究还基本上处于初始阶段,大多数的研究都集中在股票市场上。由此,有关技术分析的理论研究与实际运用还需要进一步努力。

Effectiveness of Technical Analysis

Technical analysis has enjoyed a high status since its introduction in 90th, with the emergence of various technical analysis software, audio consultancy, newspapers and magazines. Nevertheless, it stirs up numerous criticisms by scholars, thus sparking controversies.

Ⅰ.Technical Analysis and Its Method Classification

Technical analysis analyzes market behavior composed of price, turnover, time

and space. Technical analysis method utilizes the historical prices, turnover and open interest as well as census and the diagram of price trend to speculate price movements under the technical Principles to predict price movements, and identify buying/selling opportunities through the estimation of market cycle length. Technical analysis is based on the Dow Theory which is summarized and developed by its successors. In conclusion, technical analysis is established under the three basic assumptions or premise conditions: Market behavior includes and digests everything; Price evolves with trend, which is the core of the technical analysis; History will repeat itself. This hypothesis dates from statistics and psychological factors.

There are several technical analyses in vogue currently and can be summarized as the following five categories: 1. K line analysis, used more to observe the price movements; 2. The tangent method, used to measure the range and amplitude of price changes; 3. Wave analysis method, recognized as a more difficult method to grasp; 4. Index analysis, the most used one and centralized more research literature.

Ⅱ. Literature Review of the Technical Analysis Effectiveness

It is generally believed that technical analysis originated in the Japanese Edo Era more than two centuries ago, when the K line was primarily used to record the rice market transactions.

In 1884, the American Charles put forward "average stock price index", laying the foundation of technical analysis; after that, by the development and integration of William P. Hamilton and R. Rhea the development of and finishing, Tow Theory came into being, settling the theory basis of technical analysis; in 1920s, Richard Schabacker revealed the way to apply the crucial signal in the average stock price index to a single stock. From then on, the technical analysis thought gained widely spread. In 1932, William D. Gann wrote the True Character of the Stock Price, summarizing some concepts and methods of technical analysis; in 1948, Robert D. Edward and John MaGee, published the Technical Analysis of the Stock Market, hailed as the Bible of the world shares altar, technical analysis being greatly promoted; in 1970, Fa Mazha put forward the effective market is that price reflect all available information timely and fully, and on the basis of which three levels of effective

market theory were proposed: weak efficiency, half strong type of efficiency, strong type of efficiency; in 1978, J. w. Wilder sorted out the New Concept of Trading System of Technical Analysis to extract more analysis method, promoting the furth er development of technical analysis.

Although in the fifties, the excess returns by the technical analysis method to guide investment activities caught suspe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alculator and computer technology, more and more technical analysis methods and indicators developed by the technical analysis which use the numerical value to analysis turns up. Debates on the efficiency of technical analysis method have intensified.

In China, research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technical analysis is relatively less and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aspects: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theory mainly focuses on the discussion of premise hypothesis of the technical analysis and logical thinking. The main representative articles of the negative opinions of technical analysis effectiveness are as followings: Hu Xinyu and Tan Yunijn’s Re-Recognition of Technical Analysis Theory to Securities Investment holds that the hypothesis of securities investment by technical analysis theory to has problems and it’s unreliable to think market b ehavior covers all information; Huang Canghai’s the Authenticity Debate of the Securities Investment by Technical Analysis overthrows three assumptions to the Dow Theory first, and then points out the failure reasons of technical analysis. The positive viewpoints of technical analysis effectiveness are in terms of the followings: Huang Cheng and Cao Zhoutao’s the Scientific Analysis of the Method of Stock Technical Analysis analyzes the objectivity of capability to be examined and openness, further illustrating the value of technical analysis; whilst a more direct research of technical analysis effectiveness is Lin Ling, Zeng Yong and Tang Xiaowo’s Inspection on Trading Rules of Moving Average, which examines the moving average strategies of stock market, showing that stock returns can be predicted and higher average yield can be obtained by the trading strategies of moving average.

Technical analysis thus can be seen as a hot issue in recent years and after that many explorations on it such as Invalid Empirica and Method Improvement of Technical Analysis and Reflection on Technical Analysis of Securities Market have been emerging. Whereas, domestic research on technical analysis is relatively late (started in 2000), and in the transition of pure theory review to the empirical research, about the direct empirical research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Technical analysis, the later is almost in its basic and initial stage, with most of the researches centered on the stock market. As a result,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related technical analysis ask for further efforts.

IATF16949 统计技术及数据分析

过程分析工作表(乌龟图)

1.目的 规定了公司内、外部信息收集、分析的方法及责任,有利于使公司能根据内外部环境和形势,制订相应的政策和措施。 2.范围 适用于公司各职能部门对信息资料的收集、分析和管理。 3.定义 3.1 统计技术------用于提示产品/工作质量形成的规律的统计方法. 4.职责 4.1 公司品管部是本程序的归口管理部门。 4.2 各部门负责将与本部门业务、职能有关信息、资料的收集、分析和使用,并对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负责。 5.程序内容 5.1 统计技术管理 5.1.1 常用统计技术工具 常用的统计技术有:SPC控制图(Xbay-R、X-MR等)、MSA、CP、FMEA、直方图、因果图、排列图、统计表、甘特图、折线图、柱状图、网络图等等。

各部门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一种或几种统计工具。但应予以规定且核准,工作中即按规定实施。 5.1.1.1柱状图:应用于某一段时间内,两种或两种以上特性在同一要求下所处的状态对比。 5.1.1.2 统计表:需要迅速取得或整理数据而设计的只需作简单检查便可搜集信息的表格。 5.1.1.3 排列图:通过分类排列找出存在的主要质量问题,抓住关键。 5.1.1.4 因果图:针对质量问题,引用人、机、料、法、环、测等六个方面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找出主要原因。 5.1.1.5 控制图:在过程控制中对产品质量特性随时间变化而出现的变差进行监控的图表。 5.1.1.6 直方图:用于分析工艺过程的状态,看工序是否稳定,如不稳定,推断总体质量及掌握工序能力保证质量的程度。 5.1.1.7 折线图:针对某一特性,进行汇总并规律统计,查看其趋势图形,以了解其实际状况。 5.1.1.8 FMEA:应用于产品质量先期策划中的失效分析。 5.1.1.9 MSA:应用于对测量系统能力的分析。 5.1.1.10 CP:应用于产品质量先期策划中的质量控制计划。 5.1.1.11 甘特图:用于项目工作的进度日程计划安排。 5.1.2 统计技术应用领域 5.1.2.1各部门通过对公司一级数据的收集、整理,并加以分析,以验证各相关目标、指标的达成情况。 5.1.2.2在对有关数据和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并分析时,各相关部门应采用适当的统计技术。 5.1.4 统计技术的培训

