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活读书笔记
复活的读书笔记(精选6篇)

复活的读书笔记(精选6篇)复活的读书笔记(精选6篇)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体会呢?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书笔记了。
那么你会写读书笔记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复活的读书笔记(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复活的读书笔记1《复活》这个故事的情节其实很简单,描述了原本心灵纯洁的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在了玛丝洛娃以后抛弃了她。
之后他们又相遇在法庭上,由于玛丝洛娃被诬陷为杀人犯,引起了聂赫留朵夫心灵中善良的一面开始复活。
觉醒的聂赫留朵夫为了弥补他所犯下的错误,帮忙玛丝洛娃洗脱她的罪名。
而在这个过程中,聂赫留朵夫接触了许多他平时都瞧不起的低下阶级的人和奴隶,发现了许多十分不人道和不公平的制度,更发现了自我在堕落的期间是那么虚伪与令人厌恶。
而且也发现玛丝洛娃正因自我当年所做的那件事而沦为却不知羞耻。
透过聂赫留朵夫的发奋,他不但让自我心灵完美的一面复活了,也帮忙玛丝洛娃改过自新。
虽然说整个故事时刻发展并不长,作家只是写了聂赫留朵夫帮忙玛丝洛娃撕脱罪名这一件事。
但是这短短的一个故事里穿插了许多不一样人的不一样故事,以反映当时在沙皇统治时期人们的生活在不一样的阶级有着天渊之别。
小说能够成为一本名著且深受大众的喜,并使列夫?托尔斯泰成为名作家,我认为在于她所描述的故事,还有要表达的主题。
书中所描述的资料决不是作者自我凭空的想象,他透过描述这样一个故事使咱们看出在当时阶级观念是如此的可怕。
从书中的人对待这位有身份有地位的聂赫留朵夫公爵的态度以及对待农民、犯人、佣人的态度,就能够看出这个阶级关念。
有钱并不代表一切,靠自我双手争取回来的东西。
虽然你是有权活或富有的,说就是衣食无忧,但是或许你心里是空虚的,正因你所做的事都是违背自我的良心的,这种行为在潜意识中便成为了一种恶习。
心中所追求的不再是正义和大众的利益,所需的只是金钱而已,因此谁也不会关心事情的真相。
所有的行动都是按照上级的指令,为的只是想保住自我的乌纱,原因仅此而已。
经典《复活》简单读书笔记(优秀5篇)

经典《复活》简单读书笔记(优秀5篇)《复活》讲的聂赫留朵夫在精神上的复活,使他较后开始过全新的生活。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如下是可爱的编辑为大伙儿收集的经典《复活》简单读书笔记(优秀5篇)。
名著《复活》读书笔记篇一我用了几天时间读完了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所作的《复活》。
书中的男女主人公分别是涅赫柳多夫和卡秋莎·玛斯洛娃。
从他们的身上可以清楚地看到灵魂复活的不同轨迹。
卡秋莎·玛斯洛娃是作家在小说中塑造的一个较丰富,较动人的形象,她不仅是一个被侮辱者,而且是一个精神上觉醒、走上新生活的女性。
在狱中和政治犯的朝夕相处使她认识到自己是广大受欺凌的人民中的一个,她决心把自己的命运和这些优秀分子联系在一起,她渐渐恢复了自己的人格尊严,心灵纯洁的本性在玛斯洛娃的身上复活了。
涅赫柳多夫原先是一个正直而富有自我牺牲的青年,可是在服役期间染上许多恶习,成了贪淫好色的利己者,整日挥金如土。
他在一次探望自己姑妈的时候,与婢女卡秋莎·玛斯洛娃相遇,并且在一个晚上了她。
