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电影美国文化
好莱坞的电影文化

好莱坞的电影文化◎敖宏达(作者单位: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理科学美国电影工业通常被称为好莱坞,是世界电影工业中领先的行业。
这种艺术表现形式在二十世纪占据主导地位,并在二十一世纪初继续成为一种流行的艺术形式。
人们普遍认为卢米埃尔兄弟促成了现在电影的诞生,但毫无疑问,美国电影迅速成为电影业的主导力量。
在二十世纪以前,叙事形式主要是口头,然后是书面,最后是印刷文字。
电影引入了一种全新的视觉文化,媒体的及时性创造了一个明星系统。
他们有强大的能力影响文化的其余部分,无论是好是坏,最好的情况是电影创造了视觉叙事,在娱乐的同时也能教导和启发观众,最糟糕的是一些电影撩拨了情欲,可能促使观众做出邪恶和愚蠢的行为。
正因为如此,它也成为了一个艺术纷争的竞技场。
美国电影历史可以分为四个时期:无声时代,古典好莱坞时代,新好莱坞时代和现代主义时代。
美国在电影的诞生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第一个记录照片捕捉和再现的例子是埃德沃得·迈布里奇在加州帕洛阿尔托拍摄的一匹奔跑的马的照片。
他把静止的相机排成了一排,这一伟大的创造性成就也促使世界各地的发明家设计出类似捕捉这种运动的成型设备。
托马斯·爱迪生是第一批生产这种设备的人之一。
在美国,电影最初是出现在歌舞杂耍表演的间隙休息之间,这也给世界带来了电影制作的第一次尝试。
〇一九一年初,美国电影放映机与传记公司派导演格里菲斯和他的表演团队前往西海岸,他们开始在洛杉矶市中心乔治亚街附近的一块空地上拍摄,公司决定在那里探索新的地方,他们向北走了几英里来到一个友好的小村庄,这个地方被称为好莱坞。
格里菲斯也在这儿拍摄了他的第一部电影。
在二十世纪初,当这个媒介还很新的时候,许多移民,尤其是犹太人在美国电影业找到了工作。
因为宗教偏见而不能从事其他职业,但他们可以在这个全新的行业中留下属于自己的印记。
一些胸怀抱负的年轻人,比如塞缪尔·戈德温、卡尔·莱姆勒、阿道夫·祖克尔、路易·梅尔和华纳兄弟逐渐成为了这个领域新的首领。
美国电影的特点

美国电影的特点华丽的场面和逼真的特级反传统精神黑色电影新好莱坞——后经典主义电影直接电影:现实主义美国电影是美国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
它是伴随着美国文化的成长与发展而成长与发展的。
它生动地体现了美国思想与美国这一民族和文化的许多特点。
它顺应了美国人热闹好动的天性和积极进取的人格,同时,也表现了美国人的乐观处世的精神和人性。
美国电影在注重商业性和票房价值的同时,在追求大众趣味,平易近人,通俗易懂的同时,仍然非常关注社会与现实的,非常关注艺术的。
对美国生活作了诗意的描写,动作迅猛,对话简洁,表演干脆利落,不拖泥带水,也表现了传统的好莱坞娱乐片的特点。
后现代电影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呢?这至少有3点。
1. 电影事业的组织体系具有后现代的特点。
好莱坞经历了从福特式的大生产(电影制片厂体系)到更为灵活的独立电影制作体系(新好莱坞和后新好莱坞时期),独立电影制作体系具有后现代经济的特点。
同时,好莱坞融入多元的媒体大集团公司使工业、技术、和文化形式之间的界限模糊,这也是后现代的一大特点。
2. 电影在许多方面表现后现代的主题和后现代社会的形象。
当代科幻片表现那些糟透了的社会形象,这是与后现代对社会进步失去信心的思想有关。
3. 电影表现与后现代文化实践有关的美学特征(如折衷主义和传统的艺术阶梯的丧失)。
黑色电影(film noir)在50年代派生出“反叛的青年”电影,深刻地反映了美国青年人在50年代的文化情绪,成为60年代的民权运动、青年的反叛和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锋。
美国社会充斥的叛逆,对传统和主流文化价值的叛逆不可避免地影响到电影。
美国60年代的电影以多元化和试验性为特征,电影的发展势头很好,充满了活力。
电影中裸露的镜头增多,有不少明显的性爱镜头,这对于年轻的观众是有很大的诱惑力的。
在60年代中期,美国电影变得更为自由放任。
保守主义让位于流行文化。
新的现代风格在电影中得到充分体现。
