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一、环境因子对植物形态结构的影响(实验报告)
植物生态学的实验报告单

实验名称:植物群落结构调查与分析实验日期:2023年X月X日实验地点:XXX自然保护区实验指导教师:XXX实验组别:XXX组实验目的:1. 了解植物群落结构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 学习植物群落调查的方法和步骤。
3. 分析植物群落的结构特征,探讨环境因子对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实验原理:植物群落结构是指植物群落中不同物种的组成、分布和数量关系。
植物群落结构受多种环境因子的影响,如光照、水分、土壤、地形等。
通过调查和分析植物群落结构,可以了解植物群落的生态学特性,为植物资源的保护、利用和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实验材料:1. 植物识别手册2. 皮尺3. 样方框4. 计数器5. 记录表6. 地图7. 植物生长量测定工具(如卷尺、测高仪等)实验方法:1. 样地选择:根据实验目的和植物群落类型,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样地。
2. 样方设置:在样地内设置样方,样方大小根据植物群落类型和调查目的确定,一般为1m×1m或2m×2m。
3. 植物调查:1. 记录样方内所有植物的种类、数量、高度、胸径、冠幅等特征。
2. 对主要植物种类进行鉴定,并记录学名。
3. 对样方内的植物进行分层调查,一般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
4. 环境调查:1. 记录样地内的地形、土壤、水分、光照等环境因子。
2. 对环境因子进行测定,如土壤pH值、含水量、温度等。
实验步骤:1. 样地选择:根据实验目的和植物群落类型,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样地。
2. 样方设置:在样地内设置样方,样方大小根据植物群落类型和调查目的确定,一般为1m×1m或2m×2m。
3. 植物调查:1. 记录样方内所有植物的种类、数量、高度、胸径、冠幅等特征。
2. 对主要植物种类进行鉴定,并记录学名。
3. 对样方内的植物进行分层调查,一般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
4. 环境调查:1. 记录样地内的地形、土壤、水分、光照等环境因子。
2. 对环境因子进行测定,如土壤pH值、含水量、温度等。
生态学实验报告

生态学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深入理解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我们的观察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一)实验材料实验选取了校园内的一片草地作为研究区域,同时准备了测量工具如尺子、温度计、湿度计等,以及记录工具如笔记本和笔。
(二)实验方法1、物种调查采用样方法对草地中的植物物种进行调查。
在选定的区域内设置多个样方,记录每个样方内植物的种类和数量。
2、环境因子测量在实验区域内不同地点测量温度、湿度、光照强度等环境因子,并记录测量时间和地点。
3、数据分析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计算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等指标,并探讨环境因子与物种分布的关系。
三、实验结果(一)物种调查结果经过样方调查,共记录到X种植物,其中优势物种为具体植物名称。
不同样方内的物种组成和数量存在一定差异。
(二)环境因子测量结果实验区域内的温度在具体温度范围之间变化,湿度在具体湿度范围之间波动,光照强度在具体光照强度范围之间。
(三)数据分析结果通过计算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发现该草地的物种丰富度为具体数值,多样性指数为具体数值。
进一步分析发现,温度、湿度和光照强度等环境因子对物种分布有显著影响。
例如,在温度较高、湿度适中、光照充足的区域,某些喜阳植物的分布较为密集。
四、实验讨论(一)物种多样性的影响因素物种多样性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在本次实验中,环境因子如温度、湿度和光照强度的差异导致了不同植物在草地中的分布不均匀。