几年以后,当他再一次旁听法庭庭审时,被诬告犯有杀人罪的正是当年的玛斯洛娃。
他感到十分愧疚,良心受到深深的谴责。
他曾经对自己姐姐说过这样一句话,“犯罪的是我,受到惩罚的却是她”。
他下决心“清扫”自己的灵魂,并付之行动,企图打通各方面的关节,减轻玛斯洛娃的罪名。
当这一切努力失败之后,他决定变卖家产,跟随玛斯洛娃一起流放,并且同她结婚。
他的这一想法被玛斯洛娃拒绝了。
然而涅赫柳多夫确实是真心实意的。
他的一次次表白,一件件实际行动,终于感动了玛斯洛娃,使她从颓唐和绝望中醒悟过来。
但是,较终她还是选择了政治犯西蒙松做自己的终身伴侣。
书中的涅赫柳多夫的行为变化,让我想到“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这句话。
想想涅赫柳多夫,想想我们自己,他在一个不甚明朗的环境中复活,找回自己,而我们在一个十分光明的环境中就应该做得更好。
但是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多让人接受的事实,如今有许多学生天天往游戏厅、网吧跑,家长、老师教育了多次,可学生不仅“坚决不改”还“变本加利”,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不知道珍惜,倒显得不如到差的环境中去体会一下再回来的好,可是又有谁会到差的环境中去体会呢?《复活》让我懂得人的善良是多么重要。
作品《复活》读书笔记(优秀10篇)

作品《复活》读书笔记(优秀10篇)复活读书笔记篇一我又一次翻开《复活》这本书。
书页散发着它特有的书香,书纸有细腻质感,给人踏实的感觉。
回想起第一次翻开它。
首页便是一幅颇有意境的画,一位少女静静躺在花草中一条小溪上。
她身边的花草迷人,长得很高,但还是能清晰瞧见她合在腰间的双手,头发漾在浅浅的溪水中,透着宁静柔和的庄重。
她是已经死了幺?若是,这便是一幅凄美的作品了。
我又想着,笑了:画毕竟是画,我愿她不要醒来,醒来之后只有毫无人烟的荒野,残酷的自然选择,也许下场会不堪入目,倒不如安静的躺着,倒也凄婉体面。
随着阅读,一个全新的世界在我眼中展开。
托尔斯泰的犀利笔锋刻画出一个个所谓公正严肃的荒。
唐场面、一些自私可笑的所谓上层人士、一个全由利益驱使的社会体制……聂赫留朵夫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庭审理玛丝洛娃的案件时发现被告就是十年前被他遗弃的姨母的养女。
玛丝洛娃被聂赫留朵夫抛弃后在黑暗的下层社会中四处漂泊,几经背叛,沦为妓女。
而现在又被人诬陷谋财害命而被捕入狱。
聂赫留朵夫深深地忏悔,决定为自己的灵魂赎罪。
他放弃了浮华的生活,四处奔走想为她申冤,却无能为力。
玛丝洛娃被押送去西伯利亚当苦役,聂赫留朵夫同行。
玛丝洛娃也努力改变自己,向往善良高尚。
最终玛丝洛娃为了聂赫留朵夫的前途,拒绝了他的求婚,与政治犯西蒙松结合。
我感到我正阅读一个伟大的灵魂,他理智甚至残忍的自我忏悔,让我佩服不已。
忏悔总是需要极大地勇气和毅力,细细地回想自己的过失,承认心理上的自私虚伪。
我开始思考:正是因为我心中总有的胆怯,让我一次次地对自己“网开一面”,我会抱怨生活中的不公,但从没有反思自己的过失,从没思考那造成过失的错误心态。
我也应该改变自己,勇敢地面对自己性格的不足,认真剖析错误的源头。
我感到我正阅读一个伟大的灵魂,他讽刺着旧社会制度,但字里行间中透着初阳般的希望。
尽管周围的事物总是不完美的,我们应该保持乐观,去追求理想与完美,去思考如何做到。
也许我们会迷茫是否值得,但当我们舍身去追求的时候,会认为,一切都会有价值的。
《复活》读书笔记

《复活》读书笔记《复活》读书笔记篇一《复活》是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晚年的代表作,是他长期进行思想和艺术探索的总结。