企业管理与经济技术分析复习资料

企业管理与经济技术分析复习资料 1. 管理的定义:就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协调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从而达到既定组织目标的过程。 2. 管理的含义:①实质是协调内外;②核心是决策;③主体是管理者,客体是资源(人力、物力、 财力、时间、信息);④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过程;⑤目的:达成既定组织的目标;⑥手段是: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⑦效率是提出与产出之间的比较关系,效果是达成目标的程度;⑧环境变化同时带来机会与危险,管理方式应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3. 管理的特征:①科学性与艺术性;②综合性与应用性;管理方式的不确定性; 4. 管理的职能:①计划(首要职能):对组织在未来一段时间的目标以及达成目标的途径的安排和 策划;②组织:对成员活动进行合理分工与合作,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与使用,正确处理人们之间的关系。具体内容:设置管理机构,划分管理层次;③领导:管理者运用组织赋予的权利和自身的能力去影响下属,使之为实现组织目的而努力工作;④控制:A. 纠正偏差B.调整计划;5. 泰罗制《科学管理理论》内容:①工作定额原理;②差别计件工资制;③能力与工资相适应;④ 计划于执行相分离;⑤标准化原理;⑥例外原则;⑦职能工长制;⑧强调雇主与工人合作的“精神革命”; 6. 法约尔管理的十四条原则:①劳动分工;②权力与责任;③纪律;④统一指挥;⑤统一领导;⑥ 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⑦人员报酬;⑧集权;⑨等级链;⑩秩序;?公平;?人员的稳定;?首创精神;?人员的团结; 7. 泰罗,科学管理之父;法约尔,经营管理之父;韦伯,行政管理之父。 8.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未满足需要→动机→(质变产生)行为→满足为满足的需求。(是一个的 循环过程) 观点:①人是有需求的动物,只有为满足的需求才能影响行为;②人的需要是分层次的,是依次需要,依次满足,逐级上升的。 9. 现代企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以满足社会需要和获得盈利为目的,以自己可以独立支配的财产为 基础,从事物质产品的生产、流通或服务工作,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实行经济核算并具有法人资格的经济组织。 10. 判断组织是否是企业:①以赢利为目的;②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③独立的法人资 格。 11. 组织的一般原理:①管理幅度:指主管能够直接有效的领导下属的数量;②管理层次:指从最 高管理者到具体员工之间不同的层次数;③在组织规模一定时,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呈反比例关系。 12. 影响管理幅度的因素:①工作能力②工作内容和性质;③工作条件;④工作环境。 13. 组织结构类型及优缺点:P32 14. 决策的定义:是决策者在占有大量信息和丰富经验的基础上,对未来行动确定目标,并借助一 定的计算手段、方法和技巧,对影响决策的诸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后,从两个或两个以上可行方案中选取一个满意方案的运筹过程。 15. 决策的特点:①目标性;②选择性;③过程性。 16. 决策的基本原则:①信息原则(做决策的基础);②可行性原则;③动态原则;④满意原则≠最 优原则 17. 决策的类型:(1)按重要程度分类:①战略决策;②管理决策;③业务决策;(2)按决策问题 重复程度分类:①程序化决策(解决例行问题);②非程序化决策(解决例外问题);(3)按决策的可控程度分类:①确定性决策;②风险性决策;③非确定性决策;(4)按影响时间划分:①长期决策;②短期决策; 18. 定性决策方法:①头脑风暴法;②对演法;③德尔菲法;④民议群体法⑤经营单位组合分析法; 19. 定量决策方法:(1)确定型决策方法:①线性规划法;②量-本-利分析法(重点计算);(2)风 险型决策方法:①决策收益表法;②决策树法(重点计算);(3)不确定型决策方法:①乐观原

技术分析有效性

技术分析有效性 从90 年代初技术分析法引入中国以来, 该方法备受推崇, 各种技术分析软件、声讯咨询机构、报刊、杂志、书籍纷至沓来,但也引起了不少学者的批判, 由此而引发了诸多争议。 一.技术分析及其方法分类 技术分析是对市场行为所作的分析。这个市场行为的构成要素为价格、成交量、时间和空间。技术分析方法利用历史价格、成交量和未平仓量以及其他统计数字和描绘价格趋势图表的方法, 借助技术原则来推测价格走势, 并通过估测市场周期长短, 识别买入/卖出机会。技术分析以道氏理论为基础。道氏理论的后继者将之总结并发展。概括起来,技术分析建立在三个基本假定或者前提条件下:市场行为包容消化一切;价格以趋势方式演变, 这是技术分析的核心部分;历史会重演。这个假设是从统计学和人的心理因素方面进行考虑的。 目前流行的几种技术分析方法可以归纳为以下五大类:一、K线分析法。现在K 线分析多用于观测价格的走势;二、切线法。其作用是衡量价格变动的范围与幅度;三、波浪分析法。较公认,较难掌握的方法;四、指标分析法。这种方法是目前所使用最多,研究文献也比较集中的方法。二.技术分析有效性研究综述 一般认为,技术分析起源于两百多年前日本的江户时期。当时主要使用K 线 为工具来记录稻米市场的交易情况。 1884年,美国人查尔斯?道提出了“股价平均指数”的概念,奠定了技术分析的基石。后来经过威廉?P?哈密尔顿和R?雷亚的发展和整理,道氏理论形成,奠定了技术分析的理论基础。理查德?夏巴克在20世纪二十年代揭示了如何把“股价平均指数”中出现的重要信号应用于单只股票。从此,技术分析的观念思维方式得到普遍传播。1932年威廉? D ?江恩所著的《股价的真面目》问世,该书总结了技术分析的概念和一些方法。罗伯特?D ?爱德华和约翰?迈吉于1948 年出版了《股市趋势技术分析》。被誉为世界股坛圣经,技术分析方法得到了极大的推广。1970 年,法马咋提出市场有效就是价格及时充分地反映了所有可得的信息的基础上,提出了市场有效论三个层次:弱式有效,半强式有效,强式有效。1978年J ? W ?威尔德整理出的《技术分析交易系统的新概念》提炼出更多的分析方法,促进了技术分析的进一步发展。 尽管五十年代,技术分析方法指导投资活动能否产生超额收益受质疑。但是随着计算器及电脑技术的发展,利用数值进行的技术分析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技术分析方法和指标出

