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患者行非心脏手术的麻醉管理
冠心病病人非心脏手术麻醉

氧供需平衡需对症对因及时处理。
心肌缺血的治疗
心肌缺血的预防重于治疗 心肌缺血由血流动力学因素引起,首先提升心肌灌注
压,减慢心率 心肌缺血由冠脉痉挛或动脉桥痉挛所致,首选药物是
钙通道阻滞药 硝酸甘油可有效地治疗心肌缺血,但对心肌缺血无预
β—阻滞药、钙通道阻滞药选择原则
心功能良好,可给较大剂量β—阻滞药和钙通 道阻滞药
术前心功能差、高度依赖交感张力维持心排血 量的病人,β—阻滞药和钙通道阻滞药可促发 严重的心力衰竭
(心脏扩大、合并室壁瘤、LVEF低、不能耐受心率减 慢的病人)
术中麻醉处理原则
加强监测 诱导力求平顺 保证满意的通气 维护心血管功能相对稳定 维持接近正常的血容量 选择适当的麻醉药物与麻醉方法 调控围术期氧供氧需的相关因素
冠心病病人循环管理原则
维持心肌氧供需平衡 避免加重心肌缺血
心肌氧供/耗的影响因素
心肌缺血
心肌氧供减少
冠脉血流减少
心动过速 舒张压过低 前负荷增加 低碳酸血症
血液携氧量减少
贫血 低碳酸血症 2, 3DPG减少
冠状动脉痉挛
心肌氧耗增加
心脏前负荷增加
心动过速 心肌收缩力增强 心室壁张力增加 心脏后负荷增加
缺血性心脏病
Scr>2mg/dL 脑血管疾病
高危手术
6个独立的 危险因素
充血性心力衰竭
术前应用胰岛素 治疗糖尿病
Lee TH, et al. Derivation and prospective validation of a simple index for prediction of cardiac risk of major noncardiac surgery. Circulation 1999;100:1043–9.
冠心病患者非心脏手术麻醉及围术期管理的专家共识[2018年版我国麻醉学指南和专家共识]
![冠心病患者非心脏手术麻醉及围术期管理的专家共识[2018年版我国麻醉学指南和专家共识]](https://img.taocdn.com/s3/m/5af4d75b0c22590103029d88.png)
冠心病患者非心脏手术麻醉及围术期管理的专家共识(2017)随着外科手术技术的发展,临床上冠心病患者非心脏手术的适应证愈来愈广,手术种类以腹部、泌尿、骨科手术居多,而急症、失血多、高龄伴多系统疾病患者的麻醉风险更高,使围术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增加,如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和死亡。
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6》报道,我国心血管病患者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处于上升阶段,其中冠心病患者约有1100万人。
冠心病患者需要行非心脏手术的也在逐年增加,近期患有心肌梗死或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如果需要行紧急或急诊手术,风险则更高。
认识并理解围术期心血管风险因素,在麻醉前进行全面评估,对降低患者施行非心脏手术的并发症的发生和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阐述择期、紧急或急诊非心脏手术的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的麻醉前评估、麻醉治疗和术后即刻管理。
一、术前评估(一)心血管事件风险评估1.总则所有接受择期非心脏手术的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应进行围术期心血管事件风险评估。
该风险与外科手术类型(表1)和患者体能状态(图1)有关。
在现有证据和专家意见基础上,参照美国及欧洲冠心病患者围术期心脏评估及处理流程(图2,表2),其基本原理概述在本共识中。
该流程从临床医师的角度关心患者,提供知情同意,并帮助指导围术期管理,以尽量降低风险。
这种相互合作的“围术期团队”是围术期评估的基石,它依赖于外科医师、麻醉科医师及主要照顾者等相关参与者的密切沟通。
表1.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协会(ACC / AHA)指南摘要:非心脏手术的心脏风险分级惠凤燈[主龄心血管不良事井(Major Adverse C ardio\ ascular Even(s f MACE〉通常大于5%].'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主要包括三个终点事件: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和卒中。
*术前一般不需要进一步的心脏检测。
门诊手术是指在手术当天入院并在同一天返回家的手术。
冠心病人非心脏手术的麻醉处理

目前尚无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证明应激超声心动图能够改 变原有的治疗方案
Î 利弊权衡结果是否利大于弊
不佳。阳性结果者一般都会继续做冠状动脉造影,既增加 花费,还不必要的拖延手术时间
J Am Coll Cardiol 2007;50;159–241.
