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写人)教案

合集下载

记叙文教案(优秀5篇)

记叙文教案(优秀5篇)

记叙文教案(优秀5篇)记叙文教案篇一【训练目的】掌握写人记叙文常用的几种描述方法。

【写作指导】人是社会生活的中心,因而也就常常成为人们说话、写文章的资料。

要揭示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内心世界,刻画出人物的鲜明性格特征,就要对人物各方面有好处的特征进行细腻、逼真的描绘。

1.肖像描述。

这是对人物外形的描述,包括人物的身姿、容貌、神情、服饰以及随身器物(如孙悟空的金箍棒、张飞的丈八蛇矛)等。

描述肖像,是为了使人能由表及里地看出人物的生活经历、身份境遇、性格特征、内心世界,所以要抓住最具个性特征、最能表现人物内在特点的地方,切忌面面俱到,同时还要注意描述顺序及所发生的变化,最终只画出一个“人”的标准像。

如《琐忆》中对鲁迅头发的描绘,《祥林嫂》中对祥林嫂白发个性是眼睛的刻画,《孔乙己》中对主人公长衫的描述,都十分传神。

2.行动描述。

决定一个人,主要不是看他的声明,他自称如何如何,而是要看他的行为,看他做什么,怎样做。

“做什么”,“怎样做”,这就构成了一个人在具体条件下的具体行动。

描述行动是人物描述最有力的手段,因为这最能显示人物的思想和个性。

如果没有“大闹天官”,没有“景阳岗打虎”,没有“三拳打死镇关西”,孙悟空、武松、鲁智深的形象恐怕要大为逊色。

这虽是文学创作的经验,但描述现实生活的人物时也可借鉴。

描述行动,尊个性注意动词的选取。

同样是跟拿钱有关的动作,《一件小事》中的“我”是“从外套袋里抓出一大把铜元”,孔乙己买酒是“排出九文大钱”,华老栓在慌忙中是“摸出洋钱”,而那“黑的人”是“一手抓过洋钱”,守财奴葛朗台为了讨好太太和女儿,是拿了一把金路易“摔在床上,随后又“把钱拈着玩”。

这每一个动作都是个性化的。

作者不仅仅注意到人物“做什么”,还个性注意到人物“怎样做”,这样,透过描述行动展示人物的性格和心灵,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

茅盾说:“人物的性格务必透过行动来表现。

”又说:“既然人物的行动(作品的情节)是表现人物性格的主要手段,那么,人物性格是不是典型的,也就要取决于这些行动的是否有典型性。

写人作文教案(推荐五篇)

写人作文教案(推荐五篇)

写人作文教案(推荐五篇)第一篇:写人作文教案写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明确写人作文的基本方法。

2、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进行人物片段描写。

3、学生通过写作训练,能够写出较完好的习作。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让学生明确写人作文的基本方法,掌握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常用的写作方法。

难点:对各种写作手法的吸收与运用。

三、教具:突出人物形象的图片和漫画四、教学过程:(一)、导入给学生展示图片和漫画,引导要刻画一个生动形象的人物必须突出人物的特点,然后引出教学内容。

(二)、教学步骤:1、肖像描写突出人物特征即外貌描写,是指对人物面貌、衣着、身材、神情、姿态等的描写。

要抓住人物的特征。

俗话说:“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定外貌,从一定的程度上表现出自己的内心状态。

由于出身、经历、素养、社会环境的影响,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征,这就会在表情、姿态、穿着等方面流露出来。

例文1:1、读下面两段外貌描写的文字,说说哪一段人物形象给你的印象更清晰,想一想为什么会这样呢?①、她个子挺高的,留着齐耳短发,显出一张光滑白净的脸庞。

她身材很好,不胖也不瘦。

她的眼睛不大,细细长长的,但是很有神采,一笑就变成了两条缝。

头上总是一左一右地夹着两只发夹,把头发紧紧地拢在耳朵后面。

她鼻子微微上翘,给人一种俏皮的感觉,显得十分可爱。

②、她个子挺高的,身材很好,不胖也不瘦。

她留着齐耳短发,头上总是一左一右地夹着两只发夹,把头发紧紧地拢在耳朵后面,显出一张光滑白净的脸庞。

她的眼睛不大,细细长长的,但是很有神采,一笑就变成了两条缝。

鼻子微微上翘,给人一种俏皮的感觉,显得十分可爱。

2.读下面两个片段思考问题:① 门一开,班主任领进一位女生。

他长的很好看,衣着朴素。

“我叫李华,请多光照。

”简单的开场白后,他被分到我的旁边,以后我们成了同桌。

② 门一开,班主任领进一位女生。

他中等个儿,梳着两根羊辫,黑里透红的脸上,有一对明亮的眼睛。

“写人记事”的记叙文教学教案

“写人记事”的记叙文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写人记事的记叙文基本结构,包括引子、发展、高潮、结局。