企业管理与经济技术分析复习

一、选择题知识点 1、当计划由于受到外部干扰因素而偏离原来方向时,为了保证目标的实现而采取的管理措施是控制。 2、根据麦格雷戈的理论,X理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坏的,一般都有好逸恶劳、尽可能逃避工作的特性,因此必须进行强、制监督惩罚等才能使他们努力完成工作。 3、管理的首要任务是制定计划。 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管理是市场经济的产物。 5、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出现在19世界末、20世纪初。 6、泰罗认为工人和雇主双方都必须来一次心理革命。 7、有“经营管理之父”称号的古典管理学家是法约尔。 8、现代管理理论中,决策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西蒙。 9、管理的首要职能是计划。 10、马斯洛认为每个人都有五个层次的需要,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11、认为“管理就是决策”的学者是赫伯特·A.西蒙。 12、管理的载体是组织 13、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 14、管理的任务就是设计和维持使人们能用够尽可能少的支出去实现既定目标的环境。 15、管理是一种艺术,这是强调管理的实践性。 15、管理学家明茨伯格提出的企业战略的5P包括:计划(Plan)、计策(Ploy)、模式(Pattern)、定位(Position)和观念(Perspective)。 16、企业战略规定了战略规划期内的总任务和完成的基本方针、重大措施以及主要步骤,因而它具有全局性、长远性、挑战性、相对稳定性和纲领性等特征。 17、著名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提出了五力模型、价值分析模型、公司地位和行业吸引力矩阵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三个基本竞争战略。 18、迈克尔·波特五力模型中五种力量是指:同行业竞争者间的竞争、潜在竞争对手的威胁、替代产品(或服务)的威胁、供应商讨价还价的威胁、顾客讨价还价的威胁。 19、战略联盟的基本形式:合资企业、相互持股和非产权战略联盟。 20、企业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制度文化、价值观文化、人本文化和创新文化。 21、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决策理论学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西蒙。

电子产品热设计、热分析及热测试

电子产品热设计、热分析及热测试培训 各有关单位: 随着微电子技术及组装技术的发展,现代电子设备正日益成为由高密度组装、微组装所形成的高度集成系统。电子设备日益提高的热流密度,使设计人员在产品的结构设计阶段必将面临热控制带来的严酷挑战。热设计处理不当是导致现代电子产品失效的重要原因,电子元器件的寿命与其工作温度具有直接的关系,也正是器件与PCB中热循环与温度梯度产生热应力与热变形最终导致疲劳失效。而传统的经验设计加样机热测试的方法已经不适应现代电子设备的快速研制、优化设计的新需要。因此,学习和了解目前最新的电子设备热设计及热分析方法,对于提高电子设备的热可靠性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所以,我协会决定分期组织召开“电子产品热设计、热分析及热测试讲座”。现具体事宜通知如下 【主办单位】中国电子标准协会培训中心 【协办单位】深圳市威硕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一、课程提纲:课程大纲以根据学员要求,上课时会有所调整,具体以报到时的讲义为准。 一、热设计定义、热设计内容、传热方法 1 热设计定义 2 热设计内容 3 传热方法简介 二、各种元器件典型的冷却方法 1 哪些元器件需要热设计

2 冷却方法的选择 3.常用的冷却方法及冷却极限各种元器件典型的冷却方法 4. 冷却方法代号 5 各种冷却方法的比较 三、自然冷却散热器设计方法 1 自然冷却散热器设计条件 2 热路图 3 散热器设计计算 4 多个功率器件共用一个散热器的设计计算 5 正确选用散热器 6 自然冷却散热器结温的计算 7 散热器种类及特点 8 设计与选用散热器禁忌 四、强迫风冷设计方法 1 强迫风冷设计基本原则 2 介绍几种冷却方法 3. 强迫风冷用风机 4. 风机的选择与安装原则 5 冷却剂流通路径的设计 6 气流倒流问题及风道的考虑 7 强迫风冷设计举例(6个示例) 五、液体冷却设计方法

热分析的基础与应用

热分析的基础与分析 SII·Nano technology株式会社 应用技术部大九保信明 目录 1.引言。。。。。。。。。。。。。。。。。。。。。。。。。。。。。。。。。。。。。。。。。。。。。。。。。。。。。。。。。。。。。。。1 2.热分析概要。。。。。。。。。。。。。。。。。。。。。。。。。。。。。。。。。。。。。。。。。。。。。。。。。。。。。。。。。1 2-1热分析的基本定义 2-2热分析技术的介绍 2-3热分析结果的主要 3.热分析技术的基本原理。。。。。。。。。。。。。。。。。。。。。。。。。。。。。。。。。。。。。。。。。。。。。。3 3-1 差热分析DTA原理 3-2 差热量热DSC原理 3-3 热重TG 原理 3-4 热机械分析TMA原理 4.应用篇。。。。。。。。。。。。。。。。。。。。。。。。。。。。。。。。。。。。。。。。。。。。。。。。。。。。。。。。。。。。7 4-1DSC的应用例 4-1-1聚苯乙烯的玻璃化转变分析 4-1-2聚苯乙烯的融解温度分析 4-1-3比热容量分析 4-2TG/DTA的应用例 4-2-1聚合物的热分析测定 4-2-2橡胶样品的热分析测定 4-2-3反应活化能的解析 4-3TMA的应用例 4-3-1聚氯乙烯样品玻璃化温度的测定 4-3-2采用针入型探针对聚合物薄膜的测定 4-3-3热膨胀,热收缩的异向性解析 结束语。。。。。。。。。。。。。。。。。。。。。。。。。。。。。。。。。。。。。。。。。。。。。。。。。。。。。。。。。。。。。。。14 参考文献

