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毒理学报告_6 实验六

合集下载

3章-生态毒理学研究方法

3章-生态毒理学研究方法
生物测试(bioassay)指系统地利用生物的反应测定一
种或多种污染物单独或联合存在条件下,所导致的影
响或危害。
所利用的生物反应包括分子、细胞、组织、器官、个
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各级水平上的反映。
13
(二)毒性试验的方式 1.毒性试验的分类 根据毒性试验所经历的时间长短:短期毒性试验,中 期毒性试验和长期毒性试验。 根据试验溶液或试验气体的给予方式:静止式毒性试 验和流动式毒性试验。
29
(二)荧光原位技术的基本过程
1.制备和探针标记:
常用的探针信号标记方法有两种: ①直接标记法。将荧光分子直接标记于探针DNA/RNA 上,杂交后可直接在荧光显微镜下检测。 ②间接法。采用一中间分子标记探针,杂交后再用荧 光分子标记的中间分子的亲和物或抗体进行检测。
30
2.染色体原位杂交 杂交前变性处理染色体标本,使染色体DNA变为部 分单链,并去掉附着的RNA及蛋白质,变性处理生
八、RAPD技术在DNA损伤检测中的作用
21
一、PCR—SSCP技术
(一)PCR—SSCP的基本原理 单链DNA由于有链内碱基配对而具有一定的空间 结构,当DNA链上的碱基(即使是一个碱基)发生 改变时,单链DNA会形成不同的构象,称为单链 构象多态性(single strand conformation
28
二、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一)荧光原位杂交的原理及特点
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是20世纪80年代在原位杂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一种高度灵敏、特异性好以及分辨率强的染色体和 基因分析技术,它通过荧光标记的各类DNA和RNA 探针与细胞或组织在玻片上进行杂交,在不改变其 结构的情况下,进行细胞内DNA、RNA某特定序列 的测定,可用于染色体识别、基因定位和基因诊断、 染色体结构畸变和数目改变分析。

生态毒理学报告_1 实验一

生态毒理学报告_1 实验一

实验一绿豆种子和根伸长的急性毒理实验一、实验目标1.掌握急性毒性实验的方法。

2.了解重金属Cu对绿豆种子发芽率以及根伸长抑制作用,浓度-效应关系及其相应种子发芽和根伸长受抑制程度。

3.掌握种子发芽率和根伸长的和计算方法。

二、实验原理重金属离子Cu污染对绿豆种子发芽和根伸长具有一定抑制作用,通过种子发芽和根伸长抑制程度,测和以及浓度-效应关系。

污染物对植物种子的萌发和根、芽生长的影响被认为是直观有效的生态毒理效应指标。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灭菌玻璃珠、蒸馏水、滤纸、培养皿、绿豆种子。

四、实验步骤1.根据预实验结果,确定重金属铜浓度范围,按几何级数间隔设定6间隔(包括空白对照),分别为0mg/L,50 mg/L ,100 mg/L ,200 mg/L ,400 mg/L。

2.在直径12cm的玻璃培养皿中培养。

3.将10mL不同浓度的溶液分别加入培养皿中,然后分别加入上述浓度梯度的硫酸铜溶液,再将种子用蒸馏水反复冲净,整齐排列在培养皿中,每个培养皿10粒,使硫酸铜溶液浸湿种子,对照种子用蒸馏水培养,盖好培养皿盖,在恒温培养箱进行发芽,温度为25°C,暗处培养48h,不同处理设置3个重复,对照种子发芽率>65%,根长度2cm时结束实验。

五、注意事项1.种子初生根的长度达0.5cm作为发芽的标准。

2.种子应大小一致,饱满度、等级相同,实验植物种子含水量低于10%,在5℃条件下保存,实验所用玻璃器皿和基质应清洁,无污染。

3.种子放置时应保持种子胚根末端和生长方向成一条直线。

4.伸长的测量应从下胚轴与根之间的过渡点开始。

六、实验结果处理(1)数据记录发芽率:发芽率来说对照组的发芽率低于其他组,铜溶液对绿豆种子的发芽率没有较大影响。

产生误差的原因,可能是各组人为操作差距较大,或者是种子的处理条件不太统一。

根部伸长:由下面步骤得出结论。

图一:绿豆种子发芽率和铜溶液浓度—反应关系曲线(2)关系曲线表二:绿豆种子根部伸长抑制率和铜浓度关系表浓度0 25 50 100 200 400 抑制率0-0.410 -0.271 0.304 0.276 0.543根据表二可得绿豆种子根部伸长的浓度—反应曲线(图二)图二:绿豆种子根部伸长抑制率—反应关系曲线图三:绿豆种子根部伸长的抑制率和铜溶液浓度的对数的关系(3)IC10和 IC50IC10=89.94IC50=347.53七、实验思考题问:分析Cu对种子发芽率和根伸长的生态毒理效应。