多巴酚丁胺应激超声心动图的价值
Beta 受体阻滞剂 他汀类药物 Alpha-2 激动剂 钙拮抗剂 抗高血压
围手术期心血管并发症风险因素
高危或中危的外科手术 缺血性心脏病病史 代偿性心衰或既往有心衰病史 脑血管疾病病史 糖尿病 肾功能不全(根据Revised Cardiac Risk Index定义为术前血肌酐 > 2
Î 利弊权衡结果是否利大于弊
不佳。阳性结果者一般都会继续做冠状动脉造影,既增加 花费,还不必要的拖延手术时间
J Am Coll Cardiol 2007;50;159–241.
Bayes’ Theorem(贝叶斯定理)
Positive likelihood ratio > 10, Negative likelihood ratio < 0.2
mg/dL)
Class 1, Benefit >>> Risk; Calss 2A, Benefit >> Risk
Class 2B, Benefit ≥ Risk; Class 3, Risk > Benefit
1. 利用连续和动态心电图记录发现静止缺血、心 律紊乱和心率变化
2. Raby 等人研究
Î 176名血管外科病人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32例出 现静止缺血,其中12例 (12/32) 术后出现心脏并发 症
心脏病人行非心脏手术的麻醉处理

心脏病人行非心脏手术的麻醉处理发表时间:2013-05-02T10:02:59.29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6期供稿作者:黄岳平刘炜明陈焕新王育东[导读] 积极处理原发病,择期手术心功能平稳后手术,急诊手术在紧急处理影响生命安全的心因性疾病的同时尽快手术。
黄岳平刘炜明陈焕新王育东(甘肃省徽县人民医院麻醉科 742300)【中图分类号】R61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06-0039-02【摘要】目的探讨心脏病人非心脏手术麻醉处理的特殊性。
方法回顾分析近年来118例心脏病患者非心脏手术麻醉处理资料。
术前全面了解各重要脏器病变严重程度及代偿能力 ,并作相应的术前准备,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药物、监测及调控措施 ,预防术中心肌氧供需失衡、术后疼痛应激、低氧血症及心血管事件发生。
结果剖宫产合并先心病、风心病者选择连硬外麻醉35例,上腹部采用硬外复合全麻42例,骨科及泌尿科51例部分选择硬外联合全麻,118例心脏病患者非心脏手术麻醉处理方法正确,保障了手术的正常进行,患者均恢复良好,无麻醉死亡病例。
结论心脏病人行非心脏手术的麻醉,术中要防止出血,低血压,低氧血症导致的心肌氧供减少,也要避免和纠正手术刺激麻醉过浅,镇痛不完善引起的心动过速,血压升高导致的氧耗量增加,因此,完善的术前检查,及时有效的对症处理,正确的麻醉方法和恰当合理用药是降低手术麻醉风险的重要措施【关键词】心脏病人非心脏手术麻醉我2006年2月至2012年1月共行心脏病人非心脏手术的麻醉118例现将麻醉处理总结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118例,女69例,男49例,20-40岁月38例,40-60岁41例,60-80岁月39例。
平均年龄52岁。
手术种类包括剖宫产35例,疝修补16例,人工股骨头置换7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39例,前列腺汽化电切18例,贲门癌3例。
心脏病种类:先心病9例(其中2例为法乐氏症术后2年),冠心病19例,其中心绞痛6例,陈旧性心肌梗死2例。
冠心病患者非心脏手术麻醉及围术期管理的专家共识(2017)

冠心病患者非心脏手术麻醉及围术期管理得专家共识(2017)马骏王伟鹏(执笔人) 王晟包睿艾艳秋张铁铮夏中元晏馥霞徐军美(负责人)徐美英缪长虹随着外科手术技术得发展,临床上冠心病患者非心脏手术得适应证愈来愈广,手术种类以腹部、泌尿、骨科手术居多,而急症、失血多、高龄伴多系统疾病患者得麻醉风险更高,使围术期心血管事件得风险增加,如心肌梗死、心力衰竭与死亡。
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6》报道,我国心血管病患者发病率与死亡率仍处于上升阶段,其中冠心病患者约有1100万人。
冠心病患者需要行非心脏手术得也在逐年增加,近期患有心肌梗死或不稳定型心绞痛得患者如果需要行紧急或急诊手术,风险则更高。