2. 培养学生运用生动、具体的语言描绘人物和事件的表达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记叙文表达情感,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引子:如何巧妙地引入故事,吸引读者注意力。

2. 发展:如何详细、生动地描绘人物和事件,使故事丰富有趣。

3. 高潮:如何通过矛盾冲突和解决冲突使故事达到高潮。

4. 结局:如何圆满地结束故事,留给读者思考和想象的空间。

5. 情感表达:如何在记叙文中自然地表达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1. 讲解引子的写作方法,如设置悬念、描绘环境等。

2. 讲解发展的写作方法,如详细描绘人物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

3. 讲解高潮的写作方法,如通过矛盾冲突和解决冲突来推动故事发展。

4. 讲解结局的写作方法,如圆满解决问题、留下想象空间等。

5. 讲解情感表达的写作方法,如通过细节描写、对比等手法自然地表达作者的情感。

四、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优秀范文来掌握写作方法。

2. 采用实践指导法,让学生通过动手写作来提高写作能力。

3. 采用讨论法,让学生在课堂上互相交流、分享写作心得。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完成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的质量和速度。

2.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发言质量。

3. 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如语言表达、故事构思等方面。

六、教学资源1. 优秀范文:提供一些写人记事的优秀范文,供学生分析和学习。

2. 写作工具:提供一些写作工具和技巧,如词汇卡片、句型转换等,帮助学生丰富语言表达。

3. 评价标准:制定评价学生写作的标准,如内容完整性、语言准确性等。

七、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分析优秀范文的引子部分,学习如何吸引读者注意力。

2. 让学生练习编写发展部分,要求详细、生动地描绘人物和事件。

3. 指导学生编写高潮部分,学会通过矛盾冲突和解决冲突使故事达到高潮。

4. 让学生练习编写结局部分,注意留下读者思考和想象的空间。

“写人记事”的记叙文教学教案

“写人记事”的记叙文教学教案

写人记事”的记叙文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写人记事的基本技巧,包括选材、构思、表达等。

2.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提高写作素养。

3. 通过写作实践,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心态。

二、教学内容1. 写人记事的定义与特点2. 写人记事的基本技巧3. 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方法4. 写作实践与评价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写人记事的基本技巧,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将生活中的点滴转化为具有感染力的文字。

四、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优秀范文,让学生了解写人记事的方法与技巧。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就生活中的人和事进行交流、讨论,激发写作灵感。

3. 实践法:布置写作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写作能力。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讲解写人记事的定义与特点2. 第二课时:分析优秀范文,学习写人记事的基本技巧3. 第三课时:讲解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方法4. 第四课时:写作实践,引导学生将生活中的点滴转化为文字5. 第五课时:作品展示与评价,总结提升六、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让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自我评价,反思写作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2. 同伴互评:学生之间相互评价,互相借鉴,共同提高。

3.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写作技巧、表达方式和创造力等方面的进步。

七、教学拓展1. 开展写作竞赛:鼓励学生参加学校或社会的写作竞赛,提升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2. 组织写作交流活动:定期举办写作交流会,让学生分享写作心得,互相学习。

3. 推荐优秀作品发表:向校报、校刊等推荐学生的优秀作品,提高学生的成就感。

八、教学反思1. 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写作进度,及时发现问题,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2. 针对不同学生的写作水平,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3. 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

九、课后作业1.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写人记事的文章。

写人记叙文教案

写人记叙文教案

写人记叙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写人记叙文的基本要素和写作方法。

2、培养学生通过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能力。

3、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展现人物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

4、激发学生对人物描写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如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

(2)学会选取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特点。

2、教学难点(1)如何使人物形象生动、鲜明,富有感染力。

(2)如何将多种描写手法自然地融合在写作中。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范文示例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他们有的善良、有的勇敢、有的聪明、有的幽默。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如何用文字把这些生动的人物形象记录下来,这就是写人记叙文。