生态毒理学实验设计

生态毒理学实验设计

姓名:刘金鑫学号:201428006037073 培养单位:地理所生态毒理学实验设计一.【实验题目】:砷对两种淡水藻类的毒性作用。

二.【实验设计思想】:砷在环境中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污染物,它来源于人为源和自然源的释放,通过一定的途径进入地表、土壤和饮用水体中。

通过目前的研究已经发现进入水体的砷对水中的生物存在影响,我们有必要研究水体中砷对水生生物的毒性作用,在这些研究中要数藻类的研究较多。

我准备通过使用72小时生长速率——一种抑制生物检测方法,来判定五价砷和三价砷对两种在无外来干扰的热带的淡水藻类(绿藻和单针藻)的毒性。

这个实验的意义在于,看砷对藻类的毒害作用是否很强,如果藻类对于砷的耐性较强,可以指导后面的藻类用于砷污染水体修复的研究。

三.【实验目的】:1、掌握藻类的室内无菌培养。

2、学会藻类生长速率测定的方法。

3、掌握72小时生长速率的检测方法。

4、判定砷对两种藻类的毒害作用。

四.【实验原理】:1、藻类的选取:由于不同种类的藻对砷毒性的反应不同,有的藻对砷比较敏感,而有的对砷的耐性较好,所以我选择了一种敏感性的单针藻和一种耐性较好的绿藻。

2、培养液的选择:为了排除自然水体和纯净水体的影响,我用人工合成的软水(内部成分以及含量都是已知的)来进行实验。

3、培养瓶的选择:为了防止砷在普通瓶体上的吸附,我选择250ml 的硼硅酸盐的锥形瓶。

4、检测前处理:将处于指数生长阶段(5-6天)的细胞通过离心(2500rpm,7min),超纯水洗涤三次确保培养液除去后,再用于生物检测。

5、培养条件:将培养瓶放在培养架上进行培养。

培养架周围的环境条件:27±1℃、12:12h的光照和无光、每天用手摇晃两次锥形瓶使其进行充分的气体交换。

6、通过多功能计数仪测定结果。

7、数据分析:通过线性插值法计算72hIC50。

8、藻对砷和磷的吸收具有竞争性。

五.【实验材料】:绿藻、单针藻、玻璃烧杯、天平、硼硅酸盐锥形瓶、镊子、酒精灯、量筒、真空过滤器、滤膜、试管、无菌操作台、吸管、多功能计数器、移液枪、PH试纸(PH5.4—9)、牛角匙、牛皮纸、棉花、纱绳、高压蒸汽灭菌锅、培养架、温度计、恒温室、冷光源、NaHCO3、CaSO4·2H2O、MgSO4、KCl、CaCO3、10%HNO3、超纯水、Na2AsO4·7H2O、NaAsO2、NaNO3、KH2PO4等。

生态毒理学

生态毒理学

生态毒理学实验实验一动物试验的一般操作技术一、目的与要求毒理学的许多试验研究,主要通过动物实验来进行。

而实验过程中技术及生物材料的收集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实验结果的质量。

因此,毒理学实验工作者必须正确地掌握动物实验中的一般操作技术,这是保证试验工作成功的基本条件之一。

本实验要求掌握动物的捉拿、固定、麻醉、编号、采血、处死方法和解剖检查。

二、实验内容和方法(一)实验动物的捉拿和固定方法1、小鼠:捉拿时先用右手将鼠尾抓住提起,放在较粗糙的台面或鼠笼上,在其向前爬行时,右手向后拉尾,用左手拇指和食指抓住小鼠的两耳和头颈部皮肤,将其固定于左手手心中,拉直四肢并用左手无名指压紧尾和后肢,右手即可作注射或其他实验操作。

