曝气充氧实验

合集下载

曝气设备充氧能力实验

曝气设备充氧能力实验

曝气设备充氧能力实验
曝气设备充氧能力实验是一项使用曝气设备进行测试其充氧效能的实验,是生物氧化反应保证平稳进行所必需的实验步骤。

曝气设备充氧能力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对曝气装置进行试验来测量其充氧效能,以确定该装置是否具有足够的氧气供应量。

曝气设备充氧能力实验主要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对样品进行前处理以及参数优化、测量曝气系统的充氧能力和测量耗气率。

在样品的前处理部分,首先要用冻干机将样品体积减少到最低,从而获得最佳的参数,以确保曝气系统的容积足够大以及放入的样品充分混合。

接下来,使用曝气设备将样品均匀地注入实验管中,以确保样品的一致性。

然后进入曝气设备充氧能力测试阶段,这一阶段主要为测量曝气系统吸入的气体浓度,并通过检测不同参数,如气体流量、气温、气体压力,以确定曝气系统最佳工作状态,以及持续运行时间。

最后,当曝气系统达到其最佳运行状态时,通过对样品含氧量的测量来评估其效能。

最后是测量曝气设备的耗气率。

在这一部分,测量设备的耗气情况,包括给定负载时的气体流量和气体温度,以及曝气设备在不同负载和工作条件下的耗气量。

综上所述,曝气设备充氧能力实验可以通过对曝气系统进行测试,从而评估其充氧效能以及对样品的生物氧化反应的影响。

曝气设备充氧能力的测定实验

曝气设备充氧能力的测定实验

曝气设备充氧能力的测定实验步骤一、实验准备1、打开JPSJ-605型溶解氧测定仪(或HI964400型溶解氧测定仪),将氧电极在安全处垂直放置20 min以上,以极化活化电极。

2、按讲义计算CoC12和Na2SO3的需要量(以10 L水量计,注意讲义上Na2SO3是有7个结晶水的,而实验室提供的可能是无水Na2SO3,要注意换算)。

二、清水充氧实验1、在曝气池中放人自来水10L,取出—部分曝气池中的水溶解Na2SO3和CoC12,一定要溶解完全,可加热(混凝组的磁力搅拌器具有加热功能),并将溶液倒入曝气池中,使其迅速扩散(可用机械搅拌机慢速搅拌,但不允许混入空气)。

2、确定曝气池内测定点(或取样点)位置。

在平面上测定点为曝气池中心点,在立面上布置在水深一半处。

以下是JPSJ-605型溶解氧测定仪的步骤:取下电极保护套,将电极放入无氧水中测定点并淹没测温探头,按“零氧”键,轻轻扰动电极2-3 min,待仪器显示读数趋于“0.00”并稳定后,按“确定”键,仪器即完成零氧校准并返回测定工作状态。

以下是HI964400型溶解氧测定仪的步骤:取下电极保护套,将电极放入水中测定点并淹没测温探头,按“CAL(校正)”键,轻轻扰动电极2-3min,“BUF(缓冲)”开始闪烁直到读数稳定。

待“CFM (确认)”闪烁时,按“CFM”键,完成0% DO定位(即调零),并显示100%,进入下面的100% DO定位。

3、以下是JPSJ-605型溶解氧测定仪的步骤:拿出电极,用大量纯水反复冲洗电极头,用滤纸吸干电极头,按“满度”键,将电极在空气中轻扰2-3 min(电极头朝下),待仪器显示读数趋于稳定后,按“确定”键,仪器即完成满度校准并返回测定工作状态。

本实验不需要校准“盐度”和“气压”。

以下是HI964400型溶解氧测定仪的步骤:拿出电极,用大量纯水反复冲洗电极头,用滤纸吸干电极头,在空气中轻扰2-3min(电极头朝下),待“CFM”闪烁时,按“CFM”键,完成100% DO定位。

曝气充氧实验报告

曝气充氧实验报告

曝气充氧实验报告曝气充氧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熟悉和掌握曝气充氧装置的使用方法,学习操作曝气充氧装置调节液体充氧度的知识,掌握曝气充氧对液体影响的规律,弄清液体充氧度的变化规律。