1.前言 与其它分析方法相比,热分析方法研究的历史较为久远,1887年,勒夏特利埃(Le Chatelier)就着手研究差热分析,1915年,我国的本多光太郎开创了热重分析(热天平)。之后,随着电气、电子技术、机械技术的发展,热分析仪器迅速地得到了普及,加之,由于最近该仪器的自动化、计算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热分析技术已作为通用的分析技术之一已被广泛的应用。 热分析技术涉及众多领域,以化学领域为首,热分析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物理学、地球科学、生物化学、药学等领域。起初,在这些领域中,热分析主要用于基础性研究。随着研究成果的不断积累、扩大,现已被用于应用开发、材料设计,以及制造工序中的各种条件的研究等生产技术方面。近年来,在日本工业标准/JIS等的试验标准、日本药典等的法定分析法中有些也采用了热分析技术。同时,在产品的出厂检验、产品的验收检查等质量管理、工艺管理领域,热分析也已成为最重要的分析方法之一。 作为热分析技术的最常用的方法,本章主要介绍差热分析(DTA)、差热量热分析(DSC)、热重分析(TG)及热机械分析(TMA)的基本原理以及各种测量技术的典型应用示例。 2.热分析的概要 2-1 热分析的定义 根据国际热分析协会(International Confederation for Thermal Analysis and Calorimetry:ICTA)的定义,热分析为: 热分析技术是在控制程序温度下,测量物质(或其反应生成物)的物理性质与温度(或时间)的关系的一类技术。 图1为根据该定义制作的热分析仪器的示意图。所谓热分析是指,如图1所示将试样放入加热炉中,检测使温度发生变化时所发生的各种性能变化的方法。根据要检测不同的物质性能的变化,热分析技术可以分类为几种不同的热分析技术。 图1热分析仪器的示意图

技术分析会管理规程

技术分析管理规程 1 目的 分析各产品的质量和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完成情况。根据生产关键和薄弱环节,采取技术组织措施。对重大生产事故进行分析,找出原因,提出改进措施和处理意见。 2 范围 适用于本企业各产品生产的技术分析。 3 职责 生产技术部、质量管理部。 4 内容 4.1 三级技术分析活动的任务 4.1.1 厂级技术分析: 4.1.1.1 分析全厂各产品的质量和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4.1.1.2 根据生产关键和薄弱环节,采取技术组织措施。 4.1.1.3 对重大生产事故进行分析,找出原因,提出改进措施和处理意见。 4.1.2 车间技术分析: 4.1.2.1 分析产品质量和技术经济指标升降趋势、原因。 4.1.2.2 分析岗位操作法的贯彻执行情况。 4.1.2.3 对生产事故进行分析,找出原因,分清责任,提出改进措施和处理意见。 4.1.3 班组技术分析: 4.1.3.1 应以工序分析为主,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推广先进操作经验,提高本班组技术水平。 4.1.3.2 分析操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4.2 三级技术分析的时间要求

4.2.1 厂级技术分析会,每月召开一次,月份开始的一周内举行。 4.2.2 车间技术分析会,每月召开一次,具体时间自行安排,遇较大技术问题时,可随时召开。 4.2.3 班组技术分析会,每半月召开一次,具体时间自行安排。 4.3 三级技术分析的组织分工:分别由同级领导主持。 4.4 级技术分析的参加人员:有关人员。 5 三级技术分析的基本内容 5.1 列表说明各车间最终产品的总成品率、等级品率、各产品的成品率、与升降情况对比(与计划比)及累计完成情况。 5.2 成品率分析: 5.2.1 各产品成品率升降原因分析 5.2.2 总成品率升降原因分析 5.2.3 提高产品成品率的措施和效果 5.3 产品质量分析: 5.3.1 重点产品优级品率升降原因分析 5.3.2 总优级品率升降原因分析 5.3.3 生产过程中出现主要质量问题,原因分析及处理方法 5.3.4 不合格品的品名、批号、数量、原因分析、处理方法及去向。 5.3.5 提高产品质量的措施和效果。 5.4 工艺改进、生产考查、技措效果分析。 5.5 工艺管理、工序管理及工艺纪律执行情况的分析 6 技术分析会议资料的整理保存:分别由同级领导负责。 7 有关工作的监督考核:分别由上一级领导负责。

现代热物理测试技术一些知识点总结

第13章:红外气体分析 分子光谱: 分子从一种能态改变到另一种能态时的吸收或发射光谱(可包括从紫外到远红外直至微波谱). E E E E ?=?+?+?电子振动转动 . 气体特征吸收带: 气体:1~25μ m 近、中红外 . 红外吸收的前提: 存在偶极距(对称分子无法分析)、频率满足要求 . 非分光红外(色散型)原理、特点 : 原理:课本P195 特点: 优点:灵敏度高、选择性好、不改变组分、连续稳定、维护简单寿命长. 缺点:无法检测对称分子气体(如O 2,H 2,N 2.)、测量组分受探头限制. 烟气预处理的作用 :滤除固液杂质(3224SO H O H SO +=)、冷凝保护(1.酸露点温度达 155℃ 2.冷凝器 )、 去除水气影响(1.红外吸收干扰 2.气体溶解干扰 ). 分光红外原理: ? (三棱镜分光原理) 傅立叶分光原理(属于分光红外常用一种)、特点 : 原理:光束进入干涉仪后被一分为二:一束透射到动镜(T),另一束反射到定镜(R)。透射到动镜的红外光被反射到分束器后分成两部分, 一部分透射返回光源(TT), 另一部分经反射到达样品(TR);反射到定镜的光再经过定镜的反射作用到达分束器,一部分经过分束器的反射作用返回光源(RR), 另一部分透过分束器到达样品(RT)。也就是说,在干涉仪的输出部分有两束光,这两束相干光被加和, 移动动镜可改变两光束的光程差,从而产生干涉,得到干涉图,做出此干涉图函数的傅立叶余弦变化即得光谱, 这就是人们所熟悉的傅立叶变换. 特点:优点:测试时间短、同时测多组分、可测未知组分;而且,分辨能力高、具有极低的杂散辐射、适于微少试样的研究、研究很宽的光谱范围、辐射通量大、扫描时间极快. 第12章:色谱法 色谱法的发明和命名、色谱法原理 : P173-174 色谱系统的组成:分析对象、固定相、流动相 气相色谱与液相色谱的区别 :气相色谱法系采用气体为流动相(载气)流经装有填充剂的色谱柱进行分离测定的色谱方法。物质或其衍生物气化后,被载气带入色谱柱进行分离,各组分先后进入检测器,用记录仪、积分仪或数据处理系统记录色谱信号。高效液相色谱法是用高压输液泵将具有不同极性的单一溶剂或不同比例的混合溶剂、缓冲液等流动相泵入装有固定相的色谱柱,经进样阀注入供试品,由流动相带入柱内,在柱内各成分被分离后,依次进入检测器,色谱信号由记录仪或积分仪记录。 气相色谱和液相色谱优缺点:1、气相色谱采用气体作为流动相,由于物质在气相中的流速比在液相中快得多,气体又比液体的渗透性强,因而相比液相色谱,气相色谱柱阻力小,可以采用长柱,例如毛细管柱,所以分离效率高。2、由于气相色谱毋需使用有机溶剂和价格昂贵的高压泵,因此气相色谱仪的价格和运行费用较低,且不易出故障。3、能和气相色谱分离相匹配的检测器种类很多,因而可用于各种物质的分离与检测。特别是当使用质谱仪作为检测器时,气相色谱很容易把分离分析与定性鉴定结合起来,成为未知物质剖析的有力工具。4、气相色谱不能分析在柱工作温度下不汽化的组分,例如,各种离子状态的化合物和许多高分子化合物。气相色谱也不能分析在高温下不稳定的化合物,例如蛋白质等。5、液相色谱则不能分析在色谱条件下为气体的物质,但却能分离不挥发、在某溶剂中具有一定溶解度的化合物,例如高分子化合物、各种离子型化合物以及受热不稳定的化合物(蛋白质、核酸及其它生化物质)。 色谱系统组成及各部分作用: 载气、进样、温控、分离、检测 (P176) 温控的作用:P178