当时,生活条件和民权方面平等的呼声日益高涨,特别是黑人和拉丁裔美国人要求平等的愿望特别迫切。
从《阿甘正传》看美国文化

从《阿甘正传》看美国文化从《阿甘正传》看美国文化《阿甘正传》是一部经典的美国电影,它通过讲述主人公阿甘的故事,展现了美国文化的许多特征。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通过分析电影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展现出美国的社会价值观、个人主义、机会平等、多元文化以及乐观向上等特点。
首先,美国文化中的社会价值观体现在电影中深深地扎根在人们的心中。
阿甘是一位智商低下,但心地善良的人,他从小就受到了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歧视和排斥。
然而,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梦想,最终成为了一位成功的企业家。
这种通过努力和毅力可以改变命运的信念是美国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价值观。
其次,个人主义是美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阿甘正传》的一个主要主题。
电影中的阿甘一直坚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而他的命运取决于自己的决定和行动。
无论是在越战的战场上还是在创业的过程中,阿甘都是以自己的方式行事,追求自己的梦想。
这种个人主义的精神在美国文化中非常普遍,每个人都被鼓励追求自己的利益和幸福。
机会平等是美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也是《阿甘正传》所强调的。
电影中的阿甘生长在一个贫穷的家庭,他从小就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然而,美国社会给予了他机会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不论阶层和背景如何,只要有足够的努力和能力,每个人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
这种对机会平等的追求反映了美国文化的价值观。
此外,《阿甘正传》还展示了美国社会的多元文化特点。
电影中描绘了从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美国社会发生的许多重大事件和社会变革。
阿甘与各种各样的人交往和互动,包括战友、明星、政客等,展示了美国社会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在这个国家里,不同的文化、种族、宗教和背景的人们可以和谐地共处,并共同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努力。
最后,乐观向上是美国文化中的一种精神,也是《阿甘正传》所倡导的。
电影中的阿甘面对种种困难和逆境,始终保持着乐观的态度。
他从不放弃,总是相信明天会更好。
这种乐观向上的精神是美国人民的共同特点,无论遭遇什么困境,都相信通过努力和坚持可以改变命运。
从《阿甘正传》看美国文化

从《阿甘正传》看美国文化从《阿甘正传》看美国文化《阿甘正传》是一部由美国导演罗伯特·泽米吉斯执导的电影,于1994年上映。
该片通过讲述主人公阿甘的一生,深入探讨了美国文化及社会问题。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阿甘正传》中的美国文化。
首先,电影中展现了美国人对自由的追求和乐观主义精神。
阿甘是一个智力有限但乐观向上的角色。
尽管他遭受了很多人生的挫折和不幸,但他始终保持着自由和希望的信念。
这种对自由的追求是美国文化中重要的价值观之一,而乐观主义精神则是美国人乐于接受挑战和相信美好未来的心态。
其次,本片中还展现了美国社会的多元文化。
阿甘的朋友和伴侣来自不同种族和背景。
他的朋友们有黑人、亚洲人、拉丁裔等不同族裔。
这体现了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的特点,不同文化和背景的人们共同生活和交融。