实验原理曝气充氧装置利用液体在气体充氧过程中的极性分离,即液体中的有关物质会吸附气体,而泡沫的发生则是由于液体中的有机物沉积造成的。

气体的充氧会使液体中的有机物沉淀,从而使液体中的氧含量增加,液体中的有机物也会随着气体的充氧而沉淀在液体中。

实验材料及仪器材料:用来曝气充氧的水、洗衣服用的氯化钠、肥皂泡、温度计。

仪器:用于曝气充氧的装置、液位仪、温度仪、仪表箱、水位计、热泵、减压阀、放气阀。

实验步骤1.将液位仪调整到正常位置;2.接水管时,把水管钩上,把热泵把温度调节在室温以上;3.把减压阀的压力调整到2-3kg,连接水管;4.把放气阀放气到常压,试验开始;5.在装置内加入所需要的水,加入洗衣服用的氯化钠,加上肥皂泡,在装置内封闭;6.调节恒温,调节氧气流量,控制水温在25℃,等待曝气充氧过程结束;7.开启放气阀,控制压力,使液体中的氯化钠逐渐溶解;8.观察液体中的水温度,氧气流量,和液体中的充氧度,观察水位变化,记录实验数据;9.把放气阀关闭,重新调节氧气流量,持续控制水温在25℃,再次观察液体中的氯化钠溶解度,观察液佪的变化,记录实验数据。

实验结果实验经过以上步骤,可以观察到,曝气充氧对液体的影响是把液体中的有机物沉积,使液体的充氧度增加,水温升高,液体的水位也会随着气体的充氧而上升。

结论通过本实验,熟悉和掌握了曝气充氧装置的使用方法,学习操作曝气充氧装置调节液体充氧度的知识,掌握了曝气充氧对液体影响的规律,弄清了液体充氧度的变化规律。

实验一曝气设备清水充氧实验

实验一曝气设备清水充氧实验

实验一 曝气设备清水充氧实验曝气是活性污泥系统的一个重要环节。

它的作用是向池内充氧,保证微生物生化作用所需之氧,同时保持池内微生物、有机物、溶解氧,即泥、水、气三者的充分混合,为微生物降解创造有利条件。

因此了解掌握曝气设备充氧性能,不同污水充氧修正系数α、β值及其测定方法,不仅对工程设计人员、而且对污水处理厂运行和管理人员也至关重要。

此外,二级生物处理厂中,曝气充氧电耗占全厂动力消耗的60-70%,因此高效省能型曝气设备的研制是当前污水生物处理技术领域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因此本实验是水处理实验中的一个重要项目,一般列为必开实验。

一、目 的1、加深理解曝气充氧的机理及影响因素2、了解掌握曝气设备清水充氧性能测定的方法。

3、测定几种不同形式的曝气设备氧的总转移系数K Las ,氧利用率η%,动力效率E 等,并进行比较 二、原 理曝气是人为的通过一些设备加速向水中传递氧的过程,常用的曝气设备分为机械曝气与鼓风曝气两大类,无论哪一种曝气设备。

其充氧过程均属传质过程,氧传递机理为双膜理论,如图3所示在氧传递过程中,阻力主要来自液膜,氧传递基本方程式为:)(C Cs K dtdcLa -= 式中: dt dcmg/L ·min ;C Cs -――氧传质推动力,mg/L Cs ——液膜处饱和溶解氧浓度,C ——液相主体中溶解氧浓度,WY AD K L L La ∙∙=La K ——氧总转移系数,1/min ; D L ——液膜中氧分子扩散系数; Y L ——液膜厚度; A ——气液两相接触面积; W ——曝气液体体积;由于液膜厚度Y L 和液体流态有关,而且实验中无法测定与计算,同样气液接触面积A 的大小也无法测定与计算,故用氧总传递系数K La 代替。