此外,土壤质地、养分状况以及人类活动等因素也可能对物种多样性产生影响。
(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较高的物种多样性通常意味着生态系统具有更强的稳定性和适应性。
因为丰富的物种能够更好地利用资源,抵御外界干扰和病虫害的侵袭。
(三)人类活动的影响校园内的草地受到人类活动的一定干扰,如踩踏、修剪等。
这些活动可能会改变草地的生态环境,影响物种的生存和繁衍。
生态学实验报告

井冈山大学校园植物多样性调查摘要:关键词:0前言1调查方法1.1 样地选择:调查时间为2013年4月~5月,调查采用样方法。
选择井冈山大学校本部医护室侧面湿地松地,植被类型包括乔木、灌木和草本,地形为山地地带,地势较陡,面积约为5×5m2,在设立的样地内进行植物群落学和多样性调查。
1.2 植物资源调查:乔木层记录植物的种名、株数、高度、胸径、盖度及生长状况;灌木层和草本层记录每种植物的种名、盖度、高度及生长状况等信息(草本不包括野生种类)。
在此基础上,计算出显著度、相对重要值、生物多样性指数等,并进行分析讨论。
1.3 生命表的编制生命表是表达种群死亡过程的有力工具。
通过编制生命表,可获得有关种群存活率、存活曲线、生命期望、世代净增殖率、增长率等有重要价值的信息。
我们依据生物性质划分年龄阶段,作为表中最左边的一列x,观察同一时期出生的同一群生物从出生到死亡各年龄阶段开始时的存活情况,将观测值nx列再x值右边一栏,根据这些值即可算出表中其他栏目数据。
p581.4 不同类型群落比较研究90通过对天然次生林群落与人工林群落的对比研究,探寻天然次生林群落与人工林群落在群落组成、结构群落的发展趋势以及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差异,充分认识自然群落在维持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稳定性以及对环境改造作用的重要性。
p902 数据整理群落的结构特性及多样性分析85植物群落的数量特征分析方法植物群落调查中,必须了解各种群在群落中的数量特征,对物种组成进行数量分析是近代群落分析方法的基础。
选用的描述植物群落数量特征的其他数据如下:多度:样地内各植物种的个体数。
相对多度:某物种个体数占样地内所有物种个体数的百分比。
公式为:相对多度=某物种个体数/所有物种个体数×100%频度:某物种出现于样方的次数。
相对频度:某物种的频度占所有物种频度之和的百分比。
公式为:相对频度=某物种的频度/所有物种的频度之和×100%显著度:某一物种的胸高(1.3m )断面积之和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
森林生态学实验指导书

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森林生态学实验指导书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生态环境系实验一生物气候图的绘制水热组合状况在决定植被类弄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Walter生物气候图解能较好地反映水、热二者综合的气候特点,是目前解释植被分布规律的一种比较理想的方法。
Walter 生物气候图解主要是用月平均气温和月平均降水量的匹配关系来表示生物气候类型。
通常以月平均气温和月平均降水量为两个纵坐标(右边为降水量,左边为温度),两者之间的匹配关系为P=2T(其中P为月平均降水量,T为月平均温度),而用一年中的12个月份作为横坐标。
实验目的:(1)掌握生物气候图的绘制方法(2)加深理解植被分布与气候之间的相互关系,并预测研究区域的地带性植被类型及其特点实验器材:1、气象资料(世界主要城市气候数据)2、实验器材坐标纸、直尺、铅笔、橡皮等方法与步骤1、气象数据的整理2、坐标轴刻度的确定(1)按P=2T分别建立两条纵轴(降水与温度)的坐标刻度值,每个刻度的大小视站点逐月平均温度和平均降水量的具体数值大小而定,如月平均温度曲线1刻度(即1格)等于10℃,则月平均降水刻度1格等于20mm。
若月平均降水量超过100mm,则刻度单位缩小1/10。
(2)以两条均分为12段(代表12个月)的平行直线作为横坐标,并从左至右依次标出1月、2月、3月、…12月。
3、生物气候图的绘制根据上述确定的坐标体系以及计算出来的逐月年平均降水量和逐月年平均温度,在坐标纸上绘制年平均降水量曲线和年平均温度曲线,并标定图示。
(1)将降水曲线与温度曲线相交的区域填充不同的标示符。
如果温度曲线在上,降水曲线在下,两者间的区域表示干旱区,将此区域用小黑点填充。
(2)如果温度曲线在下,降水曲线在上,两者间的区域表示湿润期,将此区域用细黑竖线填充。