热分析技术及其在高分子材料研究中的应用

第33卷第3期2008年9月 广州化学 Guangzhou Chemistry V ol.33, No.3 Sept., 2008 热分析技术及其在高分子材料研究中的应用 翁秀兰1,2 (1. 福建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2. 福建省高分子材料重点实验室,福建福州350007) 摘要:简要介绍了热分析技术——热重法、差热分析、差示扫描量热法、热机械分析法和动态 机械热分析法等及其在高分子材料领域的广泛应用。热分析技术的方法具有快速、方便等优点, 在高分子材料的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热分析;高分子材料;应用 中图分类号:O657.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0X(2008)03-0072-05 热分析技术是在程序控制温度下测量样品的性质随温度或时间变化的一组技术,它在定性、定量表征材料的热性能、物理性能、机械性能以及稳定性等方面有着广泛地应用。热分析技术已渗透到物理、化学、化工、石油、冶金、地质、建材、纤维、塑料、橡胶、有机、无机、低分子、高分子、食品、地球化学、生物化学等各个领域。 在高分子材料研究领域,随着高分子工业的迅速发展,为了研制新型的高分子材料与控制高分子材料的质量和性能,测定高分子材料的熔融温度、玻璃化转变温度、混合物的组成、热稳定性等是必不可少的[1-2]。在这些参数的测定中,热分析是主要的分析工具。 热分析技术主要包括:热重分析法(TG)、差热分析法(DTA)、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热机械分析法(TMA)、动态热机械分析法(DMA)等。本文简要介绍了热分析技术及其发展前景及其在高分子材料研究领域的应用。 1 TG及其在高分子材料方面的应用 热重法(TG)是在程序温度控制下测量试样的质量随温度或时间变化的一种技术。热重分析主要研究在惰性气体中、空气中、氧气中材料的热的稳定性、热分解作用和氧化降解等化学变化;还广泛用于研究涉及质量变化的所有物理过程,如测定水分、挥发物和残渣,吸附、吸收和解吸,气化速度和气化热,升华速度和升华热;有填料的聚合物或共混物的组成等[3]。 1.1 高分子材料的组分测定 热重法测定材料组分,方法简便、快速、准确,经常用于进行高分子材料组分分析。通过热重曲线可以把材料尤其是高聚物的含量、含碳量和灰分测定出来,而对于高分子材料的混合物,如果各组分的分解温度范围不同的话,则可以利用TG来确定各个组分的含量[4]。 收稿日期:2007-11-13 作者简介:翁秀兰(1980-),女,福建福清人,研究实习员,负责热分析仪器及从事光催化研究。

《期货市场技术分析》(约翰墨菲著)读书笔记

第一章:理论基础 1、技术分析:以预测市场价格变化的未来趋势为目的,以图表为主要手段对市场行为进行的研究。 2、市场行为:价格、交易量、持仓兴趣。 3、技术分析的基本假设:市场行为包容消化一切;价格以趋势方式演变;历史会重演。 第二章:道氏理论 1、查尔斯·H·道于1884年7月3日首创股票市场平均价格指数。 2、基本原则: A.平均价格包容消化一切因素。 B.市场具有三种趋势。趋势的定义:上升趋势(依次上升的波峰波谷)、下降趋势(依次下降的波峰波谷)。三类:主要趋势(一年以上)、次要趋势(三周到三个月)和短暂趋势(不到三周)。 C.大趋势可分为三个阶段:积累阶段、趋暖还阳或趋冷还阴、最终阶段。 D.各种平均价格相互验证。与道氏理论不同,艾略特波浪理论只要求单个平均价格给出讯号。 E.交易量必须验证趋势:大趋势向上,价格上涨配合交易量增加,价格下跌配合交易量减少;大趋势向下,价格下跌配合交易量增加,价格上涨配合交易量减少。 F.惟有发生了确凿无疑的反转信号之后,我们才能判断一个既定的趋势已经终结。 3、道氏在股市平均价格图表中纯粹依赖收市价格,其信号是以收市价格对前一个高峰或低谷的穿越为标志的。除了首饰价格之外,其余日内价格变化即使穿越了上述高低点也是无效的。 4、辅助直线:某一段时间内界定价格上下变化范围的水平直线,现代术语称为“矩形”。 5、批评:买入卖出信号来得太迟。道氏认为,道氏理论的真正价值在于利用股市方向作为一般商业活动的晴雨表。 第三章:图表简介 1、日线: A.标准日线图:以竖线表示当天最高价格、最低价格和收市价格,竖线向右伸出的小横线标志收市价位。 B.单线图:连线每日收市价格。 C.点数图:X表示价格上升,O表示价格下跌。仅需要每日最高价和最低价。 2、期货市场的交易量与持仓兴趣: A.交易量:当日在某商品市场发生的交易总额,也就是该商品市场到期月份不同的各种合约,在这一天内参与买卖的总张数。相当于股市上某日易手的普通股票总股数。 B.持仓兴趣:所有交易商到当日收市为止累计的未平仓合约的总数目,为买盘或卖盘单边的总数。 3、大多数图表系统中只采用某商品全体合约下的交易量和持仓兴趣的总额。在合约上市时,其交易量和持仓兴趣一般较小,随着其逐渐成熟,这两个数字相应增长,临近到期的几个月,交易量和持仓兴趣又逐步萎缩。交易活动只宜限于那些持仓兴趣最高的合约。 4、周线、月线图与日线图绘制方式一致。 第四章:趋势的基本概念 1、上升趋势:一系列依次上升的峰和谷。下降趋势:一系列一次下降的峰和谷。横向延伸趋势:一系列依次横向伸展的峰和谷。