这一时期,作者的世界观已经发生激变,他抛弃了上层地主贵族阶层的传统观点,用宗法农民的眼光重新审查各种社会现象。
《复活》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公爵在一次法院陪审一桩毒死人命案,三名被告人中的玛斯洛娃因误判导致她要被流放服苦役,而她竟是他青年时期的恋人,他把她诱奸了,且在她怀孕后将她赶了出去,使她最终沦为妓女。
这一往事使聂赫留朵夫感到特别难受,一番思想斗争后,他决定为之前的过错赎罪,他要为玛斯洛娃的案件奔走,且决心要跟她结婚,即使她被流放到西伯利亚。
玛斯洛娃明白他同她结婚是他所作出的牺牲,于是坚决反对,但他还是为此努力着。
在这期间他看到了贵族(包括自己)生活的奢侈、政府的黑暗和残酷以及许多被贵族压迫的可怜的百姓。
他认为是土地私有制使农民不得不依附于地主、遭受压迫且贫困潦倒,而土地是大家所共有的,于是,他就把他的土地分给了农民,把租金作为农民的公益基金。
之后他搬出了豪华的老宅,住在简陋的旅馆里。
他在彼得堡呆了几天,为玛斯洛娃的案子向枢密院提出了上诉,但因理由不充分被法院驳回。
于是,他便同玛斯洛娃一同踏上了去西伯利亚的旅途。
旅途中,聂赫留朵夫结识了许多可爱的人,而玛斯洛娃在被调到政治犯的队伍后,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期间,聂赫留朵夫接到了他向皇帝上诉的批复,将玛斯洛娃所判苦役犯改为流放犯。
但玛斯洛娃怕拖累聂赫留朵夫便答应了政治犯西蒙松的求婚,与此同时,聂赫留朵夫也进入了一种新的生活环境。
“复活”是全书的基本主旨。
作者精心描写了聂赫留朵夫的精神复活过程,也描写了玛斯洛娃的精神复活过程。
聂赫留朵夫在大学时期也是一个善良的、有抱负的青年,可凡是他从自己的信念出发认为是好的东西,别人都认为是坏的,反之,他认为是坏的,别人都认为是好的。
最终,他屈服了,不再坚持自己的信念,成为了一名迷恋酒色、贪图享乐,彻头彻尾的利己主义者。
复活读书笔记范文5篇

复活读书笔记范文5篇《复活》是托尔斯泰的世界观转变以后的一部长篇小说,是他思想、宗教伦理和美学探索的总结性作品。
复活读后感近期,我读完了俄19世纪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又一大著作——《复活》。
“复活”,故明思意指死去的人再一次或得生命,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有这种事。
我对托尔斯泰颇有了解。
其并不是一个科幻作家,因而我怀着兴趣翻开了这本书。
读过后,我仍不大理解,在片刻沉思后。
才渐有所悟:精神是肉体的支柱,有些人虽仍活在世上,却只是行尸走肉。
受人唾骂。
相反之,有的人虽已死去上百年,然而即使再过上千万,他(她)的精神依然永存于世,受到世人的敬仰。
在堕落的人中,也有从新“洗清”自我的人。
书中男主角聂赫留朵夫,就是一个从纯洁无邪的少年,在经历了军旅生涯后,堕落一时,最后终于在精神上恢复了自我。
这又体现出了当时俄国政治的腐败。
复活读后感又是一个好天气的周末。
上星期连续两天在网上通过电话会议的形式,给客户以及合作伙伴做了一个技术的培训,参加的人还不少,星期三那场有八十来个人,成功圆满结束。
这两天没啥事做,每天就是上上网、聊聊天、跑跑步、倒倒立,小日子过地好不惬意。
上次很快的把复活这本世界文学名著读了一遍,它的作者是俄国的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一直没有来得及写读后感。
一是比较忙,二是由于这本书比较深刻,不好下笔。
就这样囫囵吞枣地看,很难消化作者要表达的精髓思想。