认识并理解围术期心血管风险因素,在麻醉前进行全面评估,对降低患者施行非心脏手术得并发症得发生与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阐述择期、紧急或急诊非心脏手术得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得麻醉前评估、麻醉治疗与术后即刻管理。
一、术前评估(一)心血管事件风险评估1。
总则所有接受择期非心脏手术得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应进行围术期心血管事件风险评估。
该风险与外科手术类型(表1)与患者体能状态(图1)有关。
在现有证据与专家意见基础上,参照美国及欧洲冠心病患者围术期心脏评估及处理流程(图2,表2),其基本原理概述在本共识中。
该流程从临床医师得角度关心患者,提供知情同意,并帮助指导围术期管理,以尽量降低风险。
这种相互合作得“围术期团队”就是围术期评估得基石,它依赖于外科医师、麻醉科医师及主要照顾者等相关参与者得密切沟通。
表1。
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协会(ACC / AHA)指南摘要:非心脏手术得心脏风险分级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主要包括三个终点事件: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与卒中。
*术前一般不需要进一步得心脏检测。
门诊手术就是指在手术当天入院并在同一天返回家得手术、图1 欧洲心脏病学会(ESC)与欧洲麻醉学会(ESA)指南摘要:患者体能状态(functional capacity,FC)评估ESC/ESA新指南明确提出评估患者FC就是围术期心血管事件风险评估得重要一步,常借助代谢当量(metabolicequivalent,METs)进行FC得评估、图2冠心病患者围术期心脏评估及处理流程(颜色对应于表2中得推荐等级)步骤1:对于有冠心病或冠心病危险因素并拟行手术得患者,首先评估手术得紧急性。
冠心病患者非心脏手术麻醉及围术期管理专家共识(2017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

冠心病患者非心脏手术麻醉及围术期管理的专家共识(2017)马骏王伟鹏(执笔人)王晟包睿艾艳秋张铁铮夏中元晏馥霞徐军美(负责人)徐美英缪长虹随着外科手术技术的发展,临床上冠心病患者非心脏手术的适应证愈来愈广,手术种类以腹部、泌尿、骨科手术居多,而急症、失血多、高龄伴多系统疾病患者的麻醉风险更高,使围术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增加,如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和死亡。
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6》报道,我国心血管病患者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处于上升阶段,其中冠心病患者约有1100万人。
冠心病患者需要行非心脏手术的也在逐年增加,近期患有心肌梗死或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如果需要行紧急或急诊手术,风险则更高。
认识并理解围术期心血管风险因素,在麻醉前进行全面评估,对降低患者施行非心脏手术的并发症的发生和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阐述择期、紧急或急诊非心脏手术的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的麻醉前评估、麻醉治疗和术后即刻管理。
一、术前评估(一)心血管事件风险评估1.总则所有接受择期非心脏手术的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应进行围术期心血管事件风险评估。
该风险与外科手术类型(表1)和患者体能状态(图1)有关。
在现有证据和专家意见基础上,参照美国及欧洲冠心病患者围术期心脏评估及处理流程(图2,表2),其基本原理概述在本共识中。
该流程从临床医师的角度关心患者,提供知情同意,并帮助指导围术期管理,以尽量降低风险。