16种统计分析方法

16种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汇总 2015-11-10 分类:数据分析评论(0) 经常会有朋友问到一个朋友,数据分析常用的分析方法有哪些,我需要学习哪个等等之类的问题,今天数据分析精选给大家整理了十六种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供大家参考学习。 一、描述统计 描述性统计是指运用制表和分类,图形以及计筠概括性数据来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离散趋势、偏度、峰度。 1、缺失值填充:常用方法:剔除法、均值法、最小邻居法、比率回归法、决策 树法。 2、正态性检验:很多统计方法都要求数值服从或近似服从正态分布,所以之前 需要进行正态性检验。常用方法:非参数检验的K-量检验、P-P图、Q-Q图、W 检验、动差法。 二、假设检验 1、参数检验 参数检验是在已知总体分布的条件下(一股要求总体服从正态分布)对一些主要的参数(如均值、百分数、方差、相关系数等)进行的检验。 1)U验使用条件:当样本含量n较大时,样本值符合正态分布 2)T检验使用条件:当样本含量n较小时,样本值符合正态分布 A 单样本t检验:推断该样本来自的总体均数μ与已知的某一总体均数μ0 (常为理论值或标准值)有无差别; B 配对样本t检验:当总体均数未知时,且两个样本可以配对,同对中的两者在 可能会影响处理效果的各种条件方面扱为相似; C 两独立样本t检验:无法找到在各方面极为相似的两样本作配对比较时使用。 2、非参数检验

非参数检验则不考虑总体分布是否已知,常常也不是针对总体参数,而是针对总体的某些一股性假设(如总体分布的位罝是否相同,总体分布是否正态)进行检验。 适用情况:顺序类型的数据资料,这类数据的分布形态一般是未知的。 A 虽然是连续数据,但总体分布形态未知或者非正态; B 体分布虽然正态,数据也是连续类型,但样本容量极小,如10以下; 主要方法包括:卡方检验、秩和检验、二项检验、游程检验、K-量检验等。 三、信度分析 检査测量的可信度,例如调查问卷的真实性。 分类: 1、外在信度:不同时间测量时量表的一致性程度,常用方法重测信度 2、内在信度;每个量表是否测量到单一的概念,同时组成两表的内在体项一致 性如何,常用方法分半信度。 四、列联表分析 用于分析离散变量或定型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相关。 对于二维表,可进行卡方检验,对于三维表,可作Mentel-Hanszel分层分析。 列联表分析还包括配对计数资料的卡方检验、行列均为顺序变量的相关检验。 五、相关分析 研究现象之间是否存在某种依存关系,对具体有依存关系的现象探讨相关方向及相关程度。 1、单相关:两个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叫单相关,即研究时只涉及一个自变量和一个因变量; 2、复相关:三个或三个以上因素的相关关系叫复相关,即研究时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变量和因变量相关;

企业管理与技术经济分析复习资料

管理的定义: 管理就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协调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从而达成既定的组织目标的过程。 1.管理的实质是协调; 2.管理的核心是决策; 3.管理的目的是有效的实现组织的目标; 管理的手段: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管理的特性: 1.科学性与艺术性 2.综合性与应用性 3.管理方式的不确定性 管理职能: ?计划职能 ?计划是关于组织未来的蓝图,是对组织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目标和实现目标途径的策划与安排。 ?计划职能是管理的首要职能,是组织、领导和控制职能的基础和依据。 ?计划的目标就是要组织能适应变化中的环境,并使组织占据更有利的环境地位甚至进入一个完全不同的环境,以减少不确定性对组织的冲击。 ?组织职能 ?组织就是依据既定的目标,对成员的活动进行合理的分工和合作,对有限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使用以及正确处理人们相互关系的活动。 ?组织职能的具体内容包括:建立组织结构、划分管理层次、明确各部门的职权范围和相互合作关系、确立管理制度、建立信息沟通渠道、人员的配置、 考核和奖励等。 ?领导职能

?领导是指管理者利用组织赋予的权力和自身的能力去指挥和影响下属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工作的管理活动过程。 ?领导职能主要包括:调动组织内成员的积极性,激励他们奋发努力;有效协调组织内的人际关系,降低内耗。 ?控制职能 ?控制指根据既定目标不断跟踪和修正所采取的行为,使之朝着既定目标方向运动,并实现预想的成果与业绩杨佳豪牛逼。 ?控制职能的具体任务是对实际情况进行检查,若与计划偏离,纠正偏差,以确保按原计划和目标进杨佳豪牛逼行。若客观实际的变化较大,原计划不适 合,则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调整原计划,必要时调整目标。 古典理论相关概念: ?背景: ?卖方市场; ?如何提高生产率; ?管理局限于经验,致使许多生产潜力得不到充分地发挥; ?要求管理从经验向规范、科学化转变。 ?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 ?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代表人物泰罗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 ?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工作定额原理、能力与工作相适应 ?标准化原理、差别计件工资 ?计划与执行相分离、职能工长制

热分析应用

武汉理工大学 热分析技术应用综述 课程名称:材料热分析技术 学院:材料学院 班级:建材院委培生 学号: 姓名:吴帅 摘要对热分析技术进行了介绍,并综述了近年来热分析技术在工业方面、食品分析、高分子及复合材料检测等领域的应用情况。