(二)知识讲解1、写人记叙文的定义写人记叙文是以人物为主要描写对象,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的描写,以及通过叙述具体的事件来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品质和精神风貌的一种记叙文。

2、写人记叙文的要素(1)人物:这是文章的核心,要明确所写人物是谁。

(2)事件:选取能突出人物特点的典型事件。

(3)环境:适当的环境描写可以烘托人物的心情和形象。

3、人物描写方法(1)外貌描写:对人物的容貌、身材、衣着等进行描写,要抓住人物的特点,不要面面俱到。

例如:“他是一个高个子,瘦瘦的,眼睛小小的,但很有神。

”(2)语言描写: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年龄和性格特点,注意语言的个性化。

比如:“‘别担心,我会帮你的!’他拍拍胸脯,自信地说道。

”(3)动作描写:通过人物的动作表现其性格和心情。

像:“她抿着嘴,弓着腰,蹑手蹑脚地,一步一步慢慢地靠近它。

”(4)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比如:“我的心像揣了一只小兔子,怦怦直跳,生怕老师点我的名字。

”4、选取典型事例(1)事例要具有代表性,能够突出人物的主要特点。

(2)事例要具体、生动,有详细的情节和细节。

写人作文教案(5篇)

写人作文教案(5篇)

写人作文教案写人作文教案(5篇)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接触过作文吧,通过作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

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写人作文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写人作文教案1一、导入苏州的西园是一个佛教名寺,最出名的要算那五百罗汉了。

在众多的罗汉中,有几位是不容易让人忘怀的。

如弥勒佛、济公活佛,还有观音菩萨。

即使我不加任何描述,大家还是能够想像得出这三尊菩萨是怎样一副容颜。

想到弥勒佛那世间无二的大肚,那望之可亲的笑容,很容易联想起一副对子: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世上可笑之人。

许多人,包括从未游过西园的人,甚至只要一见到“弥勒佛”这三个字,便能发出会心的微笑。

其中奥秘何在?至于济公,我们只要闭上眼睛,片刻间,身穿破衣,手摇破扇,踢趿着破鞋的疯和尚就会自由自在地跑到我们面前,冲着大家扮出一张令人啼笑皆非的鬼脸来。

这又是因为什么?西园的观音菩萨也算是一绝了,在众佛中她是最高大的一尊,也是最奇特的一尊——她有一千只手,而且每只手掌上都有一只眼睛。

但不管她如何奇形怪状,有一点在大家的眼中乃至于心中是不会变的,她的神情气质是永恒的悲悯世人的慈善。

怎么会这样呢?这一切似乎很奇妙,其实不过是塑像大师以他高超的技艺创造出了人物的独特面貌,而这一富有个性的特征又在一个个传说故事中不断得到强化,于是他们的形象也便随之深入人心,于是他们的特点也便固定下来,于是从一颦一笑中我们也能区分出谁和谁来。

其实塑像大师能做到的,我们用笔同样也能做到。

要让人物栩栩如生地走到我们笔下,关键在于要写出人物的与众不同之处。

二、述要有这样一个人,个子不高不矮,身体不胖不瘦,脸色不黑不白,眼睛不大不小,鼻子不高不低,嘴巴不宽不窄,耳朵不圆不长——你猜他(她)是谁?又有这样一个人,黑脸短毛,长嘴大耳,圆身肥肚,穿一领青不青、蓝不蓝的梭布直裰,提一柄九齿钉耙——你道他(她)又是谁?对于前者,恐怕你苦思冥想也得不出个圆满的答案来,都是,又都不是;而对于后者,相信你一定会脱口而出:猪八戒!这两个人,为什么前一个猜不出,后一个一猜就中呢?关键就在于前者只简单介绍了人物的外貌,没有写出特征,更没有写出人物的个性,后者则不然。

记叙文写人的教案

记叙文写人的教案

记叙文写人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记叙文写人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掌握记叙文写人的常见表达方式;3. 培养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观察和描写能力。

二、教学重点1. 记叙文写人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记叙文写人的常见表达方式。

三、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2. 记叙文写人的例文。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新课1. 呈现标题“记叙文写人的教案”,引导学生思考记叙文写人的意义和价值;2. 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对记叙文写人的兴趣。