这种相互合作的“围术期团队”是围术期评估的基石,它依赖于外科医师、麻醉科医师及主要照顾者等相关参与者的密切沟通。
表1. 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协会(ACC / AHA)指南摘要:非心脏手术的心脏风险分级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 )(主要包括三个终点事件: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和卒中。
*术前一般不需要进一步的心脏检测。
门诊手术是指在手术当天入院并在同一天返回家的手术。
图1 欧洲心脏病学会(ESC)与欧洲麻醉学会(ESA)指南摘要:患者体能状态(functional capacity,FC)评估ESC/ESA新指南明确提出评估患者FC是围术期心血管事件风险评估的重要一步,常借助代谢当量(metabolic equivalent,METs)进行FC的评估。
冠心病人非心脏手术麻醉处理原则及注意事项

冠心病人非心脏手术麻醉处理原则及注意事项冠心病患者非心脏手术麻醉处理的原则和注意事项如下:1. 个体化麻醉管理: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麻醉管理计划,包括药物选择、剂量调整和监测指标的设定。
考虑到冠心病患者易发生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应在麻醉管理中特别注意这些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2. 心电监测:在手术中应用心电监测仪监测心电图变化,及时发现和处理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的征兆。
如果患者有持续心电图异常或心肌缺血的表现,应及时采取措施,如增加氧输送和调整药物。
3. 血流动力学监测:对于高危冠心病患者,应考虑监测动脉血压、中心静脉压、肺动脉压等血流动力学指标,及时调整液体管理和药物治疗,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
4. 心功能保护:冠心病患者的心肌易受损伤,手术麻醉过程中应避免或减少心肌缺血和损伤,例如合理使用镇痛药物、调整呼吸机参数、维持正常体温、避免低血压和低血氧等。
5. 药物选择:选择合适的麻醉药物进行麻醉,尽量减少对患者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可使用具有心肌保护作用的药物,如引导剂等。
6. 合理使用血小板抗聚集药物:冠心病患者手术后易发生血小板聚集,增加血栓形成风险,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合理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等。
7. 术后监测和护理:术后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动脉血气分析,及时发现和处理并发症。
还需加强护理,遵循术后护理原则,包括卧床休息、疼痛管理、避免感染等。
需要注意的是冠心病患者非心脏手术麻醉处理也需要结合具体的手术类型、患者的心功能状态和相关病史等因素进行综合判断和个体化处理。
应由专业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确定。
冠心病患者非心脏手术麻醉及围术期管理的专家共识(2017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

冠心病患者非心脏手术麻醉及围术期管理的专家共识(2017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背景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和疾病结构的转变,冠心病患者数量不断增加,同时伴随着冠心病患者接受非心脏手术的比例也不断增加。
针对这一情况,中国麻醉学会制定了《冠心病患者非心脏手术麻醉及围术期管理的专家共识(2017版)》,旨在指导冠心病患者在非心脏手术中的麻醉处理和围术期管理。
麻醉前评估冠心病患者接受非心脏手术前,应进行全面的麻醉前评估。
评估内容包括患者病史、临床症状、体格检查、心电图、心脏超声、肺功能检查等。