(3)月平均降水量超过100mm的区域用黑色填充。
(4)在降水轴的上方,标明该站点的年均温度和年均降水量。
(5)在温度轴的上方标明该站点的海拔高度和经纬度。
生态学实验

实验一气候因子测定【实验目的】1.掌握干湿度计、照度计、风速仪的使用方法2.了解不同群落小气候因子观测及数据统计方法【实验原理】生态因子对生物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它约束和束缚着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和分布等各方面;同时,生物也不是被动的,它们对环境也能产生一定的改造作用,是生态因子的数量和质量发生变化。
本实验通过对校园内的大气温湿度、太阳辐射强度的测定。
【操作步骤】1 样地的选择:在校内选择乔木、灌木、草地、裸地各一处4个地点,在离边缘2米以上确定观测地点,保证每一个小组成员测量一个点位的生态因子.2 在各样点分别测定温度、相对湿度、光照强度、风速,每隔半小时观察一次,各点保证观测2小时以上。
【实验报告】1掌握土壤水分的方法2了解植被与土壤水分的相互关系【实验原理】土壤水分含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土壤的固、液、气三相比例,以及土壤的适耕性和作物的生长发育。
在栽培作物时,需经常了解田间含水量等土壤水分状况,以便适时灌排,利于耕作,保证作物生长对水分的需求,达到高产丰收。
土壤水分大致分为化学结合水、吸湿水和自由水三类。
自由水是可供作物利用的;吸湿水是土粒表面分子力所吸附的单分子水层,只有在转变为气态时才能摆脱土粒表面分子力的吸附;而化学结合水却要在600-700℃下才能脱离土粒。
在进行理化分析时,需要在105℃下烘干,测定烘干的土样的土壤吸湿水含量,并以烘干样品重为相对统一的计算基础。
这是因为土壤理化常规分析常按烘干样品重计算分析结果,这样就可使整个分析结果有一合理的相对性数值。
土壤容重是土壤在未破坏自然结构的情况下,单位容积中的重量,通常以克/厘米3表示。
土壤容重大小反映土壤结构、透气性、透水性能以及保水能力的高低。
砂土容重较大,粘土容重较小。
一般腐殖质多的表层容重都较小。
一般耕作层土壤容重1。
00—1.30克/厘米3,土层越深则容重越大,可达1。
40-1。
60克/厘米3,沼泽土的潜育层容重可达1。
70-1。
生态学实验指导新

生态学实验指导学院:专业:年级:姓名:福建农林大学实验1植物的生态适应性观测【实验目的】1、熟悉野外生态环境调查的基本方法2、掌握主要生态因子的对比观测方法及相关测定仪器的使用方法3、掌握生态型、生活型的观测研究方法4、掌握植物对生态因子适应性研究的方法,验证生态因子对生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强化学生对生态因子对生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及生物对周围环境适应的理解。
5、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分子生物学和生态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验原理】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科学。
任何一种生物都生活在错综复杂的生态环境中,不仅受到各生态因子的制约和束缚,同时也能明显地改变各生态因子。
本实验通过对不同生态环境中的主要生态因子的测定及植物生态型和生活型的观测,使学生掌握生态因子、生态型、生活型的观测和测定方法,并通过不同生态环境植物形态和生理生态特征的比较,认识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
【实验器材】全球定位系统(GPS)、海拔仪、测高器、便携式气象站、数显照度计、紫外辐照计、热球式风速测定仪、温湿度表、数字温度表、最高温度计、最低温度计、干湿球温度表、叶绿素测定仪、电导率仪、真空泵、离心机、真空干燥器、电子天平、人工气候箱、分光光度计、活体叶面积仪、显微镜、目镜测微尺、物镜测微尺、罗盘、竹竿、皮尺、卷尺、记录笔、记录纸、直尺、游标卡尺、低温冰箱、培养皿、烧杯、塑料方盘、具塞试管、移液器、洗瓶、玻棒、镊子、滤纸等。
【实验设计提示】选择1—2种在自然生长的植物,在不同环境条件的个体中取样品,或取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培养植物的样品(可选择某一生态因子,设定一定的梯度)。
在实验室测定样品的形态解剖结构指标、生理生化指标或基因组水平和蛋白质组水平的变异。
详细记录测定结果(包括照片等)。