影片还刻画了美国南方乡村和大城市的不同风貌,展现了美国社会的多样性。
第三,电影中的爱国主义情怀也是美国文化中的重要元素之一。
阿甘作为一个普通人,他对美国国旗和爱国主义有着深深的情感。
他参军入伍,并在越南战争中表现出英勇的行为。
尽管这部电影批评了战争的无谓性和对退伍军人的不公待遇,但它也表达了美国人热爱自己国家和国家荣誉的感情。
此外,电影中还流露出美国社会的竞争和成功观。
阿甘在各种场合下都表现出奋发向上的精神,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他成为了一名优秀的橄榄球运动员、成功的商人以及备受尊敬的慈善家。
这体现了美国社会重视个人努力和工作成果的文化背景。
最后,电影中对于自由选择的尊重也是美国文化的一部分。
阿甘在生活中做出了很多自己认为对的选择,无论是参军入伍,还是创办波比田园冰淇淋店等等。
电影告诉我们,尊重每个人的自由选择是美国社会所倡导和重视的核心原则之一。
《阿甘正传》通过阿甘这个角色的生活经历,向观众展现了美国文化的重要特征。
从自由追求、乐观主义、多元文化、爱国主义到竞争和成功观,电影凸显了美国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它反映了美国社会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也给观众带来了对美国文化的更深入了解。
从美国电影看美国梦的文化内涵

从美国电影看美国梦的文化内涵从美国电影看美国梦的文化内涵20世纪初期,随着美国工业化进程的加速,伴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美国逐渐崛起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而在这个时期,一个重要的概念应运而生,那就是“美国梦”。
美国梦最初被定义为每个公民都可以通过勤奋努力和天赋才华实现成功和幸福的愿望。
而美国电影作为美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美国梦的演绎和表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通过分析多部代表性的美国电影,探讨美国梦的文化内涵。
首先,美国电影以其特有的方式展现了追寻美国梦的过程和结果。
电影《卡萨布兰卡》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它讲述了一位酒吧老板在二战期间追寻自己美国梦的故事。
主人公里克本只是一个普通人,但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决心,在动荡的战争年代里建立起一家成功的酒吧。
在电影中,里克代表了无数美国人的梦想和希望,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逐渐改变自己的命运,实现自己的成功和幸福。
这部电影通过展现主人公的努力和坚持,传递了美国梦的核心观点:只要肯努力,人人都有机会追逐属于自己的梦想。
其次,电影《奥兹的魔法师》描绘了一个普通人通过奇幻的冒险,最终发现属于自己的力量和勇气的故事。
这部电影的主人公多萝西是一个来自堪萨斯州的农家女孩,她因一场龙卷风被卷入神奇的奥兹国。
在她的冒险旅程中,她遇到了一只稻草人、一只铁皮人和一只胆小的狮子,他们也都希望找到自己所缺乏的东西。
通过他们的团结和勇敢,一起面对邪恶的魔女,达到了各自的目标。
电影通过奇幻的世界,传达了一个信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无限潜力,只要勇敢面对困难,努力不懈,就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梦想。
此外,电影《热天午后》呈现了一个男人追逐金钱与力量,并丧失自己的美国梦的故事。
主人公乔史派朗是一名银行职员,他通过诈骗成功获得了大量的金钱和权利。
然而,随着他越来越贪婪和自私,最终导致他失去了家庭和自己的内心。
这部电影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告诉观众,贪婪和权力的追求并非美国梦所追求的东西,而是道德和精神上的失败。
浅析好莱坞电影的美国个人英雄主义