将上式积分整理后得曝气设备氧总传递系数K La 计算式。

CtCs C Cs t t K La ---∙=0lg3032 式中:K La ——氧总转移系数,1/min ; t 0、t ——曝气时间,min ;C 0——曝气开始时池内溶解氧浓度,t 0=0时,C 0=0,mg/L ; Cs ——曝气池内液体饱和溶解氧值,mg/L ;Ct ——曝气某一时刻t 时,池内液体溶解氧浓度,mg/L 。

实验二__曝气设备充氧能力的测定实验

实验二__曝气设备充氧能力的测定实验

实验二 曝气设备的充氧能力的测定实验实验项目性质:验证性 所属课程名称:水污染控制工程 实验计划学时:41、实验目的(1)加深理解曝气充氧的机理及影响因素。

(2)掌握曝气设备清水充氧性能测定的方法。

(3)测定曝气设备的氧的总转移系数KLa (20)、氧利用率EA 、动力效率Ep 。

2、实验原理曝气的作用是向液相供给溶解氧。

氧由气相转入液相的机理常用双膜理论来解释。

双膜理论是基于在气液两相界面存在着两层膜(气膜和液膜)的物理模型。

氧在膜内总是以分子扩散方式转移的,其速度总是慢于在混合液内发生的对流扩散方式的转移。

所以只要液体内氧未饱和,则氧分子总会从气相转移到液相的。

曝气设备氧总转移系数KLa 的计算式:CtCs CoCs t t a o ---=ln 1KL 式中: KLa —氧总转移系数,l/min ; t 、t 0—曝气时间,min ;C 0 —曝气开始时烧杯内溶解氧浓度( t 0=0时,C 0=?mg/L ),mg/L ; Cs —烧杯内溶液饱和溶解氧值,mg/L ;Ct —曝气某时刻 t 时,烧杯内溶液溶解氧浓度,mg/L 3、实验设备与试剂(1)曝气装置,1个; (2)大烧杯;1000mL ,1个; (3)溶解氧测定仪,1台; (4)电子天平,1台; (5)无水亚硫酸钠; (6)氯化钴; (7)玻璃棒1根。

4 实验步骤(1)用1000mL 烧杯加入清水,测定水中溶解氧值,计算池内溶解氧含量G=DO·V 。

(2)计算投药1)脱氧剂(无水亚硫酸钠)用量: g=(1.1~1.5)×8·G2)催化剂(氯化钴)用量:投加浓度为0.1mg/L(3)将药剂投入烧杯内,至烧杯内溶解氧值为0后,启动曝气装置,向烧杯曝气,同时开始计时。

(4)每隔1min (前三个间隔)和0.5min (后几个间隔)测定池内溶解氧值,直至烧杯内溶解氧值不再增长(饱和)为止。

随后关闭曝气装置。

曝气充氧实验

曝气充氧实验

4.0
4.5
溶解氧浓度 (mg/L)
5
……
……
1.6 实验结果整理
1. 计算氧总转移系数KLa(T)。
t – t0
Ct
(min) (mg/L)
氧总转移系数KLa(T)计算表
Cs- Ct (mg/L)
Cs Cs- Ct
ln Cs tgα= 1
Cs- Ct
t- t0
KLa(T) (min)-1
2. 计算温度修正系数K,根据KLa(T),求氧总转移系数KLa(20)。
K=1.024(20-T) KLa(20)=K·KLa(T)= 1.024(20-T)× KLa(T)
1.6 实验结果整理
3. 计算充氧设备充氧能量EL。 EL= KLa(20)·Cs kgO2/h·m3
式中: Cs—1atm下,20℃时溶解氧饱和值,Cs=9.17mg/L
4. 计算曝气设备动力效率Ep。
EL·V Ep= N
kg/kW·h
式中:N—理论功率,只计算曝气充氧所耗有用功;
V——曝气池有效体积。
5. 计算曝气设备氧利用率EA。
EA=
EL·V Q×0.28
×100%
1.7 思考题
1. 曝气充氧原理及其影响因素是什么? 2. 温度修正、压力修正系数的意义如何? 3.氧总转移系数KLa的意义是什么?
4. 每隔1min(前三个间隔)和0.5min(后几个间隔)测定池内溶解 氧值,直至池内溶解氧值不再增长(饱和)为止。随后关闭曝气 装置。
实验记录
原始实验记录
水样体积V: L; 水温: ℃; 初始溶解氧浓度C0, mg/L
无水亚硫酸钠用量: g;氯化钴用量:
g
测量时间 (min)