实验设计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对比的环境条件是否需要有较明显的区别?每一环境条件下的样品数量?应根据具体的植物和设定的环境条件选取和测定哪些指标?【结果分析】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种群点格局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点格局分析方法,探究某特定植物种群在特定生境中的空间分布格局,分析其分布规律,并探讨影响其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 植物种群:某特定植物种群的个体。
- 研究区域: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生境,如森林、草地、农田等。
2. 实验方法:- 样地设置:在研究区域内随机设置多个样地,每个样地大小根据种群密度和分布特征确定。
- 数据采集:在每个样地内,采用样方法对植物种群个体进行实地调查,记录每个个体的坐标、种名、胸径等数据。
- 数据处理:- 点格局分析:利用点格局分析方法,对植物种群个体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分析,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数据整理:将采集到的数据整理成表格形式,便于后续分析。
- 点格局分析:采用软件(如R、MATLAB等)进行点格局分析,主要包括以下指标:- 聚集指数:如Moran's I、Getis-Ord Gi等,用于衡量种群个体的聚集程度。
- 空间关联性分析:如Ripley's K函数分析,用于分析种群个体之间的空间关联性。
- 环境因素分析:结合环境因子数据,分析影响种群空间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
三、实验结果1. 种群空间分布格局:- 通过点格局分析,发现该植物种群在研究区域内呈现聚集分布格局,聚集程度较高。
- 聚集指数(如Moran's I)为正值,说明种群个体之间存在正的空间关联性。
2. 空间关联性分析:- Ripley's K函数分析结果显示,在一定距离范围内,种群个体之间存在显著的空间关联性,距离增大,关联性减弱。
3. 环境因素分析:- 结合环境因子数据,发现以下因素对种群空间分布有显著影响:- 土壤湿度:与种群聚集程度呈正相关,土壤湿度越高,聚集程度越高。
- 光照强度:与种群聚集程度呈负相关,光照强度越强,聚集程度越低。
- 地形坡度:与种群聚集程度呈负相关,坡度越大,聚集程度越低。
四、实验结论1. 该植物种群在研究区域内呈现聚集分布格局,个体之间存在显著的空间关联性。
地形因子实验报告(3篇)

研究背景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极端降水事件频发,给华东地区的人民生产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威胁。
因此,研究极端小时降水与地形因子的关系,对于理解降水现象、预测极端天气事件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华东地区315个气象台站2011—2018年的小时观测数据,根据降水日峰值特征将极端小时降水分为单峰型和多峰型。
利用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讨了两种峰型极端小时降水空间分布与地形因子的关系。
研究结果1. 极端小时降水类型:华东地区极端小时降水分为单峰型和多峰型,分别对应常规年份和厄尔尼诺年。
2. 地形因子影响:- 地形起伏度:在两类峰型极端降水中都为最重要的地形因子,主导区域主要为浙江北部及浙闽山脉北部。
- 单峰型降水:第二重要的地形因子为地形坡度,主导区域位于浙闽山脉东南侧。
- 多峰型降水:第二重要的地形因子为离海岸线距离,主导区域位于沿海地区。
3. 降水机理:- 单峰型降水以午后对流为主,浙闽山脉东南侧地形坡度较大处的对流有效位能值较大,容易促发对流。
- 多峰型降水清晨降水以平流为主,水汽输送明显较单峰型降水大,因此,离海岸线距离对该类型降水有重要影响。
研究意义本研究揭示了华东地区主要地形因子对极端小时降水峰型的影响,为理解极端降水事件的形成机制、预测极端天气事件提供了科学依据。
同时,研究结果可为我国华东地区极端降水灾害的防治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参考。
通过对华东地区极端小时降水与地形因子的关系的研究,我们认识到地形因子在极端降水事件中的重要作用。