关键词热分析技术;工业方面;食品分析;高分子及复合材料检测 1 热分析技术概述 热分析技术作为一种科学的实验方法,在无机、有机、化工、冶金、医药、食品、塑料、橡胶、能源、建筑、生物及空间技术等领域被广泛应用。它的核心就是研究物质在受热或冷却时产生的物理和化学的变迁速率和温度以及所涉及的能量和质量变化。国际热分析协会(ICTA)对热分析技术作了如下定义:热分析是在程序温度控制下,测量物质的物理性质与温度之间关系的一类技术。这里所说的“程序控制温度”一般指线性升温或线性降温,也包括恒温、循环或非线性升温、降温。这里的“物质”指试样本身和(或)试样的反应产物,包括中间产物。上述物理性质主要包括质量、温度、能量、尺寸、力学、声、光、热、电等。根据物理性质的不同,建立了相对应的热分析技术,ICTA 命名委员会对热分析技术进行了分类,具体见表1-1。 表1-1 热分析技术分类 热分析技术的优点主要有下列几方面:(1)可在宽广的温度范围内对样品进行研究:(2)可使用各种温度程序(不同的升降温速率);(3)对样品的物理状态无特

殊要求;(4)所需样品量可以很少(0.1μg~10mg);(5)仪器灵敏度高(质量变化的精确度达10-5);(6)可与其他技术联用;(7)可获取多种信息。 2 热分析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 2.1 热分析在炸药研制过程中的应用 炸药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平衡体系,在一定外界条件作用下能够发生高速化学反应,释放出巨大的热能,产生大量的气体,其整个反应是一个复杂的、伴随着吸热和放热过程的物理化学变化。热分析是测量炸药物性参数对温度依赖性的有关技术的总称。在炸药热分析中,除了测定其在热作用下的热行为外,更重要的是利用热分析方法来对其反应动力学进行研究,并根据动力学参数以及炸药在各种温度下的热行为,探讨和确定炸药在研制、生产和使用中的最佳条件(工艺条件和环境条件),以为确保这些过程的安全性、可靠性提供重要的实验和理论依据。因此,炸药的热分析在炸药研制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关键性的作用。 2.2 热分析在遥感卫星设计上的应用 作为卫星热设计的重要步骤,热分析主要用于检验热设计是否将卫星温度控制在所要求的范围内。卫星热分析主要包括热网络模型建立、外热流计算、温度场分析和热分析模型修正等内容。选取合理的建模方法,通过简化,精确地反映卫星各部件与环境的热交换是热分析建模的基本原则。近年来,我国的卫星热分析技术取得了快速进展,其主要标志是:配备并完善了热分析软件;热分析计算贯穿热设计的全过程[1]。卫星热分析与热试验温度偏差一般可控制在5~10 ℃,已基本满足卫星工程设计的需求。目前,进一步提高热分析模型精度的主要方法是利用热平衡试验数据进行热分析模型修正[2]。实践表明:由于热分析模型针对的飞行状态与热平衡试验状态并不一致,直接利用热试验结果修正热模型往往无法获得预期效果。因此,有必要分析卫星热平衡试验与在热分析结果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并寻求合适的途径以实现热模型的有效修正。 2.3 热分析在铸造领域的应用 热分析方法开始应用于铸造领域时用于分析铸铁的化学成分[3]。但是现在已经广泛应用于工业界的是利用其来分析铝合金的晶粒细化和Al-Si合金中的Si 变质程度[4]。热分析方法还是常用于评价铁合金、铝合金等的凝固过程及凝固过

技术管理与技术水平情况表

技术管理与技术水平情况表 技术管理和技术等级表(表dj-t7-2) 技术等级1,系统(项目)分析和设计能力公司培养了各种软件应用领域的优秀人才,成立了系统需求分析小组,对具体项目进行系统需求研究和跟踪,积极与用户沟通,努力保证项目需求分析的准确、清晰和具体,以避免在后期开发阶段因需求错误而重复开发。在系统设计中,每个项目团队由专业的系统分析师、高级程序员、程序员、测试人员、质量保证人员等组成。它采用流行的可视化编程环境、网络编程语言、先进的C/S、B/S等结构,进行科学的管理和控制。公司拥有全国系统分析师,他们都是从事计算机系统集成和软件研发多年的技术人员。他们对相关行业的业务和产品的现状和发展有很好的了解,在系统设计方面有丰富的经验。目前,公司具有系统分析和设计能力,可以同时开展多个大型系统集成项目或软件研发项目。无论是基于计算机网络的软硬件集成,还是安全、监控设备等弱电系统的集成,公司都有很强的设计能力,并在多个系统集成项目中得到实践和证明。在软件设计和分析方面,包括项目准备、需求研究、需求分析、功能设计、代码编写、测试、软件实现等方面,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系统和人员团队。自主开发的电子综合管理系统和数字监控系统在政府部门和相关信息管理重点部门拥有众多用户和良好声誉。在软件技术方面,我们拥有开发和应用经验以及技术人员。为了缩短软件设计和编码的过程,我们提高了软件开发的质量,更便于软件质量控制。我们已经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开发平台和环境。根据行业标准和多

年的开发经验,我们制定了公司的“软件开发标准”。我们参考了软件工程和ISO9001体系的要求。除了程序代码,我们对文档系统有严格的要求。各阶段应提供相应的文件。在准备接管项目之前,应进行可行性分析,以生成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如果该项目从各方面来看都是可行的,营销部门可以进行业务联系。在签署项目合同后,将调查用户的需求,以生成“需求分析报告”需求分析完成后,系统设计开始产生“概要设计手册”、“详细设计手册”、“数据需求手册”、“数据库设计”、“模块开发文件”、“项目开发计划”和“测试计划”在项目开发和设计过程中,每个项目组成员都必须撰写《开发日报》,记录当天完成的主要工作、主要困难和第二天的计划。项目经理还将填写每周项目开发报告,记录本周完成的主要功能模块、项目的实际进度、阻碍项目开发进度的因素、下周的开发进度计划等。当许多人在开发时,我们使用CVS进行版本控制,以避免覆盖彼此的程序。在开发过程中,程序员必须同时测试小的功能模块,同时填写测试报告当主模块完成后,将对多个模块进行联合测试。同时填写相应的测试报告软件开发完成后,将在现场实施,系统将投入试运行。首先,编写“操作手册”和“用户手册”,并对用户进行软件使用培训。在试运行期间,调整软件的功能以完全满足用户的需求,并修改开发过程中未发现的错误。当系统完全满足用户要求时,填写“系统调试报告”,系统将进入正式运行。当项目结束时,项目经理应编写“项目开发总结”,以便在将来不断改进其他项目的开发对于日益发展的新开发技术,技术部负责人应带头学习和研究,然后对开发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还应该对重要