浅析好莱坞电影的美国个人英雄主义好莱坞电影一直以来都是美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最为突出的一种类型就是英雄主义电影。
这些电影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它们往往以一个人的力量和勇气来拯救世界、打击邪恶、维护正义,同时也让观众感受到了美国个人英雄主义的精神。
对于美国人来说,个人英雄主义精神已经深植于他们的骨髓之中。
在美国人的价值观中,独立自主、追求自由和进步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在好莱坞电影中,经常出现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英雄角色,比如说超人、蝙蝠侠、钢铁侠、美国队长等等。
这些角色无论在电影中还是在漫画中,都扮演着每个国家都需要的象征性英雄形象。
这些英雄形象的出现,代表了美国人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
在许多电影中,美国也经常被描绘成是一个需要被拯救或者保护的国家,而这些英雄就是在这个时候出现的。
这种美国个人英雄主义的表现,会让美国观众感到自豪和自信。
除此之外,美国个人英雄主义的表现还可以从其它方面体现。
比如,在电影中,英雄经常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能够独自面对危险、保护自己和他人,并且做出正确的决策。
这种个人英雄主义的表现,符合了美国人对于自由和独立的追求。
同时,这些英雄在电影中的行为也展示了一种勇敢、坚毅、永不放弃的精神,这也是美国个人英雄主义的另一种体现。
然而,对于这些英雄形象的称赞并不是没有争议的。
有一些人认为,这些英雄形象的出现,会让观众过分依赖一个人来解决问题,而忽略了实际上需要集体合作的情况。
此外,还有些人认为,这些英雄形象过于崇高化,没有真实感,反而会让人失去对于他们的关注和兴趣。
总的来说,好莱坞电影中的个人英雄主义确实是美国文化的一部分。
这种表现方式可以让观众感受到美国人的自由和独立,以及他们对于勇气和决心的追求。
当然,这种表现方式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社会认知的制约。
因此,美国个人英雄主义也需要不断地调整和变化,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需要。
从美国电影看美国梦的文化内涵

从美国电影看美国梦的文化内涵从美国电影看美国梦的文化内涵美国梦是指每个人都有机会通过辛勤工作和自身努力获得成功和幸福的理念。
作为一个代表美国文化的重要元素,美国电影展现了美国梦的多个方面。
通过电影的视角,我们可以深入研究美国梦的文化内涵,了解美国文化乃至全球文化的影响。
美国电影创作的伊始美国电影起源于19世纪末的短片制作,而20世纪初,电影院成为了人们享受娱乐的主要场所。
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电影经历了黄金时代,也是美国梦初现端倪的时期。
电影制片公司竞相争夺观众,以各种形式展现美国梦的理念。
这些电影中的主角常常是由贫困走向富裕、由失败走向成功的典型美国英雄。
电影中呈现的相关元素从诞生之初,美国电影中就包含着许多与美国梦相关的元素,其中包括个人自由、民主、实用主义等价值观。
同时,电影中还呈现了移民梦、社会流动、技术进步和消费文化等方面。
个人自由是美国梦的核心之一,也是美国电影中常常体现的重要元素。
电影英雄常常通过自己的个人努力和拼搏实现梦想。
例如,电影《摩登时代》中,查理·卓别林饰演的小丑通过努力工作最终战胜了贫困,实现了自己的成功。
此外,民主也是美国梦中的关键因素。
美国电影常常展现了公民的参与和个体的权力。
例如,电影《公民凯恩》通过讲述新闻行业巨头查尔斯·福斯特·凯恩的故事,以揭示民主的脆弱性,强调了人民的力量和权利。
实用主义是美国梦的重要价值观之一,也是美国电影中常常表现的元素之一。
美国电影通过讲述那些能够克服困难并以创新解决问题的人的故事,来展现实用主义的价值。
电影《夺宝奇兵》中,男主角印第安纳·琼斯通过聪明才智和勇敢精神克服了一个个的险阻,最终找到了失落的宝藏。
移民梦是美国梦中的核心元素之一,同时也是美国梦与美国电影结合的重要部分。
美国电影通过探讨移民梦,不仅展现了历代移民在美国实现自我价值和逐步融入社会的故事,还揭示了移民与美国主流文化的冲突和融合。