曝气设备清水充氧性能测定实验指导

曝气设备清水充氧性能测定实验指导

曝气设备清水充氧性能测定[实验目的]1.加深理解曝气充氧的机理及影响。

2.了解掌握曝气设备清水充氧性能测定的方法。

[实验原理]曝气是人为地通过一些设备加速向水中传递氧的过程, 常用的曝气设备分为机械曝气与鼓风曝气两大类, 无论那种曝气设备, 其充氧过程均属传质过程, 氧传递机理为双膜理论, 氧传递基础方程式为:)(C C k d d s La tc-= (1) 积分整理后得曝气设备氧总转移系数k La 计算式ts s La C C C C t t k ---=0lg 303.2 (2) 式中kLa ——氧总转移系数, 1/min 或1/h 。

t0, t ——曝气时间, minC0——曝气开始时池内溶解氧浓度, t0=0时, C0=0mg/L 。

C s ——曝气池内液体饱和溶解氧值。

Ct ——曝气某一时刻t 时, 池内液体日溶解氧浓度, mg/l 。

由式中可见, 影响氧传递速率KLa 的因素有很多, 除了曝气设备本身结构尺寸, 运行条件而外, 还与水质水量等有关。

为了进行相互比较, 以及向设计、使用部门提供产品性能, 故产品给出的充氧性能均为清水, 标准状态下, 即清水(一般多为自来水)一个大气压下的充氧性能。

曝气设备充氧性能测定实验, 一种是间歇非稳态法, 即实验时一池水不进不出, 池内溶解氧随时间而变, 另一种是连续稳态测定法, 即实验时池内连续进出水, 池内溶解氧浓度保持不变。

目前国内外多用间歇非稳态测定法, 即向池内注满所需水后, 将待曝气之水以无水亚硫酸钠为脱氧剂, 氯化钴为催化剂, 脱氧至零后开始曝气, 液体中溶解氧浓度逐步提高。

液体中溶解氧浓度C 是时间t 的函数, 曝气后每隔一定时间t 取曝气水样, 测定水中溶解氧浓度, 从而利用上式计算KLa 值, 或是以亏氧量(Cs-Ct )为纵坐标, 在半对数坐标纸上绘图, 直线斜率即为KLa 值。

[实验设备及用具]1.穿孔管鼓风曝气清水充氧设备2.溶解氧测定仪3.量筒等 [实验步骤]1.曝气池内加入适量的水, 记录加入清水的体积, 测定水中溶解氧值。

曝气设备充氧能力实验报告

曝气设备充氧能力实验报告

曝气设备充氧能力实验报告实验报告,曝气设备充氧能力实验一、实验目的本实验主要旨在通过曝气设备充氧能力的实验,研究曝气设备在不同条件下的充氧效果,并探讨影响曝气设备充氧能力的因素。

二、实验原理曝气设备是一种常用的水处理设备,常用于水体增氧以提高水质。

其工作原理是通过气泡的运动将空气中的氧气溶解在水中。

曝气设备一般由气泵、气管和曝气装置等组成。

曝气装置通常采用气泡产生器,气泡产生器内有大量小孔,通过气泵将气体推入气泡产生器,气体从小孔中逸出形成气泡进入水中。

气泡进入水后会随着水流的带动移动,从而增加水中氧气的含量。

三、实验步骤1.搭建实验装置:将曝气装置与气泵相连,连接气管后将气泵的出气口置于曝气装置的进气孔上。

2.准备实验样品:准备一定量的水样,并测定水样的初始溶解氧含量。

3.开始实验:打开气泵,使气泡进入水中。

根据需要,可调整气泡的密度和大小。

4.定时测定溶解氧含量:在一定时间间隔内,取样并测定水样中的溶解氧含量。

5.数据记录与分析:将实验数据记录下来,并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

四、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数据统计和分析,我们得到了以下结果:1.气泡密度对充氧能力的影响:实验中通过调节气泡的密度,发现气泡密度较大时,充氧效果更好,溶解氧含量也相应增加。