取尾血及尾静脉注射时,可将小鼠固定在金属或木制的固定器上。

2、大鼠:大鼠抓取方法基本同小鼠,抓大鼠时若操作者不熟练,或者大鼠特别凶猛,操作者最好戴上防护手套(帆布或硬皮质均可)。

如若是灌胃、腹腔注射、肌肉和皮下注射时,可采用与小鼠相同的手法,即拇、食指捏住鼠的耳朵及头颈皮肤,余下三指紧捏住背部皮肤,置于掌心中,调整大鼠在手中的姿势后即可操作。

3、豚鼠:豚鼠性情温和,胆小易惊,一般不易伤人,抓取时,先用手掌扣住豚鼠背部,抓住其肩胛上方,拇、食指环握颈部,另一只手托住臀部。

如果在实验时豚鼠频繁挣扎,不宜采用此方法,因为操作者的拇、食指会随动物的挣扎越抓越紧而引起豚鼠窒息。

另外,有时可用纱布将豚鼠头部轻轻盖住,操作人员轻扶住其背部或者让其头部钻到实验人员的臂下,然后进行实验操作。

4、家兔:一手抓住兔颈部的被毛与皮肤,另一手托其臀部或腹部,使其躯干的重量大部分集中在手上。

(二)实验动物的编号、标记和去毛方法1、编号和标记方法:在动物实验中,为了使实验动物个体间或组间区别开来,便于对每个实验动物的反应情况进行观察,必须对实验动物进行编号、标记。

标记的方法很多,但基本原则是:号码清楚、耐久、简便、易认和适用。

环境毒理学

环境毒理学

第一章绪论1.环境毒理学:是研究环境污染物,特别是化学污染物对人体和人群,以及相关生物的损害作用及其机理的科学。

2.外源化学物:不是人体的组成成分,也非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或维持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物质,但它们可通过一定途径与人体接触并从环境中进入人体。

3.生态毒理学:是研究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特别是环境污染物对非人类生物个体和群体以及生态系统的损害作用及其规律的科学。

4.环境易答基因(环境易感基因):人类的某些基因对环境因子具有特定的反应,这些反应影响着人体对有害环境因子(特别是环境化学物)的易感性。

5.人群调查:是环境毒理学广泛采用的研究方法。

即采用医学流行病学的调查方法,根据动物试验的结果及对环境化学物毒理作用的预测或假设,选用适当的观察指标,对接触该环境化学物的人群进行调查,分析环境污染与人群健康损害的关系。

第二章环境化学物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1.生物转运:环境化学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具有类似的机理,均是反复通过生物膜的过程,统称为生物转运。

2.生物转化(代谢转化):环境化学物在组织细胞中发生的结构和性质的变化过程,称为生物转化或代谢转化。

3.ADME:吸收(absorption),分布(distribution),代谢(metabolism),排泄(excretion)4.许多化学物质在溶液中呈离子状态时脂溶性低,不易通过生物膜;反之容易。

解离度越大,越难通过。

体液的pH可影响弱酸和弱碱的解离度。

5.吸收(1)经消化管吸收①有机酸主要在胃内被吸收,有机碱主要在小肠内吸收②消化管对环境化学物的吸收过程,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消化管中的多种酶类和菌丛,可使某些化学物转化成新的化学物而改变其毒性;胃肠道内容物的种类和数量、排空时间及蠕动状态都会影响消化管对环境化学物的吸收;环境化学物的溶解度和分散度也是影响吸收的因素。

(2)经呼吸道吸收颗粒物的吸收主要受颗粒大小的影响。

颗粒物直径大于10m者,因重力作用迅速沉降,被吸入后因惯性碰撞而大部分沉积在上呼吸道;直径5~10m者因沉降作用而大部分阻留在气管和支气管;直径为1~5m者可随气流到达呼吸道深部,并有部分到达肺泡;颗粒直径小于1m 者,可在肺泡内扩散而沉积下来。

环境生态学实验报告

环境生态学实验报告

引言概述:环境生态学实验报告旨在研究和分析物种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环境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对五个主要方面的探索,对环境生态学的重要性和关键领域进行详细讨论。