这本书也是我这两年读的第一本俄罗斯名著。
作者对于细节的描述非常细致,任何时候都会对故事发生的环境以及人物的特点做大量的细节性描述,致力于准确的表述当时的所有事物。
读完这本书以后最大的两个体会是:第一,和《忏悔录》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忏悔录》是完全理性的,作者从各种方面阐述了忏悔的必要性,并以自己作表率对自己的一生做了毫无保留的忏悔。
《复活》就是完全感性的忏悔录,它是男主人公聂赫留道夫对自己年轻时候所犯过错的忏悔全过程,生活中的一些情景正好引发了自己的道德正义感的那一面人性,而当这一面战胜内心邪恶那一面时,最终选择做正确的事情来对自己的灵魂进行赎罪。
《复活》读书笔记300字(精选8篇)

《复活》读书笔记300字(精选8篇)《复活》读书笔记300字篇1想想聂赫留朵夫,再想想我们自己。
他在一个不甚明朗的环境中复活,找回自己,而我们在一个十分光明的环境中就应该做得更好。
但是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多让人无法接受的事实。
在报纸上曾刊过有个见义勇为的人总是不遗余力对不正确的事做出纠正。
有次他看见卡车司机乱吐槟榔汁,好心的劝他,却因而被打了几乎送了半条命!真是讽刺,报上这活生生的案例使的原本热心的人不由得犹豫起来,最后大家看到不公平的事情不再劝阻,变成一幅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样子。
这是一个好人的“堕落”。
《复活》使我懂得了人的善良又多么重要。
珍惜现在良好的环境,真正去付出自己,把握生命的每一刻,不让一丝一毫的不良因素动摇自己,这才是生活的真谛。
《复活》读书笔记300字篇2读过后,我仍不大理解,在片刻沉思后。
才渐有所悟:精神是肉体的支柱,有些人虽仍活在世上,却只是行尸走肉。
受人唾骂。
相反之,有的人虽已死去上百年,然而即使再过上千万,他(她)的精神依然永存于世,受到世人的敬仰。
在堕落的人中,也有从新“洗清”自我的人。
书中男主角聂赫留朵夫,就是一个从纯洁无邪的少年,在经历了军旅生涯后,堕落一时,最后终于在精神上恢复了自我。
这又体现出了当时俄国政治的腐败。
我曾经读过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甚是精彩。
望大家也看一下。
还有对大家说的:在看一类名著之前,最好看一下作者介绍。
有助于大家理解。
《复活》读书笔记300字篇3《复活》是托尔斯泰长期思想探索的艺术总结,是他对俄国地主资产阶级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长篇小说。
《复活》托尔斯泰在《复活》中,对地主资产阶级社会进行了尖锐无比的批判,表达了他对国家、教会、土地私有制和资本主义的看法。
他以强烈的愤怒,揭发专制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主人公:玛斯洛娃、涅赫柳多夫。
在托尔斯泰的脸上,没有他所有作品里,肖像、照片上流露出来的那种令人生畏的表情,没有因五官线条分明而使人感到的那种生硬的感觉,没有像块块垒起的花岗岩似的那种刚强然而呆板的神情,没有一生中使所有的人都服从于他的那种无限的威势,这些特征都没有了。
复活的读书笔记

复活的读书笔记复活的读书笔记(精选16篇)《复活》是托尔斯泰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是作家一生探索和思想的总结,被誉为俄国批判现实主义发展的高峰。