评估的重点是判断患者的冠心病风险评估,并筛查出高风险患者。
麻醉技术选择对于冠心病患者,尽量选择局部麻醉或神经阻滞麻醉等非全身麻醉技术。
若必须进行全身麻醉,应选择靶控输注麻醉(target controlled infusion,TCI)和传统麻醉。
而对于高危冠心病患者,尽可能选择无创、非侵入性的手段如内镜检查,避免外科手术等有创操作或仅进行 PD 线、皮下移植口等最小化侵入手术。
输液管理冠心病患者术中应维持有效的血容量与水电解质平衡。
麻醉时,应尽可能维持正常的血压和心率,在需要加速心率时应优先考虑使用β 受体激动药,而不是使用其它药物。
在对病情不确定的冠心病患者使用高容量静脉输液时应注意血容量过度负荷导致心力衰竭发生风险。
也应避免使用甘露醇。
还应注意应用与HD管抗凝一血的一致性,以防出现回路内凝血现象。
术后镇痛术后镇痛可以帮助冠心病患者恢复更快,但同样也存在风险,如呼吸抑制。
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镇痛方法,例如减少阿片类药物的使用,提高非阿片类药物的使用。
对于需要进行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可能需要较长时间的镇痛。
同时还要充分了解患者的肝和肾功能状态,以避免不良反应。
围术期护理冠心病患者在围术期护理上也需要格外注意。
随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确保血氧饱和度的正常维持。
在恢复期间,监测心电图和麻醉后的血压和心率,防止出现心肌缺血等意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2导心电图:V5对缺血敏感性最高 • 胸片:一般正常,无特异性
EF>50%:低危 EF25%~49%:中危 EF<25%:高危
• :局限性室壁运动异常提示冠心病,提示左室收缩功 能
• 多层螺旋X线计算机断层显像,冠脉脉二维或三维重 建:提供参考
• 放射性核素检查:心肌灌注显像,不常用
• 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和治疗—— “金标准”
劳累性心绞痛的分级标准是依据诱发心绞痛的体力活 动量而定,适合临床运用,分级标准的具体内容如下:
Ⅰ级:一般日常活动不引起心绞痛,费力、速度快、长时间 的体力活动引起发作;
Ⅱ级:日常体力活动稍受限制,在饭后、情绪激动时受限制 更明显;
Ⅲ级:日常体力活动明显受限制,以一般速度在一般条件下 平地步行1公里或上一层楼即可引起心绞痛发作;
4
在屋内干一些轻体力的
活,如打扫卫生或洗碗
代谢当量 活动状态
4
上楼或爬山
在平地上以4英里/小时的 速度行走
短距离的奔跑
在屋内做一些重体力的活 ,如擦地板或搬动家具
参加中等强度的娱乐活动 ,如高尔夫,保龄球,跳 舞,打网球或打棒球
>10
参加剧烈的体育运动,如
游泳,壁球。踢足球,打
篮球或滑冰
3. 手术相关风险评
老年 ≥70岁 心电图异常
左心室肥大、左束支传导阻滞、异常 非窦性节律
心房纤颤、起搏心律
<4
低运动耐量 中风病史 未控制的系统性高血压(≥180≥110)
2. 患者活动耐力的评估
杜克活动状态指数
代谢当量 活动状态
1
照顾自己
吃饭、穿衣或上厕所
在屋内或房屋周围散步
在平地上以2—3英里的 速度步行1-2个街区
患者心血管风险的评估
1.患者自身的危险因素 2.患者的活动耐力评估 3.手术相关的危险因素
围术期心脏并发症
心脏危险指数
高危型外科手术 缺血性心脏病史 充血性心力衰竭病史 脑血管病史 术前使用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 术前血清肌酐浓度高于2(176.8)
心脏危险指数
• 严重心脏并发症的发生率
• (心梗、肺水肿、室颤、原发性心搏骤停 )
心 肌 缺
血
围术期高凝机制
手术
术中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低体温
血流减慢
麻醉状态下,肢体肌肉处于松弛状态,血流变得更慢,同时
有涡流形成和血流粘度增高
应激反应
手术并发休克,微血管血流淤滞以及酸中毒可促使血栓形成
血液凝固 性增高
手 术术 后引 长起 时肠间血麻制管痹动,壁使损髂静伤脉、下腔静脉回流受阻
不稳定性心 绞痛 ()
段不抬高的心肌梗 段抬高的急性心肌
死 ()
梗死()
急性冠脉综合征
内容
一.冠心病的定义及分型 二.术前检查及心血管风险的评估 三.手术时机的选择 四.术中麻醉管理