美国电影文化价值观解读

电影中美国文化价值观(1)电影是文化和价值观传播的载体,而美国价值观是西方资本主义的主导价值观,通过一系列有世界影响的大片,在无声无息中渗透美国的价值观,使之成为世界价值观的主流,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普世价值,成为世界人民的生活信条和生活指南。
李徽:《变形金刚 3》所折射的美国文化价值观浅析:一、新时期美国寻梦:美国梦指的是: 在美国人人享有均等机会,可以通过自身不懈努力获得成功,实现理想。
二、重书个人主义英雄轶事:美国人信奉个人主义,追求个人幸福已成为一种社会共识。
“追求个人自由,崇尚个人价值”的个人主义精神。
美国英雄是平民英雄———通过自身不懈努力而获得成功的人。
三、再现救世主义救世神话:美国人深信“我们是上帝选中的民族,我们要把自由传播到世界各地。
个人价值、个人主义、英雄主义、崇尚自由这些美国文化价值观念的核心内容正随着影片不断侵入其他国的本土文化。
白姣:《当幸福来敲门》美国文化价值观浅探——一、影片创作背景:美国好莱坞影片《当幸福来敲门》是根据美国著名的黑人投资专家克里斯·加德纳出版的同名自传小说改编而来,是借鉴的真实的人和事,它叙说了美国一个小人物如何从社会底层挣扎着追求成功的过程,属于一个典型的美国式励志故事。
二、影片主要故事情节:《当幸福来敲门》是美国著名的黑人投资家克里斯·加德纳真实的人生故事的翻版,讲述了一个非常感人肺腑的励志故事,它是一部美国20 世纪 80 年代的平凡小人物的艰辛奋斗的血泪史。
三、影片所折射的美国文化价值观:美国文化的三大构成要素是基督传统、共和主义和个人主义,其核心就是崇尚人人平等自由和个人奋斗的价值观。
1. 首先,该部影片体现的是美国社会生活中独特的幸福观。
2. 其次,该部影片反映的是人们对于美国梦的不懈追求。
3. 然后,该部影片还具有浓郁的基督教色彩,真实地再现了清教徒的奋斗历程。
4. 再者,该部影片反映的核心价值观就是美国人非常崇尚的个人主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米高梅制片厂(MGM)的鼎盛时期,每部米高梅电影都以“美国好莱坞制作”的字样结束。
尽管并不是每部美国电影都是由好莱坞制作的,但是大多数美国电影都是一个特定制作模式的产物。
此模式将各种不同的要素以一种独特方式加以融合,同时好莱坞也不断地将该模式加以完善。
“好莱坞”不仅仅指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个制作电影的场所。
它不仅包括制片厂、实验室和其他类似的建筑,也不仅包括制片人、明星、导演、编剧和其他参与电影制作的人员。
“好莱坞”也是一套统一连贯、观众乐于接受的美学和风格的规则。
这些规则背后是一个用以维持和支撑它们的工业体系,其中包括制片厂制度、明星制度以及围绕这些制度的电影文化本身。
电影文化的范畴包括广告、宣传和影迷杂志的文章(或者呈现方式)以及观影经验,后者在各个时代各有不同。
1908年在镍币影院观看长度为一卷本的电影的经验与1920年代在电影宫观看无声片的经验大相径庭。
同样在1950年代免下车影院,1960年代和1970年代的小银幕多厅影院,这些场所中的观影经验和今天多厅影院(8-15米的银幕)以及超大影院(16米以上的银幕)中的观影经验也完全不同。
而该书探讨的正是美国电影的现象,即它是什么,以及它如何运作这样的问题。
为了使读者了解美国电影是什么及其运作方式,就有必要探讨其制作方式。
好莱坞有自己的运作方式,通过多年经验积累,它发展出一套制片厂、明星、发行、呈现、宣传和市场的独特的体系,这套体系确保了利润。
这种制作模式不仅确定好莱坞商业化的本质,而且还决定拍摄电影的种类,这些电影的呈现方式,以及这些电影讲述故事的方式。
本书的第一部分(第一章到第五章)集中探讨的是好莱坞的定义,即它是一个独特的、有效的体系,制作不同寻常的产品——电影。
第一章“电影作为一种机制的出现”追溯了美国电影制作的历史演进:从玩具、新奇的玩意、游乐场的杂耍到一个精心设计的制作模式,该模式旨在以天衣无缝的叙事来娱乐大众。
随后几章将探讨“经典好莱坞电影”(第二章集中探讨“叙事”,第三章集中探讨“风格”)、“制片厂体制”和“明星制度”,这部分探讨了该体系的本质,并详细描述了作为一种独特制作方式的好莱坞的基本构成元素。
正如好莱坞将电影制作、发行和放映纳入一个有效的系统,它也将其生产的电影分门别类:通过类型体系来制作并销售电影产品。