下面给大家分享复活的读书笔记,一起来看看吧!复活的读书笔记 1《复活》是列夫托尔斯泰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他在其中融入了他一生的思想与对于社会腐败的清醒认知。
这并不是个情节复杂的故事,我在阅读简介时就知晓了他的简洁的故事脉络:贵族少爷聂赫留朵夫引诱女仆玛丝洛娃却又将她抛弃,以致她辗转沦为妓女受牵连卷入投毒案,而聂赫留朵夫却又恰巧成为她的陪审员,为冤屈的玛丝洛娃奔走。
但这样一个可以在一句话内讲完的故事托尔斯泰却用了整整一部长篇小说、极为丰富的群像与细致而宏大的场面来叙述。
所以在我看来,曾经死去的绝不仅仅是聂赫留朵夫与玛丝洛娃的美好人性,重又焕发光辉的也不仅仅是人性中理智而善良的那一面。
那么是什么复活了?(一)聂赫留朵夫的死亡与新生年轻时代的聂赫留朵夫有着年轻人独有的对于世界的天真的善意,他因为年轻而纯洁,因纯洁而高贵。
这种高贵是一种无所失去的一往无前,父母留下的财产不是他们的财富,相反他们最大的资产是青春与理想,在那个年纪,这些是挥霍不光的。
那一时期的聂赫留朵夫让我感到惊奇与快乐,因为他并没有像许许多多别的在贵族家庭成长的孩子那样沾染上富态的恶习。
但我觉得,这种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行在很多情况下是不会一直存在的,因为在染缸中保持纯洁的底色是困难的。
于是,聂赫留朵夫内心中代替精神的人掌控了自己的身体。
堕落是很迅速的,而获得新生般的重拾美好品行却是艰难的,但总有一些契机可以使复活发生。
譬如说爱。
在爱情的洗礼下,聂赫留朵夫在小镇的复活节夜里重焕了精神的我。
聂赫留朵夫在成长,他在前往彼得堡周旋,去乡下将田产归还农民,与犯人们一同前往西伯利亚的路程中学会了怎样去爱人。
他学会了博爱,我看书时时常觉得他为陌生人付出太多了,就算萍水相逢也会竭尽全力。
(二)玛丝洛娃的死亡与新生玛丝洛娃相较而言,就简单得多了。
《复活》读书笔记优秀10篇

《复活》读书笔记优秀10篇“有一种极其常见、极其普遍的宿命观点,认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一成不变的本性,认为人有善良的,有凶恶的,有聪明的,有愚蠢的,有热情如火的,有冷若冰霜的,等等。
其实,人往往不是这样的。
我们说一个人,可以说他善良的时候多于凶恶的时候,聪明的时候多于愚蠢的时候,热情如火的时候多于冷若冰霜的时候,或者正好相反。
如果我们说一个人是善良的活着或者聪明的,说另一个人是凶恶的或者愚蠢的,那就不对了。
然而我们总是这样把人分类。
这是不合实情的。
人好比河流:所有河里的水都一样,到处的水都一样,可是每一条河都是有的地方狭窄,有的地方宽阔,有的地方湍急,有的地方平缓,有的地方清澈,有的地方浑浊,有的地方冰凉,有的地方温暖。
人也是这样。
每一个人身上都具有各种各样人的本性的胚芽,有时表现出这一种本性,有时表现出那一种本性;有时变得面目全非,其实还是原来那个人。
在有些人身上,这种变化往往特别急剧。
”——摘自《复活》而玛丝洛娃,最初因为想起过去的事太痛苦,就尽量不去想,浑浑噩噩,过起醉生梦死的生活,她陷落在命运的沼泽地里,沉溺、沉溺、再沉溺,直到聂赫留朵夫对她伸出了手。
她开始回想起过去,她精神的人也渐渐苏醒了,同时在监狱和流放途中那些革命圣徒的思想与行为也感染了她——原来在沼泽地里,也可以仰望星空。
她重新爱上了聂赫留朵夫,但却拒绝了他求婚,因为她认为这对他是一种拖累,而不是幸福,她不愿接受他的牺牲,为了使聂赫留朵夫得到完全解脱,玛丝洛娃嫁给了一个服苦役的政治犯西蒙松。
故事的最后,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都得到了精神上的复活,重新找到了生活的方向。
这篇读后感我断断续续写了好几天,我一直在想,我学到了什么?恰好前几天,我爸给我发了一段微信“很多人常常抱怨生活不公平,这是当然的。