我们将介绍环境生态学的背景和概念;我们将探讨物种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然后,我们将讨论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接下来,我们将研究环境生态学在环境保护和恢复中的应用;我们将总结环境生态学的重要性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正文内容:1.环境生态学的背景和概念1.1环境生态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1.2研究对象和范围1.3环境生态学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2.物种与环境的相互作用2.1物种的适应性和生态位2.2生物多样性和物种间相互作用2.3环境因素对物种分布和繁殖的影响2.4物种对环境的适应性和对策2.5物种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3.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3.1开发和污染对自然环境的影响3.2土地利用和碎片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3.3气候变化对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影响3.4入侵物种对生态系统的影响3.5捕猎和捕捉对野生动植物种群的影响4.环境生态学在环境保护和恢复中的应用4.1值得保护的生态系统和物种4.2环境影响评价和资源管理4.3生态系统恢复和修复技术4.4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策略和措施4.5战略环境评估和可持续发展5.环境生态学的重要性和未来发展方向5.1环境生态学的重要性和价值5.2科学技术对环境生态学的影响5.3环境生态学的挑战和机遇5.4新兴领域和研究前沿5.5环境生态学的未来发展方向总结:通过对环境生态学的介绍和探讨,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其在保护和恢复环境中的重要性。

物种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环境生态学在环境保护和恢复中的应用,都是关键领域。

环境生态学仍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需要不断发展创新的研究方法和科学技术。

未来,环境生态学将继续深入研究物种和环境的相互关系,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有力的支持。

毒理学的研究内容

毒理学的研究内容

毒理学的研究内容毒理学是研究毒物对生物体的危害和作用机制的科学。

它是现代环境科学、公共卫生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障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的基础。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介绍毒理学的研究内容。

一、毒物分类1.化学性质分类根据毒物化学性质不同,可以将其分为无机毒物和有机毒物两大类。

无机毒物包括重金属、氰化物等,有机毒物包括农药、工业化合物等。

2.作用方式分类根据毒素作用方式不同,可以将其分为神经性、肝脏性、肺部性、心血管系统性等多种类型。

3.来源分类根据毒素来源不同,可以将其分为天然来源和人工合成两大类。

天然来源包括动植物中含有的有毒成分,人工合成则包括农药、工业原料等。

二、毒理效应1.急性效应急性效应指在短时间内接触高浓度的毒素所产生的危害效应。

常见的急性效应包括呼吸系统损伤、中毒性休克等。

2.慢性效应慢性效应指长期接触低浓度的毒素所产生的危害效应。

常见的慢性效应包括癌症、神经系统疾病等。

3.遗传毒性遗传毒性指毒素对生殖细胞或胚胎造成的影响,可导致后代畸形、智力低下等问题。

三、毒理学评价1.安全剂量评价安全剂量评价是指通过实验研究,确定人体能够承受的最大安全剂量。

这一过程需要考虑个体差异、年龄、性别等因素。

2.毒物代谢动力学评价毒物代谢动力学评价是指对毒物在人体内代谢和清除速度进行分析,以便确定其危害程度和作用机制。

3.慢性危害评价慢性危害评价是指对长期接触某种化学物质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进行预测和评估。

这一过程需要考虑接触途径、频率、剂量等因素。

四、毒理学研究方法1.动物实验动物实验是毒理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给动物注射或喂食毒素,观察其对生物体的危害效应和作用机制。

2.细胞实验细胞实验是在体外培养的细胞上进行的实验。

通过观察毒素对细胞的影响,研究其作用机制和危害程度。

3.流行病学调查流行病学调查是通过对人群中某种化学物质暴露情况和健康影响进行统计分析,确定其潜在危害和作用机制。

五、毒理学与环境保护毒理学在环境保护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六六六

六六六

六六六六六六,可以写作666,成分是六氯环己烷,是环己烷每个碳原子上的一个氢原子被氯原子取代形成的饱和化合物。

英文简称BHC。

分子式C6H6Cl6 。

结构式因分子中含碳、氢、氯原子各6个,可以看作是苯的六个氯原子加成产物。

白色晶体,有8种同分异构体。

666对昆虫有触杀、熏杀和胃毒作用,其中γ异构体杀虫效力最高,a 异构体次之,δ异构体又次之,β异构体效率极低。

六氯化苯对酸稳定,在碱性溶液中或锌、铁、锡等存在下易分解,长期受潮或日晒会失效。

666在工业上是由苯与氯气在紫外线照射下合成。

过去主要用于防治蝗虫、稻螟虫、小麦吸浆虫和蚊、蝇、臭虫等。

由于对人、畜都有一定毒性,20世纪60年代末停止生产或禁止使用。

健康危害人体中毒时,对神经系统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多汗、无力、震颤、上下肢呈癫痫状抽搐、站立不稳、运动失调、意识迟钝、甚至昏迷、并可因呼吸中枢抑制而民生呼吸衰竭。