技术分析有效性

技术分析有效性 从90年代初技术分析法引入中国以来,该方法备受推崇,各种技术分析软件、声讯咨询机构、报刊、杂志、书籍纷至沓来,但也引起了不少学者的批判, 由此而引发了诸多争议。 一.技术分析及其方法分类 技术分析是对市场行为所作的分析。这个市场行为的构成要素为价格、成交量、时间和空间。技术分析方法利用历史价格、成交量和未平仓量以及其他统计数字和描绘价格趋势图表的方法,借助技术原则来推测价格走势,并通过估测市场周期长短,识别买入/卖出机会。技术分析以道氏理论为基础。道氏理论的后继者将之总结并发展。概括起来,技术分析建立在三个基本假定或者前提条件下:市场行为包容消化一切;价格以趋势方式演变,这是技术分析的核心部分;历史会重演。这个假设是从统计学和人的心理因素方面进行考虑的。 目前流行的几种技术分析方法可以归纳为以下五大类: 一、K线分析法。现在K线分析多用于观测价格的走势;二、切线法。其作用是衡量价格变动的范围与幅度;三、波浪分析法。较公认,较难掌握的方法;四、指标分析法。这种方法是目前所使用最多,研究文献也比较集中的方法。 二.技术分析有效性研究综述 一般认为,技术分析起源于两百多年前日本的江户时期。当时主要使用K线为工具来记录稻米市场的交易情况。 1884年,美国人查尔斯·道提出了“股价平均指数”的概念,奠定了技术分析的基石。后来经过威廉·P·哈密尔顿和R·雷亚的发展和整理,道氏理论形成,奠定了技术分析的理论基础。理查德·夏巴克在20世纪二十年代揭示了如何把“股价平均指数”中出现的重要信号应用于单只股票。从此,技术分析的观念思维方式得到普遍传播。1932年,威廉·D·江恩所著的《股价的真面目》问世,该书总结了技术分析的概念和一些方法。罗伯特·D·爱德华和约翰·迈吉于1948年出版了《股市趋势技术分析》。被誉为世界股坛圣经,技术分析方法得到了极大的推广。1970年,法马咋提出市场有效就是价格及时充分地反映了所有可得的信息的基础上,提出了市场有效论三个层次:弱式有效,半强式有效,强式有效。1978年,J·W·威尔德整理出的《技术分析交易系统的新概念》提炼出更多

企业管理与经济技术分析选择

1.有关战略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战略是一种计划 B.企业战略管理研究的是与企业的总体目标密切相关的问题 C.战略具有绝对稳定性 D.战略具有未来性及风险性 2.企业管理的具体职能中,首要职能是( ) A. 计划 B. 组织 C. 领导 D.控制 3.对法约尔的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提出了管理的14项原则 B. 提出了一般管理理论 C.提出只有合理合法的权力才宜于作为理想组织体系的基础 D.管理的组成要素即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4.“集中决策,分散经营”的分权组织结构是( ) A.事业部制 B.矩阵制 C.职能制 D.直线职能制 5.网络图中的总时差是某工序的( ) A.最早开始时间与最早结束时间之差 B.最早开始时间与最迟结束时间之差 C.最迟开始时间与最早开始时间之差 D.最迟开始时间与最迟结束时间之差 6.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管理是由大量学者和实业家在总结管理工作的客观规律基础上形成的 B. 管理并不能为管理者提供解决一切问题的标准答案 C. 控制职能就是要确保企业的实际活动能够严格按照计划进行 D. 管理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艺术性。 7.寻找主要质量问题时可采用( ) A.排列图法 B.控制图法 C. 直方图法 D. PDCA循环 8.市场需求量日趋饱和,销售额和利润增长率趋于平缓,该产品处于寿命周期的( )。 A.成长期 B.成熟期 C.衰退期 D.投入期 9.产品品种少,每种产品的产量大,工作地专业化程度高的生产类型是( ) A.大量生产 B.成批生产 C.单件生产 10.营销组合不含() A.价格 B.产品 C.分销渠道 D.人员推销 1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追加投资回收期可用于多个方案的比较 B. NPV<0表示企业亏损 C.现值成本法只能用于多个方案的比较选优 D.投资回收期不能用于多

实验一综合热分析实验

实验一综合热分析实验 一、目的要求 1.了解综合热分析仪的基本构造、原理及方法。 2.了解实验条件的选择。 3.掌握热分析样品的制样方法。 4.掌握对样品的热分析图谱进行相关分析和计算。 二、综合热分析仪的结构、原理及性能 综合热分析仪是在程序控制温度下同步测定物质的重量变化、温度变化和热效应的装置。一般地,综合热分析仪主要由程序控制系统、测量系统、显示系统、气氛控制系统、操作控制和数据处理系统等部分组成。 1.TG的结构、原理及性能 热重法(TG)是在程序控制温度下,测量物质的质量与温度关系的一种热分析技术。热重法记录的是热重曲线(TG曲线),它以质量作为纵坐标,以温度或时间为横坐标,即m—T曲线。 热重法通常有下列两种类型:等温热重法:在恒温下测定物质质量变化与时间的关系;非等温热重法:在程序升温下测定物质质量变化与温度的关系。 热重法所用仪器称为热重分析仪或热天平,其基本构造是由精密天平和程序控温的加热炉组成,热天平是根据天平梁的倾斜与重量变化的关系进行测定的,通常测定重量变化的方法有变位法和零位法两种。①变位法是利用物质的质量变化与天平梁的倾斜成正比的关系,用差动变压器直接控制检测。②零位法是靠电磁作用力使因质量变化而倾斜的的天平梁恢复到原来的平衡位置,施加的电磁力与质量变化成正比,而电磁力的大小与方向是通过调节转换结构中线圈中的电流实现的,因此检测此电流即可知质量变化。天平梁倾斜由光电元件检出,经电子放大后反馈到安装在天平衡量上的感应线圈,使天平梁又回到原点。 SDTQ600综合热分析仪采用水平双杆双天平的结构设计。一臂作为水平天平零位平衡测量,另一臂作为高灵敏度DTA的热电偶。同时,一臂用来装填试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