生活本来就不公平。
有人生活在富足的生活里,从小口含金汤,有人生活在贫困的家庭,从小忍着饥饿。
.。
.。
.”这是文字的前半段。
南朝齐梁的范缜是一位著名的唯物主义家,杰出的无神论者,在《梁书·范缜传》中记录了一段对话:「初,缜在齐世,尝恃竟陵王子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论文题目:《复活》读书笔记课程名称:道德与生活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年级:142姓名:吴塘贵学号: 1400070064《复活》读书笔记第2页:玛斯洛娃的登场:一个身材不高,胸部很丰满的女人,穿着白色的衣物,戴着白色的头巾,还要可以露出几缕乌黑的卷发。
虚荣的心态。
第2~4页:玛斯洛娃以前的身世:半是侍女,半是养女,接受着良好的教育。
第6页:涅赫留朵夫的登场,男主过着奢侈的生活。
第8页:土地的管理,想起年轻时候所学的斯宾塞的理论。
第9页:老仆人阴沉的脸色。
第11~12页:男主以陪审员的角色来到法庭,各色虚伪的人物。
第14页:对官员们讽刺的描写。
第15页:法庭进行可笑的仪式。
第17页:对卡秋莎的审问。
第20页:案情的审问。
被怀疑者包括女主在内有三人,其余两人:西蒙、包奇科娃。
第23页:女主对案情的回忆:戒指是受害者梅斯里科夫送给她的,女主受受害者的要求回到旅馆取钱。
第25页:男主开始回忆卡秋莎。
第26~28页:男主与女主嬉戏,充满青春活力,互相产生爱慕之情。
分离的苦痛。
第28~30页:男主陷入堕落的生活,思想观念的变化。
第30~32页:三年后的见面。
第32~34页:教堂礼拜,卡秋莎的穿着:白色的连衣裙,蓝色带子,红色蝴蝶结。
男主对女主贞洁的爱。
略带斜视的眼神。
第35~37页:男主对女主的侵犯。
开始堕落的爱情。
第39~41页:男主内心自我的“安慰”。
给她一百卢布。
回到现实,这次的巧遇使他想起了自己的冷酷、无情。
第42页:卡秋莎看见了男主,可是没有认出他。
女主对男主凝视了很长的时间:她的脸变得严肃甚至严峻了。
第45页:男主恐惧的心理,良心收到了谴责。
第46页:他开始进行悔恨,开始动摇。
第50页:女主被判流放西伯利亚,男主异常的震惊。
第52~53页:卡秋莎痛苦的尖叫。
男主和庭长的对话,尽力的挽回局面。
第55页:对柯察金一家观念的改变——愉快到厌恶。
第58页:男主看出了柯察金一家虚伪:他们对戏剧都一窍不通。
第60页:思想的改变已经转换为行动:“可耻有可恶,可恶又可耻。
”男主想要摆脱一切虚伪的关系。
第62页:卡秋莎骄傲的一面。
第63页:士兵帮助女主买面包。
第64页:十二个牢中妇女的描述。
第65~67页:牢中妇女向女主打听判刑的事情。
女主给小孩面包吃。
第69页:男主是救赎自己还是救赎女主。
对老仆人说他不需要这么大的住宰和仆人。
第72页:男主对小学徒的同情:要是有一个人可怜他,帮他一把就好了。
第73~74页:男主和检察官对话,解释昨天的案情的错误并要求和卡秋莎见面。
第76页:卡秋莎痛苦的过去:秋天的夜晚,绝情的涅赫留朵夫!女主堕落的开始。
第80页:监狱的礼拜,显得庄重肃穆。
第83~85页:男主进入到监狱中。
第87页:两人的见面,男主的紧张不安,女主的阴沉怨艾,欺骗。
第一次见面。
第89页:孩子的提及。
第92页:卡秋莎的精神境界:玛斯洛娃不仅不为自己的处境感到羞愧,甚至还好像感到满意。
因为她要是改变了这样的人生观,她就会失去自己生活在人们意义。
第93~95页:男主和律师法纳林商谈玛斯洛娃的案情。
第97页:第二次见面。
玛斯洛娃的态度:她眯缝这一只眼睛,微笑着说。
第100页:两人之间的争吵,女主特意提起一百卢布(人民币10.8064元)的事情。
第101~102页:收到薇拉·鲍戈杜霍芙斯卡娅的来信。