对消化系统会产生流涎、恶心、呕吐、上腹不适疼痛及腹泻等症状。

呼吸及循环系统可以造成咽、喉、鼻粘膜因吸入农药而充血,喉部有异物感,吐出泡沫痰、带血丝、呼吸困难、肺部有水肿,脸色苍白,血压下降,体温上升,心律不齐,心动过速甚至心室颤动。

对皮肤、眼部刺激症状,有皮肤潮红、产生丘疹、水疱、皮炎、甚至糜烂有渗出、发生过敏性皮炎;眼部有流泪,眼睑痉挛和剧烈疼痛。

六六六的一般毒性作用为神经及实质脏器毒物,大剂量可造成中枢神经及某些实质脏器,特别是肝脏与肾脏的严重损害。

六六六可通过胃肠道、呼吸道和皮肤吸收而进入机体。

毒理学资料及环境行为六六六急性毒性较小,各异构体毒性比较,以γ-六六六最大。

六六六进入机体后主要蓄积于中枢神经和脂肪组织中,刺激大脑运动及小脑,还能通过皮层影响植物神经系统及周围神经,在脏器中影响细胞氧化磷酸化作用,使脏器营养失调,发生变性坏死。

能诱导肝细胞微粒体氧化酶,影响内分泌活动,抑制ATP酶。

急性毒性:LD50180mg/kg,1次,儿童经口,发现的最低致死剂量;50mg/kg,1次,兔经皮;60mg/kg,1次,兔经口;88mg/kg,1次,大鼠经口;500mg/kg,1次,大鼠经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六硫氰酸钠对斑马鱼的蓄积毒性实验
硫氰酸钠对斑马鱼的蓄积毒性实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蓄积毒性实验方法
2、评价硫氰酸钠对斑马鱼的蓄积作用强度。

二、实验原理
蓄积毒性作用(cumulative coefficient action)是当低于中毒剂量的环境毒物或外来化合物反复多次的与生物体持续接触,经一定时间后使生物体出现明显的中毒表现。

蓄积毒性实验分为:蓄积系数法、20天蓄积试验法和受试物生物半衰期测定法。

蓄积系数法(cumulative coefficient method)是一种常用来评价环境污染物蓄积作用的方法。

1、蓄积系数法
蓄积系数法是一种用来评估毒物和污染物蓄积作用的方法。

蓄积系数(comulative coefficient,K),是分次给予受试物后引起50%受试动物出现某种毒效应的总剂量(以ED 50(n))表示),与一次给予受试物后引起50%受试动物出现同一毒效应的剂量(以ED 50(1)表示)的比值,即K=ED 50(n)/ED 50(1)
若以死亡为毒效应指标,上式为K越小,受试化合物的蓄积毒性越大。

测定方法:
固定剂量每天连续染毒法
剂量定期递增染毒法
1)固定计量法
固定每天染毒剂量为1/20—1/5 LD50,连续染毒,直至实验动物半数死亡。

如果染毒剂量累计已达5个LD50动物死亡仍末达半数,实验均可告结束,计算蓄积系数,作出评价。

2)递增剂量法
2、先测定LC50,然后对另一组动物每天染毒,以4天为一期,开始给予0.1LC50。

以后每期按1.5倍递增剂量,直至动物半数死亡,或实验已达20天,可结束实验,计算系数。

染毒时间/天每日染毒剂量
/mg/L
每四天染毒总剂量
/mg/L
累计染毒总剂量
/mg/L
注:表中的递增染毒剂量为ED50或LD50
2、20天蓄积试验法
按LD 50的1/20、1/10、1/5、1/2及0(溶剂对照)随机分成5组。

每天对动物进行染毒,连续20 d,各组总剂量分别为1LD 50、2LD 50、4LD 50、10LD 50。

观察停药后7d内的死亡情况:
各剂量组均无死亡,蓄积不明显;
如1/20 LD50组无死亡,各剂量组死亡也无剂量-反应关系,可认为无明显蓄积毒性;
如1/20 LD50组无死亡,但各剂量组死亡呈剂量-反应关系,表明有中等蓄积毒性;
如1/20 LD50组已出现死亡,且各剂量组动物死亡呈剂量-反应关系,则受试动物有强蓄积毒性。