步骤二:介绍记叙文写人的概念和特点1. 使用课件呈现记叙文写人的定义和特点,比如: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特征、性格及行为来展示人物形象;2. 引导学生思考人物形象对记叙文的作用,并与生活中的实际人物进行对比。

步骤三:展示记叙文写人的常见表达方式1. 使用课件展示记叙文写人的常见表达方式,如:通过对人物的描写、人物的言行举止、人物与环境的关联等;2. 引导学生分析例文中的人物形象描写,理解表达方式的效果。

步骤四:分析例文中的人物形象描写1. 提供一篇记叙文的例文,要求学生认真阅读,并在思考后回答一些问题,如:人物形象的描写重点在哪里?通过哪些方式展示人物的性格特点?2. 集体讨论学生的答案,总结例文中的人物形象描写的特点和技巧。

步骤五:引导学生自主写作1. 呈现一个新的主题,要求学生根据主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注意人物形象的描写;2. 给予学生充分的写作时间,并在完成后进行同桌互评和展示。

步骤六:小结和反思1. 小结记叙文写人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学生对教学进行反思,指出自己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五、课后延伸1. 布置写一篇记叙文的作业,并要求注意人物形象的描写;2. 鼓励学生多读一些记叙文作品,并分析其中人物形象的描写方式。

六、板书设计记叙文写人的教案概念:记叙文写人的基本概念和特点表达方式:人物形象的描写技巧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认识记叙文写人的概念和特点,以及分析记叙文例文中的人物形象描写,培养了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观察和描写能力。

小学语文写人记叙文教案模板(共7篇)

小学语文写人记叙文教案模板(共7篇)

小学语文写人记叙文教案模板(共7篇)第1篇:写人记叙文教案2021年10月月考写人记叙文作文讲评王娅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写人记叙文的一些重要要领:用心观察,找准人物的特点尤其是主要特点;有心裁剪,选取最能表现人物特点和文章主题的材料;匠心独运,避免平铺直叙,围绕主题运用多种手法刻画人物形象:记叙与描写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结合,行文有波澜(欲扬先抑、欲抑先杨、巧设悬念)……2、过程与方法:首先阅读13篇经典的写人篇章,在此基础上师生互相讨论、从写作的角度总结方法、心得体会。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心观察人、事、物二、教学重点:掌握细节描写这一手法三、教学难点:认知到好的细节描写应当是传神地表现了所要表现的人、事、物的特征四、教学方法:启发式五、教学时数:四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二课时学习《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通过学习本课让学生掌握:要刻画好一个人物形象首先要找准人物的特点尤其是主要特点,其次学会围绕人物主要特点选材布局。

学会记叙文中记叙与描写的区分,以及记叙与描写的各自作用。

学会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相结合。

第三课时阅读除教材之外的一些名家名段,学习细节描写的手法,学习对比、衬托等刻画人物的手法第四课时一、导入同学我们这一周的作文周,我们都徜徉在写人记叙文中,我们通过阅读那些写人的经典名篇名段,通过分析自己的作文我们对写人记叙文达成了这样的共识:要刻画好一个人物形象,首先要用心观察,找准人物的特点尤其是主要特点;其次要有心裁剪,选取最能表现人物特点和文章主题的材料;然后匠心独运,行文避免平铺直叙,围绕主题运用多种手法刻画人物形象:记叙与描写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结合,行文有波澜(欲扬先抑、欲抑先杨、巧设悬念)……我们现在的对写人记叙文的认知肯定和月考前是不一样的,那么今天我们再回头来看看我们月考的作文,我以两位同学的作文为例,这两位同学不约而同的刻画了咱们班同一位同学,请同学们做老师来给这两篇文章做一个诊断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记叙文阅读指导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文章。

(从广义上来讲:小说、散文、人物传记、寓言、童话、消息、通讯等,都属于记叙文。

)1. 记叙的要素和顺序1)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

2)记叙的顺序: 顺叙、倒叙和插叙。

2. 记叙的人称和线索3. 记叙中的描写、议论和抒情*1. 记叙的要素和顺序1)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

《一面》《老山界》2)记叙的顺序:顺叙:《往事依依》、《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十三岁的际遇》(层次清楚、脉络分明)倒叙:《枣核》(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插叙:《孔乙己》(丰富文章内容,突出作品主题)*2.记叙的人称和线索1)记叙的人称:第一人称:《最后一课》、《孔乙己》(真实亲切,也利于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第二人称:《我的老师》(局部改用第二人称抒发情感,能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引起读者感情的共鸣。