所以,本书的第二部分(第六章到第十一章)通过探讨主要的电影类型与特定的工业文化机器之间的关系,即类型与好莱坞机制以及好莱坞大众文化机制的关系,来审视好莱坞电影的运作方式。
在电影产品领域,类型体系重复了一些以电影工业体系为基础的组织方式。
该体系奠定了宽泛的电影类型范畴。
这些类型通过经年的实践证明其商业价值,并有助于稳定生产流程,从而降低资金风险。
观众会去电影院观看与他们以前看过的相似的电影,也就是说,观众反复观看喜剧片、情节剧、战争片、西部片和其他类型电影。
该部分还将这些类型电影与更普遍的文化观照相联系,后者启发了前者,而前者使这些观照得以具体化。
这些章节按年代顺序加以安排,粗略对应的是各个时代制片厂生产的最优秀的类型片。
虽然关于喜剧电影的一章讨论了从1910年代到1990年代的该类型的一些电影,但是我还是集中于弗兰克•卡普拉、霍华德•霍克斯(Howard Hawks)以及1930年代的其他导演。
关于战争片的一章,虽然包括关于越南战争的讨论,但是主要集中探讨1940年代的影片,对其他类型电影的讨论也是类似。
换言之,每个关于类型的章节都集中探讨一个时期的影片,但同样回溯了该类型的历史。
同时在论述过程中,本书也试图将类型的演变置于美国文化史的范畴进行研究。
本书并未包含所有的类型,比如强盗片、恐怖片、科幻片或者其他主要类型。
虽然包括所有主要类型会使本书更加全面,但是却会改变其侧重和平衡。
类型作为美国电影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从生产类型的工业机制结构角度来进行研究。
作为本书最后部分的一些章节则讨论:个别的类型电影需要在更广阔的文化语境下,即文化史的框架下进行研究。
最后,本书以回顾美国近代电影历史结尾。
该部分分析了好莱坞在1940年代末到1950年代所受到的冲击,其中有战后反对共产主义运动,电视这一新媒介的出现,1960年代的社会政治动乱,1970年代、1980年代和1990年代好莱坞新一代电影人。
这些电影人(和他们的观众)于冷战时期成长,小时候受电视影响,又在某种程度上受到1960年代的反文化思潮、1970年代“越战”和“水门事件”以及1980年代里根式的美国等事件和思潮的塑造。
第三部分,即战后好莱坞历史部分讲述了旧好莱坞制片、发行、放映一体化体系的崩溃,也讲述了新好莱坞如何试图在旧好莱坞的碎片上以及新的市场基础上重新建立。
该部分回溯了本书第一部分关于经典好莱坞制作模式在战后发生的重大变化;也回溯了本书第二部分,即类型片的历史概述,在新的制作形式下,类型片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
对于类型这部分的讨论涉及了战后的变化,也预示了最后部分的出现。
该部分也回溯了当代电影历史中通过对特定电影的实践过程,试图恢复电影作为一个完整系统的实体,所涉及的章节有:“1960年代:反传统文化的回击”,“电影学院派一代”,“进入21世纪”。
最后部分将1980
年代、1990年代和21世纪初的好莱坞主流电影与一些反主流电影并列讨论,这些反主流电影包括一些在主流边缘徘徊的电影导演制作的电影,例如马丁•斯科塞斯、大卫•林奇;还有其他独立或者边缘电影导演的作品,例如斯派克•李(Spike Lee)、吉姆•贾木许(Jim Jarmusch)、托德•海因斯(Todd Haynes),以及朱莉•黛什(Julie Dash)。
该书每章的结尾都按时间顺序排列了参考电影,读者可以浏览以便讨论文本中涉及的更多概念和问题。
每章也提供参考书目和文章精选,有助于读者参考更多关于主题的信息。
在本书最后的术语表有助于读者明确一些基本的术语。
电影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们不仅让我们娱乐,也给我们以启迪。
电影的教育意义更多不在于它们所呈现的,即电影银幕上我们看到的故事或者情境,而是在于它所包含的一种态度,即电影所具有的一种潜在的人文关怀,也是我们的文化所不断关心的诸多问题。
该书所审视的主要问题也是20世纪美国所关心的问题,即美国从19世纪以乡村和农业为基础的社会、文化与经济社团向当代的、城市的、工业化的集体社会过渡的过程中,所遭遇的关于个体认同的惨痛变迁。
电影,就是在美国认同危机期间产生的,也成为解决这种危机的一种重要因素。
它们也有助于我们来否定这种变迁。
本书审视了电影是如何发挥这方面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