冠心病患者的病史采集
心绞痛 性质 部位 诱发因素 缓解因素 发作次数 具体治疗措施 有无其他伴随疾病
术前评估——心脏功能评估
估
高
急诊大手术,尤其是老年人
危
主动脉和其他大血管手术
手
外周血管手术
>失血
中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危
头颈部、胸腹部手术
手 骨科手术
术
前列腺手术
1-5%
低
内镜手术
危
体表手术
<1%
手
乳腺手术
术
白内障手术
冠心病患者心血管风险评估
➢ 冠心病患者发生的死亡率为10-15%,此与住院患 者非手术相关的非Q波心梗死亡率类似。
0.5% 1.3% 4%
0个危险因素 1个危险因素 2个危险因素 ≥3个危险因素
9%
临床危险因素(2007年, )
重度高危因素:
不稳定性冠脉综合征 急性(心梗发生于检查前7天内)或近期(大
于7天但小于等于1个月)心梗,(不再沿用传统的 3个月和6个月),同时有心肌缺血的危险因素。 不稳定或严重心绞痛
心绞痛分级级或级 失代偿心力衰竭 明显心律失常
重度房室传导阻滞、有症状的室性心律失常 、室上性心律失常(包括房颤)、伴随无法控制的
临床危险因素(2007年,)
中度高危因素:
心脏病史 代偿的或曾发生过心衰 脑血管病史 糖尿病(尤其是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肾功能不全
临床危险因素(2007年,)
轻度高危因素:
围术期心肌缺血的机制?
决定心肌氧供的因素
冠脉张力 开放情况
左心室 舒张末压
CO
心肌 氧供
主动脉 舒张压
动脉氧 含量
HR
决定心肌氧耗的因素
心肌 氧耗
围术期心肌缺血机制
心肌氧耗
心肌氧供
心动过速 高血压
供
心动过速
需
低血压
失
容量负荷增加
贫血
衡
应激
低氧血症
应用拟交感神经药 心输出量下降
停用β受体阻滞剂 急性冠脉栓塞或痉 挛
非段抬高型 不稳定型心绞痛 ( , ) 非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
段抬高型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
急性冠脉综合征 ——稳定性斑块和脆 弱的斑块
管 腔脂
核
纤纤维维帽帽 中中层层
管腔
脂核
稳定性斑块
易损斑块
破裂 非闭塞性血栓(白色血栓)出血
闭塞性血栓(红色血栓)
段压低和/或T 波倒置
段抬高
稳定性心 绞痛
冠心病分型
•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无症状,但有心肌缺血 的客观证据
• 心绞痛:呈典型的心绞痛发作特征
• 心肌梗塞:冠脉闭塞所致心肌坏死
• 缺血性心肌病:反复心肌缺血导致心肌纤维 化,心脏扩大,主要表现为心力衰竭和心律 失常
• 猝死:心肌缺血→电生理紊乱→猝死
•
上述五种类型可合并存在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 ,)
冠心病患者行非心脏手 术的麻醉管理
内
容
一.冠心病的定义及分型 二.术前检查及心血管风险的评估 三.手术时机的选择 四.术中麻醉管理
冠心病( )
定义: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或
阻塞,或/和冠状动脉痉挛,导致 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 心脏病,统称为冠状动脉硬化性心 脏病,亦称缺血性心脏病( )
稳定型心绞痛发作时
V4、V5、V6 和Ⅱ、Ⅲ、导联段呈水平型 下移 >0.1
段抬高的不稳定型心绞痛
V4、V5、V6 和Ⅱ、Ⅲ、导联段弓背向上抬高
定位诊断
• I、—高侧壁 • 、、—下壁 • V1~V3—前间壁 • V3~V5—局限前壁 • V1~V6—广泛前壁 • V5~V6—前侧壁 • V7~V9—正后壁 • V3R~V5R—右室
Ⅳ级:轻微活动即可引起心绞痛,甚至休息时也可发作。
相关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心肌酶: 肌酸激酶/同功酶
天门冬酸氨基转移酶 乳酸脱氢酶
血清肌钙蛋白( / )
、 ——血清心肌坏死标记物
血清心肌酶及坏死标记物水平的动态变化
1.5h开始升高, AMI早期诊断指标
3-6h开始升高, AMI特异诊断指标
相关辅助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