3.受试物生物半衰期测定法
生物半衰期(T1/2)是指一种外来化合物在体内消除到原有浓度的50%所需要的时间。

生物半衰期越长的物质,表示越不易由生物体内消除,其蓄积作用的可能性就越大。

因测定生物半衰期过程较为复杂,实际观测中常常以间接测定受试物在血液、尿液或器官组织中原有浓度降低一半所需要的时间,以代表受试物的生物半衰期。

其方法是生物体接触受试物后,在一定间隔时间内分别测定血液或尿液、器官组织中受试物的浓度,依据所得结果,按下式求出它的生物半衰期。

T1/2=(t1-t2)log2/(logy1-logy2)
y1和y2分别为t1和t2时间测得生物体内受试物的浓度或量。

根据测得的生物半衰期的长短,可以判定受试物质的蓄积作用。

越长,蓄积作用越大,反之则越小。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
斑马鱼、硫氰酸钠、鱼缸、渔具、鱼食、加热泵、加氧泵、温度计等
四、实验步骤
1.正式试验前将斑马鱼在与试验相同的环境条件下驯养7-14 d,驯养期间斑马鱼死亡
率<5%。

驯养时每天喂食1次,曝气充氧,正式试验前24h停止喂食。

实验开始时,每4天喂食一次。

2. 采用剂量定期递增染毒法,以4天为一期,开始给予0.1LC50。

以后每期按1.5倍递增剂量,直至动物半数死亡,或实验已达20天,可结束实验,计算系数。

五、实验结果处理
1、评价硫氰酸钠对斑马鱼的蓄积作用强度。

2.由表中数据得到:浓度—存活量曲线
由表中可以看出,当鱼存活量为7.5左右时,蓄积毒浓度为1mg/L稍右边,
K=ED 50(n)/ED 50(1)在1到3之间,属于明显蓄积毒性。

六、实验分析
1.实验结果分析
(1)本实验采用的剂量定期递增染毒法的染毒剂量能够较好的反应出硫氰酸钠对斑马鱼的蓄积毒性效应,但由于投放毒物量的称取、喂食的量、环境温
度湿度的不同,会造成一定的实验误差。

(2)由于每天的投毒工作由不同的同学完成,在剂量的控制上难免会有偏差,此外,个别小组还出现过忘记投毒的情况,会对实验结果造成一定影响。

2.硫氰酸钠对斑马鱼产生损失的原因
NaSCN 对斑马鱼的毒性机制可能主要是引起线粒体功能失调,进而表现出一系列的氧化损伤和信号转导失调等效应。

3.硫氰酸钠的毒性分析及其检测
是一种有毒化工原料,国家禁止在食品加工中添加和使用硫氰酸钠。

不法商贩将其添加于乳及乳制品中保鲜。

硫氰酸盐中毒是以神经精神、消化系统和皮肤损害
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该毒物无特殊解毒剂,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

硫氰酸盐中毒的临床表现为:多见于老人、肾功能不全或需要长期(超过3天)较大剂量给药,可能出现神经系统抑制、代谢性酸中毒及心血管系统不稳定等情况。

目前常用的检测和净化方法有:离子色谱-电导检测法、分光光度法、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等。

七、参考文献
[1]廖静,谷浩,等.硫氰酸钠对斑马鱼毒性的评价[J].生态毒理学报,6(1):43-47
[2]许振伟,郑小平,等.生鲜牛乳中硫氰酸钠的风险评估研究[J].包装与食品机
械,2013,31(4):60-63.
[3]陈惠珠,宣栋梁,潘璐,等.乳与乳制品中硫氰酸钠含量的分光光度法测定[J].中
国卫生检验杂志,2012,22(8):1774-1776.
[4]胡桂林,薛志清,张河霞,等.气相色谱法测定牛奶盒奶粉中硫氰酸钠[J].中国
乳品工业,2010,38(10):54-56.
[5]吴剑平,顾欣,李丹妮,等.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牛奶中硫氰酸钠质量浓度[J].中国乳品工业,2011,39(7):4-4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