2.气泡大小对充氧能力的影响:实验中通过调节气泡的大小,发现气泡较大时,充氧效果较好,溶解氧含量也相对较高。

3.曝气时间对充氧能力的影响:实验中通过调节曝气时间,发现曝气时间越长,充氧效果越好,溶解氧含量也随之增加。

五、实验结论通过以上实验结果的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曝气设备的充氧能力与气泡的密度、大小和曝气时间有关。

气泡密度较大、气泡较大且曝气时间较长时,充氧效果更好。

2.曝气设备的充氧能力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

例如水的温度、压力、溶解氧初始含量等都会对充氧效果产生影响。

3.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调节曝气设备的工作参数,以达到最佳的充氧效果。

六、实验心得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曝气设备充氧能力的影响因素,并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和处理,得到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计算曝气设备动力效率Ep。
EL·V Ep= N
kg/kW·h
式中:N—理论功率,只计算曝气充氧所耗有用功;
V——曝气池有效体积。
5. 计算曝气设备氧利用率EA。
EL·V EA= Q×0.28 ×100%
1.7 思考题
1. 曝气充氧原理及其影响因素是什么? 2. 温度修正、压力修正系数的意义如何? 3.氧总转移系数KLa的意义是什么?
4. 每隔1min(前三个间隔)和0.5min(后几个间隔)测定池内溶 解氧值,直至池内溶解氧值不再增长(饱和)为止。随后关闭曝 气装置。
1.5 实验记录
原始实验记录
水样体积 V: L; 水温: ℃; 初始溶解氧浓度 C0, mg/L
无水亚硫酸钠用量:
g ;氯化钴用量:
g
测量时
3.5
4.0
4.5
溶解氧浓度 (mg/L )
5
……
……
1.6 实验结果整理
1. 计算氧总转移系数KLa(T)。
t – t0
Ct
(min) (mg/L)
氧总转移系数KLa(T) 计算表
Cs- Ct (mg/L )
Cs Cs- Ct
Cs
1
ln
tgα=
Cs- Ct
t- t 0
K La( T) (min) -1
2. 计算温度修正系数K,根据KLa(T),求氧总转移系数KLa(20)。
K=1.024(20-T) KLa(20)=K·KLa(T)= 1.024(20-T)× KLa(T)
1.6 实验结果整理
3. 计算充氧设备充氧能量EL。 EL= KLa(20)·Cs kgO2/h·m3
式中: Cs—1atm下,20℃时溶解氧饱和值,Cs=9.17mg/L
式中: KLa—氧总转移系数,l/min;
t 、t0—曝气时间,min;
C0 —曝气开始时池内溶解氧浓度
( t0=0时,C0=0mg/L),mg/L;
Cs —曝气内溶液饱和溶解氧值,mg/L;
Ct —曝气某时刻 t 时,池内溶液溶解氧浓度,mg/L
1.3 实验所需仪器设备及材料
1. 曝气装置,1个; 2. 曝气池; 3. 溶解氧测定仪,1台; 4. 分析天平,1台; 5. 量筒,1000mL,1个; 6. 无水亚硫酸钠; 7. 氯化钴;
实验7
曝气充氧实验
1.1 实验目的
加深理解曝气充氧的机理及影响因素。 掌握曝气设备清水充氧性能测定的方法。 测定曝气设备的氧的总转移系数KLa(20)、氧利用率 EA、动力效率Ep。
1.2 实验原理
曝气设备氧总转移系数KLa的计算式:
KLa =
1 t - t0
ln Cs - C0 Cs - Ct
1.4 实验步骤
1. 用1000mL量筒向曝气池内加入清水,测定水中溶解氧值,计算 池内溶解氧含量G=DO·V。
2. 计算投药 1)脱氧剂(无水亚硫酸钠)用量: g=(1.1~1.5)×8·G 2)催化剂(氯化钴)用量:投加浓度为 0.1mg/L
3. 将药剂投入池内,至池内溶解氧值为0后,启动曝气装置,向池 内曝气,同时开始计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