地形起伏度、地形坡度和离海岸线距离等因子对极端小时降水峰型有显著影响。
这些研究成果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极端降水事件的形成机制,为我国华东地区极端降水灾害的防治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第2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探究不同地形因子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为我国植树造林、生态恢复和景观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对不同地形条件下的植物生长状况进行观测和比较,分析地形因子如海拔、坡度、坡向和坡位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题目:实验1、环境因子对植物形态结构的影响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生长在不同环境下的植物形态结构的特点,理解植物形态结构是如何适应于其生境特征。
掌握从植物外部形态及生长,生境特点上鉴别植物耐荫性的方法。
2、理解植物器官的结构特点对植物生长发育及其环境适应的意义。
初步判定植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类型。
3、使学生掌握划分植物生活型的方法,并通过不同地区和不同植被类型植物生活型的分析,进一步认识植物与环境的关系及划分植物生活型的生态意义。
二、实验原理:
1、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光和水是极其重要的生态因子。
根据植物与其生境中水分的的关系,把植物分为水生植物、陆生植物(包括了中生植物和旱生植物)。
水生植物依据其生活型又可分为沉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
生长在不同环境中的植物,在演化过程中会形成一些适应环境的结构特征,其中以叶的结构变化最为显著。
叶子是植物的重要器官,它有两大生理功能,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
蒸腾作用是根系吸收水分的动力之一,植物根系吸收的矿物质主要是随蒸腾液流上升并转运到植物体的其他部位。
另外,蒸腾作用也能降低叶片的表面温度,从而使叶子在强烈的日光照射下,不至于因温度过分升高而受损伤。
但蒸腾作用会消耗很到植物体内的水分,因而植物根系吸收的水分和叶片蒸腾作用消耗的水分之间需达到一个等量的状态,即水分平衡状态。
植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防止水分散失的结构,如叶表面的角质层,密生绒毛,气孔下陷或形成气孔窝,叶片内储水组子发达等,都是为了适应保持水分,减少水分蒸腾的特征。
植物生活于不同的生态环境中其叶片的这些适应性结构不同,形态变化也较大。
阳光是植物光合作用的能量来源,但是由于植物长期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不同植物需要的光强不同。
根据植物对光强的不同要求,把它们分为阳性植物、阴性植物、耐阴植物三大类。
阳地植物与阴生植物是生长在不同光照强度环境中的植物,由于叶是直接接受光照的器官,因此,受光照强度的影响,也就容易反映在它们的形态和结构上。
又因为具有相同基因型的植物若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中,会出现结构和生理的趋异性;而不同基因型的植物生活在同一环境中,又会出现趋同性,所以,即使是同一植物,因叶所处位置的光照不同,也会有阴生与阳生的差异。
一般来说树冠上部和向阳一面的叶,具阳生叶特征;而树冠下部和阴面的叶则具阴生叶的特点。
由此也可以看出叶是最具变化的器官。
2、生活型是生物对外界环境适应的外部表现形式,同一生活型的生物,不但体态相似,而且在适应特点上也是相似的。
对植物而言,其生活型是植物对综合环境条件的长期适应,而在外貌上反映出来的植被类型。
它的形成是植物对相同环境条件趋同适应的结果。
在同一类生活型中,常常包括了在分类系统上地位不同的许多种,因为不论各种植物在系统分类上的位置如何,只要它们对某一类环境具有相同或(相似)的适应方式和途径,并在外貌上具有相似的特征,它们都属于同一类生活型。
关于植物生活型的分类有各种标准和系统,这里采用丹麦生态学家Raunkiaer的生活型分类系统和《中国植被》中的生活型系统。
(1)Raunkiaer 的生活型分类系统