第105页:男主再次来到监狱,并要求见女主和薇拉、缅尼肖夫母子。
第107~108页:男主和缅尼肖夫见面,许诺帮助他。
第110页:玛利娅:笑得那么善良、可爱,于是男孩和涅赫留多夫也不由地微笑起来。
第111~112页:男主和薇拉的见面,嘱托男主帮相舒斯托娃脱狱。
第114页:再见马斯连尼科夫。
第116~117页:男主要求马斯连尼科夫调女主到医院,审查身份证案件。
马不安脸红。
第118~120:第三次见女主,女主态度极大的转变,答应去医院、不喝酒。
第一部结束。
第121:男主到乡下——库兹明斯科,处理田产。
第123~125:男主和农民商量田地的处理,农民们抱着一种怀疑的态度,男主自己也不好受。
第126页:男主寻找卡秋莎的姨妈。
第129页:男主和孩子们的交谈,打听孩子的下落。
第135页:男主想农民的传达土地私有的想法,引起管家和农民们的疑惑。
第137页:男主睡在简陋是屋子里。
第138~141页:斯宾塞的理论,农民们同意男主的做法:“东家在考虑自己的灵魂。
”第143页:遇见申包克,想起他以前的样子。
第148页:医院看望女主,女主的反应。
第150~151页:女主复杂心情:回想起从前样子,因为他的存在导致了现在的这番模样,女主恨透男主。
第155页:伊万·米哈依洛维奇伯爵的自负。
第158页:男主参加宴会。
第163页:男主参见将军。
第168页:关于女主的上诉被驳回。
第171页:谢列宁的精神状态,如同自己的影子。
第174页:玛丽亚特想男主卖弄风情,男主不为所动。
第176页:男主对自己行为的思考。
第177页:男主见舒斯托娃。
第180页:男主见鲍加繆夫。
第184~185页:男主看穿了玛丽亚特的虚伪,不满地离开剧院。
第189页:女主伤心难过,重新爱上了男主。
第193页:男主和他姐姐的对话:“我不是要去改正她,而是要改正我自己。
”第194~195页:男主和姐姐对话:婚姻问题,土地财产的问题。
第199页:犯人的出行,大量的细致描写。
第203页:突发状况,犯人发病。
第206~207页:男主和女主相见于火车站,女主:天气多热啊。
第209页:女主的提前离开:“瞧着涅赫留多夫,对他发出悲怆的微笑。
”第212页:男主对婚礼的看法。
第213页:男主对人情、法律的看法。
第214页:男主听老人讲故事,想要帮助他。
第218~219:男主和工人们坐在车厢里,听着故事。
第二部结束。
第221页:女主受到骚扰,调到政治犯中,真正的“复活”。
第225页:玛利娅的价值观,对爱情的厌恶。
第227~228页:女主察觉到西蒙松对她的爱恋。
第229页:女主外貌内心的变化。
第231页:男主和克雷里佐夫。
第238页:女主坦然的态度。
第245页:西蒙松与男主谈论女主的婚姻问题。
第247页:玛利娅对爱情的评价。
第249页:女主是喜欢男主还是喜欢西蒙松。
第257页:男主见将军。
第261~262页:男主参加了将军的宴会,会面英国人。
第263~264页:男主与女主的最后一次见面,女主的离开,她依旧爱着男主。
第266页:英国人发福音书。
第269页:思想境界上升,完全复活。
(学生阅读的并不是权威翻译家译作的,在文本方面可能会有偏差,有机会还要读一读汝龙或草婴翻译的作品。
)见解:细品《复活》我认为最感人的地方就是作者对人性的道德的自我完善和做人良心的问题。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不由产生了几个问题。
首先,在我阅读的书籍版本中的第78页,女主在火车站台想要和男主见上一面,她挺着大肚子在冷风中苦苦等候,却得不到男主的回应,她绝望得想要自杀,可是这种情绪在一瞬间便消失了,为什么?文中有一段描写:“她肚子里的婴儿突然蠕动了一下,撞击了一下。
”一般来说妇女怀孕4到5个月后开始会有胎动,这么说来女主被男主诱奸已经过去了4到5个月的时间了,她足足煎熬了这么长的时间却得到这样的结果她怎么能不绝望。