)第三人称:《始终眷恋着祖国》(自由灵活)2)记叙的线索:以“人”或“人的某种情感为线索:《我们家的男子汉》以“物”为线索:《柳叶儿》以“中心事件”为线索:《社戏》* 3. 记叙中的描写、议论和抒情1)记叙中的描写记叙中的描写包括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

人物描写又可以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孔乙己》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散文中的景物描写: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或感悟。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小说的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在烈日和暴雨下》2)记叙中的议论捕捉记叙文中议论式句段,便于直接理解所叙事件的意义或文章的主题。

《枣核》《故乡》3)记叙中的抒情抒情是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抒发主观感受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

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

《白杨礼赞》中“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是直接抒情。

而第五自然段“那是力争上有的一种树……”则是间接抒情。

记叙文中运用更多的是间接抒情。

即融情于人。

事,物,景之中。

捕捉或体会记叙文中所抒发的情感,能更好的品味文章,与作者和文中人物产生情感共鸣,深刻领会文章主旨。

三文艺性记叙文的阅读1.散文阅读(1)写景状物(2)记人叙事2.小说阅读第三课时:写景状物散文写景状物散文表达的是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独特感悟,常采用托物寓意,借物抒情的手法。

托物寓意类:《白杨礼赞》《海燕》写景抒情类:《春》《济南的冬天》基本思路:描绘景物——展开联想——揭示主旨。

常用修辞:比喻、拟人、对比、排比、反复、反问等第四课时:写人记事散文这类散文着眼于情感的抒发。

共性:一是以事传情,二是小中见大。

例:《藤野先生》《背影》《散步》小说阅读:1)学会分析人物要学习从人物描写方法入手,分析人物思想性格,领会人物在特定背景下的典型意义。

小说中人物描写的主要方法有:肖像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里描写、神态描写和细节描写。

例:《孔乙己》、《我的叔叔于勒》、《变色龙》2)把握故事情节小说深刻的主题和人物性格的发展和形成,要借助完整的故事情节。

因此,引导学生把握小说故事情节也很重要。

如小说《我的叔叔于勒》,正是从菲利普一家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的故事情节中,让我们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的丑恶本质,菲利普夫妇认钱不认亲、唯利是图的性格也是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逐步完善的。

3)体味环境描写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分为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两大类。

其中社会环境描写是人物活动的历史背景、社会情态、阶级关系的等因素的组合。

如《最后一课》中开头写小弗朗士上学途中看到的布告,就暗示了“最后一课”是以普法战争为历史背景的。

而《孔乙己》一文开头对咸亨酒店的描写,则借酒客喝酒的不同方式,暗示孔乙己生活在一个贫富悬殊、等级森严的社会。

《故乡》开头“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树”也是社会环境的描写,目的在于表现当时社会农村经济的萧条落后。

自然环境的描写内容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

小说中自然环境的描写主要有四个方面的作用: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人物活动提供具体的背景;2.烘托人物心情,表现人物性格;3.渲染气氛;4.推动情节的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

如《我的叔叔于勒》写到我们一家动身去哲尔赛岛旅行的时候,作了这样的描写“我们上了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

”这是自然环境的描写,烘托了我们快活而骄傲的心情。

同时又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而文末写到为了躲避于勒改乘圣马洛船时又这样写到:“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上钻出来。

”这也是自然环境的描写,它烘托出了人物悲凉失望的心情。

4)感悟主旨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读小说不能仅仅读故事,更要通过感悟、品味、欣赏,读出故事背后的诗意。

这诗意就是对社会与人生深刻而独到的发现和认识。

《台阶》《故乡》第二轮复习:理清记叙文考点,精选范文,做有针对性的指导。

考点一:整体感知考点二:理解词句考点三:赏析词句考点四:句、段在文中的作用考点五:感悟和拓展考点一,整体感知整体感知考察的是: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文章的思想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概括文章段意,简述情节等常常从以下三个方面出题:1能否对具体的内容(比如某一段落)加以概括;2能否对整篇教材中心加以归纳;3能否对文中含蓄的内容(比如某人某事的特点)加以解说。

答题方法:1.提取型。

即直接提取中心句、主旨句,特别是记叙类文章里,有议论、抒情的句子,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总结性的句子,文章开头和结尾的句子。