他以植物体在度过生活不利时期(冬季严寒、夏季干旱)对恶劣条件的适应方式作为作为分类的基础。
具体的是以休眠或复苏芽所处位置的高低和保护的方式为依据,把陆生植物划分为五类生活型。
1)高位芽植物(Phanerophytes)休眠芽位于距地面25 厘米以上,又依高度分为四个亚类,即大高位芽植物(高度>30 米),中高位芽植物(8~30米),小高位芽植物(2~8米)与矮高位芽植物(25厘米到 2米)。
如乔木、灌木和一些生长在热带潮湿气候条件下的草本等。
2)地上芽植物(Chamaephytes)更新芽位于土壤表面之上,25厘米之下,多为半灌木或草本植物。
受土表的残落物保护,在冬季地表积雪地区也受积雪的保护。
3)地面芽植物(Hemicryptophytes)又称浅地下芽植物或半隐芽植物,更新芽位于近地面土层内,在不利季节,地上部分全枯死,即为多年生草本植物。
4)地下芽植物(Cryptophytes)又称隐芽植物,更新芽位于较深土层中或水中,多为鳞茎类、块茎类和根茎类多年生草本植物或水生植物。
5)一年生植物(Therophytes)是只能在良好季节生长的植物,以种子的形式度过不良季节。
(2)《中国植被》一书中即按植物体态划分出下列生长型类群:
Ⅰ.木本植物
1.乔木:具有明显主干,又分出针叶乔木,阔叶乔木,并进一步分出常绿的,落叶的,簇生叶的,叶退化的。
2.灌木:无明显主干,也可按上述原则进一步划分。
3.竹类。
4.藤本植物。
5.附生木本植物。
6.寄生木本植物。
Ⅱ.半木本植物
7.半灌木与小半灌木。
Ⅲ.草本植物
8.多年生草本植物:又可分出蕨类,芭蕉型,丛生草,根茎草,杂类草,莲座植物,垫状植物,肉质植物,类短命植物等。
9.一年生植物:又分冬性的,春性的与短命植物。
10.寄生草本植物。
11.腐生草本植物。
12.水生草本植物:又分挺水的,浮叶的,漂浮的,沉水的。
Ⅳ.叶状体植物
13.苔藓及地衣。
14.藻菌。
统计某个地区或某个植物群落内各类生活型的数量对比关系称为生活型谱。
通过生活型谱可以分析一定地区或某一植物群落中植物与生境(特别是气候)的关系。
从各个不同地区或各个不同群落的生活型谱的比较,可以看出各个地区或群落的环境特点,特别是对于植物有重要作用的气候特点。
三、实验材料:
校园内生长在不同生境条件下植物种类。
四、方法与步骤:
1、在校园内选择10—20种完全展叶的成年植物(包括乔木和灌木),分别按下列指标分级进行观测,结果填入”结果1-1”中。
生活型:乔木(针叶、阔叶、常绿、落叶)、灌木(常绿、落叶)。
冠形:伞形、近伞形、近圆锥形、圆锥形。
枝叶分布:稀疏、较稀疏、较浓密、浓密。
透光度:枝叶透光面积占树冠面积的百分比。
叶型:“阳生叶”-只着生阳生叶;“阳、阴”-有阳生叶和阴生叶分化;“阴生叶”-只着生阴生叶。
枝下高(m):最下一轮活枝到地面的高度。
冠高比:树冠长度与树高之比。
相对高:植物株高(树高m)与基径(胸径cm)之比。
生长速度:快,较快,较慢,慢。
开花结实:早,较早,较晚,晚。
寿命:短,较短,较长,长。
生境:干旱贫瘠,较干旱贫瘠,较湿润肥沃,湿润肥沃。
2、综合考虑各观测指标,对10—20种植物的耐荫性按由强到弱的顺序(1,2,3,…)排序;
3、根据各植物的耐荫性顺序,并结合年龄、气候、土壤条件对耐荫性的影响,确定不同植物的耐荫性类型(阳性植物、中性植物、阴性植物)
结果1-1植物耐荫性鉴别调查记录表
4
5
6
植物耐阴性指标量化表
结果1-2植物阳生叶、阴生叶形态、解剖结构特征观察记录表
特征
海桐
Pittosporum tobira(Thunb.) Ait.
樟树
Cinnamomum bodinieri Levl
夹竹桃
Nerium indicum Mill. 阳生叶阴生叶阳生叶阴生叶阳生叶
叶片形态长度(cm)4—9 5—10 5—10 6—11 11—15 宽度(cm) 1.5—4 2—4.5 3.3—5.5 4—6.5 2—2.5 厚度(cm)0.08—0.15 0.05—0.12 0.02—0.05 0.02—0.03 0.05—0.10
叶片颜色绿色深绿深绿浅绿叶面深绿、背面浅绿栅栏组织层数较厚较薄较厚较薄较厚紧密度较密较稀较密较稀较密
气孔相对密度较密较稀较密较稀较密相对大小较小较大较小较大较小叶脉相对密度侧脉6—8对侧脉5—7对侧脉4—6对侧脉3—5对侧脉约120对
结果1-3植物阳生叶、阴生叶形态、解剖结构特征观察记录表
附注:根据不同植物对气温的反应,可将其生态类型分为:(1)喜冷植物:例如某些藻类,在零上低温(0~20℃)环境中生长发育,当温度在15~20℃以上即受高温伤害。
(2)中生植物:例如水生和阴生的高等植物,地衣和苔藓等,在中等温度10~30℃环境下生长和发育,温度超过35℃就会受伤。
(3)喜温植物:可能在30~100℃中生长。
其中有一些是在45℃以上就受伤害,称为适度喜温植物,在65~100℃才受害,称为极度喜温植物。