至于为什么会忽然平静了,一方面我想是因为母爱的伟大,女主自身的善良,另一方面我想她可能想要生下这个属于男主的孩子,撇清自己和他的关系,而这一刻开始女主陷入了沉沦。
那么她是怎么一个“复活”的过程的呢?女主曾经是一位纯洁美丽的姑娘,她对人怀着孩子般的信赖,对生活有着美好的向往,可是由于男主的出现让她的人生发生了360度的大转变。
她成了妓女,又被人诬告判了流放的罪行,丧失了做人的尊严。
可是她虽然堕落了可依旧怀着依稀的善良。
她在牢房中吃面包依旧忘不了分给小孩子,当男主出现在她面前向她悔改并进行努力的时候,她渐渐地动摇了,她藏在心底的善良被逐渐的唤醒。
第一次男主去监狱见她的时候,向她赔罪的时候,由于她精神的麻木,完全不为所动,甚至还在盘算如何利用他。
而在第二次见面的时候,男主提出要和她结婚,终于她内心开始动摇,把累计多年的痛苦全部宣泄了出来,这是“复活”的第一步。
在第三次接触的时候,女主已经判若两人了,她答应男主去医院,变得关心他人希望改变别人的处境。
女主又开始爱上了男主,可是她认为如果和他结婚的话会毁掉他的生活,所以拒绝的他结婚的要求,因为接触到了政治犯她完成了精神上的完全复活,变回了以前的模样,认识到自己是属于劳动人民阶级的,能和西蒙松结合是最为适合她的道路。
到底卡秋莎喜欢涅赫留多夫还是喜欢西蒙松呢?我认为卡秋莎还是喜欢涅赫留多夫。
在阅读《复活》的过程中,有这样的一个细节,每当女主见到男主的时候,她总是喜欢以一双斜视的眼睛注视着她,这双斜视的眼睛描写一共有以下几处:第一部第十三章:“卡秋莎同两个姑妈一起站在台阶上,用满含泪水的有点斜视的眼睛送他。
”第十五章:“同时用温顺、纯贞、爱恋的和略带斜视的眼睛直接得盯着他的眼睛。
”第十九章:“这对严峻的眼睛中有一只是斜视的。
”第四十三章:“她一动不动,斜视的目光却没有离开他”、“她那双斜视的眼睛好像在瞧他,又好像没有瞧他”。
第五十九章:“她补充说,用可怕的斜视瞅了他一眼。
”第二部第十三章:“她抬起了头,她那乌黑的斜视的眼睛又像是瞅着他的脸,又像瞅着别的地方。
”二十九章:“她说,用悲凉的泪汪汪的斜视眼看着他。
”第三部第二十五章:“她说,用斜视的神秘的目光瞧着他的眼。
”可以发现,每次卡秋莎用这样的目光看着涅赫留多夫的时候,都带着不一样的情绪,是憎恨或是爱慕,不过大多都是爱慕为主。
这样的“斜视的目光”似乎是一种特定的行为,我们可以把它理解成为一种“习惯”——他注视涅赫留多夫成为了一种习惯,因为“斜视的目光”在其他人的身上是不存在的,也就可以说明卡秋莎对待涅赫留多夫的感情。
她没有接受涅赫留多夫的求婚也是出于自己对他的爱。
他们之间的爱情是非常高尚的,在那个黑暗无比的时代,每个人都被物质、财富、欲望、权力所腐蚀,从那一刻起他们就变成了市刽小人,思想就是一滩污水,而他们两人就曾处于堕落的深渊,并且从深渊里苏醒过来,挣扎过来,经过了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卡秋莎做了七年的妓女生活,没日没夜被蹂躏、被践踏,她只有通过抽烟和酗酒来打发日子,身心已经麻木不仁,而涅赫留多夫也一样过了七年腐朽、糜烂的生活,甚至还和有夫之妇有过节,伦理道德的观念在他的脑海里早已不复存在,然而经历如此多的事情,他们的“复活”而重新得到的爱情才显得这么可贵,可是他们彼此之间却没有结果,相爱的两个人不能生活在一起,他们分别的场景是多么的动人,截取几段:她的脸红一阵、白一阵,手指头痉挛地揉着衣服的边角,一会儿看着他,一会儿又垂下眼睛。
她连忙打断了他的话。
“那有什么呢,德米特里·伊万诺维奇,如果他要我跟他(西蒙松)一起生活,”她惊慌失措地停住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