2.重组型。

即通过概括、添加、转化和润色中心句、主旨句、总结句。

用明确、通畅、简洁和规范的句子表达,以求答案的完整性。

3.自写型。

即基本上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做到突出重点,突出主题。

理解题目的含义及作用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题目总能或显或隐地传达出文章的主题。

分析题目的含义应从字面意思和深层含义(即与中心相联系)两方面来考虑。

具体、形象的题目,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含蓄隽永、意味深长的题目,能引起读者的思考;也有的题目直接揭示中心、点明主旨。

考点二,理解词句中考考点要求是:理解文中重要句子(词语)的全义。

这里的句子(词语)往往是指具体语境中的意思,要结合语境,从词语的感情色彩,表达效果、深刻含义,以及句子的修辞义、委婉义、在文中的作用等角度去理解。

答这类题要结合语境,万万不可只用词典义来代替语境义。

这个词的意思是________ ,生动形象地表现了____(主语)________的特点。

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考点三,赏析词句1.赏语言。

可以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的形式(优美、生动、准确、整齐、严密等)来赏析。

具体修辞手法:比喻(生动形象)、拟人(具有人的情态和动作)、排比(句式整齐,具有强烈的语言气势)、夸张(强烈的感情色彩)、反复(强调)、反问(情感强烈,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设问(引起兴趣)、对比(强烈的反差,情感鲜明)等等。

具体表现手法:衬托、渲染、烘托、反衬、对比;象征、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借景抒情;联想、想象等。

2.再析思想内涵,结合具体语境谈感受、启迪。

象征通过某一特点的具体形象,表达某种人和某种社会现象的本质特点。

衬托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突出本体的主要特征。

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鲜明的突出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

考点四,句、段在文中的作用1.句子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

常见术语有: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引出下文,埋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等。

2.句子在文章内容上的作用。

常见术语有: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点明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等。

分析划线句的作用:结构上承上启下(——结合文章内容,如何承上,如何启下);内容上为下文写什么铺垫;与下文什么对比,突出什么的________ 的特点;揭示了____________的中心;语言上运用________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的________特点(感情)一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作铺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句子比较分析题常见题型:原句换成改句行不行?或原句与改句哪个好?答题方法及步骤:1、表明观点(行不行,哪个好);2、分析原句优点;3、分析改句缺点。

考点五,感悟和拓展《课标》对学生阅读强调:“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

”因此,考察学生对作品的评价,感悟就成了最常见的题型。

谈阅读的看法或体会:1、用第一人称2、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第三部分记叙文阅读技巧学生答题问题诊治1 概括内容题语言不精练,概括不全面2 品味语言题内容不具体,层次不清晰3 领悟主旨题领悟不到位,挖掘不深刻4 读写结合题积累不深厚,语言不优雅答题的四种意识(一)语境意识典型例题:当我走至巨石下,呈现在我面前的竟是一片美妍的小花。

小花一株株、一簇簇,攒攒挤挤,比肩争头。

这些小花仅比米粒儿稍大,白的、紫的、蓝的、红的、黄的,五颜六色,星星点点。

看到如此众多的小生命,坚忍不拔而又蓬蓬勃勃地活在这雪地里,我的眼睛被染得灿烂起来。

我惊异地看着这些小生命,它们也仿佛睁着深情的眼睛凝望着我……这些米粒般大小的生命,像是在告喻我:希冀、渴望、追恋、向往,是一切生命的本质。

即使天冷了地冷了宇宙的一切都冷了,它们也会顽强地举起美的萌芽,决不肯把生命的蓬帆轻易降落。

试题:作者意在展现这些小花的什么特点呢?答案:美丽;纤弱;顽强、不怕困难;充满活力启示:潜下心来读文章。

牢固树立答案在原文中的意识。

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答题的四种意识(二)规范意识典型例题:当那男人裹着一阵寒风进屋的时候,手里攥着不知如何弄来的10块钱。

母亲和我坐了一阵冷板凳,终于捏着钱讪讪地走了。

妈一路无言,临近家门时,她沉甸甸地叹了口气。

试题:请你赏析“捏”的表达作用。

答案:“捏”这个动词(词句特点)准确而形象地(表达效果)写出了母亲不愿意在陈家最困难的时候拿走十元钱,内心感到难为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